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世界香料供需情况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世界香料的供求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冉[1](2021)在《药酒糖茶绫罗缎 琳琅满目的泉州外贸市场》文中指出北宋诗人李邴曾用"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来赞誉泉州港的繁荣。元代文人吴澄描绘泉州市场"番货远物、异宝奇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宋元时代,泉州这样的远洋贸易港,贸易线路已经抵达东南亚,深入印度洋海域。水下考古所见泉州后渚沉船、"南海一号"、西沙"华光礁一号"、印尼"鳄鱼岛沉船",均属宋代远洋商船,很可能都是泉州港出发的。

王梓利[2](2021)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而中国金融资源分布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不均衡特征,也是构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因而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已有研究关注金融在空间上的非匀质性,并开始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即有助于削弱地理距离带来的信息摩擦,促进金融交易的达成,提供了一种微观机制。但少见中观维度下,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作用的系统性分析。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金融学理论,从空间视角出发,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构建了“运输成本—作用机制—空间效应”的逻辑框架,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及其空间分布。在理论上,是对区域金融理论拓展的尝试,也能够从金融视角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影响提供经验证据。在实践上,关于不同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既能够为地方金融服务业的实践提供参考,也可为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首先进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历史研究,基于交易方式的变化,分析运输化与金融发展的阶段演变,并探讨演变过程中交通作用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机理分析,以金融业自身的信息依赖、资金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地域选择特征和金融空间运动为基础,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自身特性和空间属性。从运输成本出发,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循环累积因果”、“共享、匹配和学习”以及“外部经济”思想,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由此形成了金融区域发展布局,进而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下的区域金融空间效应,构成了本文的机理分析框架。接下来,分别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在作用机制检验部分,构建了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运输成本的四种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在空间效应部分,首先运用Dagum基尼系数与收敛模型,以金融货币资源与金融人力资源为主要维度,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金融资源空间差异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区域金融收敛条件进行研究,之后对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空间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构建了包含相对距离的综合引力强度,比较了时间距离改变前后金融引力强度的变化,并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测度了时间距离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随着运输化水平的提升,金融发展经历了“货币金融—资本金融—交易金融”的历史演化。在“前前运输化”和“前运输化”时期,“物物交易”走向“物币交易”,金融处在以货币为主体功能的阶段,金融功能局限于便利交易,即“货币金融”阶段;运输化1.0和2.0时期,由“物币交易”发展到“币权交易”,金融以社会投融资需求为主导,即“资本金融”阶段;在运输化3.0时期,交易走向虚拟化,金融功能得到扩展,信息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即“交易金融”阶段。这是在运输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货币外延的扩大、金融机构和市场作用的增强、金融功能扩张的过程,交通的作用也由扩大市场规模、创造金融需求,拓展至软信息传递和风险规避、优化金融供给。第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影响,其作用机制是基于运输成本产生的,即旅行时间成本节约效应带来的学习共享机制与人力资源匹配机制,货运成本降低效应带来的市场潜能扩张与产业集聚机制;四种机制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距离下存在差异。在空间效应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区域条件影响着“金融初始发展不平衡→金融发散→金融收敛→金融一体化”的空间运动过程,在前期,交通基础设施使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趋于扩大;在后期则促进区域金融差异趋于收敛。同时,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促进金融资源空间流动,加强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第三,中国八大经济区的金融货币资源自1997年以来表现为“倒U”型变化;金融人力资源整体区域差异呈不断上升趋势;两者的主要差异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对金融资源的区域差异存在收敛机制,但出现阶段性变化特征,交通条件改善促进区域金融货币资源“先发散后收敛”,旅行时间节约对区域金融人力资源的作用表现为“无显着作用—发散—收敛”。