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薇薇,沈理,孙丽萍[1](2021)在《胃超声临床应用研究热点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口服超声造影剂的发展和检查经验的不断积累,超声诊断胃部疾病已经成为可能。但是,受制于胃是含气空腔脏器的特殊性,胃超声临床应用仍面临一定问题和挑战,本文重点就胃超声造影研究热点、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荔姣媛[2](2021)在《胃肠充盈超声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胃肠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及年轻化的趋势[1]。据统计,我国早期胃肠道肿瘤诊断率不足15%,其中多数原因是胃肠镜检查的不普遍性及较低的接受性[2],随着胃肠疾病充盈超声诊断技术的开展,为胃肠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更加便捷及可靠的途径[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胃肠道占位性疾病中胃肠道充盈超声检查的检出效果,进而推广胃肠道充盈超声检查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袁帆,钟清连,傅绢,郭建敏,邓凤平,赖建慧,潘轩,李建国[3](2021)在《胃口服超声造影在腹部体检中的实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增强超声造影检查在腹部体检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我院有消化道症状的体检者。口服胃超声造影行胃、十二指肠球部超声检查。观察胃各部管腔充盈情况,仔细观察黏膜有无中断、胃壁有无增厚或肿块以及胃壁蠕动等,对发现的异常图像回放分析。以病理组织诊断为金标准。结果胃超声造影1 885例,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114例。符合率分别为:胃息肉93.86%,慢性活动性胃炎94.74%,溃疡性病变、胃间质瘤、胃癌等的符合率98.25%。对胃良恶性疾病的诊断,超声与胃镜的吻合度较高(χ2=63.670,K=0.806,P=0.000),对胃黏膜下层疾病的检出率优于胃镜(χ2=6.050,P=0.014)。结论胃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与胃镜结合可提高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检出率。对胃黏膜下病变,胃肠超声造影检出率优于胃镜。胃肠超声在健康体检人群的初筛值得推广和普及。
张美兰[4](2021)在《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正常人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Bowel Contrast Ultrasonography,BCUS)大肠显像良好所需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大肠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估BCUS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健康体检且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以及289例临床疑诊胃肠道疾病行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疑似病变组)行BCUS检查。记录正常组BCUS图像特点,最佳显像时间(造影剂开始服用时间到直肠充盈良好时间间隔)、造影剂总用量、BCUS显像情况及检查中有无不良反应。分析病变组大肠常规超声检查(Conventional Transadominal Ultrasonography,CTUS)、BCUS、肠镜、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病理检查结果及BCUS显像情况及检查中有无不良反应,以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将疑似病变组分为大肠占位组、大肠炎性组、大肠阴性组。比较经腹常规超声和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性;比较BCUS和肠镜检查大肠占位性病变的阳性率的差异;比较BCUS与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的差异。结果:1.正常组40例BCUS检查大肠最佳显像时间29min-54min,平均约45±6.6 min。口服造影剂用量约1500ml-2200ml,平均1985±205.6ml。BCUS显像成功率为100%,无不良反应发生,BCUS声像图特点:正常肠壁厚度<4mm,肠壁五层结构清晰,结肠袋与结肠带为大肠特征。实时动态可观察到肠蠕动。2.可疑病变组289例BCUS显像成功率为100%。289人中有4人出现轻度呕吐(1.3%)、11人出现轻微腹胀(3.8%),6人出现轻微腹泻(2.1%),余无明显不良反应。BCUS大肠疾病声像图有其各自特征:受累肠壁呈节段性增厚是大肠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最典型的特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表现为肠黏膜层连续中断,壁上可见深达肌层的点片状固定强回声。大肠息肉常表现为肠腔内带蒂稍高回声结节在肠腔内随水流来回摆动。大肠癌分隆起型、溃疡型及浸润型。阑尾粘液瘤表现为右下腹与盲肠相连的无回声团块。淋巴瘤表现肠壁局限性增厚呈极低回声,肠壁上可见丰富且杂乱的血流信号。3.可疑病变组289例中最终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大肠病变257例,大肠阴性组32例,CTUS、BCUS分别检出大肠病变124例、213例,采用Mc Nemar检验,二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US定位准确、定位不准确的分别为89例、35例,BCUS定位准确、定位不准确分别为185例、28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病变257例,其中占位组63例,大肠炎症组194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BCUS及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分别为57例、62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BCUS及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分别为156例、167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服2.5%甘露醇可对全大肠进行良好超声显像,正常人口服造影剂平均用量约1985ml、平均最佳显像时间约45min。2.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性优于CTUS,检查大肠占位性病变的阳性率与肠镜相当,检查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可与磁共振媲美。BCUS为早期发现病变、判断病变性质、临床治疗及疾病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适用于无肠镜和MR设备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韩琳,马生君,刘晔,王静[5](2021)在《胃肠超声充盈检查在中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肠超声充盈检查在老年患者胃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0例老年患者,给予胃肠超声充盈检查。