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体外诱导和快繁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狗肝菜愈伤组织诱导和离体快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彬杰[1](2021)在《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食用百合N6鳞茎作为试验材料,选择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在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增殖、小鳞茎诱导和生根培养中的影响,以及不同基质对练苗移栽的影响。建立一套完整的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填补内蒙古食用百合研究空白,为食用百合在内蒙古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食用百合鳞片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筛选出最佳百合鳞茎部位和层数。最佳鳞片层次为内层,其次为中层和外层。最佳鳞片部位为中部,其次为下部和上部。选择百合鳞茎内层中部作为外植体,其诱导率最高为55.56%,且污染率较低。最佳消毒方式为75%酒精30s+2.5%Nacl O 7min。2.以NAA/6-BA组合诱导消毒后的百合鳞片,通过直接再生途径生成不定芽,得出高浓度的6-BA和NAA诱导率最高,不定芽长势最好。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 mg/L NAA+1 mg/L 6-BA,诱导率96.67%。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1 mg/L NAA+0.5 mg/L 6-BA,增殖系数为3.67,其不定芽成簇生长,苗健壮,植株长势最佳。最佳继代次数为三代。当继代到第四代时,植株矮小,叶片细长,个别叶片泛黄,其移栽成活率较低。4.食用百合小鳞茎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 NAA+2 mg/L 6-BA+蔗糖60g/L,其鳞茎形成率为71.1%,鳞茎鲜重为0.899 g,鳞茎高度为0.155 cm,以及鳞茎直径为0.848 cm,其鲜重、直径和高度均强于其他处理。5.最佳诱导生根培养基为:0.5 mg/L NAA+0.3 mg/L IBA+MS,生根率为93.33%;生根数为14,平均根长为3.67 cm。6.三种因素对食用百合生根率的影响顺序为:NAA>蔗糖>活性炭。优化后的最佳生根诱导条件为:NAA 0.34 mg/L,蔗糖13.67 g/L,活性炭0.28 mg/L,理论生根率为90.76%。采用Box-Beknhen(BBD法)中心组合原理设计,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百合的生根率。7.最佳炼苗移栽基质为国产草炭土,其成活率90%,平均株高为7.75cm。

黄伟伟[2](2021)在《徐香猕猴桃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猕猴桃因维C含量高、果肉酸甜可口而备受人们青睐。传统育苗方法存在诸多弊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组织培养的方式繁育猕猴桃苗木,不仅能克服传统育苗的弊端,还有利于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建立无菌育苗体系,快速、高效地繁育出质量稳定的种苗,实现快速推广应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徐香猕猴桃作为市场确认的具有巨大潜力的一个优良品种,已被西峡县作为猕猴桃产业的重要品种组成,但当前采用传统育苗方式繁育徐香猕猴桃种苗周期较长,且所育出的种苗感病严重,长势较差,给生产带来较大影响。本试验以徐香猕猴桃带腋芽茎段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建立徐香猕猴桃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同时探索和优化快繁体系建立过程的诸多影响因素,尽可能实现组织培养过程的精准控制,为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徐香猕猴桃茎段最佳消毒方法:75%的酒精30 s+0.1%Hg Cl2 8 min,成活率高达60.00%,污染率和褐化率为20.00%,均为最低值。(2)诱导腋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3 mg/L 6-BA+0.2 mg/L NAA,腋芽的最高萌发率为90.00%。(3)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5 mg/L 6-BA+0.5 mg/L NAA,平均增殖系数最高为3.23。(4)叶盘直接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3 mg/L 6-BA+0.3 mg/L NAA,其萌芽率高达90.00%,褐化率仅为10.00%;叶柄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3 mg/L6-BA+0.3 mg/L NAA,其萌芽率高达86.67%,褐化率仅为13.33%。(5)壮苗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 GA3,芽苗高度达到最大值4.50 cm,茎粗可达2.45 mm,增殖系数达到最大值5.37,芽苗长势较好。(6)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 MS+0.7 mg/L IBA,生根率高达100.00%。(7)移栽前最佳开盖炼苗时间为5 d;河沙、腐殖土、蛭石=1:1:1时移栽苗成活率最高,可达93.33%。

任重[3](2020)在《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为茄科(Solanaceae)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果实富含丰富的花青素、多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被称之为天然的抗氧化剂。黑果枸杞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作为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先锋树种,还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近年来,由于黑果枸杞生长环境的恶化,加之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芽率低、人们的破坏性采摘等原因,导致黑果枸杞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目前,黑果枸杞已开始人工栽培,但在良种选育和繁殖、定向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并建立了黑果枸杞离体快繁体系,为我国黑果枸杞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转录组数据开发并筛选出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的20对SSR引物用于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对SSR-PCR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2.所有引物在黑果枸杞的样品中均能有效扩增,可以用于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基于SSR标记黑果枸杞居群的主要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等位基因平均为1.66,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36,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1,Shannon指数平均为0.31,观察杂合度(Ho)的平均值为0.30,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23。通过软件计算得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说明本研究中采集到的黑果枸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3.AMOVA分析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部,居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居群间基因流(Nm)为0.5026,说明黑果枸杞居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4.Mantel检验黑果枸杞各群体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矩阵的关系,结果显示出较低的相关性(r2=0.037,P=0.250),这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特征没有明显受到地理距离隔离的影响。经BOTTLENECK软件分析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黑果枸杞3个群集在遗传瓶颈的两种模型IAM和TPM下均有显着的过度杂合(P<0.01)和显着的遗传瓶颈效应(P<0.01),这表明黑果枸杞群体的遗传分布很有可能受到遗传瓶颈效应的影响。5.黑果枸杞快繁技术体系为:以无菌苗为培养材料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NAA(0.5mg/L),愈伤组织生长情况最佳,出愈率达95%;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0.2mg/L),不定芽的增殖系数为5.6,以培养基MS+6-BA(0.2mg/L)+NAA(0.05mg/L)的配方诱导不定芽增殖成丛生芽效果最好;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 MS+IBA(0.2mg/L),生根率为80%。

