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兆洋[1](2021)在《F公司玉米青秸秆肉牛养殖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的食品消费不断升级的浪潮,速冻食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F公司主要从事鲜食玉米加工,过往七年F公司主要以焚烧与倾倒的方式处理其鲜食玉米加工产生的副产品青秸秆与玉米叶。目前的处理方式存在严重的生物质资源浪费、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造成了恶劣的负面社会影响。论文以F公司青秸秆作为案例,结合国内外农业企业和大型农场牧场对青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及发展趋势,对F公司的青秸秆的使用方法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有效可行的商业计划书。论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国内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与趋势;实地考察2010年至2020年F公司现有青玉米秸秆及玉米叶的处置方式与流程,对比还田及饲用价值的差距,总结目前处置不当带来的问题。通过对F公司玉米青秸秆的综合利用进行价值调研、分析、核算,提出了新增建设青秸秆青贮养牛项目形成闭环产业链的商业计划;并从加工工艺、方案可行性、关键难点、项目建设内容、社会效应等方面对该商业计划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论文通过对消费者、竞争、营销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营销与竞争方案。论文从融资方式、投资方式、营利性分析及财务评价等纬度对方案进行了财务分析;对项目的风险分建设、运营、市场、财务四方面进行评估。本文详细分析了国内肉牛行业和牛肉消费的现状,判断未来肉牛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竞争分析,波特五项竞争策略分析制定了养牛项目的“成本领先战略”。论文通过打造农牧闭环产业链兴建完善的青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解决了F公司青秸秆及玉米叶处置不当带来的经济损失、社会负面影响、环保等问题。同时能够有效提高青秸秆的利用价值,并达到降低下游青贮养牛场成本的目的,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王孟珍[2](2021)在《河北苜蓿、玉米青贮发酵菌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青贮是一种在厌氧环境下,由乳酸菌转化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生成以乳酸为主的有机酸,降低饲料的p H值、抑制其他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使得饲料得以长期保存的一种方法。青贮技术的实施将在最大程度上使作物的营养价值得以保存和提高,可以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较为深远的战略意义。本研究旨在从河北邢台和衡水种植的苜蓿和玉米上筛选出优良的乳酸菌,进而研制适合该地苜蓿、玉米青贮的复合发酵菌剂,以期实现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或防止青贮饲料的好气霉变的目的。本试验自河北省大面积种植的6个玉米品种和4个苜蓿品种上进行不同类群的乳酸菌的筛选、分离和纯化。其次,分别筛选产酸能力强、产酸快的同型乳酸菌,产乙酸能力强的异型乳酸菌和抑制黄曲霉的乳酸菌并通过ARTP诱变技术强化所筛选菌株相对应的功能活性。最后,配制成混合菌剂进行苜蓿和玉米的发酵袋青贮试验,并与市售菌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如下:(1)经高通量测序分析可知,植物内生的乳酸菌类群在植物表面均存在,且植物内生乳酸菌类群更少数量更低,所以进行乳酸菌分离时我们主要收集植物表面的微生物进行筛选。邢台和衡水两地的玉米和苜蓿含有的乳酸菌主要分属于8个属: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经LEf Se差异分析,苜蓿表面乳酸菌多样性受地理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受品种的影响较小;玉米表面乳酸菌多样性受地区和品种的影响均较小。(2)自MRS等9种培养基中共分离出198株纯培养物,经16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其中有48株乳酸菌,分别隶属于5个属中的12个种,包括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短乳杆菌(L.brevis)、副干酪乳杆菌(L.casei)、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乳酸乳球菌(L.lactis)、粪肠球菌(E.faecalis)、食窦魏斯氏菌(W.cibaria)、高地芽孢杆菌(B.altitudinis)、类芽孢杆菌(P.ploymyxa)和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3)从36株同型乳酸菌中筛选出产酸能力强、产酸快的同型乳酸菌植物乳杆菌R13,ARTP诱变后,通过测定p H和乳酸含量的筛选,获得突变菌株R13–L9,产乳酸能力提高了40%;自12株异型乳酸菌中筛选出产乙酸能力强的异型乳酸菌短乳杆菌R29,ARTP诱变后,通过测定p H和乙酸含量,获得到突变菌株R29–D3,产乙酸能力比出发菌株R29提高了30.6%;自48株乳酸菌中筛选出抑制黄曲霉菌效果较好的凝结芽孢杆菌R4,ARTP诱变后,通过比较抑菌圈和黄曲霉孢子萌发数,获得突变菌株R4–Y8,抑菌率提高了26.2%。(4)植物乳杆菌R13–L9产酸能力强、能够快速降低p H值,短乳杆菌R29–D3可以产生乙酸、提高饲料的有氧稳定性,凝结芽孢杆菌R4–Y8既可以产生乳酸也可以抑制霉菌的活动,将这三株菌多种复合应用在苜蓿中,从感官方面、p H值、有机酸值和有氧稳定性综合来看,青贮苜蓿效果较好的为R13–L9、R29–D3和R4–Y8的混合菌剂。应用在玉米中,感官评价为1级,优于商品菌剂,且乳酸含量和有氧稳定性显着高于商品菌剂(P<0.05),青贮效果较好。
