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楠[1](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以大庆市林源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指出我国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议上已经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定义为影响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因素。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它不仅能解决我国农村落后的根本问题,使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在维护国家稳定、促使国家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理念指引下,国家相关部门和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都制定了大量政策和文件,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黑龙江的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农村发展的主旋律。相比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完善理论体系,充足的实践经验,我国的乡村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乡村建设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实践活动仍在摸索中前行。本论文是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以我国严寒地区的大庆市林源镇各村屯为例,结合各村屯调研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目前现状,概括出困扰各村屯发展的因素。继而运用乡村复合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作为指导思想,制定严寒地区村庄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最后从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专项规划三方面对林源镇村屯进行规划实践,进而得出适合我国严寒地区农村规划设计研究的最优策略。本论文对大庆市林源镇村屯进行乡村规划设计研究,在微观层面上解决了各村屯在规划上的不足,改变了落后的发展模式;在宏观层面上,本论文的论点可为我国其他严寒地区的乡村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王博[2](2019)在《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研究 ——以大庆市为例》文中认为在当今能源紧缺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能源型城市的工业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能源型城市的工业空间也在不断地演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和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要求下,能源型城市的工业空间应该逐渐调节自身的发展模式,从之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智慧、绿色、低碳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空间。文章阐述了韧性城市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为文章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文献的整理,论述了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空间的演变历程,指出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发展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将韧性城市理论与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的工业空间相契合,提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经济、社会、生态和能源四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大庆市作为研究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工业空间的发展历程与影响机制,在韧性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工业空间的现状问题,结合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研数据的整理和具体案例的分析,在经济、社会、生态和能源四个方面提出了大庆市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策略,同时以大庆市0459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案例对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策略进行分析,进而为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研究,构建了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大庆市为例提出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韧性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对中国能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梁宇舒[3](2019)在《内蒙古阿拉善农牧区乡土住宅的传承与演变》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全球化语境下游牧社会的剧烈变迁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全国范围内乡土建造范式的转型和传统的失语等当代乡土景观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将视线聚焦于内蒙古自治区,在梳理了蒙古族聚落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阿拉善作为独特性的案例研究。论文通过对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乡村牧区的田野调查,在追溯阿拉善蒙古游牧社会变迁历史语境的基础上,结合样本和史料考证,梳理了阿拉善住宅空间形式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而明确了变迁动因及阐释了形式变迁与主体认知的二元互动关系。本研究亦旨在通过解析“过去”而服务于“当代”。本文对当代牧民家庭生活空间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及观察,并对急速变革下的乡土住宅困境进行反思,试图为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建议。论文主体围绕“样本-语境-传承-演变-困境-启示”的线索展开,第2章通过对阿拉善盟境内20个苏木镇中150个乡土住宅样本的考察,其中包括对一个牧业型嘎查和一个半农半牧型聚落100%的取样,以及对24个典型样本的详细测绘,进行了一手资料的详实整理;第3章以语境为主题,历时性追溯了阿拉善游牧社会的变迁过程,提出三个历史节点,明确变迁动因;第4章以空间传承为主题,三个历史节点为对应,阐释了农牧区乡土住宅的空间形式与主体认知的二元互动过程,并基于150个大样本绘制了住宅空间形式演变图;第5章以空间演变为主题,以建筑学的类型分析方法对当代牧民乡土住宅进行处理,并从牧民家庭空间的微妙变迁洞察牧民生活及身份的变迁;第6章以当代困境为主题,探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阿拉善当代乡土建筑所面临的发展困境。通过对2014-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政策过程中乡土住宅实践过程及居民反馈的记录,对农牧区实践过程所面临的文化能源双重困境进行反思;最后,本文在传统话语的当代视野下,提出关于内蒙古乡土住宅未来发展的几点启示。
