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不同运行速度下机械功耗的实验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不同跑速机械功耗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贝[1](2021)在《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匹配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对环境的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时的主要关注点。石油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其使用时对环境危害较大,汽车作为石油的消费大户,对于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因此,用清洁能源代替石油是未来必经的发展方向。电能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并且能源利用率也相对较高,所以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热点。然而,电动汽车单位蓄电池中可以储备的电能并不多,所以可行驶的里程较少,同时为营造良好舒适的驾乘氛围,电动汽车在行驶时空调系统会消耗大量电能。因此,在提供舒适车内环境的同时,如何保持电动汽车行驶里程这一课题尤为关键。为改善电动汽车空调耗能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分别从压缩机、换热器、工质、膨胀阀和热泵空调系统五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对于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围绕各主要部件的性能表现、结构、噪声等做了深入分析,得到电动车空调系统在当下的实际开发情况。2.对电动汽车工作环境中的日照表面综合温度、传热系数以及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等参数进行了计算,并从太阳辐射,车内设备散热等多方面综合计算了电动汽车在制冷和制热工况下的热负荷;分析了各部分热负荷占比,对降低电动汽车热负荷提出建议。3.通过对空调系统各部件需求参数如工质的焓值、压缩机制冷量、换热器换热量等参数的计算,对比分析了各部件优缺点,最终根据各部件的不同综合特性对电动汽车空调系统进行匹配。4.围绕热泵空调系统涉及的工质、压缩机、换热器以及膨胀阀这些部件构建相对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简化从而建立通用的系统仿真模型,对系统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当车内风量保持一定时,系统性能受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转速的影响较大。5.搭建电动汽车热泵空调测试平台,确定系统模拟工况,将得出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知误差处于较小范围之内。最终得到下述结论:对于热泵系统而言,其极具高效性,可满足低温条件下的供热需求,与此同时,模型精准性较高,有助于优化现有的热泵空调系统。

王恕浩[2](2019)在《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减摆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机前轮摆振时常发生于起飞和着陆滑跑阶段,这种有害的自激振动对飞机的乘坐舒适性和可操纵性有很严重的影响。根据摆振的实际情况,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MR)减摆器能够根据半主动控制系统输入的电流幅值,相应地输出可控的阻尼力,最终对摆振进行实时控制。其中,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得到准确的电流幅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对飞机前轮摆振的摆振机理及影响摆振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根据线性假设,建立了飞机前轮摆振数学模型。确定起落架结构参数,用特征值分析法求解出临界滑跑速度。分析临界滑跑速度下,各影响因素的初始值对机轮摆振的振幅及频率的影响。然后,辨识得到磁流变减摆器的正逆模型。基于自行设计的磁流变减摆器阻尼特性实验数据,对修正Bouc-Wen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并用仿真验证模型。在得到磁流变减摆器正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构建出磁流变减摆器神经网络逆模型,并用生成的随机样本数据分别对逆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最后,仿真验证磁流变减摆器正逆模型的有效性。将磁流变减摆器正逆模型加入到飞机前轮摆振模型中,在不同的滑跑速度下,对比不加控制、被动控制和神经网络逆模型控制这三者的减摆效果。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逆模型能准确输出电流幅值,且减摆效果最好。

甘婧[3](2019)在《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的制作、测试及应用》文中认为固定流导元件在真空检漏、真空计量中应用日益广泛,而现有的固定流导元件在保持分子流的条件下,只能提供微小流量,限制了固定流导元件在泵速测量等方面的应用。针对于传统固定流导元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的制作方案。阳极多孔氧化铝(AAO)表面有密集排列的呈六角分布的纳米级小孔,通过增加AAO的有效面积,可以获得大流量的分子流固定流导元件。以阳极多孔氧化铝为模板,采用硅片—AAO—无氧铜板“三明治”结构,制备具有特定有效面积的AAO固定流导元件。基于动态差压衰减法,自主设计、搭建测量系统。AAO元件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固定容器,元件两端的动态差压变化与容器体积、AAO元件流导、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通过测量AAO元件两端的动态差压衰减计算出AAO固定流导元件的流导,进而计算出瞬态质量流量。搭建了泵速测量系统,对隔膜泵(型号为Pfeiffer MVP015-2)抽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以氮气、氦气、氩气为实验气体,固定流导元件的流导是恒定不变的,不随两端差压和前级压强的变化而改变,符合分子流特征;气体流经固定流导元件的质量流量随时间呈指数式衰减;在泵速测量中,通过改变前级压强获得已知流量,获得的泵速测量结果与说明书中的抽速曲线相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所提出的大流量AAO固定流导元件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根据需要获得较大流量的分子流元件,并实现泵速的准确测量。