栗扬[3](2021)在《2,4-表油菜素内酯引发种子对甜高粱和青贮玉米抗旱生理及叶角质层的影响》文中指出饲草作物生产是保证我国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甜高粱和青贮玉米作为优质的禾本科饲草作物,具有营养价值丰富、气味芳香、易于消化等特点,被广泛种植和使用。然而,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饲草作物生产,降低其产量,严重时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此,提高饲草作物的抗旱性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植物角质层是覆盖在植物表层的一种保护性结构,在防止病菌侵染植物、保护植物免受紫外胁迫、防止非气孔性水分散失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种子引发是一种通过播种前处理种子,以提高种子活力与抗逆能力的技术。本论文通过2,4-表油菜素内酯(EBR)引发处理甜高粱(牧乐8000)和青贮玉米(曲辰11)种子,分析了EBR引发对两种饲草作物萌发及苗期抗旱生理和角质层蜡质和角质沉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BR溶液浓度和引发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通过对胚根长、胚芽长、胚根干重、胚芽干重、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量,以及在正常萌发条件和模拟干旱(PEG-6000)条件下的实验得出,采用0.01μM的EBR溶液引发处理24 h效果最好,在正常水分条件和模拟干旱下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及胚根和芽的伸长。2.饲草作物生理指标受干旱影响较大,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以及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均因干旱发生显着变化。EBR引发处理的饲草作物更能抵御干旱对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EBR引发处理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在干旱胁迫下,甜高粱和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及净光合显着下降,然而经过EBR引发处理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受干旱影响较水引发和未引发对照小。EBR引发处理同时也降低了植株干旱胁迫后的丙二醛含量,干旱处理后引发处理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MDA含量显着低于未引发对照。而干旱胁迫后EBR引发处理甜高粱和青贮玉米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幅度达到48.87%和75.4%,显着高于未引发对照对照的28.07%和33.88%。此外,干旱后EBR引发处理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增长幅度59.29%~178.62%,远远高于对照(3.4%~54.3%)。3.甜高粱和青贮玉米角质层蜡质主要有烷烃、醛类、醇类和三萜类物质组成。其中烷烃含量最高,其相对含量在甜高粱中达到46.65%~63.42%,青贮玉米中为39.88%~64.16%。EBR引发处理后的甜高粱和青贮玉米角质层蜡质含量在正常和干旱条件下均远远低于未引发对照。EBR引发提高了甜高粱和青贮玉米中干旱条件下C28和C30醛的相对含量,也提高了甜高粱中C29烷的相对含量,以及青贮玉米干旱条件C30和C32烷的相对含量。甜高粱和青贮玉米角质主要包括烷烃酸和环氧脂酸。EBR引发处理后甜高粱和青贮玉米叶角质总量分别为35009.13 ng/g和8441.83 ng/g显着高于未引发对照的5611.9 ng/g和3975.65 ng/g。整体上,干旱处理后两种作物叶角质总量显着高于对照。两种饲草作物均以烷烃酸为主,EBR引发处理显着提高了两种作物的烷烃酸含量。4.筛选出几种参与甜高粱角质层蜡质和角质合成的基因,对其进行了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EBR引发改变了饲草作物基因表达水平,正常水分条件下SBWIN7、myb77、CER1和KCS12基因的表达量是未引发对照的1/2;而干旱处理后除cytochrome P450外,其余蜡质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未引发对照。说明EBR引发诱导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而四个角质相关基因(ALDH2B7、AT5G42250、CYP86A2、FDH)在EBR引发后其表达量显着升高。如干旱处理后FDH在EBR引发后的表达量是对照的3倍,表明EBR引发诱导角质基因表达水平提高。综合分析认为,EBR引发处理能够促进饲草作物种子的萌发,提高其苗期抗旱能力。EBR引发主要降低了角质层蜡质的合成,而提高了角质的合成,具体调控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左志,祁有鹏,董巧霞,张雪萍,石斌刚,赵世杰,胡江,赵芳芳,权金鹏,韩向敏[4](2021)在《复合秸秆颗粒替代玉米青贮饲料对肉牛肌肉脂肪沉积和脂肪酸的影响》文中认为选择20头18月龄、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杂种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随机分为4组,日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组1、2和3日粮粗饲料分别以复合秸秆颗粒(50%玉米秸秆+50%苜蓿干草)替代20%、50%和80%的全株玉米青贮,对照组粗饲料全部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育肥120 d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IMF)和脂肪酸含量,以研究日粮结构及粗饲料组成对肉牛肌肉脂肪沉积、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复合秸秆颗粒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能显着提高肉牛肌肉中IMF含量(P<0.05);2)添加不同比例复合秸秆颗粒后,肉牛的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硬脂酸(C18:0)和棕榈酸(C16:0)在各组肉牛中含量较高,分别为28.38%~32.18%和9.87%~11.48%;3)复合秸秆颗粒可提高肌肉不饱和脂肪酸(UFA)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及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 PUFAs含量,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n-6 PUFAs相对含量为7.23%~10.17%,对照组显着高于试验组1和2(P<0.05);4)粗饲料组成影响肉牛部分功能性UFA,其中试验组1的γ-亚麻酸(C18:3n6)显着低于对照组和试验组3(P<0.05),而试验组2的花生四烯酸(C20:4n6)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复合秸秆颗粒替代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饲喂肉牛,能提高背最长肌IMF含量,不影响其脂肪酸组成和营养价值;复合秸秆颗粒可广泛应用于肉牛生产。
