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飞[1](2021)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以及运动性损伤等高能量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呈明显增加趋势。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和急诊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指距离桡腕关节3厘米内的骨折,特别好发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这类人群桡骨远端的骨脆性增加,摔倒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多呈现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稳定性的关节外骨折,具有创伤小和经济性等优势,复位后固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石膏、小夹板和高分子热塑性材料固定。但是手法复位容易发生骨折对位、对线不良,骨折部位发生软组织损伤,远期导致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同时保守治疗一般恢复周期较长,且长期的外固定会限制手腕部的活动而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部位的肿胀及消肿情况即使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松弛会导致固定作用下降而固定过紧则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腕管综合征及皮肤压力性溃疡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复位锁定钢骨板内固定、非锁定钢板内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以及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准确的力线和解剖复位,关节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可得到更好的保障。坚强的内固定和完全的解剖复位也可允许早期的主动性腕部功能锻炼,缩短恢复的时间,从而减少腕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目前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还是联合使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报告的结果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至今没有一种比其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更突出,如何选择手术方式仍然是骨科领域的一个讨论热点。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自首次应用于股骨的生物力学研究后通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探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分析与验证,已经成为骨科领域研究的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软件,材料等,共同推动有限元方法的进步,有限元方法逐渐由模拟初期的静止模型深入为人体动态运动模型;由初期的二维模型逐渐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由单根骨头模型深入为包含软骨,半月板,韧带,肌肉和骨头结构的复杂三维有限元模型,越来越贴近于人体真实的变化。目前在骨科研究中,有限元方法在骨骼系统中的模型建立,骨折机理探究,以及骨折固定装置的比较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与临床实践验证中也反映了其良好的结果。第一部分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VLP)和附加克氏针的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AO C2/C3型骨折的影像学和治疗效果,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1.筛选入组:回顾性研究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因AO C2/C3型桡骨远端新鲜骨折接受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的患者。排除陈旧性骨折、全身性骨骼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局部疾病(如肿瘤、佩吉特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VLP或EF以外的治疗、患者失访或数据不完整的病例。2.资料收集和数据测量:随访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量表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总体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影像学参数包括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3.数据统计和分析:连续变量(年龄、手术时间、掌侧倾斜、桡骨倾斜度、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面台阶)的比较,根据其数据分布状态使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 Whitney-U检验,至于分类变量(性别、左右利手、损伤机制、并发症),适当时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21.0软件(美国,纽约,IBM公司,Armonk)进行分析。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17.1个月。末次随访时,VLP组在腕关节屈曲(69.7vs62.3,P<0.001)、前臂旋前(73.1vs 64.8,P=0.027)和旋后(70.6vs 63.1,P=0.033)方面的表现优于EF组,但其他运动参数不显着。2.两组之间在Gartland-Werley或DASH评分方面没有发现显着差异(P>0.05)。与EF组相比,VLP组的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最终X线上显示VLP组的尺骨变异为0.6±1.3mm,EF组为1.6±1.8m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VLP组的腕桡关节改善明显优于EF组(0.5±1.1mm vs 1.2±1.4mm,P=0.007)。3.两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28.2%vs 34.5%)(P=0.587)。小结:1.VLP固定在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屈曲、旋前和旋后)、尺骨变异矫正和改善关节一致性方面比EF固定表现出更好的性能。2.在DASH或Gartland-Werley评分、其他影像学或功能参数和并发症方面,两种固定方法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第二部分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筛选入组:入组标准:(1)A型,即关节外骨折各亚型(2)B型,即简单或部分关节内骨折各亚型(3)C1,关节内简单骨折。排除标准:(1)不能解剖复位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如C2、C3型;(2)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3)同时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等其他腕骨关节病或全身性骨骼疾病的患者。2.模具制作及手术实施:借助3D打印辅助,根据术前骨折部位CT三维重建及伤肢血管造影检查,采集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接骨板及带有接骨板固定卡槽的体外固定模具,精确制导螺钉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体外复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术后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标准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桡骨长度,测量腕关节屈曲、伸展、旋后和旋前角度;测量患者手的握力,所有患者测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1.获得满意随访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9.3岁。A2型8例,A3型5例,B2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1例,C1型1例,均为闭合型骨折合并腕掌侧软组织损伤。2.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在术后2周、12周、1年随访时,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分别为1.86±0.25,0.83±0.51 and 0.31±0.05,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6.54±1.71,2.72±0.53 and2.05±0.29,终末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3.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为(13.1±3.2)°,尺偏角为(21.9±4.6)°,桡骨短缩(2.0±1.1)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2.0±11.7)°,腕关节背伸活动度为(65.0±4.8)°,握力为健侧的84.0%±4.2%。小结:1.应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可个性化钢板螺钉,精准辅助复位和制导位置角度,微创且对皮肤软组织条件要求低,取出容易等优势。2.在本临床研究中,该项技术固定可靠且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短时间随访疗效满意。第三部分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能量损伤事故的增加,老年人群与青少年人群的发生率出现增加的趋势。