莫日根吉[4](2017)在《元朝园林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元朝建国虽不足百年,却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园林作品,对两宋至明清园林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深刻意义。元朝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碰撞,为这一时期造园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从而形成了不同与其他朝代的显着风格特征。然而,在我国古典园林史的研究领域中,大多以其他朝代园林的研究为主,元朝园林得到了较少关注,且缺少对元朝园林的整体性研究。本论文以元朝不同类型的园林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年代学研究、对比分析和共性归纳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这一时期园林的发展变迁脉络与造园理法特征,望能初步完善元朝园林的体系框架。文中重点对元朝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这一时期造园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并揭示元朝园林所独有的草原游牧生态观与中原传统儒家哲学观和谐共存的现象,为今后相关课题的展开做出绵薄之力。
玉努斯江·艾力[5](2017)在《清代塔兰奇人研究》文中指出“塔兰奇”,是对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境内维吾尔人的旧称。塔兰奇,又译为“塔里雅沁”,系古突厥语,其产生与当时新疆地区的土地制相关。从文献学角度而言,该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50年代,但其作为特定人群身份的代称却出现较晚。清朝统一新疆后,在重新组织分散在阿克苏地区的伊犁原有居民的基础上,招募天山南路各地维吾尔人,把他们迁徙至伊犁河南北两岸各地从事农耕,保障了清军的粮食供应并让其上交赋税,按准噶尔旧例被冠以“塔兰奇”一词来称呼。1881年,伊犁维吾尔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后,塔兰奇一度成为中亚部分维吾尔人的民族称呼。1921年按照塔什干会议的精神,中亚维吾尔人放弃了这一名称,恢复原称——维吾尔。20世纪30年代,即民国新疆军阀盛世才统治时期,“塔兰奇”这一名称具有了民族的含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实体,一直延用到1950-1952年开展的第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中才被禁止使用。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围绕塔兰奇人的名称、准噶尔割据政权与天山南北的农耕人口、清朝平定准噶尔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首先就有关塔兰奇名称的几种观点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以及“塔兰奇”一词的词源进行研究;其次,就准噶尔割据时期天山北部的“塔里雅沁”“布哈拉人”“伯德尔格、乌沙克”等农耕人群进行探讨。第二章主要从军府制和清朝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清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实施的管理和统治方法、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等三个方面,探讨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塔兰奇人的司法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而勾画出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的全貌。第三章分三个部分对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进行研究。首先从伊犁地区复杂的民族矛盾以及陕甘回民起义对固勒扎事变的影响等方面,对事变爆发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探讨固勒扎事变后建立的塔兰奇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相关文献,对塔兰奇政权的内部斗争以及沙俄侵略伊犁等对塔兰奇政权的灭亡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对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的研究,阐述塔兰奇人被迫迁往七河省的过程以及迫迁对伊犁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塔兰奇人迁出伊犁后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等问题。为系统阐述清代塔兰奇人的历史,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运用历史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田野调查法、历史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吸收宗教人类学、音乐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口述访谈法的新成就和新方法对清代塔兰奇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塔兰奇人最初发祥地并不在伊犁,而是在今新疆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一带;“塔兰奇”一名是对历史上被准噶尔统治者强迫从事农耕的部分维吾尔人按照职业认同模式贴上的一种标识。回屯是清政府的一个创举,在清代伊犁的各类屯垦形式中成效最大。就目前而言,伊犁河两岸大部分村落是从清代回屯屯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是其发展模式的延续。新疆伊犁农业的开发史事实上是各个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一部历史。
夏立华[6](2014)在《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1月13日在大庆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八届三次全会要求和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部署,认真落实,努力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存量上增量,促进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经济规模稳步扩大。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32.7亿元、增长11.1%。工业在较大基数上稳健运行,二产实现增加值3434亿元、增长10.4%,其中地方规上工业增长20%。油
杨明[7](2013)在《B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市场化明显加快,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物价水平也在上涨,特别是房价上涨明显。另外,收入差距也在逐步加大。很多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购房压力,居住条件很差。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要求,致力于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价的住房,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对社会的安定和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建设保障性住房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的初衷是良好的,但目前保障性住房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保障性住房社会效益的降低。只有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辅助以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才能真正的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作用,才能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良好的住宅环境,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论文基于B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研究,从B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实际情况来看,本次保障性安居工程涉及三个小区:绿色家园小区、友谊家园小区和工人新村小区。