凌浩,郭水强,李鑫垚,屈金涛,李飞鸣,张佩华[5](2021)在《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生产性能、乳品质、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究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生产性能、乳品质、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胎次、产羔日期、产奶量、体重相近的西农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头。玉米组饲喂青贮玉米全混合日粮,其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含量和消化能分别为26.97%、47.05%、17.54%和5.56 MJ/kg;桑叶组饲喂青贮桑叶全混合日粮,其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含量和消化能分别为25.62%、46.85%、17.88%和5.67 MJ/kg。预试期10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桑叶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极显着高于玉米组(P<0.01),产奶量显着高于玉米组(P<0.05)。饲料转化率在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桑叶组的乳蛋白率极显着高于玉米组(P<0.01),非乳脂固体含量显着高于玉米组(P<0.05)。体细胞数、乳脂率、乳糖率和乳中尿素氮含量在2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3)桑叶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极显着高于玉米组(P<0.01),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玉米组(P<0.05)。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在2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4)桑叶组的瘤胃液pH极显着低于玉米组(P<0.01),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极显着高于玉米组(P<0.01),瘤胃液异戊酸浓度显着高于玉米组(P<0.05)。瘤胃液氨态氮、异丁酸、戊酸浓度在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5)桑叶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极显着高于玉米组(P<0.01),血清尿素氮含量极显着低于玉米组(P<0.01)。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贮桑叶同比例替代青贮玉米可以促进奶山羊瘤胃发酵,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增加产奶量,改善乳品质。
陈凯,王晓力,王永刚,朱新强,冷非凡[6](2021)在《青贮饲用高粱对肉牛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通过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青贮饲用高粱对30头肉牛瘤胃液细菌区系组成的影响。选择发育水平相近、膘体基本一致的西门塔尔与安格斯阉牛30头,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3头。在实验最后一天晨饲后3 h,采用瘤胃口腔导管法采集瘤胃液样品,对其细菌区系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瘤胃液细菌区系中主要含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9.82%、42.83%,是试验牛瘤胃液的优势菌门。在瘤胃液细菌区系己知属水平分类中优势菌群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及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DMG组的细菌物种丰富度最高,普通精料组的细菌物种丰富度随着青贮饲料比例的变化而增大,生物精料的细菌物种丰富度随着青贮饲用高粱的比例的升高而降低。普通精料组日粮饲喂肉牛,对肉牛瘤胃液细菌物种丰富度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着。生物精料组日粮饲喂肉牛,显着增加了肉牛瘤胃液细菌物种丰富度及细菌群落多样性。
高君慧,王学迁,郭增志,李健[7](2020)在《不同用途的玉米品种介绍》文中指出玉米,学名玉蜀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国、巴西和其他国家,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属禾本科,在我国又叫苞谷、珍珠米、棒子等。当前玉米品种类型很多,按用途分为粮用型和饲用型品种,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用途的品种。目前农业上种植的玉米品种绝大多数属粮用品种,
张志清[8](2020)在《乳酸乳球菌异源表达漆酶及在玉米秸秆青贮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青贮是制备反刍动物饲料的重要方法,乳酸菌是青贮工艺的核心,是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决定因素。筛选区域适应性乳酸菌,定向、高效、安全地改造乳酸菌是当前青贮研究的重要方向。纤维素转化率低使得青贮饲料利用效率低,导致养殖成本增加。漆酶参与木质素降解,提高纤维素转化率。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能够分泌漆酶的乳酸菌,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按照乳酸乳球菌NZ9000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含有Usp45信号肽的枯草芽孢杆菌CotA漆酶基因序列(S-CotA),在大肠杆菌中验证优化后CotA漆酶表达活性,并将S-CotA漆酶基因与pMG36e载体连接,电转入乳酸乳球菌NZ9000,构建出具有分泌漆酶能力的重组乳酸乳球菌。优化重组菌株培养条件,表征漆酶酶学性质,考察重组乳酸乳球菌对青贮玉米秸秆品质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CotA漆酶基因与pET-30a(+)表达载体连接后转化入E.coli Transetta(DE3)中。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CotA漆酶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菌胞内漆酶活力最高达到443.5U/L。2.S-CotA漆酶基因与乳酸菌表达载体pMG36e连接后电转入乳酸乳球菌NZ9000,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重组乳酸乳球菌能够分泌表达CotA漆酶。16℃培养20 h时,胞外酶活力最高达到69.6 U/L。3.CotA漆酶最适催化温度为70℃,最适pH为4;温度为20℃60℃范围内放置2 h,相对酶活仍保持70%以上;pH为410范围内放置24 h,酶活仍能达到55%以上。4.室温条件下,重组乳酸乳球菌青贮玉米秸秆45 d后,乳酸、甲酸及乙酸生成量分别为106.17、52.70及24.10 mg/g,pH值为3.96,青贮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未检测到丙酸和丁酸含量。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证实重组乳酸乳球菌能够修饰、改变青贮玉米秸秆木质素基团;相比于对照组,重组乳酸乳球菌青贮玉米秸秆纤维素酶解还原糖得率提高了19%。论文成功构建出能够分泌CotA漆酶的重组乳酸乳球菌,该菌胞外漆酶产量较高,可提高青贮效率,改善青贮玉米秸秆品质,是一株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青贮乳酸菌。
