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倩男[1](2020)在《《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研制》文中认为目的:制定《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使妇女产褥期食养药膳规范化,促进产褥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wed等中外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全面收集产褥期食养药膳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古代文献证据分级和GRADE评价体系,对文献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为弥补文献缺失,向全国各地发放调研问卷,进行民间调研。利用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法和共识会议法对指南内容进行推荐。以文献研究及文献评价为基础,以民间调研为参考,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法和共识会议法为依据,最终形成《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推荐方案。结果:1.形成产褥期药膳调养分阶段的调养原则和适宜药膳品类推荐方案;2.形成产褥期药膳调养的适宜药食和药膳方(包括方名、组成、制法、用法、功效等)的推荐方案;3.形成产褥期饮食注意事项推荐方案。结论:制定《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有一定质量的文献支持,以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为基础,以民间调研为补充,结合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达成了专家共识,最终综合考量形成指南的推荐方案。
张国华[2](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高原[3](2016)在《牛兴东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健脾理肠汤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牛兴东老中医是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内蒙古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科研、管理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脾胃病。牛兴东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通过科学、全面、系统地整理、挖掘、总结和继承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学习牛兴东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观察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跟随牛兴东老中医出门诊,整理牛兴东老中医的临证医案,并建立数据库,运用AlphaMiner1.0和Mirosoft excel 2003数据软件首次对牛兴东老中医病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结合其个人笔记、讲课资料、专题访谈、论文及着作,检索对导师影响较大的中医古籍、近现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并通过独立临床实践,体会其辨治经验,完成牛兴东老中医理论渊源、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两部分内容。在门诊和病房选取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组与“美沙拉嗪肠溶片”组平行对照研究,收集数据,总结疗效进行讨论,完成临床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三部分:包括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渊源、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以及牛兴东老中医经验方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 牛兴东老中医学术理论渊源牛兴东老中医理论渊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经典着作,具体有:①《黄帝内经》有关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理及一些基本治疗原则;②《伤寒论》保胃气思想;③《脾胃论》内伤、升降理论;④《临证指南医案》胃阴学说;另一方面来源于近、现代中医大家的着作和医案医话,具体有:董建华的通降法;张镜人调气活血思想;孔伯华的实脾法;颜正华调理脾胃观点;关幼波的气血理论;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视脾胃,擅调气血,顾护正气的学术思想。第二部分 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一)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重视脾胃,擅调气血,顾护正气”三个方面。具体包括①重视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脾胃的功能有多种,关键在纳和化、湿和燥、升和降三个方面。②调理脾胃注重气血变化,气血是脾胃病辨证的基础,脾胃病若求因,必在气血寻;调气活血要达到调畅气血,扶正祛邪、固本清源、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③防治疾病,脾胃先行,立足脾胃,采用补益脾胃辨证施治,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处方用药顾护胃气,喜扶正与祛邪为一体,既能护胃无恋邪之弊,又可祛邪不伤正气;强调应顾护脾胃之本,治未病脾胃先行。④辨证以虚实、寒热、气血为要点,注重脾胃与肝、肾、心、肺、大肠等脏腑的关系。⑤脾胃病用药特色概括为补虚泻实,运补兼施;刚柔相济,寒温并调;善用药对。(二)疾病诊疗经验1.内外同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临床辨证为脾虚湿热型,采用经验方健脾理肠汤加局部灌肠,治以健脾理气、清热化浊;寒热错杂型采用乌梅丸加减补虚泻实,调理寒热,使肾水暖、脾土和、肝木达;大肠湿热型采用白头翁汤加味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寒湿阻滞型采用阳和汤益精气,扶阳气,化寒湿,通肠络。同时牛兴东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采用口服和灌肠治疗相结合,内外同治综合治疗,可针对主要病因治本,又针对UC主要病理变化炎症、糜烂、溃疡而治标。灌肠方中,喜用一些中药护膜之品,如:象牙屑、马勃、滑石、杏仁、琥珀粉、凤凰衣、白芨等;采用灌肠治疗三周停一周,有利于肠黏膜恢复。