黄素姣[4](2020)在《三个牡丹品种的离体快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牡丹(Paeonia sect.Moutan)是我国着名的观赏花木,传统繁殖方法难以实现其优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而组织培养技术具有繁殖系数高、易成苗的优势。经过多年研究初步形成体系。但有关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以鳞芽为外植体进行快繁鲜有报道;且一些优良品种的离体快繁体系尚未运用到工厂化育苗中,在技术环节上仍然存在增殖率低、生根困难等问题亟待突破。本文以紫斑牡丹及两个远缘杂交品种‘正午’(Paeonia×lemoinei‘High Noon’)和‘皇冠’(Paeonia×lemoinei‘Yellow Crown’)的鳞芽为研究对象,从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增殖培养、生根培养、驯化移栽等4个阶段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斑牡丹离体快繁技术体系初步建立:(1)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7个紫斑牡丹品种中,‘京华晴雪’启动培养表现最优,萌发率为100%且腋芽分化数为4.68;其中,以‘京华晴雪’为研究材料发现,基本培养基启动培养效果依次为改良WPM>DKW>SH>B5;在WPM培养基中,当NH4NO3浓度为200~400mg/L,Ca(NO3)2浓度为1668~2224mg/L时外植体分化效果最好;(2)增殖培养:‘京华晴雪’组培苗在改良WPM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增殖困难、玻璃化严重死亡,而在DKW培养基中附加MT0.5mg/L+GA30.1mg/L时增殖率达3.17,有效解决了紫斑牡丹增殖率低且玻璃化严重的问题,继代培养次数以3次为佳;(3)生根培养:活性炭复壮培养30d对‘京华晴雪’无促根作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会导致试管苗质量降低从而难以生根,根诱导培养基中附加1.0 mg/LIBA时‘京华晴雪’生根率最高为37.2%,根系愈伤组织少;(4)驯化移栽:将生根苗置于4℃低温下暗培养7天打破休眠,以有无新叶和愈伤组织大小为分级标准,‘京华晴雪’的一级生根苗(萌生健壮新叶,根部无愈伤组织)移栽60d后成功获得移栽苗,成活率最高为30%。2.‘正午’和‘皇冠’牡丹离体快繁体系的优化:(1)增殖培养:‘皇冠’组培苗褐化严重,2.0mg/L的Ag NO3能够有效改善‘皇冠’褐化严重的问题;在改良WPM中附加BA0.2mg/L+GA30.1mg/L+ZT0.05mg/L时;‘皇冠’增殖率由原来的1.81提升至3.2,最佳继代次数为3次;‘正午’牡丹芽原座增殖潜力巨大,在改良WPM培养基中添加MT0.5mg/L+GA30.2mg/L+ZT0.2mg/L,次生芽丛增殖系数为3.58,大大提升了繁殖效率;10mg/L间苯三酚能改善‘正午’高继代不定芽的的质量;硅酸盐浓度为5~15mg/L会导致‘正午’和‘皇冠’生长发育迟缓,因此不建议使用;(2)生根培养优化:MT复壮培养30d有利于‘正午’和‘皇冠’生根,且基部愈伤组织极少;IBA0.5mg/L+NAA0.1mg/L激素浓度组合诱导‘皇冠’生根效果好,生根率由28.96%提升至35.57%;不同外源酚酸类添加剂的促根作用不同,绿原酸能显着增加‘正午’和‘皇冠’的根数,但基部愈伤明显;间苯三酚能改善‘正午’试管苗的生根质量,生根率为48.22%;香豆素的使用会阻碍‘正午’生根;(3)驯化移栽:0.2mg/L赤霉素能解除‘正午’生根苗的休眠,移栽成活率为55%,移栽苗抽出新叶对存活起关键作用,‘正午’和‘皇冠’一级苗在移栽60d后成活率分别为40%和33%。

周小雪[5](2020)在《崖柏的离体快速繁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为柏科(Cupressaceae)崖柏属(Thuja)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裸子植物和孑遗植物。崖柏于1892年4月被首次发现,而后“绝迹”了100多年。1999年被重新发现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2003年将其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崖柏主要分布在我国重庆市城口县和开县海拔700 m~2200 m的石灰岩山地,野生种群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崖柏种群持续野外调查发现,其种群年龄结构出现严重不连续现象,幼苗幼树级个体数量不足且存活率较低;崖柏的结实量极低,种子数量严重缺乏,且败育现象非常严重,不具备通过种子大量繁殖的基本条件;扦插繁殖也存在插穗资源有限、年龄效应、位置效应等诸多问题。总体上,崖柏现存数量十分有限,生存状况严峻,种群处于极度衰退状态,亟待进行拯救繁育。所以,对于有性繁殖困难,繁殖材料极度缺乏的珍稀濒危树种而言,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克服这些问题,成为其种群扩繁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崖柏为实验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方法,以崖柏当年生幼嫩枝条的茎尖、鳞叶、鳞叶茎段为外植体,通过起始培养、丛芽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移栽建立了崖柏的离体快繁体系,为崖柏的种群扩繁和拯救保护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崖柏的起始培养以重庆市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崖柏保护繁育基地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当年生幼嫩枝条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取材季节(4月、10月)、不同外植体(鳞叶、茎尖、鳞叶茎段)、不同表面消毒剂(2%NaClO、5%NaClO、0.1%HgCl2、0.15%HgCl2)与消毒时间(8、12、16、20 min)以及不同植物抑菌剂PPM(0.1%、0.15%、0.2%)、益培灵(50 mg·L-1、100 mg·L-1、150 mg·L-1)对崖柏无菌材料获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月份为取材最适季节,最佳外植体为茎尖;外植体最佳表面消毒方法为用75%的乙醇消毒1 min,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5%HgCl2消毒16min,无菌水冲洗5次,然后接种于含0.15%PPM的1/2SH基本培养基中;将茎尖接种到1/2SH+2 mg·L-1 Trans-ZT的启动培养基中,叶尖新生芽长势较好,长度可达2.47 cm;在此起始培养条件下继续生长、增殖,平均繁殖系数达4.55(倍),生长良好,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无菌苗。2.崖柏的丛芽诱导以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无菌苗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1/2SH+2 mg·L-1 Trans-ZT+NAA(0、0.5 mg·L-1)、1/2SH+2 mg·L-16-BA+NAA(0、0.5 mg·L-1)、1/2SH+2 mg·L-1 KT+NAA(0、0.5 mg·L-1)、1/2 SH+2mg·L-1 TDZ+NAA(0、0.5 mg·L-1)、不同基本培养基(1/2SH、MS、WPM、DCR)以及不同浓度的Trans-ZT(1.0、1.5、2.0、2.5、3.0、3.5、4.0mg·L-1)对丛芽诱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丛芽诱导的最佳基本培养基为1/2SH,单一使用细胞分裂素Trans-ZT比与生长素NAA搭配使用对丛芽的诱导效果更好,最佳丛芽诱导培养基为浓度1/2SH+2 mg·L-1 Trans-ZT,诱导率高达100%,繁殖系数最高(11.28倍),丛芽长势良好。3.不定芽的继代增殖培养以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丛芽的单个不定芽为外植体,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Trans-ZT(1.5、2.0、2.5、3.0mg·L-1)和NAA(0、0.2、0.4、0.6 mg·L-1)对崖柏不定芽继代增殖的影响。将连续继代3次以上的不定芽接种到含不同种类及浓度抗褐化剂Vc(1.0、2.0、3.0 mg·L-1)、Na2S203(1.0、2.0、3.0 mg·L-1)、活性炭AC(1.0、2.0、3.0 g·L-1)的抗褐化培养基中以及不同盐浓度及激素配比1/4SH+1.5 mg·L-1 Trans-ZT+0.15 mg·L-1 NAA、1/4SH+1.0 mg·L-1 Trans-ZT+0.1mg·L-1 NAA、1/4 SH、1/2SH+1.5 mg·L-1 Trans-ZT+0.15 mg·L-1 NAA、1/2SH+1.0mg·L-1 Trans-ZT+0.1 mg·L-1 NAA的防弱化培养基中,研究其对崖柏丛芽褐化程度、弱化程度及生长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崖柏不定芽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1/2SH+2.0 mg·L-1Trans-ZT+0.2 mg·L-1 NAA,1~4代平均繁殖系数为12.40;VC、Na2S203和AC均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丛芽褐化,AC浓度为2.0 g·L-1时效果最好,丛芽基本没有出现褐化现象,为崖柏丛芽的最佳抗褐化剂;适当降低培养基盐浓度及激素浓度能有效缓解丛芽的弱化现象,防治崖柏丛芽弱化的最适培养基为1/4SH+0.5mg·L-1Trans-ZT+0.05 mg·L-1 NAA,丛芽长势较好。4.不定芽的伸长以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继代培养中生长良好的两种单个不定芽(鳞叶型、针叶型)为外植体,研究了两种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GA3(0、0.5、0.75、1.0 mg·L-1)、NAA(1.0、1.5、2.0 mg·L-1)在DCR培养基中对不定芽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定芽在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DCR基本培养基中伸长效果最好,生长健壮。5.不定芽的生根以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伸长培养中生长健壮的鳞叶型不定芽和针叶型不定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三种不同的生根方法:一般生根法(将不定芽接种在含不同浓度(0、1.0、2.0、3.0 mg·L-1)IBA和(1.0、2.0、3.0 mg·L-1)ABT生根粉的DCR培养基中)、基部速蘸法(将不定芽基部分别用100 mg·L-11 IBA、100 mg·L-1ABT生根粉速蘸5~15 s后转入DCR基本培养基中)、孔隙生根基质替代琼脂生根法(用珍珠岩:蛭石=1:1的多孔隙近黑暗的基质代替培养基中的琼脂)对崖柏不定芽生根率、根长和生长状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鳞叶型不定芽不易诱导出不定根,针叶型不定芽的生根率明显高于鳞叶型。基部速蘸法的生根效果优于一般生根法,100 mg·L-11 IBA速蘸针叶型不定芽基部10 s后接入DCR基本培养基中,生根率达76.67%,不定根平均长度为(12.65 cm),不定芽生长旺盛,根系较为发达;孔隙生根基质能有效改善鳞叶型不定芽在琼脂生根培养基中的褐化情况,但生根率仍较低,最高仅为27.78%。6.崖柏试管苗的移栽以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炼苗方法(封瓶炼苗7、12、17 d;开瓶炼苗2、3、4 d)和移栽基质(品氏营养土、珍珠岩:蛭石:品氏营养土=1:1:1、腐殖土、珍珠岩:蛭石:腐殖土=1:1:1、珍珠岩:蛭石=1:1)对崖柏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及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封瓶炼苗17 d,然后再开瓶炼苗2 d为崖柏试管苗的最佳炼苗方法,存活率达100%;最佳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蛭石:品氏营养土=1:1:1,幼苗存活率为100%;将炼苗后的试管苗(20株)移栽到校内实验基地,60 d后成活率达80%,幼苗生长良好。

