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12种菊科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测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十二种柱花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慧,王重丽,王梦茹,郇恒福,刘一明,刘国道[1](2020)在《圭亚那柱花草苗期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种质鉴定》文中认为本研究用水培试验方法,分别在15%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5 d和14 d后对93份圭亚那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Sw.)的枯叶率、相对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进行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等方法对圭亚那柱花草种质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并筛选抗旱种质。隶属函数抗旱能力排序表明,在处理的第5 d,71(CIAT10598),73(CIAT10347),72[Wangtingbiao(Qi)],74(Graham),32(TPRC2001-54),39(TPRC2001-26),33[GC1480(IRRI)]和37(TPRC2001-14)等8份材料抗旱性最差,表现为干旱敏感材料;在处理的第14 d,91(TPRC2001-83),82(Nan02145),19(CIAT11362),59(Endeavour),67(Reyan No.2),80(CIAT87830),55(TPRC90033),45(TPRC L2),27(TPRC2001-68),5(TPRC2001-85),23(TPRC2001-20)和50[TPRC90005(1)]等12份材料表现出较强抗旱能力。根据隶属函数排名选取部分材料进行土壤条件下抗旱性验证,结果表明59(Endeavour)和23(TPRC2001-20)的抗旱性明显优于其它材料。本试验可为柱花草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乔雨[2](2020)在《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蒙农红豆草是一种多功能性牧草,除作饲料外,还可美化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但由于其育成和使用年限已有20余年,其丰产性和抗寒性逐渐退化,因此亟需对其进行提纯复壮及品种的更新换代研究。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吸胀种子确定半致死剂量,并以此剂量构建M1代突变群体,一方面以低温(2℃)发芽方法筛选抗寒性较强的突变植株;另一方面混合收种构建M2、M3代突变群体,对突变群体主要进行以下3方面的研究:①通过SSR分子标记对不同突变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目的从分子层面确定不同突变群体DNA多态性;②以M1、M2代突变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SPAD值和株高对突变群体进行初步鉴定分类,比较不同类型中突变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目的筛选红豆草高产育种亲本材料;③在M1代突变群体中获得浅色花突变体,通过对不同花色表型、结构、成分以及转录组的研究,为红豆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MS诱变强度的增加导致蒙农红豆草种子发芽力和活力的降低,其中0.9%的EMS处理18 h吸胀种子达到其半致死剂量,也是建立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的适宜剂量。在蒙农红豆草的突变群体中,出现了叶色、叶量、花色、花序分枝等多个变异性状,其中多叶变异率较高,在M1代中达到30%以上。(2)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吸胀种子获得的M1代诱变植株,在幼苗期和越冬期的低温胁迫下其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显着变化,同时其越冬期根部结构也有明显变化,说明EMS诱变吸胀种子后在低温条件下发芽筛选得到的植株其抗寒性强于对照。蒙农红豆草M2代的突变体植株(SPAD为25.28~48.84,株高为80~107 cm),其光合速率最高(5.76 μmol·CO2·m-2·s-1)、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2.33 μmol·mmol-1),可作为其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23对引物在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多态性位点比例变化为M3>M2>M1,说,说明EMS诱变后代其遗传物质多态性逐代增强,由于育种目标的不同M3代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也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的筛选群体。(3)EMS诱变蒙农红豆草获得的浅色花突变体与对照的粉红色花和紫红色花为3种不同的色系,根据黄度值(b*)和色相角(h°)将浅色花突变体的花色定义为黄白色花。在3种花色中共检测到10种类黄酮和5种花青素,其中6种山奈酚衍生物、2种矮牵牛素衍生物、2种飞燕草素衍生物和1种锦葵素衍生物为首次在蒙农红豆草的花瓣中报道。(4)不同花色不同时期蒙农红豆草花瓣转录组测序共得到81319631904个核苷酸(约 81Gb),5.47 亿多个 reads,53009 条 Unigene,其中 6202 条 Unigene 上具有SSR位点,平均每5.86 kb就有1个SSR位点;重复基元数量主要以三核苷酸为主(49.13%),二核苷酸次之(22.07%);在重复基元类型中以AG/CT最高(16.16%),其次为AAG/CTT(14.30%);基元重复次数种类最多为三核苷酸(1 1种),二核苷酸次之(10种),随着基元重复次数的增加核苷酸的数量减少;具有高度多态性潜能的SSR(长度≥20 bp)有3130条(38.29%)。其中共有6396个基因被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中,共找到和花色相关的3条代谢通路,分别是类黄酮代谢通路、黄酮和黄酮醇代谢通路以及花青素代谢通路,其中与类黄酮代谢通路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38条,黄酮和黄酮醇代谢通路合成的相关差异基因有10条,花青素代谢通路合成的相关差异基因有1条。(5)通过对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花瓣的转录组测序和qRT-PCR的验证,共找到7个控制其花色的关键基因,分别为4CL3、ANR、LAR、FLS、CHS、DFE、ANS,其中CHS、DFR、ANS表达量增加导致花色的加深。

