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遗传性凝血因子XI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共识编写组[1](2021)在《复发性流产合并血栓前状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凝血功能异常, 尤其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 PTS)是导致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常见原因。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在RSA合并PTS患者的防治方面疗效肯定,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 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和超适应证用药等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进一步规范RSA合并PTS的诊治, 国家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妇产科学、生殖免疫学、生殖医学、风湿免疫学、血液病学、检验医学以及循证医学专家, 根据RSA合并PTS的诊治现状, 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证据和进展共同讨论, 制定本共识, 旨在为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做出合理决策提供参考。

王轲,屈晨雪[2](2021)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传性出血和血栓性疾病(BTD)是一组与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纤溶系统相关的异质性疾病。除常见BTD外,常规实验室诊断这类疾病有很大难度,常需要进行特殊的实验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因此,可能会延误患者的诊治,甚至危及生命。随着高通量测序(HTS)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得愈发普遍,BT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

翁妙珊,杨立业,吴教仁,章金灿,袁炜嗣,庄丹,林芬[3](2021)在《7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7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FⅪ活性(FⅪ:C),免疫火箭电泳法检测FⅪ抗原(FⅪ:Ag)水平,并抽提患者外周血DNA,PCR扩增患者FⅪ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在7例遗传性FⅪ缺陷症患者中共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3种无义突变(p.Lys327X、p.Tyr351X、p.Gln263X),1种移码突变(p.Leu424fsX10)和1种剪接位点突变(c.326-1G>A);除患者7为单杂合突变,FⅪ:C为56.7%,FⅪ:Ag59.2%,其余患者FⅪ:C和FⅪ:Ag均明显降低(<2%和<1%),基因型为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患者临床出血表现轻重不一,患者1、2均有术后出血不止的表现,而患者5则无术后出血表现。结论所发现的5种基因突变是导致7例遗传性FⅪ缺陷症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其中p.Gln263X较常见,p.Lys327X为新发现的FⅪ基因突变类型,而FⅪ:C与患者的临床表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毕景楠[4](2021)在《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遗传性易栓症因发病年龄主要涉及儿童及青壮年,静脉血栓发生部位往往在少见部位(如颅内静脉窦血栓、腹腔内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等),其所造成的严重性、危害性和后遗症不容忽视,已知遗传因素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病中起重要的决定作用,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对此领域研究仍相对薄弱,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精准诊治及个体化管理,以往一代基因检测技术只能解释其中约5~10%的病因,近年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遗传性易栓症的深入研究打开新的局面,目前关于我国尤其华南地区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的研究仍十分有限。目的:研究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相关因素,为遗传性易栓症研究累积资料,并探讨二代测序在易栓症诊断的应用。方法:收集40例经二代测序发现基因异常的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测序结果,对相关临床特征及基因异常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本研究纳入无血缘关系的血栓性疾病病例40例,中位发病年龄29.5岁(12-64岁),首次发病年龄≤50岁36例(90.0%),50岁以上的有4例(10.0%)。男性患者28例(70.0%),女性12例(30.0%),男女比例2.3:1,女性患者中位发病年龄29.5岁,均为育龄期(20-43岁)。40例患者可有或无明显发病诱因,15例(37.5%)患者发病时可识别1至2个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其中7例(17.5%)患者因妊娠或分娩诱发,占女性患者的58.3%(7/12);其余诱因包括2例(5.0%)肿瘤相关(1例患者发病4年后确诊卵巢恶性肿瘤、1例患者发病同时确诊急性B细胞白血病)、1例(2.5%)抗磷脂综合征、4例(10.0%)长途飞行/久坐/制动、1例(2.5%)口服雌孕激素、2例(5.0%)静脉穿刺。25例(62.5%)患者发病时无明确诱因。40例患者均利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血栓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从单纯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到严重的多部位血栓。