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疏浚土作为填埋场粘土垫防渗材料的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疏浚土作为填埋场粘土垫层防渗材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辽羽[1](2020)在《基于填埋场衬垫系统的土工合成材料与粘土的界面剪切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现象集中,城市中产生的垃圾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处理卫生垃圾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填埋法,这也促使我国大中小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卫生填埋场建设。然而,卫生填埋场由于具有多层防渗系统,而且防渗系统各层材料拉伸特性及界面抗剪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不同防渗层之间的界面剪力传递机理非常复杂,同时也造成了当采用多层复合衬垫作为防渗层时,填埋场在设计上的困难性。本文以填埋场衬垫系统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和改性压实粘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粘土与土工合成材料之间的界面剪切试验,对比分析了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图变化规律,进行了土工膜与土工织物之间的界面剪切试验和界面蠕变试验,分析了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图变化规律以及蠕变曲线变化规律,并确定材料之间的直剪摩擦系数、界面似粘聚力、界面摩擦角等相关参数,得出衬垫系统中各层之间的峰值剪切应力,这些参数可以为衬垫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提供一个参考。本文主要工作和相应的成果如下:(1)为了研究不同矿物成分的改性粘土与土工合成材料之间的界面剪切力影响,利用改进的直剪仪,对改性粘土与土工合成材料之间进行界面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当法向应力较低时,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弹性阶段、稳定阶段,在较高的法向应力三种粘土均存在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应变软化阶段、稳定阶段。其中光滑土工膜应变软化现象明显,柱点土工膜与无纺土工织物应变软化现象不太明显。柱点土工膜与无纺土工织物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衬垫系统界面的摩擦性能,缓解应变软化现象,在法向应力较高时峰值剪切力约是光滑土工膜的两倍,柱点土工膜与无纺土工织物界面摩擦性能接近。对于有纺土工织物,粘土-土工织物界面的界面剪切摩擦性能主要受土体类型和法向应力的影响,是影响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通常在较低的正应力下触发“滑动”,在较高的正应力下触发“滑动+耕作”。耕作现象是土工织物织构开裂的主要原因。加载方向对土工织物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界面剪切应力行为,其中加载方向为垂直的情况比平行的情况更难以抵抗剪切力,因为当采用垂直加载方向时,有纺土工织物容易出现裂纹,裂纹随着剪切力和剪切位移的增大扩展将会破坏有纺土工织物结构,降低有纺土工织物刚度。较高的层间摩擦不仅可以减小有纺土工织物与层间的相对滑移,而且可以增强有纺土工织物的抗剪能力。因此,应力-位移曲线将得到改善。除此之外,通过试验测得不同土工织物与粘土界面之间的似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可作为工程参考。(2)填埋场复合衬垫系统中,土工合成材料与土工合成材料之间的界面摩擦性能最弱,为了研究不同种类的土工膜与土工织物之间的长期界面摩擦性能,通过改变土工膜的种类,土工织物的种类以及有纺土工织物的加载方向,对土工膜与土工织物界面进行界面剪切试验以及界面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光滑土工膜底座时,土工织物剪切位移曲线与粘土的相似,但是界面剪切强度远远低于光滑土工膜与粘土的剪切强度值,无纺土工织物、有纺土工织物经线纹理与加载方向垂直和平行,它们的界面剪切力应力应变曲线形式也相近。柱点土工膜与土工织物之间的应变软化现象不太明显,主要表现为弹性阶段和稳定阶段,即开始剪切时,剪应力迅速增大并达到峰值强度,然后随着位移的增加趋于稳定。采用柱点土工膜时界面剪切峰值强度有了较大提高。土工合成材料界面蠕变方面,无论是光滑土工膜还是柱点土工膜,在较高应力状态下都会出现等速蠕变模式,即位移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且速率相等;在相近的剪切应力下,采用柱点土工膜与无纺土工织物能够降低其蠕变速率,但降低不多。柱点土工膜+有纺土工织物(平行)与柱点土工膜+有纺土工织物(垂直)的蠕变曲线形态有所差异,主要原因为随着剪切时间的增加,在水平剪切力作用下,下表面的柱点土工膜将会拉拽着有纺土工织物界面,使其纹理结构产生微小的开裂,因此容易产生较大的位移。

徐二佩[2](2020)在《土—膨润土隔离墙材料的有机污染物吸附及微观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大批城镇周边的化工企业纷纷搬迁或关停。由于长期的工业生产活动及环境管理不当,这些搬迁企业遗留场地具有高污染、高风险的特点,成为各地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关注的重点。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化工污染场地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有机物常作为原材料、中间体、溶剂等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中,它们的大量使用和排放使得土体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与人体健康。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表明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都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本文以某商品人工钠化膨润土为基本材料,首先通过室内试验对膨润土的工程特性进行测定,然后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进行改性,制备有机改性膨润土并对其特性进行表征。再通过batch吸附试验,探究有机改性膨润土、有机改性膨润土-膨润土混合物的有机污染物吸附机理。最后利用XRD和扫描电镜试验对有机改性膨润土吸附有机污染物后的微观特性进行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测定商品人工钠化膨润土的阳离子交换量、膨胀指数和矿物成分等基本特性。