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可以分为保守治疗、经皮穿针内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需要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的长度以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位置。保守治疗则难以做到。为了避免桡骨畸形愈合,腕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早期功能锻炼,需要对不稳定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目前常用的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掌侧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由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主要包括老年人群,骨折患者骨质中包括骨质疏松与骨质正常人体。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及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招募一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其前臂进行快速薄层CT扫描.利用m imics20.0软件将二维影像数据创建桡骨的三维数据并以STL数据保存,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光滑表面,去除噪点,实体化桡骨模型,并以STEP格式保存。将桡骨远端模型导入UG10.0软件,创建桡骨远端骨折,并根据实际钢板数据设计桡骨远端掌侧钢板与螺钉模型。2.将模型导入Abaqus软件中加载负荷,设置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统计应力、位移等数据。结果:1.对于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模型,其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分布在骨折断端部位的钢板。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98MPa,最大位移值为1.157mm;非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29.5MPa,最大位移为1.394mm;2.对于骨质疏松人体,锁定钢板固定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81.4MPa,最大位移为1.814mm;非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44.1MPa,最大位移为2.178mm小结:无论对于青壮年的正常骨密度的桡骨远端骨折,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相较于非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固定均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提升程度更强。二者的最大应力值分别降低13.5%和25.8%,最大位移值分别降低17.0%和16.7%。
刘涛[2](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悫,孙海东,李世梁,钟锐,李育敏[3](2020)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C型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术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与桡骨高度均优于术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Gartland-Werley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复位良好,能有效促进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关节功能,可在临床上推广。
郑尤辉[4](2020)在《中药熏洗促进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泉州市正骨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新鲜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B型和C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对象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术后2周拆线后再配合本院中药熏洗2号方治疗,持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持续治疗12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于手术前、术后2周、术后6周和术后12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消肿指数评价患肢腕关节肿胀消退情况,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肢腕关节功能,记录不良事件和并发症。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骨折类型方面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手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的VA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两组的VA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自术后6周开始,试验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消肿指数:术后治疗6周及12周时,试验组的消肿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12周后,试验组腕关节功能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不良事件和并发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熏洗2号方中药熏洗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康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子文[5](2020)在《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此研究观察两者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以探索出更好的治疗Colles骨折的方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4例Colles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术后配合常规抗炎止痛、早期功能锻炼治疗47例;试验组即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术后予常规治疗上加用新伤续断汤47例。通过对比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各影像学指标等,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及对比。所有数据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伤侧、VAS评分、肿胀评分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等各项影像学指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2.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术后1周、2周、4周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及肿胀均较前改善;三个时间节点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缓解疼痛及消肿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更好。3.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8周、12周对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加有效。4.临床愈合时间:两组临床愈合时间经t检验,结果显示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所用方药具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5.影像学指标:通过对比术后1周、4周、8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式对于影像学改变无明显差异;各时间点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认为术后解剖位置有少许丢失,但丢失不明显,仍在允许范围内,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可靠。结论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显着,相比单纯抗炎止痛及功能锻炼的常规术后处理更具优势;能更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腕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劳动力。
