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堂,肖琴容,龚化,张晓[1](2021)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超声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超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65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纳入乳头状瘤组;另选取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纳入细胞癌组,比较两组超声特征差异,分析超声检查在病灶最大径、基底宽径与最大横径比值(B/T)以及病灶纵径与最大横径比值(L/T)定量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乳头状瘤组患者的病灶最大径和B/T分别为(1.35±0.44)cm和0.83±0.19,明显低于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5,t=-5.104;P<0.05),而L/T为1.21±0.42,明显高于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80,P<0.05)。乳头状瘤组患者的病灶位于侧壁比例、强回声、镶边征和血流丰富比例明显少于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64,x2=40.646,x2=39.972,x2=27.316;P<0.05),而钟摆征比例明显多于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20,P<0.05)。病灶最大径、L/T和B/T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6、0.872和0.606,截断值分别为2.20 cm、0.85 cm和0.90 cm,灵敏度分别为83.00%、79.00%和66.00%,特异度分别为80.00%、75.50%和60.00%。Logistic回归分析中病灶最大径、L/T、病灶位于侧壁及血流丰富是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影响因素(OR=1.744,OR=1.380,OR=1.992,OR=2.250;P<0.05)。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超声特征有所差异,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张成建[2](2021)在《VI-RADS评分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VI-RADS评分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将我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行多参数核磁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获得病理结果的54位膀胱癌患者纳入研究。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线科医生在不了解手术术式及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对患者的多参数核磁影像,包括T2WI、DWI及DCE-MRI加以分析,使用VI-RADS评分对膀胱肿瘤进行评分与分期,其结果准确性与手术后的组织病理进行对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VI-RADS评分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能力。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其中TURBT 26例,RC 26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两位影像科医师单独观察每位患者的多参数核磁共振图像,并使用VI-RADS评分系统赋分,其中1分6人,2分12人,3分9人,4分8人,5分19人。术后病理证明NMIBC 26例,MIBC 28例。使用ROC曲线对VI-RADS评分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能进行分析,AUC值为0.74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为0.608-0.876,P<0.001,进一步分析,以VI-RADS评分>3分作为临界值,诊断MI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其敏感性为0.72,特异性0.69,阳性似然比为2.32,阴性似然比为0.42,Youden指数为0.40.结论:1、VI-RADS评分对评估MIBC有较好的预测价值。2、VI-RADS评分对于指导MIBC临床手术方式选择及判断有参考价值。
李敏[3](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膀胱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中,膀胱癌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临床认为膀胱癌多与遗传、吸烟、职业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等因素有关,膀胱癌患者多伴有血尿、排尿困难、上尿路阻塞等症状,若延误治疗时机,增加了患者的病死风险[1]。因此,尽早的诊断及治疗,
查宗煜,汪珺莉,何勇,胡爱丽[4](2021)在《经腹超声、CT尿路成像诊断膀胱癌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经腹超声(TAUS)、计算机体层摄影尿路造影(CTU)诊断膀胱癌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纳入2014年10月—2018年12月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疑似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术前接受TAUS与CTU检查,并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AUS、CTU诊断膀胱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并观察TAUS、CTU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25例疑似膀胱癌患者中,TAUS诊断显示恶性病变115例、良性病变10例;CTU诊断显示恶性病变118例、良性病变7例。TAUS、CTU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分别为92.56%、96.69%,特异度分别为25.00%、75.00%,准确度分别为90.40%、96.00%,与病理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分别为0.10、0.53。TAUS、CTU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9.08%、94.12%,特异度分别为66.67%、83.33%,准确度分别为88.00%、93.60%,与病理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分别为0.30、0.53。