其中36例(90.0%)发生静脉血栓、3例(7.5%)发生动脉血栓(脑梗塞、心肌梗死、肾梗死、肢体动脉血栓),1例(2.5%)发生动静脉混合性(大脑中动脉、颈动脉、双下肢深静脉)血栓。首次发病时,40例患者中有29例(72.5%)在单个部位发生血栓,11例(27.5%)患者在2至4个部位同时发生血栓。25例(62.5%)患者首发表现为下肢DVT,其中7例(28.0%)合并肺栓塞;9例(22.5%)患者首发部位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其中2例合并脑出血;4例(10.0%)患者首发部位为腹腔内静脉血栓(包括肝静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脾静脉、肾静脉);2例(5.0%)患者首发部位为上肢深静脉。40例患者就诊时共计发生55次独立的血栓事件,每位患者平均发生1.35次,发生血栓事件从1次至4次,其中29例(72.5%)患者为单次血栓形成,11例(27.5%)患者为复发性血栓形成,其中9例(81.8%)为静脉系统血栓复发,2例(18.2%)为动脉血栓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2.二代测序结果特点64例患者进行了出凝血相关基因panel的二代测序,40例(62.5%)患者检出至少1个基因变异,其中9例(14.1%)患者检出1个以上变异,24例患者未检出变异。40例患者共检出50个基因变异,涉及12个与出凝血疾病相关基因的40个基因位点,其中杂合变异占98.0%(49/50),纯合变异占2%(1/50)。在变异性质中,错义突变占74.0%(37/50),无义突变占12.0%(6/50),小片段缺失/重复突变占4.0%(2/50),移码突变占4.0%(2/50),剪切区变异占4%(2/50)。具体检出的50个基因变异中,SERPINC1、PROC、PROS1三种抗凝蛋白编码基因变异共占72%(36/50),检出THBD基因变异占6%(3/50),凝血因子编码基因变异共占12%(6/50),其中F2 G1787T检出1例,F5基因突变3例,分别为F5 c.1059C>G、c.1000A>G和c.5378G>T各1例,未检出Leiden突变;FGA、FGB基因突变各1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编码基因PLAT基因突变占4%(2/50)。其余检出COL3A1 c.3775G>A、CYP4V2c.802-8_810delins GC变异各1例。本组患者中检出仅涉及单个基因单位点变异患者31例(77.5%),检出涉及2个或以上位点的复合基因变异有9例(22.5%),本组病例复合基因异常以抗凝蛋白复合缺陷或抗凝蛋白联合其他基因缺陷为主(78.9%,15/19)。50个基因变异中,依据ACMG分类指南,结合患者临床表型及家系等表现,本研究鉴定为致病或可疑致病性的基因变异占58%(29/50),鉴定为意义未明的基因变异占42%(21/50)。3.基因检测与表型检测结果比较本组病例测出三种抗凝蛋白基因缺陷患者共30例次,对应表型检测结果异常的患者有23例次,表型反映基因异常的比率为76.7%,部分患者检测出抗凝蛋白的编码基因异常而表型检测结果在参考范围(7/30,23.3%)。具体为SERPINC基因异常患者有6例(AT活性54.8±28.4%),其中AT活性降低有5例,AT活性正常1例,表型符合基因结果的比率为83.3%(5/6);PROC基因突变患者有16例(PC活性56.8±35.1%),其中PC活性降低有12例,表型符合基因结果的比率为75%(12/16);PROS1基因突变患者8例(PS活性37.0±27.3%),其中蛋白S活性下降6例,表型符合基因结果的比率为75%(6/8)。4.常见血栓相关基因的变异与意义二代测序为血栓性疾病提供分子水平的诊断,对进一步分析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PROC基因检出的变异涉及13个位点,其中PROC R189W突变7次检出,6例杂合突变,1例纯合突变,表明该突变在本组病例很常见,与以往研究相符,即R189W突变为我国PROC基因突变的“热点”。本课题中F2基因检出p.R596L变异,先证者为28岁女性,反复多部位血栓形成,部位包括急性肺栓塞、下腔静脉、双侧髂静脉、左肾静脉、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家族中其母亲和妹妹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代验证发现携带相同位点突变。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发病机制可能为抗凝血酶抵抗,该突变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课题发现SERPINC1双突变并PROS1突变1例。其中SERPINC1 M313V既往未见报道。复合基因突变可能是该患者的血栓形成的分子致病机制,其中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突变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发现PROS1基因C205W突变1例,可能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右下肢DVT和PE有关,PS活性51%稍降低,该突变为国内外既往未见报道的突变。结论:1.本研究遗传性易栓症患者主要表现为VTE,本组资料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比急性肺栓塞更为常见,妊娠相关因素诱发的VTE占育龄期女性一半以上,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独或合并动脉血栓。2.本研究遗传性易栓症以抗凝蛋白基因缺陷为主(占72%),其中以PROC基因突变最为常见。PROC C565T突变可能是PROC基因重要的突变热点,提示蛋白C缺乏症患者应进行该位点筛查。3.二代测序在血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表型检测的有力补充,可确切证实易栓症的基因突变位点和分子学发病机制,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为我国易栓症的防治研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药物治疗靶点。4.本研究报道1例凝血酶原G1787T突变所致凝血酶原缺陷,可能与反复多部位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发病机制为可能为抗凝血酶抵抗。5.