从空间上看,交通基础设施对八大经济区金融资源的收敛机制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第四,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空间格局表现为“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京津冀为“北京-天津”模式、珠三角的“深圳-广州”模式和长三角的“上海-多核心”模式。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地区内部的金融联系强度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同时存在明显的内部不均衡特征。交通基础设施使区域内时间距离缩短,强化了整体区域金融联系强度,也将促使资本流入自身具有强金融联系的城市。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理论解释的拓展与创新,构建了中观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创新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下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机理,丰富了区域金融理论思想。第二,实证研究方面的创新,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考虑了区域内城市之间相对距离的作用。第三,基于历史研究揭示了运输化与金融发展的演变阶段特征,以及此过程中交通角色的拓展,是从历史维度上对区域金融发展研究的延伸与探索。

谢志玮[3](2021)在《17世纪英荷香料角逐对印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在19世纪之前是世界上已知的唯一的丁香和肉豆蔻的生长地。而丁香和肉豆蔻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各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宗教、财富和地位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干热的特性也使得香料在医疗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此外,印尼和欧洲的遥远距离也造成了香料在欧洲市场的供不应求,形成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正是由于这些象征意义和巨额财富的诱惑,印度尼西亚成为了英荷两国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寻找财富的首要航行目标。中世纪欧洲对印尼位置的认知并不明确,只是通过宗教经典中和欧洲各种探险家们对东方的描述,结合香料在当时欧洲的意义来猜想盛产香料的地区在世界的东方。因此在15世纪末,随着英荷两国航海、船只和地图等技术的精进,两国纷纷派出船只向东航行,去寻找传说中的香料以获取丰厚的财富。英荷两国航行的进程并不十分顺利。两地路程遥远、海面情况复杂、船只补给以及船队卫生状况等问题都时刻侵扰着两国航行的船队,造成了英荷两国虽然前期曾多次派遣船只出海,但收获甚微的局面。尽管航行困难,两国并没有因此气馁,甚至越战越勇,分别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取得独家贸易权来进行两国的香料贸易。至此,两国对印度尼西亚的竞争从普通的贸易竞争转变成为了带有国家机器性质的经济殖民战争。英荷两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之后开始了对印度尼西亚的掠夺。尽管印度尼西亚幅员辽阔,但是英荷两国能够牟取暴利的香料种类大多只生长在个别地区,数量有限。因此英荷两国为了争夺香料,通过兰恩岛战争、签订和平协定、安汶大屠杀三次主要事件的争斗,经历了从冲突到缓和再到流血对抗的过程。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角逐争斗,英荷两国签订了各种条约,结束了香料角逐,确定了荷兰在印尼的殖民宗主国的地位。香料贸易的结果使得印度尼西亚从古代向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方面都受到了荷兰殖民统治的较大影响。在社会方面,种姓等级和土地等级严重影响了印尼社会的健康发展,但也间接发展了印尼社会的公共设施;在经济方面,实行的实物地租、强迫供应和强迫种植三种经济政策严重造成了印尼经济的倒退;在政治方面,荷兰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并建立了较为复杂的司法体系;在文化方面,西方文化对印尼社会文化带来了冲击和进步。

李伯重[4](2021)在《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特定的时空范围中,中国的海外贸易也不例外。中国的海外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世界贸易的时空范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世界贸易在时间上呈现出四个大时期,引起了世界贸易的空间范围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在这个大背景之中,中国的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显着的变化。

汤瑜琪[5](2019)在《基于电商数据的法国葡萄酒特征价格指数编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产业之一的葡萄酒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日益壮大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不仅使国产葡萄酒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国外葡萄酒生产商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其纷纷将产品投入到中国市场,大量进口葡萄酒的涌入使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与国外生产商角逐的过程中,国内生产商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准确把握进口葡萄酒市场的价格变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进口葡萄酒编制单一商品价格指数。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编制进口葡萄酒价格指数提供了数据支持,但由于电商平台交易频繁,商品更新换代快,每天都会有大量旧商品淘汰、新商品出现,很难满足“纯样本”条件。同时,葡萄酒作为一种典型的异质性商品,其质量随时间在不断改变,编制价格指数时很难保持商品的同质可比性。针对此问题,联合国在1993年颁布的SNA中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即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法。特征价格法能有效剔除异质性商品的质量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编制出反映商品“纯价格变化”的价格指数。