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4](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曹文英[5](2018)在《行走压能PVDF压电集能器的构成与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说明人体不仅具有取之不尽的充沛的能量,而且可以在行走中收集,为满足其在日常行走中持续发电提供了良好的能量来源。特别是足部产生的能量大,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压电式因具有直接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等优点,采用压电式收集人体能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三方面开展了压电式收集足部的能量的研究。首先,综合考虑PVDF压电薄膜的性能、鞋样结构的限制等因素,设计与制作了平板式、C形、拱形及zigzag形四种压电集能器单元收集足部能量。并初步探讨了其输出性能。还将C形结构和现有的拱形结构进行了对比,比较了优劣。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初步探讨了它们作为压电集能器收集足部能量的优势。选取了平板式、C形压电集能器单元作为主研究对象,并设计了相应的阵列结构,分别为基于平板式的阵列平板式与基于C形结构的球形压电集能器。在1Hz频率和500N的冲击力下,平板结构、C形结构、拱形结构和zigzag结构的能量密度分别为0.5333μW/cm3、1.0417μW/cm3、1.5500μW/cm3以及3.3583μW/cm3。通过对单个波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确定了冲击力下表征电能量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其分析了不同结构的输出性能。最后,总结了PVDF压电薄膜在制成相应的压电片及与基质层组合时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其次,针对平板式集能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相关理论,计算了整片(未分段电极,UE)压电结构、两个半片压电结构串联(分段电极串联,SES)及两个半片压电结构并联(分段电极并联,SEP)三种形式的输出性能之间的关系,后来在冲击力下的实验中验证了三者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在平板式集能器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不同绝缘层对输出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当上下绝缘层都选用PE保鲜膜时,输出电压峰峰值最大。研究了静置载荷对平板式集能器的输出电压的影响,在5kg的重量内,电压峰峰值随载荷变化的曲线可拟合成幂函数。相关度可达0.99389。在微小的重力实验的研究中,平板式集能器的输出电压峰峰值随着质量块重量增加而增加,也随着下降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简谐力的作用下,随着频率的增加,其输出电压峰峰值也相应增加。将其直接置于鞋的脚后跟,发现随着步频的增加,输出电压峰峰值也相应增加,在跑步机速度为6km/h,输出电压峰峰值可达13.4V。通过对简谐力以及步行下的单个波形进行了特征参数的分析,确定了这两种方式下表征电能量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激励方式对平板式集能器的特征参数间的影响。研究了平板式集能器在多个循环踩压下的性能,可知,在踩压时,电压峰峰值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循环1600多次后,它的电压峰峰值与前期的电压峰峰值差不多,仍能保持较好的压电性能。然后,将基于平板式集能器的阵列平板式集能器放于脚后跟处的鞋垫,研究了阵列情况下的各种输出性能。测量了在相同情况下的单个集能器单元的电压输出及两个集能器单元串联的电压输出,通过比较发现两者间基本没有相位差。因此,在测试直流输出时,为了减少整流桥对集能器输出的损耗,可以选择先连接后整流的方式。研究了将阵列式压电集能器中的压电单元直接并联后的输出特性,负载为510kΩ时,人在3km/h运行的跑步机上行走,得到的电压有效值为0.1350V,电流有效值为0.2648μA,平均功率约为0.0358μW。将压电集能器单元先串联后接整流桥,采用电容测量它在3km/h运行的跑步机上行走时的电量储存,测得电容在4min内储存11.84μC的电荷量,电容两端的电压与时间呈线性相关,相关度为0.96763。将压电集能器单元并联后接整流桥再连接电容,测得电容4min内能储存58.93μC的电荷量,电容两端的电压与时间呈指数相关,相关度为0.9906。另外,对C形压电集能器进行了研究。介绍了C形压电集能器的大变形的理论模型,分析了集能器尺寸对输出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C形压电集能器在成形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了静置载荷对C形压电集能器的输出性能的影响:质量块重量未达到C形结构下降临界值时输出电压低,达到时输出电压剧增,超过下降5mm高度的重量时,虽下降高度保持不变,随着质量块的增加输出电压也增加。还研究了压电片长度及集能器的竖直高度对输出性能的影响:随着压电片长度的增长,C形集能器的输出电压峰峰值变大,随着集能器竖直高度的下降,输出电压峰峰值随着增大。还比较了竖直高度为3cm时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大小关系,压电片长度为4cm时的电量输出可达理论值的31.4%。通过对C形压电集能器的单个波形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证明了压电片长度和集能器高度的变化会影响特征参数间的关系。最后,对球形压电集能器进行了研究。在制作过程中,考虑到C形压电集能器实验时的问题,对其结构制作进行了优化,因C形结构在变形过程中,芳纶长丝束偶尔有要滑入弹簧钢细缝中的趋势,选用螺钉和螺帽进行固定避免了这个问题,还对球形压电集能器中各单元的接触点进行了固定。考虑了C形结构制成球形结构后单片压电单元输出性能的损失,制作了C形、圆形、球形三种集能器并进行了性能研究,相对于C形压电集能器的输出电压来说,球形压电集能器的损耗比圆形的大,最大可达25%。在实验研究中,在相同情况下测试了球形阵列式集能器的各个单元的输出性能及串联后的输出性能,发现串联输出的电压远小于各个单元的输出电压之和,说明各个集能器单元间具有相位差。而各自通过整流后再串联的输出电压与各个单元整流后的输出电压之和基本一致,说明各自整流后再连接可以提高输出性能。研究了球形压电集能器在多个循环踩压下的性能,在多达600次踩压后的电压峰峰值与前期的电压峰峰值相差不大,且没有下降,仍能保持较好的压电性能。球形压电集能器的压电单元整流后并联,然后接680kΩ电阻,固定集能器的下降高度为5mm,在约1Hz频率的踩压下,可得到的有效电压为0.2158V,有效电流为0.3174μA,平均功率为0.0685μW。每个集能器单元全桥整流后并联再连接电容时,在约1Hz频率的踩压下,储存电荷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拟合为指数曲线,相关度为0.98106,且4min内存储了14.48μC的电荷量。阵列平板式集能器产生的电量与舒适性都优于球形压电集能器。

