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民越[1](2021)在《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生长及保鲜的影响》文中指出黄豆芽在我国的食用历史悠久,其本身营养价值高,生产条件简单,是民间广泛食用的传统蔬菜之一。为了保障黄豆芽生产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性,控制黄豆芽生产过程中和采后产品的微生物数量,必须要对其生产和产后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电解水具有杀菌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生物安全性高和成本低廉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医疗卫生领域。本研究从发掘电解水在芽苗菜生产领域中的用途这一角度出发,以黄豆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理化性质的电解水在黄豆芽生产和保鲜中的应用效果。考察了生产过程中黄豆种子的萌发指标和黄豆芽的营养指标、抗氧化指标,以及黄豆芽采后贮存时的相关品质指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酸性电解水处理有利于黄豆种子萌发,可以显着提高黄豆种子的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促进黄豆芽的生长发育,生物量最大促进18.1%;碱性电解水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p H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最大的抑制率可达到24.19%。综合来看,p H为2.79、ACC浓度为25mg/L的酸性电解水浸种处理AEW 3对黄豆萌发的作用效果最佳。(2)电解水处理可以改变黄豆芽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和脯氨酸含量,其中与施加蒸馏水的对照相比,酸性电解水可以显着提高黄豆芽体内的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最大提高率分别是39.25%、7.17%、23.09显着降低可溶性糖含量;而碱性电解水可以显着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对其他指标作用效果不显着。(3)电解水处理组的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对比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TW均有显着提高,同类型电解水不同p H之间无明显规律;对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与过氧化物酶(POD)活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抗坏血酸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着正相关(P<0.01),MDA含量与POD酶活力(P<0.01)、DPPH清除率(P<0.05)呈显着正相关。(4)通过对电解水处理生产黄豆芽的理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含水量、DPPH清除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等指标可作为主要成分对豆芽的品质进行评价,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品质评价排名与使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得出的品质评价排名基本一致,前两名分别为AEW3和AEW2处理。另外,通过将黄豆芽的产量指标与营养指标、抗氧化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黄豆芽产量与抗坏血酸含量和DPPH清除能力相关性较高,其次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酶活力。(5)各处理组的黄豆芽随贮藏时间延长品质有所下降,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酸性电解水清洗可以降低黄豆芽的微生物总数,保持维生素C的含量水平;同时,酸性电解水可以抑制黄豆芽失水率和在一定时间内抑制褐变指数的上升。综合分析认为,酸性电解水处理AEW3(p H 3.01,ACC 15mg/L)最适用于黄豆芽保鲜。
吴志伟[2](2021)在《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品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荞(Tartary buckwheat)是一种着名的食药两用特色杂粮作物,主要种植于我国西南高寒边远山区。由健康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苦荞芽苗是一种新型芽苗类蔬菜,其质地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富含生物黄酮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市售苦荞芽苗菜主要以田间种植方式生产而得,其产量和品质易受天气、温度和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苦荞芽苗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是现代芽苗类蔬菜业发展的新趋势,该种方式可有效突破土壤条件和耕地资源的制约,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芽苗菜的品质。本研究以西荞1号为原料,重点研究了沙土法各因素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筛选优化了水培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最后对不同培养方式所得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功能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高品质苦荞芽苗菜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瓶-沙土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筛选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初步研究了沙土基质配比范围为4:0~4:3、覆土深度范围为5~7 cm、种植密度范围为2100~3500粒/m2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优化发现影响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关键因素为沙土基质比例,其次为种植密度,最后为覆土深度,同时确定了其最佳培养条件:种植密度为2100粒/m2,沙土基质质量比(m/m)为4:0,覆土深度为7 cm。