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早稻育苗壮苗营养剂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壮秧营养剂在早稻育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红[1](2018)在《水稻机插育秧基质板的研制及成秧质量评价》文中认为水稻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生产上多采用移栽、抛秧、直播等方式栽培,其中移栽稻为集约化生产模式下的主要种植方式。近年来,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造成劳动力紧缺和价格上涨,加上水稻生产的比较效益偏低,采用机插秧替代传统人工栽插的比例越来越大。大规模工厂化育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消耗大量的耕作层土壤、秧毯重导致运输耗能多、育成秧苗盘根性差、秧苗机械移栽后缓苗期长和漏插率高等,亟需改进和完善。为此,本研究探索以谷壳粉碎物等材料为原料创制育秧基质板,以实现无土育秧培育适合机插秧的毯状秧苗。通过对不同生物淀粉种类及用量的筛选,制作出规格28 cm×58 cm种子与基质一体化的成块育秧基质板;以成块育秧基质板为基础,筛选基质板的营养元素配方、基质板生长调节剂的配方以及比较研究不同育秧方式下的秧苗素质和机械插秧适配性。以期建立以稻壳等为原料的无土育秧和种子一体化的育秧基质板,评价其秧苗质量,为无土育秧基质板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制了以谷壳粉碎物为材料制作的片状育秧基质板能生产规格为28 cm×58 cm的成型秧块。通过优化粘结剂和基质成分的配比、综合育秧基质板的成本与结构强度,我们筛选出以60 g/盘的玉米氧化淀粉用作育秧基质板的粘结剂最为合适;根据最佳配方制作的育秧基质板,其1 hm2大田所需的育秧基质板重量为164.5kg,为传统营养土毯状苗重量的11%;成本为416.5 kg/hm2,与传统基质育秧成本相当。2.创建了育秧基质板的营养配方。以稻壳为主要原料的育秧基质板最佳N、P、K营养配方为1 g/盘、0.6 g/盘、0.2 g/盘,或者在育秧基质板中添加适宜的商用壮秧剂。采用N、P、K优化营养配方时,育秧基质板培育的秧苗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最大根长以及单位苗高干重(DW/H)、根数、根体积等均其他营养配方高,秧苗素质好。在不外施肥料的情况下,施加商用壮秧剂时育秧基质板育成的秧苗随壮秧剂用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用量过大导致出苗率降低而增加机插漏秧率。3.建立了采用麻育秧膜浸渍多效唑与种子非直接接触的化控方式对秧苗控高促蘖方式。研究发现,采用20 mg/L多效唑浸渍麻育秧膜后,制成的基质板育成秧苗株高比对照显着降低,秧苗素质明显提高,但浓度过高时对秧苗生长过度抑制而不利于提高秧苗素质。4.比较研究了育秧基质板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模式下的成秧质量,发现湿润育秧模式比旱育秧根系发达,更加有利于秧毯盘根,前者的根系盘结力达84 N-97 N,后者为17 N-34 N。因此,采用育秧基质板育秧时,适宜采用湿润育秧方式育秧。综上所述,研制了集种子、无土基质与一体的成块育秧基质板成型材料配方,优化了育秧基质板营养配方及非接触性调控苗高的处理方式,实现了采用无土育秧基质板培养适合机插壮秧,为工厂化无土培育机插壮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邹应斌[2](2018)在《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稻育秧移栽可追溯到1900年以前,其中育秧既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回顾了水稻育秧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水稻各种育秧方法。

陈兰,张启武[3](2015)在《壮秧剂和育秧母质不同用量在早稻机插育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以早稻温814为材料,进行了壮秧剂与育秧母质不同用量在机插育秧上的应用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壮秧剂的情况下,以75 g/m2用量处理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而在施用育秧母质的情况下,以1.75 kg/盘用量处理的秧苗长势最好,产量最高。综合考虑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采用育秧母质进行育秧更有利于实现水稻高产,推荐用量为1.75 kg/盘。

