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奇佳[1](2019)在《单向导湿针刺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人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热湿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向导湿织物由于其对水分的单向传导效果能够显着提高织物热湿舒适性,大量对单向导湿机织物与针织物的研究随之出现,但是在单向导湿非织造布上的研究依然较少。本课题聚焦单向导湿针刺复合非织造布,以粘胶纤维、细旦涤纶纤维、十字截面涤纶纤维、高吸水性涤纶纤维为原料制备了四种单层针刺纤维网,然后以针刺加工方式分别制备了不同克重的十字截面涤纶/高吸水性涤纶针刺复合纤维网与不同叠合方式下的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两组具有单向导湿性能的复合纤维网。通过对比单层纤维网吸湿性能与复合纤维网吸湿时的含水量变化、纤维网浸湿时间、液态水分扩散速率、吸水速率,研究水分在复合纤维网中的基本传递情况。通过分析M290液态水分测试仪测得的水分在涤纶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水平方向上的扩散情况与手动向涤/粘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滴墨肉眼观测水分扩散情况两种方式,分析了水分在复合纤维网中的传输机理。最后通过在服用领域内的应用,具体解释了水分在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中的两种传输路径,证明了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在服用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的两侧因针刺加工配置了两种存在润湿梯度的纤维,在复合纤维网吸水时,无论先从哪一面开始吸水,最终吸湿性好的纤维层的含水量总是大于吸湿性差的纤维层的含水量,即水分在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中总是倾向于向高吸湿性纤维层传递,水分传递具有明显的方向性。(2)制备复合纤维网的单层纤维网克重对复合纤维网的单向导湿效果影响较小,只影响试样两侧的最大含水量,不改变水分传递方向。对比涤纶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随着十字截面涤纶单层纤维网的克重从70g/m2增加到100g/m2,其两侧的最大含水量均有所下降,降幅与测试时的滴水方向有关。(3)水分在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中的扩散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水分仅在粘胶纤维层或由粘胶纤维构成的导湿通道扩散,由于两种纤维存在明显吸湿性能差异,粘胶纤维层与涤纶纤维层吸水边界明显。(4)采用针刺工艺复合两种吸水性能存在差异的单层纤维网时,针刺的方向会引起纤维的层间转移,最终对复合纤维网的单向导湿性能有较大影响。以吸湿性较差的纤维层叠合在吸湿性较好的纤维层之上的方式送入主刺机构制备而成的复合纤维网具有更好的单向导湿性能。文中所制备的涤/粘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在不改变其他工艺参数,仅改变叠合方向的情况下,其水分单向传递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36.42与311.25,单向导湿性能差异较大。(5)纤维原料的选择对复合纤维网最终的单向导湿效果影响较大。当采用吸湿性好的纤维网在上,吸湿性差的纤维网在下主刺叠合顺序时,涤/粘针刺复合纤维网的涤纶层一侧含水量、液态水分扩散速率、吸水速率均为0,具有理想的单向导湿性能,而以十字截面涤纶纤维与高吸水性涤纶纤维为原料的涤纶复合纤维网两侧纤维在吸湿性能上的差异不足以通过结构设计法实现理想的单向导湿效果,吸湿性较差的十字截面涤纶层一侧水分的水平扩散速率有0.40-1.88,吸水速率有6.66-13.72,即十字截面涤纶层依旧有水分扩散,单向导湿效果不理想。(6)在将单向导湿针刺非织造布应用于贴身服用面料时,通过以高吸湿的粘胶纤维层为近外界环境一侧,低吸湿的涤纶纤维网为近人体一侧,采用针刺工艺将两种吸湿性能差异大的纤维网复合而成的非织造布,能够实现将人体汗液向外排出,并一定程度上将外界水分与人体隔绝的功能,具有较好的单向导湿能力。当针刺方向为内侧的涤纶纤维层方向向外侧粘胶纤维层方向进行针刺时,能进一步提高复合纤维网的单向导湿能力。
张才前[2](2019)在《基于湿阻法的纺织面料导湿排汗测试仪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甚至呈持续多日高温不退态势。人体在这种环境下,需要通过大量出汗,以缓解体温过高的情况发生,如果汗液排放受阻而无法及时释放,就会引起皮肤湿粘、闷热、刺痒等不舒适感觉。影响人体汗液顺利排出的最关键因素是服装面料的导湿排汗性能。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夏季导湿排汗类服装,如运动服、运动裤、T恤、内衣、西裤、竞赛服等,但是市场上销售的导湿排汗服装及面料质量层次不齐,相关测试标准以及常规检测技术不够精确,对相关产品导湿排汗性能区分度不高,无法全面评价市场现有服装面料导湿排汗性能优劣。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新的、可模拟人体实际排汗过程的面料导湿排汗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依据电阻法检测原理,借助传感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功能,通过设计及制备,完成一套人体汗液在面料中扩散以及蒸发动态过程监测装置,并根据新型测试装置特点,设计汗液在面料中的迁移、蒸发性能评价指标,包括汗液沿面料芯吸速率和干燥时间等。同时对影响面料导湿排汗性能最关键的因素纱线导湿性能作分析,得出纱线导湿规律。最后利用主分量分析法,分析纱线及织物规格等因素对面料导湿排汗性能影响权重比率,通过多元回归计算面料综合导湿排汗系数。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面料中汗液浓度与其电阻阻值对应关系,借助计算机自动检测技术,构建面料导湿排汗测试装置及相关评价方法,间接测试液滴在面料上扩散及蒸发性能。同时对测试装置分辨率及可靠性等性能进行分析,得到测试装置测试结果准确,可重复性高,对面料导湿排汗性能区分度好的结论。(2)测试并分析液体在不同粗细的涤纶短纤维及长丝纱线中芯吸性能。结果表明长丝及短纤维导湿规律有一定差异,短纤维纱线在孔隙多或纱线细度小的情况下,纱线导湿性能相对较好;长丝纱线在细度大或捻度小的情况下,纱线芯吸性能较好;温度因素对长丝及短纤维纱线影响趋势一致,即温度高,纱线芯吸性能好。