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1](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长春[2](2008)在《凿岩系统钎杆接头能量传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冲击凿岩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运用波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建立了凿岩机的力学模型,推导了凿岩冲击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得出了冲击系统的击入量和效率,分析了冲击系统与工作介质的动态匹配关系;在分析钎杆结构对其抗疲劳寿命的影响的基础上,分别对螺旋副连接柱面承载结构和传统承载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前者具有能量传递效率高抗疲劳寿命性能好等特点,为高效长寿命钎杆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了钎杆接头对应力波的传递特性,发展了Lunderberg关于钎杆接头刚性模型的工作,给出了综合考虑接头的弹性、刚性、和阻尼等特征的钎杆接头的SDM模型,对接头的动力特性作了更确切全面的描述;分析了在给定入射波波长和给定应力波传递特性的情况下,通过钎杆接头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的应力波,对比了最优入射波与通常采用的矩形入射波的传递效率,可以看出其差值相当小;最后对应力波通过接头的传递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有力地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冲击凿岩系统及凿岩钎具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而且对加快采掘工业的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管竹[3](2007)在《手动扭转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来源于江苏某企业提出的产品要求,为了对野外工作中的机械设备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需要设计出一种在无电机动力情况下,通过人工手动输入来实现扭矩输出以驱动机械设备转动来完成测量工作任务的这样一种传动装置。本文针对两种不同的工作位置要求,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减速增力和增速撞击。通过方案设计与计算、优化设计和计算机仿真设计出一种具有手动扭矩放大功能的扭转器。根据产品要求进行方案选择,确定采用具有体积小、自重轻、传动效率高的行星齿轮传动(2K-H类NGW型)作为扭转器系统的传动形式。并进行了传动比公式推导、扭矩和效率计算,为系统结构设计和计算机仿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飞轮应用到解决方案的设计中,采用飞轮获得较高转速后的碰撞冲击来驱动待测设备转动,以此来克服人手原本所需承受的反作用力。并完成了弹出机构和飞轮结构的设计,同时进行了有关碰撞的简单研究和仿真。因为扭转器输出扭矩大、体积小,结构参数设计最为关键,本文将改进后的遗传算法成功应用于扭转器结构优化设计中。它将基本遗传算法和随机方向法结合起来,该算法解决了基本遗传算法的后期搜索迟钝的难题,提高了收敛的精确度。在结构设计完成之后,采用Pro/E建立扭转器的虚拟样机和运动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对扭转器虚拟样机进行调整,得到了较好的仿真结果,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最后,为了满足扭转器各元件在扭矩作用下的强度要求,采用ANSYS对关键元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由于结构中齿轮所受扭矩较大,故采用ANSYS中接触单元对齿轮进行接触分析和静力分析,查看齿轮在此过程中应力变化情况。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扭转器系统结构参数并绘制工程图,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赵伏军[4](2004)在《动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岩石破碎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械破碎岩石是一种连续、安全、高效的破岩方法。该方法在采矿、岩土等工程应用中日益凸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为了扩大这种方法的应用领域,世界各国正围绕着硬岩的高效机械破碎展开深入的研究。然而,过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静载荷或冲击载荷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及其相应的最优加载形式上,针对动静载荷耦合破岩的研究则很少,而且始终未能解决好硬岩动静组合致裂破碎以及具有多种破岩模式的装置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问题对动静组合载荷耦合破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在总结分析单一动态和静态破岩特征的基础上,应用类似于单一载荷破岩的载荷—侵深、载荷—比能等特征曲线和力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动静耦合加载能提高破岩效果这一思路的可行性;提出了应用上述特征曲线确定适用组合载荷下岩石致裂的合理动静载荷观点。