在该条件下培养18 d后,所得苦荞芽苗菜的发芽率为84.6%,茎长为8.1 cm,叶片数可达530片/100株,叶面积达449.8 cm2/100片,鲜重高达35.7 g/100株。2、培养瓶-水培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出了适宜于苦荞芽苗菜生长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浓度配比;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确定了氮肥最佳浓度为0.3 g/L、磷肥为0.4 g/L、钾肥为0.3 g/L。在该最优配比条件下培养18 d后,所得苦荞芽苗菜的茎长为9.3 cm,叶片数达560片/100株,叶面积达480.2 cm2/100片,干重达9.89 g/100株,鲜重达39.6 g/100株。3、发芽盘-水培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筛选优化。首先初步研究了4种商品化复合肥对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肥F4较其他3种肥料更有利于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当其供试浓度为0.75 g/L时,苦荞芽苗菜的发芽率为90.1%,茎长为7.56 cm,干重达7..89 g/100株,鲜重可达35.33 g/100株。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系列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确定了氮肥、磷肥、钾肥的最佳浓度配比分别为:氮肥为0.30 g/L、磷肥为0.2 g/L、钾肥为0.30 g/L。在该条件下所得苦荞芽苗菜的成苗率可达94.8%,叶片数可达620片/100株,叶面积达495.2 cm2/100片,茎长为6.78 cm,干重达11.45 g/100株,鲜重达41.1 g/100株。进一步采用系统评分法对培养周期内所得的苦荞芽苗菜的感官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其适宜采摘期为15~18 d,该时段内所得苦荞芽苗菜叶色鲜绿且富有光泽、口感微甜、汁液多、质地脆嫩,其品质较佳。4、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通过测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酚酸类等主要营养功能成分,综合评定6种不同方式培养下所得苦荞芽苗菜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较高,叶绿素总含量高达13.08 mg/100g,在整体上要比大田培养而得的苦荞芽芽苗菜高41.41%;该种培养方式对于苦荞芽苗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对照大田种植相比分别提高了57.34%和90.33%;采用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氨基酸总含量高达31.9g/100g,总黄酮含量为87.49 mg/g;对于芦丁、牡荆素、异牡荆素和槲皮素等酚酸类成分而言,以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的含量较高,其分别为1.33 mg/g、2.16 mg/g、6.84 mg/g、11.01 mg/g、45.85 mg/g和11.56 mg/g,相较于对照大田种植的苦荞芽苗菜分别提高了74.35%、115.7%、110.62%、72.62%、35.05%和42.78%。本研究结果为温室大棚规模化种植生产高品质苦荞芽苗菜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促进我国苦荞芽苗菜生产加工技术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苦荞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余碧霞[3](2017)在《硒对香椿芽苗菜品质的影响及香椿芽苗菜富硒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香椿作材料,在浸种和发芽过程中,研究不同条件下,亚硒酸钠对香椿发芽率、和芽苗菜的影响,香椿芽苗菜对硒富集的变化规律,以及硒对香椿芽苗菜品质的影响,探讨有利于富硒香椿芽苗菜生长的条件,研究硒在香椿芽苗菜体内的富集生产工艺。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为提高生产中香椿发芽率不高的问题。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Na2SeO3生产对香椿芽种子进行催芽。结果表明生产富硒香椿芽苗菜最适宜的条件为Na2SeO3浓度6mg/L、适宜的浸泡温度28℃、浸泡时长为8h,此条件下富硒香椿芽的发芽率达到76%,发芽率比对照提高20%。2.试验中采用浸种、喷雾、浸种+喷雾三种方式对香椿种子进行施硒处理,结果表明,浸种的方式可以显着提高香椿芽体中的硒含量和有机硒转化,并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喷雾、浸种+喷雾2种方式的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略高于浸种的使用方式,但易造成土壤污染,且生产的富硒产品成本高,与张红[1]、Makda[2]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用一定溶液的亚硒酸钠浸种提高香椿芽苗菜体内的总硒含量与有机硒含量的方法是有效的。3.香椿在富硒发芽的过程中,香椿芽苗菜体内的硒含量,会因处理过程中硒浓度的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同时香椿芽体内的有机硒含量也会随之而逐渐增加;有机硒转化率在不同浓度和不同的施硒方式下,浸种更有利于有机硒的转化;芽苗菜体内的硒含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体对硒的需求,符合食品安全的实用范围。植物作为一种载体,在浸种、发芽或生产过程中,施用含硒的植物营养素、亚硒酸钠等外源的有机硒或无机硒,从而提高植物体内的硒含量,对于人体来说是有益的,满足缺硒地区生活的人民对硒的需求。4.在香椿芽苗生长过程中,施用不同浓度的Na2SeO3溶液(0 mg/L、2 mg/L、4mg/L、6 mg/L、8 mg/L、10 mg/L)的情况下,施用4-6 mg/L的Na2SeO3溶液,在不同的施用方式条件下,对富硒香椿芽苗菜的品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香椿芽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的含量均可以达到最高;Na2SeO3溶液浓度越高,香椿体内的纤维素含量和硝酸盐含量会越低,香椿芽的口感和品质也有所提高。