(3)用自动面料导湿及干燥性能测试装置分别对Coolmax及Coolplus长丝面料导湿排汗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同时将测试结果与传统织物毛细效应法(导湿性)及称重法(排汗性)作对比。结果表明,自动测试装置可精确测试汗液沿面料5个不同方向的干燥时间和导湿速率,同时避免传统方法因需要多次取样,而引起样品本身性能差异,以及多次测试实验环境差异等因素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4)利用主分量分析法,分析纱线性能、针织物横密、纵密、总密度、面密度、厚度、体积密度这7个基本参数对面料导湿排汗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面料导湿及排汗性能最主要参数是纱线导湿性能,影响最小的参数是面密度;不考虑面料组织因素,通过主分量分析法也可以区分各面料导湿性能优劣;但主分量分析法在面料干燥性能指标应用上存在较大误差,需增加针织面料组织因素、空气流动速度、大气压力等因素。本文提出的面料导湿及排汗性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可有效提高面料导湿排汗性能动态测试效率及测试精度,为纺织品性能测试分析提供了新手段,测试结果可应用于面料设计及应用,减少服装加工中面料的人为主观分析引起的浪费,同时基于虚拟仪器处理技术设计的新型测试装置,推动了纺织领域中虚拟仪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发展,适应纺织领域自动化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在线测试技术的发展。
张雷[3](2018)在《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举世闻名的印染技艺,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和纺织技术水平是形成传统纺织印染风格的重要原因;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信仰风俗、文化趣味是解读传统纺织印染艺术符号意蕴的深层背景;印染背后蕴藏着的技术文化,更体现出技术水平和艺术境界之间的联系,印染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于2011年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古代“染缬”技艺,在纹样、构图及寓意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种技术工艺特征成为荆楚地区、江汉平原劳动者精神的重要载体,由此形成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成为天门蓝印花布区别于其他地方蓝印花布的显着特点。在古代纺织工程和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对于中国蓝印花布的研究文献较多,对于某些地方蓝印花布(如南通蓝印花布、湖南蓝印花布、山东蓝印花布等)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学术界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天门蓝印花布传统染织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期更加客观地展示荆楚地区的传统染织技艺和染织文化。论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变化进行了简单阐述,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细致地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发掘、整理天门蓝印花布从原料到工艺、从成品到社会应用的全过程,在史实、口述、试验等基础上,力争完整地探究其概念、特征、分类、特点、价值,深入研究其工艺、技术与文化特征,挖掘荆楚地区传统印染技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获得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信息。接下来对天门蓝印花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第二章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行业变迁,从蓝染技艺的考古线索与变化发展、防染印花技法的历史沿革、印花型版的发展变革等三个方面详细印证了天门蓝印花布历史的渊源,从兴盛与衰落两个方面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变迁。第三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制造的工具、工艺过程以及现代创新技术工艺。第四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概述。分别从天门蓝印花布色彩艺术、图案艺术、与其他地域蓝印花布民间工艺的比较、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以及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了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重点是分析了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蓝色染料及实验方法,并对蓝印花布织物传统与现代的保护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第六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进行了展望。结合天门蓝印花布工艺特点及发展趋势,对现代创新应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结合保护传承、文化回归、工艺创新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保护纺织类“非遗”的看法。通过研究,本文有以下新的认识:1、考证中国古代蓝染植物的相关文献。蓝印花布艺术源于植蓝制蓝,文献记载中的植蓝制蓝从夏商开始,明清以后用来染色的蓝靛才被大量制作和使用。蓝染植物并非一种,古书记载和民间称谓长期处于混杂状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代文献田野调查以及植物学知识进行初步辨识,认为文献多记载的蓝草有5种,但沿用至今的只有蓼蓝、木蓝、菘蓝、板蓝4种;《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关于蓝染植物的记载与现代蓝草称谓有一定差异,即前者所谓的菘蓝、板蓝、大叶冬蓝为现在的菘蓝,后者所谓的菘蓝是现在的板蓝,两者均将现代的菘蓝记作马蓝。