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马铃薯新品种施肥效果试验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马铃薯新品种施肥效果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南哲佑,金学勇,金日,闫海洋,袁宇含,金荣德[1](2020)在《龙井市马铃薯优质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出适宜龙井市种植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于2018年引进了6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筛选试验,从物候期、植株形态特征、田间性状、块茎性状及生理缺陷、主要病害、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延薯10号和延薯12号生育期较短、丰产性较好、商品薯率较高,二次生长率和裂薯率也比对照低,均适合进行大面积种植。龙薯11号生育期较长,商品薯率也较低,二次生长率和裂薯率相对其他品种也稍高,但是产量位居第三位,较CK1有明显的提高,与CK2产量也相差不多,可作为替补品种在龙井推广种植。其余品种产量低,综合性状差,予以淘汰。

张慧慧[2](2020)在《陕北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比选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陕北地区马铃薯品种结构单一和退化严重是制约当地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急需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与栽培模式下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本文于2017年和2018年在陕北榆林市马铃薯试验站进行,以新引进和当地农户主要种植的29个马铃薯品种(冀张薯8号、甘引薯1号、希森3号、希森5号、希森6号、苏兰1号、荷15、定薯3号、陇薯7号、夏波蒂、费乌瑞它、冀张薯12号、中薯7号、YL1106-68、冀张薯20号、陇薯10号、大同里外黄、天薯11号、中薯19号、牛角红、心里美、青薯168、陇薯11号、无性1代、L08104-12、LZ112、天薯12号、老红皮、陇薯9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品质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明确了适合陕北地区种植的食用马铃薯新品种。苏兰1号、希森6号、老红皮、天薯11号产量高于其他马铃薯品种的产量,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其他马铃薯品种,还原糖含量低于其他马铃薯品种。这四个马铃薯品种的主成分排名靠前,两年的主成分因子对原始数据表达分别为75.1%和79.1%。甘引薯1号、中薯7号、陇薯7号、荷15等多个品种的产量、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低,不适宜在陕北地区大面积种植。(2)辨析了适合陕北地区种植的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苏兰1号、希森3号、希森6号、LZ112和陇薯11号可作为加工型马铃薯专用品种种植。希森3号和苏兰1号的产量和淀粉含量高于其他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和淀粉含量,符合全粉加工型专用品种要求。希森6号的单株块茎重量大,产量高,可作为饲料加工型专用品种种植。LZ112产量高且淀粉含量也高,但营养价值不高,可作为全粉加工型和饲料加工型专用品种。陇薯11号各项品质指标都符合炸薯片和炸薯条的加工型专用品种要求。(3)探明了陕北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根层土壤养分分布规律。陕北地区主要种植马铃薯的跟层土壤养分残留量由多到少为速效钾、有效磷和硝态氮,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速效钾、有效磷和硝态氮的含量逐步减少,在0-60 cm的土层深度的土壤养分残留量高于60-10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降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根层土壤的pH值也随之变大,含水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养分残留含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整体呈“上高下低”的分布规律。(4)揭示了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马铃薯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电导率与淀粉、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含水量只与淀粉含量存在显着性负相关;碱解氮与蛋白质含量极显着正相关;速效钾与淀粉含量极显着正相关,与可溶性总糖显着正相关;硝态氮与淀粉、可溶性总糖极显着负相关,马铃薯的产量只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土壤pH值、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与各品质指标相关性都不显着。