生活指导方面,牛兴东老中医强调注意节制饮食、调畅情志、慎适起居。2.功能性便秘的诊疗经验:采用济川煎加减治疗脏腑不和、气机不畅、三焦气涩的便秘,建立以补为通、以补治秘法则,采用补益脏腑、通腑导滞的治疗方法;采用大黄附子汤治疗“阴结”,治以温阳散寒、·泻下冷积;自拟通便灵治疗虚实夹杂,三焦气滞,津血不足之便秘,治以补益肺脾、滋补肝肾、清热养阴、润肠通便。3.从火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牛兴东老中医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应从“火”辨证论治,关键要分清虚火、实火,实火的基本病机多为心脾两经积热,治以清泻心脾之法为要;虚火多为脾虚或肾虚,中气下陷,气虚火旺,虚火上炎而发。对于实火患者,采用心脾同治、清泻心脾法,临床多用泻黄散、清胃散、导赤散加减治疗;对于虚火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清降虚火法,临床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并配合锡类散外用解毒化腐,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加快溃疡愈合。4.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牛兴东老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不外乎“虚”、“郁”、“瘀”、“毒”四端,临床表现为肝胃不和、脾虚瘀滞。治法上牛兴东老中医在张镜人先生益气活血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调气活血解毒法,调气包括健脾气,和胃气,疏肝气,升清气,降浊气,消滞气;活血包括活血、养血、化瘀;解毒包括化解湿浊、祛除疫毒。自拟方消痞萎胃汤治疗,疗效满意,特色突出。5.扶正化积法治疗胃息肉经验:牛兴东老中医认为胃息肉形成主要在于脾胃虚弱,浊毒内蕴,日久积渐而成,正气已衰,不可妄用攻伐之品,攻伐之品性味苦寒,易伤脾阳,于病无补,反而加重病情,一定要在健脾补虚的基础上,活血化瘀,化浊解毒。健脾益气法既能扶正祛邪,又能阻断浊毒生成,防止息肉复发。故采用扶正化积法治疗,自拟胃息化积汤补气健脾,化浊解毒。6.头痛临床诊疗经验:牛兴东老中医认为头痛病因分为外感或内伤,临床辨证以新发、久病或虚、实为要点;治疗无论外风或内风,多用祛风之品,如川芎、羌活、防风、荆芥、藁本、天麻、钩藤、蔓荆子、菊花、白蒺藜等;据疼痛的部位不同,善用引经药、虫类药;同时注重生活调摄,未病先防。第三部分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老中医经验方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药口服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总体症状的改善、腹泻次数和脓血便、肠镜变化、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所有症状积分值均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腹泻、疼痛、脓血便、倦怠乏力积分值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值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IgG、 IgA、 C3有显着改善,对照组IgG、C3有显着改善,P<0.05。结论: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具有益气健脾,清热化浊,调气和血的功效,其作用是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调节免疫机制,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邵燕梅[4](2012)在《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来源之一。对汉语隐语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其隐秘性的本质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其词汇结构与造词规律。本文以20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商业隐语为语料,建立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语料库,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语言学与社会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别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和数词隐语进行较为全面地研究。本研究多为创新型研究。首先,剖析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把握汉语隐语结构与造词的一般性特点和特殊性规律,构建汉语隐语的结构与造词法体系;其次,通过对具体汉语商业隐语词条的造词理据分析观察其造词理据的多元性,并对部分隐语辞书中的商业隐语词条进行校勘;第三,对于仍在使用的活隐语“调侃子”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其性质、语域、使用主体等要素的分析,认为“调侃子”实为两种功用不同的隐语,并通过隐语表层的使用情况透视深层的社会、文化信息等;第四,对《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包括该词典的内容、版本、着作者与使用地域考辨、语言学价值等。本文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汉语隐语的性质及称谓,并对隐语与相关社会方言现象进行区分,通过隐语内涵与本质特征的分析,廓清学界对诸多概念的混同;划分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并对各时期汉语隐语研究进行综述;界定商业隐语的性质、作用,介绍商业隐语研究概况、选题的语料来源、研究价值、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根据行业分类,汉语商业基本隐语共分为衣着、饮食、加工制造、建筑、医药、瓷器古玩、典当金融、其他、工商业通用等九大类,并对各类商业基本隐语进行概要性介绍。第三章为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和造词研究。本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重点分析了隐语的特殊式结构;第二、三两节分析了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法,重点分析了声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等四大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通过对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的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从而建立起对汉语隐语的客观、真实、全面的科学认识。