结果发现商品人工钠化膨润土阳离子交换量最大的是Na+,其次是Ca2+,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与膨胀指数密切相关。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的结果,膨润土的矿物成分含量最多的是蒙脱石,约占78.306%,相比较怀俄膨润土的蒙脱石含量偏高,怀俄膨润土蒙脱石含量为65%。(2)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该商品人工钠化膨润土进行有机改性,并进行有机改性膨润土的苯酚溶液batch吸附试验。发现随着苯酚溶液的浓度增加,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吸附量也在增加,当吸附量趋于不变时,说明吸附达到平衡状态。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吸附动力模型分析,发现试验值符合准二阶动力模型。(3)通过不同比例有机改性膨润土-膨润土混合物的batch吸附性试验,发现当有机改性膨润土-膨润土的比例为1:1时,吸附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土样的吸附量最大。对不同比例的有机改性膨润土-膨润土混合土样的吸附数据进行吸附动力模型分析,也符合准二阶动力模型。(4)取1/3吸附平衡时间为时间间隔,对不同吸附时间的有机改性膨润土土样进行扫描电镜实验,然后利用image pro plus对扫描图片进行表观孔隙率分析。结果发现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吸附机理是由大孔隙转变为小孔隙,吸附作用主要以粒内的小孔隙为主。同时,对同吸附时间的有机改性膨润土土样进行X射线衍射,通过布拉格定律(Bragg)计算不同吸附时间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土层间距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不同吸附阶段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微观结构变化。

李翠凤[3](2019)在《石屑掺膨润土防渗材料渗透特性及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固废垃圾处置及污染防止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垃圾填埋是目前世界各地处置城市固废的主要方法,在垃圾填埋场底部铺设含黏土或膨润土掺砂混合土的防渗系统,可以有效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和周边环境。本研究利用采石场的废料——石屑作为基础材料,与膨润土混合组成衬垫材料。分析了膨润土掺量、初始干密度与溶液特征对石屑掺膨润土渗透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测混合土渗透系数的方法。最后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膨润土掺量和不同干密度情况下垃圾填埋场混合土衬垫系统中Ca2+离子溶液迁移的三维耦合分析模型。有效地解决了采石场石屑废料的浪费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膨润土掺量、初始干密度、溶液特征等对混合土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土的渗透系数随着膨润土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相对密实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变大。(2)利用X射线衍射(XRD)试验、扫描电镜(SEM)试验对不同膨润土掺量、初始干密度、溶液特征条件下的混合土微观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对比不同膨润土掺量、初始干密度、溶液特征的混合土的微观结构变化,总结出膨润土掺量和初始干密度对混合土渗透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混合土的孔隙结构。(3)建立了考虑膨润土掺量、膨胀特性和干密度的混合土渗透系数的评价方法,并与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渗透系数评价方法的合理性。(4)最后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预置的多孔介质和地下水流动模块对垃圾填埋场地混合土衬垫系统中Ca2+离子溶液的迁移情况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了在Ca2+离子溶液浓度为1 mol/L时,不同膨润土掺量与不同干密度的混合土衬垫中的Ca2+离子击穿时间,为垃圾填埋场的合理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张芊[4](2018)在《Cd(Ⅱ)、Cu(Ⅱ)在污泥基活性炭改良黏土衬垫中的运移传输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垃圾填埋场衬垫防渗系统是抑制填埋场污染物释放的关键屏障,许多污染物质在扩散的作用下仍能穿透衬垫对周围的土壤-水环境造成污染。将具有一定吸附性能的污泥基活性炭(SAC)与黏土混合,不仅可以有效的抑制污染物的迁移,且不需要增加衬垫的厚度,在提高衬垫使用效率的同时节约了建造成本,对填埋场的防渗衬垫的材料选取与改进是个技术性的革新。本文设计4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制备SAC。采用碘吸附试验、低温氮吸附试验、XRD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对不同制备条件下的SAC进行微观性能的表征,并结合其微观特性优选出最佳的SAC制备工况。针对不同SAC含量的改良黏土,开展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结合伪二阶方程、Elovich方程、Weber-Morris方程以及Langmuir、Freundlich方程,探究SAC改良黏土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动力学模式及等温吸附特性。针对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渗透液、不同渗透反压作用下、不同SAC掺量的改良黏土开展了渗透试验。综合以上试验,得到如下结论:(1)制备SAC的活化剂选取ZnCl2时,碘吸附值明显高于其他活化剂,所得SAC中微孔(>1.0 nm)的发达程度较高。(2)SAC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属于Ⅳ型等温线,其孔径的分布范围为210 nm。制备SAC的最优方案为:活化剂选取ZnCl2,活化温度为400℃,浸渍比为1:1,活化剂浓度为50%。(3)SAC改良黏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平衡量随时间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规律。随着固体颗粒浓度S/L的增加,土样对离子的吸附能力有所下降,达到吸附平衡时的吸附平衡量qt减小。(4)SAC改良黏土对Cd(II)、Cu(II)吸附符合伪二阶动力学,其对Cd(Ⅱ)、Cu(II)的吸附过程主要表现为单分子层吸附。SAC对于黏土吸附效果的改良有较好的效果。(5)Cd(II)、Cu(II)溶液渗透作用下,SAC改良黏土渗透曲线随时间增加渗透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于平稳,渗透系数分别分布在1.10×10-9 cm/s1.03×10-8 cm/s、1.12×10-9 cm/s9.27×10-9 cm/s范围内,满足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的防渗基本要求。(6)以离子浓度、SAC掺量和渗透反压为响应值建立响应曲面模型,随Cd(II)、Cu(II)离子浓度增大,SAC改良黏土的渗透系数小幅增加;随渗透反压增大,SAC改良黏土的渗透系数增加;SAC掺量对SAC改良黏土的渗透系数没有明显影响。

