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建乐[1](2017)在《肝囊肿腹腔镜治疗与开腹治疗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肝囊肿腹腔镜治疗与开腹治疗的利弊。方法:研究对象:我院200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99例住院经腹腔镜治疗或者开腹治疗的肝囊肿。将99例肝囊肿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腔镜组59例,开腹组40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总住院费用。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腹腔镜组具有手术时间短(t=2.86,P<0.05),术中出血量少(t=2.82,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t=3.67,P<0.05),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及胆漏)少(?2=5.6,P<0.05),两组总住院费用相当(t=-1.102,P>0.05)。结论:肝囊肿开腹治疗和腹腔镜治疗各有利弊,但腹腔镜在治疗上的优势更为明显,若掌握其适应症及禁忌症后,可作为肝囊肿手术治疗的首选。
曹永军[2](2009)在《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脓胸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探讨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治疗脓胸的方法,并与胸壁切开肋间分离置管方法相对照,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临床资料:64例脓胸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18-72岁,平均年龄47.0±14.8岁。脓胸分类:急性脓胸49例,慢性脓胸15例;全脓胸38例,局限性脓胸26例;化脓性脓胸59例,结核性脓胸3例,特异病原性脓胸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脓胸的诊断标准;②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③无胸腔穿刺禁忌症。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B组):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胸腔内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对照组(A组):胸壁切开肋间分离置入医用乳胶管。2胸腔置管方法:⑴侧释放套管针置管方法,根据病人体征及胸部X光片或胸部CT,必要时B超定位或B超引导下,全脓胸患者选择脓腔最低位置为穿刺点,局限性脓胸患者B超定位或B超引导下选择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5ml注射器在穿刺点麻醉并试穿,验证进针方向和深度。多能试穿抽出脓液,经穿刺点沿肋间走行用尖刀片切开皮肤,深达皮肤全层,切口长约4.5-5.5mm,纱布按压切口片刻,待切口出血基本停止后,右手紧握套管针手柄,沿胸壁垂直方向用力,将套管针刺入胸腔,固定外套管,拔出针芯,将引流管沿套管针外套管插入胸腔,确定胸腔内引流管置入合适的长度后,固定引流管,退出外套管,在体外沿外套管侧槽释放出引流管,为防止引流管滑脱,在胸壁缝合一针固定,连接胸腔引流瓶,观察排出脓液的情况。⑵胸壁切开肋间分离置管方法:置管部位选择同上,常规消毒铺巾,用5ml注射器在穿刺点麻醉并试穿,确定进针方向和深度。经穿刺点沿肋间走行用圆刀片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长约2-3cm,用血管钳沿肋间钝性分离组织至胸膜腔,将准备好的医用乳胶管置入胸膜腔,确定导管置入合适的深度后,固定导管,连接胸腔引流瓶,观察引流脓液的情况。3两组病例均在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的基础上,置管后持续引流脓液,待胸腔脓液引流减少后,分别通过医用乳胶管和可冲洗引流管进行冲洗脓腔,均用甲硝唑100ml,生理盐水100ml,最后全脓胸保留生理盐水100ml及阿米卡星0.4g,局限性脓胸则保留约50ml,每天这样冲洗及注药治疗1次直至拔管。4疗效标准及拔管指征:治愈:胸腔积液消失,仅遗留一定程度的胸膜增厚,无发热及白细胞升高;好转:胸腔积液较插管前减少70%以上,发热和血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或明显改善;无效:胸腔积液为插管前≥30%以上,发热和血白细胞仍高于正常范围;恶化:胸腔积液较插管前不变或增加,全身中毒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拔管指征为患者24小时胸腔积液引流量少于50ml,且B超提示无积液残留。拔管后继续静脉或口服抗感染药物治疗1周,治疗3周后评价其疗效,治愈与好转人数之和为有效人数。比较两组的疗效、引流管留置时间、体温>37.3℃持续时间、白细胞>10*109/L持续时间、置管操作时间及置管后并发症等。结果:1疗效:治疗3周后,治疗组有效人数为28例,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6例,有效率为81.3%,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脓胸患者中,治疗组有效人数为24例,有效率96%;而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2例,有效率92%,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脓胸患者中,治疗组有效人数为4例,有效率57%;而对照组有效人数为4例,有效率50%,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引流管留置时间、体温>37.3℃持续时间及白细胞>10*109/L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引流时间为9.8±3.2d,对照组引流时间为11.3±3.4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37.3℃持续时间为3.0±0.3d,对照组持续时间为5.1±0.4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10*109/L持续时间为3.8±0.4d,对照组持续时间为5.3±1.0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胸腔置管操作时间:治疗组平均置管时间为8.1±2.5min,对照组平均置管时间为11.6±3.6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置管后并发症:治疗组置管后管周疼痛2例,管周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管腔阻塞1例,脱管1例,而对照组分别为3例、1例、2例、1例、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置管过程中出血(>5ml)0例,对照组6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命体征及指尖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两组患者置管前1小时的心率、呼吸频率均高于术后1小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小时的血压及指尖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与胸壁切开肋间分离置入医用乳胶管治疗脓胸同样有效。两种方法均对急性脓胸患者治疗效果较佳。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引流管留置时间短,置管操作时间短,引流管便于冲洗脓腔,并发症少等优点,置管前后对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不良影响,此技术容易推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东成[3](2004)在《“开窗”式引流加大网膜填塞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采用经腹肝脏“开窗”式引流加大网膜填塞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10例的疗效。方法 :切开肝脓肿吸收脓液 ,以手指在脓腔内作引导环形缝扎表面肝脓肿壁边缘一周 ,切除环形缝线内面的肝脓肿壁 ,使脓腔充分敞开 ,形成肝脓肿“盆” ,并用大网膜填塞固定。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体温和血象多于 3~ 7天恢复正常 ,B超提示脓腔平均15天消失。结论 :本手术暴露清楚 ,方法合理 ,能加快脓腔消失 ,缩短病程。
韩国图[4](2002)在《细菌性肝脓肿“开窗”式引流加大网膜填塞与传统手术引流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 1 临床资料1.1 全组共2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1)“开窗”式引流加大网膜填塞组10例。手术方法为开腹确定脓肿部位并用纱布垫保护腹腔,在脓肿壁最薄处切开吸尽脓液,分开间隔。用左手食指插入脓腔内作引导,用7号丝线环形缝扎表面肝脓肿壁一周,切除环形缝线内面的肝脓肿壁,使脓腔充分敞开,形成肝脓肿“盆”。游离相应量的大网膜,填塞脓腔缝合固定。脓腔内放胶管引流。(2)传统手术组13例。手术均经腹切开置胶管引流。两组病人均
韩国图[5](2002)在《细菌性肝脓肿“开窗”式引流加大网膜填塞与传统手术引流的比较》文中指出 1 临床资料1.1 全组共2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1)“开窗”式引流加大网膜填塞组10例。手术方法为开腹确定脓肿部位并用纱布垫保护腹腔,在脓肿壁最薄处切开吸尽脓液,分开间隔。用左手食指插入脓腔内作引导,用7号丝线环形缝扎表面肝脓肿壁一周,切除环形缝线内面的肝脓肿壁,使脓腔充分敞开,形成肝脓肿“盆”。游离相应量的大网膜,填塞脓腔缝合固定。脓
凌宝存[6](1998)在《现代外科引流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外科引流技术进展解放军148医院(淄博,255300)凌宝存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介入、引导经皮穿刺引流、内镜下引流等,丰富了传统的外科引流内容。引流也是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正确地应用引流,对外科医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60年代...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肝囊肿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研究论文 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脓胸的临床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脓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