2、理清蓝印花布的发展脉络。在系统梳理中国蓝印花布防染印花技法历史沿革基础上,重新理顺了传统纺织品印花的分类,总结绘制出了蓝印花布的防染印花技法发展脉络图。通过对中国最早防染印花织物以及蓝白色印花织物的考辨,认为中国传统防染印花技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是从直接印花向防染印花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明确了蓝印花布防染技法是夹缬和灰缬衍生出的一种印花方式,与其他印花方法和印花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纺织印花中历史最长,工艺方法最为多样的印花产品,包括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等不同加工方法,现代意义上的蓝印花布是传统刮浆防染技艺的具体展现。3、探讨型版印花的起源问题。笔者与学界大多数学者持相同观点,认为江西贵溪鱼塘崖墓中发现的双面印花苎麻织物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印花织物,同时否定了《中华印刷通史》在印花型式定位上认为是漏版印制的结论,对有关学者提出的否定观点给予反驳。笔者认为,应将文献和文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双重依据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文献资料、出土的文物以及笔者挖掘的新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期染色和印花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该时期出现印花织物极有可能,在未发现新史料的情况下应保持纺织考古的客观性。4、提炼天门蓝印花布花版制作中的“断刀”技术。雕花漏版是印染的重要工具,天门多称漏花版为“蓝扎花”和“白扎花”,艺人善用“断刀”技术,技艺精湛。在设计时,遇到图案线条过长或弯曲弧度大的造型时,需采用“断刀”(平断刀和斜断刀)的表现手法,“断刀”的使用在于刻版艺人在前期构思时要有点、线、面的概念,可以使花样做到“笔断意连”。5、分析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在构图中注重画面和谐统一,恰当地运用了点、线、面;纹样工艺特点讲究求吉求利的纹样、求“满”求“全”的构图、求联求续的点线;根据图案设计多采用格律体构成法、平衡式的散点排列法、带方向的直立式的排列法、适合纹样的排列法,这些表现手法不仅是技术的凝练,也具有艺术的审美特征。天门蓝印花布纹样与楚文化(荆楚文化)、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楚文化是天门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根”和“灵魂”。基于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相关纺织类文物以及与其他民间艺术的比较分析,楚文化中所呈现的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与浪漫主义情怀正是后来荆楚地区民间工艺传统纹样设计的灵感源泉,因此,在同一视阈下比较发现天门蓝印花布与荆楚地区诸艺术品种之间同根同源,现代设计中多呈现“荆楚遗风”。6、提出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现代数字化保护方式。笔者探讨了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技术、数字化文化复原及再现技术、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认为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是比较完善的非遗文化、社会保护传承系统,顺应了非遗现代传承的需要,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可以实现纺织类非遗织物更好的传承和保护。7、辩证看待天门蓝印花布现代服饰的创新。笔者认为天门蓝印花布是民族的产物,服饰创新应将民族的元素时尚化,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纵轴为脉络,突出色彩、纹样、织物、表现形式上的新变化;同时认为创新也不是无限制的,需要把握现代与传统相互“掺和”的度,使其呈现出“民族风、现代感”的自然融合。
孙淑瑶[4](2014)在《润湿状态下织物与皮肤贴附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文中认为当人体大量出汗时,服装会被汗液浸湿贴附于人体皮肤上,该贴附现象会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强烈的不舒适感。当前国内外服用面料生产厂商致力于设计研发吸湿、快干、不贴体的功能型面料,但由于缺少测试手段支持及缺乏理论研究指导,所开发的面料出汗抗贴体的舒适性和功能性程度难以进行比较和表征,由此导致生产成本、研发成本及检测成本大量增加。所以对面料贴体舒适性的研究在服装热湿舒适性领域不可或缺,并且对功能型面料的研究也有指导意义。被汗液浸透的面料在湿态下与皮肤的切向湿态摩擦力非常大,故欲令湿态面料与皮肤脱离往往须使其与皮肤表面成一定角度揭离。所以表征贴体舒适性时湿态织物与皮肤表面垂直方向上的粘附力更重要。为此,本课题研发了织物湿态贴附仪用于测试和表征面料脱离皮肤过程中贴附力的动态变化,并描绘时间/距离—贴附力曲线,即粘附曲线;在粘附曲线中能够计算出最大粘附力、最大粘附距离和粘附功等指标。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和对比不同织物的粘附曲线,制定该仪器的操作规范和标准,规范了使用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常用面料的粘附力-距离曲线的形状特征,本文大致将曲线分为3个区域:快速上升区,缓慢发展区和分离区。针织物与机织物的粘附曲线的差别更加明显地体现在粘附曲线的第二区—缓慢发展区,实验发现机织物试样的屈服较针织试样不明显,机织物试样的粘附曲线整体斜率也较大。通过KES系统的拉伸和弯曲测试观察织物的形变对织物湿态粘附性能的影响,发现在低速度(速度小于50mm/min)分离下比较显着。织物试样的拉伸功和弯曲刚度与最大粘附力对比发现具有较大拉伸功和较小弯曲刚度的织物,最大粘附力相对小,最大粘附距离大,从而该粘附曲线的起始斜率小,屈服点明显,第二区变长。润湿的织物与皮肤分离时,需要克服由于液体的存在对皮肤的粘附力做的功,不同类型的织物材料在完全汗湿后与皮肤分离所需的能量不同,人体对汗湿贴体面料的不适性也随面料不同而异。所以织物的吸水能力和吸水量,以及水分在织物的存在形式对织物,汗水,皮肤这三者构成的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织物最大含水量和含水状态对于理解湿态织物对皮肤的贴附性能非常关键。