第四章为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本章与第三章共同构成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通过行业和地域分布,了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概貌及相关社会、文化讯息,然后对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出汉语数词隐语五大造词法:语音造词法、文字造词法、截取造词法、意义造词法、文化任意指代造词法。第五章为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调侃子”是本文从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正在使用着的活隐语语料,其名下实为两种不同的汉语隐语,“汉侃子”是汉族社会少数人所运用的游戏类隐语,“回侃子”是回族社会所运用的商业隐语。第六章为《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历史上无研究的空白。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该词典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概括说明了该词典所蕴含的巨大语言学、社会学价值,并对其进行了使用地域、着作者等有关问题的考辨。第七章为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本章分为两节:汉语基本隐语造词理据分析与汇释、隐语辞书中部分商业隐语词条勘误。第一节对前贤时修未分析过的商业隐语进行造词理据的分析与汇释,第二节从理据分析的角度对部分隐语类辞书相关商业隐语词条进行词形、引用、释义、理据分析等方面的校勘工作。第八章为结语。通过对20世纪以来汉语商业隐语的研究,我们认为:一、汉语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汉语共同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普通的汉语隐语结构和造词体现了其作为汉语词汇的一般性特点,而其独特的结构和造词不仅体现了汉语隐语的个性,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三、汉语隐语由隐秘走向公开,是使用泛化的结果,该种情况表明汉语隐语不仅本身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动态性的表现也反映着词汇与社会、文化间的互动;四、总结了汉语隐语研究的时代性、理据探求等方面所存在的难点问题,以及目前隐语研究中存在的、亟待改善的现状问题,并预测了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宋立军[5](2010)在《超越高墙的秩序 ——记录监狱生活的民族志》文中认为在神秘的面纱笼罩下,中国监狱秩序是何形态?许多“大墙”文学艺术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虽说不能否认它们的价值,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此种方式来理解监狱秩序。对于监狱秩序问题的研究,以往大多数学者多持上层建筑政治意识形态视角,却少兼从监狱职员与服刑者情境互动角度考察。本文作者曾在监狱工作九年余,为完成本研究又在狱中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人类学田野调查,采用参与观察及深度访谈等方法,搜集大量一手资料。本研究将主位与客位相结合,侧重倾听当事人(监狱职员及服刑者)的声音,因为他们的观点或许能印证或证伪人们对监狱秩序的某些“刻板印象”。研究的主要内容:1.监狱简况。介绍劳改队、监狱、看守所与劳教所的区别;介绍监狱的定义、特性、特征,介绍公众视角下的监狱形象;介绍中国监狱的沿革、监狱运行系统等。2.监狱秩序的主体——监狱职员和服刑者。通过对监狱职员称呼、来源、职责任务、职业危险性、工作辛苦程度、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监狱职员群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对服刑者称呼、构成及生存之难等方面的介绍,使读者初步了解服刑者群体的概况。3.秩序的阶序性权威。就监狱职员层面讲,“上边”与“下边”、“官”与“民”的区分观念,为权威的树立与巩固提供了观念基础;就服刑者层面讲,阶序性权威也十分显明;就监狱职员与服刑者间关系层面讲,一方面在观念上强调“警囚界限”,另一方面亦配合相当的技术,以保证权威不被动摇。4.秩序的空间规则。主要包括监狱空间物态形式、空间安排、空间感受、空间超越等项内容。5.秩序的时间规则。主要描写服刑者一日生活、一周行事规律,每月特殊日期、每年佳节、监禁生涯节点等,以此来反映由时间规则所建构的秩序。6.秩序的成文规则及分。该部分简要介绍了监狱成文规则的情况,重点介绍考核“分”的功能。7.日常交往秩序中的活规则。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服刑者的自我保护,服刑者间的互惠交换,服刑者间的交往技巧,服刑者与职员间的交往策略,服刑者作为弱者如何抗争,监狱职员作为强者如何变得温柔。我们会从中发现,“活法”乃生活的智慧之源。8.省思秩序。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如何超越高墙来理解监狱秩序问题?(2)为何要对“有序即秩序”的常识进行批判?(3)如何考察秩序?本研究的主要观点:监狱同任何社会一样,都必须有一套良性运作的秩序体系。这套秩序体系必须由上层建筑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秩序主体的情境互动共同来维持。因而,在考察监狱秩序时不可偏执于一端。本研究还认为,反思“有序即秩序”的常识将有利于认识监狱秩序的本质。本研究还表明,规则、人性与人情是传统乡土文化秩序的根基,监狱秩序也不例外。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内容上,重新将监狱纳入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扩大了秩序研究的领域;在方法论上,本研究将主位(Emic)与客位(Etic)研究相结合,弥补了以往诸多相关研究的不足;在成果撰写上,采用民族志书写方式,在国内监狱研究中尚不多见。
王十月[6](2009)在《无碑》文中提出谨以此作献给"中国制造"的奇迹创造者,以及为此奇迹付出的青春与梦想……这个人很平常,很普通,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未做出过惊人之举。他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有梦,但他的梦,和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和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在这个时代的梦,都差不多。他生活的阶层,他认识的人,也和他相似,无大奸大恶之徒,也不
刘家科,陈子兆[7](2009)在《德赢天下》文中提出全国道德模范尚金锁是河北柏乡县人。柏乡是太行山东麓大平原上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虽无矿山之宝、鱼水之利,但平原沃野,农业发达,是冀南久负盛名的"粮仓"。1970年,十九岁的尚金锁成为柏乡粮食局的一名临时工,1974
