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佳辉,刘艳楠[1](2021)在《啄木鸟拟调引地调查评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调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甘肃省中部地区的陇西、临夏自然气候条件、黄斑星天牛的寄主树栽培和发生危害情况、啄木鸟资源现状等,对比分析其与酒泉市肃州区的年平均降雨量差别、年平均温度差别、距离、路途所需时间、啄木鸟种群是否稳定、与当地协调是否顺利等因素,评估拟调引地适宜调引指数,得出适宜啄木鸟人工引种区域为定西市陇西县和临夏市临夏县。
赵子夜[2](2018)在《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着边疆各民族的团结稳定。面对严峻的生态状况,中国共产党经过认真的调研和规划,做出了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生态史学等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情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缘起。详细介绍了工程开展前的国内外背景,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具体原因。第三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包括工程建设的展开和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经过前期周密细致的勘探研究后,国家林业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并迅速获得批准,标志着这一重大举措的启动。然而由于“三北”地区幅员辽阔,水文土壤十分复杂,再加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时间极其长久以及对生态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党和政府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生态实际制订了不同的建设重点和目标,建设重点也由最开始的平原农区型防护林体系发展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区域型防护林体系、综合性防护林体系以及高标准防护林体系。第四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经过五期工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改善了民生。这主要归因于工程在建设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方针。第五部分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问题及启示。系统分析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几期的工程建设中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林地修复,加强工程管理,同时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走向新的台阶。
刘哲荣[3](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张霞,张阳,高磊[4](2017)在《内蒙古蛮汉山林区啮齿动物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蛮汉山林区,新造林地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捕获鼠数的53.85%和38.46%;次生林地大林姬鼠为优势种,占总捕获鼠数的95.24%。应用C型肉毒素和新鲜的花生米为饵料,在PVC管中投放毒饵,林区鼠害防治后,防治区害鼠密度显着低于对照区(F=6.46,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灭鼠效果与毒饵取食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C型肉毒素在2个林地均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和防治效果,可在林区灭鼠中推广应用。
冯宇倩[5](2017)在《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耐寒性及其适应机制》文中提出光肩星天牛(Ano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槭属、柳属、榆属、杨属的健康树木。以幼虫钻蛀树木的干部危害并在树干部越冬,严重影响人工林、城市森林、农田防护林、园林树木的生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冬季低温通常对越冬昆虫的存活、生长发育、繁殖扩散等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第二年昆虫种群的分布、数量以及爆发密度,而耐寒能力已成为昆虫种群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先决条件。目前,光肩星天牛已由西北地区逐渐扩散至东北地区,而有关其越冬幼虫耐寒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不同种群、不同越冬时期和不同寄主树种幼虫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耐寒能力测定指标、体内生理生化物质、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耐寒性的影响因素、耐寒类型及其耐寒适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新疆伊犁、内蒙乌拉特前旗、宁夏盐池、山东德州和北京大兴五个种群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及耐寒相关的物质含量差异性。不同种群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存在明显的差异,乌拉特前旗种群幼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北京种群的最高;不同种群幼虫的含水量、脂肪含量、糖原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过冷却点与糖原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含水量、脂肪含量无相关;不同种群幼虫的7种低分子糖醇(甘油、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山梨醇、肌醇和海藻糖)的总量显着不同,通过产生不同的低分子糖醇物质(特别是甘油、葡萄糖、山梨醇和海藻糖)来抵抗寒冷。