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诗经》中的“采草”风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诗经》中“采草”的习俗(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怡[1](2021)在《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古代,采摘花草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人们的艺术生活呈现,是为文学表达的重点。诗歌创作中描写花草采摘行为,自《诗经》时代即已开始,至唐诗中则蔚为大观。花草采摘行为是唐诗中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且极富有特色的几种花草作为切入点,探究花草采摘活动在唐诗中的丰富内涵及审美意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以数据统计为中心呈现唐代花草采摘诗概况。唐诗中,因采摘植物种类的不同,花草采摘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时空分布也不均衡。通过对不同采摘对象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知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愈加密切,唐诗中表现的采摘逐渐从现实的农事活动向具有情感指向的审美活动转变。第二章分析唐诗中花草采摘行为的现实意义。唐人既将采摘对象作饮食之用、医药之用、装饰之用、贡赋之用,也将所采花草用来斗草、斗花或寄赠或用于酒宴歌舞娱乐。采摘花草在满足唐人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满足强身健体、装饰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交游娱乐的精神需求。第三章探究唐诗中四季花草采摘描写呈现的民俗风情。春季采桑、采苹的祭祀民俗体现了唐人祈求福报的心理和对先贤圣人的追思与敬仰,夏季采莲、采茶民俗呈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秋季登高采菊民俗体现了唐人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冬季采梅展现了唐人的审美意识。第四章通过分析花草采摘诗歌中的典故运用,发掘诗歌的内在意蕴。诗人偏爱使用四类典故:尽孝思亲类、民俗风情类、山水隐逸类、闺怨相思类。其中使用展现儒家孝悌伦理观念的采兰典故和以游仙隐逸等道家思想为主的采药典故数量多且较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人的思想观念。整体而言,唐诗中出现了大量花草采摘描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唐人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传达出了时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合一的境界,昭示出唐代农耕文明下以自然为美的艺术精神与丰富的人文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于沁可[2](2020)在《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文中指出草木与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众艺蔬果以为食,采本草以为药,织桑麻葛苎以为衣,植杨柳桑梓以为家园,伐檀榆松柏建造庙堂……,大地草木不仅造福于民众的衣食住行、养老送终,还蔚然荫庇着人们的家园,慰藉着人们的精神。正因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草木,因此,在早期文学和文献中,关于草木的书写皆构成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山海经》《楚辞》这三部先秦典籍中即有大量关于草木的内容。对三个文本中草木书写的内容、功能等问题,以及对这些草木的辩证与训诂,前人均已做过大量研究,本文则试图将三个文本的草木书写置于历史演变的进程中进行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发掘其赖以形成的文化语境与主体性,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之处。《诗经》屡屡以草木起兴寄情,采草木入歌吟,尤其是《国风》,许多诗篇都是先民在采集草木时所歌吟的,可以说,离开草木,就没有流韵无穷的《国风》;庄严肃穆的《颂》《雅》诗篇,往往描写烝尝祭典上丰收的五谷,对五谷的赋写和颂赞使《颂》《雅》区别于天真无邪的《国风》。《山海经》详细记载百余种草木的名称、形态和药用功能,体现出可贵的观察态度和实证精神,与《诗经》的草木起兴寄情形成鲜明对比。《楚辞》屡屡以草木为象征,以香草比喻高洁人格,以恶草比小人奸佞,“香草美人”成为千古绝唱。这三个文本,虽都关切草木,但其所体现出来的对于草木的观照方式、呈现方式却大相径庭,《诗经》以草木起兴和赋颂,《山海经》为草木建档立案,《楚辞》以草木为象征,它们对草木的书写、观照和呈现体现出如此鲜明的差异,是什么样的文化语境和主体性造就了这些差异,这正是本文探究的主题。本文认为,《诗经》,尤其是《国风》,作为乐歌,与民间歌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民们依靠草木为生,草木就是其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国风》多借草木起兴,即目所及,触景生情,借草木引出歌调,而并非着意以草木为审美对象或观察对象,更非借草木为道德的象征;《大雅》和《颂》诗中一部分用于丰收庆典的祝颂诗篇,由典乐的乐师所作,极尽铺写丰收粮食的盛况,开启了“赋”的篇章,其对于草木“退一步”的观察的呈现方式,展现出与《国风》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表达。《山海经》中关于草木的书写,主要出现于《山经》部,《山经》以山川地理为纲,详细记述山中所出的草木鸟兽,说明其名称、形态、习性和药用,是一部以开发利用山川资源为目的的地理博物志,此书成于地官司徒一类的王官之手,体现出王官博物学者出于实用目的,而对草木作出的实证性观察。《山经》所记载的草木,几乎全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本草,其草木书写方式体现出王官对于特别之物的聚焦和凝视,使草木书写被对象化。《楚辞》的草木书写则出自文人之手,草木成为文人自我表达的象征,“香草美人”的创作传统流韵千古。《楚辞》特别是《离骚》中,诗人自叙身世,抒发忧郁愤懑之情,其自我表达总是与香草嘉木的象征结合在一起,甚至通过服佩香草、餐花饮露、以花朵为房屋舟楫等这类极具象征性的表达,以示自己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在《楚辞》中,草木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味,成为纯粹的道德符合和审美符号,既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也非认知和求用的对象,而是作为纯粹的文学意象,中国文学的草木象征传统由此得以确立。《诗经》《山海经》《楚辞》这三部先秦典籍,因其赖以生成的主体性以及文化语境的不同,对草木的观照方式、呈现方式展现出全然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不同的创作群体对世界、自我,以及世界与自我关系的不同理解。本文试图借助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野,结合对植物采集文化、王官学术和文人写作这些重要文化关节点的研究,对这三部作品的草木书写及其生成机制做出系统论述,希望这一研究对于开拓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视野,借助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眼光研究古典文学和文献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