因此,本文在对特征价格法总结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电商法国葡萄酒市场,通过选取葡萄酒特征因素、构建特征价格模型、估算边际特征价格、分析影响葡萄酒价格的重要因素,最终编制出反映电商法国葡萄酒“纯价格变化”的价格指数。首先,本文通过网络爬虫技术从各大电商平台采集了 2014年3月-2016年2月的葡萄酒商品的属性信息和销售数据。由于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后期价格指数编制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对爬取的电商葡萄酒数据进行详尽的数据预处理工作,最终获得30470条有效交易记录,涵盖7315款葡萄酒类型,用于后续对电商法国葡萄酒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研究。其次,结合电商葡萄酒数据库的特点,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的变量重要性得分评价,确定出影响电商法国葡萄酒价格的7个特征因素,并进一步对特征因素进行划分量化,最终选取了 18个特征变量进行特征价格模型构建。最后,选取对数线性函数形式,对24个月的所有样本数据构建合并数据特征价格模型以及对每个月的样本数据构建截面数据特征价格模型,进而分别编制出对应的定基特征价格指数,并与简单算术平均价格指数进行对比,得出相应结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等级、网站类别、波尔多产区、勃艮第产区、罗纳河谷产区、香槟产区、干果香、橡木香、香料香、年份、西拉和黑皮诺品种对电商法国葡萄酒价格有正向影响。而套装规格、勃艮第产区、普罗旺斯产区、植物香、花香和赤霞珠品种对葡萄酒价格产生负向影响。第二,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很注重葡萄酒等级,以及葡萄酒是否在橡木桶中经过精心陈酿。且相较于综合类购物网站,消费者更愿意为酒类专营网站的葡萄酒支付更高的价格。第三,指数对比显示,合并模型价格指数与截面模型价格指数均有效地剔除了等级、产区等特征因素对葡萄酒价格的影响,更真实地反映了电商法国葡萄酒价格的变化趋势。若进一步考虑到电商平台交易结构的波动和指数编制样本容量的大小,合并数据特征价格指数比截面数据特征价格指数更为稳定。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在国内使用特征价格理论进行指数编制的研究领域比较局限,大多集中在房地产、电子产品等领域,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首次将特征价格模型运用到葡萄酒商品中,并依此编制葡萄酒特征价格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国内特征价格理论的研究。第二,本文在国外学者对葡萄酒特征价格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电商法国葡萄酒交易数据的特点,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的变量重要性得分评价,确定出电商法国葡萄酒特征变量体系,为以后国内学者利用特征价格模型研究葡萄酒商品价格差异提供了参考。文章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电商平台数据公布的差异性使得本文爬取的葡萄酒商品属性信息空置率较高,导致影响葡萄酒价格的特征因素选取不全面,对特征价格模型的精确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由于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葡萄酒等级制度,各国不同等级的酒难以直接比较,同时考虑到等级字段是后续建立特征价格指数模型的重要特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只对法国葡萄酒进行了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未能考察我国整个进口葡萄酒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

王肖亢[6](2019)在《我国香精香料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和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业务的发展已经从星星之火到了可以燎原的程度。虽然目前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然而跨境贸易的发展成功打破了传统的限制,比如贸易中的高成本、低利润、长订单和客商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大大提高了传统对外贸易的效率和便利,为中国香精企业发展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结合出口贸易研究香精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文本首先介绍了这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出口贸易的应用现状。规模、交易环境和政策环境。然后结合出口贸易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构建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方法对48家香精香料企业的出口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影响出口贸易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香精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赵逸秋[7](2019)在《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檀香,取材于檀香植物的心材,从古至今都是珍稀昂贵的芳香材料,属于古老的国际贸易货品。檀香虽不是中国的原生植物,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檀香文化。檀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社会生活、宗教祭祀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及至宋元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檀香成为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漫长岁月中,古人凭借勤劳和智慧形成了檀香制作、加工的独特技艺,积累了大量利用经验,对檀香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上,还体现在医学、宗教,甚至美学、价值观上。古代中国的檀香基本依赖进口,包括朝贡贸易和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进行檀香植物栽培,而真正的规模化商业性栽培到上世纪60年代才得以实现。首先,论文着眼于檀香的引种栽培研究,围绕“古代中国是否成功引种栽培檀香”这个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究和考证。