陈露[3](2019)在《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镉是五大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具有范围广、毒性大的特点,且易被植物吸收并转移到其自身体内,从而能达到修复土壤污染的作用,现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桑树对重金属镉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转移能力,可用于修复镉污染土壤。本研究以10个桑树品种(桂桑5号、桂桑6号、蛋白桑、粤桑51号、桂桑优12号、69851、粤桑11号、桑特优2号、桂桑62号、沙2×伦109)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浓度镉处理对桑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不同品种桑树对镉的富集和转移能力,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耐镉性进行分析评价,以期筛选出耐镉性强的桑树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在10个品种桑树种子的萌发实验中以0100 mg/L Cd2+浓度进行胁迫处理,结果发现:不同浓度镉处理对10个品种桑树的种子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镉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活力指数整体上逐渐下降,在低浓度镉处理(5mg/L)下,除粤桑11号和蛋白桑的萌发率与粤桑11号、桂桑优12号、桂桑6号的萌发指数较对照有小幅上升外,其余品种均下降,浓度越高,降幅越大,其中活力指数下降幅度高于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说明活力指数受重金属镉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胚根和胚轴的生长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低浓度镉处理(5 mg/L)下,桂桑5号的胚轴长较对照显着增加50.48%,其余品种的胚根长及胚轴长均下降,浓度越高,降幅越大,其中胚根的下降幅度大于胚轴,说明镉处理下胚根受抑制程度大于胚轴。通过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计算10个品种的耐镉综合值,发现桂桑6号和粤桑11号的耐镉性最强,综合值分别为8.19和8.01,沙2×伦109最小,仅有1.94。聚类分析将10个品种分为三类:耐镉型:桂桑6号和粤桑11号,中等耐镉型:69851、桂桑优12号、蛋白桑、桑特优2号、桂桑优62号、桂桑5号和粤桑51号,敏感型:沙2×伦109。2、以桑树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浇灌Cd2+浓度为0500 mg/kg的镉溶液,探讨镉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低浓度镉处理(5 mg/kg)对桑苗株高增量和总生物量的变化有促进作用,随后又逐渐降低;在高浓度(500 mg/kg)下株高增量和总生物量较对照显着下降,但粤桑11号的株高增量在镉处理下变化均不显着。生理指标中,不同品种桑树在不同镉处理下的变化趋势均不一样,抗氧化酶(SOD、POD、CAT)、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及逆境胁迫指标(MDA)的变化规律也因品种和镉浓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的耐镉性不能通过单一指标来评价。采用多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和标准差权重法来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的耐镉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以综合值D具体表现出来,D值越高,说明耐镉性越强,根据D值对9个品种桑树的耐镉性进行排序为:桑特优2号>桂桑6号>桂桑5号=桂桑优12号>蛋白桑=粤桑11号>桂桑62号>粤桑51号>69851。聚类分析分为三类:耐镉型:桑特优2号和桂桑6号,中等耐镉型:蛋白桑、桂桑5号、桂桑优12号,敏感型:粤桑11号,粤桑51号、69851和桂桑62号。3、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桑苗各器官中的镉含量,结果发现:随着镉浓度的增加,桑苗根、茎、叶中的镉含量也不断增加,但在任一浓度下,桑苗不同器官中的镉含量均表现为根>茎>叶,说明根部是桑苗积累重金属镉的主要器官,且在高浓度镉处理下,桂桑优12号根部的镉含量明显高于其余8个品种,高达109.27mg/kg,说明桂桑优12号根部吸收镉的能力较强。随着镉浓度的增加,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的转移系数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小幅上升的趋势,各品种转移系数均值为0.1660.319,其中桂桑6号最高,69851最低;不同品种桑树幼苗根部富集系数的平均值在0.270.58范围内,其中桂桑优12号最高,其根部镉富集能力较强,粤桑51号最低,其富集能力较弱。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的地上部富集系数的平均值在0.080.17范围内,其中桂桑6号和桂桑优12号最高,达0.17。与根富集能力相比,桑苗地上部分的富集能力较弱,桑苗主要靠根部吸收并富集重金属镉。

郭安琪[4](2018)在《两种不同类型多年生牧草耐刈性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刈割是一种机械胁迫,它即可导致牧草体内水分代谢失衡、光合叶面积减少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但大多牧草对刈割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即耐刈性。而牧草耐刈性是牧草在经受人工刈割胁迫后自身恢复保护的一种特性,因而在园林和草坪管理及畜牧业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而且牧草的耐刈性与刈割引发的补偿性生长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牧草的补偿性生长生理机制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两种广为种植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牧草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刈割后两种多年生牧草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变化,以揭示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在抑制膜脂过氧化、维护氧自由基代谢平衡、水分平衡及与牧草耐刈性和补偿性生长的关系。1.为探究禾本科牧草在不同强度刈割后其叶片抗氧化保护系统和渗透调节物含量变化与其补偿性生长的关系,和其耐刈性的生理调控机理。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了轻度(留茬22cm)、中度(留茬15cm)、重度(留茬7cm)、全部刈割(留茬0cm)刈割处理。在刈割后第6d和12d,分析测定了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生长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刈割后黑麦草叶片补偿性生长较明显,其中全割后叶片补偿性生长最明显、轻度和中度次之,重度刈割无补偿性生长。与对照相比,不同强度刈割12 d,黑麦草再生叶和叶片平均MDA含量仍较低,但SOD和CAT活力增高,脯氨酸含量增加,POD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对照。这表明刈割伤害胁迫启动了牧草补偿性,而且残留叶片面积与其补偿生长速率成正相关。另外,虽然不同强度刈割下叶片补偿性生长速率不同,但不同强度刈割均激活残留叶片抗氧化保护酶系统和促进脯氨酸积累。在补偿生长过程中,CAT和SOD能及时清除残留叶片中积累的氧自由基,维持较低的膜脂过氧化和细胞膜完整性,积累的脯氨酸能维护细胞水分平衡。因此,抗氧化酶(SOD和CAT)和渗透调节物(脯氨酸)在黑麦草刈割后受伤部位快速自愈及残留叶片快速补偿生长中起重要生理保护作用。2.为探究豆科牧草在不同强度刈割后其叶片抗氧化保护系统和渗透调节物含量变化与其补偿性生长的关系,和其耐刈性的生理调控机理。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了轻度(留茬25cm)、中重度(留茬17cm)、全部刈割(留茬6cm)处理。在刈割后第6d和12d,分析测定了植株高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强度刈割后紫花苜蓿补偿性生长不明显,各处理株高平均净生长量均较对照低,且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其下降的幅度降低。与对照相比,不同强度刈割12d紫花苜蓿再生叶MDA含量升高,SOD、POD、CAT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高于对照。相比轻度、中重度刈割,全刈割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因此紫花苜蓿刈割后叶片抗氧化酶活力较低,无法及时清除氧自由基,而使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破坏细胞膜。同时刈割却促进叶片渗透调节物的积累,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积累对于维持细胞水分平衡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而全刈割再生叶片相比轻度、中重度刈割含有较高的CAT活力和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是全割相比其他刈割净生长量增加的重要原因。3.为探究环境胁迫和施肥处理对牧草耐刈性和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以及适度施肥在加速牧草补偿性生长中作用。本研究对黑麦草分别进行了环境胁迫(干旱(浇水量为当地年降水量的10%)和盐(NaCl浓度为1.0%),和施肥处理(氮肥(尿素浓度450kg/hm2)和钾肥(硫酸钾75kg/hm2))。并在处理后对黑麦草进行轻度(留茬17cm)、中重度(留茬10cm)、全部刈割(6cm)处理,在刈割处理后第12 d,分析测定了叶片长度、再生叶片和残留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干旱处理下不同强度刈割黑麦草补偿性生长不明显,叶片长度净增长量均低于对照,全刈割叶片长度净增长量下降的幅度降低。不同强度刈割黑麦草再生叶片和残留叶的MDA含量高于对照,再生叶的SOD、POD活力和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下降,全刈割再生叶CAT活力上升。因此,缺水干旱将抑制黑麦草耐刈性。其中干旱环境下刈割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增高、抗氧化酶活力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低是抑制叶片补偿性生长的重要生理原因。盐处理(适度盐浓度)下中重度和全刈割后牧草出现明显补偿性生长,叶片净增长量高于对照。刈割12d中重度刈割再生叶MDA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全刈割MDA含量上升,SOD、CAT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可见,适度盐处理可提高黑麦草的耐刈性。其中,盐处理下全刈割处理后叶片CAT和SOD能及时清除残留叶片中积累的氧自由基,维持较低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在其补偿性生长中起重要生理保护作用。氮肥处理中重度刈割后牧草出现补偿性生长,叶片净增长量较对照升高。刈割12d中重度MDA含量下降,POD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这表明适度氮肥处理可提高牧草耐刈性。氮肥处理下刈割后叶片抗氧化酶活力提高和渗透调节物积累增高可能是中重度刈割后牧草快速补偿性生长的重要原因。钾肥处理下不同强度刈割后牧草叶片净增长量均高于对照,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性生长。刈割12d不同强度刈割处理下再生叶片MDA含量高于处理的对照,SOD、CAT活力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处理的对照。结果表明钾肥处理可提高牧草的耐刈性,其中刈割后叶片抗氧化酶(SOD、CAT)活力和渗透调节物(脯氨酸)含量的增高在黑麦草快速自愈进行补偿性生长中起着重要生理保护作用。总之,两种不同类型多年生牧草对刈割的响应不同,禾本科牧草耐刈性高于豆科植物,这与两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禾本科牧草为地下芽植物,适度刈割不仅不会伤其生长点,而且可加速生长,补偿性生长明显。豆科植物为地上芽植物,刈割会解除顶端优势导致能量的再分配引发再生缓慢,补偿性生长不显着。但两种牧草对刈割的生理响应是相同的。