李树芳[4](2016)在《赤霉素浓度对三种体芽菜萌芽及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芽菜因含有丰富多样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芽菜类产品分为种芽菜和体芽菜。本试验以三种木本植物即垂柳、花椒、香椿为试材,研究其在扦插情况下GA溶液浓度对其发茅及体茅生长的效果。试验从生长的垂柳、香椿与花椒成树本体上挑选直径约为0.5 cm、长度为15 cm左右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插条,将4%赤霉素乳油分别配制成浓度为40μL·L-1、30μL·L-1、20 μL·L-1、10μL·L-1的赤霉素溶液,以清水(H20)作为对照,将剪切好的枝条分别盛放上述溶液中浸泡30 min,扦插在日光温室高架床上的基质中(基质配比为田园土:蛭石:草炭为3:1:1)。试验基本结果如下:在平均气温16℃-23℃、平均地温13℃-20℃的情况下,垂柳扦插后第4天开始发芽,花椒扦插后第21天开始发芽,香椿发芽最慢,扦插后第25天才开始发芽。用GA溶液浸泡以后,三种体芽菜发芽枝条数量都高于对照处理,就平均发芽数量来看,垂柳、花椒与香椿发芽的枝条数量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16.7%、15.9%、13.6%。在10μL·L-1的浓度下,三种体芽菜枝条几乎100%发芽,随着GA浓度增加,发芽枝条数量呈逐渐减少趋势,40 μL·L-1处理发芽枝条数量最少。体芽菜体芽的数量都较对照处理多,垂柳、花椒与香椿的平均发芽数分别较对照处理增加54.9%、44.3%与29.3%,但是40μL·L-1 GA溶液处理体芽的数量几乎与对照处理的一样,差异不显着。就体芽菜的体芽长度而言,垂柳、花椒以10μL·L-1处理体芽最好,其次是20μL·L-1、 30μL·L-1处理;香椿体芽长度以10μL·L-1处理最好,其余几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从体芽菜产量来看,垂柳在10-20μL·L-1 GA处理后,产量最好,为每枝5g以上,30μL·L-1与对照接近;花椒在10-30μL·L-1 GA处理下,产量为每枝4g上,显着高于对照;香椿体芽菜的产量在10μL·L-1处理下最高,每个枝条达4.64 g,是其他GA处理和清水处理的2倍以上,GA溶液浓度过高,不仅不利于体芽生长,还会抑制其生长。结论认为,GA溶液处理有利于垂柳、花椒、香椿三种体芽菜的发芽和生长。但是使用浓度略有差异,垂柳以10-20 μL·L-1最好,花椒以10-30 μL·L-1、香椿以10 μL·L-1最好。
李宗哲,李德远,苏丹,葛政委[5](2015)在《我国芽苗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芽苗菜的生产现状,指出我国芽苗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高、能耗大、货架期短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包括改善生产环境,规范市场管理,研发新型栽培技术和品种等,并展望了芽苗菜的应用前景。
李桥[6](2015)在《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对三种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是天然甾醇类植物激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代谢,调控植物机体氧化酶系活性,提高抗性以及降解农药残留等作用,系植物激素家族新成员,在果蔬、大田作物及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广泛。人与动物所需必需元素中,硒(Selenium)短缺会引起多种地方性疾病,植物硒富集一方面可以实现硒的有机转化,另一方面硒也可积极反作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芽苗菜(Sprouts)因培育简便经济,培养周期短的优势常被作为植物硒转化载体,但过硒施用也会危害植物生长。经检验,红色纳米硒单质具有无毒、粒径小的优势,然而,在芽苗菜的培育中鲜有出现。此外,单纯补硒或者植物激素施用在生产过程中使工作繁复,对芽苗菜造成多次刺激,增加成本,影响产量。本研究将油菜素内酯与亚硒酸钠相复合,通过纳米技术手段,制备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表征,同时研究该制剂对富硒作用良好的黄豆(Glycine max)、豌豆(Lathyrus odoratus)、大蒜(Allium sativum)芽苗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的制备。成剂条件:纳米硒:0.6%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1mg/L抗坏血酸,0.02mg/L亚硒酸钠,常温超声震荡10min,超声功率300W。BR-纳米硒:200mg/L纳米硒,0.5mg/LBR,常温超声震荡10min,超声功率300W。(2)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的形态学表征:所得制剂经光谱分析和电镜扫描等表征表明为分散均一,粒径在100nm左右,可常温长期稳定保存的红色乳光色纳米制剂。(3)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对三种芽苗菜生长的影响①适宜浓度复合制剂浸种处理可以有效加快黄豆发芽,促进芽体细胞伸长和扩展,增加含水量,对胚根作用效果差于芽体。10mg/L时促进趋势最明显,效果优于纳米硒和油菜素内酯单独作用,其中发芽势比清水对照组增长9.7%;芽长、根长、含水量分别比清水组增加3.86cm,2.69cm,6.66%,差异显着。②喷施处理豌豆苗和蒜苗能够促进苗体根茎整体发育。与清水组和纳米硒组相比,10mg/L时豌豆苗增量最大,苗高分别增加2.67cm,2.36cm,根长增量分别为1.88cm,0.6cm;蒜苗在5mg/L处理浓度时增量最大,苗高平均增加10.1cm,3.6cm,对根长的影响总体趋势同苗高,增长量10.4cm,8.2cm;与油菜素内酯对照组相比,增量较小,但总体呈促进作用,优于单独施硒处理。③复合制剂处理可增加叶绿素含量。豌豆苗在10mg/L时增量最大:与三组对照组相比豌豆苗分别增加0.496mg/g,0.073mg/g,0.133mg/g;蒜苗5mg/L时最显着,增加了0.95mg/g,0.383mg/g,0.128mg/g,其中叶绿素b的增量大于叶绿素a的增量,差异显着。④复合制剂处理可增强SOD、POD活性。最适浓度下黄豆芽、豌豆苗、蒜苗SOD活性分别比清水对照组增加了150.99%,196.5%,194.2%;比纳米硒对照组增量为21.6%,21.2%,16.5%;油菜素内酯组增量分别为15.2%,8.3%,7.5%。POD活性分别比清水对照组增加了52.68%,71.6%,99.7%;比纳米硒组增加了5.18%,5.67%,8.84%;比油菜素内酯组增加了2.01%,7.16%,0.45%,差异显着。⑤增加糖含量、强化硒富集作用。最适作用浓度下黄豆芽、豌豆苗、蒜苗可溶性糖比清水组增长14.12%,12.95%,17.2%。硒含量分别比清水组增加了4304%,197.2%,2986.9%;与纳米硒相比增加了63.7%,3.08%,32.1%;比油菜素内酯组增加了4445%,196.9%,2643.95%。
