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婷,马晓棠,涂美琳[1](2021)在《超声E-Cervix宫颈弹性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E-Cervix宫颈弹性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病理为宫颈癌患者、44例病理为癌前病变患者及同期48名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宫颈病变类型分为宫颈癌组、癌前病变组及对照组。对三组患者入院治疗前常规彩色超声及超声E-Cervix宫颈弹性成像检查结果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常规彩色超声与E-Cervix宫颈弹性成像对于宫颈癌检查影像特点、敏感度、特异度,评价诊断优劣。结果 (1)超声弹性成像对于不同时期宫颈病变均有特征性特点,在宫颈病变灶(宫颈癌、癌前病变)测量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于病灶长径、横径、前后径数值均大于常规彩色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弹性成像测值与病理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癌前病变组患者弹性图像硬度评分为(1.91±0.60)分,弹性应变指数为(5.48±1.54),两指标较对照组患者均显着升高,较宫颈癌组患者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84例病理结果为宫颈病变患者,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彩超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86.6%和72.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E-Cervix宫颈弹性成像对比常规超声检查可提高宫颈癌敏感度与特异度,对于正常宫颈及宫颈癌宫颈组织检查的弹性成像图像均有特征性表现,对于宫颈癌诊断意义重大,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胡文强[2](2021)在《519例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宫颈筛查的难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为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预防、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提供丰富临床资料。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明确诊断、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住院宫颈病变患者1040例,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将≥45岁的519例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4岁的521例年轻宫颈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对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筛查特点,分析HPV感染状况及其他相关因素,调查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变化状况,探讨中老年女性不同级别宫颈病变适宜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1.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1)在104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中老年组宫颈LSIL占比11.8%、宫颈HSIL占比54.5%、宫颈癌占比33.7%,而年轻组占比分别是5.8%、78.9%、15.4%。两组比较,P<0.05,宫颈病变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2)宫颈LSIL患者平均年龄47.45±11.43岁,年龄中位数49岁;宫颈HSIL患者平均年龄41.78±10.98岁,年龄中位数41岁;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48.75±10.93岁,年龄中位数50岁。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宫颈HSIL,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女性,而宫颈HSIL则主要集中于年轻女性,入院治疗的宫颈LSIL主要为中老年女性。2.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1)中老年宫颈病变肥胖患者占比66%(159/241例),其中32.70%(52/159例)为宫颈癌,47.80%(76/159例)为宫颈HSIL,两者合计达80.5%,而在年轻宫颈病变肥胖患者,71.95%(59/82例)为宫颈HSIL,19.51%(16/82例)为宫颈癌,两组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2)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与女性生殖激素FSH、LH、E2的水平无相关性。(3)随分娩次数的增加,宫颈癌患者在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的构成比率也随之升高,P<0.05;生育组,宫颈恶性肿瘤占比比较显着,为25.5%,未生育组,宫颈HSIL最显着,为76.7%,P<0.05,有统计学差异。3.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状况(1)在1040例的宫颈病变患者中,1020例进行HPV检测,HPV感染率达到88.04%(898/1020例)。年轻组HPV感染率89.29%(459/514例),中老年组HPV感染率87.74%(444/506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年轻组宫颈LSIL的HPV感染率83.33%(25/30例),宫颈HSIL的HPV感染率88.64%(359/405例),宫颈癌的HPV感染率88.60%(70/79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中老年组宫颈LSIL的HPV感染率70.49%(43/61例),宫颈HSIL的HPV感染率87.18%(245/281例),宫颈癌的HPV感染率95.12%(156/164例),P<0.05,有统计学差异。(2)中老年与年轻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以HPV单一型感染为主,占比为73.8%,混合型感染占比为26.2%。在HPV单一型感染中,HPV16型是最常见感染亚型,其次HPV58型;HPV18型排在第5位。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存在统计学差异:宫颈癌最常见HPV感染亚型为HPV16和HPV18型,HPV58型排在第3位,而宫颈HSIL最常见HPV感染亚型为HPV16型和HPV58型,宫颈LSIL中以混合型感染最常见,P<0.05。HPV-HC2的检测,结果显示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r=0.143,P<0.05。(3)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宫颈LSIL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率为48.78%,宫颈HSIL为69.71%,宫颈癌高达82.8%,P<0.05,说明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细胞学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细胞学阳性率升高。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LSIL细胞学阳性率为48.1%,宫颈HSIL为72.3%,宫颈癌高达83.2%,P<0.05。(4)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检查显示,宫颈癌患者III型转化区占50.60%,而宫颈LSIL和宫颈HSILⅡ型转化区分别占40.91%、36.99%,P<0.05,有统计学意义。年轻宫颈病变患者,II型转化区中宫颈HSIL的占比最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虽然中老年宫颈病患者,Ⅲ型的转化区中宫颈癌的占比较高,但是P>0.05,无统计学差异。4.