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萌[1](2021)在《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找寻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丰富道地药材形成因素的研究内容,探讨枳壳道地药材产区分布,阐述枳壳药材“道地性”,为枳壳在中医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预测枳壳适宜生长区域:以实际采摘标本、数字标本馆数据以及文献资料获得枳壳地理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和Arc GIS软件筛选坐标点信息,搜集影响枳壳生长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获得枳壳最适宜生态因子,确定枳壳生长生态环境,计算枳壳潜在空间分布,利用生态适宜度对枳壳进行区划研究。2.动物实验筛选枳壳活性成分:采用正常小鼠胃肠动力实验,对枳壳中黄酮类、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初步活性成分筛选。提取分离获得枳壳多糖,通过不同色谱方法完成对枳壳多糖一级结构解析,利用正常及模型动物实验建立枳壳多糖与其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3.分析不同产地枳壳化学成分差异:建立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含量测定方法,多糖类结构解析方法,基于环境因素分析不同产地间枳壳黄酮、香豆素含量差异性和枳壳多糖结构差异性。4.最佳配伍配比组合筛选: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枳壳药材进行分类研究,获得各分组样品信息,拟合各分组代表药材中活性成分配伍配比值,结合药理实验验证,推测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5.药效实验验证最佳配伍配比范围:建立脾虚大鼠实验模型,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拟合组合物及其原药材对模型大鼠作用,分析胃肠动力关键指标,验证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范围,完善道地药材评价标准。6.阐述枳壳道地性:以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标准,聚类分析不同产地枳壳活性成分,找出与最优配伍配比结果相近的样品,进而说明枳壳道地产区及枳壳道地药材分布。【结果】1.本研究建立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准确,获得影响枳壳生长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温度因子(太阳水平辐射、年平均温度、等温、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最干燥季度平均温度、最暖月最高温度),降水因子(最暖季的降水、湿季降水)以及土壤因子(土壤粘土含量)。其中江西和湖南部分区域生态因子显示出高度相似性和稳定性。模型预测枳壳生长潜在分布面积约为211071平方公里,高适宜区域分布在江西(5.0×104平方公里)、湖南(5.9×104平方公里)、四川(4.3×104平方公里)、重庆(3.1×104平方公里)、浙江(0.8×104平方公里)等地。枳壳药材主产区与本研究获得的枳壳原植物高适生区基本一致,与文献报道及实地调查基本吻合,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下枳壳发育得到最大适宜性生长,有利于活性成分的蓄积,以获得品质上乘的枳壳药材。2.通过单体成分对离体动物作用以及单体成分配比配伍对在体动物作用,共筛选出活性成分新橙皮苷、橙皮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活性成分组合发挥疗效;提取分离纯化获得枳壳多糖,IR法解析其具有多糖典型结构,GPC法获得其分子量分布为585 KDa和15.5 KDa,GC/MS法分析单糖组成主要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通过枳壳多糖对小鼠胃肠运动作用建立构效关系,显示枳壳多糖为枳壳活性成分之一。基于药理实验筛选出枳壳活性成分为:芸香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和枳壳多糖,且活性成分组合活性比单体成分更强。3.产地生态环境影响枳壳原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蓄积量。对不同产地枳壳黄酮、香豆素类成分与产地生态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态因子7月月辐射、5月均降水量和4月水汽压与橙皮苷、橘皮素和柚皮苷相关性高,4月均降水量、5月均降水量与水合橘皮内酯相关性高,说明与枳壳黄酮类成分蓄积关联性较大是采摘期辐射量和生长期降水量及相对湿度,而生长期降水量主要影响枳壳香豆素类成分的蓄积。产地间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以及多糖含量总体上呈现湖南产区含量较高,不同产地化学成分构成比例不同。枳壳多糖结构分显示:IR法发现不同产地枳壳多糖吸收峰数量、峰形有差异,SEM扫描电镜观察多糖三维形态具有产地多样性和特异性,各产地枳壳多糖分子量分布:湖南枳壳粗多糖(10.61×105 Da)、江西(5.85×105 Da)、重庆(1.88×105 Da)及浙江(1.20×105 Da),各产地枳壳单糖组成基本一致,组成摩尔比存在差异,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分别为江西(1.20:75.80:1.46:4.63:6.43:10.48)、湖南(0.98:73.17:10.08:2.74:2.57:10.47)、四川(1.44:33.38:0.87:7.07:20.37:36.87)和浙江(1.72:60.37:0.36:1.00:33.43:3.13),不同产地分离纯化组分不同,江西产地得到7个组分,湖南7个组分,四川4个组分,浙江3个组分,各产地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构成具有差异性。不同产地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影响枳壳活性成分黄酮类、香豆素、多糖类的含量和比值,以及枳壳多糖结构差异,产地间药材化学成分差异性是道地药材“道地性”的物质基础。4.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地枳壳样品进行分类研究。以化学成分为变量获得六个分组样品信息,选择江西樟树、江西新干、湖南、四川、重庆、浙江六批代表药材样品,拟合各药材中活性成分组合物配伍配比值。采用正常小鼠药理实验验证,推测出两组最优组合物配伍配比值,江西产区为1:6:1:4:20,四川产区为1:26:1:12:50。5.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及其原药材对脾虚模型大鼠均产生显着影响作用。拟合组合物和其原药材对影响效果趋势相似,说明拟合组合物能较好的体现原药材药效。hqh各组药物对模型大鼠均体现良好治疗效果,改善胃肠激素水平,调节胃肠运动。以活性成分组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评价指标,建立动物实验评价疗效模式,确定枳壳中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6.以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标准,聚类分析找出与最优配伍配比结果相近的样品。样品分布显示主要为江西产区枳壳,其他主产区少量存在,说明枳壳道地产区以江西产区为主,其他主产区有部分枳壳道地药材分布。【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枳壳活性成分为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枳壳多糖,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1:6:1:4:20至1:26:1:12:50。基于生态环境因素作用,枳壳道地产区以江西产区为主,其他主产区(四川、重庆、湖南、浙江)有部分枳壳道地药材分布。
邵赛赛[2](2021)在《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制备及其在中草药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锌铜比为3的三个不同浓度的硝酸锌-硝酸铜基础溶液作为反应体系,对Zn(NO3)2、Cu(NO3)2定量下Fe(NO3)3-Mn(NO3)2-H2O相平衡以及KNO3-Mn(NO3)2-H2O相平衡进行了研究,为制备适宜中草药的水溶肥料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中草药的需肥特性,制备了相应的水溶肥料,并开展了浸种试验。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定比例不同Zn(NO3)2和Cu(NO3)2浓度下Fe(NO3)3-Mn(NO3)2-H2O和KNO3-Mn(NO3)2-H2O两个体系的相平衡,通过Origin软件绘制了不同浓度Zn(NO3)2、Cu(NO3)2基础体系中,0℃、10℃、20℃以及pH分别为2、3、4时的相平衡Fe(NO3)3-Mn(NO3)2-H2O相图和0℃、10℃和25℃时的KNO3-Mn(NO3)2-H2O相图。依据所绘制的相图,分析了点、线、面的物理意义,讨论了水溶肥料配方区域和水溶肥料产品的稳定性,并制备了三种符合NY1428-2010标准的微量元素水溶肥料产品。开展了蒲公英、黄芪、白术、夏枯草浸种实验,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浓度范围内,水溶肥料能很好促进蒲公英、黄芪、白术和夏枯草种子发芽,提高各项生理指标,促进植株生长发育。
吕卉[3](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丁永胜[4](2020)在《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因其有着活血止血双向作用的特性,在医疗保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控制中药质量、保障药物疗效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越来越深入,解决了三七质量控制中的大部分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尚未解决,如:因三七有效成分群尚未完全明确,现建立的以化学成分含量为依据的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完全反映三七真实药效;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缺乏系统的现代化学及药理学数据支撑。通过前期研究及文献查阅了解到三七活血有效成分主要为三七总皂苷,而三七总皂苷具体组成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三七总皂苷含量与三七性状特征之间的关系也无统一定论,因此,仅以几个三七皂苷单体含量为评价指标的质量控制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以三七性状特征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缺乏科学依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收集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以活血功效为切入点,利用谱-效相关法深入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以三七有效成分群含量为依据,结合三七谱-效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能够反映三七真实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以活血药效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方法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收集范围,采取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及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三七种植资源分布和市场销售的情况并收集产地信息明确的三七样品,以70%乙醇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所收集到的三七样品,为后续研究做准备。