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2001'钾年会论文题目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2001’钾盐年会论文题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汪兴明,王小宁[1](2021)在《第62届岩石物理学家与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题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62届岩石物理学家与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于2021年5月17日—20日于美国波士顿线上召开,年会入选论文129篇。机器学习进展1.利用深度学习实现三维全岩心CT扫描成像的岩性分类方法2.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非常规储层岩石物理表征流程以增加Vaca Muerta地层评价有效性和一致性3.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成像测井中裂缝分辨率的方法

马俊扬[2](2020)在《可见光催化三级烷基醚的自由基氟化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氟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开发构筑C-F键的新策略一直以来是合成化学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自由基氟化反应是合成含氟化合物的一种重要合成策略,近几十年来,众多常见的自由基前体已成功地应用于自由基氟化反应。然而,大多数的合成策略仍然需要过渡金属的参与。同时,复杂分子的后期单氟化修饰仍然存在挑战。脂肪醚作为一种常见的合成前体,在合成化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研究了以脂肪醚类化合物为自由基前体的新型氟化反应,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反应进行条件优化、底物拓展和应用探究。使用市售的Selectfluor?作为氟化试剂,通过光催化和有机催化的协同策略实现选择性转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同时可用于药物分子类似物的后期单氟化修饰,并能通过多步一锅法实现复杂三级醇的脱氧氟化。第二部分:反应机理探究。通过控制实验、自由基捕获、荧光淬灭等一系列机理实验,探究了反应可能的催化循环,推测出光氧化还原催化和氢原子转移催化协同作用下C-O键均裂生成烷基自由基,再与Selectfluor?经氟原子转移构建C-F键的反应过程。

徐传奇[3](2020)在《中国北方沙尘暴时空演化特征及源贡献》文中研究表明沙尘暴(简称尘暴)是影响全球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对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城市建设、人类健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北方作为东亚沙尘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倍受尘暴的侵袭。河西地区位于“一带一路”的关键咽喉地带,既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也是深受尘暴影响的地区。因此,厘清中国北方特别是河西地区尘暴的变化特征、传输过程以及潜在沙尘源,这对于揭示东亚沙尘发生机制及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古气候代用指标、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测数据、遥感卫星数据、星载激光雷达数据与沙尘排放经验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北方尤其是河西地区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因子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影响河西地区的沙尘轨迹并量化了其主要潜在沙尘源的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文将中国北方1960-2007年的尘暴频次按照每月前十天、中十天和后十天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来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尘暴分别主要发生于上旬(77.1%)和下旬(72.1%)。相比之下,河西地区(中部)尘暴频次三旬差异较小,只是中旬(占45.8%)略高一些。三个地区尘暴年变化和高发旬均指示1985年和2000年是尘暴频次发生突变的年份,高发旬的年变化主导了尘暴年变化。气象因子旬差异是尘暴频次旬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北方三个尘暴中心的高发旬对应的临界起沙风速低、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它们可以为尘暴旬尺度上的时空差异提供合理解释。然而,温度、相对湿度、降水对其解释较弱。多元因子揭示最大风速是尘暴旬差异的决定因子,其次为相对湿度、蒸发量和太阳辐射,温度和降水不是主要影响因子,最大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的组合对尘暴的影响最大。多元因子和单因子对尘暴的旬差异解释基本一致。相较于西部和东部,河西所在的中部地区近年来依然是中国北方尘暴高发区,因此本研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现代尘暴和气象因子的研究主要依赖监测仪器,但记录有限。为了更好地探讨尘暴的发生机制尤其是预测尘暴的发展趋势,器测记录之前的尘暴重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利用树轮、冰川、石笋、珊瑚礁、湖泊沉积等记录重建了河西地区过去春季的尘暴频次、大风频次、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温度和降水数据。结果显示,1700-1800年尘暴频次较高,波动较小;1800-1820年,深受较强冬季风的影响,尘暴频次最高;1820年之后,尘暴频次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该区尘暴频次存在显着的准35年和准56年的周期变化。河西地区尘暴频次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呈现正相关,而与北半球太阳总辐射量和太阳黑子频次呈现负相关。气象因子是气候系统的具体表现,在河西地区不同地理部位重建的尘暴频次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西部春季尘暴频次与NDVI、温度呈负相关,与大风频次、降水呈正相关。多元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大风频次(>11.35)和NDVI(<0.08)是西部尘暴发生的主要因子组合。中部春季尘暴频次与温度呈负相关,与大风频次呈正相关,与NDVI的关系不显着。大风频次(>6.83)、降水量(<43.32 mm)和干旱度指数(<2.32)是最易于引起尘暴发生的因子组合。与中、西部相反,东部的降水与该区尘暴频次呈负相关。对尘暴影响最大的因子是降水,这与该地区粉尘的外源输入有关。东部主要影响尘暴频次的因子组合是降水量(>93.86 mm)和大风频次(>4.21)。除重建河西地区尘暴频次时空变化特征之外,识别其主要潜在沙尘源也非常必要。因此,本文对2015-2018年河西地区沙尘事件期间中国北方的粉尘排放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相较于本地源,外来潜在沙尘源对河西地区的影响较大。河西地区的主要外来潜在沙尘源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与蒙古交界戈壁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柴达木盆地。本文利用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HYSPLIT模型筛选出影响河西地区五座城市不同高度的沙尘轨迹,并量化了外来潜在沙尘源的贡献。其中,来源于库姆塔格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沙尘轨迹对河西地区贡献较大。这些源区地表松散物质丰富,沙尘强度较大,距离河西地区较近,且处于上风向,路径中无高大地形阻隔,因此对河西地区的影响较大。虽然新疆与蒙古交界戈壁区在沙尘路径中的最大风速最大,但由于植被覆盖较高,降水较多,加之粉尘颗粒粒径较大,因而其沙尘轨迹对河西地区贡献较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强度较大,但粉尘主要集中于低空,不易被搬运出源区,因此其沙尘轨迹贡献并不大。柴达木盆地则由于沙尘强度较小且路径中受祁连山的阻隔,对河西地区影响较小。