此前学术圈的主流观点认为,檀香不产自中国,古代也从未引种栽培成功过,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在广东引种培育成功。本论文详细考察檀香的植物学内涵,包括种类、性状和地理分布等,阐明檀香的源流,理清檀香和檀香植物的关系。本人通过搜集、整理、查询古代中国福建、广东和云南等地的地方志和其他古籍文献,从农业技术角度,探讨古代中国引种栽培檀香的地域、技术等问题,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并考证到古代檀香的栽培种植方法。接着,全面梳理古代中国引种栽培檀香的方法、手段,加工、利用檀香的技术和工艺,试着从日常生活、宗教活动和传统医学的角度梳理古代人民利用檀香的历史。还系统的梳理周边国家与中国的檀香贸易历史,从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的角度分别考述、归纳,探寻以檀香贸易为载体的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交流。按照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之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阶段,论述檀香朝贡贸易的特点,分析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檀香朝贡贸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檀香折射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包括古代文人士大夫对檀香的品鉴美学,檀香与佛教东传的关系,檀香为承载的中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动交流,中国进口檀香后对中亚、东南亚的二次反向输出,古代中国从檀香消费市场到转运市场的角色嬗变,西方国家介入对华檀香贸易与太平洋岛屿檀香新属的发现,传统檀香加工技艺在当代的沿袭与传承等等。最后,揭示中国古代檀香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给檀香文化当代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刘梦雨[8](2019)在《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文中指出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彩画作颜料,但其中大量名目都难以索解,致使研究者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知长期局限于当代彩画匠师的经验性知识,而针对彩画实物的科学检测结果也无从与清代文献记载印证。在清代的匠作知识体系中,官式彩画应当使用哪些颜料?营造工程中实际使用了哪些颜料?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颜料?它们对建筑彩画的最终面貌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以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为研究对象,以匠作则例为核心文献材料,首先考释颜料名实,在此基础上,还原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材料构成,并厘清每种颜料的贸易来源与应用状况,以及颜料在营造活动中的流通过程。研究基于二重证据法展开,所使用的主要实物材料,是1978-2018年间针对清代建筑彩画及相关彩绘文物的科技考古数据,共统计文物案例127个(其中笔者分析案例33个)。文献材料则以52种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和清代官修政书为主,同时结合海关档案、税则等中外贸易史料,解决有关进口颜料的问题。在遴选相关匠作则例并完成文献学基础工作之后,本文分别统计了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档案史料中出现的颜料名目,以及科学检测案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种类。通过比对上述两份清单,结合其他文献史料,解决了天青、梅花青、紫艳青、硇砂绿、洋青、鱼子金等20余种颜料的名实对应问题;进而对30余种颜料的性状、来源、应用范围等信息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考证,以对既有认识作出修正和补充。进口颜料在清代中国的来源、贸易与应用,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贸易档案、笔记等一手材料,梳理出清代中国进出口颜料贸易的整体图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smalt、人造群青、巴黎绿、普鲁士蓝等几种最重要的进口颜料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考证了每种颜料进入中国的渠道与时间,中文名称演变与确立的过程,并逐一厘清其应用范围、使用方式及贸易状况。研究发现,清代皇家营建活动中颜料的流通与使用,要依次经历采办-贮存-支领-制备-施用-奏销几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清中期以来,进口颜料在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至清晚期已占据压倒性优势。以成本较低的进口颜料来替代则例规定的昂贵物料,逐渐成为普遍的变通做法,但始终未曾见载于官修则例。颜料的选择,是技术、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这一选择又会影响建筑彩画的最终样貌。因此,仅从文化角度解释建筑彩画的用色问题是不够的,颜料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

张磊[9](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张鑫[10](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提出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二、世界香料的供求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香料的供求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药酒糖茶绫罗缎 琳琅满目的泉州外贸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茶叶:禁不住的走私货
刺桐缎:技艺水准堪比江南
蔗糖与酒:千家沽酒万户盐
磁灶窑:优质酒器压舱必备
药材遍布全球
铜铁:大宗出口造成货币外流
香料:着名的转口贸易品

(2)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1.4 概念界定
        1.4.1 交通基础设施
        1.4.2 金融
        1.4.3 金融资源
        1.4.4 金融发展
        1.4.5 区域金融
    1.5 理论基础
        1.5.1 区域金融理论
        1.5.2 金融地理理论