发现抗凝血酶M313V和蛋白S C205W突变既往未见报道,需进一步研究其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王安资,陈姝[5](2020)在《124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24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临床表型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从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集1981-2019年全部关于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文献,并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共计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4例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共有57种基因突变,高危出血基因型有Arg304Trp、Thr359Met、His408Gln、IVS5-1G>A、Arg277Cys、Arg152Leu、Tyr128Cys、Arg364Gln、27/28delCT、11520/11521insT、11487-9CCCdelC、26/27delTC;在纯合子患者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是IVS5-1G>A、IVS6-1G>A基因型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是IVS5-1G>A、Thr359Met、27/28delCT基因型者;出现关节血肿的是26/27delTC,Tyr128Cys基因型者。出血程度与构成基因的合子型有关(P=0.040);杂合子与纯合子的出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出血程度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无关(P=0.320、0.326)。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在我国目前有57种凝血因子Ⅶ基因突变,12种高危出血基因型,出血程度与合子型有关,杂合子患者出血程度轻,纯合子患者出血程度重,出血程度与PT、FⅦ:C无关。

彭燕[6](2020)在《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1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对1例遗传性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CHD)联合凝血因子Ⅺ缺乏(HFⅪD)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并分析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结构与功能。方法:用凝固法检测PT、APTT、Fg、TT、FⅦ:C和FⅪ:C等凝血指标,Clauss法和PT衍算法分别测定Fg活性和抗原含量;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全血基因组DNA,用PCR方法分别扩增F7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纤维蛋白原的三个基因(FGA、FGB和FGG)和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并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应用ClusterⅩ和Swiss-PdbViewer4.10软件对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分别进行保守性及分子建模分析,用凝血酶法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以进行突变纤维蛋白原功能研究。结果:1.在12例患者中发现6种F7基因错义突变,其中p.Met366Val和p.Cys418Gly为首次报道。有7例为纯合突变,其中5例为p.Thr241Asn纯合突变,其FⅦ活性分别为:3.6%、4.1%、3.7%、3.5%、4.0%,临床出血表现轻重不一;剩余两例为p.His408Gln和p.Thr419Met纯合突变,FⅦ活性分别为4.4%和3.9%,前者无自发性出血而后者表现为反复皮肤黏膜轻至中度出血。有4例为双杂合突变,分别为p.Thr241Asn和p.His408Gln、p.Thr241Asn和p.Met366Val、p.Thr241Asn和p.Cys389Gly、p.Thr241Asn和p.Cys418Gly,FⅦ活性分别为3.6%、3.6%、2.5%和3.5%,均无自发性出血。另有1例为p.Thr241Asn单杂合突变,其FⅦ活性为2.7%,无出血症状。2.测得先证者、祖母、父亲、姑姑和妹妹的血浆Fg活性和抗原含量分别为0.33g/L和1.77 g/L、0.32g/L和1.69 g/L、0.29g/L和1.36 g/L、0.31g/L和1.69 g/L与0.36g/L和1.66 g/L,且均在FGG基因外显子8发现c.1097A>G(γHis340Arg)杂合突变。先证者祖父纤维蛋白原活性为2.93g/L,但FⅪ活性为17.6%,在其F11基因外显子5和外显子11分别发现c.434A>G(HGV p.His145Arg)和c.1253G>T(p.Gly400Val)双杂合突变;先证者及其父亲、姑姑在F11基因外显子5检测到c.434A>G杂合突变,其母亲未发现纤维蛋白原和F11基因突变。3.纤维蛋白原γ链蛋白His340残基在不同物种之间高度保守,分子建模表明γHis340Arg突变并未影响γ链蛋白空间结构,功能分析发现携带γHis340Arg突变患者纤维蛋白聚合能力下降。结论:1.在12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6种错义突变,分别为p.Thr241Asn,p.His408Gln,p.Met366Val,p.Cys389Gly,p.Cys418Gly和p.Thr419Met,其中p.Met366Val和p.Cys418Gly为首次报道;p.Thr241Asn突变较常见。2.FⅦ:C与临床表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3.FGG基因外显子8 c.1097A>G(γHis340Arg)杂合突变为一种新突变体,这种突变体可能通过干扰纤维蛋白多聚体延迟导致纤维蛋白原功能异常。4.F11基因外显子5 c.434A>G(HGV p.His145Arg)和外显子11 c.1253G>T(p.Gly400Val)双杂合突变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XI缺乏症。