2.明确了光肩星天牛幼虫自然种群在不同越冬时期的耐寒能力及生理生化物质动态变化。不同越冬时期幼虫的过冷却点随着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幼虫的鲜重和糖原在1月份下降至最低水平。幼虫血淋巴液中低分子糖醇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的总量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加。甘油(779.80±29.10μmol/L)和海藻糖(104.35±12.38 μmol/L)的浓度始终高于葡萄糖和甘露糖;在早春所有的低分糖醇物质(除了海藻糖)几乎全部被消耗。丝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含量、谷氨酸和丙氨酸在寒冷的冬季,都达到最高水平。光肩星天牛幼虫积累冷冻保护剂以提高其过冷却的能力,通过降低自身过冷却点抵抗环境温度的降低至结冰温度以提高耐寒性。光肩星天牛幼虫是耐结冰型昆虫。3.明确了三种不同寄主树种上光肩星天牛越冬幼虫的耐寒性差异。过冷却点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合作杨和速生杨上幼虫的过冷却点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旱柳;甘油、葡萄糖、海藻糖的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旱柳上幼虫的甘油和海藻糖的含量最高,合作杨上幼虫的甘油含量最低,而速生杨上幼虫的海藻糖含量最低,葡萄糖含量最高;山梨醇和肌醇的含量在三种寄主树种上幼虫之间无显着差异。4.克隆了 3条光肩星天牛热激蛋白HSP2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明确了HSP19.77、HSP20.7、HSP21.64蛋白序列中均存在一个由大约100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保守的热激结构域;HSP19.77、HSP20.7蛋白结构与其他鞘翅目昆虫具有较高的同源性;HSP21.64蛋白结构与扶桑绵粉蚧同源性达80%;HSP19.77和HSP20.7在最冷的月份表达量明显升高,HSP21.64基因的表达量持续升高至3月份。研究结果为明确光肩星天牛幼虫的生活史对策、生理生化调节和选择进化机制,以及明确其发生扩散原因、种群发生趋势和种群控制措施等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深入研究光肩星天牛的耐寒性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王红雷[6](2013)在《基于3S技术的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土地资源退化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以水土保持学、水资源学、分形理论及农牧平衡理论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外业调查、实验观测和系统分析法,综合运用“3S”技术,以位于干旱区的乌梁素海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提出了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措施配置模式及关键技术,为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以3S技术为基础的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评价方法。以3S技术为手段,采用马尔可夫模型构建不同土壤侵蚀面积的转移矩阵,运用分形理论研究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变化速率、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等。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土地图斑破碎度复杂程度大小排序为:1985年,轻度、微度、强度;2000年,微度、轻度、中度、极强度、强度;2011年,剧烈、微度、强度、极强度、轻度、中度;2)1985-2011年间,微度侵蚀图斑稳定性指数变差,轻度侵蚀的稳定性指数值由小变大,说明图斑稳定性变好;而中度侵蚀基本保持不变,较为稳定;变化幅度较大的为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是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2)构建了基于GIS和RUSLE的土壤侵蚀模型。在GIS平台下实现了RUSLE计算过程的自动化,为土地资源的质量评价、利用规划和治理措施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手段。(3)初步探讨了土地资源及植被退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急剧减少,其面积由1985年的882.38km2锐减至2000年的462.55km2,降幅达47.57%;2000年至2011年面积减少了122.48km2,主要驱动因素为过度放牧及开垦;盐碱地面积呈快速增加趋势,1985至2011增加了21.93km2,主要驱动因素为不合理灌溉。(4)定量分析评价了研究区农牧业、工业及人畜需水量与水资源供给量的均衡性关系,结果表明:1)需水总量为9115.90×104m3/a,总补给量为4521.67×104m3,供需严重不平衡;2)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年均下降速度为0.87m/a,局部区域达1.56m/a,地下水环境日趋恶化。(5)综合考虑区域内地形地貌、水土资源利用及水土流失特征及农牧面源污染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源头带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区、过程带农牧生产与防风固沙区以及滨海带污染控制与生态滤水区,针对各功能区属性特征及水土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节水灌溉、风沙区治理及面源污染控制等技术,提出了水上资源高效利用措施配置模式及关键技术。