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1)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癌发生异常分泌物比率(61.5%)显着高于年轻组患者(34.38%),而中老年宫颈癌患者中,血性分泌物高达76.42%,P<0.05。宫颈癌患者发生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比率(51.39%)显着高于宫颈LSIL(24.44%)和宫颈HSIL(19.02%),P<0.05;宫颈癌发生血性分泌物比率最高,而宫颈HSIL发生黄色分泌物比率最高,P<0.05。(2)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发生异常阴道流血者比率为40.7%(211/519例),其中宫颈LSIL为24.56%,宫颈HSIL为17.67%,宫颈癌为74.86%。中老年组宫颈癌及宫颈HSIL发生异常阴道流血发生比率高达92.5%,高于年轻组85.9%。宫颈癌患者发生异常阴道流血的比率显着高于LSIL和HSIL,P<0.05。(3)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宫颈癌最常见的是宫颈触及易出血和菜花样肿物,宫颈LSIL和HSIL最常见的是宫颈肥大。(4)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彩超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高达75%。各年龄组不同宫颈病变的阴道彩超检查的阳性比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老年宫颈病变超声诊断阳性组,宫颈癌的比率达71.3%,而年轻宫颈病变超声诊断阳性组,宫颈HSIL比率达52.54%。5.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1)中老年组31.5%的宫颈LSIL患者选择全子宫切除术,而年轻组69.6%的宫颈LSIL则选择宫颈LEEP术,无全子宫切除患者,P<0.05。中老年组45.8%的宫颈HSIL患者选择全子宫切除术,明显高于年轻组3.5%,同时46.6%的宫颈HSIL患者选择宫颈冷刀锥切术,明显低于年轻组85.8%,P<0.05,中老年LSIL和HSIL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较年轻患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中老年女性与年轻女性宫颈癌患者更多采用单纯根治术,但中老年女性术后放化疗的患者明显高于年轻女性,P<0.001,中老年宫颈癌患者治疗方式较年轻患者有统计学差异。(3)宫颈病变存在术前和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现象,各年龄组宫颈HSIL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改变有统计学差异,中老年组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高于年轻组,P<0.05。同时宫颈HSIL患者中存在“宫颈管有病灶”现象,中老年组高于年轻组,P<0.05。这影响了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治疗模式。结论:1.宫颈病变患病比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中老年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组,宫颈病变的程度可能受分娩的影响。宫颈HSIL多发生在相对年轻女性。2.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因无HPV疫苗一级保护仍存在高比率的HPV感染,HPV16/18型及HPV58等持续感染仍然是高危因素。HPV联合细胞检测尤为重要。3.中老年女性宫颈III型转化区罹患宫颈疾病风险较大;经阴道超声检查有助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4.要适时、适宜治疗中老年女性的持续宫颈LSIL,可能会及早终止宫颈癌的病程发展。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宜选择多种综合恰当的治疗模式。
卢慧鸣,庞熙楹,汪劲松[3](2019)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颈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经阴道超声诊断女性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搜索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31月。由两名研究者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使用QUADAS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Meta-DiSc 1.4软件对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数据合并分析;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Q*指数。结果最终纳入25篇文献,共计2333例研究对象。经阴道超声诊断女性宫颈癌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90[95%可信区间(CI):0.88~0.91]、0.95(95%CI:0.93~0.96)、10.88(95%CI:5.47~21.63)、0.13(95%CI:0.09~0.18)、105.99(95%CI:44.07~254.89);S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0;Q*指数为0.9031。结论经阴道超声对宫颈癌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尹盼盼[4](2019)在《经阴道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宫颈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由于该病起病比较隐匿且预后较差,早期明确诊断显得十分重要。超声弹性成像是一项新型超声诊断技术,可通过测量组织的弹性系数来反映目标组织的硬度变化,进而评估病变情况。目前已有多项关于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宫颈癌的临床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eal-time tissue sonoelastography,RTE)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本课题汇总分析所有经阴道超声RTE诊断宫颈癌的相关研究数据,以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今后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收集所有已经发表的关于经阴道超声RTE诊断宫颈癌的文献,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月。由2位超声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根据已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章进行独立筛选,采用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for studies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数据资料。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按照相对应的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Summary ROC,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再应用回归分析及亚组分析探究异质性来源,采用敏感性分析逐一剔除纳入文献再进行合并以检验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绘制漏斗图检测纳入文章的发表偏倚。结果:最终共纳入25项研究,其中包含了21篇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共有患者2303例。运用I2统计量作为异质性评估指标,Sen和Spe的I2值均>50%,表明均存在由非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并进行汇总分析。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RTE诊断宫颈癌的合并Sen、Spe、PLR、NLR、DOR分别为0.85[95%CI(0.82,0.88)]、0.88[95%CI(0.83,0.92)]、7.4[95%CI(4.8,11.3)]、0.17[95%CI(0.13,0.21)]、44[95%CI(24,82)],AUC为0.92[95%CI(0.89,0.94)]。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研究类型、样本量、研究对象年龄、弹性评分截断值等进行Meta回归分析及亚组分析,结果均提示异质性来源可能与弹性评分截断值不同有关;将单篇文献逐一剔除后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汇总结果较前变化不大,说明纳入文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应用漏斗图对所纳入研究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但在排除边缘文献后,以上结果较前并无显着改变。结论:经阴道超声RTE诊断宫颈癌的Sen和Spe均较高,可作为判断宫颈疾病良恶性的有益补充。