梁龙飞[9](2020)在《贵州不同区域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菌群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旨在探讨全株玉米表面及青贮过程中的菌群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微生物区系分布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与菌群动态变化的相关性,为贵州地区全株玉米青贮菌剂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真空袋法对来源于贵州3个不同区域(紫云、关岭、威宁)的全株玉米进行青贮,并在不同发酵阶段(0 d,2 d,5 d,10 d,20 d,45 d)及有氧腐败后取样进行营养成分及发酵特性动态分析,同时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群落动态变化、温度及降水与全株玉米原料表面微生物的相关性、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与菌群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全株玉米表面微生物群落构成有较大差异。威宁组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较高,而关岭组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3个不同区域全株玉米原料表面主要附着的门水平细菌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主要附着的乳酸细菌均为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其中紫云组和威宁组乳酸细菌相对丰度较高,而关岭组非乳酸细菌相对丰度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物种丰富度与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细菌群落多样性与降水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乳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与温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2)青贮发酵期间,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干物质(DM)、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呈下降趋势;粗蛋白(CP)含量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紫云和关岭组淀粉(ST)含量逐渐减小,威宁组ST含量先减小后增加。(3)青贮发酵期间,紫云和关岭组p 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乳酸(L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威宁组p H值呈逐渐下降趋势,LA含量则逐渐升高。整个发酵期间,关岭组的LA含量始终显着低于紫云和威宁组(P<0.05);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乙酸(AA)、丙酸(PA)含量和AN/TN逐渐升高;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各组均未检测到丁酸(BA)。(4)同一区域采集的全株玉米在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区域采集的全株玉米在同一发酵阶段其样品中细菌物种丰富度与群落多样性不同。从OTU统计和α多样性指数来看,整个发酵期间,威宁组细菌物种丰富度较高、关岭组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3个区域的全株玉米在整个青贮发酵期间,主要的门水平细菌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发酵后期(青贮第5 d起)的门水平优势菌为厚壁菌门,主要的乳酸细菌有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且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的属水平优势菌均为乳杆菌属。相关性分析表明,青贮发酵期间,WSC含量及p H值与乳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负相关;p H值、WSC、ST、DM及ADF含量与魏斯氏菌属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LA、AA、PA含量及AN/TN与乳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NDF含量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及拉恩氏菌属(Rahnella)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负相关;ADF含量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负相关。(5)3个区域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开袋后,其有氧稳定性:关岭组>威宁组>紫云组。各组有氧腐败后的p H值、PA含量和AN/TN较开袋时显着升高(P<0.05),LA和AA含量较开袋时显着降低(P<0.05)。(6)3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在有氧腐败后的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降低。3组青贮全株玉米腐败后的门水平优势菌群由开袋时的厚壁菌门变为变形菌门,属水平优势菌由开袋时的乳杆菌属细菌变为非乳酸细菌中的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细菌。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氧稳定性与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与醋酸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负相关;青贮饲料开袋到有氧腐败期间LA和AA含量与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p H值、PA含量及AN/TN与醋酸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变化呈正相关。研究发现,贵州地区全株玉米原料表面附着的魏斯氏菌属细菌对青贮发酵的启动有促进作用,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醋酸杆菌属是细菌中影响青贮全株玉米有氧稳定性的关键因子。