2三七药物谱研究取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有目的地制备谱图差异明显的14批次三七样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提升仪器分析检测化学成分的能力,建立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共有峰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得到三七的药物谱。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采用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观察具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的影响,初步评价14批次三七活血作用强弱。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观测具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脑体指数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三七活血作用强弱。最终得到三七抗毛细管凝血时间药效谱和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谱。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大鼠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的综合药效指标、三七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将药物谱分别与单一药效指标和综合药效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得到三七的抗毛细管凝血有效成分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有效成分群和三七活血作用的有效成分群。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采用HPLC法检测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含量,通过灰色关联法结合活血有效成分群各指标药效系数,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三七质量,并依据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设置商品规格等级阈值,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三七质量评价及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结果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三七种植地主要分布于云南文山州、红河州和玉溪地区,广西仅德保、坡洪等地有少量种植。市场销售三七主产于云南,集散于文山。本研究共收集到50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样品,对所收集到的样品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制备三七70%乙醇提取物干膏,发现所收集到的50批次三七样品出膏率范围为24.41%~50.31%,说明各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或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后续实验研究材料。2三七药物谱研究通过对14批次三七进行HPLC分析,建立了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 23个共有成分,指认了其中 12 个成分(N-R1、G-Rg1、G-Re、20(R)N-R2、G-Rg2、G-Rh1、G-Rb1、G-Rc、G-Rb2、G-Rd、N-Ft1、20(R)G-Rh2),均为皂苷类化合物。对已指认的 12个共有成分和11个未指认成分分别进行定量及半定量分析,获取了三七的药物谱。14批次三七12个共有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在0.61%~1.29%、3.90~5.90%、0.42%~1.23%、0.06%~0.11%、0.21%~0.61%、0.14%~0.27%、1.82%~3.70%、0.03%~0.07%、0.08%~0.21%、0.75%~1.30%、0.03%~0.15%、0.04%~0.15%范围内。以上结果说明14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继续进行后续实验研究。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批次三七的活血效果确实存在显着性差异。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显示,14批次三七凝血时间范围为59.17~97.08 s,与空白组比较均可显着延长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结果显示,14批次三七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及脑体指数范围分别为5.87%~32.08%、79.76%~81.45%、0.59%~0.66%,14批次三七给药组各药效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为谱-效相关法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提供了丰富的药效学信息。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建立了三七的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和活血作用综合药效谱。药物谱-抗毛细管凝血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20个化合物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1、G-Rb2和G-Re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贡献度最高,(R)N-R2、G-Rh1对该指标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药物谱-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17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梗死面积起正向作用;15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失水率起正向作用;9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体指数起正向作用。药物谱-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8个成分对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2、G-Rc、G-Rd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贡献度最大,(R)N-R2、G-Rh1、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负向作用。药物谱-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7个化合物对活血综合药效指标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学成分中,G-Rb2、G-Rc、G-Rd、N-R1、G-Rb1五种成分对三七活血作用所作贡献较大,G-Rh1、(R)N-R2、N-Ft1对三七活血作用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无论体外、体内实验G-Rh1、(R)N-R2均对三七活血指标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综合药效也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说明G-Rh1、(R)N-R2、N-Ft1可能存在潜在的促凝作用。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构建利用HPLC法对50批次三七进行了活血有效成分的定量/半定量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成功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50批次三七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范围为0.4170~0.5210,相对加权关联度越大,三七质量越优。人为设置三七商品等级相对加权关联度阈值,初步将50批次三七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相对加权关联度≥ 0.5000;Ⅱ级:0.5000>相对加权关联度≥ 0.4600;Ⅲ级:0.4600>相对加权关联度≥0.4200;Ⅳ级:0.4200>相对加权关联度),检测的50批三七中Ⅰ级8批次,Ⅱ级14批次,Ⅲ级26批次,Ⅳ级2批次。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谱-效相关的三七活血作用有效成分群的快速筛选方法,为全面揭示三七有效成分群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中药材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提供了借鉴。2.首次采用熵值法综合体外、体内活血药效指标,利用谱-效相关法明确了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为三七质量评价研究、临床合理使用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3.以有效成分的药效系数为权重、含量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能够反映三七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为三七及其他多指标成分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贾鑫[5](2020)在《两种中草药复方对保育仔猪血液指标和胸腺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液指标和胸腺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选30只体重为17.37±1.32 kg且个体间差异不明显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保育仔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对照组(Con组)、小建中加减复方组(TCM1组)和荆防败毒散组(TCM2组),每组10只(n=10)。对照组保育仔猪饲喂基础日粮(无抗生素),小建中加减复方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无抗生素)+1%小建中加减复方粉,荆防败毒散组饲喂基础日粮(无抗生素)+0.3%荆防败毒散粉。试验期60 d。试验第7 d和20 d分别给所有的保育仔猪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疫苗。在试验的第0 d、30 d和60 d对所有保育仔猪进行前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的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和抗体水平(CSF、PRRS),并取试验60 d仔猪胸腺提取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小建中加减复方组和荆防败毒散组C3、C4试验第30d含量均差异显着上升(P<0.05或P<0.01),试验第60 d小建中加减复方组C4差异极显着上升(P<0.01)。2、与对照组相比,荆防败毒散组Ig A、Ig M含量在试验第30 d均差异极显着上升(P<0.01)。荆防败毒散组Ig G含量在试验第60 d和小建中加减复方组Ig M含量在试验第30 d差异显着上升(P<0.05)。3、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30 d小建中加减复方组和荆防败毒散组CSFV和P RRSV抗体含量差异均极显着上升(P<0.01)。4、与对照组相比,小建中加减复方组和荆防败毒散组胸腺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TLR4、My D88、NF-κB、IL8和TNF-α)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但IL6的表达量差异不明显但有下降趋势。5、与对照组相比,小建中加减复方组和荆防败毒散组胸腺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蛋白(P65、p-P65、IκB-α和p-IκB-α)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综上所述,复方中草药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两种添加剂可能通过提高保育仔猪血清中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抗体的含量和降低了胸腺的炎症水平,从而提高保育仔猪的免疫力。