结论 TAUS与CTU在膀胱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杨婧,索杰,高海锋[5](2020)在《尿液核基质蛋白22联合膀胱肿瘤抗原检测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尿液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膀胱肿瘤抗原(BT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为膀胱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5例疑似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或膀胱镜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膀胱癌248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67例;同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尿液NMP22和BTA水平。结果膀胱癌组、泌尿系统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尿液NMP22表达水平分别为(28.4±8.8)ng/ml、(12.7±3.0)ng/ml、(4.3±1.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41,P<0.05);BTA表达水平分别为(25.1±8.1)ng/ml、(10.4±2.9)ng/ml、(6.4±2.4)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62,P<0.05)。不同TNM分期、病理分级的膀胱癌患者尿液NMP22和BT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尿液NMP22和BTA联合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5、96.98%和61.11%,均高于其单项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MP22和BTA诊断膀胱癌的cut-off值分别为32.42 ng/ml和29.13 ng/ml。结论尿液NMP22和BTA联合检测对膀胱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检测具有简便、快速、无创、批量筛查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吴丹,项俊,苏昊博,熊凌厉,向成燕[6](2019)在《经腔内与经腹式超声对膀胱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腔内与经腹式超声对膀胱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间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8例膀胱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将经腔内超声检查的3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经腹式超声诊断检查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T4期膀胱癌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 0%。但T1、T2、T3期的诊断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经腔内超声的诊断准确率要高于对照组经腹式超声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膀胱癌分期的临床诊断中,经腔内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呈现膀胱壁被肿瘤基底部浸润的深度,其应用效果要优于经腹式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早期诊断、鉴别膀胱癌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杜建伟[7](2019)在《以下尿路症状为临床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无痛性肉眼血尿是大多数膀胱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而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起病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的膀胱刺激症状和排尿困难等症状,此类患者症状多不典型且发病相对隐匿,可误诊为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泌尿系感染、神经源性膀胱或间质性膀胱炎等,确诊时多伴随肿瘤进展。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以LUTS为首要临床表现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与无LUTS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在诊断、病理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性,探讨以LUTS为首要临床表现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因膀胱肿瘤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连续病例285例,排除病历资料记录不全及失访患者41例,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总数共244例,选取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且以LUTS为首要或伴随临床表现的48例患者为LUTS组,而无此类症状的196例患者为非LUTS组。分析比较两组在基本资料、检验指标、影像学特征、病理资料和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别。采用t检验比较连续性变量间的差异,采用c2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在性别比例、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伴随高血压、糖尿病、伴随BPH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检验指标:两组在尿隐血、尿白细胞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LUTS组中尿脱落细胞学阳性比例为27.1%。(3)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两组在肿瘤是否多发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LUTS组在肿瘤直径大于3cm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升高(X2=4.245,P=0.039);LUTS组在肿瘤主要分布位置较非LUTS组存在统计学差异,LUTS组分布于膀胱三角区及颈部以及肿瘤巨大布满膀胱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非LUTS组(X2=6.674,P=0.036)。