张夏林[7](2020)在《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目前除输注相应凝血因子进行替代治疗外,尚无成熟的治愈手段可用于临床。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编码相应凝血因子的基因发生变异,导致凝血因子出现数量或功能的缺陷。常见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包括血友病A、血友病B和血管性血友病,罕见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包括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凝血因子II缺乏症、凝血因子V缺乏症、凝血因子VII缺乏症、凝血因子X缺乏症、凝血因子XI缺乏症及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等。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诊断方面,对于出血倾向严重且有明确家族史患者,常规凝血检测结合凝血因子测定一般可以明确诊断,但在表型较轻且无家族史者,常规检测明确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分子诊断在区分表型、提供遗传学诊断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并可为临床出血患者的管理提供依据。本课题针对本地区凝血因子X(Factor X,FX)缺乏症和血友病A(hemophilia A,HA)、血友病B(hemophilia B,HB)进行分子诊断,以确认疾病表型,明确遗传学信息,并补充基因变异信息。探索新发现基因变异的致病机制,丰富和补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变异谱和疾病谱。方法:1、遗传性FX缺乏症、HB和HA的表型诊断对于1例遗传性FX缺乏症患者及家系成员的诊断,使用一期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FX活性(Factor X activity,FX:C)和血浆中FX抗原(Factor X antigen,FX:Ag)含量。在针对HB32例患者及5个家庭的家系成员方面,使用一期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FIX活性(FactorⅨactivity,FIX:C)和FIX抗原(FactorⅨantigen,FIX:Ag)。使用Bethesda方法检测FIX抑制物。对53例HA患者进行FVIII活性(Factor VIII activity,FVIII:C)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原(VWF antigen,VWF:Ag)含量测定。使用Bethesda方法检测FVIII抑制物。2、遗传性FX缺乏症、HB和HA的分子诊断遗传性FX缺乏症和HB的分子诊断使用PCR结合Sanger测序分析检测FX基因(F10)、FIX基因(F9)序列变异。测序结果经与数据库比对,除外SNP,确认F10和F9的序列变异。对于HA的分子诊断,首先使用LD-PCR和双管多重PCR检测内含子22倒位和内含子1倒位,对双倒位阴性者使用二代测序分析FVIII基因(F8)编码区序列变异及凝血因子相关的可能的基因变异。测序结果经基因注释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确认变异位点。3、新发现F10变异的致病机制研究通过构建过表达野生型FX基因载体和突变型FX基因载体,转染293T细胞,分析遗传性FX缺乏症变异对于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异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HB和HA新发现变异的致病机制,剪接点变异通过剪接点变异在线预测工具Human Splice Finder version3.1(HSF,http://www.umd.be/HSF/)预测,以分析变异对于FIX的影响;使用SIFT和PolyPhen-2分析错义突变对FIX蛋白和FVIII蛋白结构及功能的破坏程度。使用i-Tasser软件对FIX蛋白结构同源建模,并使用PyMol对建模后的分子进行作图。使用Swiss-model软件和Swiss-Pdb Viewer工具对变异后FVIII蛋白进行同源建模并对建模后的分子进行展示作图。结果:1、凝血检测显示遗传性FX缺乏症先证者及其同样有出血症状的姐姐凝血时间显着延长,FX:C分别为3.2%和2.2%,FX:Ag分别为23%和11%。其父母的FX:C及FX:Ag水平约为有正常范围的50%,另一无出血症状的姐姐凝血指标均正常。根据表型诊断结果,先证者表型属于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型。分子诊断结果表明先证者及有出血症状的姐姐携带有F10 p.Ser362Asn(c.1085G>A)纯合变异,父母均为此位点的杂合携带者,另一无出血症状的姐姐未携带基因变异。体外功能验证实验表明FX:C在突变型细胞培养基中显着下降,FX:Ag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与患者表型一致。荧光定量PCR显示,此错义突变并未影响RNA的转录。生物信息学分析中,蛋白结构模拟提示变异位点与FX催化三联体(His276,Asp322和Ser419)空间位置较接近,可能影响FX蛋白与底物的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的结合能大于野生型蛋白与底物的结合能,说明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结合稳定性弱于野生型蛋白。进一步分析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与底物类似物小分子的构象差异发现,此变异显着改变了关键催化残基His276(His42)的侧链构象。2、在32例HB患者中共检出23种变异,其中18种为F9变异数据库中已收录的变异,5种为本研究新发现的F9变异。新发现F9变异包括c.277+5 G>T,c.723+1G>A,c.839-6c.839-5 ins,c.553557 del CAAAC(p.Gln185Phefs*1)和and c.1215T>G(p.Asp405Glu)。剪接点变异c.277+5 G>T和c.723+1G>A主要是破坏了正常剪接位点的识别;大片段插入c.839-6c.839-5 ins因位于剪接点附近,破坏正确的剪接位点并形成多个异常的剪接点;小片段缺失p.Gln185Phefs*1主要是由于移码效应生成了截短的无功能的FIX蛋白;错义突变p.Asp405Glu位于F9催化区,对FIX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在53例HA样本中,共检出F8变异49例。其中内含子22倒位31例,内含子1倒位3例,其它变异类型15例,包括错义突变9例,移码突变4例(缺失2例,插入1例,单碱基复制1例),无义突变2例。除了单碱基G复制变异(p.Ile1213Asnfs*28)为课题组前期报道的本地区热点突变,其余变异均为本地区首次发现。错义突变p.Cys172Ser,p.Tyr404Ser,p.Asp1903Gly,p.Ser2284Asn及缺失p.Leu2249fs*9和插入p.Pro2319fs*97为新发现的F8变异。F8变异中,错义突变p.Cys172Ser是由于Cys172处于A1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二硫键结构中,被其他氨基酸取代后会丢失原先的蛋白结构,导致重型HA;错义突变p.Asp1903Gly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VIII蛋白的A3结构域的正确构象,进而影响了FVIII与VWF的结合,从而导致FVIII蛋白功能障碍,活性降低。错义突变p.Ser2284Asn对FVIII蛋白的影响是变异后Asn2284周围氢键增多,极性增强,蛋白结构的稳定性降低。