张金铭[6](2020)在《大山村地区植物硒含量、富集和转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硒是自然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植物硒来源于土壤环境,土壤环境中硒的形态和含量等都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与积累。我国72%的土壤有不同程度缺硒,三分之一属于严重缺硒地区,人体补硒有多种途径,其中膳食补硒最为健康安全、便捷有效。作为膳食的富硒植物是补硒的主要来源,对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富硒研究的热点。大山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富硒区之一,境内富硒茶叶、富硒农作物和富硒中草药等资源丰富。本研究以大山村地区植物资源为对象,分析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积累、分布和迁移规律,为大山村地区保护与合理开发富硒植物资源,如富硒中草药、富硒野菜、富硒作物等功能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硝酸-高氯酸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山村地区土壤和植物的总硒含量,并优化了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微量硒的条件。在最佳测试条件下,该方法的精密度为1.15%,检出限为0.165μg/L,样品加标回收实验得回收率范围为95.37%-102.75%。(2)通过对大山村地区158份土壤样品总硒含量测定分析,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161-7.189 mg/kg,算术平均值为1.653 mg/kg。按照硒元素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标准,研究区属于富硒地区。不同行政村土壤环境中硒含量存在差异,叶山村土壤硒含量略高于大山村,两村均达到高硒水平;流源村与莲花村土壤硒含量相近,均为富硒水平。林地土、耕作土和茶园土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硒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林地土硒含量明显高于耕作土和茶园土,表明林地土含硒量受人为干扰较少,有利于硒在土壤中的循环与积累。(3)通过对大山村地区99科176属204种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计362份样品中硒含量测定,研究区内野生植物硒含量范围为0.022-2.263 mg/kg,平均值为0.281 mg/kg,按照硒元素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标准,植物富硒率达76.60%。不同种类植物富硒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野生种子植物中草本植物(0.324 mg/kg)硒积累能力较强,显着高于乔木(0.105 mg/kg)、灌木(0.156 mg/kg)和木质藤本(0.138 mg/kg)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普遍较高,分别为1.838 mg/kg和0.411 mg/kg。(4)通过对大山村地区食用植物与中草药的富硒能力研究,食用植物富硒率达70.59%,不同类型食用植物硒积累量有很大差异,17种食用植物硒积累量的顺序为:柿子>油菜>萝卜>甘蓝>韭菜>沙梨>姜>莴苣>茶叶>大豆>板栗>藠头>魔芋>枇杷>蒜>李>马铃薯。分析表明20种中草药中硒含量变化较大,不同药效型中草药含硒量表现为活血化瘀型中草药>清热解毒型中草药>止血止痛型中草药,活血化瘀型中草药对硒具有相对较强的富集转运能力。(5)通过对大山村地区几种类型的富硒植物研究表明,紫萁具有较高的硒含量(0.520 mg/kg),其中根茎(0.853 mg/kg)和羽片(0.506 mg/kg)比叶轴(0.190 mg/kg)对硒有更强的积累能力。十字花科植物(0.648 mg/kg)和景天属植物(0.454 mg/kg)硒含量均达到富硒植物标准,其中,油菜、萝卜、印度蔊菜各部位对硒有较强的积累和富集能力,硒含量均可达1 mg/kg以上,显着高于其它种类植物。(6)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大山村地区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富集转移规律,研究结果为大山村地区挖掘富硒植物资源,开发多种富硒中草药、富硒野菜等富硒功能农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为培育高硒植物,提取有机硒化物制成生物制剂产品,实施硒功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李鹏[7](2019)在《基于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分心木及其水提物中无机元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心木在中医药常见于治疗不孕不育的方剂中,但是没有相关化学成分的依据。无机元素在人体中的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分心木中无机元素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同时也缺乏成熟高效的分心木无机元素分析方法。1.建立一套可以准确的、快速的、稳定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分心木及其水提物粉末中各元素含量的方法。2.研究漾濞县分心木和其水提物以及新疆分心木中16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及差异。为分心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消解方法结合了湿法消解与微波消解的优势,以HNO3和H2O2混合体系优化样品的前处理过程。运用碰撞/反应池技术ORS消除质谱干扰,使用酸浓度匹配和内标元素校正的方法消除实验中的基体干扰。运用系统的方法学实验确认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稳定性。2.以元素Fe、Cu、Mn、Zn、Sr和水提物冻干粉得量这6个指标为参考标准建立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超声水提最有条件。3.运用SPSS 19.0和SIMCA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在处理。建立了配对T检验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1.样品前处理方法优化结果为选择4 mL HNO3和2 mL H2O2为消解液,其中H2O2分两步加入到消解管中。16种待测元素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值均在0.999以上,标准物质灌木枝叶加标回收率在86.25%~110.25%之间,分心木加标回收率在84.00%~105.31%,重复性良好。漾濞15批分心木中元素平均含量Mn为31.9 mg/kg,B、Fe、Ba、Sr、Al五个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9.0、19.1、15.9、13.4、10.5 mg/kg,Cu和Zn为5.0 mg/kg和3.6 mg/kg,V、Cr、Ni、Mo、As、Cd、TI、Pb含量均低于0.4 mg/kg。2.经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确定的水提方法为称取20.00 g分心木粗粉于1L烧杯中,料液比1:30、60℃~70℃水浴中超声15 min、提取2次,合并水提液,4000 r/min离心5 min,过滤,滤液放入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约50 mL,冻干。测得漾濞13批分心木水提物冻干粉中各元素平均含量B为36.1 mg/kg,Cu、Zn、Fe、Mn、Ba、Sr、Al分别为28.8、21.3、22.6、29.6、7.3、8.7、13.5 mg/kg,Ni的含量较低为2.0 mg/kg,V、Cr、Mo、As、Cd、TI、Pb含量均低于0.5 mg/kg。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能够实现准确、快速、稳定的分析分心木及其水提物粉末中的16中无机元素,此方法的分析效率较国标方法GB5009.268-2016有了明显的提高。漾濞分心木与新疆分心木在元素分布上存在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和收集的数据推断差异来自各分心木产区土壤成分和空气质量存在差异。分心木水提物中元素分布受到超声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次数的影响,各个元素的趋势不同。两地区分心木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极低,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存在健康安全风险。
李晶[8](2019)在《土壤环境影响下的丹皮品质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安徽铜陵凤凰山等地所产的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生产规模全国第一,集观赏和药用于一体,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安徽四大名药,是全国34种名贵药材之一。凤丹的根皮即丹皮具有镇痛、解热、抗过敏、消炎、免疫等功效,被用于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的防治。《中药大辞典》称“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市场需求量大。土壤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对于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积累也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药材品质。铜陵是着名的铜都,有多个铜矿或尾矿,土壤重金属含量高,研究铜陵地区的土壤环境对丹皮的品质影响,对于合理规范种植、临床合理用药及保护中药资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药丹皮的道地产区铜陵为研究基地,通过分区域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元素含量,测定生长于其上的丹皮中无机元素、活性成分含量以及对生物的药效评价三个方面,比较不同土壤因子诱导下的丹皮品质差异,以确定丹皮最优品质形成的土壤条件。此外,还通过对土壤和丹皮中重金属含量分析,评估土壤潜在生态风险及服用丹皮或其中成药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铜陵道地丹皮药材原植物种植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丹皮种植区土壤呈酸性,不同区域间土壤理化性质和无机元素含量有差异,农田区土壤肥力好,尾矿区最差;尾矿区土壤中重金属Cu、Cd、Pb和Zn含量显着高于农田区土壤;土壤理化性质中,pH值、有机质含量与无机元素相关性较大。种植区土壤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中,Pb、Zn、Cu、Cd、Mg、Na为第一主成分,可认为是道地丹皮种植区土壤的特征性元素,这些元素大多为重金属,受到铜陵地区的采矿与冶炼影响。