盖志毅[7](2011)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万涛[8](2010)在《招引保护大斑啄木鸟自然控制光肩星天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是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区危害猖獗,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 (Linnaeus)在三北防护林地区为留鸟,是杨树天牛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本研究立足于大斑啄木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杨树天牛发生和危害的事实,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农田林网防护林区,将光肩星天牛的生态控制和大斑啄木鸟(当地为内蒙亚种P. major wulashanicus Cheng et al.)的招引保护相结合进行研究,填补了国内外招引保护森林益鸟自然控制森林害虫系统研究的空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06年夏季及2007年春季对大斑啄木鸟天然巢洞的调查发现:大斑啄木鸟通常会选择在旱柳上营巢,但也会选择在成熟的高大杨树上营巢。绝大多数巢洞洞口上方有突起或者洞口有向下倾斜。巢洞距地面平均高度为5.2土0.1 m,并且在2m以上的每个高度等级分布较均匀,但育雏巢洞的平均高度(5.4±0.5 m)通常比普通巢洞略高。巢洞洞口的水平直径平均长度为5.27±0.07 cm,垂直直径为5.66±0.11 cm,二者之间没有显着的线性关系,但洞口大小比较固定。61.43%的巢洞洞口方向集中在北向、东北向和东向,而南向和东南向的最少,仅占5.22%。2、根据天然巢洞的主要特征和传统人工鸟巢的不足,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并制作了13种旱柳和小美旱杨人工鸟巢。经过1年的野外招引研究发现,钻孔挖空人工鸟巢的招引效果比传统人工鸟巢更好,并且钻孔挖空、天然小突起和天然表皮的小美旱杨人工鸟巢为最佳设计。人工鸟巢的悬挂间距D≧50 m时,人工鸟巢的占有率(37.50%)明显高于悬挂间距D≦20m时(23.93%)。悬挂高度为3.5 m的人工鸟巢的利用率(55.56%)和占有率(28.34%)都低于悬挂高度为4.5 m的人工鸟巢(83.33%和44.45%)。人工鸟巢选择树干北向悬挂为最佳,并且人工鸟巢的洞口方向与自然环境中的成巢情况相似。3、在大斑啄木鸟育雏高峰期,人工巢洞和天然巢洞内对每只雏鸟的平均喂食次数基本相同,分别为17.27次/天和16.73次/天。每天有明显的两个喂食高峰,即清晨6:00-7:00和傍晚19:00-20:00,但也有一个喂食低谷区,即中午11:00-13:00。雌雄亲鸟对雏鸟的喂食次数基本上各40次/天,雄性亲鸟略高,并且天气较差时,雄性亲鸟喂食次数明显高于雌性亲鸟。此外,雄性亲鸟回巢停留时间一般有1-2 min,而雌性亲鸟回巢停留时间大都不足30s。大斑啄木鸟在人工巢洞和天然巢洞内的繁殖成功率相差不大(分别为85.33%和82.50%),但在人工巢洞内的孵卵率较低。4、冬季野外调查发现,在天牛轻度危害区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为14.91%,中度危害区为19.86%,重度危害区为13.93%。在危害树高6m以上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为27.25%,明显高于6m以下的啄食率16.18%,并且在啄食率较高的危害区和危害树高,对大幼虫的啄食率显着高于小幼虫。室内饲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对鲜肉粒和天牛幼虫的觅食率始终都是100%,对蛾类的觅食率为58.33%,对植物种子的觅食率为41.67%。大斑啄木鸟对暴露天牛幼虫和暴露鲜肉粒的觅食率分别为91.67%和86.11%,明显高于对隐蔽天牛幼虫和隐蔽鲜肉粒的觅食率(分别为22.22%和19.44%)。但供给食物较少时,也会尽量多地觅食植物种子和隐蔽食物。5、人工鸟巢在冬季的招引效果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在大斑啄木鸟数量较少或适宜巢树较多的地区,人工招引效果较差。在人工招引的前2年,人工鸟巢的利用率和占有率提高明显,但常在第3或第4年后不再提高。与传统人工鸟巢相比,2007年新设计制作的钻孔挖空小美旱杨人工鸟巢招引效果更好,也更加结实耐用。招引样地内大斑啄木鸟在冬季对光肩星天牛的啄食率最高(33.23±1.39%),春季次之(27.82±2.06%),夏季最低(5.45±0.64%)。人工招引能提高大斑啄木鸟对光肩星天牛的自然控制效果,在轻度和中度危害区能有效地降低光肩星天牛虫口密度;但在重度危害区虫口密度较高时,需要结合其它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光肩星天牛。6、乌拉特前旗地区常用的光肩星天牛防治措施有砍伐除治、萌芽更新、高枝截于、打孔注药、绿色威雷喷雾、多树种合理配置和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但砍伐树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且伤口常会招致白杨透翅蛾的危害,而化学防治又会使天牛产生抗药性。与其它防治措施相比,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省时、省力,不污染环境并且能实现可持续控制。初步分析表明,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控制光肩星天牛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约1963.5万元,并有利于维持并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考虑到人工招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在防护林杨树天牛的防治过程中采取人工招引措施为主、其它防治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法。