李文瑶[6](2018)在《基于EMFi压电薄膜的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底压力是人体的重要机能参数,准确测量它的分布与变化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和病理力学参数。足底压力的动态测量,对于临床医学诊断、体育训练等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围绕足底压力动态测试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足部生物力学规律构建了足底压力测试布点模型,研究了 EMFi压电薄膜传感器的具有高灵敏度、耐冲击性、动态性能优越等特性,提出了每只足底压力鞋垫布置16个压电薄膜传感器的设计方法。(2)针对压力鞋垫输出的多路电荷信号,设计高速模拟开关电路、电荷放大电路、低通滤波电路以及工频陷波电路,可将足底压力电荷信号转换为较少噪声干扰的电压信号。采用STM32F4系列单片机内置ADC转换足底压力电压信号,并通过nRF24L01无线模块和串口通信电路将足底压力数据发送至上位机。嵌入式程序由C语言编写,主要实现高速模拟开关的通道切换、A/D转换、数据无线传输以及与上位机建立串口通信等功能。上位机端的串口通信、数据显示与保存等功能由基于Visual Studio的C#语言实现,并将保存的数据导入到MATLAB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3)在用标准砝码静态标定了足底压电薄膜传感器之后,采用加载动态力的方式获得冲击载荷响应曲线。针对压力数据预处理方法,采用了数值滤波算法与卡尔曼滤波算法,提高了数据精确度。(4)最后进行了系统联调,设计了平地行走实验和平地跑步实验,进行不同运动状态的足底压力信号对比。基于采集的足底压力数据进行压力中心轨迹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测试的足底压力稳定可靠,符合足部生物力学规律,对平衡评估系统的分析和运动鞋的研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纪俊红[7](2017)在《基于铁水预处理脱硫的流体流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用户对低硫和超低硫钢材使用的增加,对铁水炉外预处理工艺水平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机械搅拌法和喷吹法是最常用的铁水炉外脱硫方法。对于喷吹法深脱硫工艺,改善熔池中铁水的动力学条件、缩小气泡尺寸并将小气泡均匀分散到熔池中是提高脱硫效率、避免镁脱硫剂浪费的重要手段。对于机械搅拌法深脱硫工艺,快速地将固体脱硫剂颗粒从铁水液面卷入,并均匀分散到熔池中参加脱硫反应,不仅可以提高脱硫效率、避免脱硫剂浪费、还可以减少温降。因此,对铁水深脱硫工艺中的脱硫剂混合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喷吹法和机械搅拌法铁水炉外脱硫工艺的物理过程出发,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脱硫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搅拌-喷吹法,开发了改进型搅拌-喷吹搅拌桨,发展了描述搅拌-喷吹法熔池中气泡破碎和聚并行为的多尺寸气泡模型,探讨了搅拌-喷吹法熔池中气泡的破碎和分散行为。基于机械搅拌法,提出了适用于铁水深脱硫的变速机械搅拌法,对变速搅拌熔池中脱硫剂卷入和混合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优化了操作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新型搅拌-喷吹法的气液流动结构及脱硫剂气泡的破碎与分散行为1)进行了搅拌-喷吹法的冷态水模型实验研究,考察气泡在熔池中的破碎和分散过程,研究不同搅拌模式对气泡破碎和分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气泡从喷口喷出后,部分气泡进入桨叶背弧的气穴中,需要足够的动力才能将气泡从气穴中甩出并击碎。搅拌桨定速搅拌模式的速度超过400 rpm后,气泡才能充分破碎,此时液面出现了较大漩涡,造成破碎后的气泡被卷吸其中,不利于脱硫剂的充分利用。(2)变速搅拌模式可以产生混乱的气液流动,有较强的动力将气泡从气穴中甩出并初步破碎。气泡上升过程中,紊乱的流体进一步将气泡破碎并分散到熔池中。(3)相同操作条件下,搅拌桨顺、逆时针交替旋转搅拌模式与定方向变速搅拌模式相比具有较好的气泡破碎和分散能力,变速搅拌模式下操作参数影响气泡尺寸及其分布。2)建立了单一尺寸气泡的气液两相流数学模型,考察了气液流动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搅拌模式的流场结构。得到以下结论:(1)相对于标准k-ε模型和修正的k-ε模型,RNG k-ε模型更适合描述搅拌-喷吹熔池中的湍流行为。(2)搅拌桨型对熔池中的气液流动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圆盘桨有利于阻碍气泡喷出后沿桨叶轴心处快速逸出液面,还有减小液面出现漩涡的作用。(3)变速搅拌模式的流体在不同时刻出现了不同位置的漩涡,破坏了定速搅拌模式的固定流动结构,更有利于气泡的破碎和分散。3)首次将气泡群平衡模型应用于搅拌-喷吹法的气液体系,预测气泡大小及分布。对气泡聚并和破碎过程进行分析,综合考查搅拌-喷吹法气泡聚并和破碎的机制,发展了更适合描述搅拌-喷吹法的气泡聚并和破碎模型,预测了搅拌桨交替旋转搅拌模式下的气泡尺寸和分布。研究了模型对气泡尺寸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气泡群平衡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搅拌-喷吹法气泡破碎和分散行为。4)采用多尺寸气泡模型对搅拌-喷吹法熔池中的气泡尺寸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1)搅拌模式不同,气泡破碎效果和分散程度有明显的不同。搅拌桨顺、逆时针交替旋转搅拌模式下的气泡尺寸分布均匀且尺寸较小。(2)在变速模式下增加搅拌桨的转速,一定范围内可以减小气泡尺寸,随着转速的进一步增加,搅拌桨顺、逆时针交替旋转搅拌模式的气泡尺寸减小趋势变缓。在搅拌桨定方向变速搅拌模式下速度差较小时容易导致搅拌轴心处出现漩涡,造成气泡尺寸分布不均匀。(3)在变速搅拌模式下增加喷吹量虽然可以增加气泡体积分数,但对气泡的破碎和分散行为不利。2、提出变速机械搅拌法改善深脱硫过程中的脱硫剂颗粒卷入和分散行为应用Euler-granular模型,研究了变速搅拌模式下脱硫剂颗粒在铁水中的混合行为,分析了影响脱硫剂卷入和分散效率的因素,并探讨了改变转速和变速周期条件下的脱硫剂颗粒分布值和分布范围,优化了操作参数。得到如下结论:(1)变速搅拌模式能够改善脱硫剂卷入时的流场结构,并且消除了熔池中混合隔离区,改善了脱硫剂颗粒分散效果,达到了提高脱硫率和脱硫剂利用率的目的。(2)增加转速或减小变速周期,可以增加脱硫剂分散的均匀程度,减小混合时间。变速周期对混合时间和混合均匀程度的影响较大,而变速范围对脱硫剂体积分数大小的影响稍大。(3)本文研究范围内,变速搅拌模式下采用转速50-90 rpm,变速周期8 s的操作参数时脱硫剂分布最均匀、混合时间最短。

