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纤维素酶选择性吸附分离纯化木聚糖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选择性吸附纤维素酶分离纯化木聚糖酶(论文文献综述)

季晖龙[1](2021)在《酶法转化玉米芯制备低聚木糖及其残渣的高值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聚木糖(XOS)是一种超级益生元,具有改善食品风味、优化肠道菌群、预防肠胃癌变等功效,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备受关注。XOS一般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通过预处理组合酸或酶水解的工艺制备得到。由于酶催化具备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催化效率高等优点,酶法制备XOS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通过构建高效的预处理体系,实现木质纤维素三大组分的有效分离并得到可用于酶法制备XOS的半纤维素溶液。在此基础上,选育得到高产木聚糖酶的菌株,通过发酵条件优化、木聚糖酶分离纯化、以及酶法降解木聚糖制备XOS工艺优化等过程,建立了绿色环保、成本低廉的XOS的生产工艺。最后,利用分步糖化发酵工艺将纤维素固体残渣发酵制备生物乙醇,实现了木质纤维素主要组分的高值化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低浓度助溶剂对甲苯磺酸(p-TsOH)协同氧化剂预处理体系,实现了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高效脱除以及溶剂体系中木质素的回收,并显着提高了玉米秸秆(CS)的酶水解效果。通过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确定了该体系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为:p-TsOH(25wt%)和H2O2(0.4 g/g CS),在100℃下反应30 min。预处理后木质素去除率为88.9%,预处理底物的酶解还原糖产率可达96.1%。(2)成功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胞外分泌木聚糖酶的米曲霉菌株TR08。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其发酵条件,确定了TR08产酶的最优条件为:在180 r/min、32℃下,发酵液初始pH 7.5,发酵156 h。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酶活最高达1264 IU/m L。此外,TR08所产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55℃和5.0,pH稳定性高,其催化活性可通过添加0.25 m M的Fe3+进行调节,相较于空白样品酶催化活性可提高15%。(3)以玉米芯为原料,构建了水热预处理组合酶法制备XOS的工艺,实现了半纤维素的高度降解,显着提高了XOS的产量。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法实验设计,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为:第一步,设置玉米芯与水固液比1:15 w:v,在180℃下反应60 min;第二步,调节上述反应液pH至7,每毫升反应液添加15 IU/m L的酶液,在55℃下反应2 h。基于此过程,以玉米芯生产XOS的产率可达181.7 g XOS/kg玉米芯。最后,将残余的玉米芯固体进行酶水解和发酵,其酶水解还原糖产率可达87.1%,该糖化液发酵后乙醇产率占理论产率的94.9%。

刘婷[2](2020)在《新型木聚糖酶及其Ca2+依赖型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的结构与功能》文中指出随着可利用的化石资源逐年减少,而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开发新型生物质能刻不容缓。木聚糖是半纤维素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自然界中第二大丰富的多聚糖,占20%~30%。根据结构,木聚糖可分为β-1,4-木聚糖和β-1,3-木聚糖。而木聚糖酶在木聚糖的降解中起关键作用。故而,木聚糖酶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利用生物资源,有望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首先,从源于太平洋火色杆菌(Flammmeovirga pacifica)的β-1,3-木聚糖酶(Xyl3088)中鉴定了一种新型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该模块与已报道的CBM序列覆盖率为36.4%,同一性仅为25.0%。为了验证其功能,表达并纯化了截短的β-1,3-木聚糖酶(Xy13088-T)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3088)。与完整的β-1,3-木聚糖酶相比,Xy13088-T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效率(Kcat/Km)均降低了90%,可见,该CBM对酶稳定性以及催化效率有显着影响。有趣的是,CBM3088仅在Ca2+存在时才显示与β-1,3-木聚糖的结合能力,这与现已报道β-1,3-木聚糖酶中的CBM均不同,它对β-1,3-木聚糖的最大结合量为9.65μmol/g。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揭示了Ca2+与CBM3088及β-1,3-木聚糖的结合机制。这是β-1,3-木聚糖酶中Ca2+依赖型CBM的首次报道。其次,鉴于β-1,3-木聚糖酶在利用海藻生产生物燃料和制备功能性低聚木糖中的重要作用,但却面临纯酶制备困难、成本高、重复使用率低、酶与产物分离困难等问题,尝试通过固定化酶技术解决这些问题。以本实验室所得的目前发现催化效率最高的β-1,3-木聚糖酶(Xyl3088)为对象,采用廉价的沥青为单体制备合成了HCPpitch-CH2–IDA负载镍为固定化载体,一步法实现酶分离纯化和固定化集成。β-1,3-木聚糖酶的酶活覆盖率为(80.66±0.87)%,固定化效率达到(90.01±1.05)%,固定化β-1,3-木聚糖酶在50℃时的半衰期为50.30分钟,显着高于游离酶的13.79分钟。固定化酶在30℃下保存80小时后具有65%的酶活,且重复使用15次后仍具有85%的初始酶活保留率。对于长颈蕨海葡萄的生物炼制,固定化酶在85小时后释放的还原糖比游离酶多30%,有望用于海藻生物炼制。再次,从太平洋火色杆菌Flammeovirga pacifica strain WPAGA1基因组,发现一条蛋白序列相似度与现有数据库收录的endo-β-1,4-木聚糖酶(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xynB,ID:P17137)约为60%的木聚糖酶Xyl4513。通过基因合成、构建质粒并表达,所得纯酶进行后续研究。结果表明:β-1,4-木聚糖酶(Xyl4513)具有2个保守结构域,该酶由一个属于糖苷水解酶11号家族(GH11)催化模块和一个属于CBM60家族的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组成,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G11家族木聚糖酶含有CBM的现象。纯化后的Xyl4513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30℃、3.0,这一反应特性说明Xyl4513是属于低温嗜酸β-1,4-木聚糖酶。分别构建截短的β-1,4-木聚糖酶(Xy14513-T)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4513)表达载体,分离纯化后发现Xyl4513-T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20℃、4.0,且催化效率(Kcat/Km)下降了20%。Ca2+、Mg2+、Ni2+和EDTA对两个酶的催化活性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Ca2+的效果更为明显。当含有20 mmol/L Ca2+时,CBM4513对β-1,4-木聚糖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最大结合量为9.13μmol/g,证明了CBM4513是一种Ca2+依赖型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最后,采用酶解法水解β-1,3-木聚糖,通过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β-1,3-低聚木糖的组成,并测定了其中寡糖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木二糖和木三糖是酶解生成的β-1,3-低聚木糖中具有主要活性的成分;在四种体外抗氧化体系中,β-1,3-低聚木糖的抗氧化能力在浓度0.25-2 mg/mL内均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在·O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0.25 mg/ml Vc和β-1,3-低聚木糖时,清除率分别为68.01%和78.03%,1.5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99.91%和95.45%,而β-1,4-低聚木糖在2 mg/mL时的清除率仅有5.47%。这说明1,3-木寡糖的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1,4-木寡糖。而采用CCK8法定性的检测β-1,3-低聚木糖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浓度300-1000μg/mL,时间24-72小时,随着浓度越高,孵化时间越长,对MCF-7活性的抑制效果越好。本研究成功表达验证了一个新型β-1,4-木聚糖酶和两个新型Ca2+依赖型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并借助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初步阐释了其作用机制。此外,通过固定化技术提高了酶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率,最后通过酶解法制备功能性β-1,3-低聚木糖,为生物燃料和海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张雨情[3](2020)在《磺化木质素对两种葡聚糖酶与木质素相互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木质纤维原料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性强、环境友好等优势,具有巨大的高效利用潜力,然而目前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处理效率低、转化成本高等问题。本课题分别从预处理和酶解过程中探索提高木质纤维原料酶解糖转化率的方法。以火炬松为原料,研究碱法预处理结合优化后的氧脱木素对火炬松酶解糖得率的促进作用。以杨木为原料,借助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研究影响内切葡聚糖酶TvEG、纤维二糖水解酶TlCel7A在不同木质素薄膜上的非生产性吸附的因素;同时借助石英晶体微天平、荧光分光光度计、动态光散射纳米激光粒度仪研究添加可溶性磺化木质素(Sulfonated lignin,SL)对葡聚糖酶在木质素上非生产性吸附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碳酸钠为介质的氧脱木素对火炬松原料酶解的影响。分别对火炬松木片进行硫酸盐(KP)、绿液(GL)预处理,并结合以碳酸钠为介质的氧脱木素与打浆处理,通过复合纤维素酶CTec2、木聚糖酶HTec2对浆料分别进行酶解,通过测定浆料的酶解单糖得率、酶解总糖提取率、单一聚糖提取率,评价不同预处理工艺对火炬松原料酶解的影响。在氧脱木素时将NaOH碱性介质改为Na2CO3,并延长脱木质素反应时间、提高处理温度,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木质素脱除率与脱木质素选择性,而且还可以减少聚糖损失。浆料经打浆后,更易于酶解。与以NaOH为介质的传统氧脱木素相比,以Na2CO3为碱性介质的氧脱木素可以实现更高的酶解单糖得率、总糖提取率和单一聚糖提取率。2、两种葡聚糖酶与木质素薄膜间的吸附作用。分别对杨木木片进行稀酸(DA)、绿液(GL)预处理,并参照Bj?rkman法从杨木以及预处理后浆料中制备磨木木质素(MWL),通过旋转涂膜法制备Asp-MWL、DA-MWL、GL-MWL薄膜。借助QCM分别研究来源于Trichoderma viride的内切葡聚糖酶TvEG、来源于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的纤维二糖水解酶TlCel7A在木质素薄膜上的吸附差异。三种木质素薄膜具有不同的表面疏水性和相近的表面电荷量。内切葡聚糖酶TvEG在三种木质素薄膜上的总吸附蛋白量(TAP)和不可逆吸附蛋白量(IAP)有明显区别,相对大小为:DA-MWL>GL-MWL>Asp-MWL;纤维二糖水解酶TlCel7A在三种木质素薄膜上的总吸附蛋白量和不可逆吸附蛋白量相近,并显着高于内切葡聚糖酶TvEG在木质素薄膜上的吸附量。升高温度,葡聚糖酶的表面疏水性增加,导致纤维二糖水解酶TlCel7A在木质素薄膜上的吸附量呈增加趋势;而由于吸附时间等影响,内切葡聚糖酶TvEG在三种木质素薄膜上的吸附量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添加磺化木质素对单组分葡聚糖酶在木质素薄膜上吸附的影响。通过QCM监测磺化木质素(Reax 85A)添加量不同对内切葡聚糖酶TvEG、纤维二糖水解酶TlCel7A在Asp-MWL、DA-MWL、GL-MWL薄膜上吸附的影响,并通过荧光光谱以及动态光散射粒径分别表征磺化木质素与葡聚糖酶的混合液。内切葡聚糖酶TvEG在木质素薄膜上的吸附量随着磺化木质素添加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当磺化木质素添加量较低时,纤维二糖水解酶TlCel7A在木质素薄膜上的吸附量略有增加;继续增加磺化木质素添加量,TlCel7A在木质素薄膜上的吸附量同样呈降低趋势。添加磺化木质素后,葡聚糖酶的荧光强度降低、表面疏水性降低,而粒径分布增加。据此提出添加磺化木质素后葡聚糖酶在木质素薄膜上吸附的模式。