万开军,黄晓燕,张燕[7](2013)在《信阳市芽苗菜发展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结合信阳市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芽苗菜的特点、生产技术等,分析了信阳发展芽苗菜生产的途径。
王宏[8](2010)在《适宜芽苗菜生产的品种评价与栽培技术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适宜大面积栽种的芽苗菜品种筛选,以简易栽培为基础,探讨了适合不同芽苗菜栽种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对目前普遍推广的立体穴盘化栽培和常规土培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芽苗菜的筛选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本论文以北京蔬菜研究中心丰富的蔬菜品种资源为依托,采用了立生一号、紫直立生、红叶生菜、橡叶生菜、紫叶甜菜、黄叶甜菜等26个实验品种,根据其不同的质地、颜色、风味等,评价综合感官品质、发芽率、发芽时间、生长期、平均苗高、产率等指标,应用TOPSIS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进行优化排序,结果表明:生菜类、甘蓝类、油麦菜、独行菜等比较适合芽苗菜的栽种。2、针对海岛、高寒等特殊地区的蔬菜种植问题,本研究以萝卜、羽衣甘蓝、紫油菜为试材,设计L9(34)正交试验,进行芽苗菜无外源营养的简易栽培技术研究,探讨栽培基质、栽培温度、浸种等对不同芽苗菜的影响,采用权矩阵方法优化筛选出适宜萝卜、羽衣甘蓝、紫油菜生长的最佳浸种时间、栽培基质、栽培温度和栽种密度,结果表明:紫油菜芽苗菜栽培条件的最优方案为培养温度20℃,栽培基质选用卫生纸,用种量选3g/盒,浸泡4h,各个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培养温度>浸泡时间>用种量>栽培基质;萝卜芽苗菜栽培条件的最优方案为:培养温度20℃,栽培基质选用无纺布,用种量选10g/盒,浸泡4h,各个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培养温度>浸种时间>栽培基质>用种量;羽衣甘蓝芽苗菜栽培条件的最优方案为:培养温度20℃,栽培基质选用无纺布,用种量选4g/盒,浸泡4h,各个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浸种时间>培养温度>栽培基质>用种量。3、针对目前广泛推广的立体化穴盘栽培技术,本研究以生菜、油菜、小芥菜和小白菜为试材,探讨穴盘规格以及立体化栽培对苗菜生长的影响,同时将立体穴盘栽培与普通土培对比,充分比较其优劣性,结果表明:适宜生菜、油菜、小芥菜生长的穴盘规格为128格,可广泛推广应用到所有芽苗菜;穴盘栽培上层光照强且均匀,植株生长旺盛,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轮换穴盘位置,保证光照均匀;立体穴盘化生产的油菜和小白菜的总体品质高于土培,尤其是硝酸盐含量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约为油菜的十倍,这主要与苗菜对N的吸收利用程度有关。
张颖[9](2008)在《绿瓣大豆芽菜生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论文研究了大豆播种密度、浸泡和发芽过程中水分含量、发芽率、绿瓣大豆芽菜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见光采收条件以及碘对绿瓣大豆芽菜生长的影响。旨在为高品质、食用安全的绿瓣大豆芽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研究了不同品种、播种密度等因素对绿瓣大豆芽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大豆芽菜产率有显着性影响,产率与百粒重呈显着负相关;品种之间发芽率没有显着差异。大豆芽菜发芽率在高密度时降低;密度为3.0kg/m2大豆芽菜的生物产率最高,为5.24。2以高丰1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见光和采收时间的绿瓣大豆芽菜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绿瓣大豆芽菜在7cm开始见光,12cm采收感官评定分数最高。3以高丰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5℃下浸种6h过程中,大豆吸水率、游离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蛋白质和还原性糖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吸水率与时间存在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方程y=0.1041x2+15.701x+6.715(R2=0.9734);游离氨基酸态氮、可溶性蛋白质和还原性糖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4以高丰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25℃下培养6d的大豆芽菜生长情况和五种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态氮、蛋白质、还原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在大豆芽菜生长后期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Vc含量、纤维素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Vc含量与发芽时间(d)之间存在回归方程:y=-0.3762x2+13.185x+3.7135(R2=0.9985)5本文研究了大豆品种高丰1号,于25℃在不同浓度的碘化钾溶液(0,0.5,1.0,1.5,2,2.5,3,3.5mg/L)中浸泡6h并培养发芽6d后,吸水率、发芽率、生物产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及碘在大豆芽菜各部位中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碘可促进大豆芽菜生长,增加可食部分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态氮和蛋白质含量,并大幅度提高大豆芽菜中碘的含量,碘质量浓度以0.5~1.5mg/L时效果最好。