张炳早[8](2017)在《多运动模式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提升生活质量的不断要求,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开始应用实际并造福社会。足底压力分析是人体运动生物力学范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运动学、解剖学、工效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手段,它在医学检测、体育训练、航空航天、刑事判定等领域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平地行走、平地跑步、上下台阶及非正常步态等多运动模式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首先,提出八阵列式足底压力区域划分规则,建立双足在平地运动与上下台阶过程中的足底受地面反馈合力与合力作用点求解函数方程,研究了单支撑期足底所受静摩擦力求解方法。其次,介绍了足底压力和加速度信号采集硬件平台,开发了基于MATLAB软件的压力采集数据处理软件程序,并对PVDF压电薄膜进行了标定实验与精度分析。同时还开发了基于LabVIEW软件的加速度信号数据采集系统。最后,对多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了不同速度下的平地行走、跑步以及上下台阶等正常运动实验研究,同时还进行了模拟非正常步态运动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图、表对比及统计分析,得到了人体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不同受力区域峰值出现相位特征;速度对受力大小的影响规律特征等等。以此为依据,分析并制定了足部康复训练策略。

萨楚如拉图[9](2016)在《基于加速度计的人体运动能量损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规律研究及信息获取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人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问题在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学和康复医疗等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人体能量消耗与加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论文论述了基于能量法的人体运动能耗研究方法,分析人体运动机械功计算方法,根据生理结构特点,建立在矢状面内的十二刚体人体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肢体加速度积分算法的人体运动生物力学模型。其次,提出了基于12个加速度计的人体运动能量检测与研究方法,开发了基于MEMS加速度计的人体运动能耗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对加速度计的静态误差进行了实验分析,进而对实验数据的滤波方法、周期划分方法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最后,以跑步机、穿戴式动作捕捉及生物力学功能评估系统和无线相位检测系统为实验平台,进行了跑步运动、下蹲运动、起跳运动和俯卧撑运动的能量损耗实验研究。通过对多样本在多个速度下的跑步实验数据分析,建立了人在跑步机上跑步过程中的头、躯干、大腿、小腿、足、上臂和前臂等肢体环节加速度、速度和动能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运动快慢对下蹲、起跳和俯卧撑运动中能量损耗的影响规律。

杨甜[10](2016)在《20-MST评价20-39岁成年人心肺耐力方法及速查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最大摄氧量是评价人体心肺耐力的“金标准”。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法虽然准确性高,但仪器设备贵重繁琐,对测试环境、条件要求严格,不便于在大样本中进行测试。因此,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试法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20米折返跑中的指标与受试者的性别、体重等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最大摄氧量的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作速查表、评价标准。研究方法:本研究在479名20-39岁成年人中进行,每位受试者分别进行最大摄氧量直接测试与20米折返跑测试。科学性验证组中的受试者在进行20米折返跑过程中,佩戴便携气体代谢分析仪进行气体采集。研究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最大摄氧量直接测量值与20米折返跑过程中的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0.82,其中男性为0.81,女性为0.765,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分别是20米折返跑中的最大跑速(speed)、体重(weight)和性别(gender),y=0.262s+0.022w-0.211g-2.178,R2=0.753(y为最大摄氧量,s为20米折返跑中的最大跑速,w为受试者体重,g为性别,男为0,女为1),经过回代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间无显着性差异。并在此回归公式的基础上制作速查表。研究结论:20米折返跑是一种简便、有效评价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试法。其回归方程预测效果良好,所建立的速查表方便、实用。

二、不同跑速机械功耗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跑速机械功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匹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涡旋压缩机
        1.2.2 换热器
        1.2.3 压缩工质
        1.2.4 膨胀阀
        1.2.5 热泵空调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车身热负荷计算
    2.1 工作环境及车内外空气参数
    2.2 制冷负荷计算
    2.3 制热负荷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泵空调系统部件匹配
    3.1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3.2 工质的选则及循环工况的确定
        3.2.1 工质的选择
        3.2.2 循环工况的确定
    3.3 压缩机的匹配
    3.4 换热器的匹配
    3.5 膨胀阀的匹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模及仿真结果分析
    4.1 系统数学建模
        4.1.1 工质热物性计算模型
        4.1.2 压缩机数学模型
        4.1.3 换热器数学模型
        4.1.4 膨胀阀数学模型
    4.2 仿真模型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1 制冷工况
        4.3.2 制热工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泵空调系统实验平台
    5.1 系统实验装置
    5.2 系统模拟工况
    5.3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
        5.3.1 制冷工况对比
        5.3.2 制热工况对比