目前小区内道路、给排水、通信等设施不齐全,所以本次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基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金额大、工程工期短的特点,在建设前要求对工程进行严密的论证和设计,所以在项目建设开始前的综合评价是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论文围绕B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进行了评价,通过建设方案、经济、财务等方面的论证,认为该项目是可行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意义;其次分析了B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从我国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依次介绍了B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状况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此次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再次是项目的方案评价,详细介绍了项目建设的条件、内容、方案设计依据和具体的方案实施计划,以及项目工程进度安排;第四部分是项目评价和政策法规。这部分首先对项目进行了投资估算,随后对项目进行了经济和财务评价;最后介绍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款。B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综合评价不仅是项目建设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也是未来项目任务计划书编制的重要依据,更是未来申请中央和地方资金的重要文件之一。也希望通过本次的综合评价能够保障项目按规划顺利完成,及时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良好的住房环境,为以后的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高春梅[8](2012)在《达斡尔族文化体认与传承 ——基于一所民族中学的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创造、发展和逐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独特的魅力的本民族文化,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也是这个民族得以世代生存、发展的根本。但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那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面对各种文化交流的频繁与强势文化的先进性特点,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诸多的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尤其是对较少人口的少数民族来说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达斡尔族是北方的较少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达斡尔族因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在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只靠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这种方式加速了达斡尔族文化的失传、消失和断裂,无论是语言、宗教、艺术、体育、服饰还是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传统文化,都已经逐渐淡出达斡尔族人的生活,甚至于有的已经完全消失,出现了根的断裂。而民族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但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没有足够重视民族学校的这一功能的发挥,使得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弱化,通过对一所民族学校的达斡尔族的五位教师和两位学生的达斡尔族文化的体认研究,了解在民族学校的达斡尔族人面对本民族文化的断裂与传承的现状的内心感受、态度、情感、认识的主观体验。运用教育人类学的观点和解释人类学的“深描”方法,理解、解释和描述达斡尔族文化对达斡尔族人的生命成长的影响过程。本论文以研究者的工作单位,黑龙江省Q市(化名)卜奎民族中学(化名)的五位达斡尔族教师和两位达斡尔族学生的作为个案,运用访谈、参与观察、田野观察、日记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访谈原汁原味的细节记录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因为我们知道观念和情感的形成不是平生生成的,而在个体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描述达斡尔族教师和达斡尔族学生的文化体认主要是以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与解释。在对五位达斡尔族教师和两位达斡尔族学生的主体认知、民族情感体验及民族文化传承的分析基础上,对他们的民族认同,民族身份认知和对本民族语言、宗教、艺术、体育等文化方面的态度进行人类学解释。洞察达斡尔族教师和达斡尔族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自觉发展状态的困境,了解达斡尔族教师在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趋向,寻求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与路径。在研究访谈的基础上,引用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教育视角,以民族学校传承场域的实践操作为研究基础,为民族学校传承达斡尔族文化提供一种新的认识和新思路。从达斡尔族主体文化认识的特点分析达斡尔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是本民族主体的文化自觉,即达斡尔族文化传承的关键是达斡尔族本族内传承为重点,并要得到国家意志来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政策支持。对其达斡尔族文化的断裂现象做以真实的记录,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的图景记实,以期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现象的启示。
刘鑫渝[9](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杨灵[10](2010)在《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国家生态文明的倡导下,以及人们对于湿地文明的重新认识,湿地休闲成为现阶段人们新兴的一种休闲方式。城市湿地休闲环境作为承载城市休闲行为的重要环境空间,对于推动城市休闲环境和休闲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庆是北方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同时又拥有丰富的湿地休闲资源,因此,本研究以大庆为实证,研究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不仅对大庆市的湿地环境和湿地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北方与之相似的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概念、组成要素、类型、特征、功效等进行了界定,诠释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内涵并提出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重要效能,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生态恢复、环境承载力、城市休闲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次,通过对大庆湿地休闲环境的实证研究,将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介绍了大庆城市湿地休闲资源现状,并对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各种空间类型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现场走访以及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特征属性;最后,结合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现状,从区域定位与生态定位、总体空间布局、生态旅游规划、分区规划及原则、专项规划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理论的思考,对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认识,疏理出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存在的问题和特征属性,尝试为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建立起可操作的规划设计体系,并为大庆及其具有同质特征的北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休闲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框架 |