刘蓉[4](2018)在《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用于人体汗液尿素检测》文中指出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具有柔软轻薄、弹性可形变的独特优势,能与人体皮肤或肢体曲面有效贴合,近年来在人体体征信号(如血压、心率、体温等)实时跟踪和体液中生物代谢物连续快速分析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可在分子水平为表皮生理信息传感和汗液代谢物分析提供丰富的化学信息,已在汗液中重要生物标志物如葡萄糖、乳酸、H+、Na+、K+等物质的分析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尿素(Urea)作为人体肝脏内重要代谢产物,其在体液成分中水平的紊乱与心肾衰竭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基于表皮体液中尿素含量分析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尚未见报道。由于尿素分子缺乏电化学活性,现有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大多基于尿素的间接分析方法。在常规刚性硬质电极材料表面构建的尿素传感器主要包括两类:1.酶性传感器:利用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为氨,通过检测氨的含量间接测定尿素含量;2.非酶型传感器:利用纳米材料的吸附特性或者分子印迹技术,基于电化学探针在传感器界面电子传递行为的改变,间接实现尿素检测。然而,如何将以上构建策略应用于柔性电化学传感界面,并在机械形变过程中保持传感性能的稳定性,以满足汗液成分中尿素含量的有效检测面临较大挑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旨在发展高性能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以解决人体汗液中尿素水平监测的问题。我们以金纳米管和碳纳米管双网络为柔性电极材料,结合分子印迹与酶传感技术,构建了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尿素传感器,并首次实现了人体汗液尿素含量的分析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1.利用导电聚合物PEDOT氧杂原子与尿素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通过一步电聚合技术,在碳-金纳米管(C-AuNTs)导电网络表面形成Urea-PEDOT分子印迹膜,构建了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Urea-PEDOT/C-Au NTs。该电极表现出优异的传感能力、极高的选择性和良好的机械弯曲性能。将该尿素传感器贴合在皮肤表面进行采样、检测,首次实现了人体汗液中尿素含量的有效分析。2.为进一步实现汗液尿素水平的实时原位监测,我们将尿素酶(Urease,Ur)和NH4+离子选择性膜(ISE)负载在C-AuNTs网络表面,构建了柔性可穿戴电化学酶型传感器--Ur-ISE/C-Au NTs/PDMS。尿素经尿素酶水解后生成的NH4+离子被敏化膜选择性响应,该酶型敏化膜电极表现出高选择性以及良好的柔韧性,实现了溶液中尿素水平的检测,可望用于体液中尿素连续监测。

李翼岑[5](2018)在《不同条件对咸鸭蛋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日常饮食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的多样性以及健康性和品质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鸭蛋是我国一种非常重要的禽蛋资源,它富含蛋白质、磷脂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营养物质。经过腌制后的咸鸭蛋外观变化比较大,蛋白细嫩,蛋黄松沙、油香,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食疗保健作用。本论文运用氯化钠以及氯化钾两种盐复配而成的低钠盐对鸭蛋进行腌制,并研究了香辛料对其按各个指标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对其进行杀菌操作,在其货架期60d对其品质进行测评。经过分析和研究,实验测定鸭蛋的最适腌制条件为:腌制温度25℃、腌制时间35d、腌制液浓度为18%。在此条件背景下,腌制鸭蛋的低钠盐的最佳配比为:钾钠比为3:7,此复配比例下腌制所得鸭蛋出油率高、黏度、色度等理化指标都较优、口味鲜美适中。钾钠比不能超过3:7,否则会影响蛋黄的成熟。使用低钠盐腌制咸鸭蛋时,香辛料的增加有助于鸭蛋风味与出油率的提升,实验表明:在腌制后期,添加香辛料的鸭蛋实验组成熟更快、出油更多,并且微生物指标较低,可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在不同杀菌条件下对鸭蛋进行杀菌,研究鸭蛋在贮藏期内的各指标变化。实验表明温度与时间均与鸭蛋的各项指标呈正相关,在121℃、20min条件下杀菌的鸭蛋贮藏期间感官指标始终较优、沙性保持较久,是最好的杀菌条件。

姜丽莎[6](2010)在《黄麦药茶饮服对肛肠病术后早期相关症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黄麦药茶对肛肠疾病术后早期出现的唇干口渴、咽燥、纳呆、乏力、小便困难等症状进行干预,从而增加食欲,增强抵抗力,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促进伤口愈合。方法:随机选择肛肠疾病术后患者60例,其中药茶组30例,对照组30例,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分别给予黄麦药茶和白开水饮服,3次/d,每次400ml。观察患者术后唇干口渴、咽燥、纳呆、乏力、小便困难等症状,并对以上指标量化评分。结果:药茶组(T)和对照组(C),药茶组在预防和消除术后早期唇干口渴、咽燥、纳呆、乏力、小便困难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药茶组内比较,术后第1天与当日、术后第2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能显着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的唇干口渴、咽燥、纳呆、乏力、小便困难等症状。故予肛肠病患者术后早期饮服黄麦药茶,对其相关不适症状进行干预,发现黄麦药茶能明显增加食欲,增强抵抗力,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促进伤口愈合。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为患者术后的恢复开辟了新疗法。结论:黄麦药茶具有健脾、益气、养阴、利小便的作用,能增加食欲,增强抵抗力,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促进创面愈合。