赵承森[4](2014)在《有机水稻苗床壮秧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水稻苗床壮秧剂是水稻苗床育秧时添加的有机肥料,为水稻苗期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起到调酸、抑菌、预防生病的作用。有机水稻要求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不能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所以只能利用天然的物质经过简单地处理来研制该壮秧剂。有机水稻在插秧以后种植过程中的有机肥料常见,由于育秧的特殊,苗床壮秧剂一直是有机水稻的制约因素,因此,有机水稻苗床壮秧剂有机水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壮秧剂是根据旱育苗生产实际以及水稻秧苗生理、生态特性及土壤理化性质,一次施入实现消毒、调酸、营养等多重功效,创造稻苗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部生长,达到防病壮秧的目的。壮秧剂内的各制剂间互相依赖,效果互补,综合作用,每个制剂中是根据组成的成分反映单一制剂的综合和各自独立作用。本实验通过4次单因素梯度对照实验,筛选出3%的豆粕为最佳氮源,3%豆粕在梯度上育秧表现最好,且明显好于其他肥源;因此3%的豆粕在水稻苗床壮秧剂中为氮源。筛选出钾源6%的生物黑炭在梯度上表现最佳,明显好于其他梯度。还筛选出经过活化后3%。的磷矿粉作为磷源。筛选出木醋液200倍稀释液作为调酸剂;同时木醋液200倍稀释液磷矿粉的活化剂。本实验还将筛选出来的4种最佳梯度的肥源进行肥料混合,如要达到最佳效果,微调各肥料之间的配比。因此,设计成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使该水稻壮秧剂更佳优化和合理,此实验最后选出最佳的豆粕3.5%、生物黑炭5.5%、磷矿粉3.5%。以及木醋液稀释液200倍。可将以上配方生产成成品,即可分成两个包装袋,其固体粉包袋成分含有混合调配后的豆粕35%、生物黑炭55%、磷矿粉3.5%、细土 6.5%(填充品);液体包为木醋液原液,将其稀释200倍,播种前浇灌使用。使用说明:整平苗床,浇透底水。本品拌过筛细土比例1:10。均匀的装入育秧盘中,,浇灌稀释200倍木醋液,播种,覆土。本实验通过国家壮秧剂的育秧指标标准和肥料的养分测量方法测得水稻苗理化指标和壮秧剂的营养含量,具体结果如下:有机水稻壮秧剂成品在水稻壮秧剂育秧中,根系数为16根,根长为4.1cm株高为16.5cm,地下百株干重1.191g/百株,充实度为0.24,百株干重为5.061g/百株,符合育秧标准;且好于常规壮秧剂,与对照试验有明显差异。该壮秧剂总氮(N)为2.53%,总磷(P205)为2.12%,总钾(K20)为0.67%,总营养量≥4.5%。符合国家水稻壮秧剂Ⅱ型(复混肥料)的技术指标。该水稻壮秧剂具有壮秧,营养,调酸,杀菌多重功效,适用于有机水稻的育秧过程。

黄洪明,吴美娟,汪暖,金芳燕,曹春信,刘新华[5](2014)在《不同基质育秧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目前常用的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械化水稻生产的影响,以便找出具推广价值的育秧基质。以‘金早47’为试验材料,梯度试验法研究基质母剂的适宜用量,并以‘金早09’和‘甬优9号’为试验材料,比较无机基质、母剂、壮秧剂、客土(对照)4种育秧基质对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母剂的适宜用量为母剂与客土1:3。基质试验结果显示,3个处理培育的秧苗叶龄、基茎宽、干物质量三项指标均比对照增高,并以无机基质条件下最高。产量方面,3个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金早09’在无机基质条件下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2.88%,‘甬优9号’则在母剂条件下达到最高,比对照增加8.86%。3种基质均具有壮苗增产的功能,但以无机基质和母剂的效果更佳,在生产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张桂芳,王祥贵,于树林,孙志远[6](2013)在《水稻壮秧剂研究概况及开发前景分析》文中提出水稻壮秧剂是一种综合土壤环境消毒功能、营养补充搭配、调节酸环境、化学控制技术、防青枯、立枯病为一体的新型水稻育秧专用制剂.水稻壮秧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生物有机化、高效多功能化、形态多样化和应用范围普及化.