张墨池[4](2020)在《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生姜的主要生产国,2015年我国生姜年产量达到1000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45%。其中,姜辣素是生姜中辛辣成分的总称,是生姜深加工的重要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很高的价值。姜辣素提取过后会产生大量固体残渣,残渣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纤维素等物质,对这部分物质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对促进生姜的综合利用,提高生姜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产品种类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姜辣素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在提取的过程中,通过对生姜进行酶预处理,利用纤维素酶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可望降低细胞的渗透阻力,促进姜辣素的溶出。目前资料上关于酶辅助提取姜辣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商品纤维素酶制剂进行处理,研究酶解时间、温度、pH等工艺条件对姜辣素提取的影响等初步研究方面,而对于不同酶种类、复合酶等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影响的研究鲜有涉及。由于酶对底物的作用效果与酶种类、酶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对不同酶处理效果的评价研究,对提高酶处理效果,降低加工过程用酶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目前对生姜加工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较少。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不同酶辅助乙醇提取姜辣素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利用该固体残渣制备膳食纤维和可发酵糖的可行性,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姜辣素的主要组成分析之后,确定了通过测定乙醇提取液在280 nm处的吸收来计算姜辣素含量的方法。与通常采用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方便用于研究过程中对大量样品的测定等优点。对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发现在将生姜粉磨碎到粒度约60目,乙醇浓度为75%,固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30 min时,姜辣素提取率可达到1.70%(对原料干重)左右,达到目前资料报道的较高水平。(2)采用实验室筛选的具有不同蛋白组成的纤维素酶菌株,采用液体发酵自制了 5种纤维素酶的粗酶液,研究了上述不同纤维素酶液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相同蛋白量或相同酶活量的条件下,不同酶对后续乙醇提取过程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比较了不同酶液中的不同酶活力的差异,研究了姜辣素对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推测不同纤维素酶粗酶液处理对姜辣素乙醇提取率改善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应该与不同酶液中含有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不同酶含量的差异有关,其中果胶酶的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也与姜辣素对不同粗酶液活性的抑制作用不同有关。优选出了对后续乙醇提取姜辣素具有良好促进效果纤维素酶液RE-6和RE-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的复合酶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酶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姜辣素提取率,同时添加果胶酶,还可以降低纤维素酶的用量。利用淀粉酶处理姜粉,发现淀粉酶处理对乙醇提取姜辣素也具有促进作用,在较短的酶处理时间内即可达到较好的辅助效果。(3)采用大孔树脂法对提取的姜辣素进行纯化,初步确定了树脂种类和纯化工艺,初步研究表明,采用HPD-950型树脂,利用60%的乙醇进行洗脱,洗脱液流速为1.0 mL/min时,效果较好。(4)利用姜辣素的抗氧化性能,初步探讨了其在抑制食用油脂氧化酸败中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对比,发现提取的姜辣素与市售抗氧化剂具有相似的抗氧化效果。对提取姜辣素过后剩余的生姜残渣的综合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生姜残渣制备膳食纤维并对其品质进行了评价,另一方面,利用纤维酶对残渣进行酶解,研究了残渣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解糖化效果,为后续利用残渣生产可发酵糖,并进一步发酵生产更高价值的产品提供了参考。

龚昆[5](2020)在《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秸秆的肥料化主要是根据秸秆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对秸秆进行发酵将秸秆所含的不易降解的纤维素类有机物质解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优质有肥料。秸秆的降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微生物,多种酶系的共同参与。本试验从筛选优良的秸秆降解菌株出发,最终构建得到秸秆高效降解复合菌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富集培养以及CMC-Na选择培养基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54株菌株,通过初筛以及复筛,得到具良好秸秆降解能力的菌株12株。(2)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其中酶活较高菌株经鉴定B11为Bacillus tequilensis,菌株GS-45经鉴定为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3)对上述酶活相对较高菌株B11,GS-45和里氏木霉QM6A进行复配,构建复合菌系GQ-1,对其发酵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所构建复合菌系GQ-1产酶效果高于单菌株发酵。对复合菌系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CMC酶活为测定指标,优化后复合菌系酶活达到了1.88 U/m L,优化后效果明显。最后利用所构建菌系对秸秆的降解效果进行评判。在连续20 d发酵结束后,复合菌系的秸秆失重率达到了31%,显着高于单菌株发酵。

李文彬[6](2020)在《Aspergillus niger产酸性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研究及提取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酸性果胶酶,因酸性果胶酶培养基成分的复杂性,需要多种生物酶辅助黑曲霉进行物质能量代谢,所以黑曲霉在分泌酸性果胶酶的同时,也伴随产生相应的伴生酶系,形成了酸性果胶酶的酶谱多样性。酶谱的多样性影响酸性果胶酶产品稳定性保存和使用效果,限制其应用市场范围。针对酸性果胶酶出现稳定性差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制备粗酶固体,应用饲料行业;95%乙醇析晶或者(NH4)2SO4制备高酶活粗酶,应用食品行业;还是存在酸性果胶酶热稳定差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固体发酵的酸性果胶酶产品酶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酶谱中各个酶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确定酸性蛋白酶是影响酸性果胶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后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去除大部分酸性蛋白酶含量,降低不稳定因素,延长稳定周期。本研究结果表明:1.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酸性果胶酶,酶谱中含有8种伴生酶,NSP酶、淀粉酶、酸性果胶酶和蛋白酶等。2.酸性果胶酶及其伴生酶系酶学特性研究时,酶谱中主要酶种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中温淀粉酶和酸性蛋白酶在p H 4.0-6.0范围内,酶活力表达呈现波浪形,均出现一个下降拐点。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拐点出现在p H4.5时,中温淀粉酶拐点出现在p H 5.5时,酸性蛋白酶拐点出现在p H 4.0-5.0范围内,酸性果胶酶拐点出现在p H 5.0处,酸性蛋白酶对p H变化最敏感。3.酸性蛋白酶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对酸性果胶酶、NSP酶和淀粉酶酶活力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影响。依据酶活的影响变化大小,影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中温淀粉酶>木聚糖酶>酸性果胶酶>纤维素酶。4.在等电点试验中,酸性果胶酶中三种主要成分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裂解酶(PL)和甲酯水解酶(PE),PL和PE等电点在p H 3.6-3.9之间,PG等电点在p H 6.0-6.4之间,而酸性蛋白酶等电点在p H 4.3-4.8之间。5.在酸性果胶酶浸提阶段,用1mol/L柠檬酸溶液和2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p H4.3-4.8往复调节三次,每次保持30min。应用此方案酸性蛋白酶酶活力由880u/m L降至50u/m L,95%酸性蛋白酶变性失活,酸性果胶酶酶活力几乎没有变化。6.对液体酸性果胶酶稳定剂和防腐剂进行单因素和L9(33)正交实验,防腐剂和稳定剂的种类和添加量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0.1g/L、山梨酸钾1.0g/L和Na Cl0.2g/L和甘油20%。液体酶产品酶活收率由68%提高至88%,同时,超滤浓缩液添加6%可溶性糊精和2%Na Cl喷雾干燥制备可溶性高酶活酸性果胶酶固体产品。7.通过优化后的工艺,获得稳定的酸性果胶酶产品,优化后生产酸性果胶酶产品在12个月保质期内酶活保留率提高整整一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周曼[7](2020)在《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宏基因组学挖掘及其在纤维二糖酸生产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储量丰富且可再生的食品和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基能源和化学品具有重要的经济、环保价值。现有生产工艺中的主要瓶颈是缺乏高效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和高效、经济的产品生产工艺。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主要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质素降解酶,其中果胶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类不重要的辅酶,被严重低估。此外,纤维二糖酸,是一种高附加值但目前产能较低的有机酸,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因此,为了发掘高效、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及降低纤维二糖酸生产工艺成本,本研究主要通过构建具有高效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堆肥生境并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挖掘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并研究其在纤维二糖酸生产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统合生物加工生产纤维二糖酸中预处理工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高效木质纤维素降解堆肥生境的构建及宏基因组学分析通过定向富集培养技术,构建了具有高效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堆肥体系(apple pomace-adapted compost microbial community,APACMC)。在富集培养过程中,堆肥体系的最高温度达68℃,呈现出堆肥典型的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和腐熟期四个阶段;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发现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群落得到了良好的富集。随后借助宏基因组学技术对该微生物群落进行高通量鸟枪测序,获得了272,516条开放阅读框;借助多种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数据库进行分类学和功能注释发现,APACMC主要由来自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的微生物组成;最主要的功能类型是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基于CAZy数据库注释发现APACMC中具有很高丰度、多样性且微生物来源广泛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2.