本文测试了16种规律变化的机织物和10种针织物的最大含水量和含水率,分析其对织物贴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分与织物的结合形式以及在织物-皮肤分离过程中的转移对润湿织物与皮肤分离时的粘附性能产生影响。实验发现面料的纤维成分及经纬密影响面料的含水量同时也影响粘附性能。对于本文中的平纹机织物,经密/纬密在153/89和115/59(/5cm)时导致最大粘附力过大,不利于皮肤和织物的分离。对于疏水面料的针织织物,最大含水量很小,水分也容易转移,使得湿润织物的粘附力比相同组织结构的亲水面料的织物小。而且在相同纤维成分的情况下,结构规整的针织物粘附力要大于集圈组织织物。本论文针对织物的出汗贴体舒适性提出了测试和表征方法,研发了可测湿态织物动态粘附力的测试仪器,并针对影响贴附性能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分析,这为将来建立更系统,更全面的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起到重要作用,并为织物湿态舒适性的检测标准的建立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功能性运动面料的开发。
方婷[5](2012)在《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及其针织物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度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高的生活条件,人们开始最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服装的要求也从基本的遮身蔽体转变到现在的舒适、健康、环保。而近年来,休闲服与运动服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对这类服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汗流浃背,服装也不会粘贴皮肤产生不适感。因此,服装吸湿排汗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本实验研究对象为中国上虞弘强公司通过三年半的努力,研制成功的吸湿排汗纤维——即具有内外贯穿的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该纤维最大特点是:吸湿性极强。本文对该纤维与普通聚酯纤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的吸放湿能力比普通聚酯纤维强,分析纤维横截面可知,蜂窝状微孔结构有利于纤维导湿能力的提升。测试织物的舒适性能,包括透气性、吸湿排汗性、导热性,通过10种不同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织物与涤纶织物的对比分析发现,透气性与面密度、厚度、横向密度有关,织物吸湿排汗性能受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影响较大,热阻和厚度与面密度关系密切。并进行了穿着试验,将主观试验结果与客观数据对比可知,两者之间相关度较高。通过KES对上述织物基本风格与综合风格进行测试,以及通过穿着试验对上述织物基本风格与综合风格进行主观评价,将两个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可得:硬挺度与弯曲、剪切紧密关联,丰满度与压缩功关系紧密,滑爽度受表面粗糙度与弯曲刚度的影响最大等;针织物综合风格主客观评价结果上有明显差异,趋势也不相似,而织物的基本风格主客观评价结果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其趋势相近,略微有些差别。
杨仁新[6](2013)在《凉爽型精纺毛机织面料的开发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外针对凉爽型面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吸湿排汗类纤维面料的开发。该类产品大多是通过对纤维的横截面进行改进设计,利用纤维的毛细芯吸效应,达到吸湿排汗的目的。但对通过改进纤维大分子成分构成和内部结构的高散热、高比热、高吸湿的凉爽纤维面料的研究还凤毛麟角。这类纤维与普通吸湿排汗类纤维相比,除了由于异型截面结构而赋予纤维滑爽感外,还由于含有吸热慢而散热快的复合矿物粉末而赋予纤维特有的凉感。本文依据凉爽舒适性的定义,分析了织物凉爽性能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实验参数选择的原则与方法,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实验研究了玉石凉爽纤维长丝的形态结构、元素成分和物理机械性能;利用sirofil纺纱技术实现玉石纤维长丝与羊毛纤维的复合,对纺制的九种Sirofil复合纱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课题重点从织物的热传递和湿传递两个角度研究了织物的凉爽性能,得出其相关描述指标与纺织结构参数的相关关系,得到最优的织物设计水平组合;实验最后测试了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系列凉爽型精纺毛织面料的凉爽舒适性能进行综合评判。其成果可为毛纺织厂设计开发夏季高档精纺毛织面料提供有益的指导。本课题的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了解、掌握了凉爽纤维结构与性能,为后续试样制备和性能分析奠定基础;2、通过合理设计纤维原料配比、线密度及捻系数,设定合理的纺纱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遵照正交实验条件进行纺纱和织造,开发出凉爽纤维长丝与羊毛复合的多种规格的复合纱,并织造出到不同规格的精纺毛织面料;3、讨论了影响织物凉爽性能的影响因子,测试相关凉爽性能指标,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凉爽性能和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4、测试织物的其他力学、服用性能,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织物的凉爽舒适性能进行综合评判,得出了最优的复合工艺。
姜晓云,周小红,翁鸣,蒋耀兴[7](2010)在《基于垂直芯吸法的织物导湿性能图像处理修正》文中认为针对普通CCD摄像机拍摄垂直物体时径向畸变对实验精度的影响,提出基于垂直芯吸法图像处理径向畸变的修正方法。自制了校正模板,实验发现采用1/2.5′型CCD获取图像存在径向桶形畸变。根据垂直芯吸法实验要求,以尺寸为300 mm的畸变图像为目标物,以1 mm为间距进行等分,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与直角边的关系,直角边对应畸变图像尺寸,斜边上的高表示畸变图像尺寸对应的无畸变图像尺寸,以光轴中心上下0.5 mm,共1 mm的像素值为无畸变像素值,建立实际拍摄距离下畸变图像像素值与实际尺寸的关系。该方法可提高MatLab程序提取织物芯吸高度的精度。