李林燕[3](2020)在《栗钙土区马铃薯施氮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山西是我国北方马铃薯的重要产区,马铃薯品种同薯29号和大同里外黄均为山西省近年来推出的新品种,研究施氮对两个马铃薯新品种的影响,从生产和环境两个角度看,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裂区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马铃薯品种,副区为施氮量),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的毛皂试验基地,开展了两个马铃薯新品种对施氮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在不施氮处理条件下,马铃薯各个生育期的总干物质量及吸氮量均表现为最低,而施氮处理均有增加效应,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增长趋势,N225、N270处理的总干物质量及吸氮量间无明显差异。马铃薯总干物质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增长趋势,现蕾期到盛花期增长最快;总吸氮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现蕾期到盛花期吸收约40%60%的总氮量。两个马铃薯品种比较,同薯29号总干物质量及吸氮量均高于大同里外黄,同薯29号吸收土壤氮的能力更高。(2)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及经济效益在不施氮处理条件下均表现为最低,施氮处理均可以提高块茎产量和经济效益,而且块茎产量和经济效益与施氮量的关系均可以用二次方程拟合,求得同薯29号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92201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86191 kg/hm2;求得大同里外黄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40267 kg/hm2,经济施氮量为225249 kg/hm2。同薯29号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大同里外黄。(3)在不施氮处理条件下,马铃薯各个生育期的SPAD值和叶柄硝酸盐含量均表现为最低,而施氮处理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增长的趋势。从整个生育期看,SPAD值和叶柄硝酸盐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均呈下降的趋势。以马铃薯相对产量90%为临界点,可以求得出苗后20、30、45天马铃薯SPAD临界值分别为51.3、48.6、43.9。同薯29号苗期、现蕾期、盛花期的叶柄硝酸盐临界值分别为471、149、130 mg/L,大同里外黄为404、140、122 mg/L。(4)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在不施氮处理条件下均表现为最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明显增长。施氮量超过最佳经济施氮量,土壤硝态氮出现淋溶,施氮量越高,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险越大。本研究结果可为山西栗钙土区马铃薯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尹旺,童安毕,李飞,冯文豪,陈恩发,何天久,卢扬,雷尊国[4](2018)在《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黔芋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黔芋8号是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为促进黔芋8号在贵州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推广,2017—2018年在威宁及贵阳2点对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芋8号高产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最佳施肥量为750kg/hm2复合肥(15∶15∶15)和1 500kg/hm2有机肥配施。

付玉鹏[5](2018)在《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产业是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丽江市马铃薯主产区的薯农和马铃薯种植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为马铃薯生产者提供建议。基于丽江市176户薯农和2户马铃薯生产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调查的176户薯农的户均耕地面积为19.86×667m2,其中户均种植马铃薯13.3×667m2,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7%,马铃薯的平均单产量为2273.6千克/667m2。反映出马铃薯是丽江市的主要农业产业。其中玉龙县太安乡作为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乡镇,该地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4%,其户均种植面积及户均鲜薯产量均最大,所以要充分发挥其马铃薯种植产业的优势,努力将其建设为云南省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2)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不同的生产投入要素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占比不一致:种薯和肥料成本投入最大,两者的成本投入占总成本投入的66%;劳动力成本投入(主要只针对雇工投入,不包含自家用工)占总成本投入的12%;农药成本投入只占总成本投入的8%;其它几种要素(包括农膜、土地租金和机械投入)的成本仅占总成本投入的14%,但也是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要素。马铃薯生产中,肥料费用每多投入1元,马铃薯的单产量将提高0.38千克;劳动用工费用每多投入1元,则马铃薯的产量会增加0.41千克。而种薯费用、农药费用的投入对马铃薯单产量的提高没有显着性,由此可见,在种植马铃薯时,各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其马铃薯的产出也不会相应的增加,大量的投入生产要素会导致浪费,对提高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应没有任何帮助。其中肥料的用量要有保证,特别是农家肥,农家肥对马铃薯有增产效果,所以薯农在种植马铃薯时多施用农家肥,平均每多施1吨农家肥,马铃薯就能增产140300千克。3)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综合优势与云南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从马铃薯的生产效率来说,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效率(EAIij=1.3)>云南省马铃薯的生产效率(EAIij=1.26)>全国马铃薯的生产效率(EAIij=1),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效率高于云南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从马铃薯的生产规模来说,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规模(SAIij=3.23)>云南省马铃薯的生产规模(SAIij=2.4)>全国马铃薯的生产规模(SAIij=1);从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而言,丽江市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AAIij=2.05)>云南省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AAIij=1.74)>全国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AAIij=1),所以丽江市马铃薯生产有很大的区域比较优势。丽江市种植马铃薯、玉米、稻谷和小麦等四种粮食作物相比较:虽然马铃薯的生产效率低于其它三类粮食作物;但是马铃薯的生产规模远远高于其它三类粮食作物;总体而言,马铃薯生产的综合优势高于其它三类粮食作物,所以在丽江地区发展马铃薯种植业是行得通的,马铃薯种植业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但是马铃薯的生产效率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提高。4)企业在种植马铃薯过程中使用农膜对马铃薯有增产效果,可使单产量提高12%,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覆膜栽培能使薯农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亩净产值提高了18.8%,投入产出率也提高了6.4%;企业在种植马铃薯时,施用的农药有一定的防治马铃薯病害的效果,施用代森锰锌、瑞凡+杀毒矾、银法利这一药剂组合效果最好,能使马铃薯增产19.7%43%;此外企业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其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有所不同,企业常种植马铃薯的品种有丽薯10号、丽薯6号、云薯401、丽薯7号、合作88等,其效果分别是:种植丽薯10号的经济效益最好,而且它是高产、抗病、高淀粉型品种,而且食味品质优良,所以可以在丽江大力推广种植;种植丽薯6号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在马铃薯种植产业中起重要的作用;云薯401为抗病、高产型品种,虽然种植需要的成本较高,但也适合在当地种植,可以在丽江大面积推广种植。5)通过租地种植马铃薯的农户仅占总受访农户的10%,为了分析农户租地与否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在这里通过差异显着性分析,得出了农户租地种植马铃薯的方式对马铃薯单产水平没有显着性,对单产量没有影响;在总受访农户176户,其中多达106户薯农种植丽薯6号,通过对丽薯6号和其它品种的马铃薯在产量上的差异性分析,得出了丽薯6号与其它品种的单产量存在极显着差异,且丽薯6号的单产量极显着都高于其它品种,说明丽薯6号在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支柱的作用。