李昊[9](2010)在《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文中指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是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实施的生态工程。论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阐述生态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并以这些关系为基础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6月开始实施,经过多年的建设,以植树(灌木)、种草等林业生态工程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公益效益开始显现。同时,在许多地区,建立在国家公共投资、政府管理基础上的公益事业还没有与参与工程建设的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发生直接的联系,如何改善管理方式和建设思路,调整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持续发挥工程建设效益的重要课题。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主要对象,探讨在保证持续发挥工程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在项目区建立以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基础的产业链,形成与当地的资源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和经济循环,提高项目区内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管理效率。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效率和综合效益长效发挥。论文在以往调查研究基础上,收集试验点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生产方式、资源状况等的基础数据,运用典型分析方法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各个试验点探讨新型生产和经济循环系统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右后旗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后,通过科技支撑手段,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物量,通过改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成为提高项目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对于内蒙古林业科学院开展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实施5年以来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定性评价研究和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出科技支撑项目在82万元投入的情况下,在14.67万亩土地建设以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核心工程建设,在发挥显着生态效益的同时,有效地促使更多户农(牧)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可以产生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论文针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今后实施和管理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调整管理模式,使工程区广大农牧民深层次地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第二,将工程建设由公共事业性建设工程转变为经营性工程项目投资,实行具有经营性质的投资项目管理;第三,由大规模的面上投入转变为有目的的重点项目投入,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基地建设;第四,随着工程建设的继续深入,通过经营性组织从事生态环境建设。
孙向琴,李丽梅,祁霞,贾海峰[10](2009)在《乌拉特前旗森林鼠害的发生及防治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论述了随着林业工程大规模实施,中幼龄林内鼠害问题已不容忽视,着重介绍了生态控制措施防治鼠害的手段和技术要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拟调引地 |
|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 1.3 计算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拟调引地基本情况 |
| 2.1.1 自然气候条件 |
| 2.1.1. 1 乌拉特前旗 |
| 2.1.1. 2 陇西县 |
| 2.1.1. 3 临夏县 |
| 2.1.2 黄斑星天牛的寄主树栽培和发生危害情况 |
| 2.1.2. 1 乌拉特前旗 |
| 2.1.2. 2 陇西县 |
| 2.1.2. 3 临夏县 |
| 2.1.3 啄木鸟资源现状 |
| 2.1.3. 1 乌拉特前旗 |
| 2.1.3. 2 陇西县 |
| 2.1.3. 3 临夏县 |
| 2.2 引入地基本情况 |
| 2.2.1 自然气候条件 |
| 2.2.2 杨树栽培及黄斑星天牛发生危害情况 |
| 2.2.3 啄木鸟资源现状 |
| 2.3 拟调引地指标对比 |
| 3 讨论与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 |
| 1.5 创新之处 |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
| 2.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
| 2.1.1 国内各项秩序的逐渐恢复 |
| 2.1.2 国外防护林建设的经验启发 |
| 2.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原因 |
| 2.2.1 治理生态恶化 |
| 2.2.2 带动经济发展 |
| 2.2.3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
| 3.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展开 |
| 3.1.1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启动 |
| 3.1.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
| 3.2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演变 |
| 3.2.1 平原农区型防护林体系 |
| 3.2.2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