庞康[5](2015)在《宽级配砾质土压实性和渗透性研究》文中提出宽级配砾质土具有成本低廉、填筑密度大、抗剪强度高、沉陷变形小、不易收缩开裂、防渗性能优异等优点,近年来已经展现出取代粘土、土工布等传统防渗材料的趋势。目前,宽级配土已经应用于土石坝心墙防渗、路基隔水层、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河道的防渗层等工程实践中。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砾质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有关砾质土压实特性和渗透特性的理论并不成熟,尚无法对宽级配土防渗层的可靠性、防渗能力做出准确的评判,一定程度的阻碍了砾质土防渗层的推广和应用。为挖掘宽级配土防渗层的防渗潜能,建立宽级配土防渗层的级配控制、压实、防渗设计标准,本文首先针对宽级配砾质土开展试验研究。在试验中,人工配置具有不同细粒含量的宽级配土,通过颗分试验、击实试验和渗透试验研究了宽级配土的压实和渗透特性,另外,本文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宽级配土用于土石坝心墙防渗、垃圾填埋场衬垫层中的可行性。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本文针对工程中的防渗需求,给出了相应的宽级配土设计标准。通过试验、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的成果和结论:(1)由于细粒的附着效应,常规干筛法颗分试验误差很大,应采用湿筛法测量宽级配砾质土的级配;(2)基于大量的压实试验结果,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回归,给出了砾质土最优含水率的预测模型;(3)基于压实和渗透试验结果,给出了砾质土防渗层的级配控制标准(上下限);(4)对水泥改良砾质土和膨润土改良砾质土进行了渗透系数量测,给出了水泥和膨润土掺入量的建议值;(5)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论证了砾质土可以用于垃圾填埋场衬垫层,并给出具体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砾质土压实特性和渗透特性的理论。本文给出的级配控制标准和最优含水率计算公式可以指导工程实践;水泥和膨润土改良砾质土能够进一步挖掘砾质土的防渗潜能,对于防渗规格要求较高的工程(例如垃圾填埋场的垫层),可以根据防渗要求选用外掺剂的种类和掺入量。

李雨佳[6](2014)在《宽级配砾质土作为垃圾填埋场GCLs防渗衬垫保护层的保水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防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土工织物膨润土垫(GCLs)等土工复合防渗材料以其防渗效果好、易施工等特点已逐渐被推广应用。将GCLs单独应用于垃圾填埋场防渗工程中时存在着诸多缺陷,故规范中要求采用一定厚度的粘土作为GCLs/GM防渗衬垫的保护层,以弥补其不足。然而,粘土材料也存在着资源匮乏、易受干-湿循环影响产生开裂以及抗剪强度低等问题。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水化后的GCLs气体与液体防渗性能优越且干-湿循环作用对GCLs的防渗性能影响非常显着。众所周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垃圾填埋场覆盖层长期处于干-湿与冻-融交替循环的特殊环境中,处于干燥状态的GCLs其渗透系数会迅速递增,而处于饱水状态的GCLs其防渗能好但抗剪强度低。鉴于此,本文采用宽级配砾质土代替粘土作为垃圾填埋场GCLs/GM防渗衬垫的保护层,探索利用其抗剪强度高、保水性能好、压实后渗透系数可以满足规范要求的特点,以改善GCLs工作性状。在整理并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填埋场复合防渗系统为背景的作为GCLs保护层的宽级配砾石土的保水性能界定;利用大尺寸剪切设备测定了宽级配砾质土的抗剪强度;采用人工土柱模拟取自当地经人工调配的宽级配砾石土样的蒸发规律;采用压力膜仪法测定了干-湿循环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理论公式计算了非饱和宽级配砾石土的渗透系数等一系列定量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工作。并将所得的宽级配砾质土相关研究结果与有关文献中粘性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宽级配砾质土抗剪强度良好,内摩擦角290,粘聚力为11.94kPa,强度明显优于典型压实粘土。(2)作为GCLs保护层的土料应具有该特定条件下的三个典型特征,即:①容易使得天然降水入渗;②拥有较高的储水能力并且容易被GCLs利用:③水分不易在强烈的地表蒸发力下散失。(3)通过人工土柱模拟蒸发的方法,探讨了压实宽级配砾质土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时问的蒸发规律,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蒸发速率减缓,随着试验时间增长,土壤各层含水率都有所降低。依据土柱剖面含水率的差异大小将土壤深度分为三个区间,即:①0-10cm为失水剧烈区间,层间含水率差异极大;②10-20cm为失水强烈区间,层间含水率差异减小;③大于20cm为整体失水区间,土层间的含水率差异不明显。(4)利用压力膜仪测定了0-3次干-湿循环后宽级配砾质土的脱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随着干-湿循环的进行,宽级配砾质土在低吸力下开始快速失水,400kPa时含水率逐渐减小,降幅缩小。采用Fredlund3参数模型与van Genuchte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二者均适用于压实宽级配砾质土,后者精度略优。并通过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计算了宽级配砾质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得出了宽级配砾质土的保水能力强于粘土的结论。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当地垃圾填埋场复合防渗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陈武,李磊[7](2013)在《页岩改性粘土作为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垫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页岩作为垃圾填埋场粘土防渗衬垫改性材料的可行性,通过页岩颗粒的吸附试验和粉碎页岩改性粘土材料的渗透试验,考察其对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NH4+、COD的吸附情况和确定满足填埋场衬垫渗透要求的粉碎页岩添加量。实验结果表明,页岩颗粒对垃圾渗滤液中NH4+达到吸附平衡需要24 h,对COD需要48 h。在吸附效果方面,页岩颗粒粒径在0.075mm以上时,对COD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率在57.57%~61.75%之间,明显高于膨润土等土样;对NH4+吸附能力弱些,吸附率在27.21%~31.21%之间。粉碎页岩添加量在10%范围内时粉碎页岩改性粘土材料的渗透系数能够达到1×10-7cm/s以下,满足填埋场防渗衬垫的渗透要求。

