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广杰[1](2021)在《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育肥效果及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添加量复合酶及酵母联用制剂CY(Compound enzyme and yeast combination)对波尔山羊育肥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挖掘其胃肠道微生物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来进一步来评价其在育肥山羊生产中的作用。试验选取24只4月龄健康波尔山羊,根据联用制剂添加量分为对照组NC(0)、试验组CY1(0.33%)、中剂量添加剂处理组CY2(0.67%)、高剂量添加剂处理组CY3(1%)4组,每组6只羊。试验期总共99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84 d。本研究结果表明:1.与NC组相比,CY2组和CY3组山羊在29~56 d及1~84 d的ADG(Average daily gain)均显着提高(P?0.05)。其中CY2组(日粮添加量为0.67%)对波尔山羊增重效果最好。2.正试期第56 d,CY2组山羊瘤胃pH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第84 d,CY2组、CY3组瘤胃pH值均显着降低(P<0.05)。CY1组、CY2组及CY3组的瘤胃TVFA(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含量和乙酸含量在第28 d、56 d及84 d均高于NC组,其中CY2组第56 d、84 d,CY3组第28 d的瘤胃TVFA含量都显着高于NC组(P<0.05),CY2组在第56 d、84 d的乙酸含量显着高于NC组(P<0.05),表明酶菌联用制剂能提高波尔山羊瘤胃TVFA和乙酸含量,降低瘤胃pH,且CY2组效果更加明显。3.NC组、CY1组、CY2组及CY3组在第28 d、56 d及84 d各项抗氧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酶菌联用制剂不会对波尔山羊健康造成不良影响。4.本试验第56 d时,CY3组瘤胃Ruminococcus显着高于NC组(P<0.05),CY2组瘤胃Acetitomaculum丰度显着高于NC组(P<0.05)。CY3组和CY2组瘤胃Family_XIII_AD3011_group丰度显着低于NC组(P<0.05)。在KEGG level 3上对瘤胃菌群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与动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差异代谢通路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糖代谢等代谢途径上。5.本试验第28 d,CY2组肠道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显着高于NC组(P<0.05)。第56 d,CY1组肠道Alistipes、Oscillibacter均显着升高(P<0.05)。第84d,CY2组肠道Prevotellaceae_UCG-004丰度显着升高(P<0.05)。在KEGG level 3上对肠道菌群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与动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差异通路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代谢途径上。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日粮添加0.67%(CY2组)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育肥效果最好。日粮添加酶菌联用制剂增加了瘤胃产VFA菌丰度,降低了有害菌丰度,增加了肠道碳水化合物利用菌丰度,进而升高了瘤胃VFA含量,降低了瘤胃pH,最终改善了山羊ADG。
谭建君[2](2019)在《川东白山羊与波尔山羊杂交繁育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波尔山羊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肉用山羊品种,具有个体庞大,生长速度较快,适应能力较强,繁殖能力较好,出肉率较高的优良特性。但在羊养殖产业发展中,很多养殖户不注重本地羊品种的科学保护,存在无序乱交的现象,导致本地羊的生产性能逐步下降。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山羊品种的生产性能,缩短繁殖周期,提高繁殖效率,就要加强对本地羊品种的改良。通过选择优质波尔山羊种公羊与本地种公羊进行杂交繁育,生产出的杂交后代具有父本和母本双重特性,对提高羊群适应能力,改良羊群的繁殖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倪威威[3](2019)在《大足黑山羊生长调控相关基因SNP筛选及其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挖掘及鉴定与大足黑山羊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为大足黑山羊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提高生长性能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对大足黑山羊和波尔山羊的MSTN基因进行扩增,筛选SNP位点,同时评估变异位点及其单倍型在大足黑山羊、波尔山羊、努比亚山羊和酉州乌羊群体中的遗传分化程度。其次,利用连锁不平衡原理筛选MSTN基因SNP标签位点,并结合与生长调控相关基因GH及IGF1部分位点的SNP,通过关联分析挖掘与大足黑山羊生长性状(体重、体长、胸围、体高)相关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如下:1.MSTN基因扩增及变异位点的筛选对波尔山羊和大足黑山羊的MSTN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成功获得MSTN基因的涵盖全部编码区的序列,已公布序列(GenBank:JF312048.1;GenBank:JX078969.1,88bp-6029bp)为参考,在两个群体内共筛选出29个SNP位点,其中1个位点分布在调控区内,3个位于编码区中,其余25个分布在内含子中。2.MSTN基因SNP位点在不同群体中的多态性分析SNaPshot技术及重测序技术相结合,在波尔山羊、努比亚山羊、酉州乌羊和大足黑山羊(共计148个样本)内发现20个SNP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其中,波尔山羊中只有5个位点为多态性,而地方品种酉州乌羊和大足黑山羊群体中分别发现18和20个SNP位点具有多态性。20个位点在四个群体中的平均HE值均大于HO值;波尔山羊群体中HO、HE及PIC值均最小,而大足黑山羊的HO、HE及PIC值均最大。