杨惠婷[6](2019)在《单头切花白菊的离体倍性诱变与‘金扇’的组培快繁》文中认为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花卉,原产自中国。切花菊品种繁多,观赏性强,文化内涵深远,年销量居世界切花首位。切花菊‘岩之白扇’(Iwa-no-hakusen)和‘优香’(Floral Yuka)均是深受市场喜爱的白菊切花品种,是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的殡葬祭祀用花,福建省内的栽培推广面积较大。‘金扇’是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黄色切花菊品种,花型优美花色金黄。具有很大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本研究在切花白菊组培快繁的基础上,选用二硝基苯胺类诱变剂二甲戊灵、氟乐灵以及生物碱秋水仙素,对‘岩之白扇’(以下简称‘白扇’)和‘优香’无菌苗茎段采用浸渍法进行倍性诱变,比较不同的诱导剂在不同浓度和时间下,对离体切花白菊的诱变效果,并进一步鉴定比较变异植株与原植株的农艺性状差异;本研究还以切花菊‘金扇’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金扇’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切花菊‘白扇’和‘优香’的离体倍性诱变体系,筛选最佳诱变剂处理组合。选用二甲戊灵、氟乐灵、秋水仙素3种倍性育种诱变剂,采用浸渍法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切花白菊‘岩之白扇’和‘优香’进行的诱变。结果显示,对于‘白扇’:二甲戊灵和氟乐灵的最适剂量分别为200μmol·L-1 36 h和150μmol·L-1 36 h;秋水仙素最适剂量为0.1%溶液浸渍12 h。对于‘优香’:二甲戊灵和氟乐灵的最适剂量分别为150μmol·L-1 36 h和200μmol·L-1 24 h;秋水仙素最适剂量为0.05%溶液浸渍12 h。‘白扇’和‘优香’最高突变率分别可达36.67%和41.67%。从能够达到的最高突变率来看,3种试剂的诱导效果:氟乐灵>二甲戊灵>秋水仙素。2.切花菊初代突变体的染色体倍性鉴定。对‘白扇’和‘优香’的初代突变体与对照组的无菌苗根尖进行制片并观察比较。2种切花菊染色体对照植株均为六倍体(2n=6x=54)基础上的非整倍体,其初代突变体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明显增多,数量约为70-80条,未观察到染色体数为108条的体细胞。3.对突变体进行叶片气孔观察。突变体植株叶片气孔观察表明,突变体植株的叶片气孔显着增大,气孔密度降低。二甲戊灵和氟乐灵处理得到的‘白扇’和‘优香’突变体植株气孔长度分别增加17.99%和16.70%;气孔宽度分别增加了31.78%和8.88%;气孔密度分别减少4.85%和50.25%。秋水仙素诱导处理得到的‘白扇’和‘优香’突变体植株气孔长度分别增加21.29%和32.65%;气孔宽度分别增加了18.29%和24.38%;气孔密度分别减少17.20%和56.39%。4.突变体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和比较。将‘白扇’的初代突变体和体外增殖三代的突变体后代无菌苗栽种至生产大棚。观察盛花期的农艺性状,统计每个突变体单株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叶长、叶宽、花序直径和舌状花数7项农艺性状指标。突变体植株形态变化明显,株高显着降低,叶片显着增大,花序直径增加但不显着,舌状花数量增多且形态变化丰富。相比于对照组‘白扇’,初代突变体植株的在盛花期时的株高和节间长分别减少41.88%和25.64%;茎粗增加24.09%;叶长和叶宽分别增大10.07%和21.23%;花径增大12.25%;舌状花数增多17.11%。相比于对照组,体外增殖三代的突变体植株的株高和节间长分别减少46.88%和35.96%;茎粗增加18.80%;叶长和叶宽分别增大22.85%和18.29%;花径增大7.54%;舌状花数增多16.33%。证明这些遗传性状能够通过离体快繁进行保留。5.从突变体中筛选出8个性状优良的单株。拟定简单易行的评判标准,筛选出的优良单株整体表现为株型紧密,叶片大且紧凑,花头饱满,花序直径较大,花色洁白,舌状花以桂瓣和管瓣居多。其中优良单株1、4、7来源于150μmol·L-1氟乐灵浸渍24 h的三代突变体,优良单株2、5来源于150μmol·L-1二甲戊灵浸渍36 h的三代突变体,优良单株3、6则分别来自于100μmol·L-1氟乐灵处理36 h和12 h的初代突变体植株,优良单株8来自二甲戊灵浓度为100μmol·L-1处理时间为24 h的突变体的无性后代。6.建立了单头切花黄菊‘金扇’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原种扦插苗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金扇’的组培快繁体系,试验结果表明:最适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1.5 mg/L+NAA0.05 mg/L;最适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 mg/L+NAA0.2mg/L;生根试验中,1/2MS+IBA 0.20 mg/L最利于切花黄菊‘金扇’的生根培养;炼苗移栽时,经过4d开盖处理炼苗,并选用草炭土和蛭石以1:1配比作为移栽基质,成活率可达100%,能够得到优良的炼苗移栽的效果。

吴雪[7](2019)在《红花草莓茎尖组培快繁与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建立》文中认为草莓属植物开白花,红花草莓(Fragaria×Potentilla)为属间杂种,花朵呈红色或粉色,色彩鲜艳,是一种观赏兼食用的新型花卉,可应用于园林绿化及室内盆栽观赏,具有良好观赏价值与开发潜力。本试验以红花草莓品种‘四季红’的匍匐茎茎尖为外植体,分析了培养基、外源激素等对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的影响,建立了红花草莓无菌试管苗离体快繁体系,为红花草莓的良种繁育打下了基础,对实现红花草莓工厂化繁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四季红’、‘粉佳人’、‘俏佳人’、‘粉公主’、‘小桃红’、‘红玫瑰’、‘莓红’、‘SF14’、‘26SF’、‘X1-3’10个品种品系叶片为外植体,分析了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暗培养、接种方式和AgNO3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植株再生的影响,建立了红花草莓叶片高效离体再生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红花草莓‘四季红’茎尖培养中,通过比较1/2MS、MS、MS+BA 0.5 mg·L-1三种初代培养基对‘四季红’茎尖萌发率的影响发现,MS和MS+BA 0.5 mg·L-1为初代培养基的茎尖萌发率基本没有差异,均显着高于1/2MS,分别为64.43%和65.33%,其中MS+BA 0.5 mg·L-1为初代培养基可产生少量增殖现象。比较了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对红花草莓‘四季红’继代扩繁及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获得继代扩繁的最适培养基为:MS+BA 0.5 mg·L-1+NAA 0.1 mg·L-1,增殖系数为4.23,平均株高为3.80 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1 mg·L-1,生根率达到98.50%,平均根数为18.23条。驯化5d后将组培苗移栽至细沙:蛭石=1:1的沙床中,28 d后统计成活率为83.9%,且植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育良好。以10个红花草莓基因型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建立了红花草莓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红花草莓叶片不定芽分化的主要因素。在比较的10个红花草莓基因型中,6个再生出了不定芽,不定芽分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粉佳人’>‘俏佳人’>‘26SF’>‘14SF’>‘莓红’>‘小桃红’。比较不同激素配比对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综合效果来看TDZ诱导效果良好,且TDZ与NAA的组合效果好于IBA组合,品种‘粉佳人’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TDZ 1.0 mg·L-1+NAA 0.2 mg·L-1。在此培养基上不定芽分化率最高达到44.57%,平均每叶片再生2.93个不定芽;叶片分别以近轴面向下放置和远轴面向下放置两种方式进行接种,结果表明接种方式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影响。但远轴面向下放置时,叶中部拱起呈桥状,叶边缘伤口接触培养基能加速诱导进程,当培养至14 d时开始萌发愈伤组织,55 d时开始着生不定芽。在叶片近轴面向下放置时,叶面呈U字型,叶边缘不能接触培养基,诱导速度相对较慢;比较不同暗培养天数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诱导,发现暗培养14 d能有效提高不定芽分化率,此时的不定芽分化率为63.67%,平均叶片再生不定芽数为3.27个。当暗培养天数大于14 d时不定芽分化率呈下降趋势,暗培养28 d时已显着低于对照组仅为10.12%。通过在培养基内添加一定浓度的AgNO3发现,当AgNO3浓度为2 mg·L-1时可提高叶片的再生频率,但随着浓度的继续升高,反而会抑制叶片不定芽再生。

邓莎[8](2019)在《朱顶红和威尼替舞花姜及盐桦的组织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花卉产业发展迅速,新奇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急需解决其繁殖技术问题;运用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出大批量的花卉种苗和扩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数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本文以新奇花卉朱顶红‘圣茵3号’(Hippeastrum‘Shengyin NO.3’)、威尼替舞花姜(Globba winitti)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盐桦(Betula halophile)为材料,建立离体快繁体系,以期为这三个种类(品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朱顶红鳞茎为外植体,用75%酒精棉球将鳞茎表面擦拭干净,再将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30 s,0.10%HgCl2连续消毒5 min+3 min+2 min,能获得较高成功率,鳞茎诱导培养基是MS+5.00 mg/L 6-BA,最合适的增殖及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LS培养基;鳞茎增殖最佳的切分方式为八分切,培养30 d和60 d后鳞茎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4.28和15.11;最适合鳞茎增殖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6-BA,将鳞茎四分切后于LS+4.00 mg/L 6-BA中培养60 d,鳞茎增殖倍数为11.07;6-BA和NAA配合使用可达到壮苗的效果,采用MS+4.00 mg/L 6-BA+1.50 mg/L NAA培养基,鲜重增量最高;MS+2.00 mg/L PP333下培养的朱顶红叶片短而宽,鳞茎大,具有抑制叶片生长促进鳞茎膨大的作用;在MS+4.00 mg/L 6-BA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20 g/L时的鳞茎直径最大,为7.94 mm;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MS+2.00 mg/L IBA,生根率为100%;朱顶红易于移栽,在试验的14种基质中成活率均为100%,其中泥炭土及混合基质椰糠:珍珠岩:蛭石=1:1:1和泥炭土:珍珠岩:椰糠=1:1:1三种基质中的朱顶红长势最好。