| 第二章 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理论与基础研究 |
| 2.1 严寒地区村庄规划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相关概念 |
| 2.1.2 村庄类型 |
| 2.1.3 严寒地区村庄特点 |
| 2.1.4 严寒气候对村庄规划的影响分析 |
| 2.2 理论基础研究 |
| 2.2.1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3 循环农业理论 |
| 2.2.4 景观生态学原理 |
| 2.2.5 理论基础概述 |
| 2.3 国内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
| 2.3.1 国外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
| 2.3.2 国内村庄规划案例研究 |
| 2.3.3 国内外村庄规划案例经验概述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大庆市林源镇村庄现状研究 |
| 3.1 村庄现状概述 |
| 3.1.1 自然环境现状 |
| 3.1.2 人文环境现状 |
| 3.1.3 产业发展现状 |
| 3.1.4 居住建筑现状 |
| 3.2 村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2.1 人居环境不优 |
| 3.2.2 土地管理粗犷 |
| 3.2.3 “空心村”现象严重 |
| 3.2.4 产业基础不强 |
| 3.2.5 基础建设不足 |
| 3.2.6 绿植景观效果不显 |
| 3.3 村庄建设所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大庆市林源镇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
| 4.1 村域总体规划设计研究 |
| 4.1.1 村域规划策略体系 |
| 4.1.2 对发展村域产业前的认识 |
| 4.1.3 村域产业规划研究 |
| 4.2 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家围子村为例) |
| 4.2.1 村庄总平面规划 |
| 4.2.2 村内居住区规划 |
| 4.2.3 村内景观规划 |
| 4.2.4 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
| 4.2.5 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
| 4.2.6 文化建设规划 |
| 4.3 村庄整治专项规划设计研究(以常家围子村为例) |
| 4.3.1 民居专项规划 |
| 4.3.2 道路专项规划 |
| 4.3.3 植被选取专项规划 |
| 4.3.4 厕所专项规划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论文结论 |
| 5.2 不足与建议 |
| 5.2.1 不足之处 |
| 5.2.2 有关后期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研究的背景 |
| 1.1.2 研究的目的 |
| 1.1.3 研究的意义 |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 1.2.1 能源型城市 |
| 1.2.2 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 |
| 1.2.3 工业空间 |
| 1.2.4 优化与重构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创新点 |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框架 |
| 第二章 韧性城市理论的思想综述 |
| 2.1 韧性城市的概念特征 |
| 2.1.1 韧性概念的起源及演变 |
| 2.1.2 韧性城市的内涵 |
| 2.1.3 韧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
| 2.2 韧性城市理论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
| 2.2.1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 2.2.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 2.3 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 |
| 2.3.1 国外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 |
| 2.3.2 国内韧性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 |
| 第三章 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概述及韧性分析 |
| 3.1 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的发展历程概述 |
| 3.1.1 殖民时期城市工业的萌芽(1860-1912 年) |
| 3.1.2 近代城市工业结构的形成(1914-1948 年) |
| 3.1.3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城市工业的发展(1949-1977 年) |
| 3.1.4 改革开放后城市工业的发展(1978 年至今) |
| 3.2 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总体特征分析 |
| 3.2.1 空间布局分散 |
| 3.2.2 发展模式粗放 |
| 3.2.3 生态承载力大 |
| 3.3 韧性城市理论与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的契合与应用 |
| 3.3.1 韧性城市理论与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相契合的可行性 |
| 3.3.2 韧性城市理论与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相契合的实践案例分析 |
| 3.3.3 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 3.4 黑龙江省能源型城市工业空间优化与重构研究的案例选取 |
| 3.4.1 案例的选取思路 |
| 3.4.2 案例选取的代表性 |
| 第四章 大庆市工业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 4.1 大庆市概况 |
| 4.1.1 行政区划 |
| 4.1.2 资源与生态 |
| 4.1.3 经济发展 |
| 4.2 大庆市工业空间的发展历程概述 |
| 4.2.1 矿区建设阶段(1959-1978 年) |
| 4.2.2 城镇建设阶段(1979-1990 年) |
| 4.2.3 城市建设阶段(1990-2005 年) |
| 4.2.4 现代宜居城市建设阶段(2005 年至今) |
| 4.3 大庆市工业空间形态的影响机制分析 |
| 4.3.1 产业布局对工业空间形态的影响 |
| 4.3.2 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工业空间形态的影响 |
| 4.3.3 相关政策与规划对工业空间形态的影响 |
| 4.4 大庆市工业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 |
| 4.4.1 布局较为分散 |
| 4.4.2 空间可塑性强 |
| 4.4.3 空间拓展受限 |
| 4.5 大庆市工业空间的韧性现状问题分析 |
| 4.5.1 资源整合基础弱 |
| 4.5.2 产业结构单一 |
| 4.5.3 发展模式粗放,土地利用率低 |
| 4.5.4 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 |
| 第五章 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大庆市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策略 |
| 5.1 韧性城市理论在大庆市工业空间优化与重构中的应用 |
| 5.1.1 大庆市工业空间优化与重构的韧性原则 |
| 5.1.2 大庆市工业空间优化与重构的韧性要素 |
| 5.1.3 大庆市工业空间优化与重构的韧性目标 |
| 5.2 经济韧性目标下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策略 |
| 5.2.1 产业布局优化,空间集约化发展 |
| 5.2.2 产业功能重组,空间多元化发展 |
| 5.2.3 产业链延伸化,空间特色化发展 |
| 5.3 社会韧性目标下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策略 |