王晓飞[10](2020)在《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杜寒杂交肉羊育肥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羔羊育肥效果,以及育肥期间羔羊生产性能、肉品质、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区系产生的变化。为能够科学的使用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育肥羔羊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81只3月龄、体重为23Kg(±1.0Kg)的杜寒杂交羔羊,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试验羔羊,育肥期60天。试验期间三组精饲料配方一致,设置日粮精粗比为7:3。其中,对照组粗饲料饲喂30%(DM)的粉碎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粗饲料饲喂30%(DM)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试验Ⅱ组另外添加占日粮总蛋白(TP)浓度10%的膨化缓释尿素(NPN粗蛋白≥100%)。试验结果表明:饲喂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后,能够极显着提高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羔羊的采食量和日增重(P<0.01)。试验Ⅱ组的胴体重、肝脏重、大肠重和消化道总重比试验Ⅰ组和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瘤胃容积比对照组显着增大(P<0.05),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胃肠道表观检测可看出两组试验Ⅱ组瘤胃内壁颜色更显正常,胃肠道组织切片显示两组试验组的肠道发育优于对照组;在肉品质的测定中,试验Ⅱ组的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显着低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粗脂肪含量极显着低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1),其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组的NH3-N和BCP的浓度比试验Ⅰ组和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试验Ⅰ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通过16s RNA测序,可以从Venn图看出,试验Ⅱ组微生物种类明显多于其他两组。从物种丰度柱状图、等级聚类曲线、Ternaryplot分析、OTUs聚类热图等可知,试验Ⅱ组有益菌种类多于其他两组,致病菌种类少于其他两组,物种丰富度高于其他两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 1.2.1 国外秸秆综合利用相关研究 |
| 1.2.2 国内秸秆综合利用相关研究 |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 2 项目环境分析 |
| 2.1 公司概况 |
| 2.1.1 公司主营业务 |
| 2.1.2 主营业务工艺简述 |
| 2.1.3 公司营业现状 |
| 2.2 青秸秆处置现状 |
| 2.3 青秸秆处置存在的问题 |
| 2.3.1 经济损失 |
| 2.3.2 社会问题 |
| 2.3.3 环保问题 |
| 3 玉米青秸秆肉牛养殖项目方案 |
| 3.1 青秸秆综合利用价值分析 |
| 3.1.1 饲用经济价值分析 |
| 3.1.2 还田经济价值分析 |
| 3.1.3 全株青贮玉米饲用价值分析 |
| 3.2 项目可行性和难点 |
| 3.2.1 项目可行性 |
| 3.2.2 项目难点 |
| 3.3 项目综合利用社会效应分析 |
| 3.3.1 环境污染的改善 |
| 3.3.2 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循环 |
| 3.3.3 带动周边养牛户发展畜牧业 |
| 3.4 青贮养牛项目概况 |
| 3.4.1 青贮饲料制作工艺流程 |
| 3.4.2 青贮养牛工艺流程简述 |
| 3.4.3 项目建设内容 |
| 4 营销与竞争方案 |
| 4.1 消费者分析 |
| 4.1.1 消费者结构分析 |
| 4.1.2 消费者需求分析 |
| 4.2 竞争分析 |
| 4.2.1 竞争对手分析 |
| 4.2.2 竞争战略分析 |
| 4.3 营销分析 |
| 4.3.1 市场定位 |
| 4.3.2 4Ps营销组合策略 |
| 5 财务分析 |
| 5.1 融资方案 |
| 5.1.1 股权融资方式 |
| 5.1.2 银行贷款方式 |
| 5.2 投资估算 |
| 5.4 盈利能力分析 |
| 5.4.1 销售收入 |
| 5.4.2 总成本费用估算 |
| 5.4.3 税率与税金 |
| 5.4.4 利润 |
| 5.5 财务评价 |
| 5.5.1 青贮养牛项目青贮窖财务评价 |
| 5.5.2 青贮养牛项目牧场财务评价 |
| 5.6 项目的风险 |
| 5.6.1 建设风险 |
| 5.6.2 运营风险 |
| 5.6.3 市场风险 |
| 5.6.4 财务风险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青贮饲料的研究 |
| 1.1.1 青贮的原理 |
| 1.1.2 青贮添加剂的类型 |
| 1.1.3 青贮品质评定方法 |
| 1.2 青贮玉米的研究 |
| 1.3 青贮苜蓿的研究 |
| 1.4 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 |
| 1.5 ARTP诱变技术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青贮(苜蓿、玉米)植物乳酸菌种群分析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预试验 |
| 2.2.2 试验样品采集 |
| 2.2.3 青贮玉米、苜蓿乳酸菌多样性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预试验结果 |
| 2.3.2 不同作物(苜蓿、玉米)间乳酸菌属水平上的差异 |
| 2.3.3 不同地区间乳酸菌属水平上的差异 |
| 2.3.4 不同品种间乳酸菌属水平上的差异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苜蓿、玉米样本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