| 3.2.3 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
| 3.2.4 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
| 3.2.5 高标准防护林体系 |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
| 4.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果 |
| 4.1.1 缓解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
| 4.1.2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 4.1.3 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
| 4.2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经验 |
| 4.2.1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
| 4.2.2 因地制宜的采取区域性治理 |
| 4.2.3 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 |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启示 |
| 5.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 5.1.1 建设资金实际投入不足 |
| 5.1.2 造林工程呈现退化 |
| 5.1.3 工程管理基础薄弱 |
| 5.2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启示 |
| 5.2.1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
| 5.2.2 加强林地修复,改造退化林地 |
| 5.2.3 加强工程管理,完善制度体系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
|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
|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
|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
|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质地貌 |
| 2.1.3 气候水文 |
| 2.1.4 土壤类型 |
| 2.1.5 植物资源概况 |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
|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
|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
|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
|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
|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
|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
| 3.3 技术路线图 |
|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
|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
| 4.2.2 垂直分布 |
|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
|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
|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
|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
|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
|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
|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
|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
|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
| 4.5 小结 |
|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
|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
|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
|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
|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
| 5.2.1 食用植物资源 |
| 5.2.2 药用植物资源 |
|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
|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
|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
|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
|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
|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
|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
|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
|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
|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
|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
|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