| 5.3.1 “产城融合”的韧性策略 |
| 5.3.2 设计新型建筑空间的韧性策略 |
| 5.3.3 设置疏散避难场所的韧性策略 |
| 5.3.4 规划预留发展区的韧性策略 |
| 5.4 生态韧性目标下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策略 |
| 5.4.1 限制碳排放量的韧性策略 |
| 5.4.2 重塑景观环境的韧性策略 |
| 5.4.3 预留缓冲空间的韧性策略 |
| 5.5 能源韧性目标下工业空间的优化与重构策略 |
| 5.5.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 5.5.2 能源的高效利用 |
| 第六章 案例分析——大庆市0459 文化创意产业园 |
| 6.1 案例简介 |
| 6.1.1 案例背景 |
| 6.1.2 案例现状概况 |
| 6.1.3 案例设计目标 |
| 6.2 案例的韧性要素分析 |
| 6.2.1 经济韧性要素分析 |
| 6.2.2 社会韧性要素分析 |
| 6.2.3 生态韧性要素分析 |
| 6.3 工业空间优化与重构的韧性方法 |
| 6.3.1 旧建筑的优化与重构 |
| 6.3.2 产业功能的多样化布局 |
| 6.3.3 周边居民的良好参与 |
| 6.3.4 景观环境的重新塑造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图表索引 |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缘起 |
| 1.2 语境 |
| 1.2.1 全球化语境下游牧社会的剧烈变迁 |
| 1.2.2 我国乡土住宅建造范式的转变和传统的失语 |
| 1.2.3 内蒙古在上述语境下的双重身份 |
| 1.3 研究选题与概念 |
| 1.3.1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居所的一般性特点及现状 |
| 1.3.2 阿拉善盟作为特殊性案例 |
| 1.3.3 研究范围界定 |
| 1.3.4 乡土建筑与“传统” |
| 1.3.5 传承与演变 |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 1.5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 1.5.1 西方乡土建筑的研究:强调问题而非类别 |
| 1.5.2 我国乡土建筑的研究:从外部视角到当代变迁 |
| 1.5.3 地方性文本:蒙古学、阿拉善蒙古及蒙古族聚落研究 |
| 1.6 研究路径与方法 |
| 1.6.1 理论路径:“传统”的认识论 |
| 1.6.2 实证方法:空间的“观察法” |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 第2章 阿拉善地区乡土住宅的取样与阅读 |
| 2.1 阿拉善盟概况 |
| 2.2 调研及取样过程 |
| 2.2.1 调研过程 |
| 2.2.2 取样过程 |
| 2.2.3 取样特点 |
| 2.2.4 150个大样本及24个典型样本 |
| 2.3 重点取样地区概况 |
| 2.3.1 巴丹吉林嘎查:依沙傍“海”的散居聚落 |
| 2.3.2 贡呼都格嘎查:由移入汉族构成的半农半牧聚落 |
| 2.3.3 鄂门高勒嘎查:没落的“圣地” |
| 2.4 典型样本阅读 |
| 2.4.1 样本001:未建完的家(蒙古族) |
| 2.4.2 样本002:布仁巴图的家(蒙古族) |
| 2.4.3 样本003:两兄弟的家(蒙古族) |
| 2.4.4 样本004:巴书记的家(蒙古族) |
| 2.4.5 样本005:有圆形土房的家(蒙古族) |
| 2.4.6 样本006:玩猫的小孩家(蒙古族) |
| 2.4.7 样本007:江老三的家(蒙古族) |
| 2.4.8 样本008:敖包湖畔的家(汉族) |
| 2.4.9 样本009:巴雅尔的家(蒙古族) |
| 2.4.10 样本010:三个人的家(蒙古族) |
| 2.4.11 样本011:范老板的家(汉族) |
| 2.4.12 样本012:银德尔图湖畔的家(蒙古族) |
| 2.4.13 样本013:嘎查长的家(蒙古族) |
| 2.4.14 样本014:守护庙的哈斯家(蒙古族) |
| 2.4.15 样本015:老刘家的老房子(汉族) |
| 2.4.16 样本016:玛希的家(蒙古族) |
| 2.4.17 样本017:喇嘛住宅改造的家(蒙古族) |
| 2.4.18 样本018:独居的老阿玛家(蒙古族) |
| 2.4.19 样本019:戈壁上的家(蒙古族) |
| 2.4.20 样本020:半农半牧聚落——老郭家(汉族) |
| 2.4.21 样本021:半农半牧聚落——高师傅家(汉族) |
| 2.4.22 样本022:半农半牧聚落——面向耕地的家(汉族) |
| 2.4.23 样本023:半农半牧聚落——叶文家(汉族) |
| 2.4.24 样本024:半农半牧聚落——大砖瓦房的家(汉族) |
| 第3章 阿拉善地区游牧社会变迁的历史语境(1700s-1900s) |
| 3.1 地理形成与部落源起(-1697) |
| 3.2 满族的统治(1697-1912) |
| 3.2.1 盟旗制度:阿拉善旗和定远营的设立 |
| 3.2.2 联姻政策:阿拉善王府的再建 |
| 3.2.3 宗教政策:寺庙的林立及喇嘛的定居 |
| 3.2.4 互市贸易:买卖空间的叠加 |
| 3.3 困难时期大量汉族的移入(1902-1961) |
| 3.3.1 困难时期大量汉族的移入 |
| 3.3.2 汉族由依附到本土化的过程 |
| 3.4 社会主义“集体化”到牧场“私有化”(1949-1990) |
| 3.4.1 集体化与农牧合作社 |
| 3.4.2 私有化与畜牧业承包责任制 |
| 3.5 本章小结:三个历史节点 |
| 第4章 阿拉善乡土住宅的形式传承及其与主体认知的二元互动 |
| 4.1 游牧社会的初始期:从各族“轮替争占”到蒙古族“大规模驻牧” |
| 4.2 游牧向定居社会的偏离期:从“庐帐万余”的蒙古包到蒙古贵族的三合院 |
| 4.2.1 案例一:定远营城内的民居院落 |
| 4.2.2 案例二:昭化寺周边的喇嘛住宅 |
| 4.2.3 小结:自上而下的空间变迁及游牧身份的偏离 |
| 4.3 游牧向定居社会的质变期:从蒙古包到土坯房 |
| 4.3.1 蒙古族住宅的吸收式演化 |
| 4.3.2 受满清官式住宅的影响 |
| 4.3.3 汉族住宅的适应性转变 |
| 4.3.4 植入式住宅受蒙地的影响 |
| 4.3.5 小结:自下而上的空间变迁及游牧身份的质变 |
| 4.4 游牧向定居社会的定型期:从聚落到家庭式牧场 |
| 4.4.1 农牧业聚落的形成及功能的分化 |
| 4.4.2 家庭式牧场和围栏的出现 |
| 4.4.3 小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空间实践及定居身份的形成 |
| 4.5 本章小结:空间形式和主体认知的二元互动 |
| 第5章 阿拉善乡土住宅的类型分析与家庭空间变迁 |
| 5.1 阿拉善地区晚期定居聚落乡土住宅的类型分析 |
| 5.1.1 聚落空间类型分析 |
| 5.1.2 主体建筑结构类型分析 |
| 5.1.3 主体建筑平面类型分析 |
| 5.1.4 附属建筑关系类型分析 |
| 5.1.4.1 替换型 |
| 5.1.4.2 共生型 |
| 5.1.4.3 扩张型 |
| 5.2 日常定居空间中的“游牧性”(身份的保留) |
| 5.2.1 家的范围、圈层与边界 |
| 5.2.2 功能布局:一些隐藏的空间规则 |
| 5.2.3 现代住宅外壳包裹下的空间与身份追忆 |
| 5.3 “游牧性”空间的当代转向(身份的重构) |
| 5.3.1 住宅形式由独立、散落、开敞向围合式的转变 |
| 5.3.2 日常生活高度的上升及仪式空间的萎缩 |
| 5.3.3 蒙古包:由早期居住到当代旅游的功能替换 |
| 5.4 本章小结:蒙古族牧业家庭关系的变迁 |
| 第6章 阿拉善乡土住宅的当代困境(2002-2017) |
| 6.1 阿拉善生态移民举措及农牧区住宅现状(2002-2012) |
| 6.2 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概况(2014-2017) |
| 6.3 阿拉善地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乡土住宅改造记录 |
| 6.3.1 入场:新村的示范建设 |
| 6.3.2 正式:危旧建筑的大量改造 |
| 6.3.3 高潮:土坯房的地毯式拆除 |
| 6.3.4 补救:十个全域旅游示范点的开发 |
| 6.3.5 反馈:居民的采访及各方的立场 |
| 6.4 本章小结:批判与反思 |
| 第7章 结语:传统视野下内蒙古乡土住宅的启示 |
| 7.1 从浪漫走向现实 |
| 7.2 从象征走向细部 |
| 7.3 从固有走向变化 |
| 7.4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大样本信息表(150 处) |
| 附录B 阿拉善盟左旗政府加快实施农牧区危旧房改造若干政策(2016) |
| 附录C 基于文化传承的阿拉善乡土住宅绿色实践探索 |
| 附录D 阿拉善地区农牧区危旧建筑改造及新建研究报告(2016)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解读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相关研究进展 |
| 1.4.1. 己有研究 |
| 1.4.2. 评述 |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框架 |
| 2. 元朝园林概述 |
| 2.1. 社会背景概况 |
| 2.1.1. 多民族统一王朝的建立 |
| 2.1.2. 社会经济的繁荣兴旺 |
| 2.1.3. 多彩交融的文化盛况 |
| 2.2. 园林发展沿革 |
| 2.2.1. 前人造园影响 |
| 2.2.2. 元朝园林变迁 |
| 3. 元朝皇家园林 |
| 3.1. “两都巡幸”制度下的都城建设 |
| 3.1.1. 元上都 |