李生[7](2013)在《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材料采用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试验设T1:无盘稀播旱育秧,T2:编织布旱育秧,T3:塑盘旱育秧,T4:编织布湿润育秧,T5:塑盘湿润育秧这5种育秧方式及施与不施壮秧剂处理2个水平。从水稻秧苗的形态素质、生理生化素质、大田的立苗率、大田分蘖率、物质积累动态、经济产量性状及早稻秧苗的耐低温能力和晚稻秧苗耐高温能力等方面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为选择更适宜的水稻育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早稻秧苗旱育秧符合矮壮秧的标准,从形态素质上看湿润育秧(T4、T5)尤其是T5秧苗长势较好,旱育秧苗(T1、T2、T3)长势较差;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长势较好,湿润育秧(T4、T5)长势较差。在抗逆性方面,早稻和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强,湿润育秧(T4、T5)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差、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强,湿润育秧(T4、T5)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差。同时,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2.不同育秧方式对早稻和晚稻的秧苗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保护性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早稻和晚稻中T2所有指标都高于其它处理,而T1和T3之间无明显差异。旱育秧(T1、T2、T3)的指标高于湿润育秧(T4、T5)。3.早稻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T2;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T2,;干物质积累T2具有明显优势。晚稻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T2,;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T2,;干物质积累T2和T3具有明显优势;早稻和晚稻施用壮秧剂都可以加快立苗,促分蘖,对物质积累有一定影响。4.早稻和晚稻中,产量T2的最高、产量性状较好,T4产量最低、产量性状较差。早稻和晚稻在育秧中施用壮秧剂都可以促进秧苗生长,改善水稻的产量性状,促进水稻增产。综合不同育秧方式及壮秧剂对早稻和晚稻的秧苗形态素质、生理特性和大田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的影响的结果看,在本实验条件下表现最好的育秧方式是水稻编制布旱育加施用壮秧剂组合。在水稻育秧中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改善水稻的产量性状,促进水稻增产。