敬凌霄,张同华,汪涛,卢明[8](2010)在《织物动态导湿仪器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设计了一种可以即时测试织物表面导湿性能的新型自动装置。通过测定3种织物36 s的导湿面积变化,可以得到不同织物表面各向导湿性能差异,同时也可得到液滴随时间变化在织物表面扩散的曲线,进而可以分析得出织物的导湿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含有亲水纤维的织物导湿面积增加先快后慢,疏水性纤维织物导湿面积增加速率基本不变;仪器测量精确,为织物导湿性能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杜文豪[9](2009)在《运用高速摄影对不同结构参数织物导湿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对于织物导湿吸湿的测试方法有很多:芯吸法、液滴法、保水率测试法、垂直吸水法、沉降法、吸水率测试法、干燥速率法、MMT法等。但传统的这些方法大多是建立在人工长时间静态的分析测试上的,因此具有人为干扰因素大,精准率低,数据统计速度慢等缺点。在分析织物导湿机理时,对于任意时间点上织物导湿特性的研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尤其对于液态水刚浸润织物表面最初几秒扩散情况的探讨几乎是一片空白。本课题尝试运用高速摄影装置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在自制的实验测试平台上对不同结构参数织物的导湿性能进行动态的研究,对测试装置和方法的误差进行了较为严密的分析,把织物结构中的某些参数对于导湿性能的影响作为独立变量进行了探讨。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一系列限制实验适用范围和降低实验精度的问题,通过方法的优化达到了传统测试方法难以企及的效果,为织物动态导湿理论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对高速摄影连续拍摄的织物导湿图像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在图像灰度化之后经过减运算、乘运算、中值滤波、小波变换和二值化分离等手段得到了织物图像的导湿特征信息,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测试对比;二是对本课题中搭建的测试平台和使用的测试方法进行严密的误差分析,对不足之处提出了优化方案;三是根据绘制的织物导湿动态曲线,运用控制变量法并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对于不同结构参数织物之间导湿性能的差别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相关分析,得出了以下的成果和结论:(1)运用高速摄影装置搭建的整个对织物导湿性能的测试平台其实验数据便于存储携带,适应性强,精确度高,计算速度快,处理信息量大,具有传统人工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2)整个图像处理过程中,Matlab软件编制的程序对于织物有水区域和无水区域的鉴别,精准高,处理数据量大,方便建立数学模型,比传统手工剪纸法误差小,适用范围广;(3)在其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定量水滴在织物表面传导时,其最大导湿面积和织物的厚度是成负相关关系;(4)在其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定量水滴在织物表面传导时,其平均导湿速度和织物的厚度是成负相关关系。并且厚度越大,运用高速摄影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得出的织物导湿速度—时间的关系曲线上下波动越明显;(5)在其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定量水滴在织物表面传导时,其最大导湿面积和织物的紧度是成负相关关系;(6)在其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定量水滴在织物表面传导时,其平均导湿速度和织物的紧度是成负相关关系。并且紧度越大,运用高速摄影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得出的织物导湿速度—时间的关系曲线上下波动越不明显;(7)在其它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定量水滴在不同原组织织物上传导时,缎纹织物导湿能力各向异性最大,且导湿区域经向与纬向长度的比值—时间关系曲线波动最大、斜纹次之、平纹最小;(8)控制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定量水滴在织物表面传导时,水滴在滴落织物后的刹那,其最大导湿速度与孔隙率的平方根成正比。
陈琳[10](2008)在《非织造物渗透性能测试仪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一些非织造物的检测需求,针对其渗透性能的导水性和蓄水性,完成了液体流路系统、电路、计时系统等方面的设计,研制成了新的非织造物渗透性能测试仪器,确立了吸收速率和渗透时间这两个指标,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该渗透性能测试仪器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该仪器可与计算机硬件有机的融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检测仪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单向导湿织物研究进展 |
| 1.2.1 单向导湿织物设计原理 |
| 1.2.2 纤维改性 |
| 1.2.3 纱线 |
| 1.2.4 结构设计 |
| 1.2.5 化学整理 |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针刺单层纤维网制备及性能测试 |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单层纤维网针刺工艺与制备 |
| 2.2.1 工艺路线 |
| 2.2.2 针刺加工工艺 |
| 2.3 针刺单层纤维网性能测试 |
| 2.3.1 单层纤维网克重测试 |
| 2.3.2 单层纤维网厚度测试 |
| 2.3.3 单层纤维网芯吸性能测试 |
| 2.3.4 单层纤维网红外光谱测试 |
| 2.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4.1 针刺单层纤维网克重与厚度 |