蒙培文,冯泽铭,杨南生[6](2019)在《桡骨远端骨折行有限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析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采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湛江骨科医院于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外固定架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的恢复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腕关节的恢复优良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术后腕关节恢复优良率则为66.7%;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对照组患者则高达30.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外固定架加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可显着提升患者腕关节的恢复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贺达[7](2019)在《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目的为取得良好的术后外观、取得无疼痛的功能活动及没有并发症的愈后。因为腕关节的特殊结构组成,桡骨在远端骨端结构膨大变化使其存有一个平均23度(23.6±2.5)的尺偏角和一个平均11度(11.2±4.6)的掌倾角,骨折后容易出现角度偏离以及桡骨短缩。恢复这些解剖指标正是治疗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取得追求的治疗目的的关键。角度及高度的良好恢复是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重要目的,文献报道桡骨关节面从10°掌倾到45°背伸的过程中,尺骨负荷将从21%升至67%。将会引起三角纤维软骨及腕关节不适,造成桡腕关节旋转异常。一旦桡骨远端角度得不到有效的纠正,这会导致患者功能锻炼时造成附加的损伤,指导鼓励患者行功能锻炼将有一定的难度。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粉碎严重,进一步增加了桡骨解剖角度恢复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功能锻炼时造成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150%,是骨伤科急诊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C型桡骨远端骨折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0%,其治疗消费在医疗系统支出中占有重要比重。随着近代西医手术技术的输入和快速发展,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比例逐年升高,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使用比例被逐渐压缩。但是目前手术治疗有过度使用的趋势,而且骨折愈合后二次取出内固定手术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成本上升,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与此同时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存在天然的恐惧感与恐慌感,对患者身体造成创伤的基础上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我院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正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新方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孟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简便、廉价、高效,是中医骨伤的闪光点。但由于时代与中医传承的经验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其治疗方法仍停留在口手相传的经验传承状态,其特色和优势缺乏科学系统的诠释和阐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其治疗方法中部分理念需要更新与换代,基于以上现状,广大中医骨伤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予以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大多数结论认为内固定恢复掌倾角对比外固定有优势,文献报道外固定支架进行桡骨骨折固定时仅具有轴向牵引力,无法对侧方实现稳定固定,因此对于骨折部位的成角移位无法进行有效矫正,尤其对于C型骨折的复杂移位因为其闭合复位的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解剖指标数据。本院在使用中医外固定治疗常见骨折方面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及厚重的积淀,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遵循“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和“金针拨骨”古训前辈正骨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筋束骨”和现代外固定技术原理的新型治疗方法在本院得以生根发芽。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对传统骨折外固定手段进行继承和创新,开发出新型半环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新方法。半环式固定较单臂与杆式外固定相比为穿透对侧皮质的固定,增加了整体平面的稳定性,同时因半环式结构的存在可在此基础上再自由结合骨折端的穿针。将金属制成的粗针(克氏针亦可代用)插入脱位的关节间隙或骨折间隙,用撬、赶、推、旋、分、合、压、拨等法,使脱位端或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符合中医骨伤“筋骨并重,内外兼顾”的治疗理念。通过临床观察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折端的穿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比较满意,与该骨折仅行桡骨远端内固定手术相比,在保证患者患肢功能的情况下,对桡骨远端掌倾角的恢复效果更优。鉴于此,拟采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比,分析与内固定对比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是否能在治疗中取得更好的解剖角度恢复情况及更好的功能恢复效果。同时在治疗中针对不同骨折类型与不同穿针方法之间的关系总结,挖掘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开拓思路。探讨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结合的方法以期给临床中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参考新思路,为制器以正之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1 研究目的对临床发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群体设计临床非随机配对对照研究,对比应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固定与采用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与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关注解剖数据恢复情况,验证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对该类型骨折的治疗效果。2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并配对的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经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治疗后的纳入试验组,经桡骨远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的纳入对照组。按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骨折类型进行1:1匹配,匹配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近、桡骨远端骨折类型一致,根据样本量测算公式结果,共完成匹配及随访观察32对(64例),其中C1型骨折12对,C2型骨折12对,C3型骨折8对。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比较其围术期指标同时采用Garland-Werl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对比两组影像学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3 结果两组患者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90分钟,平均55分钟,均未在皮肤切口,出血量均小于10ml,未放置引流条,X线曝光次数平均20次。试验组均未出现固定针滑动及感染,除1例出现了下尺桡融合,1例于桡骨茎突行弯钳撬拨复位时刺激神经出现桡神经背侧支激惹,1例复位固定不佳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外观,未见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试验组患者优良率87.5%,对照组优良率87.5%,腕关节功能评分经统计学统计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患肢手握力经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经统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分试验组优良率78.2%,对照组优良率81.2%。两组治疗前与术后、末次随访通过影像学测量均显示有效(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未发生复位丢失(P>0.05)。两组术后与末次随访掌倾角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4 结论半环式外固定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可同时兼顾对功能与解剖角度的恢复,尤其对于掌倾角度的的恢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但由于其穿针方法仍停留在经验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崔志浩[8](2019)在《腕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与另外两种方法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68例,其中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A组)14例,掌侧LCP内固定(B组)34例(其中两患者为双侧),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C组)20例。术前术后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平整度,腕关节功能采用Sarmiento改良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者主观疼痛采用VAS可视化标尺法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48个月,平均为1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测量影像学数据较术前均有改善,术后患肢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按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A组优良率78.5%,B组优良率82.3%,C组优良率85%。B组C组在术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和关节面平整度恢复上较A组更优,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关节面平整度恢复上较B组表现更优,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的尺偏角恢复没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与Gartland&Werley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但C组优良率更佳。结论: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能使关节面复位更平整,并能同时发现与修复腕部韧带损伤,改善腕关节伸屈及旋转活动,取得更高的优良率,疗效良好。