彭春瑞[8](2012)在《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单产和改善米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我国已培育了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品种,研究出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对挖掘这些品种产量与米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前发、中稳、后健的群体是优质高产栽培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双季稻区由于气候和品种生育期等原因,水稻前期难早发、中期无效分蘖多、后期易早衰,为此,我们以双季超级稻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挖掘品种米质潜力(保优质)的“三高一保”为核心,在前期已研制出水稻育秧专用肥和筛选出不同控蘖剂、壮秆剂等原料的基础上,开展了育秧专用肥壮秧促早发效应及机理、水稻复合控蘖剂复配筛选与应用、水稻控蘖高产肥水优化调控技术、“三控”结合控制无效分蘖技术、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简称SGYB)集成及其效应、三高一保栽培模式高产优质的机理等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育秧肥育秧能促进秧苗矮壮多蘖、增加根量和地上部干重,提高秧苗生理活性和抗逆性,促进栽后早发,提高产量。经双向电泳分离和质谱分析,有1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得到鉴定,对这些蛋白质的相关功能分析表明,育秧肥育秧可能通过提高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从而促进壮秧和栽后早发。(2)通过复配后初筛、复筛和完善,已筛选出能控蘖、增粒、增产的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并初步提出了施用方法为: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或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时喷施浓度2g/kg的控蘖剂药液750kg/hm2,或分两次喷,在上述时期先喷一半,另一半在3-4d后再喷;“水稻复合控蘖剂”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告号:CN101444209),为化学控蘖提供了技术。(3)研究提出了双季稻的N、K肥料运筹模式均以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5:2:2:1最适宜,灌溉模式以控水灌溉、提早晒田的管理模式为好,这种肥料运筹模式和灌溉模式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和产量,为水控和肥控提供了控蘖技术。(4)化控、水控、肥控3项控蘖措施的都有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的效果,控蘖和提高成穗率效果以化控最好、其次是肥控、最后是水控,而且各措施组合后应用有一定协同效应,以3项措施组合的效果最好。(5)集成创新形成了一套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136592.4),与常规栽培模式比较,该模式能促进早发、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增加产量和改善米质。(6)与常规栽培模式比较,三高一栽培模式的水稻具有如下生理生态特性:一是全生育期的LAI高,除无效分蘖发生期的叶片SPAD和Pn低外,其它时期SPAD和Pn都高,因此,干物质生产量多,而且茎鞘物质输出率高、分配到穗部比例高;根量多、根系活力强;除N-n叶期至拔节期的养分吸收速率较低外,其它时期的养分吸收速率都高,总养分吸收量多。二是灌浆期籽粒灌浆速率快,茎鞘储藏物质多,前期输出速率快、后期输出速率慢,籽粒中APDGPase和SSase两种淀粉合成的关键酶活性强,籽粒中IAA、iPA、Z+ZR、GAs等促进生长的激素含量高,而抑制生长的ABA含量低;籽粒灌浆过程中叶片、根系、籽粒衰老速率慢,表现出后健的群体特征。三是行间透光率高、株间透光率低、平均透光率高,株高和基部节间长略有增加,但大多不显着,纹枯病发病轻,抗倒伏能力强。分析发现,三高一保栽培模式高产优质的机理可能是育秧肥培育壮秧促进了前期早发;三控结合控制了无效分蘖分生,促进了根系生长和分蘖成穗,提高了成穗率和茎鞘储存物质量;中期高成穗率和配套技术的应用,使后期构建了高光效群体、改善了群体生态条件、减缓了器官衰老进程、增加了灌浆物质量,促进了籽粒灌浆。

彭春瑞,邵彩虹,潘晓华,钱银飞,邱才飞,谢金水[9](2012)在《水稻育秧肥的壮秧效应及其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提出通过比较育秧肥和化肥作基肥的早稻秧苗质量的差异,及在这两种育秧条件下水稻叶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揭示了育秧肥的壮秧机理。结果表明,育秧肥具有促进秧苗分蘖和发根,使秧苗矮壮,提高秧苗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产能力,提高秧苗综合素质等作用。经双向电泳分离,获得了18个不同处理下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质谱分析,其中16个蛋白质得到鉴定,包括9个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质,3个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以及3个与抗性相关的蛋白质和1个未知功能蛋白质。