|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
|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
|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
|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
|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
|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
|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
|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
|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
|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
|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
|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
|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
|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
| 5.5 小结 |
|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
|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 6.3 指标赋值法 |
| 6.3.1 濒危系数 |
| 6.3.2 遗传系数 |
| 6.3.3 利用价值系数 |
| 6.3.4 生境系数 |
| 6.3.5 繁殖系数 |
|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
| 6.5 评估结果分析 |
| 6.5.1 濒危等级评估 |
|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
|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
| 6.6 小结 |
|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
|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
|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
|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
| 7.3.1 重点县 |
| 7.3.2 重点区域 |
|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
| 7.4 保护建议 |
| 7.5 小结 |
| 8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
|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
|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
|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
|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
| 作者简介 |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 自然条件与研究方法 |
| 2.1 试验区自然条件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PVC管毒饵站法: |
| 2.2.2 铗日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各试验区的鼠种组成 |
| 3.2 林区受害情况 |
| 3.3 鼠类对毒饵的适口性 |
| 3.4 防治效果 |
| 4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光肩星天牛的严重危害 |
| 1.1.2 光肩星天牛的分布扩散 |
| 1.1.2.1 国内分布 |
| 1.1.2.2 国外分布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光肩星天牛的基础研究 |
| 1.1.1.1 生物生态学特性 |
| 1.1.1.2 化学生态与抗性生理 |
| 1.2.2 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技术 |
| 1.2.2.1 检疫措施 |
| 1.2.2.2 营林措施 |
| 1.2.2.3 化学防治 |
| 1.2.2.4 生物防治 |
| 1.2.2.5 物理机械防治 |
| 1.3 昆虫的耐寒性 |
| 1.3.1 昆虫的越冬虫态 |
| 1.3.2 昆虫的耐寒性类型 |
| 1.3.3 耐寒性测定方法 |
| 1.3.3.1 过冷却点和冰点 |
| 1.3.3.2 低温暴露实验 |
| 1.3.3.3 低温驯化 |
| 1.3.4 耐寒性的影响因素 |
| 1.3.4.1 非生物因素 |
| 1.3.4.2 生物因素 |
| 1.3.5 昆虫的耐寒策略 |
| 1.3.5.1 行为策略 |
| 1.3.5.2 生理生化策略 |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2 不同种群光肩星天牛幼虫的耐寒性差异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虫源与采样地区 |
| 2.1.2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
| 2.1.3 体内物质含量的测定 |
| 2.1.3.1 含水量的测定 |
| 2.1.3.2 脂肪含量的测定 |
| 2.1.3.3 低分子糖醇的含量测定 |
| 2.1.4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种群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 |
| 2.2.2 不同种群幼虫的水分含量、脂肪含量和糖原含量 |
| 2.2.3 不同种群幼虫的血淋巴液中低分子糖醇种类和含量 |
| 2.3 结论与讨论 |
| 2.3.1 幼虫耐寒性的种群差异 |
| 2.3.2 抗冻保护剂在幼虫耐寒性中的作用 |
| 2.3.3 环境温度对其耐寒性的影响 |
| 2.4 小结 |
