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水泥粉磨系统在水泥新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水泥粉磨系统在实施水泥新标准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1](2021)在《水泥联合粉磨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联合粉磨过程是水泥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直接影响着水泥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成本。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水泥联合粉磨的认识更加全面,工程上对于水泥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泥的质量指标包括水泥粒度和成分,这两者也是水泥企业和市场需求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针对水泥联合粉磨过程中产品粒度和成分控制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水泥联合粉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机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中控室操作员操作经验,确定选粉机的转速为主要的调节因素,其对于水泥成品的细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剔除异常数据,以选粉机转速为模型的输入,水泥粒度小于45μm的含量为模型的输出,建立水泥联合粉磨过程的粒度预测模型,利用偏差补偿最小二乘法辨识预测模型的参数。MATALB仿真结果证明建立的粒度模型拟合误差小,能很好的反映现场的粒度变化过程,为后续粉磨过程粒度的建模与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持。(2)针对水泥联合粉磨过程强耦合、大滞后的特点,常规的控制方法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采用(1)中建立的模型,设计了粒度隐式广义预测控制器,并在MATLAB软件环境中进行了粒度模型失配和模型适配的仿真研究,分析该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表明粒度控制器响应迅速,跟踪效果好,即使模型失配时系统也能到达设定值。(3)以化验室提供的水泥联合粉磨运行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多目标水泥联合粉磨成分控制模型。该模型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目标函数,以实际的工艺要求为约束条件,选用快速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NSGA-Ⅱ)对建立的多目标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Pareto最优解集,为水泥联合粉磨过程成分控制提供参考。(4)在(2)和(3)的研究基础上,配置了在线粒度分析仪和DCS系统,利用OPC进行通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开发了水泥联合粉磨过程的质量控制系统,实现了水泥粒度与成分的优化控制,并将控制软件运用于山东某水泥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呈尧[2](2018)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生产是一个能源密集型的工业制造过程,其生产过程中伴随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对能源环境安全造成威胁。作为主要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实现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之路迫在眉睫。通过节能技术推广途径实现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是当下研究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基于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自主开发了用于模拟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的国家能源技术水泥模型,简称NET-Cement(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cement Model)模型,其中包括水泥产品需求预测模型和节能减排路径规划模型两个子模型。水泥产品需求预测模型,是结合考虑发达地区的历史经验和终端下游部门对于水泥需求量的影响,基于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多因素模型,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情景对于未来水泥产品需求量的影响。水泥节能减排路径规划模型,是在满足水泥产品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原料替代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三类节能减排措施。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依托,考虑物质流和能源流,以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根据设定的相关约束,模拟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对于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影响,进行最优化的技术选择,制定水泥行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图,回答各类技术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为制定未来水泥行业的技术路径提供方法和科学依据,直接指导实践。依据NET-Cement模型对中国开展实证分析,在水泥产品需求量预测方面,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情景下的水泥产品需求量的发展路径。各情景下水泥需求量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但是达峰时间和峰值均不相同。其中,按照SSP1-SSP5增长率情景下的水泥需求量于2020年达到峰值,但其峰值不同,范围为24.72亿吨-25.02亿吨。其余三个情景峰值出现的时间在2022年,其峰值为25.15亿吨-25.48亿吨。整体来看,当下水泥需求量处于震荡阶段,未来水泥需求量呈现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路径分析方面,依据三种节能措施和节能减排政策设置了技术情景(BAU)、加强技术情景(FS)、原料替代情景(AS)、CCS技术情景(CS)四种情景。考虑未来技术和成本以及相关政策的约束下,全面制定了四种发展模式下的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路径,详细分析了各类技术在规划期的推广进程。仅仅按照原料替代情景下的路径发展可以实现十三五规划对于水泥熟料综合能耗设置的规划目标,为102Kgce。四种情景中,原料替代情景的节能潜力最高,单位减排成本最低。CCS技术情景的减排潜力最大,但成本较高,假设需要更大程度的二氧化碳减排可以选择此路径。各类污染物在原料替代情景下的排放最低,NOx、PM2.5、烟粉尘SIPI和DPI等污染物在2030年的最大减排潜力分别为0.46、5.19、141.10和51.09百万吨。综上所述:按照原料替代情景下的技术路径发展是最优的节能减排路径。