LUTS组特殊病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或仅表现为局部膀胱壁增厚,原位癌、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癌(PUNLMP)、部分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在普通膀胱镜可表现为类似膀胱炎的淡红色改变,部分原位癌可表现为正常膀胱粘膜。(4)病理资料:相比较于非LUTS组,LUTS组病理类型中原位癌、混合尿路上皮癌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比例升高,单纯尿路上皮癌比例下降(X2=8.649,P=0.034);LUTS组病理分期中Tis、T2、T3和T4期比例明显升高,T1期比例减小(X2=8.413,P=0.038);在尿路上皮癌分级中,LUTS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比例显着升高,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癌(PUNLMP)和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比例降低(X2=8.330,P=0.016)。(5)治疗方式:LUTS组行根治性手术的比例较非LUTS组升高,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比例较非LUTS组降低(X2=8.696,P=0.013)。研究结论以LUTS为首要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相比较于无此类症状的患者,肿瘤分布于膀胱三角区及颈部、肿瘤巨大布满膀胱的患者比例升高,其病理类型特殊,LUTS组中尿脱落细胞学阳性率较高,原位癌、混合尿路上皮癌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比例升高,肌层浸润性肿瘤、高级别肿瘤的比例升高,根治性手术比例升高。前列腺增生和泌尿系感染对诊断有混淆作用,影像学检查、尿脱落细胞学及膀胱镜电切活检是鉴别其他LUTS症状疾病、明确此类膀胱恶性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尤其对于部分原位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等在普通膀胱镜下表现为类似膀胱炎的淡红色改变或正常膀胱粘膜的膀胱肿瘤。在治疗方面,局灶性原位癌和高级别非浸润癌可行TURBT辅以卡介苗(BCG)灌注,高级别及特殊病理类型的肿瘤需行根治性手术并辅以新辅助化疗及术后放化疗。
刘敏薇[8](2019)在《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级中的初步应用及其与胶原纤维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膀胱低级别尿路上皮癌(low grade 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LGPUC)与膀胱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igh grade 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HGPUC)的二维超声特征的差异。并探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hear wave elasticity,SWE)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2.探究两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是否具有差异,并分析两组肿瘤组织胶原纤维含量与弹性模量值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诊为膀胱肿瘤102例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经直肠或阴道方式探查膀胱内肿瘤,记录肿瘤的二维特征,如肿块的位置、内部回声、基底部情况、数目、彩色血流、大小。应用SWE技术测量膀胱肿瘤的最大弹性值(maximum value of elasticity,Emax)、平均弹性值(mean value of elasticity,Emean)、最小弹性值(minimum value of elasticity,Emin),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LGPUC组34例,HGPUC组32例,排除不符合条件者36例。观察两组肿瘤二维超声特征是否具有差异,测量并比较两组肿块的Emax、Emean、Emin。2.对纳入的66例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进行Masson染色,在电子显微镜下从每张切片上随机选取3个具有癌组织结构的低倍镜(×40)视野,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系统计算视野图中纤维组织累加面积,将3个视野内的纤维组织面积累加计算平均值,则为该例患者肿块内胶原纤维含量。比较两组膀胱癌组织中纤维面积百分比是否具有差异,并分析两组肿瘤组织内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与弹性模量值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肿块的位置、内部回声、基底部情况、数目、彩色血流、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块的表面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GPUC组Emax、Emean均明显高于LGPUC组(p<0.05),但两组E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Emax与Emea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 eristic curve,ROC曲线),Emax最佳截点值为14.33kPa,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Emean最佳截点值为10.07kPa,曲线下面积为0.85。2.两组肿块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不同,HGPUC组高于LGPU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织中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与弹性模量值比较具有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二维超声很难在术前达到对膀胱癌的准确分级。SWE技术可量化膀胱肿瘤弹性模量值,对于鉴别高、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HGPUC组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高于LGPUC组,两组肿瘤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与弹性模量值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胶原纤维含量会对膀胱癌组织硬度产生重要影响,提示胶原纤维与膀胱癌的发展相关。