洪涛[3](2020)在《《诗经》学的国际化:法国方法的传播与日本学者的论证难题》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法国学者Marcel Granet(1884—1940)的着作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謡》)在国际汉学界中産生深远的影响①。Granet这姓氏通常翻译爲"葛兰言",也有人译爲"格拉耐"、"格拉涅"或者"葛兰特"。日本学者白川静(Shizuka SHIRAKAWA,1910—2006)推许Granet的方法是"新しい研究法"(新研究法)②。

曾凡梅[4](2018)在《“诗可以观”视域中的《诗经》婚恋诗》文中研究表明《诗经》是一部诗歌集,浓郁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让其一直传唱至今。《诗经》中有许多诗歌是描写周代人民恋爱生活、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这类诗歌不仅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也因为其反映出了周代人民恋爱生活和婚姻生活的面貌,吸引着历朝历代的学者研究。这一类诗歌,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称呼是“婚恋诗”。《诗经》婚恋诗是《诗经》中描写恋爱题材、婚姻题材以及家庭生活题材诗歌的总称。学术界对于《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在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中,历代学者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以孔子的“诗可以观”为代表的古今中外文论对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具有的“模仿-再现”性关系都有所阐释,这给了我们一个理论根据,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通过解读《诗经》来观照周代的文化。因此,笔者选择从这个角度入手,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意义及文章结构,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成果,同时划分了本论文界定下的《诗经》婚恋诗的范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诗可以观”诗学命题,同时运用了美国M.H.艾布拉姆斯教授的“四因素说”理论。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从《诗经》婚恋诗“观”周代的爱情文化。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从《诗经》婚恋诗“观”周代的婚姻文化。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从《诗经》婚恋诗“观”周代的弃妇文化。第六章是结语,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卢梦雅[5](2017)在《葛兰言《诗经》学研究》文中提出法国第三代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在西方人文学界影响巨大,他立足中国古代史,横跨宗教学与社会学,旁及民俗和神话,终生致力于以人类学眼光和综合史学方法进行汉学研究,在西方甚至日本汉学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取向日益向人类学、社会学靠拢,民俗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逐渐运用于古史研究,而葛兰言正是以文化人类学进行中国史研究的最早学者之一,因此对于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这样一位对我国民俗学、神话学、社会学、古史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先驱,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当代我国学者全面了解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有所误解,对其成果的深入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我国学界对于葛兰言的汉学研究了解的还远远不够。