刘庭发,张鹏伟,胡黎明[8](2012)在《卫生填埋场防渗层工作性能的数值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粘土衬垫的防渗性能和吸附阻滞性能对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作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建立一维对流-弥散模型,分析了渗透系数、扩散系数、入渗强度、吸附能力对渗漏量及衬垫击穿时间的影响。考虑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建立能反映土体分层、土体非均质性、地下水运动及宏观弥散等复杂因素影响的污染物运移二维分析模型,并对各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保持填埋场在低渗滤液水位下运行,对提高衬垫的防渗效果及耐久性有重要意义;受材料本身性质、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粘土衬垫的渗透系数变异性往往较大,渗透系数提高一个数量级时,衬垫击穿时间显着缩短;渗透系数恒定时,衬垫击穿时间与材料阻滞因子成线性变化关系;地下水分布及运动情况对污染物运移及分布有重要影响,地下水位越低,竖向入渗越明显,入渗区下部土体的吸附性能发挥越充分,到达地下水及下部土体的污染物浓度越低。

唐延东[9](2012)在《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锚固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化进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人口的过度集中,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化进程。卫生填埋法是一种简便的垃圾处理工艺,在我国许多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设好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控制渗滤液不污染周围环境与地下水源,关键的技术问题是卫生填埋场的防渗处理与锚固技术。本论文针对西北地区山谷型卫生填埋场在库区侧壁坡度比较陡的情况下,采用试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的锚固技术进行研究。在斜板仪试验研究中,针对不同粗糙程度的HDPE膜、不同干湿状态的土工布进行三种接触面积下的斜板仪试验。试验表明:土工布干燥条件下的摩擦角总是小于潮湿条件下的摩擦角,而且接触面积越大,两者的差值也越大;HDPE膜表面的粗糙程度直接影响了其与土工布的接触面间粘聚力与摩擦角的变化;光滑的HDPE膜的粘聚力一般都大于粗糙的HDPE膜的粘聚力。在HDPE膜锚固技术研究中,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对不同坡度、坡高、摩阻参数以及锚固断面条件下HDPE膜的剩余下拉力、张拉力以及锚固力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边坡HDPE膜的拉伸稳定性受土工膜与上、下层材料的粘聚力差值Ca和摩擦系数差值影响显着。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得出,垃圾填埋物的最大竖向位移发生在垃圾填埋物顶部,而水平向位移的最大值发生在靠近卫生垃圾填埋场边坡的顶点处;不平衡张拉力造成土工膜顶端的单元拉伸明显;由于ABAQUS并未考虑粘聚力对剩余下拉力的影响,软件模拟出来的剩余下拉力值总是大于由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出的剩余下拉力值。

郭浩磊[10](2011)在《黄土地区垃圾填埋场复合粘土防渗衬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垃圾处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卫生填埋是目前各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卫生填埋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在垃圾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由于其颜色深、臭味重,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一旦发生泄漏,必然会对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土壤造成污染。防渗衬层是垃圾填埋场防止渗滤液污染周围环境的重要手段。针对渗沥液的污染防治,填埋场污染控制的最新国标将防渗衬层分为天然粘土、单层人工合成材料和双层人工合成材料3种。单层人工合成材料衬层下和双层人工合成材料第二衬层下均需设置厚度不小于75cm的天然粘土层,且压实后的饱和渗透系数K值与天然粘土衬层相等,均应小于1.0×10-7cm/s。可见,K值小于1.0×10-7cm/s的天然粘土是构成防渗衬层必需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对马兰黄土,红层粘土,以及将二者以适当比例混合得到的复合粘土进行击实试验和渗透试验,测定土样在最大干密度下的渗透系数,重点分析了各种土样作为垃圾填埋场防渗粘土的可行性,以及红层粘土和黄土混合的合适配比。试验结果表明,黄土的最优含水率为16.8%,最大干密度为1.79g/cm3。马兰黄土无论是天然还是压实状态,其渗透系数均大于1.0×10-7cm/s,不能作为卫生填埋场的防渗粘土;安宁红层粘土的最优含水率为18.7%,最大干密度为1.97g/cm3,压实后的红层粘土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可以作为卫生填埋场的防渗粘土;红层粘土与马兰黄土按1:1配合生成的复合粘土击实后的渗透系数为6.2×10-8cm/s,满足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对防渗粘土的渗透性能要求。当复合土的粘粒含量达到21%时,其渗透系数一般能满足小于1.0×10-7cm/s的要求。试样渗透系数受土样的级配、粘粒含量,矿物成分,微观结构以及土样与渗透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复合粘土能够使黄土地区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材料本地化和廉价化。