| 3.1 前言 |
| 3.2 试验材料和设备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试剂 |
| 3.2.3 试验主要仪器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乳酸菌的分离 |
| 3.3.2 乳酸菌的纯化与保存 |
| 3.3.3 乳酸菌的鉴定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
| 3.4.2 乳酸菌的鉴定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优良乳酸菌筛选及ARTP诱变育种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菌种来源 |
| 4.2.2 培养基 |
| 4.2.3 筛选同型乳酸菌中产乳酸快的菌株 |
| 4.2.4 筛选异型乳酸菌中产乙酸快的菌株 |
| 4.2.5 筛选乳酸菌中抑制黄曲霉的菌株 |
| 4.2.6 ARTP诱变选育同型乳酸菌中产乳酸快的菌株 |
| 4.2.7 ARTP诱变选育异型乳酸菌中产乙酸快的菌株 |
| 4.2.8 ARTP诱变选育抑制黄曲霉的菌株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同型乳酸菌的选育 |
| 4.3.2 异型乳酸菌的选育 |
| 4.3.3 抑制黄曲霉菌株的选育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乳酸菌在青贮苜蓿和玉米中的应用 |
| 5.1 前言 |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 |
| 5.2.2 乳酸菌在苜蓿中的应用 |
| 5.2.3 青贮品质评定 |
| 5.2.4 青贮苜蓿的优良菌剂在玉米中的应用 |
| 5.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不同乳酸菌制剂对青贮苜蓿品质的影响 |
| 5.3.2 不同乳酸菌制剂对青贮玉米品质的影响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饲草作物生产的意义 |
| 1.2 甜高粱 |
| 1.2.1 甜高粱的生物学特性 |
| 1.2.2 甜高粱的饲用价值 |
| 1.3 青贮玉米 |
| 1.3.1 青贮玉米的生物学特性 |
| 1.3.2 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 |
| 1.4 干旱对饲草作物的影响 |
| 1.4.1 干旱胁迫对作物形态的影响 |
| 1.4.2 干旱胁迫对作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1.4.3 干旱胁迫对作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 1.4.4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 1.4.5 干旱胁迫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
| 1.5 植物角质层在抗旱中的作用 |
| 1.5.1 角质层蜡质 |
| 1.5.2 角质 |
| 1.5.3 植物角质层蜡质的生物合成 |
| 1.5.4 植物角质层角质的生物合成 |
| 1.5.5 植物角质层的生物学功能 |
| 1.6 提高饲草作物抗旱性的方法 |
| 1.6.1 种子引发 |
| 1.7 2,4-表油菜素内酯 |
| 1.7.1 2,4-表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影响 |
| 第2章 引言 |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2.2 研究内容 |
| 2.3 研究的创新性和拟解决的问题 |
| 2.3.1 研究的创新性 |
| 2.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2.4 技术路线图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2 种子萌发实验 |
| 3.3 盆栽逆境胁迫试验 |
| 3.4 发芽指标测定 |
| 3.5 干旱指标测定方法 |
| 3.5.1 形态指标测定 |
| 3.5.2 光合系统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 3.5.3 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测定 |
| 3.5.4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
| 3.5.5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 3.5.6 叶角质层蜡质的提取和组分鉴定 |
| 3.5.7 叶角质层角质的提取和组分鉴定 |
| 3.5.8 基因定量表达 |
| 3.6 数据处理 |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 4.1 EBR引发对发芽指标的影响 |
| 4.1.1 萌发指标方差分析 |
| 4.1.2 EBR引发对胚根的影响 |
| 4.1.3 EBR引发对种子萌发胚芽的影响 |
| 4.1.4 EBR引发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 4.2 EBR引发对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2.1 抗旱指标方差分析 |
| 4.2.2 形态指标 |
| 4.2.3 光合参数 |
| 4.2.4 渗透调节物质 |
| 4.2.5 丙二醛含量 |
| 4.2.6 抗氧化酶活性 |
| 4.3 EBR引发对角质层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3.1 植物叶角质层蜡质组分 |
| 4.3.2 叶角质层蜡质总量分析 |
| 4.3.3 叶角质层蜡质组分 |
| 4.3.4 叶角质层蜡质碳链长度分析 |
| 4.3.5 角质单体总量分析 |
| 4.3.6 角质组分含量分析 |
| 4.3.7 角质优势组分碳链分析 |
| 4.4 EBR对角质层合成相关基因定量表达的影响 |
| 4.4.1 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 4.4.2 角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 4.5 角质层蜡质与角质组分含量与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4.6 角质层蜡质与角质组分含量与抗旱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 第5章 讨论 |
| 5.1 EBR引发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 5.2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抗旱生理的影响 |
| 5.2.1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