张结刚[10](2011)在《机插双季杂交稻育秧技术与晚稻不同插秧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2、金优299和杂交晚稻组合五丰优T025、天优122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床土培肥量、床土类型、育秧技术及插秧方法对机插双季杂交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量的不断增加,机插双季杂交稻秧苗苗高、假茎宽、叶龄、叶片SPAD值、百苗干重、根数以及苗体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均不断下降,秧苗素质降低;弱苗率上升,出苗率、成秧率下降;漏穴率降低,机插后大田发根力及绿叶数降低。早稻:100g、120g/盘(干谷)处理秧苗素质、成秧率中等,但机插质量好、机插后田间发根力及绿叶数较多,故100-120g/盘(干谷)播种量是机插双季杂交早稻最适播种量。晚稻:80g、100g/盘(干谷)处理秧苗素质、成秧率较高,机插质量好、机插后大旧发根力及绿叶数多。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LAI均不断增加,但茎鞘中可溶性含量不断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也不断增加,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不断降低降低;实际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0g、100g/盘(干谷)处理产量最高。因此80-100g/盘(干谷)播种量是最适机插双季杂交晚稻播种量。(2)随着床土培肥量的增大,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秧苗的苗高、假茎宽、叶龄、叶片SPAD值、百苗干重、根数均不断增大,秧苗素质、机插质量不断提高,且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也不断增加;但床土培肥过高会使秧苗苗高过高而导致伤苗率、死苗率上升,降低机插质量。600g/复合肥100kg床土处理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较好。高峰苗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氮素积累量、干物质生产量、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LAI均床土培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床土培肥量大的处理虽高峰苗数多、单位面积有效穗多,但无效分蘖也多且穗型小成穗率低,600g复合肥/100kg床土处理分蘖较多且穗型好。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则随着床土培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实际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床土培肥量为600g复合肥/100kg床土处理产量达到最大。故机插双季杂交晚稻床土培肥应为600g复合肥/1 00kg床土。(3)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菜园土处理秧苗苗高、根数、假茎宽、苗体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百苗干重均大秧苗素质最好,出苗率、成秧率最大,弱苗率较小,漏穴率最小,机插后苗质较好。菜园土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最高,且实际产量最高。故菜园土是比较理想的机插双季杂交稻育秧床土。(4)在育秧技术、插秧方法对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中,秧苗素质以采用旱育并喷施多效唑的处理最好,其秧苗根数、发根力、假茎宽、百苗干重最大,且成秧率高、漏插率低、机插质量好。旱育并喷施多效唑的秧苗机插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植株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均最高,单位面积有效穗、产量也最高。因此双季杂交晚稻应该采用旱育秧苗并喷施多效唑,插秧方法选择机插。

二、壮秧营养剂在早稻育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壮秧营养剂在早稻育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机插育秧基质板的研制及成秧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机插秧发展现状
        1.2.1 机插秧育秧基质研究进展
        1.2.2 除育秧基质外影响机插培育壮秧的因素
        1.2.2.1 机插育秧方式
        1.2.2.2 营养管理
        1.2.2.3 秧龄大小
        1.2.2.4 播种量
        1.2.3 生长调节剂在培育机插壮秧方面的研究
    1.3 机插秧对秧苗的要求
    1.4 机插育秧存在问题
    1.5 试验目的
2 育秧基质板成块配方筛选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2.1 种子消毒
        2.2.2.2 谷壳粉碎物高温杀虫灭菌
        2.2.2.3 育秧基质板制作步骤
        2.2.2.4 育秧基质板的构成
        2.2.2.5 试验处理
        2.2.3 测定指标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原料粘结特性比较
        2.3.2 不同淀粉粘结特性比较
        2.3.3 育秧基质板重量及经济成本计算
    2.4 小结与讨论
3 育秧基质板营养配方筛选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测定指标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育秧基质板N、P、K最佳配方筛选
        3.3.2 育秧基质板Zn肥最佳用量筛选
        3.3.3 育秧基质板混入的杰伟牌壮秧剂最佳用量筛选
    3.4 小结与讨论
4 育秧基质板生长调节剂配方筛选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指标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育秧基质板底铺麻育秧膜浸渍多效唑最佳浓度筛选
    4.4 小结与讨论
5 育秧基质板田间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无纺布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5.3.2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地下部指标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育秧的历史回顾
2 水稻秧苗的类型及其壮秧标准
3 水稻的育秧方法
    3.1 湿润育秧
    3.2 早育秧
    3.3 折衷育秧
    3.4 场地育秧
    3.5 设施育秧
    3.6 其它育秧方式

(3)壮秧剂和育秧母质不同用量在早稻机插育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试验地点及品种
    1. 2供试壮秧剂及育秧母质
    1. 3试验设计
    1.4测定项目与方法
        1. 4. 1秧苗素质测定
        1. 4. 2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 1不同处理间的秧苗素质比较
    2. 2不同处理间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比较
3讨论