        1.5.3 新经济地理理论及其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1.1 距离与信息
        2.1.2 制度与文化
        2.1.3 经济发展
        2.1.4 市场发展
        2.1.5 人力资本
    2.2 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特征
        2.2.1 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2.2.2 资本流动及其空间特征
        2.2.3 金融集聚及其发展模式
        2.2.4 金融辐射与金融一体化
    2.3 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
        2.3.1 交通基础设施对要素流动的影响
        2.3.2 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2.3.3 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贸易的影响
    2.4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2.4.1 马克思流通理论的相关论述
        2.4.2 产业经济视角的相关研究
        2.4.3 金融地理视角的相关研究
        2.4.4 历史分析视角的相关研究
    2.5 综合述评
3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历史演变分析
    3.1 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与交通的作用
        3.1.1 地中海贸易时期金融集聚的雏形
        3.1.2 商业革命时期区域金融中心的转移
        3.1.3 工业革命时期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3.2 不同时期交通影响下的区域金融发展案例
        3.2.1 16-17 世纪的阿姆斯特丹:航运、贸易及融资方式
        3.2.2 战前美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铁路的作用
        3.2.3 近代上海金融业发展:港口贸易的繁荣
    3.3 运输化与金融发展的阶段演变
        3.3.1 由“物物交易”走向“物币交易”阶段
        3.3.2 由“物币交易”发展“币权交易”阶段
        3.3.3 虚拟交易阶段
        3.3.4 交通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4.1 金融业特性及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属性
        4.1.1 金融业自身特性
        4.1.2 空间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发展
    4.2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4.2.1 基于旅行时间成本的学习与共享机制
        4.2.2 基于旅行时间成本的人力资源匹配机制
        4.2.3 基于货物运输成本的市场潜能扩张机制
        4.2.4 基于货物运输成本的产业集聚机制
    4.3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空间效应的作用分析
        4.3.1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区域金融空间差异
        4.3.2 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区域金融空间联系
    4.4 本章小结
5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择
    5.2 基本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5.2.1 旅行时间成本节约的作用
        5.2.2 货物运输成本降低的作用
    5.3 基于旅行时间成本节约效应的作用机制检验
        5.3.1 学习与共享机制
        5.3.2 人力资源匹配机制
    5.4 基于货物运输成本降低效应的作用机制检验
        5.4.1 市场潜能扩张机制
        5.4.2 产业集聚机制
    5.5 内生性处理
    5.6 本章小结
6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空间效应的实证检验
    6.1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
        6.1.1 空间差异分解
        6.1.2 收敛机制分析
    6.2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的实证分析
        6.2.1 金融空间联系强度的构建与分析
        6.2.2 时间距离对金融联系强度影响的计量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17世纪英荷香料角逐对印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综述
一、印度尼西亚香料的独特性
    (一)印尼独有的香料种类
        1.丁香
        2.肉豆蔻
        3.其他香料
    (二)印尼香料对欧洲的独特意义
        1.宗教意义
        2.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3.医疗意义
    (三)印尼独特的香料贸易条件
        1.印尼香料生长的条件
        2.印尼香料的运输条件
二、欧洲对印尼香料的探寻
    (一)西方宗教中的香料原产地
        1.宗教经典中的香料生长地
        2.探险家找到的香料生长地
    (二)英荷寻找香料的航行
        1.英国寻找香料的航行
        2.荷兰寻找香料的航行
三、英、荷围绕香料贸易的角逐
    (一)英荷在印尼的香料角逐
        1.16 16 年兰恩岛的战斗
        2. 《防御条约》的签订
        3.安汶大屠杀
    (二)英荷在印尼香料角逐的结果
        1.英荷之间的条约签订
        2.荷兰成为香料霸主
四、香料贸易对印尼的影响
    (一)对印尼社会的影响
    (二)对印尼经济的影响
    (三)对印尼政治的影响
    (四)对印尼文化的影响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全球史视野中的世界贸易地理空间
二、 全球史视野中的世界贸易时间周期
三、 全球史视野中的中国的海外贸易时空变化

(5)基于电商数据的法国葡萄酒特征价格指数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特征价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2.2 国内特征价格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特征价格模型的主要理论框架