曹先维,张新明,陈洪,全锋,田广业,贺春喜,罗建军,赵普艳[6](2014)在《南方冬作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及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我国马铃薯栽培区划[1-3],南方(冬春二作)冬作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的全部、福建大部分等省区,主要种植制度为秋季晚稻收获后利用冬闲田种植一季马铃薯,1011月份播种,第二年23月份收获。该区域冬作马铃薯面积虽然仅占全国3%左右,但由于农民的种植精细化程度和栽培技术水平较高,且收获时属于全国马铃薯鲜薯上市的淡季,种植规模和总产小,产品供不应求,在全国四大区划中,相对收益显着,已经逐渐成为该种植区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王朝友[7](2013)在《利川市马铃薯生产的技术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人类较早开发的农作物。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与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相比较,马铃薯的应用研究滞后,实用技术应用推广较差,单产较低,潜力很大。利川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于西南山区马铃薯单双季混作区,平均海拔1100m,最高海拔为2041m,最低海拔仅316m。土壤多为黄棕壤,土层深厚而疏松,年平均温度在12.8℃,相对湿度80%-85%,年均降雨量1400mm,气候冷凉,多雨寡照,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适于马铃薯生长;且高海拔山区蚜虫密度小,自然隔离条件好,有利于马铃薯种薯的多季应用。全市常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6.67kha,单产1000kg/667m2左右,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67kg/667m2),且年际间的差异较大。研究上述问题,查找出其主要原因,能够促进利川市马铃薯生产,并为武陵山区马铃薯生产进步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利川市马铃薯的主推品种、种植密度、病害防治、肥料施用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利川市现行的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着没有主栽品种、品种多而杂、晚疫病控制不够和技术体系抗灾能力不强的技术问题。全市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品种以鄂马铃薯5号、米拉、鄂马铃薯3号面积相对较大,但无一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50%,鄂马铃薯5号种植面积最大也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2.1%,其次是米拉约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7.5%,鄂马铃薯3号约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4.1%。对全市马铃薯种植10个品种调查发现,品种的田间混杂率平均为26.3%。全市有85.6%的农户没有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防治,64.8%的农户认为马铃薯晚疫病用药剂防治是无效的,只有14.4%的农户对马铃薯明疫病进行了药剂防治,仅0.7%的农户知道该用什么药、怎样用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全市现行的马铃薯栽培技术体系抗灾能力不强。品种抗性的衰退和药剂防效的丧失都是渐进的,不会引起马铃薯产量大幅度波动,只有特别异常的气候来临,突破了原技术的防范能力,才会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大幅度减产。(2)在利川市海拔800m以下的种植区域,以选择马铃薯早熟品种“南中552”、种植密度为2500-3000穴/666.7m2为宜;在800m以上的区域,以选择马铃薯中晚熟品种鄂马铃薯5号、米拉和鄂马铃薯3号为宜;种植密度为2001~2500穴/666.7m2为宜。(3)根据“马铃薯肥料效应试验示范研究”结果,利川市马铃薯种植土壤主要养分丰缺指标初步修定为(常规法测试值)严重缺乏:土壤碱解氮(N)≤50mg/kg、土壤有效磷(P)6.0-15.0mg/kg、土壤速效钾(K)60-120mg/kg;缺乏:士壤碱解氮(N)50-100mg/kg、土壤有效磷(P)≤6.0mg/kg.土壤速效钾(K)≤60mg/kg;潜在缺乏(不缺):土壤碱解氮(N)>100mg/kg、土壤有效磷(P)>15.0mg/kg、土壤速效钾(K)>120mg/kg;(4)根据利川市马铃薯种植土壤主要养分丰缺指标和马铃薯生产目标,利川市马铃薯肥料养分施用指标初步修定为:严重缺乏:氮肥(N)13.5kg/666.7m2、磷肥(P2O5)5.0kg/666.7m2、钾肥(K2O)6.5kg/666.7m2;缺乏:氮肥(N)11.5kg/666.7m2、磷肥(P2O5)4.0kg/666.7m2、钾肥(K2O)5.0kg/666.7m2;潜在缺乏(不缺):氮肥(N)9.5kg/666.7m2、磷肥(P2O5)3.0kg/666.7m2、钾肥(K2O)3.5kg/666.7m2;(5)与常规施肥相比较,配方施肥比对照平均少施纯氮2.2kg/666.7m2,节省P2O50.2kg/666.7m2,增施K2O3.8kg/666.7m2,减施总养分5.8kg/666.7m2,分别相当于减少46%尿素4.8kg/667m2、12%普钙1.7kg/666.7m2,增施60%氯化钾6.3kg/666.7m2,化肥实物量总计减少0.2kg/666.7m2。(6)马铃薯的测土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能够增产马铃薯84.9-199.8kg/666.7m2,平均143.3kg/666.7m2;增产率为3.8~30.8%,平均10.2%;新增产值56.6~133.0元/666.7m2,平均103.9元/666.7m2;肥料成本增加27.3~35.8元/666.7m2,平均33.7元/666.7m2;新增纯收入59.6~172.5元/666.7m2,平均132.5元/666.7m2;产投比3.36:1~7.323:1,平均为5.8:1。配方施肥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的效果。(7)试验示范测算,配方施肥氮、磷、钾肥料养分三元配合施用的养分当季表观协同利用率平均分别为53.8%、12%和43.6%,钾肥料比习惯施肥有所增加。(8)利川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应在选择抗病品种和加强田间管理的前提下,在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选择“银法利”、“抑快净”、“安克”、“克露”其中之一按标准剂量作预防施用,间隔7-10天,换“银法利”、“抑快净”、“安克”、这3种药剂的其中一种按标准剂量作治疗施用。(9)52.5%的抑块净、68.75%的银法利和50%的安克防效相当,均接近80%,全在二三四期中表现结果一致,说明对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的治疗药剂交替使用;72%克露虽然防效较52.5%的抑块净、68.75%的银法利和50%的安克差,防效在50%左右,但药效较为持续,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预防药剂交替使用。