结果:检出胃癌58例,胃溃疡31例,胃炎84例,十二指肠球炎15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共203例受检者呈阳性,阳性率为84.6%,阳性患者结合胃镜活检,诊断符合率为89.6%,同时对胃镜活检确诊病例采用胃肠超声充盈检查,其阳性率高达89.4%,说明对胃肠道疾病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结论:胃肠超声充盈检查是一种无放射性、无损伤的胃肠道检验方法,检查中可清晰呈现病灶范围、厚度、胃部结构等,作为一种简单、无创、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方法,在老年性患者中可以作为胃镜前的初筛检查。应用胃肠超声充盈检查具有连续性、耐属性好等临床优势,既可以减少对老年患者的损伤,疼痛较小,安全性高,同时还能联合胃镜检查,补充检查结果,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老年患者来说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许亚飞,谢文,周珊,李沛,刘银琢[6](2021)在《胃肠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胃肠超声造影的优缺点,探讨对胃十二指肠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评估胃肠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有胃肠道症状患者的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胃镜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胃肠超声造影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4.34%,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94.12%,与胃镜对比,在胃十二指肠良恶性病变的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对胃十二指肠结构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且能有助于提高胰腺等腹膜后病变的检出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应熟练掌握胃肠超声检查的适应证,规范扫查流程。
刘锦萍,余立群[7](2021)在《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胃镜检查,研究组采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采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效果与对照组采用胃镜检查效果不分伯仲,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诊断过程中应用胃肠超声造影有着十分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全面推广和应用。
梁美娟[8](2020)在《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行经腹超声引导对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病例共50例,分为经腹超声活检组与内镜下活检组、常规超声活检组与超声造影活检组、病灶最大径<5cm组与≥5cm组、胃肠道肿物不同生长类型组,评估不同组别之间穿刺标本满意率、穿刺诊断成功率以及总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不同组别之间的诊断效能和安全性。结果:1.入组的50例病例均为经腹超声引导活检,最终临床诊断结果显示42例恶性病变,8例良性病变。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4.0%(47/50)和穿刺诊断成功率90.0%(45/50)。2.同时行经腹超声和内镜下活检的肿物有12例,其中外生型8例,壁内型2例,内生型1例,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于外生型的肿物标本满意率100%,与内镜活检内生型肿物的标本满意率(100%)相近。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于外生型的肿物穿刺诊断成功率100%,与内镜活检内生型肿物的穿刺诊断成功率(100%)相近。3.入组的50例病例中,外生型37例,壁内型9例,内生型有4例,三种类型的穿刺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P=0.560,P>0.05),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外生型及壁内型胃肠道肿物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4.入组的50例病例中,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的病例有8例,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5.2%)和诊断成功率(90.5%)有高于超声造影引导活检(87.5%、87.5%)趋势,但样本量较少。5.病灶最大径<5cm组,穿刺标本满意率94.1%(16/17),穿刺诊断成功率88.2%(15/17),病灶最大径≥5cm组,穿刺标本满意率93.9%(31/33),穿刺诊断成功率90.9%(30/3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05),最大径≥5cm组数量较多,病灶大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穿刺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较相近。6.入组的50例中,一次穿刺手术中穿刺取样2针36例,取样3针8例,穿刺取样2针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2.3%(36/39)、穿刺诊断成功率89.7%(35/39),穿刺取样3针的穿刺标本满意率100%(8/8)、穿刺诊断成功率87.5%(7/8),穿刺取样2针和3针满意率和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1.000,P>0.05)。7.本研究中2例术后诉轻微腹痛,3例术后肿物周围少许液性暗区,轻微并发症发生率10%(5/50),对症处理后无进展。结论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可评估穿刺路径,主要适用于外生型肿物、部分壁内型及较大的内生型肿物,且具有微创、实时动态、安全简便、成功率高的优势。在内镜无法取材或取材不足时,或内镜活检受限时,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也许有优势,能够成为消化内镜重要的补充手段之一;经腹超声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他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Gastrointestinal Ultrasound Panel of Ultrasound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a Medicine Education Association;[9](2020)在《中国胃充盈超声检查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充盈超声检查(gastric contrast ultrasound)是指患者在检查前口服水、助显剂和超声造影剂等充盈胃腔,排除胃腔内气体使胃腔充盈,成为均质回声区,形成良好的声学界面对比,更清晰地显示胃壁层次结构以及病变的超声检查方法。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胃癌诊疗规范》,首次将胃肠超声检查列为胃癌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说明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认可胃充盈超声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胃充盈超声检查仍存有一些问题,并且没有国内外相关的共识及指南进行指导。故2018年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成立胃肠共识专家委员会,通过问卷调查、全国胃肠超声标准化图像竞赛、专家线下线上反复讨论、推敲后达成共识,以期在胃充盈超声规范化检查及诊断、临床普及推广应用方面,起到专业指导和引领作用。