冯玉珠,刘晶芝,闫峰[10](2007)在《芽苗类蔬菜的种类和食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芽苗类蔬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品质柔嫩,口感极佳,风味独特,安全卫生,易于消化,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是人们餐桌上的一类重要蔬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芽苗菜概述 |
| 1.2 豆类芽苗菜的营养优势 |
| 1.3 芽苗菜的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4 减少芽苗菜表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 1.5 电解水的概念和分类 |
| 1.6 电解水的特性 |
| 1.7 电解水在芽苗菜生产领域的应用研究 |
| 1.7.1 电解水对于种子及芽苗菜消毒的研究 |
| 1.7.2 电解水对于种子萌发及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
| 1.7.3 电解水影响芽苗菜生长机理的研究 |
| 1.7.4 电解水调控营养研究 |
|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 2 电解水浸种对黄豆萌发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试验设备 |
| 2.2.3 试验方法 |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不同电解水浸种黄豆的吸水程度 |
| 2.3.2 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萌发特性的影响 |
| 2.3.3 电解水处理对黄豆对生长及活力指数的影响 |
| 2.3.4 电解水处理对豆芽产量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3 喷施电解水对黄豆芽营养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设备 |
| 3.2.3 试验方法 |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产量的影响 |
| 3.3.2 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营养品质的影响 |
| 3.3.3 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抗氧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3.3.4 不同电解水处理黄豆芽品质的综合评价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营养品质的影响 |
| 3.4.2 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3.4.3 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综合品质的评价 |
| 3.5 本章小结 |
| 4 电解水对黄豆芽保鲜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材料 |
| 4.2.2 试验设备 |
| 4.2.3 试验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酸性电解水清洗对黄豆芽残留菌落数量的影响 |
| 4.3.2 酸性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 4.3.3 酸性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褐变度的影响 |
| 4.3.4 酸性电解水处理对黄豆芽失水率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我国芽苗菜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
| 1.1.1 芽苗菜简介 |
| 1.1.2 芽苗菜的营养与功能 |
| 1.1.3 芽苗菜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
| 1.1.4 我国主要芽苗菜产品及生产企业 |
| 1.2 苦荞芽苗菜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 1.2.1 苦荞麦芽苗菜简介 |
| 1.2.2 苦荞芽苗菜的营养与功能 |
| 1.2.3 苦荞芽苗菜的生产工艺流程 |
| 1.2.4 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 |
| 1.2.5 苦荞芽苗菜优质产品开发 |
| 1.3 论文设计 |
| 1.3.1 立题依据 |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1.3 数据分析 |
| 2.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 2.2.1 培养瓶-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优化 |
| 2.2.2 不同复合肥的筛选及优化对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影响 |
| 2.2.3 发芽盘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
| 2.3 不同培养方式下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
| 2.3.1 原料和设备 |
| 2.3.2 试验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 3.1.1 沙土基质配比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
| 3.1.2 种植密度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
| 3.1.3 不同基质深度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
| 3.1.4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 3.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 3.2.1 培养瓶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
