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为什么我妈妈不为那个女人作证?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亲妈为何不为女作证(论文文献综述)

秦婧[1](2020)在《“二母争子”故事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母争子”型故事中的“二母”形象、争子原因、裁决者、裁决方式、裁决结果并不是统一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二母争子”故事都有不同的表述,古代“二母争子”故事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故事中体现了古代妇女对夫权制度无意识的反抗以及普通百姓对官清法正的期望,对清官的喜爱促使人民群众在创作民间故事时把同类型的故事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从而产生了一种箭垛效应。不同民族的故事都体现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知识,古老的婚俗制度是少数民族中“二母争子”故事的创作背景,各个地区方言的熟练运用是汉族地区“二母争子”故事的鲜明特色。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二母争子”故事既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又蕴含着中国人民对“邪不压正”的期盼。这些“二母争子”故事都追求一种喜闻乐见的圆满结局,故事通过美好的结局向民众传达有意义的内容和价值观,“二母争子”故事中还包含了亘古不变的“爱”和“智慧”的主题思想。中国“二母争子”故事逐渐成为元杂剧、古本小说、曲艺二人转的重要题材,而且各具特色。《古本小说集成》中的“二母争子”故事刻画了清廉不苟的清官形象,皆运用了“案由—告状—诉讼—判案”的叙事模式,还运用了悬念和细节两种叙事技巧,叙事语言符合文人的审美趣味;改编为二人转的“二母争子”故事具有独特的东北气息,采用了角色叙事和第三者叙事两种叙事角度,人物性格豪迈,语言朴素奔放,善用歇后、夸张、排比、移时等修辞手法。“二母争子”型故事有属于自己的事件组合方式,即“核心”与“卫星”,它与故事的可续性同时运用,使得具有功能性的事件形成了叙事序列。“二母争子”型故事中存在镶嵌式和连接式两种复合序列模式,每个“二母争子”故事中的角色划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故事中叙事程序的主要结构模式是相同的。“二母争子”型故事中共有正序、倒叙、插叙三种叙事顺序,且每个文本的叙事节奏是不同的,时距、要、场景等影响了文本节奏。而且在叙事角度方面,基本都是全知全能的视角。

吾空[2](2019)在《翠微》文中研究说明1刘老幺命大,南明河每年要吞一个小男生,这年逮住他,又吐了出来。街坊余家二姐在用河沙擦洗蒸锅里层层叠叠如地质断带层的水垢,那锅大得放得进刘老幺。水迎水送,搁在岸边的木锅盖一松一动,漂走了。余家二姐不知,河这边的刘老幺看见了,好玩逞能,一个觅子猛栽进水里,想捡回锅盖,太得意太大意了,漩涡就把刘老幺吸了进去。醒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白晃晃的医院病床上了。

黄皓明[3](2019)在《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离婚率逐年递增的背景下,离异家庭子女问题成为日益被关注的社会议题。“高考离婚潮”等现象显示,许多遭遇离异危机的父母开始越来越多的思考,为了子女着想,他们是否该等到孩子成年再离婚。本文即希望从父母不同离异时机选取的角度,透过子女主体性感知的视角,来理解成年与早年遭遇父母离异的子女,其所受心理影响和其对于亲子关系的主观感知各自呈现出怎样的形态以及差异。本文的研究采取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叙事导向探究模型,透过对19位成年早期离异家庭子女受访者(包括11位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8位成年离异家庭子女)的叙事访谈,采用类别-内容分析、叙事主题分析,以及生命故事撰写等多种叙事探究策略,分别对早年与成年两类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形态的差异进行了质性编码分析与叙事性诠释。其中,对两类子女心理自我的探索聚焦于关系自我的感知差异,两类子女家庭互动形态的探索分别聚焦于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和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研究者希望藉此归纳出不同离异家庭子女离异叙事的多元形态与典型特征。研究发现包括:1.两类子女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与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感知呈现出了相似的类别形态与显着的内涵差异。其中较为典型的表征包括只有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存在对于家庭归属的困惑;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在家庭责任上的角色感知存在阶段性特征;两类子女都对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感知,以及对婚恋的回避态度;许多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存在完美主义倾向的自我要求等等。此外,子女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感知会移情性的影响到其他两个场域中子女的关系自我感知。2.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典型形态,依据子女对其消极情感程度与现实互动频率两个维度,可分为“疏离型”、“矛盾型”、“亲近型”与“疑惑型”四类。其中,在位父母对于子女的感知与观念影响,以及替代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状态,是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单亲家庭的子女会深受在位父母对不在位父母感知评价的影响;而对于重组家庭子女而言,他们则可能是在无法从替代性父母处满足情感需求时,才会转向寻求不在位父母的情感支持。3.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依其介入程度,可以分为积极介入与消极介入两类,而消极介入依其主观态度,可进一步分为无介入意愿与无法介入两类。研究还发现子女早年家庭生活与父母形成的家庭三角关系形态与程度对于子女成年后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有着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三角关系中子女高亲职化程度与积极介入类型存在关联;三角关系中亲子联盟与替罪羊表征对应于子女无介入意愿的消极介入形态;而低家庭三角关系程度则与子女无法介入父母婚姻的消极介入形态相关。此外,大部分子女对父母婚姻感知与介入形态在早年和成年后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变化。4.两类子女不同的家庭互动的情境与形态,与子女在原生家庭中不同的关系自我感知存在密切关系。其中,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和替代性父母的关系状态,会影响到自己对于新家庭的家庭归属感知;成年离异家庭子女早年生活中的家庭三角关系表征及与父母的家庭互动形态,与子女对于家庭责任的阶段性感知存在关联。本文在讨论部分,首先总结了影响子女福祉的原生家庭因素,以及父母不同离异时机选取对子女的利弊分析,以供面临离异危机的父母作为参考;然后提出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叙事治疗策略及其适用性,为离异家庭子女的自我成长,及心理咨询工作者工作思路提供多元思考的路径;最后回到了叙事研究的社会向度,从“身体—话语—权力”的视角探讨了离异家庭子女的污名建构及其影响。