| 3.1.2. 元大都 |
| 3.1.3. 元中都 |
| 3.2. 大内御苑 |
| 3.2.1. 北苑 |
| 3.2.2. 太液池与两岛 |
| 3.2.3. 北御苑 |
| 3.2.4. 隆福宫西御园 |
| 3.3. 行宫御苑 |
| 3.3.1. 察汗诺尔御苑 |
| 3.3.2. 东凉亭御苑 |
| 3.3.3. 下马飞放泊 |
| 3.3.4. 柳林御苑 |
| 3.4. 小结 |
| 4. 元朝私家园林 |
| 4.1. 造园概况 |
| 4.2. 北京的私家园林 |
| 4.2.1. 刘公子临锦堂 |
| 4.2.2. 廉希宪万柳堂 |
| 4.2.3. 廉希宪廉园 |
| 4.2.4. 张九思遂初堂 |
| 4.2.5. 曲枢贤乐堂 |
| 4.2.6. 董定宇杏花园 |
| 4.2.7. 北京其他私园 |
| 4.2.8. 造园理法归纳 |
| 4.3. 江南的私家园林 |
| 4.3.1. 昆仑顾德辉玉山草堂 |
| 4.3.2. 无锡倪瓒清閟阁 |
| 4.3.3. 苏州张适乐圃林馆 |
| 4.3.4. 吴县徐良甫耕渔轩 |
| 4.3.5. 上海曹知白曹氏园 |
| 4.3.6. 上海杨维桢小蓬台 |
| 4.3.7. 上海元皇室公主拨赐庄 |
| 4.3.8. 江南其他私园 |
| 4.3.9. 造园理法归纳 |
| 4.4. 其他地区私家园林 |
| 4.5. 小结 |
| 5. 元朝寺观园林 |
| 5.1. 造园概况 |
| 5.2. 佛寺园林 |
| 5.2.1. 大都大承天护圣寺 |
| 5.2.2. 大都寿安山寺(今卧佛寺) |
| 5.2.3. 大都碧云庵(今碧云寺) |
| 5.2.4. 苏州狮子林 |
| 5.2.5. 苏州归源寺 |
| 5.2.6. 其他佛寺园林 |
| 5.2.7. 造园理法归纳 |
| 5.3. 道观园林 |
| 5.3.1. 大都崇真万寿宫 |
| 5.3.2. 大都东岳庙 |
| 5.3.3. 大都太乙集仙观 |
| 5.3.4. 其他道观园林 |
| 5.3.5. 造园理法归纳 |
| 5.4. 小结 |
| 6. 元朝其他类型园林 |
| 6.1. 公共园林 |
| 6.2. 书院园林 |
| 6.3. 衙署园林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总结 |
| 7.1.1. 时间及地域分布特征 |
| 7.1.2. 造园艺术特征:多风格的并行发展 |
| 7.1.3. 造园思想特征:融汇合流、共生互映 |
| 7.2. 研究创新之处 |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图表目录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及史料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难点和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塔兰奇人 |
| 第一节 论塔兰奇名称 |
| 一、塔兰奇名称的由来 |
| 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解读 |
| 三、塔兰奇一名的语源及含义 |
| 第二节 准噶尔汗国与天山北部的劳动群体 |
| 一、塔里雅沁 |
| 二、布哈拉人 |
| 三、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
| 第三节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 |
| 一、准噶尔汗国内部矛盾及其对塔兰奇社会的影响 |
| 二、清朝政府征讨达瓦齐和塔兰奇人的归附 |
| 三、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塔兰奇人的逃亡 |
| 第二章 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的塔兰奇人 |
| 第一节 军府制与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 |
| 一、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 |
| 二、大规模的移民与发展农业生产 |
| 三、伊犁农业发展史的“窗口”—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 |
| 第二节 清朝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的管理 |
| 一、清代伊犁伯克制度及各级伯克的职掌 |
| 二、清代塔兰奇人的司法体系 |
| 三、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 |
| 第三节 清朝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 |
| 一、在伊犁河南岸建立的玉孜村 |
| 二、在伊犁河北岸建立的玉孜村 |
| 三、伊犁河上游南岸的土地开发及塔兰奇村落 |
| 第三章 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伊犁塔兰奇割据政权 |
| 第一节 固勒扎事变的爆发原因 |
| 一、沉重的经济剥削和压迫 |
| 二、陕甘回民起义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东干人的影响 |
| 三、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的建立 |
| 第二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
| 一、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 |
| 二、塔兰奇割据政权与乌鲁木齐和库车的关系 |
| 三、塔兰奇割据政权与阿古柏和沙俄的关系 |
| 第三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的灭亡 |
| 一、政权内部斗争与托古斯塔拉事件 |
| 二、塔兰奇人和东干人的冲突 |
| 三、沙俄入侵伊犁与塔兰奇政权的灭亡 |
| 第四章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 |
| 第一节 清朝政府收回伊犁与中俄伊犁条约 |
| 一、沙俄侵占伊犁期间对塔兰奇人的统治 |
| 二、《中俄伊犁条约》及其主要内容 |
| 三、伊犁危机中的谣言与恐慌 |
| 第二节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
| 一、被划归俄属七河省的塔兰奇村落 |
| 二、伊犁塔兰奇人迁移俄属七河省之因及过程 |
| 三、迁移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
| 第三节 迁出之后的安置与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
| 一、塔兰奇人在俄属七河省建立的村落 |
| 二、迁至土库曼斯坦的塔兰奇人及其对异地生活的适应 |
| 三、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一、2013年工作回顾 |
| 二、2014年工作安排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论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 1.2.1 研究方法 |
| 1.2.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B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现状和需求分析 |
| 2.1 我国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 |
| 2.2 B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现状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 |
| 2.2.1 B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现状 |
| 2.2.2 B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 |
| 2.3 B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述 |
| 2.3.1 项目建设单位 |
| 2.3.2 项目建设地点、内容和工期 |
| 2.4 B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评估内容 |
| 2.4.1 可行性研究概念 |
| 2.4.2 B 市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内容 |
| 2.4.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
| 2.4.4 项目可行性研究原则 |
| 第3章 B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方案评价 |
| 3.1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和内容 |
| 3.1.1 建设条件 |
| 3.1.2 建设内容和规模 |
| 3.2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依据 |
| 3.3 工程建设实施设计方案 |
| 3.3.1 道路工程 |
| 3.3.2 给水工程 |
| 3.3.3 污水工程 |
| 3.3.4 雨水工程 |
| 3.3.5 电力电信工程 |