根据机具下岩石损伤断裂特征,探讨了动静加载条件下的裂纹始裂和扩展能量、累积损伤与冲击次数关系以及不同动静耦合载荷对岩石损伤断裂裂纹长度、破岩体积等的影响,为开展动静态耦合破岩试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机具动静载荷耦合破岩的试验原理与方法,自行设计研制了一台多功能动静态载荷耦合破岩试验装置,其动态加载系统可实现变能级、变频率、变速度冲击,静载泵压系统可从垂直、水平方向进行不同大小的加载,刀头夹具装置可安装单刀、多刀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刀具,测试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可对动、静态参数进行量测和处理。该系统的成功研制对于研究多种加载模式下的岩石破碎特征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借鉴单一静载荷或冲击破岩试验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动静耦合载荷破岩试验方案和试验参数;分析了静压切削和冲击切削过程,建立了切削力学模型;通过单一动、静载和耦合载荷的破岩试验,结果表明动静载荷耦合可明显提高破岩效果,在破裂深度与破碎体积等方面比单一冲击或压入具有明显的优势。不同的动静载荷耦合存在不同的破岩比能,合理选取动静载荷的比值,可使破岩比能最小,破碎效果达到最优。 根据冲击静压耦合切削破岩的试验研究,探讨了冲击点间距、切削深度及其比值R对切削破岩比能耗Es的影响及规律。试验结果表明,R和Es呈一定形态分布,将R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使冲击切削破岩达到良好的效果;冲击
王坚[5](2001)在《碎石机支臂结构的应力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碎石机是一种多用途的冲击破碎机械。本文就碎石器的冲击反力、主臂应力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对在碎石器连接座上设有橡胶缓冲装置的碎石机主臂强度进行了测试研究。
王爵鹤,袁再武,曹一南,朱德达,田良灿,饶敦朴,胡清淮[6](1983)在《金属矿物资源的开发及其新技术》文中指出当今世界采矿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矿山生产规模的加大,开采品位逐渐降低,保持露天开采的优势,开采深度日益加大,采矿工程与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联系更加紧密,系统工程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已在采矿部门的应用,重视矿山节能和环境保护、劳动卫生安全技术,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和逐渐向自动化方向过渡,以及发展化学采矿和海洋采矿等。这里将就上述各方面,分别概述其基本状况或近期的主要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索引 |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 1 土石方机械 |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 1.1.3 存在的问题 |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 1.3.2. 2 技术优点 |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 1.3.2. 5 发展趋势 |
| 1.3.2. 6 展望 |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 1.4.2. 7 其他技术 |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 1.4.4 存在问题 |
| 1.4.5 展望 |
| 2压实机械 |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 2.2.3 存在的问题 |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 2.3.2 热点问题 |
| 2.3.3 存在问题 |
| 2.3.4 发展趋势 |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4.2 存在的问题 |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 2.5.2. 1 控制技术 |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 2.5.3 存在问题 |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6.2 研究热点 |
| 2.6.3 主要问题 |
| 2.6.4 发展趋势 |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 2.7.3 存在的问题 |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 3路面机械 |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 3.1.1. 1 烘干筒 |
| 3.1.1. 2 搅拌缸 |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 3.1.2. 2 沥青烟 |
| 3.1.2. 3 排放因子 |
| 3.1.3 存在的问题 |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 3.2.3 存在的问题 |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3.1. 1 搅拌机 |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 3.3.1. 3 搅拌工艺 |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 3.3.2 存在问题 |
| 3.3.3 总结与展望 |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4.1. 1 作业机理 |
| 3.4.1. 2 设计计算 |
| 3.4.1. 3 控制系统 |
| 3.4.1. 4 施工技术 |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 3.4.3 存在的问题 |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 3.5.2 存在问题 |