| 3.2.2 不同复合肥的筛选及优化对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影响 |
| 3.2.3 发芽盘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
| 3.3 不同培养条件下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
| 3.3.1 苦荞芽苗菜脂肪含量 |
| 3.3.2 苦荞芽苗菜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
| 3.3.3 苦荞芽苗菜可溶性糖含量 |
| 3.3.4 苦荞芽苗菜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 |
| 3.3.5 苦荞芽苗菜总黄酮含量 |
| 3.3.6 总酚的含量 |
| 3.3.7 酚酸类物质含量 |
| 3.3.8 苦荞芽苗菜氨基酸含量 |
| 4 讨论 |
| 4.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 4.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 4.3 不同培养条件下苦荞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
| 4.4 苦荞芽苗菜的经济分析 |
| 5 创新点和展望 |
| 5.1 创新点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香椿的营养成分与保健成分 |
| 1.2 芽苗菜研究概述 |
| 1.2.1 芽苗菜的营养价值 |
| 1.2.2 芽苗菜的生产 |
| 1.2.3 芽苗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 1.2.4 香椿芽苗菜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
| 1.3 硒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3.1 硒元素的生理功能 |
| 1.3.2 硒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 1.3.3 硒对植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 1.3.4 硒在芽苗菜生产中的应用 |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 2 引言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处理 |
| 3.2.1 富硒香椿芽的生产工艺 |
| 3.2.2 香椿在不同浓度发芽过程中主要生理与成分变化 |
| 3.3 测定方法 |
| 3.3.1 发芽率的测定 |
| 3.3.2 芽长和含水量的测定 |
| 3.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 3.4 数据处理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Na_2SeO_3浸泡浓度对香椿生长特性及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的影响 |
| 4.1.1 Na_2SeO_3浸泡浓度对香椿发芽率的影响 |
| 4.1.2 Na_2SeO_3浸泡浓度对香椿芽芽长及含水量的影响 |
| 4.1.3 Na_2SeO_3浸泡浓度对香椿芽总硒含量的影响 |
| 4.2 浸泡时间对香椿生长特性及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的影响 |
| 4.2.1 浸泡时间对香椿发芽率的影响 |
| 4.2.2 浸泡时间对香椿芽芽长及含水量的影响 |
| 4.2.3 浸泡时间对香椿芽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的影响 |
| 4.3 浸泡温度对香椿生长特性及总硒含量的影响 |
| 4.3.1 浸泡温度对香椿发芽率的影响 |
| 4.3.2 浸泡温度对香椿芽长及含水量的影响 |
| 4.3.3 浸泡温度对香椿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的影响 |
| 4.4 发芽温度对香椿生长特性及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的影响 |
| 4.5 硒的不同使用方式下香椿生长特性及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的影响 |
| 4.6 不同浓度对香椿芽苗菜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 4.7 不同浓度对香椿芽苗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4.8 不同浓度对香椿芽苗菜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 4.9 不同浓度对香椿芽苗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 4.10 不同浓度对香椿芽苗菜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 4.11 不同浓度对香椿芽苗菜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的影响及其转化率 |
| 5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1 引言 |
| 1.1 芽菜、体芽菜的生产特点 |
| 1.1.1 芽菜类蔬菜的定义及其在蔬菜分类中的地位 |
| 1.1.2 芽菜类蔬菜的分类 |
| 1.1.3 芽菜类蔬菜的特征特性 |
| 1.2 芽菜类蔬菜的发展历史 |
| 1.3 芽菜类蔬菜的营养价值 |
| 1.3.1 芽菜类蔬菜的营养特色 |
| 1.3.2 垂柳、花椒与香椿芽菜的营养特色 |
| 1.3.3 芽菜类蔬菜可制成各种美味佳肴 |
| 1.4 芽菜类蔬菜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准备 |
| 2.2 方法设计 |
| 2.3 试验数据测定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试验期间温度环境状况 |
| 3.2 不同浓度的GA对体芽菜发芽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 3.2.1 三种体芽菜发芽及体芽生长时间的比较 |
| 3.2.2 不同浓度的GA对三种体芽菜发芽枝条数的影响 |
| 3.2.3 不同浓度的GA对三种体芽菜发芽量的影响 |
| 3.3 不同浓度的GA对三种体芽菜生长速度的影响 |
| 3.3.1 不同浓度的GA对垂柳体芽长度的影响 |
| 3.3.2 不同浓度的GA对花椒体芽长度的影响 |
| 3.3.3 不同浓度的GA对香椿体芽长度的影响 |