20个位点在波尔山羊中处于低度多态性(PIC=0.070),而在其他三个群体样本中均处于中度多态性(PIC为0.263-0.307)。除了在努比亚山羊中有4个位点偏离了哈代温伯格平衡外,其余的位点在四个群体样本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3.MSTN基因SNP位点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研究波尔山羊群体内的20个SNP与其他三个山羊品种之间遗传分化均表现为差异显着(FST,p<0.05),说明波尔山羊与其余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明显。然而,大足黑山羊、努比亚山羊和酉州乌羊之间均无显着遗传分化或分歧程度低。用Phase法在所测四群体样本内共构建了18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2在不同群体中分布的数量最多(54.05%),大足黑山羊中存在8种单倍型,其中H17和H18为该品种特有。利用Network及MEGA 5等系统发育手段将18种单倍型划分为两大支,波尔山羊所携带的单倍型只存在于第一大支中,连接两个大支的单倍型主要分布在努比亚山羊中,而两个地方品种中出现的单倍型在两个大支中均有分布。4.MSTN基因SNP标签位点多态性与大足黑山羊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先用HaploView软件筛选出5个标签位点:Snp425(C/T)、Snp1583(A/G)、Snp2732(C/T)、Snp4552(A/C)和Snp5167(C/T)。在大足黑山羊169个个体内进行标签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能关联分析。结果显示,5个位点的基因型与大足黑山羊的生长性状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基因型组合水平上来看,对初生重和二月龄重而言,GE-M3基因型组合(C/T,A/A,T/T,C/C,C/C)为优势基因型(P<0.05);携带的单倍型HP-M1(TATCC)序列也几乎只存在于地方品种上,系统分化上属于分支二。另外,基因型组合GE-M13(C/C,A/A,C/T,A/A,C/C)对大足黑山羊6月龄体高有显着影响(P<0.05),由单倍型HP-M5(CACAC)构成,此单倍型序列在总单倍型中占45.27%,系统分化上属于分支一。5.GH和IGF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与大足黑山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在大足黑山羊169个个体内,对GH-781、GH-1148、IGF1-1617、IGF1-4700和IGF1-5752等5个SNP位点与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GH-1148(C/T)位点对六月龄体长(P<0.05)、体高(P<0.05)和胸围(P<0.01)存在显着相关,其中T/T型为优势基因型。IGF1-1617(G/A)位点与二月龄体重和体高有显着相关(P<0.05),G/A型为优势基因型。其他位点均无显着相关。在基因型组合水平上,GH基因GE-G4(G/G,T/T)组合与六月龄的体斜长、体高和胸围有显着相关(P<0.05),G-T为优势单倍型。IGF1基因GE-I3(G/A,T/T,G/G)组合与2月龄体重和体高存在显着相关(P<0.05),G-T-G和A-T-G为优势单倍型。
张冬强[4](2016)在《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消化、抗氧化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基础饲粮中加入不同比例的苜蓿草粉替代等量花生秧,探讨其对波尔山羊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小肠黏膜形态结构、血清生化指标、组织抗氧化指标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食欲正常、3月龄左右、体重在24-28kg的波尔山母羊75只。按照体重相近的原则,采用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5组,即对照组(0%苜蓿草粉+40%花生秧)、试验(40)组(10%苜蓿草粉+30%花生秧)、试验Ⅱ组(20%苜蓿草粉+20%花生秧)、试验Ⅲ组(30%苜蓿草粉+10%花生秧)、试验Ⅳ组(40%苜蓿草粉+0%花生秧),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即每组15只羊。分为三个试验,试验一主要研究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生产性能、消化酶活性、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二主要研究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血清及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三主要研究苜蓿草粉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主要结果如下:试验一:(1)各组之间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着;试验Ⅲ、Ⅳ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随着苜蓿草粉替代量的增加有升高趋势;试验Ⅳ组的料重比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Ⅰ、Ⅱ组。(2)试验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VH)随着苜蓿草粉添加水平的提高,VH随之提高,试验各组隐窝深度(CD)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空肠VH、CD、VH/CD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试验组回肠VH显着高于对照组,各组之间CD、VH/CD差异不显着。(3)试验Ⅱ组胃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40)组,胃蛋白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试验Ⅱ组的十二指肠、空肠胰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4)试验Ⅲ、Ⅳ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Ⅱ、Ⅲ、Ⅳ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Ⅱ组血清球蛋白(GLO)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试验Ⅱ组血清白球比(ALB/GLO)显着低于对照组、试验Ⅲ、Ⅳ组;试验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各组。