错义突变p.Tyr404Ser的蛋白结构提示Ser取代Tyr后,氨基酸残基的构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氢键减少,疏水性增强。移码突变p.Leu2249fs*9是由于在25号外显子中存在一个单碱基G缺失,导致氨基酸移码,提前终止,丢失了整个26号外显子编码的功能域。小插入突变p.Pro2319fs*97则是由于移码效应,使FVIII蛋白的翻译过程没有正常终止,使FVIII蛋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结论:1、位于F10催化区的错义突变p.Ser362Asn是一个国内外首次报道的基因变异,通过细胞实验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明确了此变异的致病机制为通过改变关键催化残基His276的侧链构象,影响了FX蛋白与底物结合,进而破坏了FX蛋白的正常活化。2、本地区的F9变异呈一定的异质性。错义突变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主要发生于F9催化区。新发现的5种F9变异为c.277+5G>T,c.723+1G>A,c.839-6c.839-5ins,p.Gln185Phefs*1和p.Asp405Glu,经蛋白功能分析均为致病变异。3、对本地区F8的变异研究发现其存在较大的异质性,NGS分子诊断的应用充实了HA的变异谱,对后期的个体化遗传咨询及临床诊疗的评估有重要意义。NGS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可进一步分析基因变异对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刘佳婕[8](2020)在《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女性血友病分子致病机制及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是女性血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但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机制不清,本文主要研究了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女性血友病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相关凝血指标;进行基因相关检测,包括PCR扩增及测序分析F8、F9和XIST基因的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拷贝数检测、F8基因内含子1和22倒位检测;F8和F9遗传连锁分析;针对HUMARA基因和RP2基因进行X染色体灭活率的检测;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X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分析定位与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相关的基因。结果:9例女性血友病患者中共诊断6例血友病A及3例血友病B。6例血友病A患者中,基因诊断显示先证者HA1 F8基因存在突变c.1063C>T,p.Arg355*,先证者HA2 F8基因存在新突变c.6241T>G,p.Trp2081Gly,先证者HA3 F8基因存在突变c.5998+1,G>C,先证者HA4显示2号外显子到6号外显子拷贝数减少,为F8基因大片段杂合缺失患者,先证者HA5 F8基因2号外显子到26号外显子拷贝数增加,为F8基因大片段杂合重复患者,先证者HA6为F8基因内含子22倒位携带者。3例血友病B患者中,基因诊断显示先证者HB1 F9基因5号外显子存在突变c.508T>C,p.Cys170Arg,先证者HB2 F9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突变c.1226G>A,p.Gly409Glu,先证者HB3 F9基因2号内含子存在突变c.255+5G>A。X染色体灭活率检测结果显示9名患者中7名患者存在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现象。女性血友病携带者中,发现FVIII:C/FIX:C水平与不携带F8/F9突变的X染色体灭活率之间负相关。XIST基因分析显示3名女性血友病患者存在XIST突变,但这3个突变均与患者的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无关,X染色体微阵列显示HB3先证者的Xq28存在长约2904kb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域覆盖了超过60个基因。HA1家系的X染色体连锁分析显示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的致病基因最有可能所在的范围是X染色体22375122 bp~46674676 bp(Xp21.2Xp11.4)结论:女性血友病携带者中FVIII:C/FIX:C水平与不携带突变X染色体灭活率之间负相关。先证者HB3基因芯片结果显示Xq28存在长约2904kb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域覆盖了超过60个基因,并且携带该大片段缺失的X染色体几乎全部被灭活,推测Xq28大片段缺失会导致细胞生存劣势从而造成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现象的产生。HA1家系的X染色体连锁分析显示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的致病基因最有可能所在的范围是Xp21.2Xp11.4,该区域内可能存在控制X染色体灭活的基因元件或者在该区域内存在某个基因突变导致细胞选择的现象产生。目的:阐明6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FX)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并且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TGT)评估FX缺陷症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收集6例患者及相关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凝固法检测内外源以及共同途径激活的FX活性(FX:C),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X抗原(FX:Ag),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浆中的FX,直接测序法检测FX基因(F10)突变,采用TGT检测6例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血浆中的凝血酶生成。结果:在6例患者中共发现了10种F10突变,其中5种(p.Cys246Ser,p.Tyr319Cys,p.Leu252Phe,p.Arg313Gln以及IVS5-2A>G)为新突变,其余5种(p.Phe71Ser,p.Val338Met,p.Gly406Ser,p.Gly365Ser,p.Cys151Arg)为已报导突变,TGT显示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及峰值(peak)这两个参数与FX缺陷症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结论:5例遗传性FX缺陷症患者由F10双杂合突变所致,1例由F10单杂合突变所致;TGT的ETP以及peak这两个参数可用于评估FX缺陷症患者的出血倾向,对于该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起一定的作用。