    5.4 系统性能模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减摆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摆振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磁流变正逆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摆振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飞机前轮摆振影响因素分析
    2.1 飞机前轮摆振的数学模型
        2.1.1 摆振的动力学平衡方程
        2.1.2 轮胎的约束方程
    2.2 飞机前轮摆振的理论分析模型
    2.3 飞机滑跑速度对摆振的影响分析
    2.4 初始干扰因素对摆振的影响分析
        2.4.1 临界速度下,初始干扰因素对摆振振幅的影响
        2.4.2 临界速度下,初始干扰因素对摆振频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修正Bouc-Wen模型参数辨识
    3.1 几种常用的磁流变减摆器参数化力学模型
        3.3.1 Bingham力学模型
        3.3.2 修正的Bingham力学模型
        3.3.3 Bouc-Wen模型
        3.3.4 修正Bouc-Wen模型
    3.2 实验数据的获取
    3.3 修正Bouc-Wen模型中滞回环各参数的影响分析
    3.4 修正Bouc-Wen模型的参数辨识
    3.5 参数识别结果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磁流变减摆器逆模型辨识
    4.1 磁流变减摆器的阻尼力计算模型
    4.2 样本数据的获取
    4.3 径向基神经网络逆模型
    4.4 磁流变减摆器逆模型的辨识及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摆振控制
    5.1 加入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摆振模型
    5.2 控制方案的设计及仿真模型的搭建
    5.3 仿真结果分析
        5.3.1 飞机滑跑速度大于临界滑跑速度时的摆振分析
        5.3.2 飞机滑跑速度等于临界滑跑速度时的摆振分析
        5.3.3 飞机滑跑速度小于临界滑跑速度时的摆振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的制作、测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定流导元件的研究意义及分类、特点
    1.2 固定流导元件流导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质量流量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机械泵抽速的测量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的设计与制作
    2.1 气体流量与管道流导
        2.1.1 气体流量
        2.1.2 管道的流导
        2.1.3 分子流下长圆管道流导的计算
    2.2 固定流导元件流导测量方法
    2.3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AAO设计及制作
        2.3.1 固定流导元件有效面积理论计算
        2.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3.3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AAO制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差压衰减流导测试系统及原理
    3.1 测量系统
        3.1.1 测量系统设计
        3.1.2 实验方法和原理
    3.2 主要组成部件
        3.2.1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AAO封装
        3.2.2 真空抽气系统
        3.2.3 供气系统
        3.2.4 差压变送器选型
        3.2.5 温度传感器选型
    3.3 采集系统安装与调试
        3.3.1 实验硬件设计
        3.3.2 数据采集模块
        3.3.3 电源模块
        3.3.4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3.4 测量系统气密性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导测试及讨论
    4.1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AAO测试结果分析
        4.1.1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AAO流导的计算分析
        4.1.2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AAO的质量流量计算
    4.2 以大气为基准的流导和质量流量的结果分析
    4.3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AAO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4.3.1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的流导不确定度分析
        4.3.2 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的质量流量不确定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固定流导法的机械泵抽速测试
    5.1 机械泵抽速测试系统设计
    5.2 机械泵抽速测试方法原理
    5.3 系统主要组成部件
    5.4 采集系统安装与调试
    5.5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5)行走压能PVDF压电集能器的构成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可穿戴式集能器的基本概念
        1.1.1 人体穿戴集能器的出现与应用
        1.1.2 人体可释放能量的种类与收集方式
        1.1.3 足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
    1.2 压电式收集环境能量的研究现状
        1.2.1 压电材料方面
        1.2.2 电路方面
        1.2.3 结构方面
        1.2.4 集能器的整体集成与电量输出与储存
    1.3 基于压电式的足部能量收集的研究现状
        1.3.1 平板结构
        1.3.2 拱形结构
        1.3.3 悬臂梁结构
        1.3.4 其他结构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存在问题与研究意义
        1.4.2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4.3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可穿戴压电集能器的相关理论及其PVDF结构设计