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的宏基因组学挖掘通过刚果红染色试验和酶活测定发现APACMC具有较高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APACMC中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主要来源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功能和代谢注释分析揭示了APACMC中蕴含大量的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潜在生物能源物质的合成路径。基于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挖掘到3,882条序列编码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的基因序列;另外,基于漆酶和多铜氧化酶数据库发现了额外94条编码漆酶和多糖氧化酶的序列。同时,根据催化结构域分析发现了有大量的细菌来源的多功能酶、嗜热酶和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等具有工业应用潜能的酶。3.宏基因组学挖掘果胶降解微生物、果胶酶及嗜热果胶酶的分离、纯化及表征钌红染色和果胶降解率试验表明APACMC具有较高的果胶降解能力。COG功能注释发现APACMC中参与果胶降解的功能占总碳水化合物降解的25.8%。总计1,756条序列被注释为果胶降解酶,且大部分序列具有较高的新颖性,追溯其系统起源发现,这些序列主要来自APACMC中丰度很高的微生物。此外,从APACMC中分离得到了36株嗜热果胶降解微生物,其中Bacillus subtilis Z10具有最高的果胶酶活性;通过简并引物以及融合引物与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了一条1,263 bp编码果胶裂解酶的序列;基于生物信息学对该酶的理论等电点和理论分子量的预测,结合色谱纯化获得了果胶裂解酶Bs Pel-Z10;酶学特性表明该酶属于嗜热果胶裂解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4.宏基因组来源的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异源表达及分析从APACMC宏基因组中筛选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且与数据库中收录蛋白的相似度低于75%的5条来自AA10、CE15、GH43、漆酶和PL11的序列为研究对象,经过去除信号肽等一系列分析及处理后,进行基因合成。随后将编码AA10的序列无缝克隆至p ET-22b(+)表达载体上的pel B序列后;其余序列通过双酶切克隆至p ET-28a(+)载体上。将构建成功的重组质粒转导至E.coli BL 21中,获得重组工程菌,并诱导重组酶的表达。这五个重组酶都成功地实现了表达及纯化,并且都具有相应的酶活。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信息、系统发育和结构特性等表明这些酶具有较高的新颖性。5.漆酶、纤维二糖脱氢酶(CDH)和木质素在纤维二糖酸生产中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当以Avicel为底物时,添加外源氧化还原介体ABTS是实现纤维二糖酸高产的必要条件,而以小麦秸秆为发酵底物时ABTS无促进作用。向Neurospora crassa HL10发酵体系和CDH-漆酶无细胞体系中添加小麦秸秆来源的天然木质素后,发现木质素在漆酶的帮助下可以促进CDH将纤维二糖转化为纤维二糖酸。在N.crassa HL10发酵体系中添加适量的木质素可以促进纤维二糖酸的生产,而过量的木质素则造成负面作用。此外,木质素不会影响CDH和漆酶酶活。通过电子顺磁共振光谱仪发现漆酶催化木质素产生的自由基可以被CDH氧化纤维二糖产生的还原性CDH消耗,证实了木质素可以作为CDH-漆酶的氧化还原介体促进纤维二糖酸的生产。此外,停流光谱仪表明CDH和漆酶之间存在电子传递。6.工程菌N.crassa HL10直接从预处理小麦秸秆中统合生产纤维二糖酸比较了碱、稀硫酸和湿热这三种预处理的小麦秸秆作为发酵底物被N.crassa HL10统合生物加工生产纤维二糖酸的产量,结果表明碱预处理的小麦秸秆(AP-WS)具有最高的纤维二糖酸产量(45.722 m M)。此外,从这三种预处理样品中提取了残留的木质素,发现从AP-WS中提取的木质素(AP-WS-L)在N.crassa HL10以Avicel为底物的体内发酵体系和CDH-漆酶无细胞体系中都具有最好的氧化还原介导能力。FTIR、XRD和GPC结果表明这三种预处理小麦秸秆及其相应木质素在结构、纤维素结晶度、分子量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不同纤维二糖酸产量的深层原因。

杨彬[8](2020)在《银耳发酵条件优化、胞外多糖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研究》文中指出银耳是我国传统的食药真菌,含有丰富的银耳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衰老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本研究从3株银耳菌种中,筛选出一株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高的目标菌株Tf526,并编号优化液体发酵条件和胞外多糖脱色工艺,柱层析分离纯化胞外多糖并进行体外抗氧化实验,旨在为银耳进行工业化生产和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高产银耳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优良菌株的筛选:通过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筛选出目标菌株Tf526.(2)银耳菌株Tf526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目标菌株Tf526在2%葡萄糖为碳源、0.4%酵母浸粉为氮源、发酵温度25℃、初始pH6.0、150r/min、8%接种量的条件下液体培养,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达到最大。菌丝体生物量为7.4±0.14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7.5%;菌株胞外多糖含量为0.72±0.03 g/L,比优化前提高了30.9%。(3)木质纤维素酶对菌株Tf526菌丝体和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菌株YB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Trichoderma virens,命名为Trichoderma virens YB。其最佳产酶碳源为玉米秸秆粉末,发酵周期72h,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最大活力分别为313.53±26.78U/mL和18120.87±500.37 U/mL。制备木质纤维素酶最佳硫酸铵饱和度为70%。浓度为3 mg/mL的木质纤维素复合酶在发酵60 h后加入10 mL,对菌丝体损伤小,能促进胞外多糖分泌,DCW含量为6.8±0.12 mg/mL,EPS含量为0.91±0.05 mg/mL;与空白组(DCW:7.6±0.15 mg/mL,EPS:0.72±0.03 mg/mL)相比DCW生物量降低了10.5%;EPS含量提高了26.4%。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利用发酵罐扩大培养银耳菌株Tf526,菌丝体干重为13.26±1.78 g/L,胞外多糖含量2.03±0.33 g/L。是摇瓶发酵菌丝体生物量的1.79倍,胞外多糖的2.82倍。(4)利用大孔树脂对Tf526产胞外多糖脱色脱蛋白除杂工艺:筛选出最佳大孔树脂为A-722MP,并利用A-722MP吸附能力对胞外多糖进行除杂,同时研究不同吸附条件对A-722MP脱色脱蛋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A-722MP最佳吸附条件(料液比10:1、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2 h)。用A-722MP大孔树脂处理后的胞外粗多糖溶液的脱色率达到62.14%,蛋白质脱除率达到87.8%,多糖保留率达到73.42%。(5)Tf526菌株胞外多糖的分离和体外抗氧化实验:从Tf526菌株胞的外多糖中分离得到4个较纯的多糖组分Lf1-a、Lf1-b、Lf2和Lf3,冷干后为浅白色絮状物(重量分别为1.396 g、0.213 g、0.086 g、0.073g)。并对主要成分Lf1-a和Lf1-b,进行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Lf1-a组分的总还原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较Lf1-b组分强。多糖样品浓度低于1.5 mg/mL时,Lf1-a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Lf1-b;当多糖样品浓度大于1.5 mg/mL时,Lf1-b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Lf1-a。综上所述,通过液体发酵和发酵条件的优化,能够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的食药真菌菌丝体并提高其产量。Tf526银耳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魏梦霞[9](2020)在《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樟是我国四川宜宾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现今对油樟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于在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油樟精油上,水蒸气蒸馏提取技术具有能耗高、时间长、效率低等弊端。对油樟叶主要活性成分的利用主要集于在精油主要成分1,8-桉叶素,关于油樟叶资源其它活性成分的报道较少,特别是关于油樟叶的绿色化学可持续综合利用方面。因此本文以油樟叶为原料,对油樟叶资源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工艺创新性提取,包括油樟叶精油和油樟叶原花色素的方法创新性提取,精油和原花色素活性成分的创新性应用,以及对油樟叶精油提取剩余物利用,建立了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综合利用工艺路线。提出了油樟精油新型提取方法,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制备方法(HSEMHD),根据酸水解和柱前衍生化分析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结合酶活力大小,确定了高固体系混合酶组成为0.25%果胶酶+0.65%纤维素酶+0.05%半纤维素酶+1.05%木聚糖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出了 HSEMHD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体系高固含量为14%,茶皂素添加量为6 g/L,pH为5,酶解温度为323.15 K,酶解时间为6h,液料比为24.45 mL/g,微波辐照时间为27.41 min,微波辐照功率为540 W,该实验条件下,油樟精油得率为73.21±2.32 mg/g;对油樟精油GC-MS分析,发现HSEMHD提取油樟精油的主成成分1,8-桉叶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叶过程,水资源消耗量较少,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为新型壁材,以油樟精油为芯材,采用挤压法制备了两种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包括挤出机3 mm挤出孔径制备所得的缓释颗粒(3-SRP)和7mm孔径制备所得缓释颗粒(7-SRP)。分析了 3-SRP和7-SRP外观形态,表观密度、载药量、包封率、热稳定性等;随时间变化,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的油樟精油累积释放率变化过程符合Avrami’s方程;在低温条件下(277.15 K和293.15 K),缓释颗粒的精油释放过程为扩散-限制释放和一级动力学释放相结合的释放过程,在高温条件下(333.15 K)为一级动力学释放过程;将缓释颗粒应用于西红柿储藏过程,对西红柿的品质特性进行动态监测,包括果实硬度和果肉硬度,可溶性果胶含量和非可溶性果胶含量,果胶甲脂酶(PME)活性和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发现缓释颗粒的加入有效的延缓了西红柿的品质下降趋势;经实验证明,缓释颗粒化油樟精油后,油樟精油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以天然高聚物杜仲胶为植物精油新型环保可降解壁材,制备所得精油缓释颗粒对精油具有较好的控释性,控释长效性,因此,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杜仲胶可广泛推广用作其它植物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壁材。通过氯化氢催化法和置换反应制备了绿色溶剂甘氨酸乙酯硝酸盐([GlyC2]NO3)离子液体,以新型绿色安全[GlyC2]NO3离子液体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法同时提取了油樟叶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对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进行了 FTIR、DSC、1H-NMR分析;制备[GlyC2]NO3离子液体方法简单,操作性强,产物的收率和纯度较高;以2%[GlyC2]NO3离子液体用作油樟叶原花色素提取溶剂,当液料比为20 mL/g,微波功率为540 W,辐照时间为30 min,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和高聚原花色素(PPC)总得率为11.37±0.44 mg/g,提取液分级、纯化后,分离PPC和OPC的回收率分别为59.98%和40.02%,平均聚合度分别为2.49和12.48;70%乙醇与2%[GlyC2]NO3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传质过程相似,因此[GlyC2]NO3离子液体有潜力作为乙醇的替代溶剂或助溶剂用于植物活性成分提取过程。