李洪光[7](2008)在《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富勒烯的囊泡增溶和碳纳米管的稳定分散》文中研究表明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结构新颖,性质独特,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然而水溶性差、容易聚集等问题大大阻碍了对其深入的研究和实际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研究,特别是表面活性剂溶液有序聚集体的研究,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论文以十四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TTAOH)和月桂酸(LA)复配得到的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为主线,详细研究了其水相和非水相性质和相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富勒烯C60,C60/C70混合物在TTAOH/LA/H2O体系中的增溶及其碳纳米管的稳定分散;同时系统研究了一系列亲水基团修饰的C60衍生物水相中的聚集行为及其与表面活性剂和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分别从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和富勒烯化学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第二章系统研究了TTAOH/LA/H2O体系的相行为和流变学性质,绘制了三元相图。研究发现,随着LA和TTAOH混合比例(nLA/nTTAOH)和表面活性剂总浓度(cTTAOH+LA)的变化,体系表现出丰富的相行为。当TTAOH过量时,在nLA/nTTAOH<0.87时形成各向同性的L1相(胶束相),其粘度随样品组成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随着LA含量的增加,具有双折射现象的Lα相开始形成,在某些区域,L1相和Lα相共存,上部双折射的Lα相与下部各向同性的L1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两者的体积比随着样品的组成而变化。在LA和TTAOH混合比例接近和达到1∶1以及LA稍过量时,形成了淡蓝色的囊泡相。其中高浓度的囊泡相具有明显的双折射现象,而浓度较低时,双折射现象不明显。另外,在表面活性剂总浓度极低时,体系容易发生宏观相分离,且这一现象随着nLA/nTTAOH值的增大而变得尤其明显。TTAOH/LA/H2O体系丰富的相行为是微观上各种聚集体生长和相互演变的宏观反映,这种生长和演变也导致了体系流变学行为的变化。以表面活性剂总浓度为25 mg/mL的系列样品为例,随着nLA/nTTAOH的变化,可依次观察到牛顿流体区,剪切增稠区,具有Maxwell流体特性的蠕虫状胶束区和弹性模量远大于粘性模量、具有屈服应力的密堆积囊泡区。我们分别对各相区的稳态剪切和振荡剪切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同时考察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大大抑制胶束的生长,使样品失去粘弹性,但对囊泡相却影响不大。此外,对L1/Lα两相共存区相分离前后的流变学性质以及剪切和时间诱导的双折射Lα相的偏光织构也进行了研究。第三章系统研究了TTAOH/LA混合体系在多种有机溶剂中的性质,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组成和少量水存在的情况下,构筑了反相囊泡并详细研究了反相囊泡的性质和在模版合成无机纳米粒子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反相囊泡样品由于对自然光的散射而呈现蓝色,偏光显微镜观察表明它们具有明显的双折射纹理,直径可达微米数量级。深入研究发现,反相囊泡的性质及稳定性与所用溶剂和温度密切相关。在环已烷和苯类溶剂如甲苯及第三丁基苯中,反相囊泡的形成是自发的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在烃类溶剂如庚烷中,反相囊泡的形成往往需要外力的帮助,而且不够稳定,随时间的延长或离心力的增加而发生宏观相分离。反相囊泡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升高温度会导致形成反相囊泡的表面活性剂组成向着LA含量高的一端移动,反之亦然。向反相囊泡溶液中加入少许含无机离子如Zn2+,S2-等的水溶液不会破坏其结构,但过多无机离子的引入会导致反相囊泡结构的消失。通过小心控制实验条件,反相囊泡可以作为模版用来合成特定形貌的无机纳米粒子。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第四章系统研究了富勒烯C60和C60/C70混合物在TTAOH/LA/H2O体系中的增溶以及增溶后C60吸收光谱和富勒烯增溶诱导的混合体系宏观相行为的变化。增溶过程经历了一个中间步骤,即首先使富勒烯和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富勒烯良性溶剂甲苯中达到分子水平的均匀混合。研究发现,TTAOH/LA/H2O体系尤其是等摩尔量混合时形成的囊泡相有可观的增溶富勒烯的能力。例如,对于等摩尔量混合时50 mmol/L的囊泡相,当增溶C60的浓度达到0.588 mg/mL时仍然没有发生宏观相分离。而此前文献报道的表面活性剂水体系中C60的最大增溶量仅为0.4mg/mL。对TTAOH/LA/H2O体系其它相区的研究表明,双折射Lα相也具有可观的增溶富勒烯的能力,相比之下,L1相尤其是粘弹性的蠕虫状胶束增溶富勒烯的能力较弱。当LA过量时,样品随着nLA/nTTAOH的增大逐渐失去增溶富勒烯的能力。对增溶富勒烯后混合体系宏观相行为的研究表明,将样品稀释时,富勒烯和一部分表面活性剂会沉淀出来,生成沉淀的量随样品的持续稀释而增加。相对于囊泡相,胶束相的抗稀释能力较强。研究还发现,C60增溶后紫外-可见特征吸收光谱消失,吸收曲线发生红移,整体向长波方向移动。与此相伴随的是混合体系颜色的变化。深入研究发现样品颜色变化和C60吸收光谱消失的速度与光照和氧气的存在无明显关系,而随着混合表面活性剂中TTAOH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分析后认为,除了C60分子间的团聚,增溶过程中C60分子与OH-之间很可能发生了某种电子转移反应。第五章借助PEO-PPO-PEO三嵌段共聚物F127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将碳纳米管稳定分散于TTAOH/LA/H2O体系中,并详细研究了聚合物的加入和碳纳米管的分散对TTAOH/LA/H2O体系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分散后碳纳米管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对TTAOH/LA/H2O体系剪切增稠区、蠕虫状胶束区和囊泡区的流变学测量表明,聚合物尤其是F127的加入大大抑制了聚集体的生长,表现为体系粘度的下降和弹性的丧失。在聚合物加入质量相等的情况下,F127的影响明显大于PVP,这一结论也为表面张力的测定结果所证实。这主要是由于F127与TTAOH/LA/H2O体系之间存在较强的疏水相互作用且能够形成氢键的缘故。研究发现,TTAOH/LA/H2O体系本身不具备良好的分散碳纳米管的能力,然而在聚合物F127和PVP的帮助下,碳纳米管能够很好地分散于混合体系中。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分散效果随聚合物加入量密切相关。流变学的测量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掺杂使混合体系的粘弹性降低,弛豫时间变长。第六章系统研究了两种树枝状单加成羧酸类C60衍生物(1,2)、三种星状[3∶3]六加成季铵盐类C60衍生物(3,4,5)和两种星状[3∶3]六加成羧酸类C60衍生物(6,7)的水溶液性质和聚集行为,以及它们与表面活性剂和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1和2具有很高的水溶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动态激光光散射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水中均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自聚集,但不同亲水枝的接入导致它们的自聚集行为有所不同。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TAOH的加入,1和2的自聚集行为变得异常显着,以致出现沉淀。对上清液的冷冻刻蚀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了单层囊泡的存在。3-5也具有很高的水溶性,在水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不显着。但它们仍然具有两亲性,且能够分散碳纳米管。6和7能够很好地溶解于中性尤其是弱碱性缓冲溶液中,但在纯水中的溶性性极差。当加入适量NaOH,使它们转变为相应的钠盐6-Na和7-Na后,水溶性大大提高。通过研究1-5以及6-Na和7-Na水溶液中自聚集行为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它们的亲水基团过于庞大而疏水基团偏小,分子的HLB值偏大,自聚集行为不显着。此外还研究了高离子强度水溶液中1,2,6-Na和7-Na的自聚集行为,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了形貌多样的聚集体。