二、疏浚土作为填埋场粘土垫层防渗材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浚土作为填埋场粘土垫层防渗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填埋场衬垫系统的土工合成材料与粘土的界面剪切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垃圾填埋场
        1.1.2 垃圾填埋场衬垫系统
        1.1.3 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和防渗性能的重要性
    1.2 土工合成材料界面摩擦试验主要仪器
        1.2.1 改进的直剪仪
        1.2.2 大型直剪仪
        1.2.3 拉拔试验装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衬垫系统界面剪切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性质
    2.1 概述
    2.2 土工合成材料基本物理性质
        2.2.1 土工膜
        2.2.2 土工织物
        2.2.3 改性压实粘土
    2.3 压实粘土的性质和试验方案
        2.3.1 改性粘土塑液限
        2.3.2 改性粘土颗粒级配
        2.3.3 试验结果分析
    2.4 直接渗透试验
        2.4.1 渗透试验步骤
        2.4.2 渗透试验结果分析
    2.5 固结与压缩试验
        2.5.1 试验方案
        2.5.2 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渗层土工合成材料与粘土界面剪切特性研究
    3.1 直接剪切试验
        3.1.1 试验原理及方法
        3.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界面摩擦强度试验
        3.2.1 试验步骤
        3.2.2 试验方案
    3.3 粘土-土工材料界面特性结果分析
        3.3.1 粘土-光滑土工膜界面特性结果分析
        3.3.2 粘土-柱点土工膜界面特性结果分析
        3.3.3 土工膜种类对界面特性结果分析
        3.3.4 粘土-无纺土工织物界面特性结果分析
    3.4 粘土粘聚力与界面摩擦角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纺土工织物与粘土界面剪切特性研究
    4.1 粘土-有纺土工织物界面试验方案
    4.2 粘土-有纺土工织物界面特性结果分析
    4.3 有纺土工织物层间摩擦力对峰值剪切力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填埋场衬垫系统界面蠕变研究
    5.1 界面蠕变试验原理
        5.1.1 试验假定
        5.1.2 加载方式及稳定标准
        5.1.3 蠕变曲线
    5.2 衬垫系统界面剪切和界面蠕变试验方案
    5.3 衬垫系统界面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5.4 衬垫系统界面剪切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土—膨润土隔离墙材料的有机污染物吸附及微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土体污染的现状
        1.1.2 土体污染的修复与隔离技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土-膨润土隔离墙材料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土-膨润土隔离墙材料的吸附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现状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2 有机污染物在土-水多孔隙介质中的运移机理
    2.1 有机污染物在隔离墙中的运移机理
        2.1.1 对流作用
        2.1.2 分子扩散
        2.1.3 机械弥散
        2.1.4 吸附作用
    2.2 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模型
        2.2.1 平衡吸附
        2.2.2 非平衡吸附
        2.2.3 竞争吸附
        2.2.4 解吸附
    2.3 本章小结
3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表征与制备
    3.1 引言
    3.2 有机膨润土
        3.2.1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3.2.2 有机膨润土的吸附机理
    3.3 商品人工钠化膨润土的基本特性
        3.3.1 阳离子交换量试验与结果
        3.3.2 膨胀指数试验与结果
        3.3.3 膨润土的矿物成分分析试验与结果
    3.4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微观特性
        3.4.1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3.4.2 有机改性膨润土X射线衍射的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有机改性膨润土-膨润土对苯酚溶液的吸附试验
    4.1 引言
    4.2 吸附试验
        4.2.1 试验药品和仪器
        4.2.2 吸附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污染物浓度对有机改性膨润土吸附规律的影响
        4.3.2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
        4.3.3 有机改性膨润土-膨润土混合土样的有机污染物吸附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有机改性膨润土吸附有机污染物后的微观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扫描电镜与X射线衍射试验
        5.2.1 扫描电镜试验方法
        5.2.2 扫描电镜的图像处理
        5.2.3 X射线衍射的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表观特征变化
        5.3.2 吸附后有机改性膨润土的表观孔隙率的变化情况
        5.3.3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土层间距变化情况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石屑掺膨润土防渗材料渗透特性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密度及膨润土掺量对膨润土-砂混合土膨胀及渗透性能的影响