在当下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和典籍走向海外的大潮中,反观西方对中国文化和经典的研究,本课题对葛兰言《诗经》学的研究则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全面搜集和准确翻译葛兰言生平资料及《诗经》学全部的着述,以其《诗经》学的发生、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方面为研究对象,力求以其历史学与社会学密切结合的方法论特点来展示葛兰言如何以《诗经》及其他官方文献中相似的事实一起来说明这些仰俗的发展变迁,全面展现其《诗经》学全部内容,包括葛兰言如何从社会学方法和视角分析《诗经》创作的社会性、又如何以其社会史观共时和历时地从诗歌中系统梳理出了古代中国社会形态变迁过程。同时,通过梳理大量一手法文档案资料展示他的受教育过程、学术谱系及他所继承的包括汉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中西方学术传统,将其学术方法置于西方近代学术环境中去理解,澄清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他的一些误解,尝试说明他何以提出如此的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何以对诗歌、宗教、婚俗、仪式等民俗事项有如此的关注和探讨,何以会犯那些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可以避免的错误,进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葛兰言及其《诗经》学在中西方《诗经》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黄陈林[6](2016)在《中日古代文学中的“葛”研究——基于《诗经》与《万叶集》比较探究视角》文中认为通过比较《诗经》与《万叶集》里"葛"这一意象,发现中日两国歌人用"葛"(日文:クズ)入诗时,其描述内容常与家人亲情、婚恋有关;从文学意象与民俗意义上探究,婚恋诗中的采葛行为不仅是普通的劳作,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诗经》中的"葛诗"更多关注民间疾苦等社会问题,而《万叶集》的"葛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史茜茜[7](2016)在《《诗经》中的“采集”情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集作为原始初民赖以生存的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诗经》时代的采集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资源认识的逐步加深在采集对象、采集方式与采集范围等方面都有了创造性的开拓。《诗经》中的“采集”情节及包含“采集”情节的采集诗生动立体地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人们的衣食住行、征战祭祀、婚恋嫁娶、宗庙政治等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本文着力于研究《诗经》中的“采集”情节,对其含义进行重新界定并据此总结出《诗经》中的42首采集诗,继而分别从采集对象的意蕴分类,采集诗的表现手法和“采集”情节的文化阐释三大方面入手研究其文学造诣与文化内涵,旨在通过对“采集”的研究回归《诗经》时代,深入体察先民们的思想感情。

卢妤婷[8](2013)在《孙作云《诗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的一部民俗史料集。孙作云先生是我国当代着名学者,他从文学、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经》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前无古人的观点,树立了一家之言。然而自先生辞世至今,关于孙先生在《诗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却鲜有人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孙作云先生的学术经历及文学着述,交代先生的学术经历可以明确先生学术研究的文化传承,而整理文学着述可以明确地看出先生的研究重点。第二部分概括孙先生《诗经》研究的内容。孙先生对《诗经》的研究细致而丰富,通过对《诗经》的解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周社会,大到社会发展进程、民族融合演变,小到一菽一麦、一草一木都有涉及。对先生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实际上就是以孙先生的视角对周社会进行一次梳理。第三部分将总结孙先生《诗经》研究的方法。孙先生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因此对《诗经》的研究也是跨学科、多角度的,对孙先生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会对我们日后的学术研究起到积极意义。第四部分将论述孙先生的学术地位。孙先生虽然辞世已三十余年,但他的学术成果却依然闪烁着光芒,客观评价孙先生的学术地位可以明确其重要性。

