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锓,刘念[1](2022)在《从词尾到助词——论助词“地”形成的语用动因》文中研究表明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发展,在"体词性结构+地"构式中,助词"地"的意义也开始分化,由表状态发展到表方式、表数量、表时间和表列举等。无论是词尾"地",还是助词"地",其出现与发展演变的动因都是为了适应汉语状态表达法的需要。
隋娜,胡建华[2](2022)在《汉语动词ABAB与AABB式重叠的句法》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发现,汉语双音节动词的两种重叠式,即ABAB式与AABB式,在句法功能、分布限制和语义特征上呈系统性差异:前者做谓语时可直接带宾语,后者不能。前者在关系从句等内嵌句中受限,而后者在相应的位置上则相当常见。本文提出,汉语ABAB式与AABB式重叠的机制不同。ABAB式重叠在S-句法中作用于动词,为动词的屈折形态,同时表征动词的量化与说话人的建议等语气(隋娜、胡建华,2016)。AABB式则在L-句法中生成,作用于词根,产生的重叠式为谓词性成分Pred。该机制与形容词重叠(AA/AABB式)机制相同。AABB动词重叠式与形容词重叠式具有平行的句法表现,可作为支持这一分析的有力证据。
唐贤清[3](2021)在《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重叠式副词先秦就已萌芽,并逐步由单一的AA式重叠式副词发展演变出ABB式、ABA式、AAB式、AABB式等多种形式类型。跨语言考察发现,不同类型的重叠式副词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AA式是最基本的重叠式副词类型,在佛教文献、中土文献、现代汉语、汉语方言以及民族语言中均有分布且占据主体地位。重叠式副词形式类型的多少与语言的结构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语言的分析性越强,重叠式副词的形式类型就越丰富。汉语重叠式副词与原式的语义功用也有异同,主要表现在义项的减少、义项的增加、语义的分化和语义的"等同"四个方面。重叠式副词的产生是语言内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
郑慧敏[4](2021)在《网络语言中词语的重叠现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针对网络语言中的词语重叠现象展开讨论,根据当前网络语言中常见的词语重叠形式与类型,分析产生词语重叠的根本原因,探讨网络语言中词语重叠的深层次含义及其与传统汉语语法中重叠式的差别,以期能够为今后的网络语言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刘勇[5](2021)在《汉语学习词典APP语法信息呈现方式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突出词语用法,以帮助学习者组词造句,培养交际语感和能力是汉语学习词典APP的重要特征,因此提供完备的语法信息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词典对比与词条抽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三部汉语学习词典APP中的语法信息,归纳出词类标注、释义、词组和配例等四种呈现方式,并通过问卷调查厘清四种呈现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语法信息呈现的深度思考,提出优化汉语学习词典APP语法信息呈现的三点建议:从用户角度出发;注重语法信息呈现;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终端的优势。
刘清钰[6](2021)在《江西湖口方言重叠式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万国庆[7](2021)在《汉泰重叠式副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超[8](2021)在《礼貌类话语标“不敢当”多角度研究》文中指出
张秋霞[9](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 ——以“渐渐”等8组副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叠式副词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留学生常会出现将重叠式副词与非重叠式(本文称为“基式”)混用的问题。虽然重叠式副词和基式在语义上具有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我们以重叠式副词“渐渐”“仅仅”“连连”“偷偷”“偏偏”“万万”“大大”“暗暗”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比较这些重叠式副词和基式的异同,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高级阶段留学生使用重叠式副词的情况,并结合重叠式副词在教材《成功之路》中的编排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考和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通过对重叠式副词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看到,学界已经观察到重叠式副词与基式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叠式副词是留学生习得的难点,留学生容易忽视重叠式副词和基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异,将二者混用。