蔡淑芬[8](2009)在《香港地区食疗汤膳之发展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疗汤膳是中医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最早的汤膳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的商代,伊尹所创汤液,已初具食疗药膳的雏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汤膳的种类不断增加,充分发挥着其强身健体、美容抗衰、益寿延年,乃至治疗疾病的作用,解决各种健康问题,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汤膳文化尤盛于岭南地区。在香港,汤文化发展兴盛。香港在成为殖民地之前,隶属于广州府,继承了粤地的汤膳文化,人们普遍接受饮汤保健的概念和功效;在成为殖民地之后,粤式汤膳与西餐汤水相互整合,形成了独特的港式汤膳。如今,饮汤成为港人日常饮食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汤膳食疗来源于中华食疗文化,需要有中医理论的指导。汤膳的配伍、应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既要考虑药、食本身的性味、功效,同时还要通过辨证,结合地理环境、季节及个人的具体身体状况等,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有利于健康的汤膳。由于中医理论及养生知识的缺乏,香港的汤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混乱。例如,对食疗材物性味、功效认识的模糊;对自身体质、疾病状况的疏忽等,都会影响到汤膳的养生保健效果,若运用不当,甚至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针对香港汤膳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点,应用中医养生学和食疗学理论深入探讨和分析当今香港汤膳应用中的特色和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只有梳理汤膳发展源流,理清其理论渊薮,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方能使汤膳的食疗价值真正得到体现,更好的指导人们的日常食疗养生,为健康服务。本论文在对中医食疗汤膳的源流变革、特点、分类以及现代研究进展等的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对香港地区中医临床常用汤膳,民间偏方、验方,以及各名店、酒楼等的招牌汤方的收集、归纳、分析,并结合香港的地域特点,深入探讨汤膳在养生保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汤膳在香港地区发展的特色所在,旨在发扬香港地区汤膳文化的养生保健思想内涵和中医食疗思想。在搜集汤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香港地区的中医师大部分都有自己临床实践应用有效的汤膳,或来自民间验方,或由自己辨证组汤,在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各大酒楼,甚至小的茶餐厅,都有各式汤膳供应,且在汤膳的配方中也都颇费心思;尤为可贵的是,开始出现根据个人体质来供应汤膳的汤店,这是中医食疗汤膳养生的进步。香港的食疗汤膳以传统粤式风格为基础,同时又融汇了西方的精华,衍生了许多新的、有疗效的食疗汤,中西合璧,在港人的日常保健、治疗疾病以及病后康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目前食疗汤膳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普及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知识,使汤膳的保健更具有科学性。中医食疗防病、治病的研究层出不穷,而有关汤膳的单独研究并不是太多。本论文的创新性在于:对中医食疗汤膳研究进行了系统文献整理,对香港地区常用的有效食疗汤方进行了搜集,对香港地区目前的汤膳市场做了初步的调查;不仅丰富了中医食疗养生的内容,正确指导港人利用食疗汤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而且为汤膳产业化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刘国民[9](2008)在《首席记者》文中提出一山雨欲来1哈尔滨老白党胡同的拆迁工程从三月份开始。下旬,胡同里有了动静,零零星星地有一些拆迁户搬出来。四月份,大批拆迁户往外搬,来
肖永华[10](2007)在《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其传承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吕仁和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医50年来,致力于中医内科疾病诊治和研究,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领域中,建树颇多。吕仁和教授主张糖尿病及其神经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期辨证、综合治疗;创立糖尿病肾病“微型症瘕”病机假说,提出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形成是气阴两虚、痰热郁瘀所致,以益气养阴、化瘀散结、清热化痰法治疗,所总结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二、五、八”治疗方案、“六对论治”辨证方法、“三自如意表”等,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疗效。由于吕仁和教授在中医糖尿病领域的深厚造诣,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已经将吕仁和教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思辨规律纳入了课题研究。中医学亟需继承和发展已成为共识。但从中医学继承现状分析,遇到的问题甚多,收获的成绩有限。寻找适合复杂系统、擅长关联分析的方法可能对中医学的继承带来新的方向。通过分析现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新态势,中外学者均发现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思维方法显着接近”。在对中医学的继承和研究中,从方法论的角度,我们有可能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具体到实际应用技术,发现信息科学与中医学在方法论上有诸多的相似点,信息技术在医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应用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SVM方法,从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的典型医案入手,从不同层次应用信息技术对其中的中医学要素进行分析、挖掘,希望从不同角度分析隐藏其中的辨证规律。经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3个阶段,最终实现知识发现。