刘一明,冯宇,丁西朋,陈志坚,黄春琼,董荣书,李欣勇,刘攀道,李园园,白昌军,刘国道[5](2017)在《67份柱花草耐盐性综合评价》文中提出采用水培的方法,在200 mmol/L Na Cl胁迫条件下对23个不同种的67份柱花草(Stylosanthes Sw.)进行耐盐性评价。盐处理15 d后对枯叶率(WLR)、相对生长量(RG)、叶绿素(Chl)含量和相对含水量(RW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柱花草不同种及同一种的不同材料间耐盐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相关分析表明,WLR与Chl含量、RG及RWC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78及0.59,而FW与Chl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2。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化的89.83%。隶属函数法耐盐能力排序及聚类分析表明,直立柱花草CIAT11900、马弓形柱花草Fine stem、有钩柱花草CIAT1010、灌木黏质柱花草CIAT11052、弱脉柱花草CIAT11927和有钩柱花草Verano的耐盐性最强,有望在滨海盐渍土的改良中应用。

蒋亚君[6](2017)在《柱花草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柱花草(Stylosanthes Sw.)为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优良豆科牧草。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量引进柱花草种质资源,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及林草间作。随着柱花草种质资源的不断引进和改良,形成了国内独特而丰富的柱花草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收集表型数据和EST-SSR标记鉴定,对407份柱花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出最佳柱花草核心种质构建策略,将连续性数据和间断性数据按权重进行整合,初步构建柱花草核心种质并对其代表性进行验证,为柱花草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407份柱花草种质资源的27个表型性状数据对柱花草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介于0.077~1.352之间,平均为0.797,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性状是种皮颜色(1.352),最低的是种皮斑纹(0.077) ; 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均大于15%,其中变异最大的性状是株高(40.49%),变化幅度为7.70cm~150.80cm,变异最小的性状为小花外苞片长度(17.02%),变化幅度为0.40mm~1.47mm,分析结果证明供试柱花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2)根据91对EST-SSR引物在25个柱花草种的38份材料中的扩增情况,共有44对物在所有材料中均能扩增,其中39对引物条带清晰且多态性明显。利用其中30对引物对407份柱花草种质资源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0对引物在407份柱花草材料中共检测出185个等位基因,每个引物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为6.1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54,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968,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14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85,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8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45。群体结构分析中根据△K的变化规律确定K值,在△K达到最大时,K=7,因此将407份柱花草材料划分为7个群体。(3)基于表型数据和EST-SSR标记数据构建柱花草核心种质,采用20%的取样比例,利用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对核心种质构建策略进行评价。最佳柱花草核心种质构建策略:取样方法为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聚类方法为离差平方和法;连续性数据遗传距离为欧氏距离;间断性数据遗传距离为Jaccard相似系数。根据最佳构建策略对连续性数据和间断性数据按比例分配进行整合,以连续性数据和间断性数据比例为0.1:0.9时最佳,在此基础上选取20%作为最佳取样比例,并补充完善具有特殊价值的材料7份,构建共包含88份的柱花草核心种质。(4)对柱花草核心种质进行验证:对柱花草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保留比率分析,除种皮斑纹(193.601%)和托叶质地(152.423%)稍大于原始种质外,其余性状均与原始种质相似,保持在85.481%~123.912%的范围内,基于分子标记数据的各多样性评价参数对原始种质的保留比率均较高,保持在98.378%~124.469%的范围内;基于表型数据和分子标记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均表明柱花草初级核心种质具有和原始种质相似的遗传结构;通过柱花草核心种质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性状关联的相似性达84.333%。综上,通过对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性状间关联进行分析,并与原始种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构建的柱花草核心种质能够较好的代表原始种质。

杜浩[7](2017)在《能源植物甜高粱耐盐品种的筛选、组织培养及其遗传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高粱是一种C4植物,由于它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含糖量高,且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适宜在盐碱滩涂及干旱等边际土壤大规模种植。研究甜高粱的耐盐性,筛选耐盐品种并对其进行遗传改良,对于缓解我国粮食压力及资源化利用边际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从不同浓度的盐胁迫(NaCl)对四个甜高粱品种(系)大力王(DLW)、牛魔王(NMW)、海牛(HN)和帕卡(PK)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等方面的影响,对甜高粱发芽期耐盐性进行初步比较与评价。研究表明NMW相对其他品种(系)的耐盐性最强,其次是DLW,而PK和HN易受盐胁迫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盐胁迫浓度较低(80 m M)时,保护酶活性升高及渗透压调节物质的增加有利于增强甜高粱的耐盐性,而当盐胁迫浓度过高(240 m M)时,植物的保护酶系统产生不可逆破坏,此时渗透压调节物质对保护植物起到重要的作用。以甜高粱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建立甜高粱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发现:诱导甜高粱愈伤组织时2,4-D最佳浓度为4 mg/L,而IAA和6-BA的添加会降低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胚性愈伤组织产生。四个甜高粱品种(系)中DLW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佳,其次为NMW,而HN和PK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差。以DLW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再分化及生根实验得出:最佳的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4 mg/L 6-BA+0.5 mg/L IBA,不定根诱导培养基为MS+3 mg/L IAA。本实验成功建立了DLW的高效组织培养体系,为DLW遗传改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以甜高粱品种DLW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对甜高粱遗传转化过程中乙酰丁香酮浓度、潮霉素筛选浓度、农杆菌菌液浓度、真空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法成功将新疆盐穗木的耐盐碱基因HcNHX1转入甜高粱品种DLW中。DLW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为:100μM乙酰丁香酮,菌液浓度OD600≈0.6,抽真空5 min,共培养时间3 d,潮霉素筛选浓度为20 mg/L。通过对转基因抗性植株进行分子水平检测,表明本研究共获得5株T0代含有功能基因HcNHX1的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的根尖细胞活力、根尖活性氧及植株的Na+、K+含量进一步比较的研究表明,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具有较高的根尖细胞活力、较少的根尖活性氧含量,以及Na+含量,说明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对盐胁迫具有较好的抗性。