    2.1 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
    2.2 特征价格指数编制的主要方法
        2.2.1 截面数据特征价格指数法
        2.2.2 合并数据特征价格指数法
        2.2.3 特征价格模拟法
        2.2.4 特证价格质量调整法
    2.3 四种特征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比较
3 电商葡萄酒商品数据预处理及统计描述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预处理
        3.2.1 数据去重
        3.2.2 葡萄酒特征字段选择及规整化
        3.2.3 噪声数据处理
        3.2.4 单日数据月度整合
        3.2.5 价格真实的商品数据的筛选
    3.3 电商法国葡萄酒数据的基本统计描述
4 电商法国葡萄酒特征价格指数实证研究
    4.1 电商法国葡萄酒特征因素的选取及量化
        4.1.1 基于消费者偏好选取电商法国葡萄酒特征因素
        4.1.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选取电商法国葡萄酒特征因素
        4.1.3 电商法国葡萄酒特征因素的描述与量化
    4.2 特征函数形式的选择
    4.3 标准款葡萄酒特征的确定
    4.4 电商法国葡萄酒特征价格指数的编制
        4.4.1 截面数据特征价格指数编制
        4.4.2 合并数据特征价格指数编制
    4.5 实证结果分析
        4.5.1 截面数据特征价格模型结果分析
        4.5.2 合并数据特征价格模型结果分析
        4.5.3 两种特征价格指数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香精香料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和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主要困难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企业出口竞争力概述
    2.2 企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3 企业出口竞争力构成要素
    2.4 出口竞争力测量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香精香料国际贸易现状与我国出口竞争力评价
    3.1 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3.1.1 跨境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3.1.2 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与进出口发展规模
    3.2 香精香料的国际贸易现状
        3.2.1 香精香料
        3.2.2 国际香精香料发展现状
        3.2.3 国际香精香料发展特点
    3.3 国内香精香料行业现状
        3.3.1 中国香精香料简史
        3.3.2 国内发展情况
        3.3.3 国内企业发展形式
    3.4 主要国家香精香料行业出口竞争力比较
        3.4.1 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评价
        3.4.2 其它各国的出口竞争力比较
        3.4.3 中外出口竞争力比较
    3.5 中国香精香料行业发展的优势
        3.5.2 香精香料行业发展电子商务规模
    3.6 中国香精香料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3.6.1 存在的问题
        3.6.2 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香精香料企业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2 建立评价体系
        4.2.1 指标选取
        4.2.2 基本框架
    4.3 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4.3.1 数据来源
        4.3.2 调查概况
    4.4 SPSS实证研究
        4.4.1 因子分析模型简介
        4.4.2 因子分析结果
第五章 提升中国香精香料出口竞争力的策略
    5.1 市场突破口的合理选择
    5.2 信息发展的密切关注
    5.3 出口战略的与时俱进
        5.3.1 工贸合作
        5.3.2 组建专业团队
        5.3.3 开发第三世界市场
    5.4 外贸出口的发展转型
    5.5 竞争主体的强化升级
        5.5.1 推动整合
        5.5.2 加强监管,淘汰不合格企业
        5.5.3 明确环保规范
        5.5.4 区域产业正确转型
        5.5.5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5.6 鼓励创新,保护产权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二)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檀香及其物种传入中国的历史
    第一节 檀香树与檀香
        一、檀香树及其适生条件
        二、檀香的类别
    第二节 檀香在国外的种植和利用情况
        一、印度的檀香种植与利用
        二、檀香在其他国家的种植与利用
    第三节 域外檀香物种传入中国的历史
        一、中国历史上的檀香物种输入
        二、中国的檀香引种与栽培
第二章 中国古代檀香的加工与利用
    第一节 檀香与生活用品制作
        一、家具与器物制作
        二、化妆品制作
        三、饮食增香剂
        四、其他生活用香
    第二节 檀香与中医药保健
        一、古人对檀香的药性认识
        二、古人的檀香药用加工方法
        三、古人对檀香的临床利用
    第三节 檀香在古代宗教中的利用
        一、檀香与佛教用品
        二、檀香与佛教文化
        三、檀香与其他宗教和祭祀
    第四节 古代少数民族对檀香的利用
        一、西南少数民族
        二、北方少数民族
第三章 中国古代檀香朝贡与贸易
    第一节 魏晋至五代十国域外檀香商品的输入
        一、魏晋时期
        二、唐代
        三、五代十国时期
    第二节 宋元时期檀香朝贡与贸易
        一、宋代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
        二、对东北亚和中亚地区的檀香转口贸易
        三、元代
    第三节 明清时期檀香朝贡与贸易
        一、明清檀香朝贡贸易
        二、明清民间的檀香贸易
第四章 中国檀香文化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檀香文化的传承情况