(2)以威尼替舞花姜未开放的花蕾及由根茎萌发出的幼芽为外植体,用75%酒精棉球将外植体表面擦拭干净,再将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30 s,0.10%HgCl2连续消毒5 min+3 min+2 min(花蕾外植体则连续消毒3 min+2 min+1 min),通过此三步消毒法获得较高的表面消毒成功率。在MS+2.00 mg/L 2,4-D+0.50 mg/L 6-BA和MS+5.00 mg/L 6-BA+0.01 mg/L NAA中进行初代培养,30 d后分别获得20.00%和80.95%的不定芽诱导率。由两种外植体诱导而来的不定芽的增殖倍数无显着性差异;最适合的增殖基本培养基为MS,在MS培养基中添加0.10 mg/L TDZ下不定芽直接进行体细胞胚发生,增殖倍数为16.46;最适合不定芽增殖的接种密度为每瓶15个单芽,培养30 d后不定芽的增殖倍数为7.28。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0 mg/L NAA,生根率100%;最佳移栽基质为泥炭土:蛭石=2:1,移栽30 d后成活率为100%。(3)以盐桦茎尖和茎段为外植体,用75%酒精棉球将外植体表面擦拭干净,再将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30 s,0.10%HgCl2连续消毒5min+3 min+2 min,污染率最低,为34%。最适合盐桦不定芽诱导的基本培养基为B5培养基;在继代培养基MS+0.50 mg/L 6-BA+0.05 mg/L NAA中,接种每瓶20-25个带两个节位的茎段时增殖倍数最高,但不定芽较细弱;不定芽增殖最佳的培养基是MS+0.50 mg/L 6-BA,增殖倍数为31.04;在1/2 MS或MS培养基中添加0.50 mg/L IBA的培养基中有利于壮苗;在培养基中加入蔗糖30 g/L、45 g/L时茎干较粗;在壮苗培养中加入PP333能使盐桦试管苗茎干和根系变粗、植株矮化,浓度以0.50 mg/L最佳;3000 Lux光照强度培养条件下,盐桦组培苗长势最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30 mg/L NAA,生根率为100%。最适于盐桦移栽的基质为河沙:泥炭土=1:1,移栽成活率为95%,小苗较健壮。

咸宏康[9](2019)在《金樱子器官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文中认为金樱子(Rosa laevigataMichx.)为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常绿攀援灌木,一般生长在海拔100~1600m的向阳山野,原产于我国,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及西南地区,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以金樱子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再以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系统开展了器官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研究以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初步尝试。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野生金樱子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对影响金樱子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合金樱子的初代培养培养基是 MS+NAA0.1 mg/L+6-BA0.5 mg/L+GA34 mg/L+蔗糖 30 g/L+琼脂 7.5 g/L,培养3周,腋芽可全部萌发且生长状况良好;适合金樱子继代增殖的培养基是MS+NAA0.1 mg/L+6-BA1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培养3周,增殖系数可达到4.5;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MS+NAA0.1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培养3周,生根率可达100%。2.以金樱子无菌苗的划伤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组合、暗培养时间、添加物L-脯氨酸、叶片不同部位对不定芽直接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TDZ浓度为1.5 mg/L,NAA浓度为0.0005 mg/L时,不定芽直接发生率最高,为9.5%;不同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直接诱导具有一定影响,暗培养时间为10d时不定芽的直接发生率最高,为10.5%;添加了不同浓度的L-脯氨酸后不定芽的诱导率不增反降,所以以不添加L-脯氨酸为宜;叶片不同部位的再生率比较中,仅带叶叶柄可直接诱导出不定芽。综上所述,叶片直接再生不定芽的诱导方法是,以金樱子带叶叶柄为外植体,在直接诱导培养基上1/2MS+TDA1.5 mg/L+NAA0.0005 mg/L+CH 100 mg/L+AgNO310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暗培养10 d后,转至正常光周期下培养4周左右,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10.5%。3.以金樱子无菌苗的划伤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组合、暗培养时间、添加物L-脯氨酸、叶片不同部位对不定芽间接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TDZ浓度为1.5 mg/L,NAA浓度为0.0005 mg/L时,不定芽间接发生率最高,为12%;不同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间接诱导具有一定影响,暗培养时间为12d时不定芽的间接发生率最高,为11.5%,不同浓度L-脯氨酸对不定芽间接发生有一定影响,L-脯氨酸浓度为600 mg/L时,不定芽间接发生率最高,达到10.5%;叶片不同部位的再生率比较中,叶盘和带叶叶柄均可间接再生出不定芽。综上所述,叶片间接再生不定芽的诱导方法是,以金樱子带叶叶柄或叶盘为外植体,在间接诱导培养基上MS+TDA1.5 mg/L+NAA0.0005 mg/L+L-Proline600 mg/L+CH100mg/L+AgNO310 mg/L+蔗糖30 g/L+琼脂7.5 g/L,暗培养12 d后,转至正常光周期下培养4周左右,不定芽间接再生率最高,为12%。4.以金樱子无菌苗的叶盘为转化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真空渗透方法,通过研究Basta浓度、特美汀浓度,以及不同侵染方式、不同共培养时间对金樱子叶盘生长和分化的影响,对金樱子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金樱子叶盘及愈伤组织表现出来的对Basta的敏感性具有一致性,筛选所得最适Basta浓度为0.8 mg/L;特美汀对农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本试验中,特美汀的最适浓度为500 mg/L,此时受体材料长势良好,且农杆菌被完全抑制;最适宜的转化方法是真空浸入法,然后共培养3d,共培养结束后继续培养至叶盘逐渐长出愈伤,这时通过植物活体成像系统测其荧光素酶活性最强。

施苏丽[10](2019)在《彩色马蹄莲离体快繁技术及瓶内结球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hybrda)是马蹄莲属球根花卉,叶色、花型俱佳,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切花材料,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彩色马蹄莲最常用的繁殖方法是种子繁殖和分球繁殖,由于这两种方法存在繁殖周期长,繁殖系数低,植株生长状况差,易感染细菌性软腐病和传播病毒等弊端,难以满足生产需要。为了寻求解决办法,本研究以彩色马蹄莲’穆拉诺’(’Murano’)、’孟菲斯’(’Memphis’)、’凯尔索’(’Kelso’)、’刀锋’(’Blade’)、’色拉达’(’Salada’)五个品种种植一茬开花种球为试验材料,研究各品种彩色马蹄莲在不同预处理条件下离体培养污染率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彩色马蹄莲离体快繁的影响,以期建立完整的彩色马蹄莲离体快繁体系。最后利用五个品种的组培苗进行瓶内结球培养研究,比较不同影响因子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寻找关键影响因子,为彩色马蹄莲瓶内种球诱导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外植体预处理方法的筛选’孟菲斯’、’刀锋’适宜的灭菌时间为20min,’穆拉诺’、’凯尔索’、’色拉达’最佳灭菌时间为18min。通过对不同预处理方法的筛选得出,适宜’孟菲斯’、’色拉达’的预处理方法是45℃热水浴处理1.5h,适宜’穆拉诺’、’凯尔索’、’刀锋’的预处理方法是杀菌剂500倍液处理4h。2、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1)彩色马蹄莲愈伤组织诱导:’穆拉诺’、’凯尔索’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是MS+6-BA 1.0 mg/L+NAA0.2mg/L,诱导率分别为56%、47.67%;’孟菲斯’、’色拉达’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是MS+6-BA1.0mg/L+NAA0.3mg/L,诱导率分别为53%、54.67%;’刀锋’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是 MS+6-BA 2.0 mg/L+NAA 0.2 mg/L,诱导率为 78%。(2)彩色马蹄莲不定芽诱导:’穆拉诺’、’刀锋’最佳不定芽诱导激素组合是MS+6-BA 3.0 mg/L+NAA 0.3 mg/L+KT 0.3 mg/L;’孟菲斯’最佳不定芽诱导激素组合是MS+6-BA 5.0 mg/L+NAA 0.5 mg/L+KT 0.2 mg/L;’凯尔索’最佳不定芽诱导激素组合是MS+6-BA 5.0mg/L+NA A0.1 mg/L+KT 0.3 mg/L;’色拉达’最佳不定芽诱导激素组合是MS+6-BA 5.0 mg/L+NAA 0.3 mg/L+KT 0.1 mg/L。研究发现,6-BA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最大,随着6-BA浓度增加,不定芽高度逐渐增加,且生长状态良好,粗壮。(3)彩色马蹄莲丛芽增殖培养:试验发现,激素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丛芽增殖和幼苗生长。’穆拉诺’最佳丛芽增殖培养激素组合是MS+6-BA 3.0 mg/L+TDZ 0.05 mg/L+KT 0.3 mg/L;’孟菲斯’、’色拉达’最佳丛芽增殖培养激素组合是MS+6-BA3.0mg/L+TDZ0.2mg/L+KT0.2mg/L;’凯尔索’、’刀锋’最佳丛芽增殖培养激素组合是MS+6-BA2.0mg/L+TDZ0.1 mg/L+KT0.3 mg/L。(4)彩色马蹄莲生根诱导:’穆拉诺’、’孟菲斯’、’刀锋’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5 mg/L+IBA0.3mg/L;’凯尔索’、’色拉达’最适生根培养基为 1/2MS+NAA0.5mg/L+IBA0.5mg/L。3、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技术研究(1>不同糖浓度与多效唑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高浓度的蔗糖与低浓度的多效唑组合有助于瓶内小球的形成。适宜’穆拉诺’、’孟菲斯’、’刀锋’瓶内小球形成的最优激素组合是MS+NAA0.5mg/L+蔗糖80g/L+多效唑2mg/L;适宜’凯尔索’、’色拉达’瓶内小球形成的最优激素组合是MS+NAA0.5mg/L+蔗糖80g/L+多效唑4mg/L。(2)不同培养基类型和NAA浓度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各品种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结球率存在显着差异。’穆拉诺’、’孟菲斯’、’刀锋’、’色拉达’瓶内小球形成的最佳培养基组合都是MS+草炭120g/L+珍珠岩40g/L+NAA0.8mg/L。适宜’凯尔索’瓶内小球形成的最佳培养基组合是MS+琼脂6 g/L+蔗糖80g/L+NAA 0.5 mg/L。(3)不同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适宜’穆拉诺’、’刀锋’、’色拉达’瓶内小球形成的光照组合是光照强度2000lx,光照时间16h,适宜’孟菲斯’瓶内小球形成的光照组合是光照强度40001x,光照时间8h,适宜’凯尔索’瓶内小球形成的光照组合是光照强度4000lx,光照时间12h。

