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武,韦峰,毛建华[1](2021)在《过渡期采空区充填优化与承压矿柱协同开采技术应用》文中指出铜坑矿92号矿体自2000年开始采用组合式崩落法进行规模化开采。由于开采环境复杂,地压活动严重,大多承压矿柱难以回收。针对崩落转充填法过渡期矿山实际情况,在数值模拟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充填顺序和充填体结构优化方案,优先进行关键区段采空区胶结充填,从而创造了稳定的开采环境。将分段崩落法和空场法逐步转换为安全环保的分段凿岩阶段充填、机械化盘区分层充填法等,实现了采空区治理与承压矿柱协同开采,从而取得了安全高效回收锡多金属资源的良好效果。
何晓武[2](2021)在《崩落转充填开采矿山的安全智能化监控预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华锡矿业有限公司铜坑矿多层矿体已开采40多年,矿区周围形成多个规模较大的采空区,部分未得到有效治理,其周边岩层破碎,矿体自燃,导致矿岩稳固性差。为解决崩落转充填法过渡期矿山开采面临的复杂环境问题,监控预警多种致灾因素,构建了在线应力监测系统、多通道声发射系统、微震监测系统等地压监测系统。针对大厂矿区多灾源复杂环境,以数据中心为架构,形成自适应降噪方法-地下多层空区矿井多数据融合预警模型的采矿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为矿井监测预警提供新思路,实现了实时监测、精准定位、提前预警,为矿山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王湖鑫,陈何,张绍国,万串串[3](2015)在《高应力破坏矿体原地碎裂爆破采矿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常常形成部分应力集中区域或周边为垮落空区的孤岛矿体,区域内的各种工程发生破坏,无法进入作业,不能形成补偿空间,尤其较易出现在崩落法开采的矿山。针对孤岛矿体的开采,尚无有效回采方法,致使大量资源浪费。铜坑矿92#矿体Ⅱ采区即为此类矿体典型。经研究决定采用原地碎裂爆破技术进行回采,首先利用密集排炮小束孔爆破对矿体进行分割破坏,随后在采区下部逐渐扩大拉底空间,上面破碎矿石在重力作用下冒落,类似自然崩落法回采矿石,实现了大量孤岛矿体资源的高效回收,提高了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及服务年限。
石富文,李明,罗先伟,汪明[4](2014)在《组合式崩落法在铜坑矿92#矿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92#矿体与91#矿体重叠区域范围大,在91#矿体回采过程中,重叠区域内产生了较多采空区,并且采空区大多冒落而形成了松散的垮落体环境,导致目前92#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异常复杂,部分采场面临上中段仅单进路,三面为采空区,中部中段为双进路,下中段为完整进路的特殊开采条件,很难实现单一空场法或崩落法进行回采,并且存在回收率低,容易受地压应力、火烧灰等诸多危险危害因素影响。本研究以92#矿体T106单元作为试验采场,根据矿山常用的崩落法与空场法的开采经验,结合各中段现有开拓工程,运用组合式崩落法提前切断顶部地压应力,最终实现了T106单元的安全高效回采,有效避免了底部矿石回采过程中的地压安全问题,为开采铜坑矿92#矿体类似技术条件的采场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参考。
万串串,陈何,罗先伟,周炳仁,石富文[5](2013)在《铜坑矿92#矿柱群Ⅱ采区大规模高效回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铜坑矿三大矿体重叠的区域出现了一些四面环绕冒落体的盘区采场,此类采场开采技术难度大,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以92#矿柱群Ⅱ采区作为试验采场,通过充分利用已有工程,并结合四周采空区冒落情况合理布置新工程,运用诱导式崩落法实现了Ⅱ采区的大规模高效安全回采,并及时消除了地压活动,为铜坑矿其他类似开采技术条件的采场提供了参考。
冯乃华[6](2011)在《铜坑矿92号矿体大范围开采条件下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铜坑矿92号特大型多金属矿开采特点与环境条件,指出了可能诱发的局部地质灾害。针对地表沉降、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隐患,提出了对策与预防措施。
王少林[7](2011)在《金属矿厚大矿体开采岩层移动与地压监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金属矿山岩层移动及地压监测研究,一直是采矿工程与岩石力学之所涉及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金属与非金属矿山为确保持续高效率开采,岩层移动及地压监控开始被人们所重视的。对于金属矿山厚大矿体开采,由于其长期开采所留下的复杂空区形成安全隐患,对矿山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影响岩层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地下采动是一个重要的外因。地下采动影响下的岩层移动现象较普通露天金属矿山而言,更具复杂性,突发性,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研究课题。论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广西大厂铜坑矿92号特厚大矿体及其周边矿体及围岩的岩层移动现象,对地下采动影响下的岩层移动规律、分析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1)在金属矿山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92号大范围开采总结了地下采动影响下的岩层移动规律,提出了地压控制的方法,并阐述了对应的防治措施。(2)通过岩爆倾向性实验,结合岩爆机理及应力模拟分析,提出相应的岩爆预防与地压灾害防护措施。(3)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了地下连续开采的情况下的岩层移动与地压监控研究,即:工程地质调查及开采现状调查,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及工程地质岩体质量评价;采空区稳定性研究;岩层移动规律研究;地压监控与预警,并建立地压监测数据库系统,用于即时的地压监控分析;防治措施的研究。