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道,李海宁,李育英,梁炳松,饶源,陈小玲,张岐平[1](2021)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2015-01—2019-12梧州市工人医院治疗的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对照组(n=31)行保守治疗,研究组(n=31)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回顾分析2组患者血管再通、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血管血流变化情况等。结果研究组血管再通率93.5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6.13%(χ2=37.512,P<0.05);研究组患者脑出血、血管痉挛、血栓脱落近期并发症以及脑供血不足、缺血性脑卒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病变侧颈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速度均显着慢于对照组,血流阻力显着小于对照组(t=10.809、3.655、9.959,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Vs、Vm、PI、Vd数值均显着更高,RI值显着更低(t=10.255、7.595、10.599、2.332、8.737,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获得更高血管再通率,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提高血管血流速度,有助于远端脑组织低灌注现象的改善,提高总体效果。
徐莹,王慧,许肖萍,陈光[2](2018)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QOL的评分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38),分别给予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范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QOL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QOL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相比,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较为理想,患者QOL评分高,可明显改善预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易坤昌,蒋瑞姝,郑文富[3](2017)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应用与临床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应用与临床并发症。方法:选取颈动脉狭窄患者88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保守组、支架组各44例。保守组采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保守治疗;支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血液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支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比保守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血液黏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血液黏度比保守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无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病例,而支架组有4例发生血管痉挛,6例出现心动过缓,3例形成血栓并脱落,1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显着高于保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液流速,但同时其临床并发症较多,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蔡瑞兴,夏范蕾,薛孟周[4](2017)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手术前后分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测量,经测量和比较可得存在明显差异,手术后管腔内径明显增大(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NIHSS评分,经评分和比较可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同一时间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经随访,术中有1例发生基底节栓塞,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70%(1/37)。结论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TIA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显着改善预后。
车雄宇,胡鹏,高小平,黄剑涛[5](2017)在《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02—2015-07收治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2组手术病死率和卒中率,比较2组血管狭窄和血管直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病死率和卒中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狭窄和血管直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血管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高宝云[6](2016)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8例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明显改善,支架定位准确;随访2年,仅1例伴有20%左右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为3.4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疗效显着,安全可靠。
李博生,罗伟良,刘武,邓宇平,朱晔宁[7](2016)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鼻咽癌放疗所致颈动脉血管损伤后血管狭窄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于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所致的颈动脉血管损伤的疗效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于2010-01—2012-01间收治的24例因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患者,随访治疗两年后血管狭窄率的变化。结果经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处理的患者在两年的随访中并未发现支架内再次出现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于鼻咽癌放射治疗所致的颈动脉血管损伤具有明显效果,可以认为是众多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中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方法。
曾利[8](2016)在《颈内动脉狭窄12例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来我院就诊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颈部超声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之后,所有患者均予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治疗成功率为100%,患者并未见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出现的一些血管痉挛、低血压等并发症状予以积极对症治疗后均未有严重后果遗留。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但应注意规范操作,以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进一步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周变[9](2015)在《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使用球囊扩张式支架为对照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使用自膨式支架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这60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患者发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有20例患者发生了心率下降的情况,其中有10例患者接受了阿托品静脉推注治疗,其余10例患者未接受相应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在47min内自动缓解,无一例患者发生动脉夹层反应或支架移位的情况。术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支架形态均正常,血管狭窄的程度均<10%,血管内血流畅通。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1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个月),进行血管造影及超声波复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血管内支架的形态均良好,血管狭窄的程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自膨式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吴志林,张锦钊,陈石伙,胡世峰[10](2015)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取2011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实验组则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血流参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作统计学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流参数指标改善更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优于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方法 |
| 1.4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估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比较 |
| 2.2 2组治疗前后血管变化情况比较 |
| 2.3 2组大脑中动脉TCD检查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范围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 2.3 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 |
| 2.1 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比较: |
|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血液黏度比较: |
|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观察组手术前后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测量结果比较 (表1) |
| 2.2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的时间NIHSS评分情况统计比较 (表2) |
| 2.3 观察组术后随访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临床观察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2组病死率和卒中率比较 |
| 2.2 2组血管狭窄和血管直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患者术前、术后颈部病变血管狭窄率测定结果比较情况 |
| 2.2 患者术后、术后随访两年后颈部病变血管狭窄率测定结果比较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手术结果 |
| 2.2 随访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血流参数相关指标比较 |
| 2.2 两组NIHSS治疗前后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