(2)道地产区丹皮药材无机元素含量在不同区域中有差异,各区域Ca含量最高,农田区和山坡区Cd含量最低;尾矿区Co含量最低。依据丹皮中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结果,认为道地丹皮特征元素是Zn、Pb、Cu、Cd。影响丹皮无机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无机元素含量以及丹皮里自身元素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土壤pH值对丹皮吸收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影响较大,且影响最大的是Cu、Mg、Mn和Zn元素;土壤有机质对丹皮里的Fe、Na和P元素也有显着影响;土壤中全氮、速效钾、速效磷主要影响丹皮吸收营养元素。土壤中无机元素对丹皮无机元素的影响效果大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15种元素里有10种元素受到土壤中相应元素的影响,且丹皮里元素之间,丹皮与土壤中元素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元素间相互协同或拮抗的作用。(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种植区域丹皮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苯甲酸、丹皮酚这五种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比较了不同区域间丹皮化学成分的差异性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土壤因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丹皮中的五种化学成分含量高低顺序为丹皮酚>芍药苷>苯甲酸>没食子酸>儿茶素。所有种植区丹皮样中的丹皮酚含量均超出国家药典的标准。尾矿区丹皮酚含量最高,其他四种化学成分均是农田区含量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无机元素都可以影响丹皮化学成分的积累:土壤中电导率影响丹皮酚、芍药苷、没食子酸含量;土壤有机质影响丹皮酚含量;速效钾影响芍药苷和没食子酸含量;土壤元素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大于土壤理化性质。其中,丹皮特征性元素对其化学成分积累有重要作用:Cu对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都有促进作用,Zn和Cd也可以促进丹皮酚的合成或转化。此外,丹皮中各化学成分之间也有不同程度互相促进或抑制合成或转化的现象。(4)利用CCl4诱导建立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来评价不同区域、不同浓度的丹皮对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功效。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土壤种植的铜陵丹皮可显着降低CCl4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提高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减少膜脂过氧化损伤;降低肝脏系数,减轻肝脏水肿等损伤,对于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铜陵丹皮有保肝功效。各区域丹皮正常用量组对于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保肝效果良好,农田区和山坡区高浓度组效果显着,但是尾矿区加倍用药没有保肝效果。综合分析小鼠受CCl4诱导肝损伤后中转氨酶、各种抗氧化酶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切片和脏器指数,种植在农田区和山坡区的丹皮保肝效果比尾矿区好。(5)丹皮种植区土壤中的重金属与铜陵地区土壤背景值相比,除了农田区的Cr含量低于背景值,其他各区域各重金属含量均超出铜陵土壤背景值。与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相比,各区域Cr、Cu、Zn均超出国家风险筛选值,其中尾矿区的Pb也超出这一筛选值,所有重金属含量都低于国家标准中的土壤风险管制值。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植区土壤受到Cd、Cu、Zn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重金属潜在风险参数评估,得出可以引起种植区土壤的潜在环境风险的元素是Cd元素,并且程度极其严重,其中尾矿区Cd风险程度最大。本研究的重金属元素在各区域土壤中的累加潜在环境风险,也是尾矿区最大,山坡区次之,农田区最小。(6)尾矿区种植的丹皮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其他两区域,其中Pb和Cd含量超出我国以及世界上一些国家或者机构规定的药用植物中的限量值。尾矿区的丹皮富集Cd能力强于其他区域。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估结果显示,农田种植区的丹皮重金属污染均在安全范围之内,山坡区受到Cu元素轻度污染,尾矿区受到Cd、Cu和Pb元素轻度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成年人服用丹皮或者以丹皮为原料的中成药,进入人体的重金属的量,均小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各重金属的日限定摄入量,服用丹皮药物不会对人体造成非致癌健康风险。即使长期(终身每日服用)按最大剂量服用,也在人体可接受程度。区域间相比,农田区的丹皮重金属健康风险值都最低,山坡区其次,尾矿区风险最高。尾矿区的Pb风险来自土壤中Pb、Cd和Cu含量以及丹皮中与Cr、Cu元素的协同作用;Cr风险来源于土壤Cr和Ni含量,丹皮中Pb的协同;Cu风险主要由土壤中Cu和Zn的含量,丹皮中Pb和Zn的金属元素间协同作用引起。
宋红坤[9](2019)在《铁皮石斛等十种石斛的鉴别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为“高附加值农产品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项目:以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铁皮石斛为重点研究对象,选取其它九种石斛(流苏石斛、金钗石斛、鼓槌石斛、紫皮石斛、球花石斛、苞鞘石斛、兜唇石斛、束花石斛和叠鞘石斛),采用薄层色谱法、HPLC-PD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ICP-MS等现代分析技术,以期准确、高效对不同品种石斛进行鉴别研究与质量评价。[方法]1.薄层色谱鉴别:参照《中国药典》薄层鉴别方法,对十种石斛药材不同极性部位(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薄层色谱进行系统研究。2.采用HPLC-PDA技术,建立HPLC指纹图谱,对八种石斛药材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和相似度计算,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石斛做鉴别研究。3.采用HPLC-PDA技术,建立东崑宕内酯、滨蒿内酯、香豆素、柚皮素、芹菜素、石斛酚、毛兰素和石斛碱八种成分分析测定方法并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十种石斛多糖含量;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十种石斛17种水解氨基酸含量;以十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结合方差分析、t检验对石斛做质量评价。4.采用ICP-MS技术,测定十种石斛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1.根据薄层色谱斑点特征,十个品种石斛之间既有相同斑点,各自又有特殊的斑点,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石斛之间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2.高效液相指纹图谱13批铁皮石斛相似度为0.791-0.929;8批不同品种石斛相似度介于0.169-0.875之间,标出共有峰23个,经对照品指认出六个峰,分别为香草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醛,东崑宕内酯,阿魏酸,柚皮素,同时对球花石斛16个化学成分色谱峰进行了标示。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63批石斛样品可快速被分为两大类,然后60批石斛样品又进一步被分为四类。三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验证了化学模式识别用于品种鉴定和归类的可行性。3.含量测定及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十种石斛的东崑宕内酯、滨蒿内酯、香豆素、柚皮素、芹菜素、石斛酚、毛兰素、石斛碱、多糖和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P<0.05)。石斛酚、毛兰素、石斛碱可以分别作为含量测定指标对流苏石斛、鼓槌石斛、金钗石斛进行质量控制。香豆素可以作为含量测定参考指标进行叠鞘石斛质量控制,柚皮素、芹菜素可以作为含量测定参考指标进行球花石斛质量控制。实验建立的石斛属中东崑宕内酯、滨蒿内酯定量分析方法可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多糖含量、17种氨基酸总含量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对铁皮石斛和紫皮石斛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可以作为兜唇石斛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17种氨基酸总含量也可作为束花石斛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4.文山、德宏、弥勒和腾冲四个产地的11批铁皮石斛之间稀土元素总含量存在差异。德宏产八个品种石斛稀土元素总含量无明显差异,但同一产地的不同种石斛16种稀土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四个产地的11批铁皮石斛铬(Cr)元素、镍(Ni)元素和锌(Zn)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德宏产八个品种石斛铬(Cr)、镍(Ni)、锌(Zn)、硒(Se)四种元素含量丰富,而锡(Sn)元素只在金钗石斛和苞鞘石斛中有检出,并且八种石斛之间铬(Cr)、镍(Ni)、锌(Zn)三种元素含量存在差异。18批石斛重金属铜(Cu)、镉(Cd)、汞(Hg)、铅(Pb)四种元素均在限量范围内,德宏产球花石斛、铁皮石斛和苞鞘石斛各1批重金属砷(As)元素有明显的超标现象。[结论]十个品种石斛内在的化学成分无论在种类还是含量上都存在差异,薄层色谱、HPLC指纹图谱能够对十种石斛做出鉴别,多成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石斛的质量,可以为石斛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石斛中16种稀土元素、人体必需5种微量元素和五种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为石斛营养保健价值和某些药效方面评价,以及评价不同产地石斛药用质量安全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郭鹏[10](2019)在《牛大力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大力为蝶形花科植物美丽崖豆藤(Millettia speciosa Champ.)的干燥块根。具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肺热,肺虚咳嗽,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遗精,白带等症。目的:本课题旨在对南药牛大力药材的质量要求进行系统研究,为牛大力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1、运用植物分类学方法、中药鉴定显微方法、薄层色谱法等方法,对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牛大力药材进行综合的观察分析。