        一、檀香香料传统制作技艺
        二、以檀香为载体的其他手工技艺
    第二节 檀香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保护
        一、檀香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檀香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8)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为什么研究颜料史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清代匠作则例相关研究
        1.3.2 清代官式彩画相关研究
        1.3.3 中国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4 西方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1.3.5 其他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建立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框架
        1.4.2 考释匠作知识体系下清代彩画颜料的名实问题
        1.4.3 弥补清代官式彩画材料及工艺的认识之不足
        1.4.4 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1.4.5 推进清代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1.5.1 “纸上之材料”:彩画颜料相关文献
        1.5.2 “地下之材料”:清代彩画及彩绘文物中的颜料遗存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2.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文献述要
        2.1.1 对“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概念的再反思
        2.1.2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一:整理与汇释
        2.1.3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二:编目与提要
    2.2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编纂体例与编修方式
        2.2.1 画作工料类
        2.2.2 物料价值类
        2.2.3 具体工程类
    2.3 几种重要则例的衍生源流辨析
        2.3.1 工程做法/内庭工程做法
        2.3.2 九卿议定物料价值
        2.3.3 工部现行则例四种
        2.3.4 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
    2.4 清代彩画作相关文献中的颜料名目
        2.4.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中的颜料名目统计
        2.4.2 清代档案史料中的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2.4.3 彩画作颜料名目的年代分布状况
    2.5 小结
第3章 现代科学视野中的清代彩画颜料
    3.1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意义及局限性
        3.1.1 古代颜料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3.1.2 对实验室工作的反思:数据的意义与局限性
    3.2 名与实: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及其对接
        3.2.1 颜料的命名方式及其意义
        3.2.2 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的沟通
    3.3 科学分析所见清代彩绘颜料数据统计:1978-2018
        3.3.1 蓝色系颜料
        3.3.2 绿色系颜料
        3.3.3 红色系颜料
        3.3.4 黄色系颜料
        3.3.5 白色系颜料
        3.3.6 黑色系颜料
        3.3.7 金属质颜料
        3.3.8 胶料及辅料
    3.4 小结
第4章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基于双重证据的颜料名实考
    4.1 天然矿物颜料
        4.1.1 石青/天青
        4.1.2 梅花青/南梅花青
        4.1.3 青金石/天然群青/紫艳青
        4.1.4 朱砂/银朱
        4.1.5 箭头砂/箭头朱砂
        4.1.6 马牙砂/马齿砂
        4.1.7 水花朱
        4.1.8 红土/片红土/南片红土/铁红
        4.1.9 陀僧/密陀僧
        4.1.10 包金土/土黄/黄土
        4.1.11 无名异/土子
        4.1.12 云母
    4.2 有机质颜料
        4.2.1 靛蓝/广靛花/靛水/煮蓝/蓝靛
        4.2.2 洋蓝
        4.2.3 黄栌木/黄芦木/黄卢木
        4.2.4 烟子/南烟子/松烟/烟炱
        4.2.5 墨/香墨/徽墨/松墨
        4.2.6 紫胶/紫矿/胭脂虫红
        4.2.7 五倍子/五棓子/乌棓子
        4.2.8 紫粉
    4.3 合成颜料
        4.3.1 铜绿/锅巴绿/氯铜矿
        4.3.2 铜青
        4.3.3 硇砂大绿/硇砂二绿/硇砂三绿/硇砂枝条绿
        4.3.4 西绿
        4.3.5 黄丹/漳丹/淘丹/铅丹
        4.3.6 定粉/官粉/铅粉/铅白
        4.3.7 洋青/大青
        4.3.8 人造群青/佛头青/人造绀青
        4.3.9 普鲁士蓝/洋靛
        4.3.10 巴黎绿/漆绿
    4.4 金属质颜料
        4.4.1 黄金/红金/赤金/大赤金/大赤/田赤
        4.4.2 黄飞金/红飞金
        4.4.3 黄泥金/红泥金
        4.4.4 鱼子金
        4.4.5 银箔/银粉
    4.5 胶料和辅料
        4.5.1 水胶/广胶
        4.5.2 贴金油
        4.5.3 青粉/土粉
        4.5.4 轻粉
        4.5.5 松香
        4.5.6 硇砂/硵砂/黑卤砂
        4.5.7 剉草/锉草
        4.5.8 油艌灰
    4.6 小结
第5章 彩画颜料的生产与贸易版图:1644-1902
    5.1 从胭脂红到洋青:西方颜料进入中国
        5.1.1 贸易档案中的颜料进口数据
        5.1.2 宫廷与民间对西洋颜料的接纳
    5.2 清前期的颜料贸易:以广州和东印度公司为中心
        5.2.1 粤海关、十三行与西洋颜料