以油樟叶低聚原花色素(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制备纳米钯(PdNP)。确定了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的最佳方法:当OPC和Pd2+体积比为60:40,流速为1 mL/min,超声频率为45 kHz,功率为200 W,温度为333.15 K时,Pd2+转化量高达89.39%;制备所得PdNP结晶性良好,呈现不规则多面体形态,粒径为202.86±24.99 nm,纯度为80.94%;制备所得PdNP吸收和存储氢能力较强,对光催化降解染料甲基橙(MO)和次甲基蓝(MB)效果较好;以油樟叶OPC为植物源有机还原剂,采用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PdNP,制备过程连续可控,还原条件温和,无需添加其它还原剂,纳米颗粒稳定性好,制备PdNP纯度较高,有机还原制备PdNP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良好,经查阅国内外文献,无相同报道。分析油樟叶高聚原花色素(PPC)对染料的吸附行为。对影响PPC吸附的实验因素,以及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孔雀石绿(MG)初始浓度越高,温度越高,PPC对MG的单位平衡吸附量Qe越大;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FTIR分析表明MG吸附于PPC表面主要依靠静电力(1586 cm-1)和氢键(3390 cm-1)作用;油樟叶PPC是一种良好的环境污染物吸附剂,该研究有效的拓展了油樟叶资源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领域。制备磁性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多孔微粒(Fe3O4@CLR),并讨论了其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染料的吸附行为。采用浸泡预处理结合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吸附剂Fe3O4@CLR,表征分析结果表明Fe3O4@CLR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强大的磁场响应能力,较大孔隙率和比表面积;Fe3O4@CLR磁性粒子对MG的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附过程;以N2-MG水溶液-Fe3O4@CLR磁性粒子为三相体系,采用气液固磁稳定流化床(MSFB)分析Fe3O4@CLR对染料的动态吸附行为,当MG上样浓度为500 mg/L,上样流速为8mL/min,Fe3O4@CLR磁性粒子的上样量为20 g,磁场强度为42.87 Oe,平衡时,Fe3O4@CLR对MG的吸附量可达201.07±10.05 mg/g;Fe3O4@CLR磁性微粒回收并重复使用多次后,仍对MG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磁性多孔结构吸附剂制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其它种类生物质酶解剩余物资源利用;吸附过程结合MSFB,在磁场中磁性吸附剂吸附后可实现较易分离,吸附剂可回收和再利用。本研究在油樟资源的应用领域率先强化了油樟叶资源的绿色化学应用,以化学过程和终端低排放、低污染为目标,实现了油樟叶中目标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及绿色化学应用,为油樟叶的高效多级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及技术支撑。

刘敏[10](2019)在《油橄榄多酚酶法制备羟基酪醇的研究》文中提出油橄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得到大面积的种植。每年因剪枝以及橄榄加工产生大量的油橄榄叶废弃物,油橄榄叶的清洁、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羟基酪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抗癌、抗炎等。本文以油橄榄叶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针对羟基酪醇制备得率低的瓶颈,通过游离酶的筛选以及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获得高得率的羟基酪醇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固定化方法,研究固定化酶在填充床反应器中多批次制备羟基酪醇,为羟基酪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进一步研究了羟基酪醇的分离纯化以及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性。主要结果如下:⑴由单因素、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确定乙醇溶剂浸提法提取橄榄苦苷的最佳工艺:乙醇体积分数90%、浸提温度80 oC、浸提时间1.5 h、固液比1:40、油橄榄叶粒径20-40目。通过乙醇浸提、索氏提取与微波辅助提取三种方法的比较得出,橄榄苦苷的提取得率差别不大,分别为8.44%、8.34%和8.16%。这三种提取方法各有利弊。溶剂浸提法,可行性强,但消耗溶剂大。索氏提取操作简单,但耗时较长。微波萃取的效率高、时间短、试剂用量少、设备简单,但是处理量少,只适合极性物质的提取。⑵根据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确定AB-8为橄榄苦苷的最佳吸附大孔树脂。橄榄苦苷粗提物经过AB-8大孔树脂处理前后,橄榄苦苷的纯度由18.8%提高到40.1%。AB-8大孔树脂的富集可以得到相对较高含量的橄榄苦苷提取物,而且大孔树脂价格便宜、可以反复使用、操作简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⑶采用游离酶从橄榄苦苷提取物制备高附加值的羟基酪醇优化后的最佳水解条件为:底物浓度20 g/L,纤维素酶CTec2的添加量每克绝干的橄榄苦苷提取物为5 FPU,酶水解在50 oC反应12 h,然后将温度升高到90 oC继续水解。纤维素酶CTec2在50 oC的条件,12 h后橄榄苦苷的浓度由最初的9.68 g/L下降到2.02 g/L,橄榄苦苷的降解率为79.58%。24 h时,橄榄苦苷完全降解。羟基酪醇的得率在12 h、24 h、36 h分别为24.83%、73.32%、84.03%。羟基酪醇的最高得率在48 h时达到88.90%。纤维素酶CTec2酶水解在50 oC反应12 h,然后将温度升高到90 oC继续水解,36-48 h后橄榄苦苷的降解率为100%,羟基酪醇的得率为84%-88%。高的羟基酪醇得率需要50 oC的酶水解和90 oC的高温水解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橄榄苦苷释放葡萄糖,后一阶段促进酯键的裂解形成羟基酪醇。纤维素酶康地恩KDN的水解与CTec2相似。⑷在填充床反应器中,使用海藻酸钙小球、脱乙酰α-几丁质壳聚糖小球和多孔陶瓷球三种载体固定化纤维素酶CTec2,然后进行20批次的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制备羟基酪醇。初始纤维素酶的活力为10 FPU。橄榄苦苷提取物的浓度为20g/L。橄榄苦苷的降解率均高于90%,羟基酪醇的得率70%,羟基酪醇的平均浓度在1.9 g/L。通过三种载体的对比,发现多孔陶瓷球与前两种有机材料相比,价格低廉、性能优越,是工业生产中理想的固定化载体,适合工业规模的生产。这项技术证明利用固定化的纤维素酶从橄榄苦苷提取物中生物催化制备羟基酪醇在长期的工艺中是可行性。⑸六种不同的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羟基酪醇酶解液的研究表明,NKA-Ⅱ为羟基酪醇分离纯化的最佳大孔树脂。羟基酪醇原酶水解液、大孔树脂分离后、制备液相C18色谱柱纯化后,样品的总酚含量分别为8.05%、35.72%、91.14%,样品中羟基酪醇的纯度分别为4.76%、21.17%、82.25%。经过大孔树脂和制备液相C18色谱柱两步分离纯化后,羟基酪醇的纯度相对于原酶水解液纯化了17.28倍。⑹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在酸性和弱碱的条件下,相对较稳定。在常用的加工温度50 oC90 oC的条件下,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并没有发生非常显着的变化。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对日光灯、紫外灯影响不大,比较稳定;低温条件下保存更好。当浓度为0.03 mg/m L时,橄榄苦苷、羟基酪醇、Vc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40.28%、71%、36.63%。羟基酪醇溶液的总抗氧化能力、总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橄榄苦苷提取液和Vc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羟基酪醇溶液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性,橄榄苦苷提取液与Vc的抗氧化性接近。

二、选择性吸附纤维素酶分离纯化木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吸附纤维素酶分离纯化木聚糖酶(论文提纲范文)

(1)酶法转化玉米芯制备低聚木糖及其残渣的高值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纤维素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质素
    1.3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1.3.1 物理预处理
        1.3.2 化学预处理
        1.3.3 物理化学预处理
        1.3.4 生物预处理
    1.4 低聚木糖的制备
        1.4.1 低聚木糖
        1.4.2 制备低聚木糖的原料
        1.4.3 制备低聚木糖的方法
    1.5 木聚糖酶
        1.5.1 木聚糖酶的种类
        1.5.2 生产木聚糖酶的微生物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创新点
2 低浓度助溶剂对甲苯磺酸协同氧化剂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2.2.1 原材料
        2.2.2 实验药品
        2.2.3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预处理
        2.3.2 组分分析
        2.3.3 酶水解
        2.3.4 预处理底物酶水解液发酵产乙醇
        2.3.5 木质素的提取和表征
        2.3.6 预处理液的重复回用
        2.3.7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TsOH协同不同氧化剂的预处理效果
        2.4.2 p-TsOH/H_2O_2预处理后CS的化学成分分析及酶水解效果
        2.4.3 酶水解液发酵产乙醇性能
        2.4.4 预处理后固体的表征分析
        2.4.5 反应液中木质素的回收和分析表征
        2.4.6 反应液重复回用
    2.5 小结
3 高产木聚糖酶菌株的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3.2.1 土样
        3.2.2 培养基
        3.2.3 实验药品
        3.2.4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的初筛
        3.3.2 菌种的复筛
        3.3.3 木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3.3.4 酶活力测定方法
        3.3.5 菌株产酶进程测定
        3.3.6 硫酸铵分级沉淀
        3.3.7 SDS-PAGE
        3.3.8 发酵初始pH和温度优化
        3.3.9 酶学性质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产木聚糖酶的菌株筛选结果
        3.4.2 TR08 菌株的鉴定
        3.4.3 18S rDNA序列分析
        3.4.4 产酶进程测定
        3.4.5 培养温度和pH的影响
        3.4.6 硫酸铵分级沉淀
        3.4.7 SDS-PAGE
        3.4.8 酶学性质研究
    3.5 小结
4 玉米芯水热预处理组合酶法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4.2.1 原材料
        4.2.2 实验药品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水热预处理
        4.3.2 组分分析
        4.3.3 固体残渣酶水解
        4.3.4 固体残渣酶水解液发酵产乙醇
        4.3.5 酶法制备XOS
        4.3.6 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水热预处理前后玉米芯及反应液化学成分分析
        4.4.2 水热预处理前后玉米芯固体表征
        4.4.3 固体残渣酶水解及酶水解液发酵产乙醇性能
        4.4.4 酶法制备XOS的条件优化
        4.4.5 正交实验优化酶法制备XOS条件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新型木聚糖酶及其Ca2+依赖型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的结构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可再生生物资源概述
        1.1.1 化石能源概述
        1.1.2 β-1,3-木聚糖概述
        1.1.3 β-1,4-木聚糖概述
    1.2 木聚糖酶
        1.2.1 木聚糖酶概述