孙秀华[9](2012)在《《诗经》采集文化研究》文中指出《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元典之一,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典籍,其广博而丰富的内容,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传统。先哲时俊对于《诗经》文化有着精彩的解读,因而,深入挖掘《诗经》中隐涵的采集文化,以采集文化的视角阐释《诗经》中的相关诗歌,并再现《诗经》时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这可以完善对于《诗经》采集、渔猎、农业等三个从生产方式方面着眼的文化解读,以更好的理解先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达到文化理解与认同的高度。《诗经》的文化品性是对于《诗经》进行文化解读的前提,而《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诗经与中国文化》、《诗经的文化精神》等则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具有示范性的作用。“《诗经》与采集文化”、“《诗经》与植物文化”、“《诗经》与植物名物”、“《诗经》与考古”等各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正是进行“《诗经》采集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认识到《诗经》中所蕴涵的文化的信息不会局限于诗歌所产生的时期,而是包含此前的人类文化积淀,也即《诗经》时代是立足于西周春秋时期,以之作为基点的,而在对某些具体内容进行辨析时,又会有一些对于夏代、商代文化的追溯。而正是因为认识到《诗经》里隐含着如此古老而又丰富的文化遗留,才使得深入探讨《诗经》时代的采集生产与采集文化成为可能。采集生产是原始先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有其漫长而又独立的发展历程。与渔猎经济对比,采集经济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曾长期作为社会的支柱经济而存在。原始农业起源后,采集生产一度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补充。在《诗经》的时代,种植农业渐趋昌明发达,然而真正精耕细作的时期并没有马上到来,因此在灾荒、战乱、饥馑等侵袭的年代里,采集生产的救急功能愈加彰显。在《诗经》中,关乎采集的诗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解读这些诗歌,基于它们对于采集生产活动的反映,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情况,实写采集的,以采集起兴的和直接描摹植物意象以表情达意的。《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涉及的内容,与先民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这主要反映了采集文化的物质层面。就衣而言,是由动物皮毛、葛、麻、丝等不同材料制成,都与采集生产、采集文化直接相关。食则最重要的是菜蔬,主要是指采集而得的野菜,这既为先民日常所食用,也是饥民赖以活命度过荒年的依靠。其次也有各种果实,以及几种昆虫。先民们的住与行也多用到采集生产得来的材料,这在《诗经》中仍有着一些生动的歌咏。《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涉及的内容,还进一步涵盖到了先民们的社会生活,这主要反映了采集文化的精神层面。而深入探寻,这些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或隐或显的含有巫术、宗教方面的意义,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这基于先民们的原始思维,即万物有灵的思维,表现为物我的互渗,以及在一些诗歌中所流露出的以植物比附自我的“生命的律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而言,《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所体现出的主要是交感巫术的影响,还有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庄严与神圣。深入探讨这些诗歌所含有的深层的文化因素,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绚烂的诗歌,走进先民们花草芬芳、林木含情的生活,领略他们相对神秘而又美丽的精神世界。从中可见,《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深深植根于先民们的精神家园,其文化意蕴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对于《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从名物的、民俗的、文学艺术的以及比较文学的等四个角度进行解读,是一种多重阐释的尝试。《诗经》名物解说的历史积淀深厚,其专书则始于值得细致考究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为个案,基于名物的解说,考察了《诗经》中的“葛藟”,从文字训诂、考古发现、植物分类等多方面考辨,得出“葛藟”应为葡萄科葡萄属的葛藟葡萄(V. flexuosa Thunb.)的结论。在民俗方面,采集本身就可称之为“采集风俗”,而《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深刻反映了祭祀民俗、婚恋爱情等方面。祭祀所用的祭品,多与采集相关,《诗经》中直接反映这一生产生活实际内容的诗歌比较多,有的就写到了芳香植物的采集和用以祭祀,而有些诗歌也同时与爱情婚恋相关。《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其艺术上的特质,在于其突出而又集中的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在于其婉转含蓄而又韵味深长的抒情特色,也在于其典型的复沓叠唱的吟咏,从被采摘植物的变换里体现出来的音乐的制约、套语的模式和意象的复合。《诗经》与外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选取了“槲寄生与寄生草”、《雅歌》与《国风》、《万叶集》与《诗经》等视角来多侧面揭示《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自身特质,相比较而言《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是十分典雅含蓄的,呈现出鲜明的中和之美。《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上承自远古歌谣,与逸诗、《尚书》、《周易》、《山海经》以及神话中关于采集的描写、记载相比较,体现出了形象生动而又质朴尚实的特点。《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绝大多数是以采摘起兴的,这种用以起兴的采集意象虽然来自于真实具体的采集生产活动,但往往只是在诗歌里流露出或隐或显的意愿和情韵。尽管如此,《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在题材与主题上的开创上还是十分丰富的,举其要者言之,大致有“香草美人”、采草怀远、采桑诗歌、采莲歌曲、树喻的母题等等,而在后世的演变中,桃花吟咏、折柳诗歌的发展较为突出,而采草作为民俗流传,渐渐兴起了“斗草”风俗。作为个案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很突出,有四类,即:时序之草:与白露、秋蝉、东风、回风等相关联的草意象;生命之树:与陵、墓、古墓等相联系的松柏、白杨;遗远芳华:采摘以遗远方所思的芙蓉、芳草、奇树之花;情爱依附:孤生竹、惠兰花和表达夫妻情深的兔丝、女罗等。《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表达显然是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的继承与发展,但较之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具有唯美化、组合化和更为情景交融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审美特质。