沈庆峰[8](2007)在《从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锌的工艺研究及其产业化》文中研究说明资源问题是有色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高效利用好现有资源是我国有色冶金工业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论文开发了从氧化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锌的经济可行的工艺,可以使之前舍弃的低品位资源得以充分综合利用,不但缓解了对环境污染的压力,还可以扩大可用资源量,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符合发展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和适应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D2EHPA萃取锌的基础理论研究1、通过萃取机理的研究并配合有机相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得出结论,D2EHPA从ZnSO4—H2SO4—H2O水溶液中萃取锌的反应式为:生成的萃合物结构式为:2、对萃取平衡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建立了萃取平衡的化学模型,利用该模型与综合平衡原理求解萃取平衡,在给定料液锌原始浓度、水相H+浓度,有机相D2EHPA原始浓度以及萃取相比的条件下,可以计算出一级萃取达到平衡时萃余液锌浓度。利用33次萃取试验和9次反萃试验的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出的水相锌平衡浓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萃取和反萃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62%、2.88%,明显低于国外文献报道的几种模型。二、工艺研究论文通过实验室全流程各环节的条件试验,确定了工艺流程,并对其关键环节——萃取部分进行了混合澄清槽小型连续萃取、反萃试验,扩大混合澄清槽连续萃取、反萃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也发现并解决了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内容有:1.萃取试验小型试验重点考察了有机相中萃取剂浓度、萃取相比、料液锌浓度、水相pH、有机相负载锌能力、反萃相比、反萃液酸浓度等条件对萃取、反萃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最佳条件为:30%D2EHPA+70%煤油配制有机相,三级逆流萃取,萃取相比(O/A)1:1,萃取混合时间1分钟,澄清时间2分钟,萃取率为66%,料液pH以不低于3为宜。反萃最佳条件为:二级逆流反萃,反萃相比(O/A)5:1,用于反萃剂硫酸含量大于180g/L,混合时间1分钟反萃率即可达到90%以上。2.研究了锌粉置换除镉以及萃取段洗杂的除杂试验,经过锌粉置换后的洗渣水用于萃取得到的反萃液杂质含量达到电积要求,可以得到合格的电锌。证明了采用水洗提锌,D2EHPA萃取—电积沉锌从氧化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锌的工艺路线是可行的。3.通过实验考察了钙在全流程中的行为,得出结论,在反萃时生成CaSO4结晶是无法避免的。4.为了节约水资源,使萃取水相循环使用,进行了利用石次与氧化锌矿中和萃余液中酸的研究。结果表明,用氧化矿中和后的萃余液可以返回洗渣并满足萃取的要求,同时萃余液中的酸也得到有效利用。5.试验过程中发现在萃取系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A物质可以大幅度提高D2EHPA萃取锌的效率,并且A物质不会被萃取,该方法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6.进行了日处理2m3的混合澄清槽连续扩大试验,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扩大试验结果显示,当洗渣水含锌10~13g/L,相比在1~1.5之间的时候,锌萃取率在60~70%之间;当反萃相比设定在7~8之间,反萃剂硫酸浓度180g/L以上时,锌反萃率可以保持在90%以上,反萃液中锌浓度达到90g/L以上。(2)扩大试验通过对槽体的改造和材料的选择解决了硫酸钙结晶问题。(3)通过对扩大试验工艺路线的修改并参考扩大试验的结果,确定了产业化的工艺流程。三、产业化应用1、作者依据扩大试验得到的数据,设计出了回收锌的核心技术——萃取、反萃产业化中应用的日处理3000m3洗渣水的混合澄清萃取设备。2、该工艺自2005年8月份实现了产业化,作者参加了产业化试车、调试阶段的现场工作。从一年多的满负荷运转情况看,各项指标与前面的结果相比变化不大,比较稳定。总结整个工艺的产业化过程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结论:(1)生产实践证明,采用D2EHPA萃取技术从氧化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锌的工艺可行,同时具有投资少、流程短、操作简单、成本低、技术指标稳定、收益高、回效快等优点,该工艺申请了发明专利。(2)生产数据表明,工艺运行稳定,各项技术指标良好。其中,萃取相比控制在1:1左右,有机相负载锌为8g/L左右,反萃相比根据废电积液中锌浓度在(5~8):1间调整,使反萃液中的锌含量达到100g/L左右。D2EHPA的损失在1kg/tZn以下。(3)通过改进反萃槽的结构增加辅助措施以及选择合适的材料,成功地解决了硫酸钙结晶问题,使整个萃取工序能够顺畅运行。(4)工艺运行取得了较好技术指标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指标。每天处理3000 m3的洗渣水,回收22t左右的锌。每年处理30万吨氧化锌矿浸出渣,回收8000吨锌,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利润1.4亿元,由于处理成本低,只有5527元/tZn,而锌锭的市场价高,利润丰厚。该工艺的产业化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短缺带来的产能下降的压力,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5)生产结果表明,自行设计的混合澄清槽用于萃取与反萃效果好,分相彻底,夹带损失少,效率高。(6)整个工艺中,有机相实行闭路循环,水相也是闭路循环,没有溶液排出,对环境污染小。(7)该工艺的适应性强,经过适当调整,萃取工艺可以直接和低品位氧化锌矿的酸浸工艺结合,用于从浸出液中回收锌。也可以用来处理其它地方产出的低酸低含锌浓度的废水。论文的创新点:(1)论文自主研发了从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锌的技术,并申请了该技术的国家发明专利。查新报告表明:以D2EHPA作萃取剂,采用溶剂萃取方法从氧化锌矿酸浸渣中回收锌,并实现产业化,该工艺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报道。(2)在国内首次实现了D2EHPA萃取锌的产业化,且该技术的产业化每年可以产生1.4亿元利润。在产业化过程中解决了一个关键技术——硫酸钙结晶的问题,通过改进反萃槽体结构、选择合适的槽体及搅拌桨材料以及配合附加措施,使硫酸钙的生成不影响整个萃取过程,工艺运行顺畅。(3)论文发现了萃取体系中A物质的存在可以大大提高D2EHPA萃取金属的效率,并且该物质不参与萃取,只是起到助萃的作用。申请了A物质用作D2EHPA助萃剂的国家发明专利。(4)提出了一个D2EHPA萃取锌的萃取平衡模型,与国外文献报道的有不同的特点,其准确度明显高于国外文献报道的模型。