其他指标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试验二:(1)试验Ⅲ、Ⅳ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40)组;试验Ⅳ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各组之间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差异不显着。(2)试验组肝脏的各项抗氧化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试验Ⅱ组肾脏的T-AOC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Ⅱ、Ⅲ组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40)组,各组之间GSH-Px、MDA、CAT差异不显着;试验Ⅰ组脾脏GSH-Px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试验Ⅱ组的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各组之间的CAT、T-AOC、SOD差异不显着。(3)试验Ⅳ组十二指肠CAT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试验Ⅱ组GSH-Px和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试验Ⅲ、Ⅳ组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各组之间T-AOC差异不显着;试验Ⅱ组空肠GSH-Px活性显着高于其余各组,各组之间T-AOC、CAT、SOD、MDA差异不显着;试验组回肠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余指标均无显着差异。试验三:(1)试验Ⅱ、Ⅲ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更高、丰度更好。(2)饲喂不同水平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会改变波尔山羊瘤胃微生物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优势,其中拟杆菌门最为丰富。(3)试验Ⅰ组普雷沃菌属较其他组更为丰富,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韩康康[5](2016)在《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用苜蓿草粉等量替代花生秧饲喂波尔山羊,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以及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食欲正常、3月龄左右、体重在2428kg的波尔山羊母羊75只,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采用完全随机的单因子区组化设计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即每组15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他4个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用10%、20%、30%、40%的苜蓿草粉等量替代花生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5个组试验羊的平均日采食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日采食量随着苜蓿草粉替代量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4个试验组之间比较,试验Ⅳ组、试验Ⅲ组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0.05),并着苜蓿草粉替代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饲料转化效率方面,4个试验组的料重比均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了显着性水平(p<0.05),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的料重比分别为:8.20、8.02、8.18、6.88、6.53。(2)5个组的宰前活重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蹄重、皮重、心脂重、肾脂重、腹脂重、皮脂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5个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肝脏重、脾脏重、肺脏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差异也不显着(p>0.05)。波尔山羊的屠宰率随着苜蓿草粉的替代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5个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个试验组的胴体净肉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试验Ⅱ组最高为65.48%。用苜蓿草粉等量替代花生秧饲喂波尔山羊,5个组的GR值和眼肌面积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个试验组的眼肌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Ⅲ组最高为15.96cm2,其次为试验Ⅱ组14.76cm2。苜蓿替代花生秧饲喂波尔山羊,当替代量为20%-30%时能获得较好的屠宰性能。(3)不同的苜蓿草粉替代量对波尔山羊母羊的肉色、宰后45min的pH值及熟肉率没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对照组的滴水损失率最高为2.62%,4个试验组之间比较表现为随着苜蓿草粉的替代量的增加,羊肉的滴水损失率有降低的趋势,且试验Ⅰ组显着高于其它三组(p<0.05)。在羊肉的剪切力方面,试验组普遍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Ⅳ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个试验组之间,随着苜蓿草粉替代量的增加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试验Ⅳ组显着低于试验Ⅱ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羊肉干物质、粗灰分均有所提高,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的羊肉粗灰分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干物质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及各试验组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方面,4个试验组中除试验Ⅰ组外其它三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羊肉氨基酸方面,18种氨基酸在组成及含量上仅有胱氨酸和脯氨酸上表现出来显着性差异(p<0.05),所含的成年必需氨基酸、婴儿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的含量5组之间表现出同样的规律,即试验Ⅰ组>试验Ⅲ组>试验Ⅱ组>对照组>试验Ⅳ组。