柯善文[8](2016)在《细茎柱花草转录组测序及耐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原产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适宜的生长纬度在北纬30°至南纬30°之间,是一类在全球热带地区栽培种植面积最大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优良热带豆科牧草,可用于动物的青饲料、干草粉生产、水土保持和放牧等。柱花草的生长习性为喜温多湿,可在干旱和低肥力地区生长,耐贫瘠,耐低磷,耐热,耐酸性廋土,抗虫害,但不耐低温,低温是限制柱花草向高纬度推广的重要限制因子。本研究在柱花草的育种改良过程中,从细茎柱花草(S.guianensis var.intermedia)中获得一个较为抗寒的新品系“89-1”,利用新一代Illumina测序技术对该柱花草抗寒新品系在低温(4℃)和适温(28℃)环境下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在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对柱花草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进行克隆及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细茎柱花草抗寒新品系89-1和圭亚那柱花草TPRC2001-1同时进行低温(4℃)处理0h、24h和48h,测定不同低温处理时期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处理0h时,二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差异不大,但低温处理48h后,TPRC2001-1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分别是89-1的2.10与1.57倍,而89-1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分别达到TPRC2001-1的1.45、1.24和1.28倍。说明89-1对低温的抵御能力强于TPRC2001-1,对低温具有一定的抗性。(2)对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过滤、拼接、组装和注释,从对照组(CK)和低温处理组(LT)中分别获得89,868,386和91,942,130条高质量reads,可拼接出222,717条长度在20112,267nt之间的contig,这些contig进一步组装成83,873个unigenes。注释结果表明,有10,7349、63,990和53,797个contig可分别注释到NR、Swiss-Prot和KEGG数据库,序列相似匹配度最高的物种为大豆(Glycine max)。GO分类可将42.90%的contig归入到3个功能类别的54个功能组,COG功能分类将25.57%的contig分为24个功能体系,此外,KEGG将21.50%的contig归入到238条pathway。低温胁迫和适温条件下,显着差异表达的unigenes数有42,588个,其中41.18%的unigenes为上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pathway有18条,其中最为显着富集的pathway是角质、软木脂和蜡质生物合成途径,这些物质的合成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有关。从差异表达基因中共鉴定出9类转录因子,其中的多数参与了信号转导途径。(3)根据转录组测序获得sgnac1、sgnac2的部分cds序列和sggh3基因的cds全长序列,利用hitail-pcr技术,克隆了sgnac1和sgnac2基因的cds全长序列。sgnac1、sgnac2和sggh3的cds全长分别为909、777和1,809bp,sgnac1和sgnac2都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基因组dna全长分别为1,185和951bp。在sgnac1和sgnac2的蛋白结构中都含有一段保守的nam结构域,推测它们都是nac类转录因子,并通过酵母单杂交技术对其转录激活活性进行了验证。sggh3具有植物gh3蛋白特征,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表明其属于与生长素合成相关的gh3家族成员。基因表达分析表明,sgnac1和sgnac2都在早期响应低温,而sggh3则可能属于在后期对低温进行响应的基因。(4)在原生质体的分离过程中,以柱花草的幼嫩叶片为分离材料,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筛选,分离得到高质量柱花草原生质体的最佳酶液组合为:1.5%纤维素酶+0.4%离析酶,最适酶解时间为8h,最佳甘露醇浓度和mes浓度分别是0.4mol/l和20mmol/l。完善后的分离体系,可得到数量在3.0×106个/gfw左右、活力高于80%的原生质体。通过peg介导转化法,使融合gfp的sgnac1和sgnac2基因在35s的驱动下分别在柱花草原生质体中瞬时表达,将sgnac1和sgnac2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5)构建了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技术分别转化野生型烟草,成功的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荧光定量pcr对sgnac1、sgnac2和sggh3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sgnac1、sgnac2的表达量在低温处理6h后,分别上升了2.89和2.68倍。sggh3在低温处理前期的表达量较低,24h时达到最高,为处理起始时期的6.46倍,在之后的24h内只下降了8.30%。基因表达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sgnac1和sgnac2作为转录因子较早地响应低温,而sggh3可能受其他基因的调控,在后期表达。对转基因烟草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低温处理48h后,野生型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分别是转基因植株sgnac1-oe、sgnac2-oe和sggh3-oe的1.32、1.24和1.48倍,脯氨酸、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分别只达到转基因植株的71.95%、74.40%和63.11%,说明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的过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细胞膜在低温下的受损程度,促进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提高了烟草的抗寒性。

杨丽聪[9](2015)在《7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逆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取了分布于新疆南疆地区的碎米蕨叶马先蒿(Pedicularis cheilanthifolia Schrenk)、假弯管马先蒿(Pedicularis pseudocurvituba Tsoong)、轮叶马先蒿(Pedicularis verticillata Linn)、砾玄参(Scrophularia incisa Weinm)、鼻花(Rhinanthus glaber Lam.)、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 L.)、野胡麻(Dodartia orientalis L.)7种玄参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萌发特性,不同低温、盐分胁迫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特点进行研究,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逆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处理24h时,碎米蕨叶马先蒿、假弯管马先蒿种子在浓度大于500mg/L时最终萌发率最高,轮叶马先蒿、砾玄参浓度达到250mg/L及以上时最终萌发率最高。7种玄参科植物种子的萌发最适光温条件各不相同,其中碎米蕨叶马先蒿、轮叶马先蒿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为24hL,20/25℃;砾玄参、假弯管马先蒿、野胡麻种子在(12hL,25℃或12hD,20℃)下萌发最好;鼻花在(12hL,20℃或12hD,15℃)时达到最高萌发率;毛蕊花种子最终萌发率最高出现在(12hL,30℃或12hD,25℃)条件下。温度影响种子最终萌发率而且影响种子萌发的速度,光照条件没有限制7种种子的萌发。(2)盐胁迫对7种玄参科植物最终萌发率影响显着,整体呈现出随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最终萌发率减小的趋势;碎米蕨叶马先蒿、假弯管马先蒿、轮叶马先蒿、砾玄参、鼻花、毛蕊花、野胡麻种子萌发期的耐盐阈值范围为8.59165.63mmol/L,极限值范围为105.33349.39mmol/L。7种植物种子萌发期抗盐性强弱排序依次为:鼻花>砾玄参>假弯管马先蒿>野胡麻>轮叶马先蒿>碎米蕨叶马先蒿>毛蕊花。(3)碎米蕨叶马先蒿、假弯管马先蒿、轮叶马先蒿、砾玄参、鼻花、毛蕊花、野胡麻种子萌发期耐旱阈值范围为-0.69-0.14Mpa,极限值范围为-1.57-0.56Mpa。7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强拍序依次为:鼻花>假弯管马先蒿>轮叶马先蒿>碎米蕨叶马先蒿>毛蕊花>砾玄参>野胡麻。(5)7种植物经低温胁迫后最终萌发率显着降低,不同预培养时间和低温胁迫天数对种子最终萌发率影响不同;玄参科7种植物种子萌发期抗寒性大小依次为:鼻花>砾玄参>假弯管马先蒿>野胡麻>轮叶马先蒿>碎米蕨叶马先蒿>毛蕊花。(4)鼻花、假弯管马先蒿对盐、旱、寒都有较强的抗逆性,砾玄参具有较强的耐盐性、抗寒性。

