杨永梅[1](2012)在《急性毒鼠强中毒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6年至2011年五年间52例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急救护理经验。结果经积级救治和强化护理,50例病人康复出院,2例死亡,治愈率96.1%。结论对毒鼠强急性中毒及时、合理治疗的同时采取积极、认真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牛文凯[2](2008)在《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检测及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毒鼠强(tetramine,TET)是剧毒的急性中枢神经兴奋性杀鼠剂,对所有的温血动物都有剧毒。我国政府于1991年明令禁止国内生产和使用毒鼠强,但因其生产成本低廉,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而导致毒鼠强在市场上的销售屡禁不止,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毒鼠强是一种强神经毒剂,不仅对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兴奋作用,还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由于毒鼠强使用方便、体内潴留时间长、杀伤力大等特点,使TET很容易被恐怖分子利用危害社会。此外,生活中发生急性毒鼠强中毒也成为严重影响人民身心健康并不少见的内科危重急症。毒鼠强是相对分子量为248的小分子有机氮化合物,性质稳定,微溶于水和丙酮,化学名称为2,6二巯-1,3,5,7-四氮三环(3,3,1,1,3,7)。暌烷-2,2,6,6四氧化物,简称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或四二四。本药1949年由德国Bager公司合成。外观呈白色,无臭,无味的轻质粉末,故遭投毒置于饮水或食物中,进食者难于察觉。它对哺乳动物有剧毒,大鼠经口染毒LD50为0.1~0.3mg/kg,对人的致死剂量为6~12mg,其毒性分别为的士宁,氟已酰胺,氰化钾及砒酸等毒性的5,3~30,100及100多倍。人类误食后及易发生急性中毒,中毒剂量很大者可于数分钟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毒鼠强性质稳定,易造成二次中毒,也是植物内吸性毒物,植物吸收后会长期存留在体内。临床报道毒鼠强中毒致死3年后开棺验尸,各处的腐泥均可检出毒鼠强;毒鼠强主要通过肾脏以原形从尿中排出,排出的速度较慢,中毒后40d血中尚可检到毒鼠强。由于商品名各异,这就使抢救者感到困难。为进一步提高毒鼠强中毒的诊治水平,减少中毒死亡率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利用GC/MS技术成功完成了对中毒者血液毒鼠强的检测,建立了一种准确的血液毒鼠强检测方法;又进一步结合临床资料深入探讨了急性毒鼠强中毒后心肌酶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又以血液灌流为主要治疗方法探讨了血液灌流后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急性中毒患者血液毒鼠强GC/MS检测方法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中毒患者血液毒鼠强的方法。考察5种有机溶剂液-液法提取血液毒鼠强的回收率,研究毒鼠强的线性方程、最低检测限及精密度。研究发现乙酸乙酯提取毒鼠强的回收率为90.40%,RSD=2.8%,n=5;毒鼠强线性方程为y=156.5x+236.1,r=0.9988;最低检测限为4ng/ml;日内精密度为RSD为4.3%,日间精密度为RSD为6.7%。解析了毒鼠强质谱图的主要碎片归属。本研究所建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临床中毒患者血液毒鼠强的检测。(2)急性毒鼠强中毒后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动态观察35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的心肌酶活力及心电图变化。研究发现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OH)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中毒1d内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重度患者与轻中度患者各时间点心肌酶活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病情越重,酶活力越高,心电图异常变化也越多见。急性毒鼠强中毒可致心肌损害;血清肌酸激酶表现典型,可考虑作为临床重要监测指标之一,毒鼠强对心肌的损害是可逆的。(3)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心肌酶谱动态变化及其疗效分析探讨血液灌流救治毒鼠强的临床效果,对11例进行血液灌流(hem operfusion,HP)与常规一般治疗的35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经过HP治疗后患者血液毒鼠强浓度、心肌酶谱均较治疗前和普通常规治疗患者有明显改善,症状控制时间缩短,临床治愈率提高。
陈亚利,戴华[3](2006)在《毒鼠强中毒》文中提出