二、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狗肝菜愈伤组织诱导和离体快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狗肝菜愈伤组织诱导和离体快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百合概述
    1.2 食用百合研究现状
    1.3 百合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培养基的类型
        1.3.2 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3.4 不同因素对小鳞茎诱导的影响
        1.3.4.1 活性炭对小鳞茎的影响
        1.3.4.2 碳源对小鳞茎的影响
        1.3.4.3 光照对小鳞茎的影响
        1.3.4.4 生长延缓剂对小鳞茎的影响
        1.3.4.5 打破休眠对小鳞茎的影响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1.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1.3.7 炼苗移栽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制
        2.2.2 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
        2.2.3 不定芽诱导
        2.2.4 不定芽增殖
        2.2.5 继代次数试验
        2.2.6 小鳞茎诱导
        2.2.7 不定芽生根
        2.2.7.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2.7.2 三种因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2.8 练苗移栽
        2.2.9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植体选择
    3.2 外植体消毒处理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5 继代次数研究
    3.6 小鳞茎诱导研究
    3.7 不定芽生根研究
        3.7.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7.2 三种因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7.2.1 多元二次方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7.2.2 响应曲面分析
        3.7.2.3 模型验证试验
    3.8 练苗移栽结果
4 讨论
    4.1 外植体选择和处理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百合不定芽和小鳞茎诱导的影响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百合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4 不同因素对生根的影响与练苗移栽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徐香猕猴桃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猕猴桃的概述
    1.2 猕猴桃传统育苗方法
        1.2.1 实生苗繁育法
        1.2.2 嫁接繁殖法
        1.2.3 扦插繁殖法
    1.3 猕猴桃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3.1 叶片、叶柄和茎段的离体培养
        1.3.2 花药离体培养
        1.3.3 胚乳培养
        1.3.4 原生质体培养
        1.3.5 离体胚培养
        1.3.6 现阶段猕猴桃组织培养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徐香猕猴桃茎段诱导腋芽和增殖培养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植物激素及其它附加物
        2.1.4 培养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配置
        2.2.2 外植体的消毒处理
        2.2.3 腋芽的诱导
        2.2.4 芽增殖培养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外植体最佳消毒处理方式筛选
        2.3.2 不同激素对腋芽萌发的影响
        2.3.3 不同激素对芽增殖培养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徐香猕猴桃叶片、叶柄诱导不定芽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准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激素对叶片诱导芽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对叶柄诱导芽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赤霉素对徐香猕猴桃壮苗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准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GA_3对徐香猕猴桃芽高的影响
        4.2.2 GA_3对徐香猕猴桃芽苗茎粗及增殖效果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植物激素对徐香猕猴桃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准备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植物激素对组培苗生根率的影响
        5.2.2 不同植物激素对组培苗根长的影响
        5.2.3 不同植物激素对组培苗生根条数的影响
        5.2.4 不同植物激素对组培苗根部愈伤组织的影响
        5.2.5 不同植物激素对组培苗生根形成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徐香猕猴桃组培苗移栽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准备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开盖时间对移栽苗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
        6.2.2 移栽基质对移栽苗成活率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
        1.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1.2 经济林树种遗传多样性
        1.1.3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2.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方法
        1.2.2 经济林树种组织培养技术
        1.2.3 黑果枸杞组织培养技术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1.4 DNA提取
        2.1.5 黑果枸杞转录组获取、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2.1.6 引物设计
        2.1.7 DNA浓度检测
        2.1.8 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1.9 引物的筛选
        2.1.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2.1.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12 数据处理
    2.2 黑果枸杞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药剂
        2.2.3 制备培养基
        2.2.4 无菌苗培养
        2.2.5 愈伤组织诱导
        2.2.6 黑果枸杞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
        2.2.7 生根培养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
        3.1.1 黑果枸杞DNA提取
        3.1.2 黑果枸杞转录组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3.1.3 黑果枸杞转录组SSR位点鉴别及引物设计
        3.1.4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分析
        3.1.5 引物筛选结果及多态性分析
        3.1.6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7 黑果枸杞的群体分化和群体结构分析
        3.1.8 黑果枸杞群体遗传距离、地理隔离和遗传瓶颈分析
    3.2 黑果枸杞茎段组织培养体系
        3.2.1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3.2.2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与增殖
        3.2.3 黑果枸杞茎段愈伤组织生根诱导
4 讨论
    4.1 黑果枸杞SSR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
        4.1.1 基于黑果枸杞转录组数据开发黑果枸杞SSR标记
        4.1.2 黑果枸杞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分化
        4.1.3 黑果枸杞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的群体样本选择