(4)有机水稻苗床壮秧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1 国内外水稻发展概况
        1.2.2 中国水稻苗床壮秧剂的研究动态与现状
        1.2.3 氮磷钾在水稻中的作用
        1.2.4 木醋液的研究概况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1.2.5 生物黑炭的研究动态与应用
        1.2.6 豆粕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
        1.2.7 磷矿粉的活化和在农业上的应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及步骤
    2.3 试验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3.1 试验的主要内容
        2.3.2 试验的技术路线图
    2.4 试验的调查项目及方法
        2.4.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4.2 土壤养分的测定
        2.4.3 植物养分的测定
        2.4.4 肥源的养分的测定
        2.4.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机水稻苗床营养剂的筛选
        3.1.1 有机水稻壮秧剂氮肥的筛选
        3.1.2 有机水稻壮秧剂磷肥的筛选
        3.1.3 有机水稻壮秧剂钾肥的筛选
    3.2 有机水稻苗床调酸剂的筛选
    3.3 有机水稻壮秧剂的配方研制
        3.3.1 有机水稻壮秧剂的各成分微调与筛选
        3.3.2 有机水稻壮秧剂成品验证
4 讨论
    4.1 有机水稻壮秧剂营养剂的筛选与讨论
    4.2 有机水稻壮秧剂的成品配方研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不同基质育秧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剂育秧对秧苗素质和产量影响
    2.2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母剂具壮秧增产功能
    3.2 培育健壮秧苗
    3.3 壮苗增产
4 结论

(6)水稻壮秧剂研究概况及开发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壮秧剂壮秧机理
    1.1 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1.2 化控剂作用机理
    1.3 增酸剂的作用机理
    1.4 营养剂的作用机理
2 壮秧剂施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1 水稻壮秧剂施用方法
    2.2 水稻壮秧剂施用注意事项
3 水稻壮秧剂发展展望
    3.1 生物有机化型壮秧剂
    3.2 高效多功能型壮秧剂
    3.3 壮秧剂形态多样化和应用范围普及化

(7)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特性概述
    1.2 水稻生产现状
    1.3 育秧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我国水稻育秧技术研究进展
    1.5 壮秧剂在水稻育秧技术上的发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及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技术路线
    2.5 调查项目及方法
        2.5.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5.2 水稻秧苗生理生长动态的测定
        2.5.3 早稻秧苗耐低温(10℃)能力测定
        2.5.4 晚稻秧苗耐高温(40℃)能力测定
        2.5.5 抛栽后的生长动态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育秧和方式和壮秧剂式对水稻秧苗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影响
        3.2.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2.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2.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的脯氨酸的影响
        3.2.5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叶绿素的影响
        3.2.6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2.7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早稻秧苗耐低温能力和晚稻抗耐高温能力的影响
    3.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立苗动态的影响
    3.5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大田生长期分蘖动态的影响
    3.6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物质积累的影响
        3.6.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根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茎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叶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穗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7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的秧苗素质的影响
    4.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形态素质的影响
    5.2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理素质的影响
    5.3 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5.4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立苗率、分蘖数和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5.5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经济产量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提高单产和品质是我国水稻发展的必然途径
        1.1.2 “三低”是影响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的主要障碍因子
        1.1.3 前发、中稳、后健是水稻高产优质群体演进的理想模式
        1.1.4 开展本项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较高学术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高产超高产栽培理论与途径研究
        1.2.2 水稻前期促早发技术的研究
        1.2.3 水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4 中期提高成穗率技术研究
        1.2.5 水稻后期防早衰技术研究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存在问题
        1.3.2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水稻育秧肥壮秧促早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育秧肥育秧对秧苗质量的影响
        2.2.2 育秧肥育秧对前期早发的影响
        2.2.3 秧苗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水稻复合控蘖剂的复配筛选与应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的筛选研究
        3.1.2 水稻复合控蘖剂使用技术研究
        3.1.3 水稻复合控蘖剂对不同位次分蘖及新生叶的影响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的研究
        3.2.2 水稻复合控蘖剂的使用技术研究
        3.2.3 水稻复合控蘖剂对不同位次分蘖及新生叶的影响研究
    3.3 结论与讨论
4 水稻控蘖高产的肥水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肥料优化运筹模式研究
        4.1.2 灌溉优化模式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肥料优化运筹模式研究
        4.2.2 灌溉优化模式研究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双季超级稻肥料运筹模式
        4.3.2 双季超级稻灌溉模式
5 水稻“三控”结合综合控蘖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2 测定项目与内容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5.2.2 对水稻成穗率的影响
        5.2.3 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4 对株高及基部节间长度与粗度的影响
        5.2.5 对叶片含N量的影响
        2.5.6 对茎鞘含糖量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6 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集成及其效应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两种栽培模式的分蘖成穗差异
        6.2.2 两种模式下的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及产量差异
        6.2.3 两种模式下的稻米品质差异
    6.3 结论与讨论
7 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高产优质机理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
        7.2.2 根系生长特性
        7.2.3 养分吸收特性
        7.2.4 衰老特性
        7.2.5 籽粒灌浆特性
        7.2.6 籽粒相关激素变化特征
        7.2.7 群体生态特征
    7.3 结论与讨论
        7.3.1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水稻生长特性
        7.3.2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籽粒灌浆与衰老特征
        7.3.3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群体生态特征
        7.3.4 “三高一保”模式栽培模式的高产优质机理
8 结论与与讨论
    8.1 主要结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水稻育秧肥的壮秧效应及其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叶片蛋白质提取
    1.3 蛋白质含量测定
    1.4 双向电泳与凝胶成像
    1.5 质谱分析
    1.6 秧苗形态指标考查及生理指标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秧肥育秧对秧苗质量的影响
        2.1.1 对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2.1.2 对秧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2.2 秧苗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
3 讨论