马生君,邓满军,刘晔,杨海龙,韩琳,侯志斌,郭宝明,贺启秀,王静,朱瑾婷,胡发敏[10](2020)在《胃充盈超声检查在胃部疾病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充盈超声检查对胃部疾病诊断与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进行胃镜及胃充盈超声检查的患者病例。对纳入病例结果整理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计算两种检查方式结果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结果:共有239名患者纳入分析,胃充盈超声检查示胃溃疡72例、胃息肉4例、胃恶性肿瘤160例、胃间质瘤3例。其中胃充盈超声检查对胃溃疡诊断敏感性81. 67%、特异性86. 63%,与胃镜检查一致性检验结果κ=0. 641,95%CI:0. 522~0. 746。胃充盈超声检查对胃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92. 99%,特异性81. 33%,与胃镜检查一致性检验结果κ=0. 751,95%CI:0. 655~0. 827。结论:对于胃溃疡和胃恶性肿瘤,胃充盈超声检查与胃镜检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可作为部分胃部疾病尤其是胃肿瘤的筛查方法,并且可为胃镜检查做出有益补充。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应用历史回顾 |
| 2 临床应用研究热点 |
| 2.1 在麻醉学领域的研究 |
| 2.2 在胃疾病领域的研究 |
| 3 胃超声造影检查存在的问题 |
| 4 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检查方法 |
| 3.统计学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
| 结 论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 1.1.2 分组 |
| 1.2 仪器 |
| 1.3 方法 |
| 1.3.1 检查前准备 |
| 1.3.2 CTUS检查 |
| 1.3.3 BCUS检查 |
| 1.3.4 肠镜检查 |
| 1.3.5 磁共振检查 |
| 1.3.6 各种检查时间隔 |
| 1.3.7 以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 |
| 1.3.8 统计学处理 |
| 二、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正常组口服造影剂情况及BCUS声像特点 |
| 2.2.1 正常组口服造影剂情况 |
| 2.2.2 正常组BCUS声像图 |
| 2.3 病变组口服造影剂情况及大肠病变BCUS图像特点 |
| 2.3.1 病变组口服2.5%甘露醇BCUS情况 |
| 2.3.2 大肠病变BCUS图像特点 |
| 2.4 BCUS对大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
| 2.4.1 常规超声及BCUS检出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率比较 |
| 2.4.2 BCUS及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阳性率比较 |
| 2.4.3 BCUS及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比较 |
| 三、讨论 |
| 3.1 口服造影剂大肠超声显像技术 |
| 3.1.1 口服造影剂的选择 |
| 3.1.2 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显像情况及不良反应 |
| 3.1.3 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最佳显像时间及所需剂量 |
| 3.2 常规超声及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率比较 |
| 3.3 BCUS与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阳性率比较 |
| 3.4 BCUS与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比较 |
| 3.5 BCUS局限性 |
| 3.6 不足与改进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肠道超声学检查在大肠占位性疾病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2.1 超声与胃镜结果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仪器与方法 |
| 1.3 图像质量分级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经腹穿刺活检在腹腔病变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1 背景 |
| 2 规范来源和选择标准 |
| 3 胃充盈超声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 |
| 3.1 适应证 |
| 3.2 禁忌症 |
| 4 材料与方法 |
| 4.1 超声诊断仪 |
| 4.2 胃助显剂 |
| 4.3 超声造影剂 |
| 4.4 患者体位及超声扫查顺序 |
| 4.5 胃充盈超声检查胃壁结构 |
| 5 胃充盈超声扫查标准切面及注意事项 |
| 5.1 贲门及食管下段切面(图2) |
| 5.2 胃底部切面(图3) |
| 5.3 胃体部切面(图4) |
| 5.4 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切面(图5) |
| 5.5 十二指肠切面(图6) |
| 6 病灶测量 |
| 7 疾病诊断 |
| 7.1 胃食管反流[5-8](图7) |
| 7.2 食管裂孔疝[9-12](图8) |
| 7.3 胃炎[13-15](图9) |
| 7.4 胃溃疡[16-21](图10) |
| 7.5 胃息肉[22-25](图11) |
| 7.6 胃癌[26-38](图12、13) |
| 7.7 胃间质肿瘤[24,39-47](图14) |
| 7.8 胃其它粘膜下病变[48-55](图15) |
| 7.9 胃底静脉曲张[56-60](图16) |
| 8 报告书写 |
| 9 总结与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设备 |
| 1.3 检查方法 |
| 1.3.1 患者准备 |
| 1.3.2 超声检查 |
| 1.3.3胃镜检查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良性病变 |
| 2.1.1 胃溃疡 |
| 2.1.2 胃息肉 |
| 2.2 胃肿瘤 |
| 2.2.1 胃恶性肿瘤 |
| 2.2.2 胃间质瘤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