王奕尧[9](2019)在《经直肠超声造影对膀胱癌术前分期及分级诊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经直肠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术前膀胱癌分期诊断的应用价值。2、CEUS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的定量参数与膀胱癌术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膀胱肿瘤切除术的术后诊断为膀胱癌的72例患者(低级别37例,高级别35例)的二维超声及CEUS图像表现,由一名有丰富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对肿瘤浸润程度进行判断,并计算诊断符合率,研究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使用超声仪器内的QLAB分析软件计算并分析得到膀胱癌的时间-强度曲线的相关分析参数结果,包括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峰值强度减半时间(time from peak to one half,TPH),上升支斜率(wash in slope,WIS),半降支斜率(semi-descending slope,DS)的绝对值,分析CEUS定量分析参数与膀胱癌术后病理诊断分级的相关性。结果:1、膀胱癌的分期诊断方面,经直肠CEUS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总对照符合率90.3%,经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Kappa=0.826,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CEUS的诊断浸润性病灶26例,非浸润性病灶39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0%、86.6%、90.2%、81.3%、97.5%。2、低级别与高级别膀胱癌的CEUS TIC曲线定量参数中,高级别膀胱癌组的RT、MTT、DS值均低于低级别组,而PI、TPH、TTP、WIS大于低级别组,两组的PI、TPH、DS比较(PI:t:3.42,p=0.001;TPH:t=6.45,P<0.001;DS:t=-9.9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TT、TTP、W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直肠超声造影对术前膀胱癌分期的诊断效能较高,能够准确得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并且结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高。2、经直肠超声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对于鉴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
刘坤[10](2018)在《超声对膀胱肿瘤诊断价值的评估》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在国内,膀胱肿瘤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泌尿系肿瘤之一,占全部恶性肿瘤3.2%,其中尿路上皮肿瘤约占全部膀胱肿瘤的95%以上。膀胱癌发病率有性别差异,一般统计男:女约为3:1。间歇性全程无痛血尿为膀胱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起始症状可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浅表性肿瘤(Ta-T1期)在膀胱癌的新发病例中所占较高,同时浅表性肿瘤具有远处转移率低,但是术后容易复发的特点。因该疾病治疗后容易复发,且有部分患者复发的肿瘤恶性程度增加,甚至出现浸润和转移,故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后检测非常重要。对于Ta-T1期膀胱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并且术后通常给予膀胱灌注局部化疗。为了早期诊断膀胱肿瘤或在膀胱肿瘤治疗后长期随访中能早期发现复发,膀胱镜检查是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后检测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目前,对于膀胱癌患者术后的随访检查手段主要包括定期行膀胱镜、经腹泌尿系彩超和尿脱落细胞检查等。尽管现在有先进的可曲性的软光纤窥镜,但大多医院目前仍使用硬性膀胱镜,并且窥镜检查毕竟是一有侵入性的操作,尤其是随访的病人经多次检查,颇感痛苦,经济负担也很大。在国内,膀胱镜检查和经腹彩超在膀胱癌的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应用更为普及。膀胱镜因其侵入性,尤其使患者感觉不适甚至恐惧,而经腹彩超为无创性检查,且随着目前超声仪器的改进和发展,经腹彩超诊断膀胱癌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其作为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后检测手段敏感性及准确性如何,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本研究中,通过评估超声和膀胱镜检查在膀胱肿瘤的诊断及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不同数量、位置、大小肿瘤的检出率,来探讨较超声检查在膀胱肿瘤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2月因膀胱肿瘤在大连医科大学泌尿外二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的患者182例,其中符合本研究对象的患者163例。在163例患者中手术中见到明确肿瘤的158例,术中未见到明确膀胱肿瘤但活检结果为恶性肿瘤的共5例,此163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并术前均行膀胱超声及膀胱镜检查患者,术前彩超和膀胱镜检查均分别由副主任职称的超声医师和内镜医师完成。以手术记录及术后病理为准,彩超或膀胱镜检查明确发现肿瘤或可疑发现肿瘤病变,且与术后病理相符者记为符合;未发现肿瘤者记为不符合。分别计算彩超和膀胱镜在不同位置、不同最大径、单发或多发膀胱肿瘤的符合率。符合率=符合个数/手术发现肿瘤总数;特异性=不符合个数/手术未发现肿瘤总数。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以P值小于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经腹超声和膀胱镜对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对漏诊率与肿瘤数量、大小、位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63例患者平均年龄64.75(34-89)岁。其中男128人,女35人。在163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总体敏感性为88.61%、特异性60%,膀胱镜检查的总体敏感性为92.41%,特异性为80%。根据手术记录统计,158例手术中见到明确肿瘤的患者中,单发膀胱肿瘤120例,多发膀胱肿瘤38例。膀胱肿瘤位于膀胱侧壁、底部、顶部、颈部分别为95、86、23、14例。膀胱肿瘤最大径<10mm患者共41例,1020 mm共97例,>20mm共20例。彩超检出单发、多发膀胱肿瘤患者分别为106、34例。检出位于膀胱侧壁、底部、顶部、颈部肿瘤患者分别为85、83、18、12例。