| 5.2.2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光合参数的影响 |
| 5.2.3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抗氧化酶的影响 |
| 5.2.4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 5.2.5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丙二醛的影响 |
| 5.3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角质层的影响 |
| 5.3.1 EBR引发对干旱条件下饲草作物蜡质的影响 |
| 5.3.2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角质的影响 |
| 5.4 EBR引发对饲草作物角质层基因表达的影响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课题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1.2 试验日粮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样品采集 |
| 1.5 测定方法 |
| 1.5.1 肌内脂肪含量测定 |
| 1.5.2 肌肉脂肪酸含量测定 |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粗饲料组成对肉牛肌肉IMF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2.2 功能性脂肪酸及其比例 |
| 3 讨论 |
| 3.1 复合秸秆颗粒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对育肥牛肌肉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
| 3.2 复合秸秆颗粒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对肉牛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
| 3.3 复合秸秆颗粒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对肉牛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设计 |
| 1.4 试验饲粮 |
| 1.5 饲养管理 |
| 1.6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 1.6.1 饲粮样采集及测定 |
| 1.6.2 乳样采集与测定 |
| 1.6.3 粪样采集与测定 |
| 1.6.4 血样采集与测定 |
| 1.6.5 瘤胃液采集与测定 |
|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 |
| 2.1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乳品质的影响 |
| 2.3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2.4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 2.5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乳品质的影响 |
| 3.3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4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 3.5 青贮桑叶替代青贮玉米对奶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 结论 |
| 1 结果与分析 |
| 1.1 细菌OTU聚类注释 |
| 1.2 瘤胃液样品的物种累计曲线及稀释曲线 |
| 1.3 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 1.4 门分类水平细菌群落组成 |
| 1.5 属分类水平细菌群落组成 |
| 1.6 细菌OTU热图聚类分析 |
| 1.7 瘤胃液细菌区系主坐标分析 |
| 2 讨论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研究材料 |
| 3.2 研究方法 |
| 3.3 饲养管理 |
| 3.4 试验饲粮 |
| 作者贡献 |
| 1 青贮玉米品种 |
| 2 专用玉米品种 |
| 2.1 甜玉米。 |
| 2.2 笋玉米。 |
| 2.3 糯玉米。 |
| 2.4 高油玉米。 |
| 2.5 爆裂玉米。 |
| 2.6 高赖氨酸玉米。 |
| 2.7 高淀粉玉米。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木质纤维素资源化利用 |
| 1.1.1 木质纤维素 |
| 1.1.2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 |
| 1.2 农作物秸秆青贮 |
| 1.2.1 青贮简介 |
| 1.2.2 青贮发酵阶段 |
| 1.2.3 青贮微生物 |
| 1.3 乳酸菌 |
| 1.3.1 乳酸菌概述 |
| 1.3.2 乳酸菌分类 |
| 1.4 乳酸菌添加剂 |
| 1.4.1 乳酸菌剂 |
| 1.4.2 乳酸菌改造及应用 |
| 1.5 漆酶及其在青贮饲料的应用 |
| 1.5.1 漆酶简介 |
| 1.5.2 漆酶降解木质素机理 |
| 1.5.3 漆酶在青贮饲料的应用 |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CotA漆酶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枯草芽孢杆菌CotA漆酶基因的设计及合成 |
| 2.2.2 枯草芽孢杆菌CotA漆酶基因的PCR扩增 |
| 2.2.3 p EASY-Blunt-Simple-CotA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及筛选鉴定 |
| 2.2.4 pET-30a(+)-CotA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筛选鉴定 |
| 2.2.5 重组大肠杆菌的诱导表达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枯草芽孢杆菌CotA漆酶基因的PCR扩增 |
| 2.3.2 重组克隆载体的构建及筛选鉴定 |
| 2.3.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筛选鉴定 |
| 2.3.4 SDS-PAGE、Western Blot及酶活检测分析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CotA漆酶基因在乳酸乳球菌的分泌表达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pMG36e-S-CotA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筛选鉴定 |
| 3.2.2 乳酸乳球菌NZ9000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 3.2.3 重组乳酸乳球菌的构建及筛选鉴定 |