林潮[10](2006)在《论《诗经》爱情诗的民俗》文中认为

二、《诗经》中“采草”的习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经》中“采草”的习俗(论文提纲范文)

(1)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代花草采摘诗概述——以对《全唐诗》的数据统计为中心
    第一节 采摘者
    第二节 采摘对象
    第三节 《全唐诗》中采摘行为的时间及空间分布
        一、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小结
第二章 从生活实用到艺术审美: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之用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的日常生活用途
        一、饮食
        二、医药
        三、装饰
        四、贡赋
    第二节 花草采摘与斗百草、斗花等游戏娱乐活动
        一、所采花草作为相斗游戏的载体
        二、唐诗中的斗草斗花与人文意趣
        三、斗草对唐代社会生活的观照
    第三节 花草采摘与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传递
        一、唐前文学中的花草采摘与寄赠
        二、唐诗中的花草采摘与传情
    第四节 采莲:酒宴娱乐间的歌舞艺术化
        一、采莲:从现实生活到歌舞艺术
        二、唐代酒宴间的采莲歌舞与士子风流
    小结
第三章 四季采摘与大唐民俗风情
    第一节 春采桑、采苹:采摘诗歌与祭祀民俗
    第二节 夏采莲、采茶:采摘诗歌与江南民俗风情
        一、采莲民俗与爱情相思
        二、采茶民俗与交游赠答的悠闲意趣
    第三节 秋采菊:采摘诗歌与岁时民俗
        一、登高采菊与时空观念下的乡情归思
        二、时序更替与时光易逝的感叹
        三、重阳采菊与黍离之悲、迁逝之痛
    第四节 冬采梅:采摘诗歌与审美意蕴
    小结
第四章 采摘用典与唐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唐诗中花草采摘典故的运用
    第二节 采兰比德及尽孝思亲意蕴在唐诗中的体现
        一、 《冉冉孤生竹》与唐诗中的采兰
        二、 “言采其兰”与唐诗中的尽孝思亲意蕴
    第三节 “鹿门采药”与唐人的游仙隐逸情怀
        一、 “采药”与游仙服食之风
        二、 “鹿门采药”与唐代漫游隐逸之怀
    小结
结语——兼论唐人的花草采摘情结
参考文献
后记