2、按照《中国药典》上的含量指标检测要求,运用烘干法测定了牛大力药材样品的水分;用马弗炉测定牛大力药材样品的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用浸泡法和加热回流法测定了牛大力药材样品中热水浸出物、热醇浸出物、冷水浸出物和冷醇浸出物含量。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牛大力样品中的五项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五项重金属污染指数做计算。3、运用响应面曲线法探究牛大力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运用硝酸铝显色法测定不同批次牛大力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五种不同年份牛大力中总黄酮的含量,以及测定牛大力根、老叶、新叶、枝条和花五个不同部位中的总黄酮含量。运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批次牛大力样品中总多糖的含量,测定五种不同年份牛大力中总多糖的含量,以及测定牛大力根、老叶、新叶、枝条和花五个不同部位中总多糖含量。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牛大力样品中刺桐碱、槲皮素、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进行含量测定,测定五种不同年份牛大力中以上四种成分的含量,以及测定牛大力五个不同部位中以上四种成分的含量。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7批牛大力样品进行HPLC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特定提取条件下牛大力的指纹图谱;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得出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求出27组牛大力样品的相似度。6、使用氨基酸测定仪测定牛大力样品中十六种氨基酸含量;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牛大力样品中十种微量元素含量;利用SPSS对氨基酸总量和微量元素总量进行聚类分析,评估牛大力中氨基酸的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蕴藏情况。结果:1、获得了牛大力根横切面和粉末显微特征,得到了以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为对照的薄层色谱显色条件,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酸-石油醚(7:3:0.5:1)为展开剂。2、确定牛大力药材的含水量,建议含水量不超过11.0%。确定牛大力药材的总灰分含量,建议总灰分含量不超过6.50%。确定牛大力药材的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建议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不超过0.55%。确定牛大力药材四种浸出物含量范围,建议热水浸出物含量不低于11.0%,热醇浸出物含量不低于4.50%,冷水浸出物含量不低于,7.50%,冷醇浸出物含量不低于2.00%。确定牛大力药材五项重金属引起的综合污染指数范围。3、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为40°C,乙醇浓度为60%,物料比为1:25,提取时间为30min。总黄酮含量在0.042%~0.551%之间。五种年份中3年生牛大力总黄酮含量最高。老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508%。牛大力中总多糖含量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为55℃,提取时间为30min,料液比为1:20。牛大力药材的总多糖含量在3.13%~8.64%之间。3年生牛大力总多糖含量最高。花的总多糖含量最高,为6.88%。4、牛大力药材中刺桐碱的含量在0.081g/kg到0.358g/kg之间。牛大力中槲皮素的含量在0.232mg/kg到31.037mg/kg之间。牛大力中芒柄花素的含量在1.612mg/kg到263.785mg/kg之间。牛大力中高丽槐素的含量在0.379mg/kg到246.97mg/kg之间。五种年份中2年生牛大力刺桐碱含量最高,为0.358g/kg。3年生牛大力槲皮素、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7.830mg/kg、37.247mg/kg、87.715mg/kg。枝条的槲皮素含量最高,为17.384mg/kg,花朵的芒柄花素含量最高,为5.475mg/kg。而高丽槐素只有根茎和新叶中有,新叶中含量还高于根茎。而刺桐碱在老叶、新叶、枝条和花朵中不存在,只存在于根茎中。5、27批牛大力样品种,有21个样品的相似度在9.0以上,6个没有达到9.0;有共有峰22组,其中4组有对照品可以识别。6、氨基酸聚类分析结果为:Ⅰ组为S4、S17、S10、S27、S30、S13、S19、S15、S20、S29。Ⅱ组为 S6、S28、S9、S14。Ⅲ组为 S5、S7、S22、S1、S11、S24、S23、S18、S21、S16、S8、S12、S2、S3、S25、S26。微量元素聚类分析结果为:Ⅰ组为S3、S7、S23、S2、S5、S1。Ⅱ 组为 S27。Ⅲ组为 S17、S19、S16、S18、S20、S29、S6。Ⅳ组为 S4、S26、S10、S11、S9、S25、S8、S12、S15、S24、S14、S28、S13、S21、S22、S30。结论:1、牛大力根的横切面及显微构造特征可以作为牛大力药材的主要鉴别依据。2、牛大力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和重金属可以作为其质量评判优劣的主要参考依据。3、以芦丁为对照品,使用硝酸铝显色法测定特定提取条件下牛大力总黄酮的方法是可行的,且牛大力总黄酮可以作为牛大力质量优劣的评价指标;以葡萄糖为对照品,使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特定提取条件下用特定处理方法得到的牛大力总多糖的方法是可行的,且牛大力总多糖可以作为牛大力质量优劣的评价指标。4、刺桐碱、槲皮素、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等指标成分可以作为牛大力药材的质量优劣的评价指标。5、此种提取条件下牛大力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较为良好。6、对牛大力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聚类分析表明牛大力中的氨基酸总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外观性状越好,氨基酸总量越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综述 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进展 |
| 1 本草考证 |
| 2 品种来源 |
| 3 道地产地考证 |
| 4 药效考证 |
| 5 枳壳在特征化学成分方面研究 |
| 6 枳壳在药理方面研究 |
| 7 枳壳“道地性”研究 |
| 8 小结与展望 |
| 第一章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 GIS的枳壳生长适宜性区划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章 枳壳中调节胃肠运动活性单体化合物筛选 |
| 第一节 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成分中调节胃肠运动活性研究 |
| 1 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
| 2 枳壳活性成分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
| 第二节 枳壳多糖提取、结构解析及促进胃肠运动活性研究 |
| 1 枳壳多糖提取、理化性质及结构解析 |
| 2 枳壳多糖对胃肠动力药理研究 |
|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产地枳壳药材活性成分差异研究 |
| 第一节 不同产地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活性成分分析及差异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节 不同产地枳壳糖类成分分析及差异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小结 |
| 第四章 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拟合研究 |
| 第一节 不同产地枳壳活性成分多元统计分析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节 拟合组合物促进小鼠胃肠动力实验研究 |
| 1 拟合组合物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
| 2 拟合组合物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
| 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脾虚模型对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比配伍验证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小结 |
| 第六章 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拟合验证 |
| 1 实验材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小结 |
| 总结 |
| 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我国中草药的发展现状 |
| 1.1.1 中草药行业发展现状 |
| 1.1.2 我国中草药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1.1.3 中草药施肥现状 |
| 1.2 微量元素与中草药 |
| 1.3 我国土壤养分现状 |
| 1.3.1 土壤大量元素含量现状 |
| 1.3.2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现状 |
| 1.4 水溶肥料概述 |
| 1.4.1 水溶肥料的定义及分类标准 |
| 1.4.2 国内外水溶肥料的发展概况 |
| 1.4.3 水溶肥料的发展重点 |
| 1.5 水盐体系相图平衡研究 |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中草药主产区土壤理化性能调研 |
| 2.1 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
| 2.1.1 pH值 |
| 2.1.2 有机质含量 |
| 2.1.3 大量元素含量 |
| 2.1.4 微量元素含量 |
| 2.2 小结 |
| 第三章 Zn(NO_3)_2和Cu(NO_3)_2体系中Fe(NO_3)_3-Mn(NO_3)_2-H_2O相平衡研究 |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装置 |
| 3.2.2 实验操作方法 |
| 3.2.3 各元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 3.3 不同c(Zn~(2+))、c(Cu~(2+))下的Fe(NO_3)_3-Mn(NO_3)_2-H_2O相平衡研究 |
| 3.3.1 c(Zn~(2+))=30g/L,c(Cu~(2+))=10g/L的 Fe(NO_3)_3-Mn(NO_3)_2-H_2O相图 |
| 3.3.2 c(Zn~(2+))=45g/L,c(Cu~(2+))=15g/L的 Fe(NO_3)_3-Mn(NO_3)_2-H_2O相图 |
| 3.3.3 c(Zn~(2+))=60g/L,c(Cu~(2+))=20g/L的 Fe(NO_3)_3-Mn(NO_3)_2-H_2O相图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Zn(NO_3)_2和Cu(NO_3)_2体系中KNO_3-Mn(NO_3)_2-H_2O相平衡研究 |
| 4.1 体系设计 |
| 4.2 试验方法 |
| 4.3 Zn(NO_3)_2、Cu(NO_3)_2定浓度体系中KNO_3-Mn(NO_3)_2-H_2O相图 |
| 4.4 液体水溶肥料配方区域的确定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相图在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制备中的应用 |
| 5.1 含锌、铜、锰、铁四种微量元素水盐体系相平衡研究 |