陈莲惠[9](2006)在《分光光度法与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某些药物的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分析方法,在药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迄今仍然是许多标准方法的基础;共振瑞利散射法(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分析技术,它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上述两类方法在透明质酸、盐酸培他啶和穿琥宁分析中的应用。具体研究体系包括:1.碱性二苯基萘基甲烷染料与透明质酸相互作用的反应体系;2.盐酸培他啶与考马斯亮蓝G250相互作用的反应体系;3.穿琥宁和甲基紫等三苯甲烷类染料相互作用的反应体系。探讨了它们的可见吸收光谱、RRS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分析应用,并对反应机理、RRS增强的原因以及RRS光谱与吸收光谱作了初步的讨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透明质酸-碱性二苯基萘基甲烷染料体系 在弱酸性介质中,夜蓝(night blue,简称NB)、维多利亚蓝(Victorir blue B,简称VBB)、维多利亚蓝4R(Victoria blue 4R,简称VB4R)等碱性二苯基萘基甲烷染料与透明质酸钠作用形成结合产物时将导致溶液共振瑞利散射(RRS)大大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其最大散射峰位于285.5nm(VBB)、276.5nm(VB4R)、408nm(NB)处。透明质酸钠在0~5.0mg/L(VBB)、0~1.5mg/L(NB)、0~3.0mg/L(VB4R)范围内其浓度与RRS强度成正比。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透明质酸钠的分析法。该法具有高灵敏度,对透明质酸钠的检出限(3σ)为14.9μg/L(VBB)、13.7μg/L(VB4R)、22.1μg/L(NB);选择性也较好。应用于润舒氯霉素滴眼液和润洁滴眼露中透明质酸钠的测定,回收率在95.4~96.9%之间,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在弱酸性介质中,三种碱性二苯基萘基甲烷染料与透明质酸钠作用形成结合产物时将导致溶液光吸收发生变化,在676-688nm附近吸光度增强,在585-616nm附近褪色且吸光度

刘生[10](2005)在《球状活性炭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球状活性炭(SAC)属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是一种新型高性能活性炭,以其优异的吸附性能和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市售离子交换树脂(IER)、酚醛树脂和沥青三种原料分别采用碳化活化、乳液法和反相乳液法等不同方法和工艺制备了球状活性炭,对比了三种制备工艺,并对所得SAC的结构、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定。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市售IER制备SAC是一个较佳的工艺路线,其关键因素是空气氧化、KOH浸渍、碳化温度和升温速率。对氧化过程中树脂的变化进行了红外分析,提出了“树脂经空气氧化结合了大量氧原子,从而能够抑止碳元素的脱除”是碳收率提高的原因所在。在本实验条件下,活性炭收率提高三倍,但是其乙醇吸附量下降较多;氮气等温吸附测定表明,浸渍KOH后活性炭比表面积显着增加,达到1169m2/g,是原料树脂炭的5倍,微孔明显增加;乙醇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外加活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金属盐在树脂碳化过程中的催化作用有限。 以酚醛树脂为原料,采用乳液法成功地制备出中空酚醛树脂微球,提出了中空成球的原理,研究了制备因素包括表面活性剂含量、O1/W乳液中O1相含量、O2相的温度以及酚醛树脂的固化温度对其形貌的影

二、2001’钾盐年会论文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钾盐年会论文题录(论文提纲范文)