陈梅英[8](2009)在《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有一位刚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热血学子,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他扎根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7年,他先后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新单"系列玉米近乎占据河南玉米的半壁江山。其中

杜珍,任月梅,杨建春,杨明君,杨媛,李海,王雄[9](2009)在《同朔地区农作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国家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油用胡麻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燕麦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

丁晓蕾[10](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二、马铃薯新品种施肥效果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新品种施肥效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龙井市马铃薯优质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调查分析
    2.2 植株形态特征调查
    2.3 田间性状调查
    2.4 块茎性状调查
    2.5 块茎生理缺陷调查
    2.6 主要病害情况调查
    2.7 小区产量显着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陕北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比选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马铃薯品种的研究
        1.2.2 不同马铃薯品种品质的研究
        1.2.3 施肥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切入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3 样品采集
    2.4 样品测定
        2.4.1 测定方法
        2.4.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5 计算方法
        2.5.1 马铃薯品质的计算公式
        2.5.2 土壤理化性质的计算公式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马铃薯品质综合评价
    3.1 2017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品质指标
        3.1.1 2017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单株块茎重量
        3.1.2 2017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含量
        3.1.3 2017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
        3.1.4 2017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可溶性总糖含量
    3.2 2018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品质指标
        3.2.1 2018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单株块茎重量
        3.2.2 2018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
        3.2.3 2018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蛋白质含量
        3.2.4 2018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含量
        3.2.5 2018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还原糖含量
        3.2.6 2018 年不同品种马铃薯可溶性总糖含量
    3.3 马铃薯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根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2017 年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分布情况
        4.1.1 2017 年土壤pH值变化规律
        4.1.2 2017 年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
        4.1.3 2017 年土壤含水量分布情况
        4.1.4 2017 年土壤碱解氮分布情况
        4.1.5 2017 年土壤速效钾分布情况
        4.1.6 2017 年土壤硝态氮分布情况
        4.1.7 2017 年土壤有机质分布情况
        4.1.8 2017 年土壤有效磷分布情况
    4.2 2018 年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分布情况
        4.2.1 2018 年土壤pH值变化规律
        4.2.2 2018 年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
        4.2.3 2018 年土壤含水量分布情况
        4.2.4 2018 年土壤碱解氮分布情况
        4.2.5 2018 年土壤速效钾分布情况
        4.2.6 2018 年土壤硝态氮分布情况
        4.2.7 2018 年土壤有机质分布情况
        4.2.8 2018 年土壤有效磷分布情况
    4.3 马铃薯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栗钙土区马铃薯施氮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氮素管理的研究进展
        1.1.1 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氮素需求
        1.1.2 马铃薯氮素管理和推荐
        1.1.3 过量施用氮肥的风险
        1.1.4 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田间调查和土壤植株样品采集
        2.3.2 实验室测定项目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1 数据分析
        2.4.2 计算公式
第三章 施氮对栗钙土区马铃薯干物质量、吸氮量的影响
    3.1 施氮对马铃薯干物质量的影响
    3.2 施氮对马铃薯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3 施氮量、品种两因素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施氮对栗钙土区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施氮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4.2 施氮对马铃薯经济效益的影响
    4.3 施氮对马铃薯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的影响
    4.4 施氮量、品种两因素分析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施氮对栗钙土区马铃薯SPAD值、叶柄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1 施氮对马铃薯SPAD值的影响
    5.2 马铃薯SPAD临界值的确定
        5.2.1 同薯29号SPAD临界值的确定
        5.2.2 大同里外黄SPAD临界值的确定
        5.2.3 马铃薯SPAD临界值
    5.3 施氮对马铃薯叶柄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4 马铃薯叶柄硝酸盐临界值的确定
        5.4.1 同薯29 号叶柄硝酸盐临界值的确定
        5.4.2 大同里外黄马铃薯叶柄硝酸盐临界值的确定
        5.4.3 马铃薯叶柄硝酸盐临界值
    5.5 施氮量、品种两因素分析