| 2.4.2 针刺单层纤维网吸湿性能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的制备、测试及吸湿性能分析 |
| 3.1 实验部分 |
| 3.1.1 实验原料 |
| 3.1.2 试样制备 |
| 3.1.3 复合纤维网基础性能测试 |
| 3.1.4 复合纤维网动态水分传递测试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主刺复合加工工艺对复合纤维网基础性能影响 |
| 3.2.2 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含水量变化 |
| 3.2.3 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浸湿时间与纤维网吸湿 |
| 3.2.4 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液态水分扩散速率与吸水速率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单向导湿机理及调控方法研究 |
| 4.1 实验部分 |
| 4.1.1 涤/粘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表面滴水扩散观察 |
| 4.1.2 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水分单向传递指数计算 |
| 4.2 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单向导湿机理及调控方法研究 |
| 4.2.1 涤纶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水平方向水分扩散情况 |
| 4.2.2 涤/粘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吸水扩散情况 |
| 4.2.3 涤/粘双层针刺复合纤维网在服用领域的水分传输机理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面料湿舒适性理论研究 |
| 1.2.2 高湿舒适性面料开发 |
| 1.2.3 面料湿舒适性测试装置 |
| 1.2.4 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面料导湿排汗测试仪设计开发 |
| 2.1 引言 |
| 2.2 测试原理 |
| 2.3 仪器硬件设计 |
| 2.3.1 探针分布 |
| 2.3.2 注水装置 |
| 2.3.3 检测电路 |
| 2.3.4 信号采集设备 |
| 2.3.5 信号处理软件 |
| 2.4 仪器软件设计 |
| 2.4.1 程序参数算法 |
| 2.4.2 仪器测试时间及终止条件 |
| 2.5 仪器基本特征 |
| 2.5.1 仪器重复性 |
| 2.5.2 仪器分辨力 |
| 2.6 仪器测试指标 |
| 2.6.1 面料导湿性能指标 |
| 2.6.2 面料干燥性能指标 |
| 2.7 仪器测试要求 |
| 2.7.1 测试对象 |
| 2.7.2 优势及不足 |
| 2.7.3 测试标准要求 |
| 2.8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纱线导湿排汗性能 |
| 3.1 引言 |
| 3.2 短纤维纱线导湿性能 |
| 3.2.1 材料与仪器 |
| 3.2.2 测试方法 |
| 3.2.3 结果与讨论 |
| 3.2.4 结论 |
| 3.3 涤纶长丝芯吸性能 |
| 3.3.1 材料与仪器 |
| 3.3.2 测试方法 |
| 3.3.3 结果与讨论 |
| 3.3.4 结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面料导湿排汗性能测试 |
| 4.1 引言 |
| 4.2 实验设计 |
| 4.3 实验材料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电压曲线特性分析 |
| 4.4.2 Coolmax面料导湿排汗性能 |
| 4.4.3 Coolplus面料导湿排汗性能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面料导湿排汗性能数值分析 |
| 5.1 引言 |
| 5.2 主分量法分析面料导湿排汗性能 |
| 5.2.1 数据处理 |
| 5.2.2 面料导湿性能主分量分析 |
| 5.2.3 面料干燥性能主分量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 1、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 2、以第一完成人授权专利 |
| 3、以项目负责人获得资助的课题 |
| 4、读博期间获得的其他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 |
| 1.1.1 天门蓝印花布概念的界定 |
| 1.1.2 天门蓝印花布的地域分布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前人的研究与不足 |
| 1.3.1 中国蓝印花布的研究 |
| 1.3.2 现有的天门蓝印花布研究 |
| 1.3.3 现有天门蓝印花布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
| 1.4 本文的切入点与框架 |
| 1.4.1 本文的切入点 |
| 1.4.2 本文的框架 |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创新 |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 1.5.2 本文的创新 |
| 1.5.3 未来的展望 |
| 1.6 本章小结 |
| 1.7 本章参考文献 |
| 2 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行业变迁 |
| 2.1 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 |
| 2.1.1 蓝染技艺的考古线索与变化发展 |
| 2.1.2 防染印花技法的历史沿革 |
| 2.1.3 印花型版的发展变革 |
| 2.2 天门蓝印花布的行业变迁 |
| 2.2.1 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兴盛 |
| 2.2.2 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衰落 |
| 2.3 本章小结 |
| 2.4 本章参考文献 |
| 3 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
| 3.1 天门蓝印花布的制造工具 |
| 3.2 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
| 3.2.1 染料的制作 |
| 3.2.2 天门蓝印花布的制作程序 |