于晟[3](2017)在《陶瓷研磨体在水泥粉磨系统的应用》文中认为非金属陶瓷研磨体,与传统的金属研磨体相比,具有密度小,耐高温,硬度高耐磨蚀等特点,此外还不含铬离子,生产出的水泥铬离子含量更低,更环保。在相同的填充率下,陶瓷研磨体的填充量仅为金属研磨体的50%60%,可以大幅度降低磨机整体负荷,有助于降低球磨机粉磨电耗。因此在水泥粉磨系统上采用陶瓷研磨体取代传统金属研磨体的试验和应用得到不断推广。笔者结合陶瓷研磨体和金属研磨体的特点、主流水泥粉磨系统的特点,对陶瓷研磨体在水泥粉磨系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谭琦璐[4](2015)在《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当前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污染物的双重挑战,多数实证研究证明针对两者的措施存在共生效益,研究共生效益有利于我国制定更科学全面的空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同时,共生效益概念所包含政治属性使得我国有必要明确行业具有的共生效益大小,以在国际谈判上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为评估我国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共生效益,量化共生效益对减排政策制定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钢铁、电力和水泥三个行业共146项技术开发了自底向上优化模型,构建了行业二氧化碳共生效益分析框架,结合多目标分析、不确定情景分析等评价了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和大小,在此基础上对行业未来二氧化碳削减目标给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现有的针对2015年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在电力和钢铁中能够实现,而水泥行业的烟粉尘和二氧化硫目标设定过严。对三个行业而言,无论是减碳还是减污目标都具有使对方削减的共生效益,但在减污目标驱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共生效益总和更大。三个行业在2015年达到减碳减污目标基础上,202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还能够分别进一步削减4-20%,0-4%及2-15%。通过将碳排放强度在其可行范围内采样发现,并非任何水平的二氧化碳削减强度都具有空气污染物减排的共生效益,对某些污染物而言,只有碳约束达到较强程度时才具有协同削减的效益。三个行业在2020年所具有的最大空气污染物削减共生效益值占行业减排成本的比重分别为0.7-1.3%,1.2-2.4%,1.5-3.1%,共生效益值同成本的比值十分微小。在考虑减污共生效益大小,单位减排成本变化趋势和速率下,对三个行业2020年碳削减目标的建议为:电力行业2020年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0-14%,排放量为34.4-36.0亿吨;钢铁行业2020年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1-2%,排放总量将达到12.6-12.8亿吨;水泥行业2020年吨水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削减8-12%,排放总量为11.8-12.4亿吨。届时水泥行业有可能进入碳排放峰值的平台。

邹波,王军,邹伟斌[5](2015)在《水泥最佳颗粒级配及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的应用》文中指出水泥中的颗粒分布及其优化对水泥以及混凝土强度、性能及外加剂适应性的影响,包括不同的粉磨工艺对水泥产量、质量特别是能耗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水泥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激光粒度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水泥仅凭细度(筛余)和比表面积进行粉磨质量参数控制的思路。激光粒度分析可非常直观地显示水泥成品的颗粒分布范围,对调整水泥颗粒级配、稳定控制产品质量,特别对在利用工业副产品资源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方面带来很大便利。

厉福平,沈伟强,季尚行,肖国先[6](2012)在《水泥工程项目个性模块化设计建设模式介绍》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近几年基于全面服务水泥生产企业理念为主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个性模块化设计建设模式;并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的特性、特点及适应性。个性模块化设计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业务水平,提升企业为广大企业主提供一流服务的能力;同时也方便水泥企业主在主要技术方案决策时,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最适宜方案的确定。