应斌宇,孙来芳,温怀凯,倪莉,徐雪松,林宏亮,樊新[4](2005)在《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体内毒物浓度及尿微量蛋白系列检测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测定尿液微量白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G)、免疫球蛋白(Ig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以观察判断毒鼠强对急性中毒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及程度。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及人工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38例急性毒鼠强中毒(ATI)患者微量蛋白系列的联合检测,并与15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ATI 患者尿 mALB、α1-MG、IgG、NAG 排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或0.01),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血清毒鼠强浓度高组(174.20±99.46μg/L)与低组(52.94±20.69μg/L)尿 mALB、α1-MG、IgG、NAG 排泄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血清毒鼠强浓度与尿 mALB、α1-MG、NAG 排泄水平呈相关。相关结论 ATI 患者急性期存在不同程度早期肾功能损害,且与血清毒鼠强毒物浓度(TET)有关;尿微量蛋白系列检测可以早期、敏感地发现肾功能损害及程度,对重度中毒者应及时防治,有效地控制抽搐。目的通过测定尿液微量白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G)、免疫球蛋白(Ig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以观察判断毒鼠强对急性中毒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及程度。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及人工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38例急性毒鼠强中毒(ATI)患者微量蛋白系列的联合检测,并与15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ATI 患者尿 mALB、α1-MG、IgG、NAG 排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或0.01),且相互之间呈正相关;血清毒鼠强浓度高组(174.20±99.46μg/L)与低组(52.94±20.69μg/L)尿 mALB、α1-MG、IgG、NAG 排泄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血清毒鼠强浓度与尿 mALB、α1-MG、NAG 排泄水平呈相关。相关结论 ATI 患者急性期存在不同程度早期肾功能损害,且与血清毒鼠强毒物浓度(TET)有关;尿微量蛋白系列检测可以早期、敏感地发现肾功能损害及程度,对重度中毒者应及时防治,有效地控制抽搐。
陈伟杰[5](2005)在《毒鼠强中毒大鼠脑GABA及GABAAR-α1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毒鼠强是一种剧毒鼠药,对人、畜危害极大,临床诊治和法医学鉴定经常遇到毒鼠强中毒的案例,但是对毒鼠强中毒的机制仍不明确。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AR是GABA的受体之一,在脑内分布最普遍,α1亚单位与其功能密切相关。GABA及GABAAR在癫痫、颅脑损伤、神经毒剂中毒等疾病、损伤和中毒模型中的表达和/或结合都有改变,但在毒鼠强中毒中的表达情况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毒鼠强中毒大鼠脑内GABA及GABAAR-α1的表达情况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探讨GABA及GABAAR与毒鼠强中毒的关系,为研究毒鼠强中毒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法医学上毒鼠强中毒鉴定提供可能的新途径。 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急性中毒组和慢性中毒组,其中慢性中毒组按中毒后处死时间不同分成30min,3h,6h,12h,24h,3d,5d,7d,10d组,每组5只。急性中毒组每只以1.0mg/kg的剂量用毒鼠强悬浊液灌胃,慢性中毒组每只以0.1mg/kg的剂量用毒鼠强溶液灌胃制作中毒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仪对GABA及GABAAR-α1的表达情况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①正常大鼠脑组织内GABA及GABAAN-α1表达较为广泛,维持在中等水平;②急性中毒组脑内GABA及GABAAR-α1表达均下降;
余晗[6](2005)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毒鼠强中毒血清毒鼠强浓度变化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二巯基丙磺酸钠(Na-DMPS)治疗毒鼠强中毒血清毒鼠强浓度的动态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1年11月2002年10月给予常规治疗的30例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作对照组;将2002年11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24例作治疗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另加 Na-DMPS。