| 5.1.1 含锌、铜、锰、铁的水溶肥料配方区域 |
| 5.1.2 含四种微量元素的水溶肥料液体产品稳定性分析 |
| 5.1.3 含四种微量元素的水溶肥料液体产品制备实例分析 |
| 5.2 小结 |
| 第六章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对中草药种子的应用效果 |
| 6.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 6.1.1 实验仪器 |
| 6.1.2 实验药品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实验材料 |
| 6.2.2 试验方法 |
| 6.3 测定指标项目与方法 |
| 6.3.1 中草药种子的发芽率 |
| 6.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试 |
| 6.3.3 测试过氧化氢酶活性 |
| 6.4 结果与分析 |
| 6.4.1 蒲公英浸种 |
| 6.4.2 黄芪浸种 |
| 6.4.3 白术浸种 |
| 6.4.4 夏枯草浸种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甘草的概述 |
|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
|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
|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
|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
| 2.1.5 甘草的用途 |
| 2.1.6 甘草的栽培 |
|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
|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
|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
|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
|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
|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
|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调查地点 |
|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
|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 3.2.4 病原菌的鉴定 |
| 3.2.5 致病性测定 |
| 3.2.6 其它病害 |
| 3.3 结果 |
| 3.3.1 甘草病害种类 |
|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
|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
| 4.1 前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
| 4.2.2 气象数据收集 |
| 4.2.3 病害调查 |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
|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
|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
|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
|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
| 5.1 前言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
|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
|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
|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
|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
| 5.2.6 氨基酸的测定 |
| 5.2.7 数据分析 |
| 5.3 结果 |
|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
|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
|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
|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
| 6.1 前言 |
| 6.2 材料和方法 |
|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
| 6.2.1.1 供试菌株 |
| 6.2.1.2 供试杀菌剂 |
|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 6.2.1.4 测量方法 |
|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
| 6.2.3 数据分析 |
| 6.3 结果 |
|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
|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
| 6.4 讨论 |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
|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后续工作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资助项目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1 皂苷类成分 |
| 2 氨基酸和蛋白质类成分 |
| 3 黄酮类成分 |
| 4 糖类成分 |
| 5 挥发性成分 |
| 6 微量元素 |
| 7 其他成分 |
| 8 小结与展望 |
| 综述二 三七活血功效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1 在外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 2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 3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 4 在骨伤、外科类疾病中的应用 |
| 5 小结与展望 |
| 综述三 活血药物药理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 1 体内活血药理模型 |
| 2 体外活血药理模型 |
| 3 小结与展望 |
| 综述四 三七活血药效物质基础及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 1 三七活血作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 2 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 3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第一章 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与制备 |
| 第一节 广西、云南两省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 |
| 1 调查方法 |
| 2 调查结果 |
| 3 小结 |
| 第二节 实验样品的制备 |
| 1 三七谱-效相关研究实验样品的制备 |
| 2 灰色关联分析实验样品的制备 |
| 3 小结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三七药物谱的构建 |
| 第一节 三七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第二节 14批次三七指纹图谱中共有成分的定量及半定量分析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
| 第一节 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实验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第二节 三七对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
| 第一节 药物谱与毛细管凝血实验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1 实验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 |
| 第二节 药物谱与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1 实验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 |
| 第三节 药物谱与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1 实验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三七质量 |
| 第一节 50批次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含量测定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 |
| 第二节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 |
| 1 实验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小结 |
| 本章小结 |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 一 全文总结 |
| 1 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 |
| 2 三七药物谱的获取 |
| 3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
| 4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
| 5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 6 小结 |
| 7 展望 |
| 二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饲料添加剂的概述 |
| 1.1 微量元素类添加剂 |
| 1.2 抗生素类添加剂 |
| 1.3 益生菌类添加剂 |
| 1.4 抗菌肽类添加剂 |
| 1.5 中草药类添加剂 |
| 2 中草药类添加剂的概述 |
| 2.1 中草药类添加剂的特点 |
| 2.2 中草药类添加剂的作用 |
| 2.2.1 中草药类添加剂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2 中草药类添加剂对动物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 2.2.3 中草药类添加剂对动物炎症反应的影响 |
| 3 中药复方的概述 |
| 3.1 小建中加减复方 |
| 3.2 荆防败毒散 |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效果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主要仪器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样品采集 |
| 1.5 测定指标 |
| 1.5.1 血清补体的测定 |
| 1.5.2 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
| 1.5.3 血清抗体水平的测定 |
| 1.5.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补体的影响 |
| 2.1.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C3的影响 |
| 2.1.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C4的影响 |