    5.6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施氮对栗钙土区马铃薯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6.1 2018年施氮对马铃薯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6.2 2019年施氮对马铃薯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6.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黔芋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时间
    1.2 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指标测定及分析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黔芋8号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
    2.2 不同密度对黔芋8号干物质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量对黔芋8号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
    2.4 不同施肥量对黔芋8号干物质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5)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云南省马铃薯的种植历史和发展历程
        2.1.1 历史
        2.1.2 发展历程
    2.2 云南省马铃薯的种植区划及栽培制度
    2.3 云南省马铃薯的种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4 丽江市马铃薯种植现状
        2.4.1 种植规模与产量
        2.4.2 种薯生产
        2.4.3 品种选育
    2.5 丽江市发展马铃薯种植业的意义
    2.6 农户种植马铃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2.7 国外研究进展
        2.7.1 提高马铃薯单产量的研究进展
        2.7.2 中国马铃薯对外贸易的进展
        2.7.3 南非马铃薯加工产业的进展
第三章 农户问卷调查方法与分析
    3.1 丽江市农户调查点的选取依据
        3.1.1 农户调查范围
        3.1.2 调研点的选取依据
    3.2 各调研点情况介绍
        3.2.1 黄山镇南溪村委会
        3.2.2 玉龙县太安乡
        3.2.3 古城区七河镇
        3.2.4 古城区大东乡
        3.2.5 古城区金山乡
        3.2.6 古城区金安镇
    3.3 调查的具体方法
    3.4 调查表的设计及指标设计
    3.5 调查结果和统计分析
        3.5.1 农户的基本情况
        3.5.2 农户种植马铃薯情况
        3.5.3 调研的各乡镇马铃薯种植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分析
    4.1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投入分析
        4.1.1 马铃薯投入要素按实物量来衡量分析
        4.1.2 马铃薯投入要素按价值量来衡量分析
        4.1.3 各调研点投入的成本
        4.1.4 农户对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投入成本
    4.2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产出分析
        4.2.1 农户对马铃薯的利用情况
        4.2.2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收入情况
    4.3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分析
        4.3.1 利润分析
        4.3.2 投入产出率分析
        4.3.3 农户种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比
        4.3.4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3.5 农户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种植绩效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5.1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有关理论
        5.1.1 比较优势理论
    5.2 丽江市马铃薯种植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5.2.1 常用的比较优势测定方法
        5.2.2 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数的测定
        5.2.3 丽江市马铃薯的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的测定
        5.2.4 马铃薯生产综合优势比较
    5.3 丽江市四大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5.3.1 四大粮食生产效率优势的比较
        5.3.2 四大粮食生产规模优势的比较
        5.3.3 四大粮食生产综合优势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铃薯种植方式的差异分析
    6.1 农户租地与否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1.1 租地与未租地农户种植马铃薯的基本情况
        6.1.2 农户租地种植马铃薯对马铃薯单产的显着性分析
    6.2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使用农膜与否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2.1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的基本情况
        6.2.2 使用农膜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3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使用不同的药剂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3.1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种植区
        6.3.2 两组不同的药剂组合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6.4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生产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经济效应分析
        6.4.1 七河镇马铃薯种植企业新品种引进试验区
        6.4.2 企业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分析
    6.5 丽江恒天然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经济效应
        6.5.1 公司的基本情况
        6.5.2 公司种植马铃薯的产出
        6.5.3 公司种植马铃薯各生产要素的投入
        6.5.4 公司种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分析
        6.5.5 公司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的投入产出分析
    6.6 农户种植‘丽薯6号’与其它品种马铃薯在产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6.6.1 ‘丽薯6号’与‘丽薯7号’在单产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6.6.2 ‘丽薯6号’与地方品种的单产量差异性分析
        6.6.3 ‘丽薯6号’与其它品种的单产量差异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薯农生产马铃薯的积极性
        7.1.2 马铃薯种植的栽培制度
        7.1.3 薯农生产马铃薯的投入产出情况
        7.1.4 薯农种植不同品种马铃薯在单产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7.1.5 企业规范种植马铃薯对薯农的指导作用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丽江市马铃薯主产区农户种植马铃薯投入与产出情况调查
    附录2 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原始数据(2011~2014年)
    附录3 马铃薯彩图
致谢