| 3.3 天门蓝印花布的现代创新技术工艺 |
| 3.4 本章小结 |
| 3.5 本章参考文献 |
| 4 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与文化特征 |
| 4.1 天门蓝印花布的色彩艺术 |
| 4.2 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 |
| 4.2.1 地域文化与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 |
| 4.2.2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表现手法 |
| 4.2.3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象征意义 |
| 4.2.4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应用功能 |
| 4.3 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其他地域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 |
| 4.3.1 天门蓝印花布与南通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
| 4.3.2 天门蓝印花布与山东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
| 4.3.3 天门蓝印花布与湖南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
| 4.3.4 天门蓝印花布与日本型版印花的比较分析 |
| 4.4 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 |
| 4.4.1 天门蓝印花布与孝感雕花剪纸的比较分析 |
| 4.4.2 天门蓝印花布与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比较分析 |
| 4.5 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 |
| 4.5.1 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 |
| 4.5.2 天门蓝印花布的故事传说 |
| 4.6 本章小结 |
| 4.7 本章参考文献 |
| 5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 |
| 5.1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概述 |
| 5.2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保护技术 |
| 5.2.1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蓝色染料分析 |
| 5.2.2 天门蓝印花布织物的保护方法 |
| 5.3 本章小结 |
| 5.4 本章参考文献 |
| 6 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展望 |
| 6.1 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应用 |
| 6.1.1 天门蓝印花布在服饰中的创新应用 |
| 6.1.2 天门蓝印花布在家用纺织品中的创新应用 |
| 6.1.3 天门蓝印花布在其他载体中的创新应用 |
| 6.2 天门蓝印花布的展望 |
| 6.2.1 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现状 |
| 6.2.2 文化回归与天门蓝印花布产业的复兴 |
| 6.2.3 工艺创新与天门蓝印花布产业的复兴 |
| 6.3 本章小结 |
| 6.4 本章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织物热湿舒适性介绍 |
| 1.3 湿舒适性测试方法 |
| 1.3.1 湿传递测试方法 |
| 1.3.2 导湿测试方法 |
| 1.4 贴体舒适性研究进展 |
| 1.4.1 湿态贴体舒适性测试方法 |
| 1.4.2 数学统计理论 |
| 1.4.3 运动舒适性面料的开发 |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 第二章 织物湿贴体性仪器介绍与测试方法的研究 |
| 2.1 贴体性测试装置的设计 |
| 2.1.1 装置设计原理 |
| 2.1.2 装置结构简介 |
| 2.1.3 贴体性的表征 |
| 2.2 XAD-1织物湿态贴附性测试仪 |
| 2.3 XAD-1织物湿态贴附性测试仪的操作规范及标准 |
| 2.3.1 实验条件 |
| 2.3.2 XAD-1织物湿态贴附性测试仪的操作方法 |
| 2.4 仪器测试结果分析 |
| 2.4.1 多次实验的可重复性 |
| 2.4.2 不同面料的测试结果对比 |
| 2.4.3 仪器的分离速度对贴附性能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织物的形变对其湿态贴体性的影响分析 |
| 3.1 概述 |
| 3.2 实验测试方法 |
| 3.2.1 织物试样的选取 |
| 3.2.2 织物贴附性能测试 |
| 3.2.3 KES拉伸和弯曲测试 |
| 3.3 实验数据 |
| 3.3.1 试样贴体性测试结果 |
| 3.3.2 KES拉伸和弯曲测试结果 |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 3.4.1 粘附曲线形状分析 |
| 3.4.2 织物形变对贴附性能的影响 |
| 3.4.3 粘附曲线的指导意义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织物吸附水对其湿态贴体性的影响分析 |
| 4.1 概述 |
| 4.2 实验试样的选取 |
| 4.3 实验测试 |
| 4.3.1 织物含水量测试 |
| 4.3.2 织物贴体性测试 |
| 4.4 数据分析 |
| 4.4.1 机织物含水量数据及分析 |
| 4.4.2 机织物贴体性测试数据及分析 |
| 4.4.3 针织物含水量数据及分析 |
| 4.4.4 针织物贴体性测试数据及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织物湿态贴体性试验方法标准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吸湿排汗纤维的发展与前景 |
| 1.2 吸湿排汗织物机理及生产方法 |
| 1.2.1 吸湿排汗机理 |
| 1.2.2 吸湿排汗织物生产方法 |
| 1.3 国内外吸湿排汗纤维及织物 |
| 1.4 课题内容与意义 |
| 第2章 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 2.1 微观结构 |
| 2.2 纤维断裂强力测试 |
| 2.3 摩擦性能测试 |