韩瑞宏,李志丹,高桂娟,王明祖,罗肖玲[10](2014)在《NaCl胁迫对热研2号柱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热研2号柱花草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0%、0.2%、0.6%、1.0%、1.4%、1.8%共6个浓度的NaCl模拟盐胁迫,研究盐胁迫对热研2号柱花草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8%的NaCl能显着抑制热研2号柱花草的发芽率,其他浓度NaCl对柱花草发芽率影响不显着。不同浓度的NaCl对柱花草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鲜重有促进和抑制作用,一定浓度促进,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幼苗的根、下胚轴对盐胁迫较为敏感,0.6%的NaCl能显着抑制幼苗的根长和下胚轴长。

二、十二种柱花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种柱花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圭亚那柱花草苗期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种质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指标测定及方法
        1.2.3 93份圭亚那柱花草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圭亚那柱花草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2.2 干旱胁迫下圭亚那柱花草各生理指标抗旱指数相关性分析
    2.3 干旱胁迫下圭亚那柱花草各生理指标抗旱指数主成分分析
    2.4 93份圭亚那柱花草在不同胁迫时期的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2.5 土壤条件下圭亚那柱花草苗期抗旱性验证
        2.5.1 土壤条件下干旱胁迫对柱花草枯叶率、质膜透性和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2 干旱胁迫后表型结果
3 讨论
    3.1 圭亚那柱花草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3.2 苗期抗旱种质鉴定
4 结论

(2)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红豆草概述
        1.1.1 红豆草来源与研究进展
        1.1.2 蒙农红豆草来源与研究进展
    1.2 EMS化学诱变育种原理及应用
        1.2.1 EMS化学诱变育种原理
        1.2.2 EMS诱变育种特点
        1.2.3 EMS突变体的筛选与分析
        1.2.4 EMS化学诱变育种在牧草中的应用
        1.2.5 SSR标记原理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1.3 植物花色及其合成机理
        1.3.1 花色对红豆草的重要性
        1.3.2 花色表型的测量
        1.3.3 花色素的种类和结构
        1.3.4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3.5 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主要酶
        1.3.6 花瓣的组织结构对花色的影响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简介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发展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方法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非模式植物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突变群体的构建和高产突变体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来源
        2.1.2 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EMS处理方法
        2.2.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 EMS突变群体的构建
        2.2.4 突变性状的田间调查
        2.2.5 M_1、M_2植株表型突变频率的计算
        2.2.6 M_1、M_2表型变异植株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种子发芽力的影响
        2.3.2 蒙农红豆草M_1、M_2代突变体的性状表现
        2.3.3 蒙农红豆草M_1、M_2代突变群体光合特性比较
    2.4 讨论
        2.4.1 EMS浓度对蒙农红豆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4.2 EMS诱导对蒙农红豆草变异植株特征特性的诱变效应
        2.4.3 诱变后代株高和SPAD值对诱变剂的响应
        2.4.4 诱变后代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2.4.5 诱变后代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2.4.6 诱变后代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2.5 小结
3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变异群体M_1、M_2和M_3代SSR遗传变异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来源
        3.1.2 试剂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各世代群体DNA提取
        3.2.2 DNA质量与纯度检测
        3.2.3 SSR引物筛选与稀释
        3.2.4 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3.2.5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蒙农红豆草SSR标记引物及最佳退火温度
        3.3.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1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3.3.3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2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3.3.4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M_3代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3.3.5 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遗传相似性分析
        3.3.6 蒙农红豆草不同突变群体的聚类分析
    3.4 讨论
        3.4.1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的SSR标记位点多态性的影响
        3.4.2 EMS诱变对蒙农红豆草不同群体遗传变异的影响
    3.5 小结
4 EMS诱变蒙农红豆草抗寒突变体的筛选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不同温度下的种子萌发
        4.2.2 低温处理下幼苗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4.2.3 越冬期生理指标的测定
        4.2.4 石蜡切片法观测蒙农红豆草越冬期根形态结构
        4.2.5 返青期越冬率的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EMS处理下的蒙农红豆草种子在不同温度下萌发情况
        4.3.2 EMS处理后低温下发芽的幼苗生长速率的变化
        4.3.3 低温胁迫对EMS诱变的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4.3.4 越冬期气温变化和越冬率
        4.3.5 越冬期低温胁迫对EMS诱变的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4.3.6 蒙农红豆草抗寒性综合评价
        4.3.7 EMS处理对越冬期蒙农红豆草根解剖结构的影响
    4.4 讨论
        4.4.1 EMS处理后低温发芽与抗寒性鉴定
        4.4.2 越冬期根解剖结构特征与抗寒性
        4.4.3 幼苗与成株越冬期生理生化变化与抗寒性
    4.5 小结
5 蒙农红豆草花色突变体表型及色素成分特征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材料来源
    5.2 试验方法
        5.2.1 突变体表型观察和生理指标测定
        5.2.2 突变体花色显微结构观察
        5.2.3 总花青素和总类黄酮的测定
        5.2.4 花青素和类黄酮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表型观察
        5.3.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表型指标比较
        5.3.3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的比较
        5.3.4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相关花色指标比较
        5.3.5 不同花色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5.3.6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花瓣结构比较
        5.3.7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总类黄酮和总花青素含量比较
        5.3.8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类黄酮含量比较
        5.3.9 蒙农红豆草不同花色的花青素含量比较
        5.3.10 不同花色表型值和色素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5.4 讨论
        5.4.1 花色与异花授粉植物结实的关系
        5.4.2 花瓣表型对其颜色的影响
        5.4.3 花瓣超显微结构对其颜色的影响
        5.4.4 花瓣色素含量对其颜色的影响
    5.5 小结
6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蒙农红豆草花色变异机理及关键基因的挖掘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材料来源
    6.2 试验方法
        6.2.1 文库构建与测序
        6.2.2 质量评估与拼接
        6.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2.4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6.2.5 SSR的筛选和统计分析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蒙农红豆草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6.3.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微卫星SSR特征分析
    6.4 讨论
        6.4.1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测序的分析
        6.4.2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类黄酮合成途径结构基因表达分析
        6.4.3 不同花色蒙农红豆草转录组微卫星SSR特征
    6.5 小结
7 结论
8 本研究创新
9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镉污染现状
        1.1 镉的来源
    2 镉污染的危害
        2.1 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镉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1 镉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2 镉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3.3 镉对植物细胞膜结构的影响
    3 植物耐镉性综合评价
    4 镉在植物体中的分布、转移和富集特性
        4.1 镉在植物体中的分布情况
        4.2 镉在植物体中的转移和富集特性
    5 桑树抗重金属性研究进展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品种桑树种子萌发期的耐镉性比较
        2.3 不同品种桑树种子耐镉性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方法
        1.3.1 幼苗生长指标
        1.3.2 幼苗生理生化指标
        1.4 数据处理
        1.4.1 单项指标耐镉性系数
        1.4.2 各指标的权重分析
        1.4.3 隶属函数值计算
        1.4.4 耐镉性综合值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2.2.1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2.2.2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2.2.3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2.2.4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2.2.5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2.6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2.7 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的耐镉性综合评价
        2.3.1 镉胁迫下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各单项指标耐镉性系数的比较
        2.3.2 镉胁迫下不同品种桑树幼苗耐镉性综合值比较
        2.3.3 不同品种桑树幼苗耐镉性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镉在不同品种桑树幼苗中富集转运的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样品处理及含量测定
        1.3.1 样品处理
        1.3.2 含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品种桑树幼苗根茎叶中镉含量的比较
        2.2 镉在不同品种桑树幼苗中的转移情况
        2.3 镉在不同品种桑树幼苗的不同器官的富集情况
        2.3.1 镉在不同品种桑树幼苗根部的富集情况
        2.3.2 镉在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地上部分的富集情况
    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1.1 不同品种桑树种子萌发期的耐镉性
        1.2 不同品种桑树幼苗期的耐镉性
        1.3 不同品种桑树幼苗对镉的富集和转移能力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图