第二章: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比较。根据基式的词性,我们将重叠式副词分成了三类:基式为副词的重叠式副词、基式为副词兼其他词性的重叠式副词、基式为非副词的重叠式副词。我们从语义变化、句中位序、音节搭配、后附语缀“地”、否定词搭配、语义的轻重和语体的风格方面比较了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具体差异。我们发现重叠式副词与基式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着有规律的一般差异和特殊差异。第三章:留学生使用情况调查。根据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具体差异设置了调查问卷,从问卷观察高级阶段留学生对重叠式副词的使用情况,并对教师进行访谈。我们观察到留学生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主要有3种:句法位置偏误、组合搭配偏误、语义增减偏误。这些偏误主要是留学生不能分辨重叠式副词与基式之间的差异、基式的词性以及教材编写问题的影响造成的。第四章:教学思考。通过对留学生使用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重叠式副词“仅仅”和“大大”没有出现在生词表中;对于含有副词词性也含有其他词性的基式,生词表中没有标记副词词性,全书中缺少副词用法示例,如基式“大”“连”“偷”“万”;“暗暗”和基式“仅”“渐”复现率低。讲解部分,对知识点句法位置和组合搭配情况的示例不全;练习部分,练习题数量不多,题型类型缺乏关于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辨析练习题,考察知识点在句法位置和组合搭配上分布不均衡;有的知识点没有设置练习题考察,有的词生词表和课文中都没有出现,练习中却考察到了。因此,我们就教材编写和教学两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在教材的编写上加强7个方面:(1)将重叠式副词“仅仅”和“大大”纳入教材;(2)增加基式的副词用法示例;(3)提高重叠式副词复现率;(4)增加重叠式副词的其他句法位置示例;(5)增加重叠式副词的组合搭配示例;(6)增加重叠式副词和基式的辨析练习题;(7)全面覆盖新知识点的练习;教学上要重视并做到以下7个方面:(1)明确告知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共性;(2)明确告知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一般差异;(3)有针对性地讲解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特殊差异;(4)重点关注基式为副词兼其他词性的重叠式副词;(5)重点关注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组合搭配区别;(6)有针对性地练习重叠式副词与基式;(7)教师适当补充讲解与练习。
田蕊[10](2021)在《现代汉语述宾短语及其汉泰扩展方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和泰语都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同属于孤立语,且它们都为SVO型语言,述宾短语的基本语序为V+O。本文将从离合词与粘着性两个方面,按照词汇化程度来划分汉泰两种语言的述宾短语,并从语法意义与功能表达进行对比分析。述宾短语的前项涉及到动作与行为,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意义,通常可以带多类宾语,而述宾短语的后项跟前项的述语进行搭配,并有多种词语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用来说明动作与行为具有多重意义关系:受事、对象、结果、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施事、方式、目的、致使、复杂、等同等等。根据述宾短语词汇化的程度,从前项和后项的特殊性判断何为离合词和粘着性,研究发现述宾短语离合词可以离析分开使用,述宾短语离合词的语义关系当中两个因素的前项和后项可以分开使用,在语义上也跟原来的相同,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扩展:了、着、过、量词、时间量词、重叠等等。通过扩展方式上的对比,可以发现汉泰两种语言述宾结构的相同和不同点。考虑到述宾短语的粘着性跟离合词的不同情况,且前项和后项的意义来源与历史文化有关,所以不能把二者分开使用。