张清华[9](2019)在《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复发性流产(RSA)病因的分布情况,以及流产次数与流产孕周和流产因素之间的关系;2)分析复发性流产与凝血指标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之间的关系;3)凝血因子Ⅻ(FXⅡ)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1)选取2018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流产次数、流产的孕周,并筛查患者的可能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夫妻双方遗传因素、女性生殖道因素、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流产孕周,分为早期RSA组(<12周组)(155例)和晚期RSA组(≥12周)(43例);根据流产次数分为流产2次组(123例)和≥3次组(75例)。分析RSA患者的病因,各因素的比例,以及RSA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和不同流产次数组间的差异;2)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流产组,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98例作为对照1组以及198例未妊娠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2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测:狼疮抗凝因子(LA)、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3)选取在2018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URSA患者15例,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RNA提取、cDNA合成、荧光定量PCR检测及DNA提取、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测序。结果:1)分析198例RSA患者的病因,染色体异常患者9例,占4.55%;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患者11例,占5.56%;内分泌系统异常患者36例,占18.18%;生殖道感染患者14例,占7.07%;自身免疫异常患者30例,占15.15%;不明病因患者98例,占49.49%。生殖道结构解剖异常对晚期RSA患者的影响大于早期RSA患者(P<0.05),其他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病因在不同流产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流产组、对照1组LA阳性率(17.68%、10.10%)均高于对照2组,流产组LA阳性率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ATⅢ表达低于对照2组,APTT、PT短于对照2组,FIB、D-Dimer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LA、APTT、D-Dimer、ATⅢ、FIB与复发性流产具一定相关性;3)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FX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XⅡ基因启动子区CPG1与CPG2两个位点甲基化率在病例组显着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较多且较复杂,本研究中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所占比例约一半,其他已知病因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可能出现的诸多异常因素、女性生殖道的先天畸形以及后天病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免疫相关异常的因素、细菌及病毒的感染、与内分泌有关的诸多疾病等等多种因素。2)复发性流产与凝血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通过监测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对检测复发性流产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发现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组与对照组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有差别,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升高相关;FXⅡ基因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低表达,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相关。