其中:“数据采集”,指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医案的采集。本研究采用“十五”攻关课题对名老中医医案的采集方法,特点在于保持吕教授的原本诊治特色;“信息储存”,指对糖尿病医案的保存。本研究对糖尿病医案预先进行“规范化、一致化”处理,即“全文解析”和“主题标引”,然后转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室开发的“中医医案数据库系统”存储;“数据挖掘”,指通过对糖尿病医案的分析,寻找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和思辨规律。这一过程,通过3个技术平台得以实现:首先在频次统计基础上,应用“中医医案数据库系统”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全体典型医案进行分析;其次应用“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最后应用“分析软件SVM2.0”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典型医案处方尝试分类学习。具体结果:在医案数据库中,通过对糖尿病典型医案处方涉及的“药物”和“症状体征”等中医辨证要素进行频次统计及分析,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用药特点和辨证思路进行总结。初步结论:治法“以通为要”,讲求血脉通活;强调气血同治,注重调畅气机;擅长从“肝”论治,用药注重疏柔相配、清养并用。结论既能与以往总结的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基本学术思想有机结合,又阐释出在以往学术思想总结中被忽略的辨证要点。从研究吕仁和教授对糖尿病中医分期学术思想入手,将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128例典型医案划分为“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3类。应用医案数据库的综合统计功能,分别从病因、病位、症状、证候、病机及功效等涉及中医辨证思路的各个角度对3类医案进行查询。统计结果显示,3类医案的分析结果与以往总结的吕仁和教授对糖尿病中医分期学术思想高度一致。提示:吕仁和教授对糖尿病的中医分期符合临床实践。从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患者中最常出现的“腰酸痛”症状入手,应用医案数据库的多层次、多要素、多关系的查询功能,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患者“腰酸痛”的辨证要点和用药规律进行了知识挖掘,发现吕仁和教授的治疗糖尿病“腰酸痛”的辨证思路:“腰为肾府”,补肾是主体;重视“血瘀气滞、经脉不利”病机,不可一味滋补固摄,宜同时注重舒经活络。与临床实际相符。同时表明,医案数据库能满足中医学相关知识挖掘的要求,有助于中医专家辨证规律的知识挖掘。以上研究应用医案数据库,主要从医案总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医案各要素的频次统计,实现对其相互关系的发现和认识,即一般意义上的数据挖掘。通过引入“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由于该系统基于处方量化分析,可以针对典型个案进行知识挖据。通过CPIAS在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典型医案中的实际应用,结果发现:系统分析发现处方综合药味均以“苦”为主,切合消渴病病机,符合吕仁和教授对消渴病的独到认识;根据处方综合归经的分析,提示重视治“肝”,是吕仁和教授对消渴病消瘅期的思辨规律之一;根据对处方适应证候的分析,提示血瘀证是本医案中贯穿始终的病机,符合上述吕仁和教授关于“微型症瘕”的病机学说;通过对特定处方的功效分析,提示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时,辨证时除应注意“水与血结”外,“痰瘀互结”也可能是此时的重要病机之一。为学习、继承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学术思想提供新的思路,启发今后的学习、研究方向。SVM方法是完全基于数据的分类方法,由于其具有针对小样本、适合处理高维、非线性关系的特点,与中医学的特点相符合。将SVM方法用于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典型医案处方的学习,是该方法在中医临床医案处方分类识别中的首次尝试。分析结果有所偏移,分析原因可能与训练样本数量少、代表性差有关。本研究为SVM方法在中医临床医案分类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具体应用模式,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中提供了注意的重点和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一《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证据的搜集及评价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小结 |
| 研究二《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推荐方案的形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数据提取表 |
| 附录2 民间调研问卷 |
| 附录3 德尔菲法第一轮调查问卷 |
| 附录4 德尔菲法第二轮调查问卷 |
| 附录5 《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意见汇总处理表 |
| 附录6 《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初稿 |
| 附录7 古今药食名称规范表 |
| 综述 中医治疗产后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概念阐释 |
|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 五、运用的资料 |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
|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
| 一、自然条件 |
| 二、历史沿革 |
| 三、承袭发展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
|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
|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
|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
|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
| 小结 |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
|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
|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
|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