庞翠娟[7](2012)在《水泥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建模》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显着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碳排放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水泥工业是支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同时又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行业。每生产1吨水泥的综合能耗约为113.5kgce,排放约0.8吨CO2,占全国工业碳排放的1/5,水泥工业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进行水泥工业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科学、准确地计算碳排放量,建立水泥生产CO2排放数学模型,分析碳减排的可能性与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水泥工业CO2排放的现状,我国的水泥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且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率,随之带来是巨大的碳排放量。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20.85亿吨,水泥工业CO2排放超过14亿吨,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量占工业总碳排放量的20%左右,仅次于煤电和化工产业。然后对比国际先进水平,分析了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存在的差距。就单位熟料的CO2排放量而言,我国平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单位水泥CO2的排放系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却高了17.2%,主要是换算为使用时单位水泥中的熟料含量大。我国水泥生产碳酸盐矿物分解的碳排放量国内外水平基本相当;而燃料燃烧和电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以单位熟料计分别高出15%和23%。然后,论文按照水泥生产工艺流程对“碳足迹”进行解构,将水泥生产CO2排放量计算划分为原料处理、生料制备、燃料预处理、烧成系统、水泥粉磨、余热利用和辅助生产七大边界。详细分析了各边界工艺环节中影响CO2排放的主要因素,提出影响水泥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熟料煅烧技术水平、粉磨效率、替代性原燃料的利用率、低品位资源及废弃物利用水平、余热利用技术水平、水泥品种等几个方面。在清楚了解国内外水泥工业碳减排措施的研究现状之后,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主要措施:提高替代原燃料的利用、煤的高效燃烧技术及装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优化、高效节能粉磨工艺及装备、工业废渣制备高性能辅助性胶凝材料、低能耗低CO2排放水泥的研究等。论文在分析国内外水泥产业CO2排放量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水泥生产不同来源CO2排放的量化方法。水泥原料中碳酸盐矿物分解排放的CO2量化方法采用基于实测的熟料中碳酸盐矿物引入的CaO和MgO含量,并且考虑水泥窑粉尘与旁路粉尘中的CaO和MgO含量来计算;水泥生产全过程使用的各种燃料燃烧排放的CO2量可根据测试计算燃料的低位发热值,折算成标准煤,根据标准煤的CO2排放因子来计算;水泥生产外购电力消耗间接产生的CO2排放可采用实测耗电量、电力CO2排放因子来计算。论文最后建立了水泥生产CO2排放数学模型,该模型可量化水泥生产各环节、单位熟料、单位水泥的CO2排放量,以评价各生产环节、不同规模生产线的碳排放,分析碳减排可能性和潜力;可统计、对比不同生产工艺、不同设备的碳排放量及其差异,建立数据库,有助于新建水泥企业对生产工艺设备的选型和预测碳排放量;可统计不同水泥生产企业的不同时间节点的碳排放量,以便对水泥生产碳排放量进行实时记录、监控,可用于水泥企业碳排放对标管理;在收集众多数据建立起水泥生产碳排放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能耗最低、碳排放量最低的生产方案,对建立“低碳水泥工业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严峻,孙晓放[8](2011)在《江西省水泥行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计算方法和取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已经难于反映当前江西省水泥行业能耗的实际应用水平,难于实现节能降耗的总体目标。因此,制定并实施江西省的水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能耗要求比国家标准要求更严,将有利于推动江西省水泥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朴文华[9](2011)在《基于LCA方法的水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文中认为水泥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发大量大型建筑工程及未来很长时间内一直需要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使我国水泥消耗量在很长时间内继续保持大幅增长。目前,我国水泥生产技术从传统的立窑发展到现在的新型干法技术,直到2010年全国水泥熟料生产量已达到12.8亿吨,水泥产量已达到18.69亿,已经超过了全世界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如此多的水泥需求量和生产量必定会引起严重的环境影响,因此,在水泥行业必须要实行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目标。但是,目前在国内判断清洁生产的标准往往是针对一定的生产过程,而不是生产的全过程,只能对生产的一部分是的,但对整个过程却不是“清洁”的情况。根据以上水泥行业与清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即LCA)的思路,旨对水泥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量化的分析和评价,为水泥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中主要内容包括:(1)对水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流程及水泥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对水泥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研究,收集水泥生产各个阶段的基础数据,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确定研究范围,并对收集的清单进行计算和分析。(2)运用LCA理论方法和CML 2001 Dec 07模型,把清单分析的数据结果转化为可比的环境影响指标。通过比较各阶段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排放量的特征化、归一化和加权结果,找出造成压力的主要阶段及原因,为水泥清洁生产提供审核重点及清洁生产方案。最后对提出的清洁生产方案进行量化分析,评价清洁生产方案的效果。根据每个方案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和计算,得出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潜值。(3)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为清洁生产审核工具,对大连金刚天马水泥厂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其中系统边界为原料开采、运输、生料制备、煤粉制备、熟料煅烧及水泥粉磨等阶段,采用了生命周期评价软件GaBi 4.0进行辅助清单计算与分析。本文选择CML 2001 Dec 07评价模型,考虑全球变暖,人体毒性,环境酸化等环境影响类型。最终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并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在清洁生产方案中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余热发电方案,进行余热发前后的清洁生产方案量化分析。

任超[10](2010)在《提高水泥粉磨能力的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水泥粉磨系统是水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水泥的质量(尤其是水泥细度),同时还对水泥的产量和能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努力提高水泥磨机产量及水泥细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粉磨系统的能耗对于节约能源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技术成果和进展就影响粉磨系统能力的若干因素进行较全面的综合分析,以便于从中能找到切合实际的提高水泥粉磨能力的技术措施。