(2)可见光催化三级烷基醚的自由基氟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氟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1.1.1 酸碱度
        1.1.2 脂溶性
        1.1.3 氢键及其他非共价作用力
    1.2 自由基氟化反应研究进展
        1.2.1 脱羧氟化反应
        1.2.2 C-X键自由基氟化反应
        1.2.3 C-H键自由基氟化反应
        1.2.4 C-C键均裂自由基氟化反应
        1.2.5 不饱和键自由基加成引发的自由基氟化反应
    1.3 立题依据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级烷基醚的自由基氟化反应
    2.1 研究背景
    2.2 反应条件优化
    2.3 反应底物拓展
    2.4 药物分子衍生物的后期修饰
    2.5 多步一锅法实现三级醇类的自由基氟化
    2.6 实验部分
        2.6.1 实验通则
        2.6.2 一般实验步骤
        2.6.3 放大反应
        2.6.4 多步一锅反应
        2.6.5 产物表征
        2.6.6 底物合成及表征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反应机理探究
    3.1 控制实验
    3.2 自由基捕获实验
    3.3 自由基钟实验
    3.4 荧光淬灭实验
    3.5 光量子产率测定
    3.6 自由基链式反应实验
    3.7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8 中间产物监测
    3.9 反应机理推测
    3.10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代表性化合物核磁谱图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3)中国北方沙尘暴时空演化特征及源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尘暴频次及其影响因子
        1.2.2 现代尘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3 沙尘源的识别与量化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4 创新点
        1.3.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与生态问题
    2.3 研究区各城市概况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尘暴及其气象因子
        3.1.2 大气颗粒物
        3.1.3 遥感卫星数据
        3.1.3.1 MISR
        3.1.3.2 CALIPSO
        3.1.3.3 HYSPLIT
        3.1.3.4 ERA- Interim
        3.1.3.5 NAAPS 模型
    3.2 研究方法
        3.2.1 器测记录的沙尘时空变化分析
        3.2.1.1 临界起沙风速
        3.2.1.2 沙尘指数
        3.2.1.3 沙尘强度
        3.2.1.4 均生函数预测模型
        3.2.2 决策树建立与误差分析
        3.2.3 重建结果步骤及检验
        3.2.4 潜在沙尘源识别
        3.2.4.1 沙尘事件
        3.2.4.2 沙尘轨迹
        3.2.4.3 沙尘排放
        3.2.4.4 潜在源区
第四章 中国北方现代尘暴高分辨率时空分析
    4.1 尘暴时空变化特征
        4.1.1 年变化特征
        4.1.2 旬变化特征
    4.2 沙尘等级和强度的变化
    4.3 沙尘指数及趋势预测
    4.4 沙尘时空变化驱动机制
        4.4.1 年变化驱动分析
        4.4.2 旬变化驱动分析
        4.4.2.1 单因子驱动分析
        4.4.2.2 多元因子驱动分析
    4.5 未来尘暴发展趋势的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西地区尘暴频次与气象因子重建
    5.1 气象站点
    5.2 代用指标的选取
    5.3 尘暴频次与气象因子重建
    5.4 尘暴频次的突变检验与小波分析
    5.5 影响尘暴频次的多元因子分析
    5.6 尘暴防治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西地区沙尘轨迹识别及潜在源区贡献
    6.1 沙尘事件时空变化
    6.2 沙尘通量
    6.3 沙尘轨迹
        6.3.1 沙尘轨迹筛选与沙尘传输路径
        6.3.2 潜在源区识别与沙尘轨迹贡献率量化
    6.4 潜在源区的平均消光系数垂直变化
    6.5 沙尘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
    6.6 潜在沙尘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6.6.1 潜在沙尘源的可信性研究
        6.6.2 沙尘源对河西地区的影响
        6.6.3 各潜在源区的识别及其沙尘轨迹的差异
        6.6.4 沙尘轨迹的意义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用于人体汗液尿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
        1.2.1 柔性可拉伸电极材料的构建方法
        1.2.2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传感方式
        1.2.3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健康监测应用
    1.3 生理代谢物尿素
        1.3.1 尿素的生理作用
        1.3.2 尿素的代谢途径
        1.3.3 尿素电化学传感器
    1.4 本论文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柔性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于人体汗液尿素水平监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装置
        2.2.2 溶液配制
        2.2.3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的制备
        2.2.4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的表征
        2.2.5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的电化学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的电聚合、洗脱、吸附时间优化
        2.3.2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的SEM、FT-IR表征
        2.3.3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2.3.4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的干扰物测试
        2.3.5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的弯曲稳定性表征
        2.3.6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用于人工汗液的检测
        2.3.7 Urea-PEDOT/C-Au NTs传感器用于人体汗液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柔性酶型尿素传感器用于溶液中尿素水平的实时监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装置
        3.2.2 溶液配制
        3.2.3 Ur-ISE/C-Au NTs柔性酶型尿素传感器的制备
        3.2.4 Ur-ISE/C-Au NTs柔性酶型尿素传感器的形貌表征
        3.2.5 Ur-ISE/C-Au NTs柔性酶型尿素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H_4~+-ISE/C-Au NTs柔性电极的构建与表征
        3.3.2 Ur-ISE/C-Au NTs柔性酶型尿素传感器的构建和表征
        3.3.3 Ur-ISE/C-Au NTs柔性酶型尿素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参与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不同条件对咸鸭蛋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咸鸭蛋简述
    1.2 低钠盐简述
        1.2.1 钠
        1.2.2 钾
        1.2.3 镁
        1.2.4 低钠盐的摄入意义
        1.2.5 低钠盐的研究应用情况
    1.3 禽蛋类生产研究现状
    1.4 咸鸭蛋的传统腌制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与意义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检测方法
        2.2.2 腌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实验条件的确定
    3.2 不同钾钠盐浓度对咸鸭蛋品质的影响
        3.2.1 腌制过程中蛋重及pH的变化
        3.2.2 含水量及蛋黄含油量变化
        3.2.3 蛋黄色度及蛋黄指数的变化
        3.2.4 蛋黄蛋白黏度的变化
        3.2.5 蛋黄蛋白含盐量的变化
        3.2.6 感官评定结果
        3.2.7 小结
    3.3 钾钠离子的迁移速率
        3.3.1 蛋黄的含油量变化
        3.3.2 含盐量变化
        3.3.3 感官评定结果
        3.3.4 小结
    3.4 风味咸鸭蛋的腌制
        3.4.1 蛋黄指数的变化
        3.4.2 蛋黄色度的变化
        3.4.3 水分及黏度变化
        3.4.4 蛋黄含油量的变化
        3.4.5 含盐量变化
        3.4.6 感官评定结果
        3.4.7 咸鸭蛋的微生物检测
        3.4.8 小结
    3.5 咸鸭蛋制品的杀菌条件控制
        3.5.1 杀菌前后含油量变化
        3.5.2 鸭蛋沙性值的变化
        3.5.3 鸭蛋失重率的变化
        3.5.4 菌落总数的变化
        3.5.5 大肠菌群的变化
        3.5.6 感官评定结果
        3.5.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的学术论文

(6)黄麦药茶饮服对肛肠病术后早期相关症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病例选取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性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治疗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术后各症状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近期总疗效的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肛肠病术后早期症状的认识
        1.1 饮食方面
        1.2 手术创伤方面
        1.3 七情方面
        1.4 五脏与津液化生的关系
    2 现代医学对肛肠病术后早期的认识
        2.1 人体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2.2 肛门部有关的神经支配
    3 肛肠病术后治未病的认识及意义
        3.1 肛肠病术后治未病的含义及认识
        3.2 肛肠病饮食调摄与治未病的关系
        3.3 肛肠病术后治未病的意义
    4 方药分析
        4.1 方解
        4.2 现代药理分析
    5 疗效结果分析
    6 黄麦药茶饮服干预术后早期相关症状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中文详细摘要