|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
|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
| 一、民初人口统计 |
| 二、民初山西人口 |
| 三、民初太原人口 |
|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
| 一、分类管理 |
| 二、制度建设 |
| 三、统计管理 |
| 小结 |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
|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
|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
|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
|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
|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
| 一、创立运营 |
| 二、组织管理 |
| 三、初具规模 |
|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
| 一、国内成长环境 |
| 二、调整巩固提高 |
| 三、稳步投资建设 |
|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
|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
|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
|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
| 小结 |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
|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
|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
|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
|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
|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
|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
|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
|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
|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
| 一、系统规划 |
| 二、统筹管理 |
| 小结 |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
|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
|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
|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
|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
| 一、自来水事业 |
| 二、下水道计划 |
| 三、尘芥物清理 |
| 四、重点行业管理 |
| 五、卫生防疫体系 |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
| 一、完善制度建设 |
| 二、加强环卫清理 |
| 三、宰杀牲畜管理 |
| 四、公厕粪场管理 |
| 五、夏令卫生扫除 |
| 六、城市用水管理 |
| 七、防疫卫生管理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资料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思想渊源 |
| 1 拜名师,结益友,步入中医之门 |
| 2 读经典,勤临床,形成学术思想 |
| 3 重学术,勤科研,逐步完善学术思想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牛兴东老中医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传承研究 |
| 第一节 牛兴东老中医学术思想概述 |
| 1 重视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 |
| 2 调理脾胃注重气血变化 |
| 3 防治疾病,脾胃先行 |
| 第二节 牛兴东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牛兴东老中医脾胃病临床医案整理、挖掘结果 |
| 4 讨论 |
| 第三节 牛兴东老中医特色病诊疗经验 |
| 1 内外同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
| 2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经验 |
| 3 从火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
| 4 调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
| 5 扶正化积法治疗胃息肉经验 |
| 6 头痛临床诊疗经验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健脾理肠汤加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 |
| 文献综述: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治疗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中药内服 |
| 3 中药灌肠治疗 |
| 4 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 |
| 5 其它治疗 |
| 6 中药治疗机理研究 |
| 7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诊疗标准 |
| 2 诊疗标准 |
| 研究方法 |
| 3 研究方法 |
| 4 治疗方案 |
| 5 观察指标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 7 随访 |
| 8 质量控制 |
| 研究结果 |
| 9 疗效评价结果 |
| 10 脱落情况及原因 |
| 研究结论 |
| 讨论 |
| 1 气血与湿热贯穿于该病始终,肠络瘀滞是该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
| 2 宏观与微观互参,局部与整体结合的治疗思路 |
| 3 标本兼顾,气血并调,清补同施组方原则 |
| 4 随证、症变化,灵活多变的用药特色 |
| 5 调节机体免疫机能 |