| 3.3.6 热力工程 |
| 3.4 项目工程进度安排 |
| 3.4.1 建设工期 |
| 3.4.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
| 第4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和实施保障 |
| 4.1 项目投资估算 |
| 4.1.1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
| 4.1.2 项目投资估算范围 |
| 4.1.3 项目投资估算标准 |
| 4.2 项目资金来源 |
| 4.3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
| 4.3.1 项目经济评价概念 |
| 4.3.2 B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
| 4.3.3 项目问题分析 |
| 4.4 项目实施保障 |
| 4.4.1 节能 |
| 4.4.2 消防 |
| 4.4.3 环境保护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一、问题的缘起 |
| (一)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背景 |
| (二)国家民族文化发展政策背景 |
| (三)研究者个体的特殊经历背景 |
| 二、研究的意义 |
| (一)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现实价值 |
| (二)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实践价值 |
| (三)达斡尔族文化体认研究的学术价值 |
| 第一章 研究基础与研究设计 |
| 一、文献综述 |
| (一)关于文化理论的相关文献研究 |
| (二)关于民族文化理论的相关文献研究 |
| (三)文化体认与文化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
| (四)关于达斡尔族文化相关文献的研究 |
| 二、达斡尔族与达斡尔族文化的概述 |
| (一)达斡尔族概述 |
| (二)达斡尔族文化概况 |
| 三、研究设计 |
| (一)取样 |
| (二)兼有“局内人”与“局外人”身份的优势 |
| (三)研究信度和效度 |
| (四)研究伦理道德 |
| 第二章 民族情结: 生命的体验 |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五位达斡尔族教师 |
| (一)胡拉斯·林 |
| (二)莫德·杰 |
| (三)克音·荣 |
| (四)莫日登·力 |
| (五)额斯日·夫 |
| 二、卜奎民族中学的两位达斡尔族学生 |
| (一)敖勒·胜 |
| (二)毕力杨·丽 |
| 三、达斡尔族教师和达斡尔族学生的生命事件 |
| (一)胡拉斯·林:我的民族情 |
| (二)莫德·杰:她在做有益传承的事 |
| (三)克音·荣:留下的都是美好记忆 |
| (四)莫日登·力:他成长于达斡尔族地区 |
| (五)额斯日·夫:因为我的特殊的名字而被关注 |
| (六)敖勒·胜:伴随达斡尔族摇篮曲成长 |
| (七)毕力杨·丽 :长得像达斡尔族的女孩 |
| 四、我的生命之歌 |
| 讨论与分析 |
| 第三章 民族文化:主体的认知 |
| 一、喜忧参半的民族身份 |
| (一)国家的民族识别 |
| (二)民族身份的历史记忆 |
| (三)民族身份失去往日的光环 |
| (四)家族标志——“哈拉·莫昆”在弱化 |
| (五)不断被强化民族身份的地方 |
| 讨论与分析 |
| 二、失去一种语言,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 |
| (一)孩子们不会说达语 |
| (二)只能听老人说“达语”了 |
| (三)只能在特殊的场合说“达语” |
| 讨论与分析 |
| 三、悄悄消失的达斡尔族的萨满文化 |
| (一)萨满教就是“迷信” |
| (二)萨满教是“跳神治病” |
| (三)“祭敖包”是萨满活动的一个仪式 |
| 讨论与分析: |
| 四、达斡尔族文化象征符号的弱化 |
| (一)“乌春”对我来说就是“空白” |
| (二)“扎恩达勒”是没有歌词的曲调 |
| (三)“鲁日格勒”是在家跳着玩的舞蹈 |
| (四) 曲棍球与达斡尔族的千年之缘 |
| 讨论与分析 |
| 第四章 民族文化传承(一):“在路上” |
| 一、阿尔丹·霞:孤单并不独孤的行者 |
| (一)“那是因为根在断裂” |
| (二)“在路上” |
| (三)缘于她儿子的一句话 |
| (四)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 |
| (五)甜蜜的悲哀 |
| (六)传承的艰难来自于民族文化拥有者 |
| 二、斡嫩·钧 :坚守一份希望 |
| (一)神秘小屋 |
| (二)“一切源于民族感情” |
| (三)卜奎民族中学是培养民族情感的熔炉 |
| 三、毕力杨·仁:老校长的民族文化心路 |
| (一)“丢失也是一种进步” |
| (二)“我们养过两头牛” |
| (三)“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也能上去” |
| (四)“我给上过达斡尔语课” |
| (五)“特殊的歌咏比赛” |
| 四、毕力杨·臣:为民族就是为人类 |
| (一)人生的第一个兴奋点 |
| (二)学会工作就是党的事业 |
| (三)为自己的民族服务,不是狭隘的民族情感 |
| 讨论与分析 |
| 第五章 民族文化传承(二):卜奎民族中学的足迹 |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历史文化积淀 |
| (一)卜奎民族中学的历史文脉 |
| (二)卜奎民族中学的时代风貌 |
| (三)成长记忆:我的卜奎民族中学之旅 |
| 二、系统再造:重大校园活动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弘扬 |
| (一)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民族历史文化的盛筵 |
| (二)恢复办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民族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 |
| 三、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强化与创新 |
| (一)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 |
| (二)民族体育运动会 |
| (三)民族文化课程 |
| (四)校园环境文化 |
| (五)校刊《海纳百川》 |
| (六)毕业生纪念画册 |
| (七)民族文化研究室 |
| 讨论与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内容提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论 |
| 1.1 问题的缘起 |
|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
|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
|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
|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
|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 1.3.1 个案简介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资料来源 |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
|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
|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
|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
| 2.2 相关理论资源 |
|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
|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
|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
|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 2.3.1 土地制度 |
| 2.3.2 土地制度变迁 |
| 2.3.3 牧区社会 |
|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
|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
|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 2.5 论文结构 |
|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
|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
|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
|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
|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