    2.1 压电材料基本理论
        2.1.1 压电效应与压电方程
        2.1.2 压电材料的一些特性参数
        2.1.3 压电材料的机电转换类形
        2.1.4 常用压电材料
    2.2 足部能量收集器结构的设计与参数估计
        2.2.1 结构设计
        2.2.2 结构性能分析与选择
        2.2.3 典形电压输出单波理论分析与特征参数计算
    2.3 四种构造形式的压电集能器的实验结果
        2.3.1 平板式集能器(1#)
        2.3.2 C形集能器(2#)
        2.3.3 拱形压电集能器(3#)
        2.3.4 曲折形(zigzag形)集能器(4#)
        2.3.5 四种集能器效果的综合评价
    2.4 PVDF压电集能器的制作
        2.4.1 PVDF压电集能器初步制作工艺
        2.4.2 PVDF压电集能器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板式压电集能器的制作与实验研究
    3.1 平板式PVDF器件的理论模型
        3.1.1 d_(33)平板式压电元件的压电特性
        3.1.2 平板式压电元件不同连接方式的压电特性
    3.2 d_(33)压电集能器结构设计与制作
        3.2.1 结构设计
        3.2.2 绝缘层的选择
    3.3 d_(33)压电集能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3.1 不同载荷下的输出电压
        3.3.2 冲击力下的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3.3 重力作用下的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3.4 简谐力作用下的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3.5 不同步速下的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3.6 耐用性
    3.4 阵列式d_(33)集能器的设计及性能测试分析
        3.4.1 阵列式d_(33)集能器的设计
        3.4.2 实验设计
        3.4.3 输出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形压电集能器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4.1 C形压电集能器的控制方程
        4.1.1 几何分析
        4.1.2 C形压电集能器本构方程
        4.1.3 C形压电集能器平衡方程
    4.2 C形压电曲梁结构的发电性能研究
    4.3 C形压电屈曲结构的设计与制作
        4.3.1 基质层的选用及尺寸设计
        4.3.2 竖直高度控制材料的选择
        4.3.3 C形压电屈曲结构的制作
    4.4 部分结构参数对C形压电集能器输出的影响
        4.4.1 不同载荷下的输出电压
        4.4.2 压电薄膜长度对输出的影响
        4.4.3 C形结构的竖直高度对输出的影响
        4.4.4 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球形集能器的制作与实验研究
    5.1 球形结构的设计与制作
    5.2 实验设计
    5.3 输出性能分析
        5.3.1 C形、圆形及球形压电集能器的单个压电单元的性能分析
        5.3.2 球形集能器的单个单元与整体的性能分析
        5.3.3 耐用性
        5.3.4 球形集能器整流后接电阻与电容的输出性能分析
        5.3.5 阵列式d_(33)集能器与球形集能器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单压电层复合梁中心轴线位置的确定
    附录2 zigzag状压电集能器的初步探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已发表及录用的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EMFi压电薄膜的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足底压力测试鞋垫设计
    2.1 足部生物力学研究
        2.1.1 足部生理结构
        2.1.2 人体步态过程分析
    2.2 足底压力传感器材料研究
        2.2.1 压阻式足底压力传感器
        2.2.2 电容式足底压力传感器
        2.2.3 压电式足底压力传感器
    2.3 EMFi压电薄膜传感器特性研究
        2.3.1 EMFi压电薄膜工作原理
        2.3.2 EMFi压电薄膜优点
    2.4 足底压力测试鞋垫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硬件总体构成
    3.2 微控制器选择
        3.2.1 微控制器选择
        3.2.2 最小系统设计
    3.3 各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3.3.1 电源电路设计
        3.3.2 高速模拟开关
        3.3.3 电荷放大电路
        3.3.4 低通滤波电路
        3.3.5 工频陷波电路
        3.3.6 A/D转换模块
        3.3.7 无线通信模块
        3.3.8 串口通信电路
    3.4 底层嵌入式程序设计
        3.4.1 高速模拟开关程序设计
        3.4.2 ADC采样程序实现
        3.4.3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3.5 基于C#的足底压力数据接收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感器标定与系统数据预处理
    4.1 传感器静态标定
        4.1.1 静态特性指标
        4.1.2 静态标定实验
        4.1.3 标定数据处理
    4.2 传感器动态特性标定
        4.2.1 动态特性指标
        4.2.2 时域法系统辨识模型
        4.2.3 动态特性实验
    4.3 足底压力数据预处理
        4.3.1 数值滤波算法
        4.3.2 卡尔曼滤波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足底压力的应用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整体调试
    5.2 不同运动状态足底压力实验研究
        5.2.1 平地行走实验
        5.2.2 平地跑步实验
    5.3 平衡评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铁水预处理脱硫的流体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铁水炉外脱硫工艺进展
        1.2.1 KR法脱硫工艺进展
        1.2.2 镁喷吹法脱硫工艺进展
    1.3 我国喷吹法铁水深脱硫实践现状