| 6 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溃疡修复 |
| 7 固体化浊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的关键,也是本课题创新之处 |
| 8 该研究存在的问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隐语的域界 |
| 1.1.1 隐语是人类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现象 |
| 1.1.2 隐语的定义 |
| 1.1.3 隐语的性质与称谓 |
| 1.1.4 隐语与相关术语的区分 |
| 1.1.5 隐语的分类 |
| 第二节 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
| 1.2.1 汉语隐语研究的历史分期 |
| 1.2.2 “发展与繁荣阶段”汉语隐语研究综述 |
| 第三节 汉语商业隐语 |
| 1.3.1 商业隐语概述 |
| 1.3.2 汉语商业隐语研究综述 |
| 1.3.3 本选题研究的语料来源 |
| 1.3.4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 1.3.5 研究方案 |
| 1.3.6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行业概貌 |
| 第一节 衣着类商业隐语 |
| 2.1.1 纺织品及加工类隐语 |
| 2.1.2 服装及加工类隐语 |
| 2.1.3 鞋帽及加工类隐语 |
| 第二节 饮食类商业隐语 |
| 2.2.1 副食品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
| 2.2.2 餐饮类商业隐语 |
| 2.2.3 蔬菜水果经营类商业隐语 |
| 2.2.4 鱼肉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
| 2.2.5 粮食、食品类加工与销售隐语 |
| 2.2.6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类隐语 |
| 第三节 加工制造类商业隐语 |
| 2.3.1 生活用品加工、制造与修理类隐语 |
| 2.3.2 金属冶炼、加工与销售隐语 |
| 2.3.3 文化商品制造隐语 |
| 2.3.4 工具加工与制造隐语 |
| 第四节 建筑类商业隐语 |
| 2.4.1 原材料类隐语 |
| 2.4.2 建造类隐语 |
| 2.4.3 装潢类隐语 |
| 第五节 医药类商业隐语 |
| 2.5.1 行医类商业隐语 |
| 2.5.2 药材销售类商业隐语 |
| 第六节 瓷器、古玩类商业隐语 |
| 2.6.1 瓷器类商业隐语 |
| 2.6.2 古玩收藏、加工与销售类商业隐语 |
| 第七节 典当、金融类商业隐语 |
| 2.7.1 典当类商业隐语 |
| 2.7.2 金融类商业隐语 |
| 第八节 其他类商业隐语 |
| 2.8.1 休闲娱乐隐语 |
| 2.8.2 生活服务隐语 |
| 第九节 工商业通用类商业隐语 |
| 2.9.1 工商业通用隐语 |
| 2.9.2 商业通用隐语 |
| 第十节 小结 |
| 第三章 现代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结构与造词研究 |
|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结构分析 |
| 3.1.1 单纯隐语 |
| 3.1.2 合成隐语 |
| 3.1.3 短语隐语 |
| 第二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一) |
| 3.2.1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的造词手段 |
| 3.2.2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的分类与规律 |
| 第三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法(二) |
| 3.3.1 直接指代造词法 |
| 3.3.2 修辞指代造词法 |
| 3.3.3 文化指代造词法 |
| 3.3.4 语义指代造词法 |
| 第四节 小结 |
| 3.4.1 隐语结构小结 |
| 3.4.2 隐语造词小结 |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商业数词隐语研究 |
| 第一节 商业数词隐语概貌 |
| 4.1.1 商业数词隐语的行业分布 |
| 4.1.2 商业数词隐语的地域分布 |
| 第二节 商业数词隐语造词法研究 |
| 4.2.1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手段 |
| 4.2.2 商业数词隐语的造词法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五章 现代汉语隐语个案“调侃子”研究 |
| 第一节 关于“调侃子” |
| 5.1.1 “调侃子”的发现与调查 |
| 5.1.2 “调侃子”的表现形式与相关概念 |
| 第二节 “调侃子”的运用及“侃子”造词的对比分析 |
| 5.2.1 运用情况不同 |
| 5.2.2 词语形式不同 |
| 5.2.3 造词手段不同 |
| 5.2.4 造词法分析 |
| 第三节 两种“调侃子”的接触、融合与发展 |
| 5.3.1 “汉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歇后”形式 |
| 5.3.2 “回用调侃子”起源于世俗文化的“调侃”形式 |
| 5.3.3 “街滑子腔”是不同世俗文化形式在马头镇的有机融合 |
| 5.3.4 两种“调侃子”的生存状态与发展趋势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六章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研究 |
| 第一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内容、版本及影响 |
| 6.1.1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内容简介 |
| 6.1.2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版本 |
| 6.1.3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的影响 |
| 第二节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考辨 |
| 6.2.1 作者考辨 |
| 6.2.2 使用地域考辨 |
| 第三节 小结 |
| 第七章 现代汉语商业隐语造词理据分析及辞书勘误 |
| 第一节 汉语商业基本隐语造词理据汇释 |
| 第二节 辞书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 7.2.1 《中华隐语大全》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 7.2.2 《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 7.2.3 《中国秘密语大辞典》商业隐语词条勘误 |
| 7.2.4 多种辞书商业隐语词条汇勘 |
| 第八章 结语 |
| 8.1 |
| 8.1.1 汉语隐语研究的结论 |
| 8.1.2 汉语隐语研究的难点 |