| 3.4 不同浓度的GA对体芽菜产量的影响 |
| 4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2 结论 |
| 4.3 芽菜类蔬菜的生产与展望 |
| 4.3.1 芽菜类蔬菜生产系统的智能化 |
| 4.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的深入化 |
| 4.3.3 芽菜类蔬菜营养研究的全面化 |
| 4.3.4 芽菜类蔬菜生产技术的创新化 |
| 4.3.5 芽菜类蔬菜新产品的开发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致谢 |
| 1 芽苗菜的发展现状 |
| 2 芽苗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2.1 生产环境要求高,普及难度大 |
| 2.2 市场上存在安全风险 |
| 2.3 运输和储存难 |
| 2.4 附加值低 |
| 3 发展对策 |
| 3.1 制定芽苗菜生产规范,规范芽苗菜市场管理 |
| 3.2 合理控制芽苗菜生产环境 |
| 3.3 开发新型栽培技术,促进芽苗菜的发展 |
| 3.4 研发新型芽苗菜品种,注重市场开阔 |
| 3.5 采用整盘活体销售方式,延长芽苗菜的货架期 |
| 4 芽苗菜的应用前景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文献综述 |
| 1.1 油菜素内酯概述 |
| 1.1.1 油菜素内酯的发现 |
| 1.1.2 油菜素内酯的作用机制 |
| 1.2 纳米硒概述 |
| 1.2.1 自然态硒 |
| 1.2.2 纳米硒 |
| 1.2.3 硒的生物学特性 |
| 1.3 纳米及纳米技术 |
| 1.3.1 纳米及纳米技术 |
| 1.3.2 纳米生物技术 |
| 1.4 复合营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 |
| 1.5 芽苗菜概述 |
| 1.5.1 芽苗菜的含义 |
| 1.5.2 芽苗菜的类型 |
| 1.5.3 芽苗菜的生产 |
| 1.5.4 芽苗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
| 1.6 立题依据 |
| 2 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的配制 |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 2.1.1 主要试剂 |
| 2.1.2 主要仪器 |
| 2.2 纳米制剂的制备 |
| 2.2.1 硒纳米制剂的制备 |
| 2.2.2 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的制备 |
| 2.3 纳米制剂的表征 |
| 2.3.1 纳米硒的直观表征 |
| 2.3.2 纳米硒的物理表征 |
| 2.4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检测 |
| 2.4.1 储藏稳定性 |
| 2.4.2 结构稳定性 |
| 2.5 纳米硒的贮存 |
| 3 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对几种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
| 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 3.2 实验方法 |
| 3.3 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
| 3.3.1 形态指标测定 |
| 3.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反应物浓度对制剂形成的影响 |
| 4.1.1 反应物浓度对纳米硒制剂形成的影响 |
| 4.1.2 反应物浓度对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形成的影响 |
| 4.2 纳米制剂的表征结果 |
| 4.2.1 直观表征结果 |
| 4.2.2 物理表征结果 |
| 4.3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检测结果分析 |
| 4.3.1 贮存稳定性检测结果 |
| 4.3.2 结构稳定性检测 |
| 4.4 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对三种芽苗菜培育的影响 |
| 4.4.1 不同方法复合制剂处理对三种芽苗菜形态指标的影响 |
| 4.4.2 浸种处理对黄豆芽形态指标的影响 |
| 4.4.3 喷施处理对豌豆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 4.4.4 复合制剂对蒜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 4.4.5 复合制剂对两种苗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4.6 复合制剂对三种芽苗菜SOD活性的影响 |
| 4.4.7 复合制剂对三种芽苗菜POD活性的影响 |
| 4.4.8 复合制剂对三种芽苗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4.4.9 复合制剂对三种芽苗菜硒含量的影响 |
| 5 讨论 |
| 5.1 纳米制剂制备的影响因素 |
| 5.2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 |
| 5.3 油菜素内酯-纳米硒复合制剂对三种芽苗菜培育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 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1 芽苗菜的概述 |
| 1.1 芽苗菜的特点 |
| 1.1.1 芽苗菜是活体蔬菜 |
| 1.1.2 芽苗菜是绿色食品 |
| 1.1.3 芽苗菜是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 |
| 1.1.4 芽苗菜的形式多样 |
| 1.1.5 芽苗菜是高效蔬菜 |
| 1.2 芽苗菜的种类 |
| 1.3 芽苗菜的生产操作规程 |
| 2 芽苗菜的发展现状 |
| 2.1 我国芽苗菜发展现状 |
| 2.2 信阳市芽苗菜生产现状 |
| 3 信阳市发展芽苗菜产业的途径 |
| 3.1 做好科技示范建立生产合作社促进芽苗菜生产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 |
| 3.2 做好宣传顺利打通销售渠道 |
| 3.3 做好生产规划及基地选择以防产品滞销 |
| 3.4 做好生产管理以保证产品质量 |
| 4.5 做好产品包装以保证产品增值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芽苗菜的种类及特点 |
| 1.1.1 芽苗菜的种类 |
| 1.1.2 新鲜芽苗菜的特点 |
| 1.2 芽苗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