(2)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 《诗经》草木相关研究
        (二) 《山海经》草木相关文献
        (三) 《楚辞》草木研究史概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四、文章结构
第一章 起兴与赋颂:《诗经》中的草木
    第一节 《诗经》草木书写概况
        一、《诗经》草木书写的概况
        二、《诗经》草木的分类情况
    第二节 生活世界的《国风》草木
        一、采草之人,歌诗之人
        二、《国风》草木书写与春日仪典
        三、《国风》草木起兴的本质
    第三节 从草木书写看赋颂的本质
        一、颂诗: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二、万亿及秭:庙堂仪典中的草木书写
        三、陈列与观察:赋写草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官博物学:《山海经》本草书写
    第一节 《山经》的博物学
        一、《山经》与博物志
        二、《山经》博物志的记述体例
    第二节 《山经》草木记述的特点
        一、草木的记述特点
        二、《山经》草木记述体例反映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王官知识传统与《山经》的草木记述
        一、《山经》与王官知识传统
        二、《山经》与本草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我的征象:《楚辞》中的香草书写
    第一节 《楚辞》草木概述
        一、《楚辞》的成书及性质
        二、《楚辞》草木概述
    第二节 《楚辞》香草:文人的自我比况
        一、《楚辞》草木的来源
        二、《楚辞》草木书写与人格象征
        三、自我象征与草木观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木书写:从《诗经》《山海经》到《楚辞》
    一、从生活世界到精神世界
    二、从观察对象到审美对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诗经》学的国际化:法国方法的传播与日本学者的论证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Granet学説传到亚洲
三、松本雅明与Granet学説
四、白川静与Granet学説
五、赤塚忠与Granet学説
六、家井真与Granet学説
七、检讨日本学者的论证方法
    (一)文字学方面
    (二)背景构建的问题
八、结论
【附録一】天亡簋(大丰簋)
【附録二】解读《葛覃》:婚後与婚前