        1.2.2 β-1,3-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1.2.3 β-1,4-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1.3 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
        1.3.1 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概述
        1.3.2 Ca~(2+)依赖性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研究进展
    1.4 酶固定化
        1.4.1 酶固定化方法
        1.4.2 酶的分离纯化及固定化集成的研究现状
    1.5 低聚木糖生物学活性
        1.5.1 β-1,4-低聚木糖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5.2 β-1,3-低聚木糖抗氧化和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1.6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新型β-1,3-木聚糖酶Ca~(2+)依赖型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β-1,3-木聚糖提取原材料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设备
        2.1.5 实验所需培养基
        2.1.6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
        2.1.7 生物信息学分析相关工具
    2.2 实验方法
        2.2.1 载体的构建
        2.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2.3 重组蛋白电泳鉴定
        2.2.4 重组蛋白LC-MS/MS鉴定
        2.2.5 β-1,3-木聚糖及羟基醇β-1,3木聚糖的制备
        2.2.6 蛋白质浓度测定
        2.2.7 CBM3088与β-1,3-木聚糖结合研究
        2.2.8 木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2.2.9 Xyl3088-T酶学性质的研究
        2.2.10 薄层层析色谱法鉴定反应产物
        2.2.11 CBM3088的序列和结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2 重组蛋白电泳鉴定
        2.3.3 CBM3088结合能力测定
        2.3.4 Xyl3088-T酶学性质的研究
        2.3.5 薄层层析色谱法鉴定反应产物
        2.3.6 CBM3088的序列和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β-1,3-木聚糖酶固定化及分离纯化集成
    3.1 实验材料
        3.1.1 β-1,3-木聚糖酶Xyl3088菌株
        3.1.2 β-1,3-木聚糖提取原材料
        3.1.3 实验所需培养基
        3.1.4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β-1,3-木聚糖酶Xyl3088的表达
        3.2.2 β-1,3-木聚糖酶酶活测定方法
        3.2.3 固定化酶制备
        3.2.4 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酶学性质
        3.2.5 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率
        3.2.6 长颈蕨海葡萄生物质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Xyl3088的表达分离纯化及固定化集成
        3.3.2 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3.3.3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
        3.3.4 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率
        3.3.5 长颈蕨海葡萄生物质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嗜酸β-1,4-木聚糖酶及其Ca~(2+)依赖型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和质粒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设备
        4.1.4 实验所需培养基
        4.1.5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
        4.1.6 生物信息学分析相关工具
    4.2 实验方法
        4.2.1 三个表达载体的构建
        4.2.2 三个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4.2.3 三个重组蛋白电泳鉴定
        4.2.4 蛋白质浓度测定
        4.2.5 Xyl4513和Xyl4513-T酶学性质的研究
        4.2.6 CBM4513结合能力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3.2 重组蛋白电泳鉴定
        4.3.3 Xyl4513和Xyl4513-T酶学性质研究
        4.3.4 CBM3088结合能力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β-1,3-低聚木糖的抗氧化和抗癌活性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β-1,3-木聚糖酶Xyl3088菌株
        5.1.2 β-1,3-木聚糖提取原材料
        5.1.3 主要实验试剂
        5.1.4 实验仪器设备
        5.1.5 实验所需培养基
        5.1.6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β-1,3-低聚木糖溶液的制备
        5.2.2 薄层层析色谱法鉴定反应产物
        5.2.3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反应产物
        5.2.4 β-1,3-低聚木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5.2.5 β-1,3-木聚糖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薄层层析色谱法鉴定β-1,3-低聚木糖组成
        5.3.2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β-1,3-低聚木糖组成
        5.3.3 β-1,3-低聚木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5.3.4 β-1,3-低聚木糖体外抗癌活性测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磺化木质素对两种葡聚糖酶与木质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木质纤维原料的高效糖化利用
        1.1.1 木质纤维原料的预处理
        1.1.2 木质纤维原料的酶水解
    1.2 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非特异性吸附
        1.2.1 木质素的结构、性质与表征
        1.2.2 木质素对木质纤维原料酶解糖化的影响
        1.2.3 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非生产性吸附
    1.3 磺化木质素对木质素与纤维素酶间非生产性吸附的影响
        1.3.1 磺化木质素对木质纤维原料酶解糖化的促进作用
        1.3.2 磺化木质素与纤维素酶、底物木质素间的相互作用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5 课题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以碳酸钠为介质的氧脱木素促进火炬松酶解
    2.1 原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浆料预处理
        2.1.3 氧脱木素
        2.1.4 打浆
        2.1.5 酶解
        2.1.6 原料化学组分分析
        2.1.7 酶活测定方法
        2.1.8 酸水解液单糖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火炬松预处理后的化学组分
        2.2.2 预处理后浆料的酶解单糖得率
        2.2.3 预处理后浆料的酶解总糖提取率
        2.2.4 预处理后浆料的酶解单一聚糖提取率
    2.3 小结
第三章 两种种葡聚糖酶在木质素薄膜上的非生产性吸附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杨木预处理
        3.1.3 磨木木质素(MWL)的制备
        3.1.4 木质素薄膜的制备
        3.1.5 通过QCM监测葡聚糖酶与木质素薄膜间的相互作用
        3.1.6 原料化学组分分析
        3.1.7 磨木木质素的碱性硝基苯氧化(NBO)
        3.1.8 磨木木质素的红外光谱(IR)分析
        3.1.9 测定磨木木质素的Zeta电位
        3.1.10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表征木质素薄膜的表面形貌
        3.1.11 木质素薄膜的接触角测定
        3.1.12 酶蛋白浓度的测定
        3.1.13 1,8-ANS荧光探针标记葡聚糖酶
        3.1.14 内切葡聚糖酶的凝胶电泳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预处理前后杨木及其磨木木质素的化学组分
        3.2.2 磨木木质素的分析与表征
        3.2.3 木质素薄膜的表征
        3.2.4 内切葡聚糖酶TvEG在木质素薄膜表面的吸附过程
        3.2.5 纤维二糖水解酶Tl Cel7A在木质素薄膜表面的吸附过程
        3.2.6 温度对葡聚糖酶在木质素薄膜上吸附的影响
        3.2.7 不同温度下葡聚糖酶的表面疏水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添加磺化木质素对两种葡聚糖酶与木质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通过QCM监测添加磺化木质素对葡聚糖酶在木质素上吸附的影响
        4.1.3 1,8-ANS荧光探针标记葡聚糖酶与磺化木质素混合液
        4.1.4 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葡聚糖酶荧光吸收性能
        4.1.5 动态光散射粒径仪测定葡聚糖酶与磺化木质素混合液粒径尺寸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添加磺化木质素对内切葡聚糖酶TvEG在木质素薄膜上吸附的影响
        4.2.2 添加磺化木质素对纤维二糖水解酶Tl Cel7A在木质素薄膜上吸附的影响
        4.2.3 添加磺化木质素后对葡聚糖酶疏水性的影响
        4.2.4 添加磺化木质素后葡聚糖酶表面性质的变化
        4.2.5 葡聚糖酶与磺化木质素混合后粒径尺寸的变化
        4.2.6 磺化木质素与葡聚糖酶间相互作用的模式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姜及其利用现状
    1.2 姜辣素的研究及应用
        1.2.1 姜辣素的性质
        1.2.2 姜辣素的提取
        1.2.3 姜辣素的测定
        1.2.4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1.2.5 姜辣素的抗氧化作用
    1.3 生姜残渣的利用
        1.3.1 生姜残渣的主要成分
        1.3.2 生姜膳食纤维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姜辣素提取方法及工艺的初步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姜辣素的提取及主要成分分析
        2.2.3 提取物中姜辣素含量的测定
        2.2.4 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单因素试验
        2.2.5 PB实验设计
        2.2.6 提取后不同物质的分离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生姜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2.3.2 姜辣素提取及测定方法的确定
        2.3.3 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类酶辅助提取姜辣素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菌株和酶
        3.2.2 培养基
        3.2.3 常用试剂及缓冲液
        3.2.4 纤维素酶的发酵生产
        3.2.5 酶水解辅助提取姜辣素
        3.2.6 姜辣素对酶的影响
        3.2.7 分析方法
        3.2.8 乙醇的回收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纤维素酶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3.2 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复合酶体系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3.3 淀粉酶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姜的综合利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药品及试剂