本试验中鲜味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均为0.26。苜蓿草粉等量替代花生秧能够改善羊肉品质提高羊肉部分氨基酸的含量,提高羊肉的品质。各组脂肪酸中的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油酸之间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各试验组肌肉的亚油酸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肌肉中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均未检出,肌肉中α-亚麻酸试验Ⅲ组显着高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Ⅳ组显着高于试验Ⅰ组(p<0.05)。随着苜蓿草粉替代量的增加,肌肉中γ-亚麻酸的含量逐渐增加,其中试验Ⅳ组显着高于试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多,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n6/n3值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分别为11.53、5.11、2.86、2.53、1.90。试验Ⅳ组的羊肉表现出更加适宜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即当苜蓿替代量为40%时,羊肉的脂肪酸组成更符合人们健康的需要。
成钢,成慧,王文龙,赵铭,赵雄韬,王京仁,曾文虎[6](2014)在《湖区波尔山羊杂交后代的繁育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湖区气候特点及多年来波杂山羊繁育经验,对波杂山羊的选配、杂交利用、人工授精、羔羊及母羊的产后护理等繁殖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促进健康养殖实用技术的推广,增加湖区广大山羊养殖户养殖收益。
成钢,王文龙,赵铭,王京仁,赵雄韬,曾文虎[7](2014)在《湖区波尔山羊健康养殖与生态综合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湖区自然资源适度规模地发展波尔山羊健康养殖,着力打造绿色环保畜牧生态链,推进山羊养殖技术及养殖模式更新,促进有机生态型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和畜产品绿色环保品质的提高,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湖区波尔山羊养殖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成钢,王文龙,赵铭,赵雄韬,王京仁,曾文虎[8](2013)在《南方湖区波尔山羊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诊疗与综合防控》文中指出传染病是危害南方湖区波尔山羊生产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爆发,是促进南方湖区波尔山羊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障。根据湖区波尔山羊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以及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就波尔山羊主要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诊疗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为广大南方湖区波尔山羊养殖户科学、合理饲养波尔山羊提供科学依据。
张晓东,凌英会,韩春杨,张子军,孙志辉,任春环,刘亚,张运海,李运生,殷宗俊,陈宏权,丁建平,章孝荣[9](2012)在《安徽白山羊新品系种质特性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探讨了安徽白山羊新品系的种质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为开展遗传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安徽白山羊新品系、安徽白山羊、波尔山羊、萨能奶山羊4个种群的生长发育性状、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并做差异分析,运用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分化和近交程度。结果表明:(1)新品系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显着高于安徽白山羊(P<0.05),体高和胸围与波尔山羊已无显着差异(P>0.05);(2)新品系的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总数(WBC)、血小板总数(PLT)、淀粉酶(AMS)、谷丙转氨酶(GPT)、血清钾(K)等血液指标均与其他3个种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3)4个微卫星位点均呈高度多态(PIC值在0.833 6~0.917 8之间),新品系种群内近交程度较大(Fis值为0.247),新品系和萨能奶山羊遗传距离最近(0.347 8),其次是波尔山羊(0.576 5),最后是安徽白山羊(0.809 4)。结论提示,新品系肉用性能优良,适应性良好,种群内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在进行品种选育时要防止群体内过度近交。
陈其新,张建红,宋彦军,董济福[10](2012)在《我国主要肉羊品种肉用性能的初步评价》文中认为基于文献发表的相关数据,应用综合指数法结合聚类分析法,对我国目前饲养的14个绵羊和22个山羊品种的综合繁殖性能和肉用生产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并根据国内外肉羊育种追求的目标,设定"理想型肉用绵羊(或山羊)",计算品种理想性"拟合度"。分析结果表明,在肉用绵羊中,萨福克羊等品种的母羊繁殖指数(DRI)、生产指数(DPI)和效率指数(DEI)的拟合度均较低,仅适合作为杂交生产的父本。东佛力生羊、小尾寒羊、湖羊、洼地绵羊的DRI、DPI拟合度均高,可作为农区肉用绵羊业的主要母本。在肉用山羊中,波尔山羊和努比亚山羊DRI、DPI的拟合度均高,是适宜的杂交父本;乐至、大足、金堂等巴蜀地区黑山羊品种的DRI、DPI等综合指数均接近或超过波尔山羊,也优于马头山羊、成都麻羊、南江黄羊等传统优秀肉用山羊的综合繁殖和肉用生产力,值得大力推广。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因此,综合指数法、聚类分析以及本研究首次提出的品种理想性"拟合度"概念是我国肉羊生产力的适宜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肉羊生产中品种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酶制剂概述 |