| 1.2.1 芽苗菜产业国内发展状况 |
| 1.2.2 芽苗菜产业国外发展状况 |
| 1.3 影响芽苗菜生产的因素 |
| 1.3.1 浸种 |
| 1.3.2 栽培基质 |
| 1.3.3 栽培密度 |
| 1.3.4 光照 |
| 1.3.5 温度 |
| 1.3.6 其他 |
| 1.4 芽苗菜的研究前景 |
| 1.5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
| 1.5.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5.2 本论文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 第2章 芽苗菜品种的筛选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品种 |
| 2.1.2 栽种方法 |
| 2.1.3 筛选评价指标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感官评价结果 |
| 2.2.2 发芽率、发芽时间、生长期、平均苗高、产率结果 |
| 2.3 采用TOPSIS法对苗菜品种进行优化筛选 |
| 2.3.1 规范化矩阵构造 |
| 2.3.2 欧式距离以及相对接近度指数计算 |
| 2.4 结论与讨论 |
| 第3章 嫩芽类蔬菜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2.1 正交试验结果 |
| 3.2.2 不同栽培条件对芽菜生长的影响 |
| 3.3 权矩阵优化筛选 |
| 3.3.1 指标层矩阵、因素层矩阵、水平层矩阵构造 |
| 3.3.2 考察指标的权矩阵计算 |
| 3.3.3 紫油菜栽培条件优化筛选结果 |
| 3.3.4 萝卜芽和羽衣甘蓝栽培条件优化筛选结果 |
| 3.4 结论与讨论 |
| 第4章 芽苗菜立体穴盘栽培研究 |
| 4.1 不同穴盘规格对苗菜立体穴盘栽培的影响 |
| 4.1.1 材料与方法 |
| 4.1.2 结果与分析 |
| 4.2 苗菜土培栽培技术与立体穴盘栽培比较研究 |
| 4.2.1 材料与方法 |
| 4.2.2 指标测定与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立体穴盘栽培与土培苗菜品质比较 |
| 4.3.2 立体化栽培对穴盘蔬菜生长的影响 |
| 4.4 结论与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大豆芽菜营养价值 |
| 2 大豆芽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
| 3 大豆芽菜的生产 |
| 3.1 工艺流程 |
| 3.2 大豆芽菜生产方法 |
| 3.3 大豆芽菜生产条件 |
| 4 大豆芽菜的特点 |
| 4.1 营养丰富 |
| 4.2 食用安全 |
| 4.3 生产简单 |
| 4.4 原料易得 |
| 4.5 效益高 |
| 5 发芽大豆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 |
| 5.1 蛋白质 |
| 5.2 氨基酸 |
| 5.3 脂类 |
| 5.4 碳水化合物 |
| 5.5 维生素 |
| 5.6 矿物质 |
| 5.7 抗营养因子 |
| 6 大豆芽菜生产的研究进展 |
| 6.1 大豆芽菜生产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 6.2 功能型豆芽的研究 |
|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不同密度处理对绿瓣大豆芽菜生长和生物产率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测定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品种对绿瓣大豆芽菜生物产率及发芽率的影响 |
| 2.2 播种密度对绿瓣大豆芽菜生长的影响 |
| 3 讨论 |
| 第三章 光照和采收时间对绿瓣大豆芽菜感官品质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第四章 浸种过程中大豆吸水率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测定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浸种过程中大豆吸水率的变化 |
| 2.2 浸种过程中游离氨态氮含量的变化 |
| 2.3 浸种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 2.4 浸种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 3 讨论 |
| 第五章 绿瓣大豆芽菜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测定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大豆芽菜长度随发芽时间的变化 |
| 2.2 大豆芽菜水分含量的变化 |
| 2.3 大豆芽菜氨态氮含量的变化 |
| 2.4 大豆芽菜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 2.5 大豆芽菜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 2.6 大豆芽菜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
| 2.7 大豆芽菜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 3 讨论 |
| 第六章 不同浓度碘处理对绿瓣大豆芽菜生长及营养素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测定方法 |
| 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浓度的碘化钾浸泡对大豆吸水率的影响 |
| 2.2 不同浓度的碘化钾溶液培养对绿瓣大豆芽菜生长的影响 |
| 2.3 不同浓度的碘化钾溶液培养对绿瓣大豆芽菜中Vc、氨态氮、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 2.4 不同浓度的碘化钾培养对绿瓣大豆芽菜中碘含量的影响 |
| 2.5 绿瓣大豆芽菜成分与不同培养液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
| 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1 芽苗类蔬菜的定义和分类 |
| 1.1 芽苗类蔬菜的定义 |
| 1.2 芽苗类蔬菜的分类 |
| 1.2.1 根据营养源的不同划分。 |
| 1.2.2 根据形状不同划分。 |
| 2 芽苗类蔬菜的特点 |
| 2.1 营养价值较高 |
| 2.2 有特殊医疗保健功能 |
| 2.3 安全卫生 |
| 3 芽苗类蔬菜的烹饪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