杨刘秀子[4](2018)在《挣扎行为模型下土改亲历者的政治认同研究 ——以辽粤地区调研地点土改亲历者为样本》文中指出土地改革运动是新中国道路的地权实践中第一个尝试,倾全国上下之众力,以阶级斗争为基础,重新调整了资源分配格局,实现了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彻底铲除了存留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格外值得付诸探讨和反思。土地改革运动将亲历者从宏观上划分为贫下中农阶级和革命性对象“地富反坏右”阶级,他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认同需要学界给予关注和思考。为了在普遍意义上对土地改革运动亲历者政治认同的规律性内容作出探讨,首先,本研究思考了如何从土地改革运动的亲历者口述回忆来反映土地改革运动这一历史变革、如何从口述史调研、调查问卷的角度来专门提供一种不同于学界前辈成果的、研究土地改革运动的思路和途径的问题。其次,本研究对关于土地改革运动、政治记忆、政治阶级、政治认同和群体心理等等国内外学界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掌握了学理意义上的知识,进而从概念和理论中整合出与本研究相关的论点。再次,本研究构建了挣扎行为模型,以此来展开对土地改革运动亲历者政治认同的规律性内容之探讨。从次,本研究对亲历者现今的政治认同进行问卷调查,即调查其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和阶级认同。并且,结合当前语境描述出本研究所受到的启示。最后,以政治学的视角对这场政治运动进行反思结语,以期启迪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探索、促进社会稳定与公民关怀体系的构建。

何也[5](2017)在《嘎山》文中提出师徒之旅1像往时一样,清光绪乙未年初秋的一个圩日,凌子罟来到兜螺圩。缪家老宅在兜螺圩桥头。赴圩客过桥,直冲缪家而来,到了门口才转向圩尾街。住桥头老宅的缪家人,多少也算是认得字的,可这家人连吃饭嘬汤也要呕呃1,残老病死不经事,已破落得差不多了。直到前些年,圩日到兜螺圩摆命相摊的凌

张者[6](2015)在《桃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1这一天,师弟离婚了。师弟邓冰闹离婚已经很久了,如今终于成功,不容易。师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开心也不张扬,离婚这种事本属隐私,他居然有勇气公布于众了。师弟通过微信同学圈,向同学们高调宣布,内容如下:"本人邓冰与张媛媛同学已正式离婚,从即日起,本人和张媛媛之间只存在同学关系,没有了夫妻情分,在联系我们时应区别对待。离婚后,大学城的别墅归张媛媛所有,市区的三居室归本人所有,家