| 2.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 2.2.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IgA的影响 |
| 2.2.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IgG的影响 |
| 2.2.3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IgM的影响 |
| 2.3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CSFV和PRRSV抗体的影响 |
| 2.3.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CSFV抗体的影响 |
| 2.3.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PRRSV抗体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补体的影响 |
| 3.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 3.3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血清中CSFV和PRRSV抗体的影响 |
| 4 小结 |
| 试验二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中草药 |
| 1.2 试验设计 |
| 1.3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4 胸腺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 1.4.1 胸腺组织总RNA的提取 |
| 1.4.2 RNA的质量检测 |
| 1.4.3 去gDNA和反转录 |
| 1.4.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 1.4.5 Real-Time荧光定量PCR |
| 1.5 胸腺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
| 1.5.1 胸腺总蛋白提取 |
| 1.5.2 蛋白定量 |
| 1.5.3 蛋白免疫印迹 |
| 1.6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中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2.1.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中IL6表达量的影响 |
| 2.1.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中IL8表达量的影响 |
| 2.1.3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中TNF-α表达量的影响 |
| 2.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2.2.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中TLR4表达量的影响 |
| 2.2.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中MyD88表达量的影响 |
| 2.2.3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中NF-κB表达量的影响 |
| 2.3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 2.3.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中P65和p-P65的影响 |
| 2.3.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 TLR4/MyD88/NF-κB 信号通路中 IκB-α和 p-IκB-α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中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3.2 小建中加减复方和荆防败毒散对保育仔猪胸腺 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 4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研究综述 |
| 1.1 硒生物学功能与人体健康 |
| 1.1.1 硒的存在形式 |
| 1.1.2 硒的生物学功能 |
| 1.1.3 硒与人体健康 |
| 1.2 土壤硒 |
| 1.2.1 土壤硒的含量和分布 |
| 1.2.2 土壤硒的形态 |
| 1.2.3 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 |
| 1.3 植物硒 |
| 1.3.1 植物硒含量和存在形态 |
| 1.3.2 植物对硒的吸收和转运 |
| 1.3.3 硒在植物组织中的累积与代谢 |
| 1.3.4 富硒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
| 1.4 硒的测定方法研究 |
| 1.4.1 光化学分析法 |
| 1.4.2 电化学分析法 |
| 1.4.3 色谱学分析法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
| 2.1 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质背景 |
| 2.1.3 气候与水文 |
| 2.1.4 经济社会发展 |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2.2.1 样品采集 |
| 2.2.2 样品处理 |
| 2.3 样品硒含量测定 |
| 2.3.1 样品消解 |
| 2.3.2 样品硒含量测定 |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第3章 大山村地区土壤和植物硒含量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土壤硒含量分析 |
| 3.2.1 四个行政村土壤硒含量比较 |
| 3.2.2 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硒含量比较 |
| 3.2.3 不同海拔土壤硒含量比较 |
| 3.3 植物硒含量分析 |
| 3.3.1 野生植物硒含量分析 |
| 3.3.2 食用植物硒含量分析 |
| 3.4 小结 |
| 第4章 大山村地区植物硒的富集和转移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样品采集与测定 |
| 4.1.2 数据统计分析 |
| 4.2 种子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能力分析 |
| 4.2.1 野生种子植物硒含量分析 |
| 4.2.2 种子植物对硒的富集系数分析 |
| 4.3 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转移分析 |
| 4.3.1 苔藓和蕨类植物硒含量分析 |
| 4.3.2 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 4.4 不同药效型植物硒含量及富集转移分析 |
| 4.4.1 不同药效型植物硒含量分析 |
| 4.4.2 不同药效型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 4.5 小结 |
| 第5章 大山村地区典型植物富硒能力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2 紫萁含硒量研究 |
| 5.2.1 紫萁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回归分析 |
| 5.2.2 紫萁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 5.3 十字花科植物含硒量研究 |
| 5.3.1 十字花科植物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
| 5.3.2 十字花科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 5.4 景天属植物含硒量研究 |
| 5.4.1 伴矿景天各部位硒含量分布及回归分析 |
| 5.4.2 三种景天属植物对硒的富集与转移分析 |
| 5.5 小结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研究区样品采集的植物名录 |
| 附录二:研究区植物样品硒含量数据 |
| 1.木本植物 |
| 2.草本种子植物 |
| 3.苔藓和蕨类植物 |
| 4.食用植物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前言 |
|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 2.1 基本原理 |
|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 2.3 干扰及干扰消除 |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一章 核桃分心木ICP-MS分析方法的建立 |
| 1 实验部分 |
| 1.1 仪器设备 |
| 1.2 试剂与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
| 2.2 仪器条件 |
| 2.3 实验方法的优化 |
| 2.4 样品制备与实验器皿的处理 |
| 2.5 方法学验证实验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1 实验建立的方法与优点 |
| 3.2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二章 分心木及其水提物的分析 |
| 1 实验部分 |
| 1.1 仪器 |
| 1.2 试剂与材料 |
| 1.3 样品处理 |
| 1.4 仪器条件 |
| 2 实验方法 |
| 2.1 超声水提方法优化 |
| 2.2 干燥方法的选择 |
| 3 分心木与其水提物中无机元素的分析结果 |
| 3.1 分析木中无机元素的分析 |
| 3.2 分心木水提物中无机元素分析 |
| 4 结果讨论 |
| 4.1 分心木中元素含量分布的分析与讨论 |
| 4.2 分心木水提物粉末中元素含量的分析与讨论 |
| 5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药品食品中无机元素的常用检测方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土壤因子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
| 1.1.1 土壤理化性质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
| 1.1.2 土壤无机元素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
| 1.2 丹皮的研究现状 |
| 1.2.1 丹皮的主要化学成分 |
| 1.2.2 丹皮的主要功效 |
| 1.2.3 道地丹皮产地描述 |
| 1.3 土壤重金属及其环境效应 |
| 1.3.1 土壤重金属来源 |
| 1.3.2 重金属毒性与危害 |
| 1.3.3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
| 1.3.4 作物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
| 1.4 本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 1.4.1 研究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丹皮源头种植区土壤特性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土壤pH值测定 |
| 2.2.2 土壤电导率测定 |
| 2.2.3 土壤含水量测定 |
| 2.2.4 土壤有机质测定 |
| 2.2.5 土壤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测定 |
| 2.2.6 土壤无机元素分析 |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 2.3.2 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 |
| 2.3.3 土壤中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 |