(10)机插双季杂交稻育秧技术与晚稻不同插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机插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2 机插稻育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2.1 播种量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水肥管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3 床土培肥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4 床土类型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5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6 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7 秧苗素质对大田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机插双季杂交早稻育秧关键技术研究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杂交早稻秧苗生育特性的影响
        2.2 不同床土类型对机插双季杂交早稻秧苗生育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章 机插双季杂交晚稻育秧关键技术研究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床土培肥量对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床土类型对机插双季杂交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育秧技术、插秧方法对双季杂交晚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出苗率和成秧率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机插质量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分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对总物质生产量的影响
        2.7 不同处理对LAI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
        2.8 不同处理对氮素积累的影响
        2.9 不同处理对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1 适宜播种量是确保培育机插健壮秧苗的的关键前提
    2 机插稻育秧床土的选择及床土培肥量的确定
    3 双季稻机插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壮秧营养剂在早稻育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机插育秧基质板的研制及成秧质量评价[D]. 王冬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2]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J]. 邹应斌. 作物研究, 2018(02)
  • [3]壮秧剂和育秧母质不同用量在早稻机插育秧上的应用效果初探[J]. 陈兰,张启武. 杂交水稻, 2015(06)
  • [4]有机水稻苗床壮秧剂的研制[D]. 赵承森.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5)
  • [5]不同基质育秧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J]. 黄洪明,吴美娟,汪暖,金芳燕,曹春信,刘新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5)
  • [6]水稻壮秧剂研究概况及开发前景分析[J]. 张桂芳,王祥贵,于树林,孙志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7]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D]. 李生. 广西大学, 2013(03)
  • [8]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D]. 彭春瑞. 江西农业大学, 2012(11)
  • [9]水稻育秧肥的壮秧效应及其蛋白质组学分析[J]. 彭春瑞,邵彩虹,潘晓华,钱银飞,邱才飞,谢金水. 中国水稻科学, 2012(01)
  • [10]机插双季杂交稻育秧技术与晚稻不同插秧方法的研究[D]. 张结刚. 江西农业大学, 2011(01)


水稻论文 水稻立枯病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基质效应论文 农业论文

上一篇:新的教学体系要兼顾两个渠道
下一篇:《月报》——家与家人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