| 1.1.1 酶制剂定义 |
| 1.1.2 酶制剂的作用机理 |
| 1.1.3 酶制剂在反刍动物研究进展 |
| 1.1.4 影响酶制剂效果的因素 |
| 1.2 酵母概述 |
| 1.2.1 酵母制剂的来源与种类 |
| 1.2.2 酵母制剂的作用 |
| 1.3 益生菌与酶制剂联合使用研究进展 |
| 1.4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 第二章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时间地点以及对象 |
| 2.1.3 试验方法 |
| 2.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 2.1.5 饲养管理 |
|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2 试验结果 |
| 2.2.1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体重的影响 |
| 2.2.2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瘤胃p H与VFA的影响 |
| 2.2.3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血清指标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体重的影响 |
| 2.3.2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瘤胃p H与VFA的影响 |
| 2.3.3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血清指标的影响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3.1.3 试验日粮及加工 |
| 3.1.4 饲养管理 |
| 3.1.5 统计分析 |
| 3.2 试验结果 |
| 3.2.1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 3.2.2 不同剂量酶菌制剂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瘤胃菌群的影响 |
| 3.3.2 不同剂量酶菌联用制剂对波尔山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总结 |
| 4.1 结论 |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4.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选取 |
| 1.2 方法 |
| 2 试验结果 |
| 2.1 不同组别后代不同阶段体重比较 |
| 2.2 不同组别后代身体素质比较 |
| 2.3 产肉性能 |
| 2.4 经济效益 |
| 3 讨论 |
| 4 结束语 |
| 本研究承以下项目资助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 1 文献综述 |
| 1.1 MSTN基因 |
| 1.1.1 MSTN的发现 |
| 1.1.2 MSTN基因的结构 |
| 1.1.3 MSTN基因的表达 |
| 1.1.4 MSTN基因在不同物种上的突变 |
| 1.2 家养动物中GH基因与肌肉生长发育 |
| 1.3 IGF1 基因与肌肉生长发育 |
| 1.4 标记辅助选择 |
| 1.5 SNaPShot技术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引言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试验动物 |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 3.1.3 主要试剂以及溶液配置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MSTN基因遗传突变位点检测 |
| 3.2.2 MSTN基因的单倍型构建以及标签位点筛选 |
| 3.2.3 大足黑山羊MSTN基因型鉴定以及相关分析 |
| 3.2.4 GH基因和IGF1 基因的SNP及相关性分析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MSTN基因序列的克隆 |
| 4.1.1 基因组DNA的检测 |
| 4.1.2 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
| 4.1.3 数据分析 |
| 4.2 MSTN基因SNP位点筛选及单倍型构建 |
| 4.2.1 SNP位点群体遗传学分析 |
| 4.2.2 MSTN基因单倍型构建 |
| 4.3 MSTN基因标记优势基因型的筛选 |
| 4.3.1 SNP标签位点选择 |
| 4.3.2 标签位点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 4.4 GH和 IGF1 基因与大足黑山羊经济形状相关性分析 |
| 5 讨论 |
| 5.1 山羊MSTN基因在多态位性分析 |
| 5.2 山羊MSTN基因单倍型构建及分布研究 |
| 5.3 MSTN基因与大足黑山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 5.4 GH基因与大足黑山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 5.5 IGF-1 基因与大足黑山羊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1 文献综述 |
| 1.1 紫花苜蓿 |
| 1.1.1 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
| 1.1.2 苜蓿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 1.1.2.1 苜蓿叶蛋白的研究进展 |
| 1.1.2.2 苜蓿皂苷的研究进展 |
| 1.1.2.3 苜蓿多糖的研究进展 |
| 1.2 苜蓿草粉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2.1 苜蓿草粉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 1.2.2 苜蓿草粉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2.3 苜蓿草粉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 1.2.4 苜蓿草粉在水产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3 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