(7)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富勒烯的囊泡增溶和碳纳米管的稳定分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简介
    1.3 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1.3.1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1.3.2 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1.4 富勒烯化学发展历程回顾
        1.4.1 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
        1.4.2 富勒烯C_(60)的发现
        1.4.3 富勒烯C_(60)宏观量制备方法的完成
        1.4.4 碳纳米管的发现
        1.4.5 碳纳米管的制备
    1.5 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1.5.1 C_(60)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1.5.2 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质
    1.6 富勒烯C_(60)和碳纳米管的衍生化
    1.7 当前富勒烯化学的几个前沿课题
        1.7.1 富勒烯包结复合物
        1.7.2 得电子—失电子体系
        1.7.3 富勒烯生物活性的研究
        1.7.4 各种各样的分子薄膜
        1.7.5 水溶性富勒烯衍生物聚集行为的研究
    1.8 富勒烯化学面临的一些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1.9 论文的选题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相行为和流变学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TTAOH储备液的制备
        2.2.3 相行为研究中样品的配制方法
        2.2.4 表面张力的测量
        2.2.5 双折射L_α相的偏光显微镜观察
        2.2.6 囊泡相的冷冻刻蚀电子显微镜(FF-TEM)观察
        2.2.7 体系流变学性质的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体系相行为的研究
        2.3.2 表面张力的测量
        2.3.3 双折射L_α相的偏光显微镜观察
        2.3.4 体系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2.3.5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聚集体的演变规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反相囊泡的形成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固体阴/阳离子对TTAL的制备
        3.2.3 TTAL和LA在各种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测试
        3.2.4 相行为研究思路和方法
        3.2.5 ZnS纳米颗粒的制备
        3.2.6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TAL/LA混合体系在甲苯中的相行为
        3.3.2 溶剂种类对反相囊泡形成和性质的影响
        3.3.3 第三丁基苯和环己烷中形成的反相囊泡的性质
        3.3.4 正庚烷中形成的反相囊泡的性质
        3.3.5 反相囊泡的抗盐性以及在合成无机纳米材料方面的模板应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富勒烯在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水体系中的增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不同混合比例的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固体混合物TTAL的制备
        4.2.3 富勒烯的增溶方法
        4.2.4 实验仪器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囊泡增溶
        4.3.2 胶束增溶
        4.3.3 富勒烯在L_1/L_α两相共存区的增溶
        4.3.4 增溶前后富勒烯光谱学性质之改变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合物存在时碳纳米管在TTAOH/LA/H_2O体系中的分散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表面张力的测量
        5.2.3 体系流变学性质的测量
        5.2.4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的测量
        5.2.5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5.2.6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其它仪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管粗品的表征
        5.3.2 TTAOH/LA混合体系对碳管的分散
        5.3.3 碳管在F127和PVP水溶液中的分散
        5.3.4 聚合物的加入对TTAOH/LA/H_2O体系的影响
        5.3.5 碳管在TTAOH/LA/F127/H_2O和TTAOH/LA/PVP/H_2O中的分散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溶性C_(60)衍生物的聚集行为及其与碳纳米管的相互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
        6.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的测量
        6.2.3 动态激光光散射测量
        6.2.4 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冷冻刻蚀电子显微镜观察
        6.2.5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其它仪器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单加成树枝状C_(60)衍生物1和2的水溶液性质和聚集行为
        6.3.2 单加成树枝状C_(60)衍生物1和2与碳管的相互作用
        6.3.3 季铵类[3:3]六加成C_(60)衍生物3-5的性质及其与碳管的相互作用
        6.3.4 羧酸类[3:3]六加成C_(60)衍生物6和7的性质及其与碳管的相互作用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从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锌的工艺研究及其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资源
        1.1.1 锌矿物资源
        1.1.2 锌资源分布与储量
    1.2 锌冶练方法
        1.2.1 硫化矿冶炼工艺
        1.2.1.1 火法工艺
        1.2.1.2 湿法工艺
        1.2.2 氧化矿炼锌工艺
        1.2.2.1 火法工艺
        1.2.2.2 湿法工艺
    1.3 锌浸出渣的研究现状
    1.4 溶剂萃取技术的发展
        1.4.1 新型高效萃取剂的研制
        1.4.2 萃取设备的改进与开发
        1.4.3 萃取技术的革新
    1.5 溶剂萃取技术在金属提取工业应用中的发展
    1.6 常用锌萃取剂
        1.6.1 中性萃取剂
        1.6.2 酸性萃取剂
        1.6.3 胺类萃取剂
        1.6.4 螯合萃取剂
    1.7 溶剂萃取锌的研究
        1.7.1 从黄铁矿渣中回收锌
        1.7.2 从氧化锌矿中回收锌
        1.7.3 其他应用与研究
    1.8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D2EHPA萃取锌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试剂、仪器与研究方法
        2.1.1 试剂
        2.1.2 仪器
        2.1.3 研究方法
        2.1.4 分析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2.1 D2EHPA萃取锌的机理
        2.2.2 D2EHPA萃取锌的萃取平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艺研究小型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设备及试剂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试剂
        3.2.3 原料
    3.3 试验方法
    3.4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除镉试验
        3.4.2 萃取试验
        3.4.2.1 混合时间对萃取的影响
        3.4.2.2 P2O4浓度对萃取的影响
        3.4.2.3 有机相中锌的饱和容量
        3.4.2.4 相比对萃取的影响
        3.4.2.5 原料锌浓度对萃取的影响
        3.4.2.6 料液pH值对萃取的影响
        3.4.2.7 萃取平衡等温线的绘制
        3.4.2.8 萃取级数对萃取的影响
        3.4.2.9 助萃剂对锌萃取的影响
        3.4.2.10 小结
        3.4.3 反萃试验
        3.4.3.1 混合时间对锌反萃的影响
        3.4.3.2 反萃剂酸度对锌反萃的影响
        3.4.3.3 反萃相比对锌反萃的影响
        3.4.3.4 反萃等温线的绘制
        3.4.3.5 反萃级数对锌反萃的影响
        3.4.3.6 综合条件试验
        3.4.4 小型混合澄清槽连续试验
        3.4.4.1 连续萃取试验
        3.4.4.2 连续反萃试验
        3.4.4.3 全流程连续试验
        3.4.4.4 小结
        3.4.5 钙在全流程中的行为
        3.4.6 萃余液的中和
        3.4.6.1 生石灰中和法
        3.4.6.2 低品位氧化锌矿中和法
        3.4.7 有机相中铁的反萃
        3.4.8 电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锌萃取扩大试验
    4.1 试验设备与试剂
        4.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4.1.2 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
        4.3.1 萃取
        4.3.2 反萃
    4.4 试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4.5 分相时间
    4.6 扩大试验暴露的问题与解决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萃取器的设计
    5.1 概述
    5.2 混合室的设计
        5.2.1 混合室尺寸的设计
        5.2.2 搅拌器的设计
    5.3 澄清室的设计
    5.4 萃取与反萃箱的尺寸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化与工业生产
    6.1 原料及工艺流程
        6.1.1 生产原料
        6.1.2 生产工艺流程
    6.2 生产工艺技术条件
        6.2.1 洗渣
        6.2.2 萃取
        6.2.3 反萃
        6.2.4 有机物的回收
        6.2.5 硫酸钙结晶的处理
    6.3 主要技术指标
    6.4 技术经济分析
        6.4.1 投资概算
        6.4.2 每年的销售收入
        6.4.3 生产成本核算
        6.4.4 每年产生的利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论
    一、D2EHPA萃取锌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工艺研究
    三、产业化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扩大试验数据
附录B 扩大试验设备图
附录C 产业化技术数据
附录D 生产车间图
附录E 发表的论文着作与申请的专利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F 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附录G 查新报告