        4.2.2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4.2.3 姜辣素抗氧化性的研究
        4.2.4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4.2.5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
        4.2.6 姜粉成分的测定
        4.2.7 膳食纤维的提取
        4.2.8 膳食纤维样品的品质评价
        4.2.9 纤维素酶水解生姜残渣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4.3.2 姜辣素在抑制食用油脂氧化酸败中的应用
        4.3.3 生姜残渣再利用的可行性探讨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秸秆资源现状
        1.1.1 我国秸秆资源现状
        1.1.2 秸秆的利用方式
    1.2 秸秆的组成
    1.3 秸秆的降解机理
    1.4 降解秸秆的微生物类型
        1.4.1 降解纤维素的菌株类型
        1.4.2 降解半纤维素的菌株类型
        1.4.3 降解木质素的菌株类型
        1.4.4 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实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1.3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富集分离
        2.2.2 菌种的初筛
        2.2.3 菌种的复筛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的富集和分离
        2.3.2 菌株的初筛
        2.3.3 菌株的复筛
    2.4 小结
第三章 秸秆降解菌株的种属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培养基及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形态鉴定
        3.2.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形态鉴定
        3.3.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小结
第四章 秸秆复合降解菌的构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秸秆复合菌系的构建
        4.2.2 复合菌系发酵条件的优化
        4.2.3 复合菌系对秸秆的降解效果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秸秆复合菌系的构建
        4.3.2 复合菌系发酵条件的优化
        4.3.3 复合菌系对秸秆的降解效果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Aspergillus niger产酸性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研究及提取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果胶
        1.1.1 果胶的结构组成
        1.1.2 果胶的分类
        1.1.3 果胶的来源和提取
        1.1.4 果胶的工业应用
    1.2 果胶酶
        1.2.1 果胶酶的来源
        1.2.2 果胶酶的分类
        1.2.3 果胶酶作用机理
        1.2.4 果胶酶的应用
        1.2.5 果胶酶的研究现状
第2章 固体发酵产酸性果胶酶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酸性果胶酶酶活力检测方法
        2.2.2 显微镜观察菌种形态方法
        2.2.3 菌体干重测定方法
    2.3 酸性果胶酶菌种培养及形态观察
        2.3.1 PDA培养基配制
        2.3.2 接种培养
        2.3.3 形态观察
    2.4 酸性果胶酶固态发酵
        2.4.1 培养基配制
        2.4.2 发酵控制
    2.5 固态发酵酸性果胶酶预处理
    2.6 固态发酵生产酸性果胶酶工艺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酸性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酶制剂原料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3 酶活力检测方法
        3.1.4 热稳定性方法
        3.1.5 pH稳定性方法
        3.1.6 酸性蛋白酶对酸性果胶酶以及伴生酶系影响实验方法
        3.1.7 等电点测定方法
    3.2 酸性果胶酶以及伴生酶系酶活力
    3.3 酸性果胶酶以及伴生酶系酶学特性
        3.3.1 酸性果胶酶的热稳定性
        3.3.2 酸性果胶酶的pH稳定性
        3.3.3 纤维素酶pH反应曲线
        3.3.4 酸性蛋白酶pH反应曲线
        3.3.5 中温淀粉酶pH反应曲线
        3.3.6 木聚糖酶pH反应曲线
        3.3.7 酶学特性数据分析
    3.4 酸性蛋白酶影响性实验
    3.5 酸性果胶酶等电点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性果胶酶提纯工艺优化
    4.1 固体酸性果胶酶提纯实验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内容
        4.1.4 试验结果
        4.1.5 分析与讨论
    4.2 成品制作实验
        4.2.1 液体酸性果胶酶制备
        4.2.2 固体酸性果胶酶制备
    4.3 实验小结
第5章 酸性果胶酶的竞品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获得成果

(7)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宏基因组学挖掘及其在纤维二糖酸生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1.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基本结构
        1.1.2 果胶在木质纤维素中的作用
        1.1.3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能源生产的瓶颈
    1.2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
        1.2.1 纤维素水解酶
        1.2.2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
        1.2.3 纤维二糖脱氢酶
        1.2.4 半纤维素酶
        1.2.5 果胶酶
        1.2.6 木质素降解酶——漆酶
    1.3 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挖掘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中的应用
        1.3.1 宏基因组学
        1.3.2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宏基因组挖掘
    1.4 统合生物加工生产纤维二糖酸
        1.4.1 纤维二糖酸
        1.4.2 Neurospora crassa工程菌
        1.4.3 LPMO、CDH、漆酶、GMC氧化还原酶、木质素与纤维素之间的关系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木质纤维素降解堆肥生境的构建及宏基因组学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苹果渣生物质降解微生物在堆肥环境中的富集
        2.2.2 堆肥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2.2.3 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物种系统分类
        2.2.4 宏基因组测序,de novo序列组装和开放阅读框预测
        2.2.5 序列提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堆肥进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2.3.2 堆肥进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2.3.3 APACMC宏基因组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3.4 APACMC宏基因组中预测基因的功能基因分类
        2.3.5 APACMC宏基因组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多样性、丰度和微生物来源
    2.4 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降解酶、半纤维素降解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的宏基因组学挖掘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降解微生物在堆肥生境中的富集效果的评判
        3.2.2 纤维素酶活和半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3.2.3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注释
        3.2.4 木质素降解基因的准确注释
        3.2.5 特定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基因:注释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富集的微生物纤维素降解能力的初级评判
        3.3.2 纤维素酶活和半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3.3.3 APACMC宏基因组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组成分析
        3.3.4 APACMC宏基因组中木质纤维素降解代谢潜能分析
        3.3.5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挖掘
        3.3.6 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挖掘
        3.3.7 需重点关注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及微生物
    3.4 小结
第四章 宏基因组学挖掘果胶降解菌、果胶酶及嗜热果胶酶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果胶降解微生物在堆肥生境中的富集效果的评判
        4.2.2 特定果胶酶降解基因:基因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
        4.2.3 果胶酶活的测定
        4.2.4 嗜热果胶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分离
        4.2.5 嗜热果胶降解微生物的鉴定
        4.2.6 编码果胶酶基因序列的克隆、验证及测序
        4.2.7 编码果胶酶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三维结构模拟
        4.2.8 果胶酶的分离纯化
        4.2.9 温度、pH、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酶的影响
        4.2.10 底物特异性和酶促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富集微生物的果胶降解能力的初级评判
        4.3.2 参与果胶降解的特定COG功能分类分析
        4.3.3 果胶降解酶的挖掘
        4.3.4 果胶降解微生物的挖掘
        4.3.5 嗜热果胶降解微生物的分离
        4.3.6 嗜热细菌来源的果胶降解酶的基因克隆与测序
        4.3.7 果胶酸裂解酶的纯化及分子量的确定
        4.3.8 果胶酸裂解酶BsPel-Z10 的酶学特性
        4.3.9 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BsPel-Z10 酶活的影响
        4.3.10 BsPel-Z10 的底物特异性和酶动力学参数测定
    4.4 小结
第五章 五个宏基因组来源的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异源表达及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载体与菌株
        5.1.2 工具酶和试剂盒
        5.1.3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5.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验证及筛选
        5.2.2 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基因的分析及合成
        5.2.3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验证
        5.2.4 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 的构建及鉴定
        5.2.5 重组工程菌诱导表达获得重组酶
        5.2.6 重组酶的分离纯化