| 1.3.1 瘤胃微生物的作用 |
| 1.3.2 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方法 |
| 1.3.2.1 瘤胃微生物传统研究方法 |
| 1.3.2.2 瘤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 1.3.2.3 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研究 |
| 2 引言 |
| 3 试验一、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
| 3.1.2 试验地点 |
| 3.1.3 试验设计 |
| 3.1.4 饲养管理 |
| 3.1.5 样品采集 |
| 3.1.6 指标测定 |
| 3.1.6.1 波尔山羊生产性能的测定 |
| 3.1.6.2 波尔山羊皱胃内容物及小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
| 3.1.6.3 波尔山羊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测定 |
| 3.1.6.4 波尔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 3.1.7 数据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2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皱胃及小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2.2.1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皱胃内容物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 3.2.2.2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十二指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2.2.3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空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2.2.4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回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2.3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 3.2.3.1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十二指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 3.2.3.2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空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 3.2.3.3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回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 3.2.4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2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3.3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小肠粘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 3.3.4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4.1 苜蓿草粉对血清ALT、AST、ALT/AST的影响 |
| 3.3.4.2 苜蓿草粉对血清TP、ALB、GLO含量和ALB/GLO的影响 |
| 3.3.4.3 苜蓿草粉对血清BUN和GLU含量的影响 |
| 3.3.4.4 苜蓿草粉对血清TC、HDL-C和LDL-C的影响 |
| 3.3.4.5 苜蓿草粉对血清Ig G含量的影响 |
| 3.4 小结 |
| 4.试验二、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血清及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样品采集 |
| 4.1.2 样品处理 |
| 4.1.3 指标检测及方法 |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2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内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2.1 苜蓿草粉对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2.2 苜蓿草粉对肾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2.3 苜蓿草粉对脾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3 苜蓿草粉对小肠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3.1 苜蓿草粉对十二指肠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3.2 苜蓿草粉对空肠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2.3.3 苜蓿草粉对回肠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5 试验三、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 5.1.2 测序试验流程图 |
| 5.1.3 生物信息分析 |
| 5.1.3.1 数据优化与统计 |
| 5.1.3.2 OTU聚类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 |
| 5.2.2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 5.2.2.1 Shannon-Wiener曲线 |
| 5.2.2.2 Rank-Abundance曲线 |
| 5.2.3 OTU分布Venn图 |
| 5.2.4 分类学分析 |
| 5.2.4.1 微生物门水平分类 |
| 5.2.4.2 微生物属水平分类 |
| 5.3 讨论 |
| 5.3.1 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分析 |