李丹丹[10](2019)在《两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两例存在纤维蛋白原指标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在临床诊断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CD)后,对患者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FGG进行DNA测序寻找基因突变位点,阐明其分子发病机制,进行基因诊断。方法:分析此类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在排除了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常见的继发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基础上,分别用Clauss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C)及纤维蛋白原抗原(fibrinogen antigen,Fg:Ag)水平。然后对两例先证者纤维蛋白原的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基因测序寻找基因突变位点,在基因水平上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先证者A为青年女性,因孕足月第二胎,欲行剖腹产手术就诊于产科,行凝血常规检查提示:纤维蛋白原为1.99g/L(Clauss法,即Fg:C测定),凝血酶时间(TT)为14.7s,进一步检查提示Fg:Ag为4.11g/L,Fg:Ag/Fg:C>2;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均在正常范围,临床诊断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既往无明显出血病史,亦无自发流产史。基因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A的FGB基因第8号外显子1433位核苷酸发生G>A杂合性错义突变,导致Fgβ链的478位精氨酸替代为赖氨酸(Arg478Lys),引起蛋白质合成异常,进而影响纤维蛋白原的功能。先证者B亦为青年女性,因习惯性流产就诊妇科。凝血常规提示:纤维蛋白原为0.52g/L(Clauss法,即Fg:C测定),TT为24.2s,进一步检查提示Fg:Ag为3.55g/L,Fg:Ag/Fg:C>2;而PT、APTT以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均在正常范围。既往有两次自发流产史,但出血量均不多。基因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B的FGA基因第2号外显子104位核苷酸发生G>A杂合性错义突变,导致Fgα链的35位精氨酸替代为组氨酸(Arg35His),引起蛋白质合成异常,同样影响纤维蛋白原的功能。结论:先证者A的FGB基因c.1433G>A:p.Arg478Lys杂合错义突变以及先证者B的FGA基因c.104G>A:p.Arg35His杂合错义突变分别为该两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致病机制。

二、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3)7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凝血指标检测
        1.2.2 基因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检测结果
    2.2 FXI基因检测结果
3 讨论

(4)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
    2.二代测序结果特点
    3.基因检测与表型检测结果比较
    4.常见血栓相关基因的变异与意义
讨论
    1.二代测序在血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2.本组资料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表现特征
    3.基因检测有助明确传统抗凝蛋白检测方法难以发现的抗凝异常
    4.部分基因异常及其致栓机制初探
    5.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相关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5)124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
    2.2 临床表型分布
    2.3 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2.4 临床表型影响因素
        2.4.1 临床表型与合子型关系
        2.4.2 临床表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3 讨论

(6)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1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2.2 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PCR扩增F7 基因
        2.2.5 测序分析
    2.3 结果
        2.3.1 实验室表型
        2.3.2 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F7 基因突变类型
        2.3.3 12 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突变在F7 基因分布
        2.3.4 FⅦ基因突变、FⅦ:C及临床表型
    2.4 讨论
第3章 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与功能分析
    3.1 材料
        3.1.1 病例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常规凝血试验
        3.2.2 FGA、FGB、FGG和 F11 基因分析
        3.2.3 纤维蛋白原γ链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比对分析
        3.2.4 纤维蛋白原γ链 Arg340 突变体的分子建模分析
        3.2.5 动态分析纤维蛋白聚合反应
    3.3 结果
        3.3.1 凝血试验
        3.3.2 FGG、F11 基因突变位点及纤维蛋白原γ链 His340 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
        3.3.3 家系图谱
        3.3.4 纤维蛋白原γ链 His340Arg突变蛋白空间构象
        3.3.5 携带γArg340 突变体的纤维蛋白原功能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一种新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检查结果
        2.2 基因分析结果
        2.3 FX-Ser362Asn在体外的功能研究结果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友病B分子诊断及新发现F9变异的致病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32例HB患者凝血检测及基因分析结果