        1.2.2 溶液对膨润土-砂混合土膨胀及渗透性能的影响
        1.2.3 膨润土掺砂混合土渗透性能的微观机理
        1.2.4 膨润土掺砂混合土渗透性能的评价方法及数值模拟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性能
    2.1 膨润土
        2.1.1 膨润土的概述
        2.1.2 膨润土的自由膨胀试验
    2.2 石屑
        2.2.1 石屑的概述
        2.2.2 颗粒分布
        2.2.3 最佳含水量
        2.2.4 渗透系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润土掺量和干密度对混合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3.1 概述
    3.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方法
    3.3 试样制备
    3.4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 膨润土掺量对混合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3.5.2 干密度对石屑掺膨润土混合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3.5.3 离子浓度对石屑掺膨润土混合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膨润土微观特性
    4.1 概述
    4.2 X射线衍射试验(XRD)
        4.2.1 试验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扫描电镜(SEM)试验
        4.3.1 试验仪器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膨润土掺量和干密度的渗透系数的评价方法
    5.1 考虑膨润土膨胀特性和干密度的混合土孔隙比的计算方法
    5.2 离子溶液浓度与混合土孔隙比之间的关系
    5.3 混合土渗透系数与孔隙比之间的关系
    5.4 渗透系数的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碱金属Ca~(2+)离子在混合土中迁移特征有限元分析
    6.1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2.1 基本理论
        6.2.2 模型的建立
        6.2.3 计算参数选择
    6.3 Ca~(2+)离子溶液迁移三维模型耦合模拟结果分析
        6.3.1 不同掺量条件下Ca~(2+)离子溶液迁移分析
        6.3.2 不同干密度条件下Ca~(2+)离子溶液迁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国家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4)Cd(Ⅱ)、Cu(Ⅱ)在污泥基活性炭改良黏土衬垫中的运移传输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市政污泥危害及处置方式
        1.1.2 垃圾卫生填埋场衬垫安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污泥制备吸附材料研究现状
        1.2.2 填埋场衬垫改良研究现状
        1.2.3 重金属离子吸附特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污泥基活性炭制备与物化特性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2.2 污泥基活性炭制备试验
        2.2.3 碘吸附值测定试验
        2.2.4 低温氮气吸附试验
        2.2.5 XRD试验
        2.2.6 表面微观形貌试验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污泥基活性炭产率及碘吸附值
        2.3.2 污泥基活性炭孔隙结构特征
        2.3.3 污泥基活性炭物相组成特征
        2.3.4 污泥基活性炭表面微观形貌特征
        2.3.5 污泥基活性炭制备最优工况选取
    2.4 本章小节
3 污泥基活性炭改良黏土重金属吸附特性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吸附动力学试验
        3.2.3 等温吸附试验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动力学试验结果分析
        3.3.2 静态平衡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污泥基活性炭改良黏土渗透特性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渗透试验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宽级配砾质土压实性和渗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体防渗材料选择
        1.2.2 宽级配土、砾质土、砾石土的定义及特点
        1.2.3 宽级配砾质土的压实特性研究现状
        1.2.4 宽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特性研究现状
        1.2.5 改良砾质土研究现状
        1.2.6 目前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2 材料特性及试验方案
    2.1 宽级配砾质土的构成和级配设计
        2.1.1 宽级配砾质土的构成
        2.1.2 宽级配砾质土的级配设计
    2.2 材料基本特性试验
        2.2.1 粉质粘土基本性质
        2.2.2 膨润土基本性质
        2.2.3 高岭土基本性质
    2.3 试验方案
    2.4 砾质土击实试验方法
        2.4.1 击实试验土料和装置
        2.4.2 击实试验操作方法
    2.5 渗透试验方法和原理
        2.5.1 渗透试验土料和装置
        2.5.2 变水头渗透试验操作方法
        2.5.3 变水头渗透试验原理
    2.6 本章小结
3 宽级配砾质土筛分方法研究
    3.1 砾质土筛分试验方案
        3.1.1 筛分试验土料准备
        3.1.2 干、湿筛法试验步骤
        3.1.3 筛分试验方案
    3.2 干筛法和湿筛法试验结果比较
    3.3 附着效应及干筛法误差分析
        3.3.1 粘粒含量对附着效应的影响
        3.3.2 含水率对附着效应的影响
        3.3.3 细粒矿物成分对附着效应的影响
    3.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宽级配砾质土压实特性研究
    4.1 击实试验方案
    4.2 击实试验结果
        4.2.1 相同击实功下不同级配砾质土的击实试验结果