    4.2 黑果枸杞苗木组织培养技术
        4.2.1 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
        4.2.2 植物激素对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影响
5 主要结论
    5.1 黑果枸杞转录组数据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5.2 组织培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三个牡丹品种的离体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牡丹离体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1.1 外植体
        1.1.2 启动和增殖培养
        1.1.3 生根培养
        1.1.4 驯化移栽
        1.1.5 牡丹组培离体快繁中存在的问题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培养条件及数据的统计
    2.2 结果分析
        2.2.1 紫斑牡丹各品种的启动培养效果
        2.2.2 培养基类型对‘京华晴雪’启动培养的影响
        2.2.3 NH4NO3和Ca(NO3)2浓度对‘京华晴雪’的启动培养的影响
        2.2.4 ‘正午’和‘皇冠’牡丹在启动培养中的效果
    2.3 讨论
        2.3.1 适宜离体繁殖的紫斑牡丹品种筛选
        2.3.2 培养基对‘京华晴雪’启动培养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京华晴雪’增殖培养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培养条件及数据的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改良WPM培养基中植物激素对‘京华晴雪’增殖的影响
        3.2.2 DKW培养基中MT和 GA3对‘京华晴雪’增殖的影响
        3.2.3 继代次数对‘京华晴雪’增殖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植物激素对‘京华晴雪’增殖的影响
        3.3.2 继代培养次数‘京华晴雪’增殖的影响
        3.3.3 基本培养基对‘京华晴雪’增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正午’和‘皇冠’增殖培养体系的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和培养条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皇冠’增殖的影响
        4.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正午’增殖的影响
        4.2.3 AgNO3对‘皇冠’试管苗褐化防治效果的影响
        4.2.4 不同添加物对‘正午’及‘皇冠’增殖的影响
        4.2.5 继代次数对‘皇冠’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植物生长激素对腋芽增殖的影响
        4.3.2 添加剂对增殖的影响
        4.3.3 防褐剂对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生根培养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培养条件和数据的统计
    5.2 结果分析
        5.2.1 壮苗对生根的影响
        5.2.2 IAA和 IBA不同组合处理对‘皇冠’生根的影响
        5.2.3 IBA对紫斑牡丹‘京华晴雪’生根的影响
        5.2.4 不同添加物对‘正午’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5.2.5 不同添加物对‘皇冠’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复壮培养对生根的影响
        5.3.2 不同添加物对生根的影响
        5.3.3 生长调节剂对生根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休眠解除与驯化移栽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培养条件和数据的统计
    6.2 结果和分析
        6.2.1 移栽前不同处理对‘正午’移栽存活的影响
        6.2.2 组培苗状态对移栽存活的影响
    6.3 讨论
        6.3.1 组培苗状态对移栽存活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崖柏的离体快速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崖柏概述
        1.1.1 崖柏的发现
        1.1.2 崖柏的生物学特性
        1.1.3 崖柏的地理分布
        1.1.4 崖柏的应用价值
    1.2 崖柏的研究现状
        1.2.1 崖柏的种子繁殖
        1.2.2 崖柏的扦插繁殖
        1.2.3 崖柏的组织培养
        1.2.4 崖柏的群落及种群特征
    1.3 柏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
        1.3.1 外植体及其表面消毒方法
        1.3.2 基本培养基
        1.3.3 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
        1.3.4 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范围与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外植体
    3.2 仪器与设备
    3.3 培养试剂与条件
        3.3.1 基本培养基
        3.3.2 培养条件
        3.3.3 试验试剂
        3.3.4 常用试剂的配制
        3.3.5 试验用植株移栽基质
    3.4 试验方法
        3.4.1 崖柏的起始培养
        3.4.2 崖柏的丛芽诱导
        3.4.3 不定芽的继代增殖
        3.4.4 不定芽的伸长培养
        3.4.5 不定芽的生根
        3.4.6 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崖柏的起始培养
        4.1.1 外植体消毒方法的确定
        4.1.2 取材季节和外植体的筛选
        4.1.3 无菌苗的获得
        4.1.4 小结
        4.1.5 讨论
    4.2 崖柏的丛芽诱导
        4.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丛芽诱导的影响
        4.2.2 基本培养基对丛芽诱导的影响
        4.2.3 不同浓度Trans-ZT对丛芽诱导的影响
        4.2.4 小结
        4.2.5 讨论
    4.3 不定芽的继代培养
        4.3.1 Trans-ZT和NAA对不定芽继代增殖的影响
        4.3.2 继代丛芽褐化现象的防治
        4.3.3 继代丛芽弱化现象的防治
        4.3.4 小结
        4.3.5 讨论
    4.4 不定芽的伸长培养
    4.5 不定芽的生根
        4.5.1 一般生根法
        4.5.2 基部速蘸生根法
        4.5.3 孔隙生根基质替代琼脂生根法
        4.5.4 小结
        4.5.5 讨论
    4.6 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4.6.1 试管苗的炼苗
        4.6.2 试管苗的移栽
        4.6.3 小结
        4.6.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单头切花白菊的离体倍性诱变与‘金扇’的组培快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切花菊育种的研究进展
        2.1 切花菊的育种特点
        2.2 切花菊育种的主要方法
        2.3 我国切花菊的育种现状
        2.4 切花菊市场现状
    3 植物倍性育种的研究进展
        3.1 倍性育种的特点及应用
        3.2 倍性育种的诱变剂
        3.3 多倍体的筛选与鉴定
    4 切花菊组培快繁的研究进展
        4.1 组培快繁的优势与应用
        4.2 外植体的选择
        4.3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4.4 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4.5 组培与倍性诱变相结合的技术优势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切花白菊的倍性诱变与鉴定
    1 供试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诱变剂无菌溶液的配制
        2.2 材料的诱导处理
        2.3 突变体植株的诱变
        2.4 突变体植株的染色体计数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代突变体的形态观察
        3.2 二甲戊灵和氟乐灵对‘白扇’诱变效果的影响
        3.3 秋水仙素对‘白扇’诱变效果的影响
        3.4 二甲戊灵和氟乐灵对‘优香’的诱变效果的影响
        3.5 秋水仙素对‘优香’诱变效果的影响
        3.6 三种诱变剂对不同品种切花菊诱变效果的比较
        3.7 初代突变体植株的染色体观察
    4 讨论
        4.1 浸渍诱变处理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优点
        4.2 诱变剂浓度和浸渍时间对诱变效果的影响
        4.3 二硝基苯胺类诱变剂与秋水仙素诱变效果的比较
        4.4 染色体倍性变异的鉴定
第三章 切花白菊倍性突变体的性状比较
    1 供试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叶片气孔特征比较
        2.2 农艺性状比较
        2.3 优良单株的初步筛选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片气孔的比较
        3.2 农艺性状比较
        3.3 优良单株的初步选择
    4 讨论
        4.1 细胞水平的变化
        4.2 形态层次的变化
        4.3 突变体植株的利用价值
第四章 切花黄菊‘金扇’的组培快繁
    1 供试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外植体的处理消毒
        2.2 不定芽诱导
        2.3 增殖扩繁
        2.4 生根培养
        2.5 炼苗移栽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定芽的诱导
        3.2 继代增殖培养
        3.3 生根培养
        3.4 炼苗移栽
    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小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