(7)利川市马铃薯生产的技术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1.2 利川市马铃薯生产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利川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利川马铃薯品种和种植密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马铃薯肥料效应试验示范研究
    4.1 试验示范基本情况
    4.2 试验示范结果与分析
    4.3 试验示范结论
第五章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1、利川马铃薯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利川马铃薯生产的品种和密度选择
    3、利川马铃薯生产施肥推荐指标
    4、利川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5、建立利川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开发, 换来硕果累累
2 汗洒沃土, 再创高产佳绩
3 重任在肩, 迈上新的征途

(9)同朔地区农作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马铃薯产业
谷子产业
胡麻产业
荞麦产业
糜子产业
燕麦产业

(10)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四、马铃薯新品种施肥效果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龙井市马铃薯优质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及综合评价[J]. 南哲佑,金学勇,金日,闫海洋,袁宇含,金荣德.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6)
  • [2]陕北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比选及评价研究[D]. 张慧慧. 延安大学, 2020(12)
  • [3]栗钙土区马铃薯施氮效应研究[D]. 李林燕. 山西大学, 2020(01)
  • [4]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黔芋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尹旺,童安毕,李飞,冯文豪,陈恩发,何天久,卢扬,雷尊国. 种子, 2018(12)
  • [5]丽江市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D]. 付玉鹏. 云南大学, 2018(01)
  • [6]南方冬作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及需求分析[A]. 曹先维,张新明,陈洪,全锋,田广业,贺春喜,罗建军,赵普艳. 马铃薯产业与小康社会建设, 2014
  • [7]利川市马铃薯生产的技术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朝友. 长江大学, 2013(03)
  • [8]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J]. 陈梅英.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0)
  • [9]同朔地区农作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 杜珍,任月梅,杨建春,杨明君,杨媛,李海,王雄. 山西农业(村委主任), 2009(04)
  • [10]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马铃薯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蔬菜论文

上一篇:短波电容加热治疗仪体模内热场分布研究
下一篇:体检标准将逐步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