(4)“诗可以观”视域中的《诗经》婚恋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意义与文章结构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诗经》婚恋诗的范围
2、“诗可以观”诗学命题
    2.1 、“诗可以观”含义
    2.2 、艾布拉姆斯四要素说
3、从《诗经》婚恋诗“观”周代的爱情文化
    3.1 、周代男女赠物定情
    3.2 、周代先民渴望爱情
    3.3 、周代先民追求爱情自由
    3.4 、周代先民追求爱情专一
4、从《诗经》婚恋诗“观”周代的婚姻文化
    4.1 、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
    4.2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约
        4.2.1 、婚姻受“父母之命”的制约
        4.2.2 、婚姻受“媒妁之言”的制约
    4.3 、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
    4.4 、崇尚多子的婚姻观念
5、从《诗经》婚恋诗“观”周代的弃妇文化
    5.1 、弃妇的女性形象
        5.1.1 、自怨自艾、恋恋不舍
        5.1.2 、勤劳善良、贤良淑德
        5.1.3 、奋起反抗、勇于抗争
    5.2 、弃妇被弃的原因探究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葛兰言《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葛兰言的汉学渊源
    第一节 葛兰言的生平
    第二节 葛兰言着述总览
    第三节 葛兰言的学术谱系
        一、史学传统
        二、社会学传统
        三、汉学传统
    小结
第二章 葛兰言的《诗经》学与经学
    第一节 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历程
    第二节 葛兰言与儒家的《诗经》学
        一、发现“误读”
        二、理解“误读”
        三、利用“误读”
    小结
第三章 葛兰言的《诗经》起源研究
    第一节 借民族志资料探《诗经》起源
        一、葛兰言以前法国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二、立足于中国文明释读《诗经》
    第二节 《诗经》产生的社会环境
        一、再译《诗经》
        二、《诗经》起源于社会活动
    第三节 《诗经》产生的思想环境
        一、《诗经》创作与原始思维
        二、古汉语与中国人的具象思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诗经》与中国古代节日
    第一节 从《诗经》看古代节日变迁
        一、《诗经》与农时节律
        二、春天的节庆变迁
        三、冬天的节庆变迁
        四、歌谣与帝王神话
        本节小结
    第二节 《诗经》与节日信仰
        一、圣物崇拜
        二、土地崇拜
        三、祖先崇拜
    第三节 节日的社会功能
        一、节日与社会团结
        二、婚姻与社会团结
    第四节 节日信仰和节日功能的转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诗经》与古代婚姻俗制
    第一节 《诗经》与古代婚俗变迁
        一、《草虫》是首情歌
        二、农业规律与婚俗的形成
        三、民间与贵族的共有习俗
    第二节 《诗经》与古代婚制变迁
        一、从一夫一妻到侄娣陪嫁
        二、从侄娣陪嫁制到妻妾制
第六章 《诗经》与古代家庭仪礼
    第一节 古代婚礼与祭祖仪式
    第二节 古代出生仪礼与生死信仰
        一、出生仪式意义的变化
        二、出生仪式与家庭宗教制度
第七章 葛兰言《诗经》学的继承与影响
    第一节 葛兰言与法国《诗经》学
        一、《诗经》翻译:从散文形式到诗歌形式
        二、法国“诗经观”的发展
        三、葛兰言对《诗经》学的继承与超越
    第二节 中西交汇处的葛兰言及其《诗经》学
        一、葛兰言与西方社会史学
        二、葛兰言与《诗经》研究
结语
附录
    1. 葛兰言的生平和学术年表
    2. 葛兰言着述一览
    3. 葛兰言1905-1907年在巴黎高师的借书记录
    4. 梯也尔基金会报告
    5. 葛兰言赴华考察申请信与沙畹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日古代文学中的“葛”研究——基于《诗经》与《万叶集》比较探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经》与《万叶集》中“葛”的含义及其文学意象考辨
    1.“葛”的定义
    2.“葛”的文学意象
二、《诗经》与《万叶集》中“采葛诗”解析
    1.《诗经》中的“采葛诗”
    2.《万叶集》中的“采葛诗”
三、《诗经》与《万叶集》中“葛履、花、草诗”解析
    1.《诗经》中的“葛履诗”
    2.《万叶集》中“葛花、葛叶诗”
四、《诗经》与《万叶集》的异同点
    1.《诗经》与《万叶集》中“葛诗”的相同点
    2. 区别与原因