| 2.4 纤维吸放湿试验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针织物结构和基本性能研究 |
| 3.1 针织物的基本参数分析 |
| 3.1.1 针织物密度 |
| 3.1.2 针织物厚度与面密度 |
| 3.2 针织物顶破试验 |
| 3.3 针织物耐磨性试验 |
| 3.4 针织物抗起毛起球试验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及主客观评价研究 |
| 4.1 针织物透气性研究 |
| 4.2 针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研究 |
| 4.2.1 针织物吸水试验 |
| 4.2.2 针织物导湿性能测试 |
| 4.2.3 针织物透湿试验 |
| 4.2.4 针织物快干试验 |
| 4.3 针织物热传导与热阻测试 |
| 4.4 热湿主客观评价 |
| 4.4.1 服装主观评价 |
| 4.4.2 热湿主客观对比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针织物风格及主观舒适性能研究 |
| 5.1 织物风格测试 |
| 5.1.1 织物风格测试 |
| 5.1.2 织物风格主观评价 |
| 5.2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凉爽纤维的研究现状 |
| 1.2.1 天然凉爽纤维的研究现状 |
| 1.2.2 合成凉爽纤维的研究现状 |
| 1.3 凉爽型织物的研究现状 |
| 1.4 精纺毛织物的开发现状 |
| 1.5 目前凉爽织物开发存在的局限性 |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 |
| 2.1 参数确立与优化方案设计 |
| 2.1.1 实验原料的选择 |
| 2.1.2 长丝含量与纱线线密度的选择 |
| 2.1.3 纱线捻系数的选择 |
| 2.1.4 织物密度的选择 |
| 2.1.5 优化实验方案 |
| 2.2 纺纱工艺 |
| 2.2.1 纺纱原理 |
| 2.2.2 Sirofil复合纱线的优点 |
| 2.2.3 Sirofil应用于毛纺的工艺选择 |
| 2.3 蒸纱工艺 |
| 2.4 上浆工艺 |
| 2.5 织造工艺 |
| 2.6 织物基本结构性能分析 |
| 2.6.1 织物厚度及平方米克重 |
| 2.6.2 织物硬挺度 |
| 2.6.3 织物紧度 |
| 2.6.4 织物的基本参数分析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凉爽纤维长丝及其复合纱性能研究 |
| 3.1 玉石凉爽纤维 |
| 3.1.1 制备 |
| 3.1.2 玉石纤维的凉爽机理 |
| 3.1.3 玉石纤维的主要功能 |
| 3.2 纤维结构分析 |
| 3.2.1 纤维表面结构 |
| 3.2.2 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
| 3.3 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
| 3.4 复合纱性能测试与分析 |
| 3.4.1 复合纱的细度测定 |
| 3.4.2 复合纱的捻度测定 |
| 3.4.3 复合纱的拉伸性能测试 |
| 3.4.4 复合纱的条干均匀度测试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织物的凉爽性能研究 |
| 4.1 织物冷感的理论基础 |
| 4.1.1 织物的热吸收能力 |
| 4.1.2 瞬间热流量最大值Qmax |
| 4.1.3 织物的冷感 |
| 4.2 织物冷感的实验研究 |
| 4.2.1 织物传热系数 |
| 4.2.2 瞬间热流量最大值Qmax |
| 4.3 织物爽感的实验研究 |
| 4.3.1 织物的垂直吸水性能 |
| 4.3.2 织物的透湿性能 |
| 4.3.3 织物的放湿性能 |
| 4.4 织物的透气性 |
| 4.4.1 实验仪器与方法 |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织物凉爽舒适性的模糊综合评判 |
| 5.1 一般服用性能 |
| 5.1.1 悬垂性 |
| 5.1.2 折皱回复性 |
| 5.2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理论 |
| 5.2.1 基本方法和步骤 |
| 5.2.2 确定权重系数集的方法 |
| 5.3 织物凉爽舒适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 5.3.1 建立因素集 |
| 5.3.2 权重计算 |
| 5.3.3 确定评判集 |
| 5.3.4 建立评价矩阵R |
| 5.3.5 综合评判计算 |
| 5.3.6 结果讨论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实验部分 |
| 1.1 图像校正模板 |
| 1.2 实验数据与分析 |
| 2 图像径向桶形畸变修正方法 |
| 3 应用 |
| 4 结论 |
| 1 仪器设计原理 |
| 2 导湿仪器硬件结构 |
| 3 图像处理方法 |
| 3.1 图像增强 |
| 3.2 二值化处理方法 |
| 3.3 像素的量化方法 |
| 3.3.1 图像处理数学原理 |
| 3.3.2 面积法像素的量化 |
| 4 测试 |
| 4.1 实验环境 |
| 4.2 实验操作 |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5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织物湿传递机理的研究现状 |
| 1.3 高速摄影及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 |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 第二章 Matlab 图像处理技术在织物上的应用 |
| 2.1 织物导湿图像的灰度化 |
| 2.2 织物导湿图像的代数运算处理 |
| 2.3 织物导湿图像的直方图调整 |
| 2.4 织物导湿图像的去噪 |
| 2.5 织物导湿图像的二值化分割 |
| 2.6 通过像素量化法求织物导湿图像的面积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实验流程与误差分析 |
| 3.1 实验流程的设计和准备 |
| 3.2 图像采集和处理装置 |
| 3.3 实验的误差分析 |
| 3.4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准备 |
| 3.5 液体的选取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
| 4.1 不同厚度织物的导湿性能分析 |
| 4.2 不同紧度织物的导湿性能分析 |
| 4.3 不同原组织织物的导湿性能分析 |
| 4.4 不同孔隙率织物的导湿性能分析 |
| 4.5 定量液态水在织物中的传导机理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