(4)结合工程实例,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及室内岩石力学实验的基础之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确定了岩体力学参数,进而通过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广西大厂铜坑矿92号厚大矿体的岩层移动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结合铜坑矿地压监测实践提出了有效的预警方法。课题研究立足于学科前沿,对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金属矿山地下大范围采动影响下岩层移动规律分析方法,以及地压监测及预警技术,进行了大量现场实验研究工作研究,取得本论文所总结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应的金属矿山岩层移动与地压灾害防治措施,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余阳先,杨伟忠,毛建华,黄道钦[8](2010)在《大厂92号矿体地压监控与微震灾害预防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广西大厂矿区采矿诱发的地压与微震灾害预防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了"92号矿体开采区域灾害微震监测与灾害控制"专题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矿山开采过程中地压活动特征与微震诱发机制,介绍了矿山地压与微震分析和预防方法,为矿山安全生产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措施。
黄道钦,韦建宏,毛建华[9](2010)在《92号矿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顶板管理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铜坑矿92号矿体目前主要生产区域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采用工程地质调查分析评价结合现场地压活动观测结果,综合判断作业区域工作面、采场和空区顶板安全状况,并提出了安全隐患排查、监测、防治等对策与安全管理措施,该套保障围岩稳定的方法和安全管理措施在生产实际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实效。
韦方景,黄道钦,毛建华[10](2009)在《铜坑矿厚大矿体安全开采与大范围地压监测》文中研究说明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铜坑矿由于开采条件的复杂性,给矿山资源高效安全回收提出了难题。通过试验研究,采取优化开采和大范围地压监控等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厚大矿体大范围开采与地压灾害监控的关键问题,取得了年安全高效生产200多万吨矿石的显着规模效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工程概况 |
| 2 崩落转充填的协同采矿方法 |
| 1.采场布置。 |
| 2.采矿方法改进。 |
| 3.采空区处理。 |
| 4.顶板管理。 |
| 5.回采顺序。 |
| 6.优化充填开采与地压监控。 |
| 3 关键区段充填顺序优化 |
| 4 充填优化与矿柱协同开采效果 |
| 5 结 论 |
| 1 开采技术条件 |
| 1. 1 回采范围 |
| 1. 2 采场四周冒落情况分析 |
| 1. 3 现有主要巷道工程情况 |
| 1. 4 地压活动原因分析 |
| 2 方案选择 |
| 2. 1 方案选择的原则 |
| 2. 2 密集排炮小束孔爆破原理 |
| 3 方案实施 |
| 4 实施效果 |
| 5 结论 |
| 1 回采技术条件分析 |
| 2 采场回采方案 |
| 2.1 组合式崩落工艺主要技术特点 |
| 2.2 设计方案 |
| 3 组合式崩落法应用效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
| 3.1 组合式崩落法应用效果分析 |
| 3.2 注意事项 |
| 4 结语 |
| 1 矿山现状 |
| 2 开采技术条件 |
| 3 采矿方法选择 |
| 4 矿柱群开采工程实施 |
| 4.1 采区设计 |
| 4.2 爆破回采设计 |
| 4.3 采区试验结果 |
| 5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大范围开采影响下岩层移动与计算 |
| 2.1 92 号矿体围岩力学特征与岩层移动数值模拟 |
| 2.2 92 号矿体大范围采动岩层移动监测分析 |
| 2.3 覆岩破坏监控与地质灾害防治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岩爆倾向性预测与灾害预防措施 |
| 3.1 岩爆实验与岩爆机理及应力模拟分析 |
| 3.2 92 号矿体开采应力环境监测与应力场数值计算分析 |
| 3.3 岩爆倾向性评价 |
| 3.4 岩爆预防与防护措施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92 号矿体地压监测控制与预警 |
| 4.1 92 号矿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地压特征 |
| 4.2 92 号矿体开采的地压监控 |
| 4.3 地压监测数据库建立及数据分析 |
| 4.4 地压活动预警 |
| 4.5 采区大面地压活动诱发灾害的防范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 0 前 言 |
| 1 92号矿体开采地压与微震灾害机制研究 |
| 1.1 大范围开采地压与微震灾害机制 |
| 1.2 铜坑矿地压活动现场监测结果 |
| 2 92号矿体地压与微震灾害的监控 |
| 2.1 监测系统布设方案 |
| 2.2 声源定位精度 |
| 3 矿山地压灾害监控预警及应用效果 |
| 0 前 言 |
| 1 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 |
| 1.1 工程地质调查与稳定性评价 |
| 1.2 92号矿体围岩稳定性计算分析 |
| 2 安全对策措施 |
| 2.1 各阶段安全隐患排查和综合分析 |
| 2.2 加强矿山压力控制与支护 |
| 2.3 有效实施采区地压活动与采场顶板岩层监测 |
| 2.4 加强安全隐患防治 |
| 3 地压管理与顶板安全管理制度 |
| 3.1 地压管理制度 |
| (1) 地压技术工作制度: |
| (2) 现场地压观测工作制度: |
| (3) 地压资料管理制: |
| (4) 地压活动汇报制度: |
| (5) 监测仪器、网络管理制度: |
| (6) 业务培训制度: |
| 3.2 井下顶板安全管理制度 |
| 4 结 论 |
| 1 采矿工艺 |
| 2 安全回采与地压控制 |
| 2.1 地压活动特征分析 |
| (1) 位移场演变历程: |
| (2) 塑性区演变历程: |
| 2.2 地压控制措施 |
| 3 大范围地压监测与安全对策 |
| 4 结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