| 2.3.4 无机元素与土壤理化的相关分析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土壤环境对丹皮无机元素含量影响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丹皮中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
| 3.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土壤环境下丹皮中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
| 3.3.2 不同土壤环境下丹皮中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 |
| 3.3.3 丹皮中无机元素之间相关分析 |
| 3.3.4 丹皮中无机元素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分析 |
| 3.3.5 丹皮中无机元素与土壤中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土壤环境对丹皮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色谱条件 |
| 4.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 4.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
| 4.2.4 线性关系考察 |
| 4.2.5 方法学验证 |
| 4.2.6 数据统计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不同土壤环境下丹皮里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
| 4.3.2 土壤理化性质对丹皮化学成分影响 |
| 4.3.3 土壤中无机元素对丹皮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3.4 丹皮中无机元素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保肝功效评价 |
| 5.1 材料与仪器 |
| 5.1.1 材料与试剂 |
| 5.1.2 主要仪器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供试药品制备 |
| 5.2.2 小鼠CCl_4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
| 5.2.3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保肝功效比较 |
| 5.2.4 数据统计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CCl_4 注射用量和造模时间的对模型的影响 |
| 5.3.2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对小鼠血清转氨酶的影响 |
| 5.3.3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抗氧化性比较 |
| 5.3.4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对小鼠体重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
| 5.3.5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丹皮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 6.1 材料与仪器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土壤重金属含量 |
| 6.2.2 土壤污染评价方法 |
| 6.2.3 土壤重金属潜在环境风险评估 |
| 6.2.4 丹皮中重金属含量 |
| 6.2.5 富集因子 |
| 6.2.6 丹皮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 6.2.7 丹皮中重金属健康风险 |
| 6.2.8 数据分析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丹皮原植物种植区土壤重金属含量 |
| 6.3.2 丹皮原植物种植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 6.3.3 丹皮原植物种植区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
| 6.3.4 丹皮中重金属含量 |
| 6.3.5 丹皮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 |
| 6.3.6 丹皮污染指数 |
| 6.3.7 健康风险评估 |
| 6.3.8 丹皮中重金属健康风险主要来源分析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石斛属的资源分布概况 |
| 2 药用石斛概况 |
| 3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内容 |
| 第一章 石斛薄层色谱研究 |
| 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 2 方法与结果 |
| 3 小结 |
| 第二章 石斛HPLC指纹图谱研究 |
|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 2 HPLC分析方法建立及指纹图谱研究 |
| 3 小结 |
| 第三章 石斛十种化学成分分析 |
| 1 香豆素类、黄酮类和联苄类七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 1.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 1.2 方法与结果 |
| 1.3 线性关系考察 |
| 1.4 方法学考察 |
| 1.5 含量测定 |
| 2 石斛碱含量测定 |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 2.2 方法与结果 |
| 2.3 线性关系考察 |
| 2.4 方法学考察 |
| 2.5 含量测定 |
| 2.6 结果分析 |
| 2.7 小结 |
| 3 多糖含量测定 |
|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 3.2 苯酚-硫酸法测定石斛多糖含量 |
| 3.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 3.4 方法学考察 |
| 3.5 含量测定 |
| 3.6 结果分析 |
| 3.7 小结 |
| 4 氨基酸含量测定 |
|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 4.2 溶液的制备 |
| 4.3 色谱条件 |
| 4.4 含量测定 |
| 4.5 结果分析 |
| 4.6 小结 |
| 第四章 石斛稀土元素、微量元素测 |
| 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 2 含量测定 |
| 3 结果分析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 1.2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
| 1.2.1 中药指纹图谱的概念和特点 |
| 1.2.2 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和发展 |
| 1.2.3 中药指纹图谱的作用和意义 |
| 1.2.4 中药指纹图谱的评价方法 |
| 1.3 牛大力植物学特征研究 |
| 1.3.1 生物学特性及植物学形态特征 |
| 1.3.2 牛大力原植物分布 |
| 1.3.3 生药学研究 |
| 1.4 牛大力的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研究进展 |
| 1.4.1 牛大力的栽培技术 |
| 1.4.2 牛大力的采收加工 |
| 1.5 牛大力的化学成分、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1.5.1 化学成分 |
| 1.5.2 药理作用 |
| 1.5.3 临床应用 |
| 1.6 牛大力质量标准研究 |
| 1.6.1 生药学鉴别 |
| 1.6.2 常规指标研究 |
| 1.7 小结和问题的引出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牛大力的生药学鉴别研究 |
| 2.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 2.1.1 仪器 |
| 2.1.2 试剂和耗材 |
| 2.1.3 样品来源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基原鉴定 |
| 2.2.2 性状鉴别 |
| 2.2.3 显微鉴别 |
| 2.2.4 薄层色谱鉴别 |
| 2.2.5 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的TLC鉴别研究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基原鉴定结果 |
| 2.3.2 性状鉴别结果 |
| 2.3.3 显微鉴别结果 |
| 2.3.4 薄层色谱鉴别 |
| 2.3.5 高丽槐素和芒柄花素的TLC鉴别结果 |
| 2.4 小结和讨论 |
| 第三章 牛大力常规指标研究 |
| 3.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 3.1.1 仪器 |
| 3.1.2 试剂和耗材 |
| 3.1.3 样品来源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水分测定 |
| 3.2.2 灰分测定 |
| 3.2.3 浸出物测定 |
| 3.2.4 重金属五项 |
| 3.3 结果和分析 |
| 3.3.1 水分测定结果 |
| 3.3.2 总灰分测定结果 |
| 3.3.3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结果 |
| 3.3.4 浸出物测定实验结果 |
| 3.3.5 重金属五项测定结果 |
| 3.4 小结和讨论 |
| 第四章 牛大力药效成分含量测定 |
| 4.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 4.1.1 仪器 |
| 4.1.2 试剂和耗材 |
| 4.1.3 样品来源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牛大力总黄酮含量测定 |
| 4.2.2 牛大力总多糖含量测定 |
| 4.2.3 刺桐碱、槲皮素、芒柄花素及高丽槐素HPLC测定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牛大力总黄酮实验结果 |
| 4.3.2 牛大力总多糖测定结果 |
| 4.3.3 刺桐碱、槲皮素、芒柄花素、高丽槐素实验结果 |
| 4.4 小结和讨论 |
| 第五章 牛大力HPLC指纹图谱 |
| 5.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 5.1.1 仪器 |
| 5.1.2 试剂和耗材 |
| 5.1.3 样品来源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色谱条件 |
| 5.2.2 对照品制备 |
| 5.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 5.2.4 方法学考察 |
| 5.3 指纹图谱结果 |
| 5.3.1 指纹图谱色谱峰的标定 |
| 5.3.2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 5.3.3 批牛大力共有指纹峰相似度 |
| 5.4 小结和讨论 |
| 第六章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
| 6.1 仪器、试剂和样品 |
| 6.1.1 仪器 |
| 6.1.2 试剂和耗材 |
| 6.1.3 样品来源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牛大力十六种氨基酸含量测定 |
| 6.2.2 牛大力十种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氨基酸实验结果 |
| 6.3.2 氨基酸聚类分析结果 |
| 6.3.3 微量元素实验结果 |
| 6.3.4 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
| 6.4 小结和讨论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牛大力质量标准草案 |
| 附录二: 附图 |
| 附录三: 英文缩略写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编写专着、获奖和参与课题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