| 3 光肩星天牛幼虫越冬期过冷却能力和生理生化物质变化动态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虫源与环境温度 |
| 3.1.2 低温暴露试验 |
| 3.1.3 测定方法 |
| 3.1.3.1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
| 3.1.3.2 干重、水分含量和含水率的测定 |
| 3.1.3.3 脂肪含量的测定 |
| 3.1.3.4 糖原含量的测定 |
| 3.1.3.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 3.1.3.6 血淋巴液中低分子糖醇种类与含量的测定 |
| 3.1.3.7 血淋巴液中游离氨基酸种类与含量的测定 |
| 3.1.4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环境气温的季节性动态变化 |
| 3.2.2 过冷却点的动态变化 |
| 3.2.3 鲜重、水分含量、虫体糖原含量、脂肪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 3.2.4 血淋巴液中低分子糖醇的种类及含量的动态变化 |
| 3.2.5 血淋巴液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的动态变化 |
| 3.2.6 主成分分析 |
| 3.2.7 个体代谢产物的变化分析 |
| 3.2.8 低温条件下幼虫的结冰率和死亡率 |
| 3.3 结论与讨论 |
| 3.3.1 幼虫的耐寒能力及耐寒类型 |
| 3.3.2 幼虫的耐寒生理调节机制 |
| 3.4 小结 |
| 4 取食不同寄主树种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耐寒性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虫源 |
| 4.1.2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
| 4.1.3 体重的测定 |
| 4.1.4 体内物质含量的测定 |
| 4.1.4.1 抗冻低分子糖醇含量的测定 |
| 4.1.4.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 4.1.5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取食不同寄主树种的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 |
| 4.2.2 取食不同寄主的幼虫体重 |
| 4.2.3 取食不同寄主的幼虫抗冻低分子糖醇含量 |
| 4.2.4 取食不同寄主的幼虫蛋白质含量 |
| 4.2.5 取食不同寄主幼虫体内耐寒物质与过冷却点的关系 |
| 4.3 结论与讨论 |
| 4.3.1 寄主植物对幼虫过冷却能力的影响 |
| 4.3.2 寄主植物对幼虫体内耐寒物质的影响 |
| 4.4 小结 |
| 5 光肩星天牛幼虫热激蛋白HSP2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 |
| 5.1.1.1 供试昆虫 |
| 5.1.1.2 菌种和试剂 |
| 5.1.2 克隆方法 |
| 5.1.2.1 总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 5.1.2.2 引物设计 |
| 5.1.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
| 5.1.3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幼虫HSP2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 5.2.2 幼虫HSP20基因的同源蛋白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
| 5.2.3 不同月份幼虫HSP20基因的特异性表达量 |
| 5.3 结论与讨论 |
| 5.3.1 幼虫HSP20基因的克隆分析 |
| 5.3.2 不同月份幼虫HSP20基因的特异性表达 |
| 5.4 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问题与展望 |
| 6.3.1 不同种群的低温耐受极限研究 |
| 6.3.2 与耐寒相关的生理生化物质代谢的调节途径 |
| 6.3.3 与耐寒相关的热激蛋白的原核表达、功能鉴定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水土流失及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
| 1.2.2 国内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思路 |
| 3. 研究区概况 |
| 3.1 基本情况 |
| 3.1.1 地理位置 |
| 3.1.2 地形地貌 |
| 3.1.3 区域地质构造 |
| 3.1.4 水文、气象 |
| 3.1.5 土壤 |
| 3.1.6 植被 |
| 3.1.7 社会经济 |
| 3.2 水土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
| 3.2.1 水土流失 |
| 3.2.2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
| 3.2.3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
| 3.2.4 农牧业面源污染问题 |
| 3.3 小结 |
| 4 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动态演变 |
| 4.1 土地资源现状信息的提取 |
| 4.1.1 数据来源 |
| 4.1.2 影像几何纠正、波段组合与镶嵌 |
| 4.1.3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信息解译 |
| 4.1.4 土地资源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 4.2 不同时期水土流失预测 |
| 4.2.1 风力侵蚀 |
| 4.2.2 水力侵蚀预测及模型构建 |
| 4.3 水土流失动态演变分析 |
| 4.3.1 水土流失时间变化分析 |
| 4.3.2 水土流失空间变化分析 |
| 4.4 小结 |
| 5 基于3S技术的水土资源分析及评价 |
| 5.1 农牧平衡分析 |
| 5.1.1 畜牧业生产现状 |
| 5.1.2 农牧业发展潜力分析 |
| 5.1.3 农牧平衡分析 |
| 5.2 需水量分析 |
| 5.2.1 预测分区 |
| 5.2.2 现状需水量 |
| 5.3 水资源总量及空间分布 |
| 5.3.1 地表水资源评价 |
| 5.3.2 地下水资源评价 |
| 5.3.3 水资源总量 |