二、水泥粉磨系统在实施水泥新标准过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粉磨系统在实施水泥新标准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联合粉磨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水泥粉磨工艺发展现状
        1.3.2 水泥联合粉磨粒度控制现状
        1.3.3 水泥成分控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泥联合粉磨系统工艺分析
    2.1 水泥联合粉磨工艺简介
    2.2 水泥的粒度检测
        2.2.1 在线激光粒度分析仪
        2.2.2 激光粒度测量的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粒度建模与控制
    3.1 水泥粒度建模
        3.1.1 粒度建模关键变量的选取
        3.1.2 数据预处理
    3.2 粒度偏差补偿最小二乘系统辨识
        3.2.1 偏差补偿最小二乘回归的原理
        3.2.2 粒度模型参数辨识
        3.2.3 粒度模型仿真验证
    3.3 粒度隐式广义预测控制
        3.3.1 模型预测控制基本理论
        3.3.2 隐式广义预测原理
        3.3.3 粒度模型适配控制系统仿真
        3.3.4 粒度模型失配控制系统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SGA-Ⅱ的水泥联合粉磨成分控制
    4.1 水泥联合粉磨成分控制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案
    4.2 水泥粉磨成分控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4.2.1 优化变量的选取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传统多目标优化算法
    4.4 多目标进化算法
        4.4.1 多目标进化算法数学模型
        4.4.2 Pareto支配和Pareto最优域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NSGA-Ⅱ
        4.5.1 NSGA-Ⅱ算法概念及优势
        4.5.2 NSGA-Ⅱ算法的基本操作
    4.6 水泥成分NSGA-Ⅱ优化控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联合粉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构架设计
    5.2 软件功能模块开发
    5.3 工程应用
        5.3.1 优化控制软件的实现
        5.3.2 控制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泥行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研究现状
        1.2.1 水泥需求预测研究
        1.2.2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水泥需求预测方法综述
        2.1.1 类比趋势法
        2.1.2 终端部门需求法
    2.2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综述
        2.2.1 自上而下评估方法
        2.2.2 自下而上评估方法
    2.3 水泥节能减排策略及措施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行业能耗和排放来源
    3.1 水泥生产工艺技术能耗分析
        3.1.1 生料制备技术及能耗
        3.1.2 熟料煅烧技术及能耗
        3.1.3 水泥粉磨技术及能耗
    3.2 水泥生产过程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来源
第4章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
    4.1 NET模型总体框架
    4.2 NET-Cement模型开发
        4.2.1 目标函数
        4.2.2 模型约束
    4.3 NET-Cement技术选择框架
    4.4 NET-Cement参数设置
        4.4.1 未来中国水泥产品需求量
        4.4.2 技术参数与能源参数
        4.4.3 污染物参数
第5章 水泥产品需求预测——以中国为例
    5.1 水泥产品需求预测思路及方法
        5.1.1 研究思路及变量的选择
        5.1.2 研究对象选择和数据处理
    5.2 水泥产品需求预测模型
        5.2.1 预测模型
        5.2.2 情景设置
    5.3 水泥产品需求预测结果
第6章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以中国为例
    6.1 节能减排推广情景设置
    6.2 节能减排技术模拟结果
        6.2.1 节能减排路径分析
        6.2.2 能源消耗
        6.2.3 二氧化碳排放
        6.2.4 污染物排放
        6.2.5 成本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3)陶瓷研磨体在水泥粉磨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国内主流水泥粉磨系统
    1.1 球磨机闭路粉磨系统
    1.2 辊压机 (或立磨) 联合粉磨系统
    1.3 立磨终粉磨系统
    1.4 辊压机终粉磨系统
2 主流水泥粉磨系统对研磨体的要求
    2.1 球磨机闭路粉磨系统
    2.2 辊压机 (或立磨) +球磨机的联合粉磨系统
3 传统钢球研磨体和陶瓷研磨体的比较
4 在水泥粉磨系统上应用陶瓷研磨体的注意事项
    4.1 填充率的界定
    4.2 陶瓷研磨体的级配
    4.3 选取优质的陶瓷研磨体