(4)两种不同类型多年生牧草耐刈性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刈割在牧草补偿性生长中的作用
        1.2.1.1 刈割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2.1.2 刈割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2.1.3 水分和肥料在牧草对刈割响应的作用
        1.2.1.4 刈割引发牧草补偿性生长的作用机理
        1.2.2 牧草对不同逆境胁迫的生理适应调控机理
        1.2.2.1 细胞膜稳定性及抗膜脂过氧化能力在植物抗逆性中的调节作用
        1.2.2.2 抗氧化酶在植物抗逆性中生理的调节作用
        1.2.2.2 渗透调节物在植物抗逆性生理中的调节作用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状况
    2.2 试验处理
        2.2.1 对黑麦草进行不同强度刈割处理
        2.2.2 对紫花苜蓿进行不同强度刈割处理
        2.2.3 黑麦草在干旱、盐、肥料处理后刈割处理
    2.3 试验取材
        2.3.1 黑麦草在不同强度刈割处理中叶片取样
        2.3.2 紫花苜蓿在不同强度刈割处理中叶片取样
        2.3.3 黑麦草在干旱、盐、肥料处理下刈割后取样
    2.4 试验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结论
    3.1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耐刈性生理生态研究
        3.1.1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叶片生长速率比较
        3.1.2 不同强度刈割处理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MDA)比较
        3.1.3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抗氧化酶活力比较
        3.1.3.1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SOD活力比较
        3.1.3.2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POD活力比较
        3.1.3.3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CAT活力比较
        3.1.4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渗透调节物含量比较
        3.1.4.1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3.1.4.2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脯氨酸含量比较
        3.1.4.3 不同强度刈割下苜蓿和黑麦草残留叶片和再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
        3.1.5 讨论
        3.1.5.1 两种不同类型牧草对不同强度刈割处理的响应
        3.1.5.2 不同强度刈割处理下牧草抗膜脂过氧化能力与牧草补偿性生长的关系
        3.1.5.3 不同强度刈割处理下牧草抗氧化酶活力变化与牧草补偿性生长的关系
        3.1.5.4 不同强度刈割处理下牧草渗透调节物含量变化与牧草补偿性生长的关系
        3.1.5.5 刈割处理下牧草抗膜脂过氧化综合生理调控机理
    3.2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耐刈性生理生态学研究
        3.2.1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补偿性生长的影响
        3.2.2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3.2.3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3.2.3.1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叶片SOD活力的影响
        3.2.3.2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叶片POD活力的影响
        3.2.3.3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叶片CAT活力的影响
        3.2.4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叶片渗透调节物含量的影响
        3.2.4.1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4.2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4.3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5 讨论
        3.2.5.1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补偿性生长的作用
        3.2.5.2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膜脂过氧化能力的影响
        3.2.5.3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抗氧化能力消长的影响
        3.2.5.4 干旱、盐、肥料处理对黑麦草刈割后渗透调节能力消长的影响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67份柱花草耐盐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指标测定及方法
        1.2.3 柱花草不同生态型耐盐能力综合评价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对枯叶率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生长量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盐胁迫对柱花草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5 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2.6 柱花草耐盐能力综合评价
3 讨论

(6)柱花草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柱花草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柱花草的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
        1.1.2 柱花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
        1.1.3 柱花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1.4 柱花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1.2 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1.2.1 核心种质的概念
        1.2.2 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
        1.2.3 核心种质的评价与鉴定
        1.2.4 牧草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基于表型性状对柱花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2.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设计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基于EST-SSR标记的柱花草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
        2.2.1 供试EST-SSR引物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3 DNA提取与检测
        2.2.4 EST-SSR引物筛选、PCR扩增与检测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柱花草核心种质构建
        2.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2 构建策略筛选
        2.3.3 筛选整合核心种质权重比例分配
        2.3.4 确定取样规模并构建核心种质
        2.3.5 核心种质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表型性状的柱花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 柱花草质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3.1.2 柱花草数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3.2 基于EST-SSR标记的柱花草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3.2.1 引物筛选
        3.2.2 基于分子标记的柱花草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3.3 柱花草核心种质构建
        3.3.1 构建策略筛选
        3.3.2 筛选整合数据比例
        3.3.3 确定取样规模
        3.3.4 核心种质验证
4 讨论
    4.1 柱花草遗传多样性
    4.2 柱花草种质资源遗传结构
    4.3 构建核心种质数据类型
    4.4 构建核心种质策略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项目资助情况
致谢