        5.2.7 重组酶的蛋白电泳SDS-PAGE检测
        5.2.8 LPMO与铜离子的结合
        5.2.9 重组酶的酶活测定
        5.2.10 重组酶蛋白含量测定
        5.2.11 重组酶系统发育分析、蛋白结构的同源建模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PMO10-297291的序列分析
        5.3.2 CE15-3258的序列分析
        5.3.3 Lac-4805的序列分析
        5.3.4 GH43-5749的序列分析
        5.3.5 PL11-18811的序列分析
        5.3.6 重组质粒、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验证
        5.3.7 重组酶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酶活测定
        5.3.8 重组酶的同源建模及结构和催化活性位点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漆酶、纤维二糖脱氢酶和木质素在纤维二糖酸生产中的协同作用
    6.1 试验材料与设备
        6.1.1 试验菌株
        6.1.2 主要试剂、耗材及培养基
        6.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6.2 试验材料及方法
        6.2.1 N.crassa F5ΔΔΔ和 HL10 种子的制备
        6.2.2 N.crassa F5ΔΔΔ和 HL10 体内发酵试验
        6.2.3 纤维二糖脱氢酶的制备及纯化
        6.2.4 漆酶的制备及纯化
        6.2.5 纤维二糖脱氢酶和漆酶酶活及浓度的测定
        6.2.6 小麦秸秆原料的制备
        6.2.7 酶解木质素的制备
        6.2.8 CDH-漆酶无细胞体系将纤维二糖转化为纤维二糖酸的体外试验
        6.2.9 纤维二糖酸标品的制备及标定
        6.2.10 纤维二糖、纤维二糖酸、葡萄糖和葡萄糖酸浓度的测定
        6.2.11 木质素对CDH和漆酶酶活的影响
        6.2.12 木质纤维素组分测定
        6.2.13 停流光谱仪监测CDH与漆酶之间的电子传递
        6.2.14 电子顺磁共振光谱技术测定木质素自由基的形成及消耗
        6.2.1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DH、漆酶酶活及纤维二糖酸标品浓度
        6.3.2 外源添加氧化还原介体对N.crassa HL10 高产纤维二糖酸的必要性
        6.3.3 N.crassa HL10 直接从Avicel和小麦秸秆中生产纤维二糖酸的比较
        6.3.4 木质素对N.crassa HL10将Avicel转化为纤维二糖酸的影响
        6.3.5 木质素对CDH-漆酶无细胞体系将纤维二糖转化为纤维二糖酸的影响
        6.3.6 木质素对CDH和漆酶酶活的影响
        6.3.7 CDH-木质素-漆酶体系的潜在机制
        6.3.8 EPR监测木质素自由基产生及消耗
        6.3.9 停流光谱仪监测CDH与漆酶之间的电子传递
    6.4 小结
第七章 工程菌N.crassa直接从小麦秸秆中统合生产纤维二糖酸
    7.1 试验材料与设备
        7.1.1 试验菌株
        7.1.2 主要试剂、耗材及培养基
        7.1.3 主要仪器设备
    7.2 试验方法
        7.2.1 小麦秸秆的三种预处理
        7.2.2 三种从预处理小麦秸秆木质素的制备
        7.2.3 木质纤维素组分测定及木质素的测定
        7.2.4 CDH和漆酶的制备、纯化及酶活测定
        7.2.5 N.crassa HL10 种子的制备
        7.2.6 不同预处理小麦秸秆的N.crassa HL10 发酵
        7.2.7 三种木质素对N.crassa HL10 生产纤维二糖酸的影响
        7.2.8 三种木质素对CDH-漆酶无细胞体系生产纤维二糖酸的影响
        7.2.9 纤维二糖和纤维二糖酸的检测
        7.2.10 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7.2.11 三种预处理小麦秸秆及其相应木质素的傅里叶红外光谱
        7.2.12 三种预处理小麦秸秆的X射线衍射分析
        7.2.13 凝胶渗透色谱对三种木质素分子量的测定
        7.2.14 香草醛、丁香醛和阿魏酸对CDH-漆酶无细胞体系产纤维二糖酸的影响
        7.2.15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预处理对小麦秸秆中各组分的影响
        7.3.2 三种预处理小麦秸秆统合生物加工生产纤维二糖酸能力比较
        7.3.3 三种木质素对N.crassa HL10以Avicel为底物生产纤维二糖酸的影响
        7.3.4 三种木质素对CDH-漆酶无细胞体系生产纤维二糖酸的影响
        7.3.5 三种预处理小麦秸秆及其制备的相应木质素的FTIR分析
        7.3.6 三种预处理小麦秸秆的XRD特性
        7.3.7 三种木质素的分子大小及分布比较
        7.3.8 香草醛、丁香醛和阿魏酸在CDH-漆酶无细胞体系生产中纤维二糖酸的作用
        7.3.9 N.crassa HL10 从碱预处理小麦秸秆中统合生产纤维二糖酸工艺的初步构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银耳发酵条件优化、胞外多糖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用菌的开发利用
    1.2 食用菌深层发酵培养
        1.2.1 食用菌深层发酵的优势
        1.2.2 响应面法在食用菌发酵培养中的运用
        1.2.3 食用菌深层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食用菌深层发酵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1.3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
        1.3.1 粗多糖的制备
        1.3.2 粗多糖中非糖物质的去除
    1.4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5 食用菌多糖含量测定与纯度鉴定
    1.6 银耳
        1.6.1 银耳多糖
        1.6.2 银耳多糖(TPS)的药理作用
    1.7 立题依据及实验设计
        1.7.1 选题背景
        1.7.2 实验总体设计
第二章 高产银耳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优良菌株的筛选
    2.1 试剂与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菌株的活化、菌种的保存及种子液的制备
        2.2.2 菌株的液体发酵培养及显微观察
        2.2.3 发酵参数的测定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还原糖与总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菌株菌落形态及显微观察
        2.3.3 高产胞外多糖和菌丝体菌株的筛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耳TF526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菌株
        3.1.2 液体培养基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条件优化
        3.2.2 营养条件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Tf526摇瓶发酵形态观察
        3.3.2 发酵条件优化
        3.3.3 营养条件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复合酶对TF526 菌株的DCW和 EPS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株YB的鉴定
        4.2.2 不同碳源对菌株YB产酶的影响
        4.2.3 发酵时间对菌株YB产酶的影响
        4.2.4 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对木质纤维素复合酶酶盐析的影响及酶谱分析
        4.2.5 木质纤维素复合酶的制备
        4.2.6 木质纤维素复合酶添加时间对银耳菌株 Tf526 的 DCW 和 EPS 影响
        4.2.7 纤维素复合酶添加浓度对银耳菌株Tf526的DCW和 EPS影响
        4.2.8 银耳菌株Tf526发酵罐放大培养
    4.3 实验结果
        4.3.1 菌株YB的鉴定
        4.3.2 不同碳源对菌株YB产酶的影响
        4.3.3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4.3.4 不同饱和度硫酸铵盐析对酶活力的影响及酶谱分析
        4.3.5 木质纤维素复合酶添加时间对银耳菌株 Tf526 的 DCW 和 EPS 影响
        4.3.6 木质纤维素复合酶添加浓度对银耳菌株 Tf526 的 DCW 和 EPS 影响
        4.3.7 发酵罐放大培养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耳TF526菌株胞外多糖的制备与分离纯化研究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主要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胞外粗多糖脱色脱蛋白工艺研究
        5.2.2 脱色脱蛋白工艺条件优化
        5.2.3 银耳均一胞外多糖的制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5.3.2 吸附时间对脱色率、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
        5.3.3 树脂用量对脱色率、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
        5.3.4 吸附温度对脱色率、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
        5.3.5 用A-722MP大孔树脂对胞外粗多糖进行除杂
        5.3.6 银耳胞外多糖的分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耳TF526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6.1 主要试剂与仪器
        6.1.1 主要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胞外多糖Lf1-a和 Lf1-b还原力测定[82]
        6.2.2 胞外多糖Lf1-a和 Lf1-b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83]
        6.2.3 胞外多糖Lf1-a和 Lf1-b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84]
    6.3 结果与分析
        6.3.1 Lf1-a和 Lf1-b还原力测定
        6.3.2 Lf1-a和 Lf1-b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6.3.3 Lf1-a和 Lf1-b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樟起源和地理分布
    1.2 油樟叶成分研究进展
        1.2.1 精油
        1.2.2 原花色素
        1.2.3 其它成分
        1.2.4 提取剩余物
    1.3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1.3.1 传统提取方法
        1.3.2 新型提取方法
        1.3.3 酶预处理提取
        1.3.4 酶在高固体系中的应用
    1.4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
        1.4.1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用途
        1.4.2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1.4.3 植物精油缓释材料的制备方法
        1.4.4 杜仲胶(反式聚异戊二烯)作为缓释壁材的可行性
    1.5 原花色素提取
        1.5.1 传统提取方法
        1.5.2 新型提取方法
        1.5.3 提取溶剂
    1.6 低聚原花色素作为生物还原剂的应用
        1.6.1 纳米贵金属催化作用
        1.6.2 低聚原花色素用于纳米贵金属制备
        1.6.3 连续流微管反应
    1.7 高聚原花色素作为染料吸附材料的应用
        1.7.1 染料水污染处理现状
        1.7.2 天然有机吸附材料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7.3 磁稳定床及磁性生物吸附剂
    1.8 绿色清洁化学过程
    1.9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9.1 研究背景
        1.9.2 研究内容
        1.9.3 研究意义
2 高固体系辅助酶解预处理及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酶活力测定
        2.2.2 柱前衍生化测定油樟叶细胞壁多糖的糖基结构
        2.2.3 高固体系酶解预处理油樟精油微波法制备
        2.2.4 实验优化设计
        2.2.5 GC-MS分析油樟精油组成
        2.2.6 提取动力学分析
        2.2.7 混合酶回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2.3.2 PBD筛选影响显着因素