| 3.2.4 重组乳酸乳球菌CotA漆酶表达 |
| 3.2.5 重组乳酸乳球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
| 3.2.6 重组CotA漆酶酶学性质分析 |
| 3.2.7 重组乳酸乳球菌遗传稳定性研究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pMG36e及 p UC57-Simple-S-CotA的双酶切 |
| 3.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筛选鉴定 |
| 3.3.3 重组乳酸乳球菌的筛选鉴定 |
| 3.3.4 Western Blot及酶活检测分析 |
| 3.3.5 重组乳酸乳球菌最适发酵条件 |
| 3.3.6 重组CotA漆酶最适催化体系 |
| 3.3.7 无选择压力条件下重组质粒遗传稳定性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重组乳酸乳球菌青贮玉米秸秆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青贮玉米秸秆 |
| 4.2.2 青贮玉米秸秆发酵品质评定 |
| 4.2.3 青贮玉米秸秆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 4.2.4 青贮玉米秸秆体外酶解实验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重组乳酸菌添加剂对青贮玉米秸秆发酵品质的影响 |
| 4.3.2 重组乳酸菌添加剂对青贮玉米秸秆木质素基团的影响 |
| 4.3.3 重组乳酸菌添加剂对青贮玉米秸秆可消化性的影响 |
| 4.4 讨论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章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青贮饲料概述 |
| 1.2.1 青贮饲料原理 |
| 1.2.2 青贮品质影响因素 |
| 1.2.3 青贮有氧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
| 1.3 青贮过程中的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 |
| 1.4 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5.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不同区域全株玉米原料表面微生物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
| 2.1.4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细菌α多样性分析 |
| 2.2.2 门分类水平细菌群落组成 |
| 2.2.3 属分类水平细菌群落组成 |
| 2.2.4 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区域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区域全株玉米青贮营养物质动态分析 |
| 3.2.2 不同区域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动态分析 |
| 3.2.3 不同区域全株玉米青贮微生物动态分析 |
| 3.2.4 全株玉米青贮营养物质、发酵品质与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不同区域全株玉米青贮营养物质动态分析 |
| 3.3.2 不同区域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动态分析 |
| 3.3.3 不同区域全株玉米青贮微生物动态分析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区域青贮全株玉米有氧稳定性及微生物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区域青贮全株玉米有氧稳定性分析 |
| 4.2.2 不同区域青贮全株玉米有氧暴露后发酵品质分析 |
| 4.2.3 不同区域青贮全株玉米有氧暴露后微生物分析 |
| 4.2.4 青贮全株玉米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与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
| 4.3 讨论 |
| 4.3.1 不同区域青贮全株玉米有氧稳定性分析 |
| 4.3.2 不同区域青贮全株玉米有氧腐败后发酵品质分析 |
| 4.3.3 不同区域青贮全株玉米有氧腐败后微生物分析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内蒙古养羊业概况 |
| 1.2 粗饲料概述 |
| 1.2.1 粗饲料的种类与现状 |
| 1.2.2 秸秆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
| 1.2.3 秸秆的处理方式 |
| 1.3 秸秆育肥研究进展 |
| 1.3.1 常规玉米秸秆的相关研究 |
| 1.3.2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相关研究 |
| 1.3.3 膨化饲料的相关研究 |
| 1.3.4 非蛋白氮(NPN)的相关研究 |
| 1.3.5 瘤胃微生物的相关研究 |
| 1.3.6 肉品质的相关研究 |
| 1.4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与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2 试验研究 |
| 2.1 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育肥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1.1 材料与方法 |
| 2.1.2 试验结果 |
| 2.1.3 讨论 |
| 2.1.4 小结 |
| 2.2 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育肥羔羊肉品质的影响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2 试验结果 |
| 2.2.3 讨论 |
| 2.2.4 小结 |
| 2.3 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育肥羔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 2.3.1 材料与方法 |
| 2.3.2 试验结果 |
| 2.3.3 讨论 |
| 2.3.4 小结 |
| 2.4 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 2.4.1 材料与方法 |
| 2.4.2 试验结果 |
| 2.4.3 讨论 |
| 2.4.4 小结 |
| 3 论文总体结论与创新点 |
| 3.1 论文总体结论 |
| 3.2 创新点 |
| 3.3 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研究思路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