| 8.1.3 汉语隐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8.1.4 汉语隐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1 分析造词法和造词理据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
| 附录 2 校勘的汉语商业基本隐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自序 |
| 导论 |
| 一 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 二 研究的意义 |
| 三 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
| 四 研究方法 |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 |
| 六 研究的创新之处 |
| 七 资料技术处理说明 |
| 田野说明 |
| 一 我的监狱工作 |
| 二 与监狱的联系 |
| 三 到监狱去调查 |
| 四 斯波尔英监狱 |
| 第一章 监狱简况 |
| 一 劳改队、监狱、看守所与劳教所 |
| 二 监狱是什么 |
| 三 中国监狱沿革 |
| 四 行政管理体系 |
| 五 监狱组织 |
| 第二章 秩序的主体 |
| 一 监狱职员 |
| 二 服刑者 |
| 第三章 秩序的阶序性权威 |
| 一 监狱阶序概说 |
| 二 职员间"上边"与"下边" |
| 三 职员间的官与民 |
| 四 服刑者阶序关系的表象 |
| 五 服刑者阶序关系的实质 |
| 六 服刑者如何谋求较高层级 |
| 七 "警囚界限" |
| 八 原生型、次生型及隐生型权威 |
| 第四章 秩序的空间规则 |
| 一 空间的物态形式 |
| 二 空间的安排 |
| 三 "人头儿"的管理 |
| 四 空间的感受 |
| 五 空间的超越 |
| 六 理解空间 |
| 第五章 秩序的时间规则 |
| 一 听着哨声过日子 |
| 二 一周生活的规律 |
| 三 月内不可多得的时光 |
| 四 狱内度佳节 |
| 五 入监 |
| 六 下队 |
| 七 刑期变动 |
| 八 出监 |
| 九 理解时间 |
| 第六章 秩序的成文规则与"分" |
| 一 行为规范 |
| 二 计分考核 |
| 三 1分的价值 |
| 四 得分的奥秘 |
| 五 因扣分而寻死 |
| 六 分数的功能 |
| 第七章 日常交往秩序中的活规则 |
| 一 服刑者的自我保护 |
| 二 服刑者间的互惠交换 |
| 三 服刑者间的交往技巧 |
| 四 服刑者与职员交往策略 |
| 五 关于"关系户" |
| 六 抗争与温柔的变奏 |
| 七 "活法":生活的智慧之源 |
| 第八章 省思秩序 |
| 一 超越高墙的理解 |
| 二 批判"有序即秩序"的常识 |
| 三 秩序如何被发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节录) |
| 附件2:罪犯改造行为规范 |
| 附件3: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 |
| 附件4:监狱建设标准(节录) |
| 附件5:XX监狱罪犯改造计分考核及奖罚规定 |
| 附件6:XX监狱罪犯基础分考核实施细则 |
| 附件7:XX省监狱系统罪犯分级管理暂行规定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中医食疗汤膳的源流及其研究进展 |
| 一、汤膳的源流发展 |
| (一) 商代《汤液经》的传说 |
| (二)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开创了汤膳的先河 |
| (三) 汉代《伤寒杂病论》对汤膳创造性的运用 |
| (四) 唐宋时期汤膳的迅速发展 |
| (五) 元明清时期汤膳的日趋成熟 |
| 二、汤膳的现代研究进展 |
| (一) 理论研究 |
| (二) 临床研究 |
| (三) 实验研究 |
| 第二部分 食疗汤膳的特点、分类及常用汤膳 |
| 一、食疗汤膳的特点 |
| (一) 预防为主 |
| (二) 辨证施汤 |
| (三) 三因制宜 |
| (四) 贵在调和 |
| 二、食疗汤膳的分类 |
| (一) 五脏汤膳 |
| (二) 八法汤膳 |
| 三、食疗常用汤膳介绍 |
| (一) 亚健康汤膳 |
| (二) 美容汤膳 |
| (三) 减肥汤膳 |
| (四) 抗衰汤膳 |
| (五) 防癌汤膳 |
| 第三部分 香港特色食疗汤膳 |
| 一、食疗汤膳需求殷切 |
| (一) 中医临证汤膳显效 |
| (二) 民间验方临床应用 |
| (三) 乡土情浓:原住民食疗汤膳 |
| (四) 集体智能:食疗汤膳偏方传承 |
| (五) 素食潮流与食疗汤膳 |
| 二、揉合中外特点的食疗汤膳 |
| (一) 中西营养相互彰显 |
| (二) 中外材料巧妙配搭 |
| (三) 中外风味结合融和 |
| 三、“财”情洋溢的香港汤膳文化 |
| (一) “心灵鸡汤”送温情 |
| (二) 食疗汤膳商品化 |
| (三) 商品化推动食疗养生文化发展 |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展望 |
| 一、讨论 |
| (一) 汤膳食疗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 (二) 汤膳资源解决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 |
| (三) 穗、港地区汤膳各有所长 |
| 二、展望 |
| (一) 汤膳的研究与开发应依据辨证的原则 |
| (二) 食、养、医结合汤膳前景广阔 |
| (三) 产学研结合是未来汤膳发展的方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1 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综述 |
| 综述2 中医学继承研究现状简介 |
| 综述3 从思维方式特点分析信息科学在中医学的应用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研究1 应用“中医医案数据库”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用药特点及中医分期学术思想的研究 |
| 1 研究思路 |
| 2 研究内容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
| 研究2 应用“中医医案数据库”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思辨规律的研究 |
| 1 研究思路 |
| 2 研究内容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3 应用“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对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思辨规律的研究 |
| 1 研究思路 |
| 2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简介 |
| 3 CIPAS系统对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典型医案处方分析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研究4 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在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典型医案处方分类建模的应用初试 |
| 1 研究思路 |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