(7)《诗经》中的“采集”情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二、《诗经》中的“采集”情节与采集诗
    (一) 采集文化与《诗经》时代
    (二) “采集”情节的界定与采集诗汇总
三、《诗经》中“采集”情节的意蕴分类
    (一) 苹蘩类——祭祀礼俗
    (二) 果菜类——爱情相思
    (三) 柴薪类——婚姻嫁娶
    (四) 草木类——庙堂建设
四、《诗经》中“采集”情节的表现手法
    (一) 赋法
    (二) 比兴
五、《诗经》中“采集”情节的文化阐释
    (一) 交感巫术
    (二) 宗教现象
六、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孙作云《诗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孙作云的学术经历及学术着述
    第一节 孙作云的学术经历
    第二节 孙作云的学术着述
        (一) 《楚辞》研究
        (二) 《诗经》研究
        (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
        (四) 美术考古研究
        (五) 民俗研究
第二章 孙作云《诗经》研究的学术内容
    第一节 对《诗经》年代及内容的研究
        (一) 《诗经》各部分的写作时代
        (二)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释读
    第二节 对周民族社会情况的考证与研究
        (一) 周先祖以熊为图腾
        (二) 周人社会制度的演变
    第三节 对古代礼俗的研究
        (一) 会合男女之风俗
        (二) 祭祀高禖之礼俗
        (三) 祓禊之礼
    第四节 对周人历史事件的研究
        (一) 大起义的时间及爆发的原因
        (二) 大起义的情况及结果
第三章 孙作云《诗经》研究的学术方法
    第一节 文字音韵之方法
    第二节 民俗学之方法
        (一) 《诗经》民俗学研究的发展
        (二) 以民俗学解读《诗经》恋歌
        (三) 《诗经》中涉及到的其他民俗
    第三节 图腾学说之方法
        (一) 图腾学说及中国古代的图腾社会
        (二) 用图腾学说解读《诗经》
第四章 对孙作云的学术评价
    第一节 孙作云《诗经》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孙作云的学术成就
    第三节 孙作云的学术品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诗经》采集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诗经》的文化品性及论题的提出
        一、《诗经》的文化品性
        二、对《诗经》的文化解读
        三、论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
        一、《诗经》与《诗经》时代
        二、采集与采集文化
        三、《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与植物名目
第一章 采集文化与《诗经》时代
    第一节 采集文化
        一、以采集经济为中心
        二、采集文化与农业起源
    第二节 《诗经》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农业种植相对发达
        二、与采集相关的因素与状况
        三、采集生产相对重要
    第三节 采集生产存留在《诗经》中的旁证与内证
        一、妇女地位
        二、“就食定居”
        三、土地开垦与轮作
        四、“采集的农业”
第二章 个体生存:《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物质追求
    第一节 衣
        一、皮毛
        二、葛
        三、麻
        四、蚕、桑(柘、柞)、丝
    第二节 食
        一、菜
        二、果
        三、虫
    第三节 住与行
        一、住
        二、行
第三章 社会生活:《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文化底蕴
    第一节 原始思维的野性与美丽
        一、万物有灵的思维
        二、交感巫术的影响
    第二节 宗教崇拜的庄严与神圣
        一、生殖崇拜的折射
        二、图腾崇拜的印痕
    第三节 民俗风情的朴野与烂漫
        一、祭祀民俗
        二、婚嫁风情
        三、祭祀与爱情的馨香品味
第四章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 温婉的意象抒情
        一、比、兴的突出运用
        二、缠绵、婉约的抒情
        三、重章叠句的吟唱
    第二节 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视阈
        一、槲寄生与寄生草
        二、《雅歌》与《国风》
        三、《万叶集》与《诗经》
第五章 《诗经》采集文化相关诗歌的承传与流变
    第一节 源流有自
        一、上古歌谣与逸诗等
        二、《尚书》与《周易》
        三、神话与《山海经》
    第二节 流传与演变概说
        一、题材与主题
        二、突破与发展
    第三节 遗音与流响——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的个案考察
        一、《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二、《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论《诗经》爱情诗的民俗(论文提纲范文)

一、“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与追求个性的自由恋爱并存
二、采草采薪占筮民俗与投瓜报玉的生殖崇拜民俗
三、恋于水与会于桑林的民俗
四、丰富多彩的亲迎民俗

四、《诗经》中“采草”的习俗(论文参考文献)

  • [1]唐诗中的花草采摘及其诗意呈现[D]. 王婧怡.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先秦文献中的草木书写及其文化语境研究[D]. 于沁可. 山东大学, 2020(01)
  • [3]《诗经》学的国际化:法国方法的传播与日本学者的论证难题[J]. 洪涛.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20(00)
  • [4]“诗可以观”视域中的《诗经》婚恋诗[D]. 曾凡梅.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5]葛兰言《诗经》学研究[D]. 卢梦雅. 山东大学, 2017(05)
  • [6]中日古代文学中的“葛”研究——基于《诗经》与《万叶集》比较探究视角[J]. 黄陈林.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02)
  • [7]《诗经》中的“采集”情节研究[D]. 史茜茜.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6(10)
  • [8]孙作云《诗经》研究[D]. 卢妤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9]《诗经》采集文化研究[D]. 孙秀华. 山东大学, 2012(12)
  • [10]论《诗经》爱情诗的民俗[J]. 林潮. 现代语文, 2006(05)


诗经论文 诗歌论文 万叶集论文 古诗十九首论文 中国习俗论文

上一篇:逐步适应市场是科研单位计量工作的新课题
下一篇:中专思政课教学应体现四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