|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
|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
|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
|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
|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
|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
|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
|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
|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
|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
|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
|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
|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
|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
|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
|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
|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
|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
|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
|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
|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
|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
|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
|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
|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
|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
|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
|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
|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
|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
|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
|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
|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
|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
|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
|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
|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
|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
|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
|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
|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
|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
| 6.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休闲时代的呼唤 |
| 1.1.2 生态文明的倡导 |
| 1.1.3 大庆城市转型的契机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框架 |
| 第2章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基础研究 |
| 2.1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内涵 |
| 2.1.1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概念 |
| 2.1.2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组成要素 |
| 2.1.3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类型 |
| 2.1.4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特征 |
| 2.1.5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的功效 |
| 2.2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相关理论研究 |
| 2.2.1 生态恢复理论 |
| 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
| 2.2.3 休闲学理论 |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 2.3 国内外建设现状及经验 |
| 2.3.1 国外建设现状及经验 |
| 2.3.2 国内建设现状及经验 |
| 2.4 城市湿地休闲环境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现状分析 |
| 3.1 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总体概况 |
| 3.2 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资源优势分析 |
| 3.2.1 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
| 3.2.2 人文生态资源优势 |
| 3.2.3 产业经济资源优势 |
| 3.3 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空间分布分析 |
| 3.3.1 总体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空间分布 |
| 3.3.2 典型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样点调研 |
| 3.4 大庆城市湿地休闲行为活动分析 |
| 3.4.1 湿地休闲活动人群 |
| 3.4.2 湿地休闲活动时间 |
| 3.4.3 湿地休闲活动内容 |
| 3.4.4 湿地休闲环境满意度 |
| 3.5 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特征分析 |
| 3.5.1 生态定位尚未形成 |
| 3.5.2 空间分布系统性差 |
| 3.5.3 休闲场所设计有待加强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大庆城市湿地休闲环境规划设计 |
| 4.1 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
| 4.1.1 规划设计目标 |
| 4.1.2 规划设计原则 |
| 4.2 区域定位与生态定位规划 |
| 4.2.1 区域定位 |
| 4.2.2 生态定位 |
| 4.3 总体空间布局规划 |
| 4.3.1 依据上层规划相关内容 |
| 4.3.2 识别潜在湿地休闲资源 |
| 4.3.3 构建完整空间布局体系 |
| 4.4 休闲环境承载力规划 |
| 4.4.1 确定休闲环境承载力 |
| 4.4.2 选择湿地休闲项目 |
| 4.5 分区规划及原则 |
| 4.5.1 根据湿地休闲环境保护重要性分区 |
| 4.5.2 根据湿地休闲环境单个因子分区 |
| 4.6 专项规划 |
| 4.6.1 湿地交通规划 |
| 4.6.2 湿地水系规划 |
| 4.6.3 湿地休闲驳岸设计 |
| 4.6.4 湿地休闲植物景观设计 |
| 4.6.5 湿地动物栖息地营造 |
| 4.6.6 休闲服务设施设计 |
| 4.6.7 休闲行为引导 |
| 4.7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