叶钧培[7](2015)在《金门碑铭石刻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碑铭因具有不易损坏特性,成为史料的第一手资料。本研宄以金门田野碑铭调查为基础,经长期调查发现金门碑铭的调査计有ニ千一百五十一方。寺庙碑铭,记录建庙及捐款善信,亦可做为地方歴史及姓氏分布的最好佐证;壁画上的文字深具内涵,但尚未有人提出专文论及,本文通过对壁画中的文字研究,点出其价值的所在。本研究绪论除外,内文分为上篇及下篇。上篇:金门碑铭调査,分为两章,第一章为碑铭概论,第二章为金门碑铭分类。下篇重点为碑铭的价值,用以诠释碑铭的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碑铭订补研究-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订补为例:笔者曾到金门各处,蒐集碑铭,利用第一手实物,用为汇编一书的校正及増补证据,并且认为要做汇编的工作,现存碑铭实物是最可靠的证据。第二章、墓葬碑铭研究以“金门墓道碑及墓志铭”为例:本章以文献为主,所以注重墓道碑及墓志铭的献(史料)的蒐集。第三章、寺庙碑铭研究-以“妈祖信仰”为例:以妈祖碑铭来分析寺庙的内容,另由善信捐献,可知妈祖信仰,遍及全岛。第四章、辟邪碑铭研究—以“风狮爷碑铭”为例:明末清初,金门风沙为害,居民设立石狮子以御风害,使金门的石狮爷变为风狮爷。烈屿则设立白鸡以御灾害,金门的风狮爷及烈屿的风鸡则成为金门文创的素材来源之一。第五、砖契碑铭研究-以“庙祠砖契”为例:金门砖契是寺庙或宗祠奠安完成後的重要证物,笔者把所收集的砖契抄录并加以探讨,有助於了解金门人为何重视奠安庆典的埋砖契行为。第六章、壁画碑铭研究-以“上林寺庙壁画”为例:烈屿乡寺庙中壁画中的文字,在一般人表面看与其他壁画并无二致,然而笔者通过比对的方式,可发觉该村的姓氏及其数量分怖。第七章、碑铭与观光:摩崖石刻大都位於风景区,对摩崖石刻的了解,为观光旅游注入深度与活力。结论:碑铭实物是不易损坏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在对金门的碑铭全面调査的基础上进行,为金门建立了最完整的原始的碑铭资料,可为纠正出版物的误录提供佐证。壁画上的题字,可分析出该村的姓氏分布及婚姻状况,是本论文的首次提出,是属创新论点。通过全面性的调查发现,有许多碑铭不曾於文献出现过,本研究的页献是完整的记录金门碑铭,并发现许多文献的缺漏,藉由本文可弥补文献中碑铭的缺失与误录。

瓦当[8](2015)在《在人世的悲伤》文中认为第一章旧死一这一年冬天多雪。冬至过后,就几乎天天没断。雪也不大,啰里啰嗦,似总有话说,却又不肯一吐为快。天边挂满抹布般的脏云。有时太阳好不容易露出半张脸来,家家户户把被子抱出去晒,人刚进到屋里,那边的乌云就追了过来,待慌里慌张把被子抱回屋,头发上已经凝了一层薄薄的霜雪。到了中午,千家万户的烟囱里冒出烟来,空气中弥漫着木柴和煤炭燃烧的气息,从巍峨的黄河大堤上向下望去,一派人间冷暖。城外,收获过后的田野显得格外荒凉,灰暗的大地与天空融为一体。

刘同福[9](2014)在《流水弯过那重山(下)》文中研究指明三十九、金巧儿定亲当人们正在刘启政家商量着他与杨金巧的婚事儿的时候,忽然听到两声汽车喇叭传来。紧接着就见刘丰德领着一名穿着像国家工作人员模样的人,还有一男一女两名穿白大褂的医生走进了刘启政家的院子。刘丰德进了门就对刘胤贤说:"这是公社民政上的同志,他们是受上级的委派专门来给启政爷爷安装假肢的。"人们听了,即

高秀洲[10](2014)在《吉祥》文中认为一有一个吉祥的故事发生在许慎故里,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辞典,在这部字典里,吉祥是幸运的意思。那么,吉祥幸运吗?请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吧。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深夜,灰色的月光下,不幸运的吉祥正急行八里山路,向大山间的火车站小跑。汗水、泪水和身上的冰交织在一起,跌倒多少次又爬起来,三里上坡、三里下坡,又跳跃着沿冰河沟裸露的搭石。呼啸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手、脚冻木了。谢天谢地,狼群没来光顾,狼也怕冻死啊。说吉祥不幸运,理由有三:兵工厂没生产任务,找米下锅,铁饭碗从此被砸烂。这位当年的知青又光荣下岗,还是一个穷工人;漂亮的老婆冬云和他提出离婚;最不幸运的还是怀里的电报,父病危,速回。