(7)能源植物甜高粱耐盐品种的筛选、组织培养及其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甜高粱资源化利用的现状
    1.2 甜高粱对逆境胁迫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1.2.1 甜高粱的耐盐性
        1.2.2 甜高粱的抗旱性
        1.2.3 甜高粱对重金属离子的抗性
    1.3 甜高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1.3.2 丛生芽的诱导
        1.3.3 不定根的诱导
    1.4 农杆菌介导的甜高粱转基因研究进展
        1.4.1 农杆菌菌株的选择
        1.4.2 甜高粱基因型及外植体的选择
        1.4.3 受试材料的处理及培养基类型
        1.4.4 筛选体系的选择
        1.4.5 转基因甜高粱的品种改良
    1.5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甜高粱品种发芽期耐盐性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方法
        2.1.3 生化指标的测定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胁迫对甜高粱生长的影响
        2.2.2 盐胁迫对甜高粱生物量的影响
        2.2.3 盐胁迫对甜高粱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甜高粱高效组织快繁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激素浓度和配比对甜高粱成熟种子愈伤诱导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甜高粱品种DLW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IAA对甜高粱愈伤组织生根的影响
        3.2.4 炼苗及成苗
    3.3 小结
第四章 甜高粱高频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载体的酶切鉴定图及农杆菌菌落的PCR验证
        4.2.2 乙酰丁香酮(AS)浓度的选择
        4.2.3 潮霉素浓度的选择
        4.2.4 抽真空浸染条件的确定
        4.2.5 转化后愈伤组织的共培养
        4.2.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4.2.7 DLW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4.2.8 转基因甜高粱的根尖细胞活力检测
        4.2.9 转基因植株的Na+、K+含量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8)细茎柱花草转录组测序及耐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前言
    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1.1.1 低温对细胞膜的影响
        1.1.2 低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3 低温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1.3.1 脯氨酸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
        1.1.3.2 可溶性糖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
        1.1.3.3 可溶性蛋白对植物抗寒性的影响
    1.2 柱花草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柱花草组织培养的研究
        1.2.1.1 外植体的选择
        1.2.1.2 激素比例配比
        1.2.1.3 种类及品种的选择
        1.2.2 柱花草的抗寒性研究
        1.2.2.1 抗寒的生理生化研究
        1.2.2.2 抗寒的分子水平研究
        1.2.2.3 抗寒品种的选育
        1.2.3 柱花草的基因及其功能研究
        1.2.3.1 柱花草基因的克隆
        1.2.3.2 柱花草基因功能的研究
        1.2.4 面临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转录组概述
        1.3.2 转录组测序概述
        1.3.3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中的应用
        1.3.3.1 转录组测序在有参考基因组植物中的应用
        1.3.3.2 转录组测序在无参考基因组植物中的应用
    1.4 植物NAC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1.4.1 NAC转录因子蛋白的结构特点
        1.4.2 NAC转录因子的分类
        1.4.3 NAC转录因子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
        1.4.3.1 NAC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4.3.2 NAC转录因子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1.5 植物GH3基因的研究进展
        1.5.1 GH3基因的蛋白结构与分类
        1.5.2 GH3蛋白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细茎柱花草 89-1 的抗寒性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试剂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主要数据处理软件
    2.3 实验方法
        2.3.1 植物材料的低温处理
        2.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2.3.3 丙二醛的测定
        2.3.4 脯氨酸的测定
        2.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2 样品的测定
        2.3.5 可溶性糖的测定
        2.3.5.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5.2 样品的测定
        2.3.6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2.3.6.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6.2 样品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低温胁迫下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2.4.2 低温胁迫下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2.4.3 低温胁迫下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2.4.4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4.5 低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2.5 讨论
第3章 低温胁迫下细茎柱花草转录组的De novo组装和功能注释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实验材料的处理
        3.2.3 实验方法
        3.2.3.1 实验流程
        3.2.3.2 信息分析流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录组测序与序列组装
        3.3.2 基因功能注释与分类
        3.3.3 低温胁迫下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3.3.1 差异表达基因GO统计
        3.3.3.2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
        3.3.4 SSR开发与引物设计
        3.3.5 低温胁迫下转录因子分析
    3.4 讨论
        3.4.1 Illumina测序序列的组装及功能注释与分类
        3.4.2 不饱和脂肪酸与柱花草抗寒性
        3.4.3 转录因子与细茎柱花草的抗寒性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种与载体
        4.2.3 实验仪器
        4.2.4 试剂及配制
        4.2.4.1 主要试剂
        4.2.4.2 主要试剂配制
        4.2.5 主要软件
    4.3 实验方法
        4.3.1 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的CDS序列克隆
        4.3.1.1 柱花草RNA的提取
        4.3.1.2 cDNA第一链合成
        4.3.1.3 柱花草DNA的提取
        4.3.1.4 hi TAIL-PCR扩增
        4.3.1.5 PCR产物的回收
        4.3.1.6 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CDS全长序列的PCR扩增
        4.3.1.7 T-载体连接目的基因
        4.3.1.8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4.3.1.9 大肠杆菌的转化
        4.3.1.10 重组子的鉴定
        4.3.1.11 质粒提取
        4.3.1.1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4.3.1.13 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DNA全长序列克隆
        4.3.2 酵母单杂交
        4.3.2.1 酵母单杂交载体p GBKT7-SgNAC1和p GBKT7-SgNAC2的构建
        4.3.2.2 酵母AH109感受态制备
        4.3.2.3 酵母AH109的热激转化
        4.3.2.3 转录活性分析
        4.3.3 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4.3.3.1 材料种植与处理
        4.3.3.2 柱花草RNA提取
        4.3.3.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4.3.3.4 qRT- PCR引物设计
        4.3.3.5 qRT- PCR反应体系
        4.3.3.6 qRT- PCR扩增程序
        4.3.3.7 qRT- PCR数据分析
        4.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4.1 序列同源性分析
        4.3.4.2 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4.3.4.3 构建系统进化树
        4.3.4.4 蛋白质结构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的克隆
        4.4.1.1 SgNAC1基因的CDS序列克隆
        4.4.1.2 SgNAC1基因的DNA序列克隆
        4.4.1.3 SgNAC2基因的CDS序列克隆
        4.4.1.4 SgNAC2基因的DNA序列克隆
        4.4.1.5 SgGH3基因的CDS序列克隆
        4.4.1.6 SgGH3基因的DNA序列克隆
        4.4.1.7 pMD19-T-SgNAC1、p MD19-T SgNAC2和p MD19-T -SgGH3的构建
        4.4.2 SgNAC1、SgNAC2和SgGH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4.2.1 氨基酸序列分析
        4.4.2.2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4.4.2.3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4.4.2.4 系统进化分析
        4.4.2.5 氨基酸的多重序列比较
        4.4.3 SgNAC1和SgNAC2的转录激活活性鉴定
        4.4.4 SgNAC1、SgNAC2和SgGH3的表达分析
    4.5 讨论
        4.5.1 SgNAC1、SgNAC2与SgGH3基因CDS的克隆及氨基酸序列特征
        4.5.2 转录因子的转录激活活性鉴定
        4.5.3 SgNAC1、SgNAC2和SgGH3对低温的响应
第5章 柱花草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的建立及SgNAC1与SgNAC2的亚细胞定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
        5.2.2 菌种和质粒
        5.2.3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4 主要试剂及配制
        5.2.6 主要软件
    5.3 实验方法
        5.3.1 材料培养
        5.3.2 原生质体的分离
        5.3.2.1 最佳酶解组合的选择
        5.3.2.2 最佳酶解时间的选择
        5.3.2.3 最佳渗透压稳定剂和质膜稳定剂的选择
        5.3.3 原生质体的纯化
        5.3.4 原生质体产量和活性测定
        5.3.4.1 原生质体的产量测定
        5.3.4.2 原生质体的活力测定
        5.3.5 原生质体转化
        5.3.5.1 载体说明
        5.3.5.2 原生质体转化
        5.3.6 显微镜观察与数据处理
        5.3.6.1 显微镜的观察及使用方法
        5.3.6.2 数据整理与分析
        5.3.7 SgNAC1和SgNAC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5.3.7.1 目的片段的克隆
        5.3.7.2 PCR产物的回收
        5.3.7.3 PCR产物的酶切与连接
        5.3.7.4 重组质粒的鉴定
        5.3.7.5 质粒的浓缩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柱花草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的条件筛选
        5.4.1.1 不同酶液配比对柱花草原生质分离的影响
        5.4.1.2 不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
        5.4.1.3 甘露醇和MES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影响
        5.4.2 SgNAC1和SgNAC2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5.4.2.1 SgNAC1和SgNAC2基因CDS序列的扩增
        5.4.2.2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5.4.2.3 SgNAC1和SgNAC2的亚细胞定位
    5.5 讨论
        5.5.1 实验材料对柱花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5.5.2 酶液组合对柱花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5.5.3 酶解时间对柱花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5.5.4 渗透调节物对柱花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5.5.5 柱花草原生质体的瞬时转化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细茎柱花草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的抗寒功能分析
    6.1 序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材料
        6.2.2 菌种和质粒
        6.2.3 仪器设备
        6.2.4 主要试剂及配制
        6.2.4.1 主要培养基配方
        6.2.4.2 DNA提取试剂
        6.2.4.3 生理测定所需试剂
        6.2.4.4 其他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6.3.1.1 目的基因的克隆
        6.3.1.2 PCR产物的回收
        6.3.1.3 PCR产物的酶切与连接
        6.3.1.4 重组子的鉴定
        6.3.2 烟草遗传转化
        6.3.2.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6.3.2.2 农杆菌转化
        6.3.2.3 烟草遗传转化
        6.3.3 转基因烟草的鉴定
        6.3.3.1 Basta抗性鉴定
        6.3.3.2 PCR鉴定
        6.3.3.3 半定量RT-PCR鉴定
        6.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
        6.3.4 转基因烟草的生理指标测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6.4.2 转基因烟草的鉴定
        6.4.2.1 抗Basta检测
        6.4.2.2 转基因烟草的PCR鉴定
        6.4.2.3 SgNAC1、SgNAC2和SgGH3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分析
        6.4.3 低温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表型变化
        6.4.4 低温胁迫下转基因烟草的生理指标分析
        6.4.4.1 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6.4.4.2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6.4.4.3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6.4.4.4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6.4.4.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6.5 讨论
        6.5.1 转SgNAC1和SgNAC2基因烟草的耐寒性
        6.5.2 转SgGH3基因烟草的抗寒性
    6.6 本章结论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 文献
附录I 标准曲线
附录II 引物表
附录III NAC基因信息
附录IV GH3基因信息
已发表论文