        5.2.2 广州外销画中的颜料
        5.2.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颜料贸易(1635-1834)
    5.3 1840年以来的颜料贸易:通商条约、海关与沿岸贸易
        5.3.1 19世纪欧洲的对华颜料贸易
        5.3.2 19世纪美国的对华颜料贸易
        5.3.3 近代进出口颜料贸易路线与重要集散地
    5.4 几种重要的进口颜料:来源、贸易与应用
        5.4.1“取彼水晶,和以回青”:Smalt
        5.4.2 再造青金石:人造群青(Synthetic Ultramarine)
        5.4.3 来自德国的“中国蓝”: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5.4.4 危险的绿色:巴黎绿(Emerald Green)
        5.4.5 从“各作泥腊”到“呀囒米”:胭脂虫红(Cochineal)
    5.5 清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颜料贸易
        5.5.1 与日本间的颜料贸易
        5.5.2 与朝鲜间的颜料贸易
        5.5.3 与琉球间的颜料贸易
        5.5.4 与东南亚诸国间的颜料贸易
    5.6 小结
第6章 清代营造活动中彩画颜料的流通与使用
    6.1 彩画颜料的流通
        6.1.1 颜料的采买
        6.1.2 颜料的贮存
        6.1.3 颜料的支取与奏销
    6.2 彩画颜料的制备
        6.2.1 天然矿物颜料
        6.2.2 人工合成颜料
    6.3 彩画颜料的施用
        6.3.1 单色做法
        6.3.2 调色做法
        6.3.3 混色做法
        6.3.4 衬色做法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使用状况:历时性综述
    7.2 颜料对建筑彩画及营建活动的影响
    7.3 匠作则例对清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7.4 结语:颜料的身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与彩画作颜料相关的匠作则例目录(52 种)
附录B 清代匠作则例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C 清代档案史料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附录D 实物分析检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统计(1978-2018)
附录E 清代物料价值则例中所见颜料价值统计
附录F 清代彩画作未刊则例补遗
    F-1 内庭大木石瓦搭土油裱画作现行则例
    F-2 工部现行用工料则例
    F-3 工部核定则例
    F-4 钦定工部续增则例
    F-5 崇陵工程做法册
附录G 工部与内廷画作则例用料对比
附录H 清代贸易文献中颜料类商品税则辑录
    H-1 酌定奉天通省粮货价值册
    H-2 1858 年中英协定税则
    H-3 1902 年中英协定税则
    H-4 1844 年中美协定税则
    H-5 1844 年中法协定税则
    H-6 1858 年中法协定税则
    H-7 1903 年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H-8 1903 年重订苏省水卡捐章
    H-9 《粤海关志》税则
    H-10 常税则例
附录I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颜料贸易信息辑录
附录J 《中国旧海关档案》中进出口颜料贸易信息辑录(1859-1871)
附录K 几种重要进口颜料的海关贸易数据统计
    K-1 Smalt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2 人造群青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3 普鲁士蓝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4 胭脂红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K-5 巴黎绿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94-1902)
附录L Winterthur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的颜料XRF分析数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一、妇女谋生自养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一、化妆品的进口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一、经营分流
        二、巧妙推销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三、大卖“国货”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世界香料的供求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药酒糖茶绫罗缎 琳琅满目的泉州外贸市场[J]. 周冉. 国家人文历史, 2021(20)
  • [2]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梓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17世纪英荷香料角逐对印尼的影响[D]. 谢志玮.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J]. 李伯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5]基于电商数据的法国葡萄酒特征价格指数编制研究[D]. 汤瑜琪.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6]我国香精香料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和发展对策研究[D]. 王肖亢.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7]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D]. 赵逸秋.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D]. 刘梦雨. 清华大学, 2019(02)
  • [9]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10]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檀香论文 法国葡萄酒论文 法国文化论文

上一篇:大粒优质无核葡萄 - 皇家秋
下一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归化与异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