二、亲妈为何不为女作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亲妈为何不为女作证(论文提纲范文)

(1)“二母争子”故事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综述
    三 母题确定
    四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二母争子”型故事及流传
    第一节 “二母争子”型故事的文本结构
    第二节 历代的“二母争子”型故事
    第三节 “二母争子”型故事的传播
第二章 不同民族地区的“二母争子”型故事
    第一节 藏族地区的“二母争子”故事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的“二母争子”故事
    第三节 汉族的“二母争子”故事
第三章 “二母争子”型故事不同文体形式的特征
    第一节 戏剧创作
    第二节 小说创作
    第三节 曲艺创作
第四章 “二母争子”型故事的叙事研究
    第一节 故事的可续性和组合方式
    第二节 故事的叙事序列
    第三节 故事的角色模式
    第四节 故事的叙事时间
    第五节 故事的叙事角度
第五章 “二母争子”型故事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二母争子”型故事蕴含的民众思想
    第二节 “二母争子”型故事蕴含的文化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翠微(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3)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源起:父母离异时机的选择与离异家庭子女的困境
        1. 高校心理咨询场域中的离异家庭个案——基于个人专业实践经历的反思
        2. 离婚率递增背景下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污名——“我的家庭有些特殊”
        3. 子女眼中的父母离异时机——“他们早就该离了”
        4. 离异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观念流变——从”为了孩子再忍忍“到"为了孩子越早离”
    二.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 个体离异叙事的两个层面: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
        2. 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的探索视角选取
        3. 研究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离异与离异家庭子女的相关研究
        1. 社会学视野下的家庭、婚姻与离异
        2. 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聚焦
        3. 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段子女影响的差异研究
    二. 离异叙事中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综述
        1. 心理自我中的关系自我
        2. 家庭互动中的亲子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叙事探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过程
    一. 方法论选择:叙事探究视角下子女对父母离异事件感知的建构
        1. 另一种思考视角:社会建构论与叙事心理学的颠覆
        2. 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离异家庭子女叙事探索
    二. 叙事取向的研究设计
    三. 研究参与者与研究工具
        1. 研究参与者
        2. 研究工具
    四. 访谈过程与资料分析
        1. 访谈过程
        2. 资料分析
    五. 研究信效度检验
    六. 研究伦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自我探索:早年和成年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叙事及差异
    一. 类别-内容分析——三种场域中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特征
        1. 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2. 亲密关系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3. 在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二. 叙事主题分析——关系自我三个主题中典型类别的现象学探索
        1. 家庭责任的阶段性体验——离异家庭子女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
        2. 对男性消极感知的差异——离异家庭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关系自我
        3. 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离异家庭子女在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
    三. 结果与讨论: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对其他场域关系自我的移情性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异家庭子女互动探索: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叙事
    一. 关系形态的类别-内容分析
    二. 四类形态典型生命故事的叙说与情境分析
        1. 疏离型——燕子(011)的生命故事
        2. 矛盾型——拉娃(005)的生命故事
        3. 亲近型——小鱼(007)的生命故事
        4. 疑惑型——晚秋(004)的生命故事
    三. 结果与讨论:典型生命故事背后的四类关系形态差异及影响因素
        1. 四类关系形态间的联结与差异
        2. 与过往研究文献的对话
        3. 替代性父母对于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影响
        4. 在位父母的态度对于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影响
        5. 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背后的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和生活世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异家庭子女家庭互动探索: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叙事
    一. 介入形态的类别-内容分析
    二. 三类形态典型生命故事的叙说与情境分析
        1. 积极劝离型——小美(006)的生命故事
        2. 消极介入Ⅰ型(无介入意愿)——露露(014)的生命故事
        3. 消极介入Ⅱ型(无法介入)——小双(003)的生命故事
    三. 结果与讨论:典型生命故事背后的三类介入形态差异及影响因素
        1. 三类介入形态间的相似与差异
        2. 家庭三角关系与子女介入动机
        3. 子女对父母婚姻介入形态的流变
        4. 与过往研究文献的对话
        5. 对父母离异介入形态背后的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与生活世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1. 早年与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的叙事差异
        2. 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及影响因素
        3. 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及建构过程
        4. 子女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与家庭互动形态间关系
    二. 讨论
        1. 父母离异时机与子女福祉:回到最初的问题
        2.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从叙事探究到叙事治疗
        3. “身体—话语—权力”视域下离异家庭子女的污名建构与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挣扎行为模型下土改亲历者的政治认同研究 ——以辽粤地区调研地点土改亲历者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和研究创新点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模型阐释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阐释
    2.3 挣扎行为模型建构
3 抗拒:土改前夕敌我阶级的拉锯战
    3.1 辽粤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概况
    3.2 乡村上流身份的颠覆与挣扎
    3.3 贫下中农阶级的三大观念
4 违心:土改进行中的阶级对立表现
    4.1 道德伦理丧失的挣扎行为
    4.2 自我力量不足的挣扎行为
    4.3 抱屈衔冤之感的挣扎行为
5 接受:新的历史背景下身份之转变
    5.1 敌我划分模糊化的政策导向
    5.2 土地改革亲历者现今政治认同的考察
    5.3 构建公民关怀体系的语境思考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金门碑铭石刻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宄的现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上篇 金门碑铭调査
    第一章 碑铭概论
    第二章 金门碑铭类别
        第一节 示禁类
        第二节 表彰类
        第三节 摩崖石刻
下篇 金门碑铭的价值
    第一章 校补功能—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分册”为例
        第一节 汇编选用碑铭
        第二节 一九四九年前的金门碑铭
        第三节 汇编碑铭校订
        第四节 汇编碑铭増补
        小结
    第二章 坟茔碑铭—以墓道碑及墓志铭为例
        第一节 明代墓道碑
        第二节 清代墓道碑
        第三节 墓志铭
        小结
    第三章 寺庙碑铭价值—以妈祖信仰为例
        第一节 选用妈祖碑铭原因
        第二节 记事类碑铭分析
        第三节 捐献类碑铭分析
        第四节 敬谢壁画碑铭分析
        小结
    第四章 辟邪碑铭价值—以风狮爷碑铭为例
        第一节 灵石类辟邪
        第二节 金门风狮爷
        第三节 烈屿乡辟邪物
        小结
    第五章 砖契碑铭价值—以庙祠砖契为例
        第一节 磗契出现时机
        第二节 砖契的内容
        第三节 奠安与碑契
        第四节 拜忏与买地契
        小结
    第六章 壁画碑铭价值—以上林寺庙壁画为例
        第一节 壁画选材分析
        第二节 壁画文字分析
        第三节 壁昼婚姻分析
        小结
    第七章 碑铭与观光
结论
附录一:金门铭碑汇集
附録二:汇编碑铭增补
附录三:金门风狮爷碑铭汇集
附录四:砖契内容汇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本人简历
感谢词