徐秀芳,付秀婷,付立禹[5](2017)在《宫颈癌经阴道超声的影像特点及其在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宫颈癌经阴道超声的影像特点及在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接诊并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75例患者及同期在该院行妇科检查正常者7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分期准确率及影像特点。结果 75例病理诊断确诊为宫颈癌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测出67例,准确率为89.33%;经分期诊断,准确判断出61例,准确率为81.33%,误差14例,误差率为18.67%。经阴道超声检测出的67例患者病灶区造影剂的到达用时、达峰用时及廓清时间均短于正常肌层患者,峰值呈度明显高于正常肌层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应用于宫颈癌检测,具有无创、高分辨率、高敏感度的特点,检测中可显示出较小的病灶,可为宫颈癌的确诊、术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肖贵玉[6](2016)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对妇女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用极为广泛,能够快速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目前,经阴道超声技术主要包括三种:经阴道二维超声、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本文主要对经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与分析。
姜辛宜[7](2016)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1例入选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进行弹性评分和弹性比值测定,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CIN与对照组超声弹性评分多为1~3分,宫颈癌弹性评分多为4~5分;CIN与对照组超声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IN、对照组分别与宫颈癌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43%、95.00%、88.55%,弹性评分法诊断分别为84.31%、88.75%、87.02%,二者联合诊断为96.08%、85.00%、89.32%;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弹性评分法在诊断宫颈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弹性评分法与两者结合相比,在诊断宫颈癌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宫颈癌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在诊断宫颈癌前病变时未体现明显优势;2、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良好补充,两者结合可提高宫颈癌的诊断率。
唐妍,陈淑贞,周芳[8](2015)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颈疾病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85例受检者性行TVCDS检查,记录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及阻力指数(RI),并将191例宫颈病变的宫颈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与超声结果对比。结果宫颈囊肿、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宫颈肌瘤、宫颈癌的声像学特征明显,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88.9%、100%、100%、75%,总符合率为94.2%。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便、可靠,对宫颈疾病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琼芳[9](2013)在《超声检查诊断子宫疾病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经腹部超声(trans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TAS)检查妇女盆腔生理性或病理性改变已有较长历史。由于腹部肠道气体、粪块及脂肪等原因造成超声束衰减,使图像不清晰对诊断不利,为解决这一问题1986年Fleisher首次采用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TVS)扫描图像显示正常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变化,以后相继有类似报道而成为重
瓦迎芳[10](2012)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黏膜下病变与宫腔镜对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宫腔镜诊断子宫黏膜下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27例子宫黏膜下病变并与宫腔镜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84.8%,黏膜下肌瘤诊断符合率88.9%,子宫内膜癌诊断符合率为92.3%,子宫内膜癌诊断符合率66.7%。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无痛苦,且内膜结构显示清晰,是诊断子宫内膜疾病的首选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宫腔镜检查与治疗是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局限性的有效补充。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2.3 剔除标准 |
| 1.3 仪器与检查方法 |
| 1.3.1 常规彩超检查 |
| 1.3.2 宫颈弹性成像 |
| 1.3.3 病理检查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超声弹性成像图像结果 |
| 2.2 不同检查方式对于两组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病灶测量值比较 |
| 2.3 正常宫颈及病变宫颈弹性成像硬度评分与弹性应变指数比较 |
| 2.4 常规彩超及超声弹性成像对84例病理结果为宫颈病变患者宫颈癌检出情况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及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机制及特点 |
| 1.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 |
| 1.2.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雌激素的关系 |
| 1.2.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 |
| 1.2.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早年避孕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
| 1.2.4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妊娠分娩的关系 |
| 1.2.5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吸烟之间的关系 |