本文在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共分为七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梳理与述宾短语相关的理论,并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拟研究解决问题、语料、研究对象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等。第二章汉语述宾短语概况,阐述汉语述宾短语的基本语法结构(V+O),说明述宾短语所带宾语的范围、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动词带宾语的情况等等。第三章汉语述宾离合词,阐述汉语述宾离合词基本结构,在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下去解释说明离合词的离析形式Ax B/B(x)A、离析方式、语法特征。此外还分析了述宾离合词现象产生的基础、述宾短语的语言功能、动词与名词的典型性等等。第四章述宾短语的词汇化,阐述述宾短语的“自由性”和“粘着性”,涉及到自由短语和粘着短语的概念、汉语的词汇化以及粘着性的熟语和词组的概念与范围等等。第五章泰语述宾短语研究,阐述泰语的概况,包括泰语的基本理论与泰语述宾短语概况等等。第六章汉泰述宾短语扩展方式对比研究,阐述汉泰两种语言中述宾短语的离合形式,进行扩展与对比分析,并总结汉泰两种语言的相同和不同点。第七章结论,从汉泰两种语言述宾短语的特殊性及其对比研究的成果两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地” |
| 二、唐五代“地”的性质 |
| 三、类推:从词尾“然”到词尾“地” |
| 四、功能扩展:从构词词尾到构形词尾 |
| 五、重新分析:从词尾演变为助词 |
| 六、助词“地”的功能扩展 |
| (一)出现在各类短语形式之后做状语标记 |
| 1.偏正短语+地。例如: |
| 2.动宾短语+地。例如: |
| 3.并列短语+地。例如: |
| 4.比况结构+地(的)。例如: |
| 5.数量短语+地(的)。例如: |
| (二)出现在子句形式之后做状语标记 |
| (三)出现在复句形式之后做状语标记 |
| 七、“地”字结构状态义的分化 |
| (一)“地”的语法意义 |
| (二)状态表示法的分化 |
| 1.各类结构重叠+地。明代,各类结构重叠后也可带“地(的)”表状态。例如: |
| 2.各类结构并列对举+地。这是明清时期出现最多的一类表状态的结构形式。例如: |
| 3.各类比拟结构+地。明代,“比拟结构+地(的)”出现。例如: |
| (三)状态意义的分化 |
| 1.从表状态到表方式。 |
| 2.从表状态到表数量。 |
| 3.从表状态到表时间。 |
| 4.从表状态到表列举。 |
| 八、结论 |
| 一 引言 |
| 二 句法功能与分布限制 |
| 三 文献回顾:复数化分析及其问题 |
| 四 本文的分析 |
| 4.1 生成机制与证据 |
| 4.2 可以解释的现象 |
| 五 余论 |
| 一、网络语言与词语重叠现象 |
| 二、不同类型的网络语言词语重叠现象 |
| (一)按词性分 |
| 1. 名词重叠。 |
| 2. 动词重叠。 |
| 3. 形容词重叠。 |
| 4. 副词重叠。 |
| 5. 数词重叠。 |
| 6. 量词重叠。 |
| (二)按形式分 |
| 1. 固定重叠词语。 |
| 2. 自由重叠词语。 |
| 三、网络语言中词语重叠产生的根本原因 |
|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娱乐态度 |
| (二)满足审美取向 |
| 四、网络语言中词语重叠的内涵 |
| 五、结语 |
| 1汉语学习词典APP中语法信息的呈现方式 |
| 1.1语法信息呈现方式概述 |
| 1.1.1词类标注 |
| 1.1.2释义 |
| 1.1.3词组 |
| 1.1.4配例 |
| 1.2语法信息呈现方式比较 |
| 2语法信息呈现满意度调查及质量分析 |
| 2.1调查目的 |
| 2.2调查对象 |
| 2.3调查方式 |
| 2.4调查结果与分析 |
| 3关于改进汉语学习词典APP语法信息呈现的几点建议 |
| 3.1从用户角度出发 |
| 3.2注重语法信息的呈现 |
| 3.3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终端的优势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重叠式副词的本体研究 |
| 1.2.2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重叠式副词的研究 |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对象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语料来源 |
| 2 重叠式副词与基式的比较 |
| 2.1 基式为副词的重叠式副词 |
| 2.1.1 “渐渐”与“渐” |
| 2.1.2 “仅仅”与“仅” |
| 2.2 基式为副词兼其他词性的重叠式副词 |
| 2.2.1 “连连”与“连” |
| 2.2.2 “偷偷”与“偷” |
| 2.2.3 “偏偏”与“偏” |
| 2.2.4 “万万”与“万” |
| 2.2.5 “大大”与“大” |
| 2.3 基式为非副词的重叠式副词 |
| 2.4 小结 |
| 3 留学生重叠式副词使用情况的调查 |
| 3.1 问卷调查 |
| 3.1.1 调查对象 |
|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 3.1.3 调查数据分析 |