| 3.5.3 总结与展望 |
| 4桥梁机械 |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 4.1.4 发展趋势 |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 5隧道机械 |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 5.1.1. 2 锚杆钻机 |
| 5.1.2 存在的问题 |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 5.2.1 盾构机类型 |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 5.2.2 盾构刀盘 |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 5.2.3 盾构刀具 |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 6养护机械 |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 6.1.3 存在的问题 |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 6.1.4. 1 节能环保 |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 6.4.3 存在的问题 |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 6.4.4. 1 整机技术 |
| 6.4.4. 2 动力技术 |
| 6.4.4. 3 传动技术 |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 6.4.4. 6 环保技术 |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 6.5.3 冷再生设备 |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 6.6.1 前言 |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 6.6.2. 4 研究方向 |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 6.7.1 技术简介 |
| 6.7.1. 1 施工技术 |
| 6.7.1. 2 施工机械 |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 6.7.3. 1 研究热点 |
| 6.7.3. 2 发展趋势 |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国内外液压冲击器的发展概况 |
| 1.1.1 液压冲击器及其优越性 |
| 1.1.2 液压冲击器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方向 |
| 1.1.3 液压冲击器的基本结构 |
| 1.1.4 液压冲击器的分类 |
| 1.2 钎杆接头系统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 1.2.1 钎杆接头连接结构设计的发展 |
| 1.2.2 钎杆接头系统能量传递特性的研究概况 |
| 1.3 应力波在冲击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
| 1.3.1 古典碰撞理论的局限性 |
| 1.3.2 冲击凿岩能量的传递过程 |
| 1.3.3 冲击波动力学的研究和进展 |
| 1.4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4.1 课题来源 |
| 1.4.2 研究目的 |
| 1.4.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 第二章 冲击凿岩系统力学模型和波动分析 |
| 2.1 冲击机械系统研究 |
| 2.1.1 冲击机械系统的基本元件 |
| 2.1.2 冲击机械系统的分类 |
| 2.2 冲击凿岩机械系统中的波动分析 |
| 2.2.1 杆中的应力波理论 |
| 2.2.2 弹性波的透射和反射 |
| 2.2.3 弹性波的斜入射 |
| 2.2.4 杆中纵波的控制方程 |
| 2.2.5 活塞钎杆的撞击研究 |
| 2.3 二元冲击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 2.3.1 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 2.3.2 冲击应力波波形函数 |
| 2.3.3 冲击应力波波形特征分析 |
| 2.3.4 二元冲击凿岩系统动力学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钎杆中应力波的传递特性研究 |
| 3.1 活塞能量传递效率的研究 |
| 3.1.1 活塞的反弹速度分析 |
| 3.1.2 活塞能量传递效率的分析 |
| 3.2 传统凿岩钎头结构及能量分布 |
| 3.2.1 凿岩钎头的破岩特点 |
| 3.2.2 传统凿岩钎头结构及凿岩能量分布 |
| 3.3 柱面承载螺旋副连接钎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
| 3.3.1 钎杆的失效分析 |
| 3.3.2 钎杆的力学分析 |
| 3.3.3 柱面承载螺旋副连接钎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接头对应力波传递特性的影响研究 |
| 4.1 不同接头模型对应力波传递特性的影响研究 |
| 4.1.1 冲击能在接头处传递的分析与计算 |
| 4.1.2 刚性接头模型的应力波传递特性 |
| 4.1.3 SDM接头模型的应力波传递特性 |
| 4.2 通过钎杆接头的应力波的优化 |
| 4.2.1 优化问题的描述 |
| 4.2.2 优化问题的解决 |
| 4.2.3 优化结果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 5.1 冲击凿岩系统的实验研究 |
| 5.1.1 实验原理及目的 |
| 5.1.2 实验装置及所用钎具 |
| 5.1.3 测试及数据处理系统 |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 5.2.1 标定系数的确定 |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手动扭转器方案提出和相关设计 |