| 1.2.6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性行为因素的关系 |
| 1.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及早期诊断 |
| 1.3.1 宫颈脱落细胞学筛查 |
| 1.3.2 宫颈HPV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 |
| 1.3.3 阴道镜检查 |
| 1.3.4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
| 1.3.5 中老年女性宫颈筛查的特点和难点 |
| 1.4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
| 1.4.1 HPV疫苗 |
| 1.5 对于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治疗 |
| 1.5.1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 |
| 1.5.2 宫颈恶性肿瘤的治疗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统计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的调查研究 |
| 3.1.1 各年龄段女性宫颈病变发病构成比率 |
| 3.1.2 不同类型宫颈病变的患病年龄差异 |
| 3.1.3 中老年与年轻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病情况分析 |
| 3.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
| 3.2.1 肥胖与宫颈病变的关联性 |
| 3.2.2 宫颈病变与城乡分布比较 |
| 3.2.2.1 不同年龄女性宫颈病变的城乡分布比较 |
| 3.2.2.2 年轻宫颈病变患者的城乡分布 |
| 3.2.2.3 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城乡分布 |
| 3.2.3 宫颈病变与女性体内生殖激素水平相关性分析 |
| 3.2.4 宫颈病变与生育的相关性分析 |
| 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状况 |
| 3.3.1 宫颈病变与HPV感染 |
| 3.3.2 宫颈病变的宫颈脱落细胞学调查 |
| 3.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检查 |
| 3.4 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 |
| 3.4.1 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异常流血情况分析 |
| 3.4.2 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改变 |
| 3.5 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的状况比较 |
| 3.5.1 宫颈低级病变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
| 3.5.2 宫颈高级病变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
| 3.5.3 宫颈恶性肿瘤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
| 3.6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的辅助检查所见 |
| 3.6.1 宫颈病变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的相关性分析 |
| 3.6.2 宫颈病变中的阴道彩超所见 |
| 3.6.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分析 |
| 3.7 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 |
| 3.7.1 宫颈低级病变患者治疗 |
| 3.7.2 宫颈高级病变患者治疗 |
| 3.7.3 宫颈恶性肿瘤患者治疗 |
| 3.8 宫颈病变手术治疗前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 |
| 3.8.1 宫颈低级别病变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比较 |
| 3.8.2 宫颈高级别病变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比较 |
| 3.9 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宫颈管中有病灶” |
| 第4章 讨论 |
| 4.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 |
| 4.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
| 4.2.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
| 4.2.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城乡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
| 4.2.3 宫颈病变与体内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
| 4.2.4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生育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 4.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筛查的相关性分析 |
| 4.3.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
| 4.3.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脱落细胞学相关性分析 |
| 4.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的状况比较 |
| 4.4 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 |
| 4.5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辅助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
| 4.5.1 宫颈病变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的相关性分析 |
| 4.5.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中的阴道彩超所见 |
| 4.6 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一、文献检索与筛查 |
| 二、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 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
| 四、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文献检索结果与质量评价 |
| 二、阈值效应及异质性分析 |
| 三、Meta分析结果 |
|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对照分析 |
| 2.2 经阴道超声术前分期诊断结果对照分析 |
| 2.3 经阴道超声造影剂灌注特点 |
| 3 讨论 |
| 1 子宫内膜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
| 2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特征 |
| 2.1 子宫内膜增生 |
| 2.2 子宫内膜息肉 |
| 2.3 子宫内膜炎 |
| 2.4 子宫黏膜下肌瘤 |
| 2.5 子宫内膜癌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宫颈病变检出情况 |
| 2.2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宫颈病变与病理结果对比 |
| 2.3 正常宫颈与宫颈病变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主要声像图特点 |
| 2.4 宫颈病变CDFI信号、PSV、RI比较 (见表2) |
| 3 讨论 |
| 1 产科应用概况 |
| 2 妇科应用 |
| 2.1 先天性子宫畸形: |
| 2.2 子宫内膜病变 |
| 2.2.1 子宫内膜息肉: |
| 2.2.2 子宫内膜癌: |
| 2.3 子宫肌瘤: |
| 2.4 子宫腺肌病: |
| 2.5 子宫颈病变: |
| 2.6 其他方面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