韦新宁,韦仁智,黄小美,覃浩[9](2019)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断端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存在争论,腕关节外固定支架适用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目的:探讨采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断端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断端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27~82岁,平均年龄(43.5±12.1)岁。骨折按AO分型,C2型12例,C3型3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5年,平均(1.2±0.2)年。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6.5±0.2)周。参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46例中优30例,良11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为89.1%。结论:采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断端植骨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复位理想,固定可靠,桡骨关节面恢复平整,腕及手部功能恢复满意。
胡海平[10](2019)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80例临床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在8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给予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T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康复时间、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显着,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 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 外文论文 |
| Acknowledgements |
|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比较 |
| 2.3 两组手术前后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脱落标准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 1 试验设计 |
| 2 治疗方法 |
| 2.1 手术方法 |
| 2.2 系统康复训练方法 |
| 2.3 中药熏洗方法 |
| 3 观察指标 |
| 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
| 3.2 消肿指数 |
| 3.3 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 |
| 3.4 安全性指标 |
| 4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部分 结果 |
| 1 一般情况比较 |
| 2 VAS评分 |
| 3 消肿指数 |
| 4 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 |
| 5 不良事件和并发症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 |
| 2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 |
| 3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及预防治疗 |
| 4 中医药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 5 中药熏洗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 1.6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2.1 术前准备 |
| 2.2 手法复位 |
| 2.3 手术方法 |
| 2.4 术后处理方案 |
| 3 观察指标 |
| 3.1 VAS评分(主观指标) |
| 3.2 腕关节肿胀评分 |
| 3.3 临床愈合时间 |
| 3.4 腕关节功能评分 |
| 3.5 影像学指标 |
| 3.6 安全性检测 |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1 病例纳入情况 |
| 2 一般情况分析 |
| 3 两组患者VAS、腕关节肿胀评分 |
| 4 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比较 |
| 5 两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
| 6 两组患者影像学各指标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 1.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 1.2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 |
| 2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
| 3 Colles骨折治疗进展 |
| 3.1 手法复位 |
| 3.2 保守治疗 |
| 3.3 手术治疗 |
| 4 腕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 |
| 4.1 桡骨短缩 |
| 4.2 掌倾角 |
| 4.3 尺偏角 |
| 4.4 断端软组织 |
| 5 Colles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 |
| 6 Colles骨折的中药治疗措施 |
| 6.1 中药内服 |
| 6.2 中药外治法 |
| 6.3 其他疗法 |
| 7 新伤续断汤组方方药探讨 |
| 7.1 君药 |
| 7.2 臣药 |
| 7.3 佐药 |
| 7.4 使药 |
| 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 9 结果分析 |
| 9.1 VAS评分比较 |
| 9.2 腕关节肿胀评分比较 |
| 9.3 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 9.4 临床愈合时间对比 |
| 9.5 影像学指标对比 |
| 10 安全性分析 |
| 11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腕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
| 1 解剖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
| 2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
| 2.1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认识 |
| 2.2 桡骨远端骨折西医治疗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设计 |
| 1.2 样本量计算 |
| 1.3 病例选择 |
| 2 临床实施方案 |
| 2.1 治疗方法 |
| 3 观察周期 |
| 4 疗效评定指标 |
| 4.1 术中观察指标 |
| 4.2 功能评定指标 |
| 4.3 解剖评估标准 |
| 5 统计学处理 |
| 6 结果 |
| 6.1 一般资料 |
| 6.2 影像学评定 |
| 6.3 功能评定结果 |
| 7 讨论 |
| 7.1 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优势 |
| 7.2 新型外固定架构型重视“筋骨并重” |
| 7.3 骨针的改良及骨针复位固定方法的应用 |
| 7.4 制器以正之阶段治疗方法总结 |
| 8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治疗方案 |
| 三、影像学评价 |
| 四、疗效评分标准 |
| 结果 |
| 讨论 |
| 一、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发展 |
| 二、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的治疗 |
| 三、腕关节镜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
| 四、腕关节镜辅助下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
| 五、腕关节镜辅助下诊治韧带及TFCC损伤 |
| 六、腕关节镜不足与并发症 |
| 七、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康复 |
| 八、手术中的技巧与体会等 |
| 九、存在的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术后处理 |
| 1.4 随访计划及评价指标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腕关节万向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点和原理 |
| 3.2 术中植骨和有限内固定存在的问题 |
| 3.3 使用外固定支架的注意事项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手术优良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康复时间、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