| 5.3.2 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
| 5.3.2.1 Shannon-Wiener曲线 |
| 5.3.2.2 Rank-Abundance曲线 |
| 5.3.3 分布Venn图 |
| 5.3.4 分类学分析 |
| 5.4 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致谢 |
| 摘要 |
| 1 文献综述 |
| 1.1 苜蓿的营养价值 |
| 1.1.1 苜蓿的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的营养 |
| 1.1.2 苜蓿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的营养 |
| 1.1.3 苜蓿维生素(Vitamin)的营养 |
| 1.1.4 苜蓿皂苷(Saponins)的营养 |
| 1.1.5 苜蓿异黄酮的营养 |
| 1.1.6 水溶性苜蓿多糖(WSAP)的营养 |
| 1.2 苜蓿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
| 1.2.1 苜蓿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3 羊肉的品质特征 |
| 1.3.1 羊肉的营养价值 |
| 1.3.2 羊肉的气味和风味 |
| 2 引言 |
| 3 试验一: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时间与地点 |
| 3.1.2 试验设计与分组 |
| 3.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 3.1.4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
| 3.1.5 经济效益 |
| 3.1.6 数据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采食量的影响 |
| 3.2.2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日增重的影响 |
| 3.2.3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的影响 |
| 3.2.4 经济效益分析 |
| 3.3 结论与讨论 |
| 3.3.1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4 经济效益分析 |
| 4 试验二: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羊的选择 |
| 4.1.2 时间与地点 |
| 4.1.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4.1.5 数据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屠宰性状 |
| 4.3 讨论与分析 |
| 4.3.1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5 试验三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肉品质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羊的选择 |
| 5.1.2 时间与地点 |
| 5.1.3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5.1.5 数据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羊肉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
| 5.2.2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羊肉化学性质的影响 |
| 5.2.3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 5.2.4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羊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5.3 讨论 |
| 5.3.1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羊肉物理性质的影响 |
| 5.3.2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羊肉化学性质的影响 |
| 5.3.3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羊肉氨基酸的影响 |
| 5.3.4 不同日粮对波尔山羊羊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6.结论 |
| 6.1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6.2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6.3 苜蓿草粉对波尔山羊肉品质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英文摘要 |
| 1 湖区波杂山羊的性成熟和选配 |
| 1.1 波杂山羊的性成熟和初配年龄 |
| 1.2 波杂山羊的选配 |
| 2 湖区波尔山羊的杂交利用 |
| 3 湖区波杂山羊的繁殖管理技术要点 |
| 3.1 种羊的采精与授精 |
| 3.2 种羊的妊娠及分娩 |
| 3.3 羔羊的接产与助产 |
| 3.4 母羊和羔羊的产后护理 |
| 5 展望 |
| 1 湖区波尔山羊养殖现状 |
| 2 湖区健康养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 3 湖区健康养殖模式更新 |
| 4 湖区生态综合利用 |
| 1南方湖区波尔山羊常见传染病种类 |
| 2南方湖区波尔山羊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
| 3南方湖区波尔山羊传染病的临床诊断 |
| 4治疗与防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研究内容 |
| 1.2.1 生长发育测定 |
| 1.2.2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 1.2.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生长发育性状 |
| 2.2 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 2.2.1 血常规指标分析 |
| 2.2.2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 2.3 遗传关系分析 |
| 2.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 2.3.2 近交测试与基因流分析 |
| 2.3.3 遗传距离分析 |
| 3 讨论 |
| 3.1 生长发育性状和血液指标 |
| 3.2 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