    图版A:优良单株及突变体舌状花形态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红花草莓茎尖组培快繁与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初代培养
        1.1.2 继代扩繁
        1.1.3 生根培养
        1.1.4 驯化移栽
    1.2 植物叶片离体再生研究进展
        1.2.1 叶片再生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1.2.2 叶片再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1.3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茎尖培养
        1.3.2 叶片培养
        1.3.3 花药培养
        1.3.4 原生质体培养
        1.3.5 胚培养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红花草莓茎尖离体快繁研究
        2.2.2 红花草莓叶片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2.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花草莓茎尖离体快繁研究
        3.1.1 不同初代培养基对茎尖萌发的影响
        3.1.2 不同激素组合对继代增殖的影响
        3.1.3 不同生根培养基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1.4 试管苗移栽
    3.2 红花草莓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建立
        3.2.1 不同基因型对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2.3 不同放置方式对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2.4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AgNO_3 对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 讨论
    4.1 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花草莓茎尖组培快繁的影响
    4.2 基因型对红花草莓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3 激素配比和暗处理对红花草莓叶片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朱顶红和威尼替舞花姜及盐桦的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组织培养技术在观赏植物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的应用
    1.2 朱顶红概述
        1.2.1 朱顶红生物学特征
        1.2.2 朱顶红的新品种培育
        1.2.3 开发利用价值
        1.2.4 朱顶红的繁殖方式
        1.2.5 朱顶红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威尼替舞花姜概述
        1.3.1 威尼替舞花姜简介
        1.3.2 舞花姜属植物的研究
    1.4 盐桦的概述
        1.4.1 盐桦的生物学特性
        1.4.2 盐桦的分布情况
        1.4.3 盐桦的应用价值
        1.4.4 盐桦繁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朱顶红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朱顶红外植体消毒及鳞茎的诱导
        2.1.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2.1.4 不同切分方式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2.1.5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2.1.6 不同NAA浓度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2.1.7 多效唑、矮壮素及三碘苯甲酸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2.1.8 不同蔗糖浓度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2.1.9 NAA和 IBA对朱顶红生根的影响
        2.1.10 朱顶红的移栽及其基质的筛选
        2.1.11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1.12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0 朱顶红外植体消毒及鳞茎的诱导
        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2.2.2 不同切分方式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2.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朱顶红鳞茎增殖的影响
        2.2.4 不同NAA浓度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2.2.5 多效唑、矮壮素及三碘苯甲酸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2.2.6 不同蔗糖浓度对朱顶红鳞茎膨大的影响
        2.2.7 NAA和 IBA对朱顶红生根的影响
        2.2.8 朱顶红组培苗的移栽
    2.3 讨论
第3章 威尼替舞花姜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威尼替舞花姜外植体消毒及不定芽诱导
        3.1.3 威尼替舞花姜的继代增殖
        3.1.4 不同不定芽来源对舞花姜增殖的影响
        3.1.5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1.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1.7 不同接种密度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1.8 NAA和 IBA对威尼替舞花姜生根的影响
        3.1.9 威尼替舞花姜组培苗的移栽
        3.1.10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威尼替舞花姜外植体消毒及不定芽的诱导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芽来源的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2.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2.5 不同接种密度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2.6 NAA和 IBA对威尼替舞花姜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2.7 威尼替舞花姜组培苗的移栽
    3.3 讨论
第4章 盐桦的组织培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盐桦外植体的消毒与无菌培养材料的建立
        4.1.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盐桦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1.4 盐桦不定芽的继代增殖
        4.1.5 接种密度对盐桦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1.6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盐桦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1.7 不同无机盐浓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4.1.8 不同蔗糖浓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4.1.9 不同浓度的CCC、PP_(333)、TIBA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4.1.10 不同光照强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4.1.11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盐桦生根的影响
        4.1.12 盐桦组培苗的移栽
        4.1.1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盐桦外植体消毒及无菌培养材料的建立
        4.2.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盐桦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2.3 盐桦不定芽的继代增殖
        4.2.4 接种密度对盐桦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2.5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盐桦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2.8 不同无机盐浓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4.2.9 不同蔗糖浓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4.2.10 不同浓度的CCC、PP_(333)、TIBA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4.2.11 不同光照强度对盐桦壮苗的影响
        4.2.12 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盐桦生根的影响
        4.2.13 盐桦组培苗的移栽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金樱子器官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金樱子概况
        1.1 食用价值
        1.2 医用价值
    2 植物组织培养
        2.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2.2 蔷薇属植物离体快繁
        2.3 蔷薇属植物植株再生
    3 植物遗传转化概述
        3.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3.2 蔷薇属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金樱子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外植体消毒
        1.3 启动培养