(9)分光光度法与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某些药物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节 几类药物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一、透明质酸
        二、盐酸培他啶
        三、穿琥宁
    第二节 光度法和共振瑞利散射的分析应用研究进展
        一、分光光度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共振瑞利散射及其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节 分光光度法在几种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一、某些碱性二苯基萘基甲烷染料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透明质酸
        二、考马斯亮蓝G250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培他啶
        三、碱性三苯甲烷类染料分光光度法测定穿琥宁
    第二节 共振瑞利散射在几种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一、碱性二苯基萘基甲烷染料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透明质酸
        二、碱性三苯甲烷类染料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穿琥宁
    参考文献
附:作者发表的相关论文题录
致谢

(10)球状活性炭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活性炭简介
        1.1.1 活性炭的原料
        1.1.1.1 植物系资源
        1.1.1.2 煤系原料
        1.1.1.3 石油系资源
        1.1.1.4 高分子、工业废料
        1.1.1.5 其它
        1.1.2 活性炭的形态
        1.1.2.1 粉末状活性炭
        1.1.2.2 纤维状活性炭
        1.1.2.3 球状活性炭
        1.1.3 活性炭的应用
        1.1.3.1 环境保护方面
        1.1.3.2 活性炭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1.3.3 活性炭在电池和电能储存方面的应用
    1.2 球状活性炭及其应用
        1.2.1 球状活性炭的分类
        1.2.1.1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
        1.2.1.2 煤基球状活性炭
        1.2.1.3 高分子基球状活性炭
        1.2.2 球状活性炭的结构特点
        1.2.3 球状活性炭的吸附特性
        1.2.4 球状活性炭的应用
        1.2.4.1 环保方面的应用
        1.2.4.2 医疗领域的应用
        1.2.4.3 化学防护方面的应用
        1.2.4.4 催化剂载体
        1.2.4.5 储气材料
        1.2.5 球状活性炭的发展趋势
    1.3 球状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3.1 成球过程
        1.3.1.1 煤基
        1.3.1.2 高分子基
        1.3.1.3 沥青基
        1.3.2 碳化、活化过程
        1.3.2.1 物理活化法
        1.3.2.2 化学活化法
        1.3.2.3 催化活化法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创新点
        1.4.1 本课题的提出
        1.4.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及设备
        2.1.1 原料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球状活性炭的制备
        2.2.1 大孔树脂基球状活性炭的制备
        2.2.1.1 制备工艺流程
        2.2.1.2 各工艺过程及参数
        2.2.2 酚醛树脂基球状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2.2.3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的制备
        2.2.3.1 制备工艺流程
        2.2.3.2 工艺过程及参数
    2.3 分析与表征
        2.3.1 球状活性炭收率
        2.3.2 乙醇吸附值的测定方法
        2.3.3 热重分析
        2.3.4 红外分析
        2.3.5 球状活性炭的表观形貌和断面结构
        2.3.6 球状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测定
        2.3.7 测定球状活性炭比表面积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大孔树脂基球状活性炭
        3.1.1 制备工艺
        3.1.1.1 离子交换树脂的预氧化
        3.1.1.2 离子交换树脂的热重分析
        3.1.1.3 升温速率对活性炭收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
        3.1.1.4 金属盐种类对离子交换树脂制备球状活性炭的影响
        3.1.1.5 浸渍KOH的影响
        3.1.1.6 KOH用量对球状活性炭收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
        3.1.2 球状活性炭的表面形貌和断面结构
        3.1.2.1 离子交换树脂的表面形貌
        3.1.2.2 对球状活性炭表面形貌的观察
        3.1.2.3 球状活性炭断面
        3.1.3 球状活性炭孔隙结构
        3.1.3.1 等温吸附线
        3.1.3.2 BET比表面积与孔隙率
        3.1.3.3 孔径及其分布
        3.1.4 球状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
        3.1.5 小结
    3.2 酚醛树脂基球状活性炭的研制
        3.2.1 中空酚醛树脂微球的形成机理
        3.2.1.1 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
        3.2.1.2 乳液法制备中空酚醛树脂微球的基本原理
        3.2.1.3 乳化体系的确定
        3.2.2 制备工艺参数的研究
        3.2.2.1 中空酚醛树脂球的表面形貌和断面结构
        3.2.2.2 固化温度的影响
        3.2.2.3 O_2相温度的影响
        3.2.2.4 乳化剂含量的影响
        3.2.2.5 O_1/W乳液中O_1相含量的影响
        3.2.3 后处理工艺及性能的研究
        3.2.3.1 碳化温度
        3.2.3.2 活化温度
        3.2.4 小结
    3.3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的研制
        3.3.1 制备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的初步研究
        3.3.1.1 沥青的预处理
        3.3.1.2 水溶性沥青的形貌
        3.3.1.3 添加剂对沥青成球的影响
        3.3.1.4 后处理工艺的研究
        3.3.2 沥青微球的吸附性能
        3.3.3 小结
    3.4 三种工艺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论文发表题录

四、2001’钾盐年会论文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第62届岩石物理学家与测井分析家协会(SPWLA)年会题录[J]. 李振,汪兴明,王小宁. 测井技术, 2021(03)
  • [2]可见光催化三级烷基醚的自由基氟化反应[D]. 马俊扬. 南京大学, 2020(02)
  • [3]中国北方沙尘暴时空演化特征及源贡献[D]. 徐传奇. 兰州大学, 2020(10)
  • [4]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用于人体汗液尿素检测[D]. 刘蓉. 武汉大学, 2018(01)
  • [5]不同条件对咸鸭蛋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李翼岑.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4)
  • [6]黄麦药茶饮服对肛肠病术后早期相关症状的影响研究[D]. 姜丽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富勒烯的囊泡增溶和碳纳米管的稳定分散[D]. 李洪光. 山东大学, 2008(12)
  • [8]从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出渣中回收锌的工艺研究及其产业化[D]. 沈庆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5)
  • [9]分光光度法与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某些药物的新方法研究[D]. 陈莲惠. 西南大学, 2006(10)
  • [10]球状活性炭的研制[D]. 刘生. 北京化工大学, 2005(07)


科普论文 富勒烯论文

上一篇:竞业禁止是保护商业秘密的重担
下一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用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