| 3.2 个案访谈 |
| 3.2.1 访谈对象与内容 |
| 3.2.2 访谈结果 |
| 3.3 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
| 3.3.1 偏误类型分析 |
| 3.3.2 偏误原因分析 |
| 3.4 小结 |
| 4 对外汉语教学中重叠式副词的教学思考 |
| 4.1 针对教材编写情况的思考 |
| 4.1.1 教材中的重叠式副词编排情况 |
| 4.1.2 教材中重叠式副词编排的建议 |
| 4.2 教学方法思考 |
| 4.2.1 抓住重叠式副词的特征进行教学 |
| 4.2.2 根据偏误现象确定教学重难点 |
| 4.2.3 根据教材补充讲解并增加训练 |
| 4.3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汉语述宾短语研究现状 |
| 1.2.2 泰语述宾短语研究现状 |
| 1.3 关于本文的研究 |
| 1.3.1 本文要采用的方法 |
| 1.3.2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 1.3.3 语料来源 |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 第二章 汉语述宾短语概况 |
| 2.1 述宾短语的基本语法结构(V+O) |
| 2.1.1 述宾短语中的述语(V) |
| 2.1.2 述语短语中的宾语(O) |
| 2.1.3 动词性联合短语充当述语成分 |
| 2.2 述宾短语中宾语的特点 |
| 2.2.1 述宾短语中宾语的来源 |
| 2.2.2 述语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
| 2.2.3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带宾语情况 |
| 2.2.4 动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
| 2.3 结语 |
| 第三章 汉语述宾离合词 |
| 3.1 汉语述宾离合词基本结构 |
| 3.2 离合词的离析形式 Ax B/B(x)A |
| 3.2.1 离合词的离析方式 |
| 3.2.2 离合词Ax B/B(x)A形式的离析程度 |
| 3.2.3 离合词Ax B/B(x)A形式的语法特征 |
| 3.2.4 述宾结构是离合词产生的基础 |
| 3.2.5 述宾结构的言谈功能 |
| 3.2.6 动词与名词的典型性 |
| 3.2.7 述宾结构言谈交际 |
| 3.2.8 离合词Ax B离析方式成因分析 |
| 3.2.9 宾语的前面没有定语 |
| 3.2.10 离合词的语法功能 |
| 3.3 结语 |
| 第四章 述宾短语的词汇化 |
| 4.1 述宾短语“自由性”和“粘着性”的来源 |
| 4.1.1 “自由短语”和“粘着短语”的概念 |
| 4.1.2 粘宾动词的定义 |
| 4.1.3 汉语的语义变体 |
| 4.1.4 现代汉语X+P的词汇化 |
| 4.2 述宾短语词汇化的特殊性 |
| 4.2.1 述宾短语XP词汇化的典型情况 |
| 4.2.2 述宾短语现代流行用语的概况 |
| 4.3 结语 |
| 第五章 泰语述宾短语研究 |
| 5.1 泰语述宾短语概况 |
| 5.1.1 泰语述宾短语的基本结构 |
| 5.1.2 泰语述宾短语的语义关系 |
| 5.1.3 泰语述宾短语的有限扩展 |
| 5.2 泰语的黏着性 |
| 5.2.1 泰语熟语 |
| 5.3 结语 |
| 第六章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对比研究 |
| 6.1 现代汉语特殊述宾短语 |
| 6.2 现代泰语特殊述宾短语基本结构 |
| 6.3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方式对比 |
| 6.3.1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了”、 “???? /laew/了” |
| 6.3.2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着” 、“???? /yù:/着” |
| 6.3.3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过” 、“??? /khoē:y/过” |
| 6.3.4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好”、“????? /srēt/好” |
| 6.3.5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完”、 “????? /srēt/完” |
| 6.3.6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的重叠式 |
| 6.3.7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加上数量短语 |
| 6.4 结语 |
| 第七章 结论 |
| 7.1 汉泰述宾短语的特殊性 |
| 7.2 汉语与泰语述宾短语扩展的相同点 |
| 7.2.1 汉泰使用动态动词来扩展述宾短语 |
| 7.2.2 汉泰语述宾短语使用数量词组来扩展 |
| 7.2.3 汉泰述宾短语扩展的不同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