检出膀胱肿瘤最大径<10mm患者29例,1020mm检出91例,>20mm检出20例。膀胱镜检出单发、多发膀胱肿瘤患者分别为113、33例。检出位于膀胱侧壁、底部、顶部、颈部肿瘤患者分别为94、82、16、7例。检出膀胱肿瘤最大径<10mm患者38例,1020mm检出89例,>20mm检出19例。通过统计学分析,彩超和膀胱镜在诊断单发或多发膀胱肿瘤的符合率,其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对于最大径>10 mm的膀胱肿瘤,彩超和膀胱镜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对于最大径<10 mm的膀胱肿瘤,膀胱镜的诊断符合率为92.68%(38/41),经腹超声的符合率为70.73%(29/41),膀胱镜和彩超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对位于膀胱颈部肿瘤,膀胱镜和彩超的符合率分别为50%(7/14)和85.71%(12/14),其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对位于膀胱侧壁的肿瘤,膀胱镜和经腹彩超的符合率分别为95.79%(94/95)和89.47%(85/95),膀胱镜和彩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诊断膀胱底部和顶部的肿瘤,膀胱镜与彩超的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结论:彩超对膀胱肿瘤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膀胱镜。彩超相比膀胱镜在诊断单发或多发肿瘤方面的符合率无明显差异。对于位于膀胱颈部的肿瘤,彩超符合率优于膀胱镜。在诊断膀胱侧壁肿瘤上,膀胱镜优于彩超。位于膀胱底部和顶部的肿瘤符合率两者无明显差异。彩超与膀胱镜对最大径>10 mm的膀胱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对于最大径<10 mm的膀胱肿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低于膀胱镜。超声的漏诊和膀胱肿瘤的大小、位置有相关性,与数目无显着相关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仪器设备 |
| 1.4 检查方法 |
| 1.5 图像分析 |
| 1.6 观察与评价指标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病灶超声定量参数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病灶超声特征比较 |
| 2.3 超声定量参数诊断价值 |
| 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2.5 典型病例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前言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综述 |
| 2.1 临床表现 |
| 2.2 辅助检查 |
| 2.2.1 超声检查 |
| 2.2.2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 |
| 2.2.3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 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p MRI) |
| 2.2.4 VI-RADS与T分期 |
| 2.3 内镜检查 |
| 2.3.1 膀胱镜检查和活检 |
| 2.3.2 输尿管镜检查 |
| 2.4 尿细胞学检查和尿膀胱癌标志物 |
| 2.5 手术方式 |
| 2.5.1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tumor,TURBT) |
| 2.5.2 膀胱部分切除术 |
| 2.5.3 膀胱根治性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 |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 3.1 临床资料 |
| 3.1.1 纳入标准 |
| 3.1.2 排除标准 |
| 3.1.3 入组对象 |
| 3.2 病人准备 |
| 3.3 MRI检查 |
| 3.4 图像分析 |
| 3.5 手术及病理标准 |
| 3.6 统计学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病理结果 |
| 4.2 诊断肌层浸润的效果分析 |
| 第5章 讨论 |
| 5.1 VI-RADS评分诊断MIBC的效能 |
| 5.2 VI-RADS评分与NMIBC |
| 5.3 VI-RADS评分与MIBC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癌的检出效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检查方法 |
| 1.2.1 TAUS检查 |
| 1.2.2 CTU检查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TAUS、CTU及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
| 2.2 TAUS、CTU诊断膀胱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
| 2.3 TAUS、CTU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
| 3 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1.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
| 2.检验资料对比分析 |
| 3.影像学及膀胱镜检资料对比分析 |
| 4.病理学资料对比分析 |
| 5.治疗方式对比分析 |
| 6.LUTS组具体治疗方式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检查方法与步骤 |
| 2.4 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 2.4.1 病理诊断及分级 |
| 2.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 2.4.3 胶原纤维含量测定 |
| 2.5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普通二维超声及结果 |
| 3.2 SWE定量参数及胶原纤维面积分析 |
| 3.3 ROC曲线分析 |
| 3.4 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与SWE参数相关性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资料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检查方法与步骤 |
| 2.4 图像诊断、分析及处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临床资料 |
| 1.1 排除标准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纳入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2.1 仪器设备 |
| 2.2 超声检查 |
| 2.3 膀胱镜检查 |
| 3.统计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