| 2.1 扭转器方案提出与原理分析 |
| 2.1.1 扭转器方案的提出 |
| 2.1.2 行星机构简介 |
| 2.1.3 扭转器原理分析 |
| 2.2 扭转器参数与结构设计 |
| 2.2.1 扭转器参数设计 |
| 2.2.2 传动效率计算 |
| 2.2.3 扭转器结构设计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扭转器优化设计 |
| 3.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与实现步骤 |
| 3.1.1 GA的基本原理 |
| 3.1.2 GA的实现步骤 |
| 3.1.3 标准遗传算法的优缺点与改进 |
| 3.2 遗传算法改进设计 |
| 3.2.1 随机方向法 |
| 3.2.2 改进的遗传算法步骤 |
| 3.2.3 改进的遗传算法性能测试 |
| 3.3 扭转器的优化设计 |
| 3.3.1 确定目标函数 |
| 3.3.2 确定约束条件 |
| 3.3.3 优化方法的确定和处理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扭转器联接装置的设计 |
| 4.1 飞轮的设计 |
| 4.1.1 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
| 4.1.2 碰撞时间的讨论 |
| 4.1.3 飞轮结构设计 |
| 4.2 弹出机构的设计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扭转器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 |
| 5.1 PRO/E实体建模 |
| 5.1.1 建模工具概述 |
| 5.1.2 主要零件的造型 |
| 5.2 装配与运动仿真 |
| 5.2.1 装配的实现 |
| 5.2.2 运动仿真的实现 |
| 5.3 关键元件的有限元分析 |
| 5.3.1 齿轮静力分析 |
| 5.3.2 齿轮啮合接触分析 |
| 5.3.3 行星架应力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岩石破碎方法的研究现状 |
| 1.1.1 机具破岩 |
| 1.1.2 非机具破岩 |
| 1.2 动、静载荷破碎岩石的理论研究与进展 |
| 1.2.1 压头侵入破碎的理论研究 |
| 1.2.2 切削破岩的理论研究 |
| 1.3 动、静载荷耦合破岩技术研究选题的依据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预期结果 |
| 第二章 岩石动、静态耦合破岩理论分析 |
| 2.1 概述 |
| 2.2 静、动载荷耦合破岩特点分析 |
| 2.2.1 静载荷破岩特点 |
| 2.2.2 动态载荷破岩特点 |
| 2.2.3 动、静载荷耦合破岩特性曲线分析 |
| 2.3 动、静载荷耦合作用的力学分析 |
| 2.4 动、静态破岩的损伤断裂分析 |
| 2.4.1 静态侵入断裂形态及分析 |
| 2.4.2 动态侵入断裂形态及分析 |
| 2.4.3 动、静耦合破岩的损伤断裂分析 |
| 2.5 动、静载荷作用下的切削破岩分析 |
| 2.5.1 静压切削 |
| 2.5.2 冲击-切削破岩分析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动、静载荷耦合破碎岩石试验系统设计与研制 |
| 3.1 概述 |
| 3.2 动、静载荷耦合破碎岩石试验原理 |
| 3.3 动、静载荷耦合破碎岩石试验装置 |
| 3.3.1 竖向静压加载装置 |
| 3.3.2 水平切削装置 |
| 3.3.3 液压加载装置 |
| 3.3.4 冲击加载机构 |
| 3.3.5 刀具安装机构 |
| 3.3.6 主要零部件 |
| 3.3.7 测试系统 |
| 3.4 试验装置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 |
| 3.4.1 竖向加载装置参数F_s的分析计算 |
| 3.4.2 水平切削装置基本参数F_c的分析计算 |
| 3.4.3 冲击机构基本参数 |
| 3.4.4 冲击机构的最大冲击频率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动、静载荷耦合破岩试验参数分析与试验方案 |
| 4.1 概述 |
| 4.2 静压分析 |
| 4.2.1 静压的作用 |
| 4.2.2 静压参数的确定 |
| 4.3 冲击能的分析 |
| 4.3.1 施加冲击载荷的可行性分析 |
| 4.3.2 冲击能大小的确定 |
| 4.4 冲击-切削破岩过程分析及冲击间距的确定 |
| 4.4.1 最佳冲击间距与合理侵深 |
| 4.4.2 冲击破碎频率 |
| 4.5 刀具前角分析 |
| 4.5.1 刀具前角分析 |
| 4.5.2 负前角的取值 |
| 4.6 试验技术与方案 |
| 4.6.1 试件制备 |
| 4.6.2 刀具结构主要参数 |
| 4.6.3 试验方法和步骤 |
| 4.7 切削速度的预实验 |
| 4.8 小结 |
| 第五章 岩石动静载荷耦合破碎试验研究 |
| 5.1 引言 |
| 5.2 静压/冲击破碎试验 |
| 5.3 变WOB下的切削试验 |
| 5.3.1 刀具的受力特性 |
| 5.3.2 切削深度与WOB的关系 |
| 5.3.3 单位位移体积破碎量与WOB的关系 |
| 5.4 变冲击能下的冲击切削试验 |
| 5.5 变WOB下的冲击-切削试验 |
| 5.6 变冲击间距(冲击频率)、变冲击能、变静压下的冲击切削 |
| 5.7 刀具和岩石因素对冲击-切削破岩的影响 |
| 5.8 问题与讨论 |
| 5.8.1 破岩比能E_s和间距/侵深比值R的关系 |
| 5.8.2 R_(opt)与岩石性质的关系及其确定 |
| 5.9 小结 |
| 第六章 凿岩刀具失效机理分析 |
| 6.1 概述 |
| 6.2 刀具失效形式 |
| 6.3 刀具破损机理分析 |
| 6.3.1 刀具磨损分析 |
| 6.3.2 刀具失效的弯曲波能量分析 |
| 6.3.3 刀具失效的疲劳理论分析 |
| 6.3.4 刀具失效的波动力学分析 |
| 6.3.5 刀具失效的信息熵分析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 致谢 |
| 1 支臂结构应力分析 |
| 1.1 瞬间冲击反力的计算 |
| 1.2 主臂危险断面应力 |
| (1) 无减振装置。 |
| (2) 有减振装置。 |
| 2 主臂强度的测试研究 |
| 3 结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