        2.3.3 BBD优化最佳条件
        2.3.4 验证实验
        2.3.5 酶的回收利用
        2.3.6 提取动力学分析
        2.3.7 GC-MS精油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杜仲胶-精油缓释颗粒的制备、表征及控释效果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杜仲胶-油樟精油缓释颗粒制备
        3.2.2 油樟精油GC-MS成分分析
        3.2.3 1,8-桉叶素标准曲线绘制
        3.2.4 缓释颗粒物化性能分析
        3.2.5 缓释颗粒表征
        3.2.6 缓释效果分析
        3.2.7 缓释颗粒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精油成分GC-MS分析
        3.3.2 缓释颗粒物理参数分析
        3.3.3 缓释颗粒表征
        3.3.4 缓释特性
        3.3.5 缓释颗粒在果蔬储藏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微波提取油樟低聚和高聚原花色素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氨基酸酯离子液体的制备
        4.2.2 离子液体表征
        4.2.3 离子液体提取油樟叶原花色素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表征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3.3 不同功率下的提取动力学分析
        4.3.4 不同提取方法下的提取动力学比较
    4.4 原花色素分级和聚合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低聚原花色素为还原剂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装置
        5.2.2 超声场连续流动微管反应制备纳米钯
        5.2.3 钯离子转化率的定量测定
        5.2.4 纳米钯制备影响因素分析
        5.2.5 超声连续制备纳米钯的表征
        5.2.6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特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纳米钯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纳米钯制备机理分析
        5.3.3 制备所得纳米钯的表征
        5.3.4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效果分析
        5.3.5 纳米钯光催化降解染料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聚原花色素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高聚原花色素吸附染料影响因素分析
        6.2.2 吸附过程分析
        6.2.3 吸附前后高聚原花色素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影响因素分析
        6.3.2 吸附过程分析
        6.3.3 PPC吸附前后表征
        6.3.4 吸附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磁修饰及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试剂
        7.1.3 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制备过程
        7.2.2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表征
        7.2.3 气液固磁稳定床冷模实验
        7.2.4 MSFB实验操作
        7.2.5 磁性吸附剂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静态吸附过程
        7.3.2 吸附等温线
        7.3.3 吸附动力学
        7.3.4 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
        7.3.5 动态吸附过程
        7.3.6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表征
        7.3.7 磁修饰油樟叶提取剩余物的回收及重复利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油橄榄多酚酶法制备羟基酪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橄榄及酚类化合物的简介
    1.3 羟基酪醇的健康功效
    1.4 橄榄苦苷的提取
        1.4.1 固液提取技术
        1.4.2 索氏提取技术
        1.4.3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1.5 橄榄苦苷的分离与富集
    1.6 羟基酪醇的制备
        1.6.1 天然来源羟基酪醇的制备
        1.6.2 羟基酪醇的化学合成
        1.6.3 羟基酪醇制备的全细胞催化技术
        1.6.4 利用纯化酶或无细胞提取物生物催化制备羟基酪醇
    1.7 羟基酪醇的分离、纯化
    1.8 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1 研究目的
        1.9.2 研究内容
        1.9.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橄榄苦苷的提取与富集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橄榄叶样品的制备
        2.2.4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5 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标准曲线的测定
        2.2.6 橄榄苦苷的提取
        2.2.7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2.2.8 橄榄苦苷样品的制备
        2.2.9 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
        2.2.10 大孔树脂富集橄榄苦苷的研究
        2.2.11 有机溶剂萃取富集橄榄苦苷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乙醇浸提法提取橄榄苦苷的研究
        2.3.2 索氏提取橄榄苦苷的研究
        2.3.3 微波辅助提取橄榄苦苷的研究
        2.3.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2.3.5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2.3.6 大孔树脂动态富集橄榄苦苷条件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游离酶生物催化橄榄苦苷制备羟基酪醇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酶活力的测定
        3.2.3 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含量的测定
        3.2.4 酶水解方法
        3.2.5 盐酸水解
        3.2.6 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β-葡萄糖苷酶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
        3.3.2 多种不同来源的酶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
        3.3.3 酶的协同作用对橄榄苦苷提取物水解的影响
        3.3.4 纤维素酶CTec2和嗜热β-葡萄糖苷酶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
        3.3.5 水解最适条件的优化
        3.3.6 最适条件下的水解历程
        3.3.7 水解过程中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3.8 橄榄苦苷制备羟基酪醇的水解机理分析
        3.3.9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的影响
        3.3.10 纤维素酶与β-葡萄糖苷酶的复配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酶多批次生物催化橄榄苦苷提取物制备羟基酪醇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滤纸酶活力的测定
        4.2.4 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测定
        4.2.5 固定化基质的表征
        4.2.6 固定化载体的制备及纤维素酶CTec2 的固定化
        4.2.7 填充床生物反应器的建立
        4.2.8 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种固定化基质的表征
        4.3.2 海藻酸钙固定化酶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制备羟基酪醇
        4.3.3 DEChN壳聚糖固定化酶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制备羟基酪醇
        4.3.4 多孔陶瓷球固定化酶水解橄榄苦苷提取物制备羟基酪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羟基酪醇的分离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相关材料和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测定
        5.2.4 橄榄苦苷样品的制备
        5.2.5 羟基酪醇样品的制备
        5.2.6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5.2.7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羟基酪醇溶液
        5.2.8 不同浓度的洗脱液静态解吸羟基酪醇
        5.2.9 大孔树脂的动态解吸性能
        5.2.10 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羟基酪醇方法的建立
        5.2.11 气相-质谱分析
        5.2.12 橄榄苦苷及羟基酪醇稳定性的测定
        5.2.13 橄榄苦苷及羟基酪醇的体外抗氧化性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树脂对羟基酪醇溶液的静态吸附、解吸的影响
        5.3.2 不同的乙醇浓度对羟基酪醇酶水解液的静态解吸的影响
        5.3.3 洗脱体积对大孔树脂纯化后羟基酪醇含量的影响
        5.3.4 制备液相色谱C18层析柱分离纯化羟基酪醇酶水解液的研究
        5.3.5 羟基酪醇酶水解液分离纯化前后的结果分析
        5.3.6 羟基酪醇的定性分析
        5.3.7 油橄榄叶制备羟基酪醇的工艺路线
        5.3.8 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稳定性的研究
        5.3.9 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抗氧化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四、选择性吸附纤维素酶分离纯化木聚糖酶(论文参考文献)

  • [1]酶法转化玉米芯制备低聚木糖及其残渣的高值化利用研究[D]. 季晖龙. 常州大学, 2021(01)
  • [2]新型木聚糖酶及其Ca2+依赖型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的结构与功能[D]. 刘婷. 华侨大学, 2020
  • [3]磺化木质素对两种葡聚糖酶与木质素相互作用的影响[D]. 张雨情.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张墨池. 山东大学, 2020(12)
  • [5]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复合菌系的构建[D]. 龚昆.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8)
  • [6]Aspergillus niger产酸性果胶酶的酶学特性研究及提取工艺优化[D]. 李文彬.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7]新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宏基因组学挖掘及其在纤维二糖酸生产中的作用[D]. 周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银耳发酵条件优化、胞外多糖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研究[D]. 杨彬.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9]基于绿色化学理念下的油樟叶资源多级利用研究[D]. 魏梦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10]油橄榄多酚酶法制备羟基酪醇的研究[D]. 刘敏.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纤维素酶论文 木聚糖酶论文 木质素论文 果胶酶论文 蛋白质纯化论文

上一篇:中国城镇化现状及政策导向
下一篇:汽车专业润滑服务的发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