观察血清毒鼠强变化、抽搐次数、控制抽搐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2周后血清毒鼠强浓度、抽搐次数和控制抽搐时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 Na-DMPS 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疗效明显,可降低血清毒鼠强浓度,从而缩短抽搐时间,降低抽搐强度,延长抽搐间隔时间,减轻器官功能损伤,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张慧利,曹春水[7](2004)在《毒鼠强中毒血清心肌酶升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陈芝[8](2004)在《血液灌流治疗药物中毒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部分常见药物中毒及鼠药中毒(主要为毒鼠强)患者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血液灌流(HP)对急性药物中毒患者血中毒物的清除作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7月~2004年3月住院的鼠药(主要为毒鼠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424)和其它药物中毒患者69例,其中34例按常规给予洗胃、保肝、利尿或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3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血液灌流。并用定量方法分析灌流前后患者血中药物浓度。(1) 通过观察灌流前后血中药物浓度的变化、生存率、昏迷患者清醒时间、抽搐完全停止时间及病程等几项指标来判断血液灌流的临床疗效。(2) 记录患者灌流治疗过程中血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3)观察HP前后血细胞计数的改变并对比两种吸附剂(活性炭及树脂)对血细胞成分的影响。 结果:(1) 灌流组死亡3例;生存率91.4%,非灌流组死亡5例;生存率85.3%(p>0.05)。病程明显缩短(HP组中位数住院时间9天与非HP组中位数住院时间16天比较:p<0.05)。血灌后患者意识转清醒及抽搐停止时间较非灌流组显着提前。通过对清除率的计算发现:不同药物的清除效果有差异,其中苯二氮卓类清除效果最好(清除率91.6±12.5%)。(2) 在HP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压有轻微波动(主要表现在血灌前期的15~30分钟内),收缩压的平均水平由灌流前的120.64±19.85mmHg,下降至107.59±13.94mmHg,而当灌流120分钟时收缩压则有所回升,平均为115.74±22.30mmHg。(3) 活性炭及树脂吸附剂均可导致HP后血小板(PLT)计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活性炭对PLT的影响最为明显(见表5和表6)。 结论:(1) 血液灌流能不同程度清除体内毒物,可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对于急性重度中毒可望提高生存率。针对治疗中血压的波动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 硕士学位论文影响血液灌流的继续进行。(2)由于活性炭吸附剂对血小板的影响大于树脂吸附剂,对灌流前血小板水平偏低的中毒患者宜采用树脂灌流器。
菅向东,阚宝甜,孙爱军,孙立明,张文东[9](2004)在《我国1989~2001年65宗毒鼠强中毒事件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
孙光生,黄志明,林才华[10](2003)在《毒鼠强急性中毒58例》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毒鼠强(化学名称为4-甲基-2砜四胺)群体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治疗经验。方法:对58例毒鼠强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反复洗胃、催吐,及早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0.2g肌内注射,每6~8小时1次,连续使用2~4日,对重度中毒者予血液净化治疗;同时积极予以对症、支持治疗。结果:58例全部抢救成功,随访3个月无后遗症。结论:毒鼠强急性中毒症状复杂、凶险,对口服中毒者予立即反复洗胃、催吐,及早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和血液净化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2.1 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
| 1.2.2 护理措施 |
| 1.2.2. 1 一般护理措施 |
| 1.2.2. 2 常规急救护理 |
| 1.2.2. 3 尽快清除胃肠毒物 |
| 1.2.2. 4 解毒剂的应用 |
| 1.2.2. 5 血液净化的应用 |
| 1.2.2. 6 抽搐发作的控制与护理 |
| 1.2.2. 7 并发症护理 |
| 1.2.2. 8 健康教育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毒鼠强中毒的救治要点 |
| 3.2 积极全面护理 |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急性中毒患者血液毒鼠强 GC/MS 检测方法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讨论 |
| 3 方法应用 |
| 第二部分 急性毒鼠强中毒后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部分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心肌酶谱动态变化及其疗效分析 |
|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GABA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声明 |
| 1 骨骼肌抽搐致血清酶升高 |
| 2 毒物对心脏的直接损伤作用 |
| 3 缺氧引起血清酶增高 |
| 缩略词索引 |
| 第一部分 血液灌流治疗药物中毒的临床疗效研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HA型血液灌流器对毒鼠强吸附性研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论着 |
| 综述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