    1.4 镁脱硫过程分析
        1.4.1 镁脱硫反应热力学分析
        1.4.2 镁脱硫反应动力学分析
    1.5 脱硫装置流体流动特性研究进展
        1.5.1 镁脱硫装置流体流动特性研究进展
        1.5.2 KR法脱硫装置流体流动特性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搅拌-喷吹法气泡分散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操作条件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顺、逆时针交替旋转搅拌模式气泡分散行为研究
        2.3.2 定方向变速搅拌模式气泡分散行为研究
        2.3.3 定速搅拌模式气泡分散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搅拌-喷吹法气液流动模拟
    3.1 引言
    3.2 搅拌-喷吹法气液流动数学模型
        3.2.1 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
        3.2.2 相间作用力
        3.2.3 湍流模型
    3.3 计算对象及求解方法
    3.4 数学模型正确性验证
    3.5 不同湍流模型对气液流动行为影响
    3.6 不同桨型对流场影响
    3.7 不同旋转模式对流场影响
        3.7.1 定速搅拌模式流动分析
        3.7.2 顺、逆时针交替旋转搅拌模式流动分析
        3.7.3 定方向变速搅拌模式流动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搅拌-喷吹法气泡聚并与破碎数学模型
    4.1 引言
    4.2 气泡群平衡模型
    4.3 三种典型气泡破碎率与聚并率模型
        4.3.1 Prince and Blanch模型
        4.3.2 Luo and Svendsen模型
        4.3.3 Lehr and Mewes模型
    4.4 多尺寸气泡相间作用力系数
        4.4.1 曳力系数
        4.4.2 升力系数
    4.5 求解策略
        4.5.1 BPBM与欧拉双流体模型耦合
        4.5.2 模拟对象及求解方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单一尺寸气泡模型和多尺寸气泡模型气泡分散比较
        4.6.2 不同破碎率模型对气泡尺寸分布影响
        4.6.3 不同聚并率模型对气泡尺寸分布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搅拌-喷吹法气泡分散行为模拟
    5.1 引言
    5.2 计算对象和求解条件
    5.3 不同搅拌模式对流场结构和气泡分散影响
        5.3.1 顺、逆时针交替旋转搅拌模式对流场结构和气泡分散影响
        5.3.2 定方向变速搅拌模式对流场结构和气泡分散影响
        5.3.3 定速搅拌模式对流场结构和气泡分散影响
    5.4 搅拌桨转速对气泡分散影响
        5.4.1 顺、逆时针交替旋转搅拌模式转速对气泡分散影响
        5.4.2 定方向变速搅拌模式转速对气泡分散影响
        5.4.3 定速搅拌模式转速对气泡分散影响
    5.5 喷吹量对气泡分散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变速机械搅拌法脱硫剂与铁水混合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与求解策略
    6.3 变速机械搅拌法固液流动数学模型
        6.3.1 Euler-Granular模型
        6.3.2 曳力计算
        6.3.3 湍流模型
    6.4 数学模拟正确性验证
    6.5 搅拌模式对流场影响
        6.5.1 搅拌模式对脱硫剂卷入流场影响
        6.5.2 搅拌模式对脱硫剂分散流场影响
    6.6 变速模式对混合行为影响
    6.7 变速模式对混合时间影响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8)多运动模式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不同运动模式的足底压力研究国内外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足底受力特征理论分析及检测系统研究
    2.1 八阵列式足底受力区域划分规则研究
        2.1.1 步态特征描述
        2.1.2 八阵列式足底受力区域划分规则
    2.2 平地行走及跑步运动足底压力分析与建模
    2.3 上下台阶运动足底压力分析及建模
    2.4 单支撑期足底摩擦力研究
        2.4.1 人体惯性参数描述
        2.4.2 单支撑期足底摩擦力研究
    2.5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2.5.1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硬件介绍
        2.5.2 八路足底力检测电路原理介绍
        2.5.3 基于LabVIEW的软件界面设计
    2.6 PVDF压电薄膜标定及精度分析
        2.6.1 PVDF压电薄膜标定方案研究
        2.6.2 标定结果及精度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运动模式下的足底力采集实验方案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3.1 实验总体方案研究
        3.1.1 实验准备阶段
        3.1.2 多运动模式数据采集实验方案研究
    3.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3.2.1 原始数据处理及步态周期划分
        3.2.2 周期数据滤波处理
        3.2.3 提取并计算特征值
        3.2.4 实验分析主要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运动模式下的足底受力特征分析与康复训练策略研究
    4.1 静态站立足底受力特征分析
    4.2 平地行走运动模式下的实验数据与特征分析
        4.2.1 合力大小与合力作用点位置关系特征
        4.2.2 压力峰值与相位关系特征
        4.2.3 压力峰值与速度关系特征
        4.2.4 单支撑期摩擦力与速度关系特征
    4.3 平地跑步运动模式下的实验数据与特征分析
        4.3.1 合力大小与合力作用点位置关系特征
        4.3.2 压力峰值与相位关系特征
        4.3.3 压力峰值与速度关系特征
        4.3.4 单支撑期摩擦力与速度关系特征
    4.4 上、下台阶运动模式足底受力特征分析
        4.4.1 上台阶足底受力特征分析
        4.4.2 下台阶足底受力特征分析
    4.5 非正常步态运动模式下足底受力特征分析
    4.6 足部康复训练策略研究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加速度计的人体运动能量损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人体运动能耗的研究方法