(4)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采取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必要性
    1.2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实践
        1.2.1 国外共生效益政策实践
        1.2.2 我国行业节能减排行动
    1.3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2章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研究综述
    2.1 共生效益的定义及研究动机
        2.1.1 共生效益概念的界定
        2.1.2 共生效益研究动机
    2.2 共生效益分类
    2.3 定量评估模型
        2.3.1 自底向上模型
        2.3.2 自顶向下模型
        2.3.3 BU和TD在共生效益研究中的比较
        2.3.4 混合模型
    2.4 将共生效益纳入政策决策的方法
        2.4.1 政策效果评价 ——传统成本效益分析
        2.4.2 考虑共生效益的改进成本效益分析
    2.5 温室气体减排共生效益研究评述
        2.5.1 质疑共生效益相关研究总结
        2.5.2 中国共生效益研究综述
第3章 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及共生效益分析模型
    3.1 主要行业选择
        3.1.2 二氧化碳排放
        3.1.3 空气污染物排放
    3.2 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共生效益分析模型框架
    3.3 行业及技术数据库模块
        3.3.1 行业宏观外生变量及取值说明
        3.3.2 行业技术系统构建和技术参数说明
    3.4 共生效益分析优化模块
        3.4.1 行业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和成本计算式
        3.4.2 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3.5 行业减碳减污政策评估模块
        3.5.1 行业2015年既有减碳减污总量控制目标政策评估
        3.5.2 基于共生效益的行业碳减排目标制定
第4章 行业技术系统及技术层面共生效益
    4.1 行业技术系统
        4.1.1 电力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1.2 钢铁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1.3 水泥行业技术清单及参数取值
    4.2 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
        4.2.1 电力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2.2 钢铁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2.3 水泥行业技术系统及参数验证结果
    4.3 技术层面共生效益分析
        4.3.1 主体技术或设备
        4.3.2 附属节能技术
        4.3.3 污染物治理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015年行业减碳减污目标评价
    5.1 行业2015年总量控制目标可行性评价
        5.1.1 电力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1.2 钢铁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1.3 水泥行业目标可行性评价
    5.2 现有总量控制目标的共生效益分析
        5.2.1 电力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2.2 钢铁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2.3 水泥行业减碳减污目标共生效益
    5.3 不同目标导向下减排行动经济效率评价
        5.3.1 电力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3.2 钢铁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3.3 水泥行业减排行动经济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共生效益分析
    6.1 行业层面减碳政策共生效益存在性检验
        6.1.1 电力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1.2 钢铁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1.3 水泥行业共生效益存在性及大小
    6.2 基于共生效益的碳减排目标制定与建议
        6.2.1 行业空气污染物削减总共生效益
        6.2.2 行业边际减排成本
        6.2.3 行业2020年二氧化碳削减目标建议与评价
    6.3 碳约束下技术经济性判定
        6.3.1 电力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2 钢铁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3 水泥行业技术演化路径
        6.3.4 行业实现减碳减污技术推广清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水泥最佳颗粒级配及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泥最佳颗粒级配的意义
2 水泥粉磨中常规控制缺陷及激光粒度分析仪的作用
3 最佳颗粒级配的探讨
4 不同颗粒级配对水泥产质量的影响
5 颗粒级配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5.1 出现的问题
    5.2 解决措施
6 工业粉煤灰对水泥颗粒级配的调节
7 结束语

(6)水泥工程项目个性模块化设计建设模式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建设理念和模式
2 生产线主体技术模块和主要设计模块的特点
    2.1 模块化设计目的及原则
    2.2 水泥生产线主体技术模块分解
    2.3 主要设计模块的特点
        2.3.1 原料储存及预均化单元
        2.3.2 原料粉磨单元
        2.3.3 废气处理单元
        2.3.4 预热器系统单元
        2.3.5 分解炉单元
        2.3.6 回转窑单元
        2.3.7 冷却机单元
        2.3.8 煤磨单元
        2.3.9 水泥磨单元
3 结语