(9)7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逆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1.2.2 种子萌发期抗逆研究进展
        1.2.3 种子萌发期抗性评价研究
        1.2.4 玄参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1 材料采集及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种子活力及千粒重测定
        2.2.2 打破种子休眠试验设计
        2.2.3 种子萌发期试验设计
        2.2.4 种子萌发试验和测定指标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种子活力及千粒重
        2.3.2 打破种子休眠
        2.3.3 玄参科 7 种植物子萌发特性
    2.4 讨论
        2.4.1 赤霉素对 4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2.4.2 7 光温对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对盐胁迫的响应
    3.1 材料采集及研究区自然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盐分胁迫试验设计
        3.2.2 种子萌发试验和测定指标
        3.2.3 抗盐性综合评价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盐胁迫对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3.3.2 盐分胁迫对 7 种玄参科植物胚根长、干鲜重和含水量的影响
        3.3.3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盐性综合评价
    3.4 讨论
        3.4.1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对盐胁迫的响应
        3.4.2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性与生态适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对 PEG 胁迫的响应
    4.1 材料采集及研究区自然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干旱胁迫试验设计
        4.2.2 种子萌发试验和测定指标
        4.2.3 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EG 胁迫对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影响
        4.3.2 PEG 胁迫对 7 种玄参科植物胚根长、干鲜重和含水量的影响
        4.3.3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4.4 讨论
        4.4.1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对 PEG 胁迫的响应
        4.4.2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旱性与生态适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5.1 材料采集及研究区自然概况
    5.2 研究方法
        5.2.1 种子萌发期低温处理
        5.2.2 种子萌发试验和测定指标
        5.2.3 抗寒性综合评价方法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低温胁迫对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5.3.2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5.4 讨论
        5.4.1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5.4.2 7 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寒性及生态适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NaCl胁迫对热研2号柱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硬实种子处理
        1.2.2 试验方法
        1.2.3 测定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对热研2号柱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2.1.1 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1.2 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2.1.3 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2.1.4 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热研2号柱花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 对幼苗根长的影响
        2.2.2 对幼苗下胚轴长度的影响
        2.2.3 对幼苗鲜重的影响
        2.2.4 对幼苗含水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四、十二种柱花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圭亚那柱花草苗期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种质鉴定[J]. 刘小慧,王重丽,王梦茹,郇恒福,刘一明,刘国道. 草地学报, 2020(04)
  • [2]EMS诱导蒙农红豆草优良突变体筛选及花色变异机理研究[D]. 乔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3]镉胁迫对不同品种桑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 陈露. 贵州大学, 2019
  • [4]两种不同类型多年生牧草耐刈性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D]. 郭安琪. 鲁东大学, 2018(09)
  • [5]67份柱花草耐盐性综合评价[J]. 刘一明,冯宇,丁西朋,陈志坚,黄春琼,董荣书,李欣勇,刘攀道,李园园,白昌军,刘国道. 热带作物学报, 2017(11)
  • [6]柱花草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D]. 蒋亚君. 海南大学, 2017(07)
  • [7]能源植物甜高粱耐盐品种的筛选、组织培养及其遗传转化研究[D]. 杜浩. 江苏大学, 2017(01)
  • [8]细茎柱花草转录组测序及耐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 柯善文.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2)
  • [9]7种玄参科植物种子萌发期抗逆性评价研究[D]. 杨丽聪. 塔里木大学, 2015(07)
  • [10]NaCl胁迫对热研2号柱花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 韩瑞宏,李志丹,高桂娟,王明祖,罗肖玲. 草原与草坪, 2014(05)


桑树论文 种子萌发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黑麦草论文

上一篇:中国云南银行与越南银行开展边贸结算合作
下一篇:国标材料系列讲座4 上海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国标材料和二级标准材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