        2.2 新发现F9 变异的基因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 新发现F9 变异的致病性评价
    3 讨论
        3.1 本地区F9 变异谱
        3.2 新发现F9 变异
        3.3 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3.4 HB分子诊断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友病A分子诊断及新发现F8变异致病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凝血检测及抑制物检测结果
        2.2 HA内含子倒位检测结果
        2.3 双倒位阴性者NGS分析结果
        2.4 Sanger测序验证NGS分析结果
        2.5 新发现F8 变异的蛋白结构分析结果
        2.6 错义突变的致病性预测
        2.7 新发现F8 变异的致病性预测及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HA变异谱
        3.2 HA新发现变异的致病机制探讨
        3.3 HA分子诊断策略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女性血友病分子致病机制及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的九例女性血友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采集及处理
        2.3 表型检测
        2.4 抗原检测
        2.5 基因分析
        2.6 F8和F9遗传连锁分析
        2.7 X染色体随机灭活的检测
        2.8 XIST分析
        2.9 mRNA分析
        2.10 核型分析
        2.11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2.12 X染色体的连锁分析
    3 结果
        3.1 家系情况和临床表现
        3.2 表型检测结果
        3.3 F8和F9突变分析
        3.4 遗传连锁分析和嵌合体检测结果
        3.5 X染色体灭活率
        3.6 FVIII:C/FIX:C与X染色体灭活率之间的关系
        3.7 XIST测序及mRNA定量分析
        3.8 核型分析以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
        3.9 X染色体连锁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6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家系资料
        2.2 标本采集
        2.3 凝血功能筛查
        2.4 内、外源凝血途径及共同途径激活FX后凝血因子X促凝活性的检测
        2.5 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中凝血因子X抗原含量
        2.6 凝血酶生成试验(TGT)
        2.7 F10基因诊断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信息及相关检测结果
        3.2 F10突变检测结果
        3.3 TGT各项参数检测结果及凝血酶生成曲线
        3.4 TGT各参数在三组临床出血严重程度不同的FX缺陷症患者间的比较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构成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与血栓前状态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两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发性流产合并血栓前状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 国家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21(10)
  • [2]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J]. 王轲,屈晨雪.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08)
  • [3]7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J]. 翁妙珊,杨立业,吴教仁,章金灿,袁炜嗣,庄丹,林芬.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07)
  • [4]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D]. 毕景楠.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5]124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J]. 王安资,陈姝.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22)
  • [6]遗传性FⅦ缺陷症的基因诊断和表型分析及纤维蛋白原γHis340Arg突变体的鉴定、结构和功能分析[D]. 彭燕. 南昌大学, 2020(08)
  • [7]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和血友病分子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D]. 张夏林.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8]X染色体非随机灭活导致女性血友病分子致病机制及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D]. 刘佳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D]. 张清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10]两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D]. 李丹丹.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纤维蛋白原论文 基因变异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x染色体论文 突变理论论文

上一篇:优化巷道布局,实现集中生产
下一篇:一种高效的启发式流水车间调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