        1.4 继代增殖培养
        1.5 生根培养
        1.6 培养条件和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金樱子启动培养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NAA和6-BA对金樱子腋芽增殖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NAA对金樱子幼苗生根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金樱子器官再生途径的研究
    第一节 金樱子器官直接发生途径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培养条件与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NAA、TDZ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 添加物L-脯氨酸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4 叶片不同部位的再生试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金樱子叶片间接再生途径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培养条件与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NAA、TDZ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L-脯氨酸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4 叶片不同部位的再生试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金樱子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培养基
        1.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和愈伤组织对Basta的敏感性分析
        2.2 不同浓度特美汀抑菌效果的研究
        2.3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2.4 不同侵染方式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植物激素和抗生素的配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10)彩色马蹄莲离体快繁技术及瓶内结球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彩色马蹄莲概况
        1.1.1 彩色马蹄莲的植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
        1.1.2 彩色马蹄莲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前景
    1.2 马蹄莲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彩色马蹄莲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
        1.3.2 培养基的选择
        1.3.3 激素及培养方式的选择
    1.4 马蹄莲微型种球诱导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工作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外植体预处理方法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和药剂
        2.1.1 供试外植体
        2.1.2 主要药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灭菌时间的筛选
        2.2.2 热水浴处理对降低初代培养污染率的影响研究
        2.2.3 杀菌剂处理对降低初代培养污染率的影响研究
    2.3 数据处理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灭菌时间的筛选
        2.4.2 热水浴对降低彩色马蹄莲初代培养污染率的影响
        2.4.3 杀菌剂对降低彩色马蹄莲初代培养污染率的影响
    2.5 小结
        2.5.1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灭菌时间的筛选
        2.5.2 热水浴对降低彩色马蹄莲外植体污染率的影响
        2.5.3 杀菌剂对降低彩色马蹄莲外植体污染率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离体快繁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药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药剂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无菌材料的获得
        3.2.2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愈伤诱导培养研究
        3.2.3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不定芽诱导培养研究
        3.2.4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丛芽增殖诱导培养研究
        3.2.5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生根诱导培养研究
    3.3 数据处理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愈伤诱导培养研究
        3.4.2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不定芽诱导培养研究
        3.4.3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丛芽增殖培养研究
        3.4.4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生根诱导培养研究
    3.5 小结
        3.5.1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愈伤诱导培养研究
        3.5.2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不定芽诱导培养研究
        3.5.3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丛芽增殖培养研究
        3.5.4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生根诱导培养研究
第四章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技术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不同糖浓度与多效唑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4.2.2 不同培养基类型和NAA浓度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4.2.3 不同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4.3 数据处理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糖浓度与多效唑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4.4.2 不同培养基类型和NAA浓度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4.4.3 不同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4.5 小结
        4.5.1 不同糖浓度与多效唑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4.5.2 不同培养基类型和NAA浓度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4.5.3 不同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组合对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的影响研究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初代培养预处理方法的筛选
        5.1.2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离体快繁技术研究
        5.1.3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技术研究
    5.2 结论
        5.2.1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初代培养预处理方法的筛选
        5.2.2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离体快繁技术研究
        5.2.3 不同品种彩色马蹄莲瓶内结球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狗肝菜愈伤组织诱导和离体快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D]. 胡彬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徐香猕猴桃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 黄伟伟. 南阳师范学院, 2021(11)
  • [3]黑果枸杞遗传多样性及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D]. 任重.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三个牡丹品种的离体快繁技术研究[D]. 黄素姣.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崖柏的离体快速繁殖研究[D]. 周小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6]单头切花白菊的离体倍性诱变与‘金扇’的组培快繁[D]. 杨惠婷.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7]红花草莓茎尖组培快繁与叶片离体再生体系建立[D]. 吴雪.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8]朱顶红和威尼替舞花姜及盐桦的组织培养研究[D]. 邓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9]金樱子器官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D]. 咸宏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彩色马蹄莲离体快繁技术及瓶内结球影响因素研究[D]. 施苏丽. 宁夏大学, 2019(02)



上一篇:湘潭电气有限公司隆重成立
下一篇:小脑幕下病变致急性颅内高压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