        4.2.2 击实含水率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
        4.2.3 宽级配砾质土最优含水率预测方法
        4.2.4 不同击实功下相同级配砾质土的击实试验结果
        4.2.5 击实功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
    4.3 细粒含量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分析
        4.3.1 细粒含量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
        4.3.2 砾石含量对砾质土压实特性的影响
        4.3.3 宽级配砾质土的级配控制标准(上下限)
    4.4 本章小结
5 宽级配砾质土渗透特性及改良方法研究
    5.1 渗透率与渗透系数简介
    5.2 变水头渗透试验方案
    5.3 渗透试验结果
        5.3.1 砾质土渗透系数与时间的关系
        5.3.2 粉质粘土作为细粒料时不同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系数
        5.3.3 膨润土作为细粒料时不同级配砾质土的渗透系数
        5.3.4 加入外掺剂后的砾质土渗透系数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土颗粒结构调整对砾质土渗透性的影响
        5.4.2 细粒含量和粗粒含量对砾质土渗透性的影响
        5.4.3 宽级配砾质土的级配控制标准(上下限)
        5.4.4 水泥作为外掺剂对砾质土渗透性的影响
        5.4.5 膨润土作为外掺剂对砾质土渗透性的影响
    5.5 宽级配砾质土的渗流变形及其防护措施
        5.5.1 渗透变形的类型
        5.5.2 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
        5.5.3 渗透变形的判别
        5.5.4 防止渗透变形的工程措施
        5.5.5 级配上下限内的砾质土渗透破坏形式及处理措施
        5.5.6 改良砾质土渗透破坏形式及处理措施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宽级配砾质土渗透性的评估
    6.1 饱和—非饱和渗流的基本方程及理论简述
        6.1.1 渗流数学模型方程的选择
        6.1.2 饱和—非饱和渗流的基本方程简述
        6.1.3 渗流问题的边界条件
    6.2 COMSOL MULTIPHSICS简介
    6.3 砾质土心墙土石坝的渗流分析
        6.3.1 几何模型及材料参数
        6.3.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6.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6.4 垃圾填埋场的渗流分析
        6.4.1 砾质土单层防渗方案
        6.4.2 HDPE膜+压实土壤方案
        6.4.3 方案对比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后期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宽级配砾质土作为垃圾填埋场GCLs防渗衬垫保护层的保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卫生垃圾填埋场的存在的潜在危害及处理现状
    1.2 现代垃圾填埋场的基本构造
    1.3 现行规范中对填埋场防渗方式的规定
    1.4 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的研究现状
    1.5 GCLs简介
        1.5.1 GCLs的工程优势
        1.5.2 GCLs工程特性与作为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垫时易出现的问题
    1.6 粘土作为垃圾填埋场封场防渗垫GCLs保护层时的缺陷及原因
        1.6.1 粘土作为垃圾填埋场封场防渗垫GCLs保护层时的缺陷
        1.6.2 粘土防渗衬垫GCLs保护层防渗性能降低的原因
    1.7 选题背景及意义
        1.7.1 宽级配砾质土代替粘土作为填埋场防渗垫GCLs保护层的可行性
        1.7.2 研究目的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宽级配砾质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装置
    2.3 宽级配砾质土剪切试验过程及结论
        2.3.1 试验过程
        2.3.2 剪切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垃圾填埋场GCLs防渗垫保护层保水性能的界定
    3.1 保水性能的含义
    3.2 作为防渗衬垫GCLs保护层的保水性优良的典型特征
        3.2.1 保护层土料的入渗与蒸发性能
        3.2.2 保护层土料的储水给水性能
        3.2.3 保护层土料在干-湿与冻-融条件下抗开裂性能
        3.2.4 宽级配砾质土与GCLs/GM共同构成复合防渗系统的保水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实宽级配砾质土蒸发试验
    4.1 引言
    4.2 土柱试验条件的确定
    4.3 试验装置
    4.4 试验步骤
    4.5 试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实宽级配砾质土储水性能及非饱和渗透性研究
    5.1 引言
    5.2 压实宽级配砾质土经干-湿循环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试验
        5.2.1 试验仪器
        5.2.2 试验过程
        5.2.3 试验结果
    5.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
        5.3.1 常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模型
        5.3.2 两种模型拟合分析
        5.3.3 宽级配砾质土土水特征曲线与细颗粒、膨润土的比较
    5.4 宽级配砾质土非饱和渗透系数的计算
        5.4.1 非饱和渗透系数计算模型
        5.4.2 宽级配砾质土非饱和渗透系数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页岩改性粘土作为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垫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过程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1.3 试验方法与步骤
        (1) 吸附试验方法与步骤:
        (2) 渗透试验方法与步骤: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吸附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渗透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 结 论

(8)卫生填埋场防渗层工作性能的数值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填埋场粘土衬垫典型模型
    1.1 填埋场粘土衬垫一维模型
    1.2 复杂条件下填埋场衬垫二维数值模型
2 参数敏感性分析
    2.1 污染物的入渗强度
    2.2 衬垫材料的渗透性能及吸附性能
    2.3 宏观弥散的影响
    2.4 地下水分布及运动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9)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锚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卫生填埋场的防渗系统
        1.2.2 防渗层基本结构
        1.2.3 防渗材料
        1.2.4 卫生填埋场锚固技术研究
        1.2.5 斜板仪试验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HDPE 膜与土工布界面摩擦特性的斜板仪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的性能
    2.2 试验原理及试验方法
        2.2.1 试验原理
        2.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接触面积对粘聚力与摩擦角的影响
        2.3.2 土工布的干湿状态对粘聚力与摩擦角的影响
        2.3.3 HDPE 膜的粗糙度对粘聚力与摩擦角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工膜锚固的极限平衡分析法
    3.1 垃圾堆体的垂直压力和沉降分析
    3.2 土工膜上剩余下拉力计算
    3.3 土工膜张力和锚固力计算
    3.4 工程算例分析
        3.4.1 锚固力的计算
        3.4.2 土工膜上剩余下拉力 P剩的分析
        3.4.3 边坡土工膜拉伸稳定分析
        3.4.4 工程算例分析与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工膜锚固的有限元分析
    4.1 基本假定及模型参数的选取
        4.1.1 基本假定
        4.1.2 模型参数的选取
    4.2 模型的建立
    4.3 模型网格划分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卫生垃圾填埋场竖向位移
        4.4.2 HDPE 膜的拉应变与剩余下拉力分析
    4.5 剩余下拉力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10)黄土地区垃圾填埋场复合粘土防渗衬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特点及处理现状
    1.2 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系统
    1.3 国内外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的比较
    1.4 防渗层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特点
第二章 试验
    2.1 试验所用材料和仪器
    2.2 试验原理及试验步骤
第三章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土击实性的意义
    3.2 击实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渗透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渗透系数K值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4.2 渗透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改变黄土渗透性的因素分析
    5.1 级配对渗透性的影响
    5.2 黏粒含量对渗透性的影响
    5.3 矿物成分对渗透性的影响
    5.4 微观结构对渗透性的影响
    5.5 渗透液体对渗透性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试验不足与展望
附表
    附表1 土样击实试验数据
    附表2 击实黄土的渗透数据
    附表3 击实安宁红层粘土的渗透数据
    附表4 击实肃南红层粘土的渗透数据
    附表5 击实靖远红层粘土的渗透数据
    附表6 30%红层粘土-70%黄土的渗透数据
    附表7 40%红层粘土-60%黄土的渗透数据
    附表8 50%红层粘土-50%黄土的渗透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疏浚土作为填埋场粘土垫层防渗材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填埋场衬垫系统的土工合成材料与粘土的界面剪切特性研究[D]. 叶辽羽. 广州大学, 2020(02)
  • [2]土—膨润土隔离墙材料的有机污染物吸附及微观特性研究[D]. 徐二佩.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石屑掺膨润土防渗材料渗透特性及其评价[D]. 李翠凤.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4]Cd(Ⅱ)、Cu(Ⅱ)在污泥基活性炭改良黏土衬垫中的运移传输特性[D]. 张芊.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5]宽级配砾质土压实性和渗透性研究[D]. 庞康.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6]宽级配砾质土作为垃圾填埋场GCLs防渗衬垫保护层的保水性能研究[D]. 李雨佳. 宁夏大学, 2014(08)
  • [7]页岩改性粘土作为垃圾填埋场防渗衬垫试验研究[J]. 陈武,李磊.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01)
  • [8]卫生填埋场防渗层工作性能的数值模型研究[J]. 刘庭发,张鹏伟,胡黎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2(05)
  • [9]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锚固特性研究[D]. 唐延东.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10]黄土地区垃圾填埋场复合粘土防渗衬层研究[D]. 郭浩磊. 兰州大学, 2011(10)


膨润土论文 渗透系数论文 活性炭吸附法论文 干密度论文 土工材料论文

上一篇: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的仿生算法研究
下一篇: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