(7)水泥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减排措施分析方法
        1.3.2 数学模型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与差距
    2.1 中国水泥产量概况
    2.2 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
        2.2.1 世界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
        2.2.2 中国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
        2.2.3 碳排放的发展趋势
    2.3 水泥工业的碳排放来源
    2.4 我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4.1 碳酸盐矿物分解的碳排放差距
        2.4.2 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差距
        2.4.3 电力消耗间接产生的碳排放差距
        2.4.4 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总量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减排措施分析
    3.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碳排放解构
        3.1.1 研究分析的范围与模块
        3.1.2 水泥生产碳排放解构
    3.2 水泥生产各环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2.1 原料处理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2 生料制备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3 燃料预处理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4 烧成系统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5 余热利用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6 水泥粉磨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7 辅助生产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3 水泥工业碳减排措施研究现状
        3.3.1 国际水泥工业碳减排措施研究现状
        3.3.2 国内水泥工业碳减排措施研究现状
    3.4 水泥工业分环节碳减排措施分析
        3.4.1 原料处理边界碳减排措施
        3.4.2 生料制备边界碳减排措施
        3.4.3 燃料预处理边界碳减排措施
        3.4.4 烧成系统边界碳减排措施
        3.4.5 余热利用边界碳减排措施
        3.4.6 水泥粉磨边界碳减排措施
        3.4.7 辅助生产边界碳减排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生产 CO_2排放量化方法分析
    4.1 前言
    4.2 目前国内外水泥产业 CO_2排放量化方法
        4.2.1 国内水泥产业 CO_2排放量化方法
        4.2.2 国外水泥产业 CO_2排放量化方法
    4.3 本研究拟采用的水泥生产 CO_2排放量化方法
        4.3.1 原料中碳酸盐矿物分解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3.2 原料中有机碳燃烧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3.3 燃料燃烧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3.4 外购电力消耗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3.5 外购熟料和混合材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4 实际水泥企业生产碳排放量化计算实例
    4.5 水泥生产各环节碳排放的量化与评价分析
        4.5.1 水泥生产各环节包含的 CO_2排放来源
        4.5.2 水泥生产各计算边界电力消耗的 CO_2排放量对比分析
        4.5.3 单位熟料的 CO_2排放总量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生产 CO_2排放数学模型
    5.1 前言
    5.2 水泥生产 CO_2排放数学模型软件演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1、研究成果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LCA方法的水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1.2.2 清洁生产理论与应用现状
        1.2.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发展现状
        1.2.4 水泥行业LCA研究现状
        1.2.5 LCA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清洁生产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1 清洁生产概述
        2.1.1 清洁生产
        2.1.2 清洁生产审核
    2.2 生命周期评价
        2.2.1 定义与技术框架
        2.2.2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2.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
        2.2.4 LCA数据库及软件
3 基于LCA的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
    3.1 基于LCA的清洁生产模式构建
    3.2 水泥生产流程及排放物
        3.2.1 生料制备阶段
        3.2.2 熟料烧成阶段
        3.2.3 水泥粉磨阶段
        3.2.4 生产过程中主要排放物
    3.3 基于LCA方法的水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3.3.1 清洁生产目标确定
        3.3.2 清洁生产清单分析
        3.3.3 清洁生产影响评价
        3.3.4 清洁生产解释
        3.3.5 确定审核重点及提出清洁生产方案
        3.3.6 量化分析清洁生产方案
4 水泥企业案例分析——以大连金刚天马水泥厂为案例
    4.1 案例背景
    4.2 清洁生产目标
    4.3 清洁生产评估
        4.3.1 清单分析
        4.3.2 GaBi中各生产单元数据的输入
        4.3.3 GaBi中Balance计算
        4.3.4 环境影响评价
        4.3.5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4.4 确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
    4.5 清洁生产方案提出
        4.5.1 生料库袋收尘改造
        4.5.2 建造原料与燃料密闭大棚
        4.5.3 收尘器、排风机改造和修复方案
        4.5.4 余热发电方案
    4.6 清洁生产方案的量化效果分析
    4.7 案例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与不足
        5.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2 本研究的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水泥粉磨系统在实施水泥新标准过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联合粉磨质量控制研究[D]. 王辉. 济南大学, 2021
  • [2]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呈尧.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3]陶瓷研磨体在水泥粉磨系统的应用[J]. 于晟. 陶瓷, 2017(11)
  • [4]中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共生效益分析[D]. 谭琦璐. 清华大学, 2015(07)
  • [5]水泥最佳颗粒级配及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的应用[J]. 邹波,王军,邹伟斌.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15(01)
  • [6]水泥工程项目个性模块化设计建设模式介绍[J]. 厉福平,沈伟强,季尚行,肖国先. 水泥工程, 2012(04)
  • [7]水泥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建模[D]. 庞翠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江西省水泥行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计算方法和取值的研究[J]. 严峻,孙晓放. 江西建材, 2011(04)
  • [9]基于LCA方法的水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D]. 朴文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 [10]提高水泥粉磨能力的技术措施[J]. 任超. 四川建材, 2010(04)


节能减排论文 清洁生产论文 碳排放论文 水泥论文 水泥强度论文

上一篇:着力提升整个国有经济
下一篇:保护区茄子灰霉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