(8)在人世的悲伤(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旧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章新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衰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四章哀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9)流水弯过那重山(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十九、金巧儿定亲
四十、陈金龙失恋
四十一、药奸张银翠
四十二、成立女子打井队
四十三、开泉儿回家
四十四、赟慧怒斥朱刁婵
四十五、银翠儿早产
四十六、银翠儿如愿以偿
四十七、赟慧发言
四十八、调整充实石料场
四十九、开泉儿讨饭去
五十、陈金虎相亲
五十一、金巧儿奶奶殁又生
五十二、为金巧奶奶送葬
五十三、开泉儿进局子
五十四、朱刁操得惩处
五十五、旺泉儿被送人
五十六、开泉儿晕倒在回家路上
五十七、在启政家
五十八、刘三儿媳妇自杀
五十九、恐怖笼罩了汲水峪
六十、董富仁偷摘花椒芽
六十一、旺泉儿回归
六十二、周华栋来到汲水峪
六十三、相逢
六十四、春颖省悟
六十五、董富仁醉闹小酒馆
六十六、麦收
六十七、奔向未来

(10)吉祥(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四、亲妈为何不为女作证(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母争子”故事类型研究[D]. 秦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9)
  • [2]翠微[J]. 吾空. 长江文艺, 2019(21)
  • [3]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D]. 黄皓明. 南京大学, 2019(11)
  • [4]挣扎行为模型下土改亲历者的政治认同研究 ——以辽粤地区调研地点土改亲历者为样本[D]. 杨刘秀子.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5]嘎山[J]. 何也. 雨花, 2017(16)
  • [6]桃夭[J]. 张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6)
  • [7]金门碑铭石刻调查与研究[D]. 叶钧培.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4)
  • [8]在人世的悲伤[J]. 瓦当. 作家, 2015(05)
  • [9]流水弯过那重山(下)[J]. 刘同福.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05)
  • [10]吉祥[J]. 高秀洲. 参花(上), 2014(02)


父母关系论文 婚姻论文

上一篇:韩寒与满州现象的思考
下一篇:股骨头坏死治疗平台研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