        1.2.2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能耗研究现状
        1.2.3 发展方向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加速度的人体运动能量损耗理论研究
    2.1 基于加速度的人体运动能量损耗理论模型研究
        2.1.1 机械功的研究
        2.1.2 基于能量法的运动能耗测量
    2.2 基于加速度的积分计算研究
        2.2.1 积分方法研究
        2.2.2 坐标系变换与重力分量滤除
    2.3 基于加速度的人体运动生物力学模型研究
        2.3.1 人体惯性参数
        2.3.2 基于加速度的人体运动学模型研究
        2.3.3 基于加速度的人体动力学模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加速度计的人体运动能耗检测系统研究
    3.1 基于MEMS的加速度计原理分析
    3.2 基于加速度计的人体运动检测系统设计
        3.2.1 总体方案设计
        3.2.2 系统硬件设计
        3.2.3 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3.3 加速度计静态误差分析
    3.4 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3.4.1 不同速度跑步时的原始数据分析
        3.4.2 单周期下的加速度数据处理
        3.4.3 周期数据的滤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人体运动能耗实验研究
    4.1 跑步时的运动特征及能耗研究
        4.1.1 跑步时各肢体加速度变化特征研究
        4.1.2 跑步时各肢体速度特征分析
        4.1.3 跑步时的动能特征分析
        4.1.4 跑步时的人体运动能耗研究
    4.2 其他运动状态下的运动特征及能耗研究
        4.2.1 其他运动状态下人体质心加速度变化特征研究
        4.2.2 其他运动状态下人体质心速度变化特征研究
        4.2.3 其他运动状态下人体质心动能变化特征研究
        4.2.4 其他运动状态下的人体运动能耗研究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20-MST评价20-39岁成年人心肺耐力方法及速查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肺耐力的定义
    2.2 心肺耐力的影响因素
        2.2.1 遗传因素
        2.2.2 年龄和性别
        2.2.3 身体活动
        2.2.4 其他因素
    2.3 心肺耐力的评价指标
        2.3.1 最大摄氧量
        2.3.2 峰值摄氧量
        2.3.3 无氧阈
        2.3.4 最大摄氧量平台持续时间
        2.3.5 最大摄氧量速度
        2.3.6 小结
    2.4 心肺耐力的测试方法
        2.4.1 直接测试法
        2.4.2 间接测试法
        2.4.3 小结
    2.5 20米折返跑研究现状
        2.5.1 起源
        2.5.2 优势
        2.5.3 适用人群
        2.5.4 负荷方案
        2.5.5 预测公式
        2.5.6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样本来源
        3.1.2 样本构成
    3.2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图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实验法
        3.3.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20米折返跑的效度分析
        4.1.1 受试者基本形态特征
        4.1.2 20米折返跑中各指标的变化规律
        4.1.3 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各项指标的变化特征
        4.1.4 VO_(2peak)与VO_(2max)相关分析
    4.2 20米折返跑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受试者身体形态特征
        4.2.2 20米折返跑预测模型的构建
        4.2.3 模型的检验与诊断
        4.2.4 20米折返跑预测模型的回代检验
    4.3 20米折返跑重测信度检验
    4.4 20米折返跑评价心肺耐力速查表初步建立
    4.5 20米折返跑评价心肺耐标准的初步建立
5 讨论
    5.1 实验室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案的建立
    5.2 20米折返跑作为评价心肺耐力方法的科学性
        5.2.1 有效性
        5.2.2 可靠性
        5.2.3 可行性
    5.3 20米折返跑评价心肺耐力的回归方程
    5.4 20米折返跑评价心肺耐力速查表
    5.5 20米折返跑评价心肺耐力的标准
    5.6 20米折返跑应用前景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不同跑速机械功耗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匹配特性研究[D]. 尹贝.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飞机前轮减摆控制研究[D]. 王恕浩.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3]大流量固定流导元件的制作、测试及应用[D]. 甘婧.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5]行走压能PVDF压电集能器的构成与性能表征[D]. 曹文英. 东华大学, 2018(05)
  • [6]基于EMFi压电薄膜的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研究[D]. 李文瑶. 东南大学, 2018(05)
  • [7]基于铁水预处理脱硫的流体流动特性研究[D]. 纪俊红. 东北大学, 2017(09)
  • [8]多运动模式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D]. 张炳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9)
  • [9]基于加速度计的人体运动能量损耗研究[D]. 萨楚如拉图.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10]20-MST评价20-39岁成年人心肺耐力方法及速查表的研究[D]. 杨甜.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6)



上一篇:BiPAP呼吸机治疗急性重症哮喘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拓宽戏路,演活人物——我在舞台实践中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