| 5.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 5.5 地下水储量 |
| 5.6 水土资源匹配度模型与分析 |
| 5.6.1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模型构建 |
| 5.6.2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及分析 |
| 5.7 小结 |
| 6 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功能区划分 |
| 6.1 功能区划分依据 |
| 6.1.1 水土流失问题 |
| 6.1.2 水资源问题 |
| 6.1.3 农牧平衡问题 |
| 6.1.4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
| 6.2 功能区划分 |
| 6.2.1 分区原则 |
| 6.2.2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
| 6.2.3 分区结果 |
| 6.3 小结 |
| 7 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措施配置模式及关键技术 |
| 7.1 预防保护措施 |
| 7.1.1 基本原则 |
| 7.1.2 预防保护目标 |
| 7.1.3 预防保护措施配置 |
| 7.2 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调整 |
| 7.2.1 调整原则 |
| 7.2.2 调整方法 |
| 7.2.3 土地资源结构调整 |
| 7.3 措施配置模式及技术体系研究 |
| 7.3.1 源头带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区措施配置 |
| 7.3.2 过程带农牧生产与防风固沙区措施配置 |
| 7.3.3 滨海带污染控制与生态滤水区措施配置 |
| 7.4 小结 |
| 8 结论与讨论 |
| 8.1 结论 |
| 8.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个人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杨树天牛的发生及防治现状 |
| 1.2.1.1 杨树天牛及其发生情况 |
| 1.2.1.2 杨树天牛的防治现状 |
| 1.2.2 大斑啄木鸟研究现状 |
| 1.2.2.1 形态及分布 |
| 1.2.2.2 栖息地和巢位研究 |
| 1.2.2.3 繁殖习性 |
| 1.2.2.4 觅食习性 |
| 1.2.2.5 保护和利用现状 |
| 1.2.3 食虫鸟类与农林害虫的关系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 2.1 地理位置 |
| 2.2 气候特征 |
| 2.3 土壤特征 |
| 2.4 植被特征 |
| 2.5 常见鸟类及蛀干害虫 |
| 3 大斑啄木鸟天然巢洞特征研究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调查方法 |
| 3.1.2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营巢树种特点 |
| 3.2.2 巢洞上方的突起及倾斜 |
| 3.2.3 巢洞高度分布 |
| 3.2.4 巢洞洞口大小 |
| 3.2.5 巢洞洞口方向分布 |
| 3.3 结论与讨论 |
| 3.3.1 营巢树种 |
| 3.3.2 突起和倾斜 |
| 3.3.3 巢洞高度 |
| 3.3.4 巢洞洞口大小及方向 |
| 3.4 小结 |
| 4 人工鸟巢设计制作及招引技术研究 |
| 4.1 研究方法 |
| 4.1.1 人工鸟巢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
| 4.1.2 人工鸟巢的加工设备及改进 |
| 4.1.3 样地设置及人工鸟巢悬挂 |
| 4.1.3.1 样地设置 |
| 4.1.3.2 悬挂人工鸟巢 |
| 4.1.4 招引效果调查及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人工鸟巢的最佳设计 |
| 4.2.1.1 旱柳人工鸟巢 |
| 4.2.1.2 小美旱杨人工鸟巢 |
| 4.2.2 加工设备改进前后的加工效果对比 |
| 4.2.3 两种材质人工鸟巢的招引效果 |
| 4.2.4 不同悬挂设置的招引效果 |
| 4.2.4.1 悬挂间距 |
| 4.2.4.2 悬挂高度 |
| 4.2.5 洞口方向分布 |
| 4.3 结论与讨论 |
| 4.3.1 营巢材质的选择 |
| 4.3.2 设计与制作技术 |
| 4.3.3 悬挂技术 |
| 4.3.4 研究展望 |
| 4.4 小结 |
| 5 人工巢洞内大斑啄木鸟的繁殖习性研究 |
| 5.1 研究方法 |
| 5.1.1 样地设置 |
| 5.1.2 育雏期回巢喂食行为观察 |
| 5.1.3 人工巢洞与天然巢洞繁殖成功率调查 |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2 结果和分析 |
| 5.2.1 育雏期回巢喂食行为 |
| 5.2.1.1 亲鸟回巢喂食次数 |
| 5.2.1.2 雌雄亲鸟回巢喂食的行为差异 |
| 5.2.2 人工巢洞与天然巢洞繁殖成功率比较 |
| 5.3 结论与讨论 |
| 5.3.1 大斑啄木鸟育雏期的活动习性 |
| 5.3.2 大斑啄木鸟的繁殖特性 |
| 5.4 小结 |
| 6 大斑啄木鸟觅食选择的初步研究 |
| 6.1 冬季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选择性捕食 |
| 6.1.1 样地选择及研究方法 |
| 6.1.1.1 样地设置 |
| 6.1.1.2 调查方法 |
| 6.1.1.3 数据处理 |
| 6.1.2 结果与分析 |
| 6.1.2.1 在不同程度危害区的选择性 |
| 6.1.2.2 在不同危害树高的选择性 |
| 6.1.3 结论与讨论 |
| 6.2 室内饲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选择研究 |
| 6.2.1 预备试验 |
| 6.2.1.1 材料和方法 |
| 6.2.1.2 结果及分析 |
| 6.2.2 材料及方法 |
| 6.2.2.1 试验材料 |
| 6.2.2.2 研究方法 |
| 6.2.2.3 数据处理 |
| 6.2.3 结果与分析 |
| 6.2.3.1 对不同种类食物的选择性 |
| 6.2.3.2 对暴露食物和隐蔽食物的选择性 |
| 6.2.4 结论与讨论 |
| 6.2.4.1 对不同种类食物的选择 |
| 6.2.4.2 对暴露食物和隐蔽食物的选择 |
| 6.3 小结 |
| 7 招引效果及对光肩星天牛自然控制效果研究 |
| 7.1 研究方法 |
| 7.1.1 样地设置 |
| 7.1.2 调查方法 |
| 7.1.2.1 招引效果调查 |
| 7.1.2.2 对光肩星天牛自然控制效果调查 |
| 7.1.3 数据处理 |
| 7.2 结果和分析 |
| 7.2.1 人工鸟巢的招引效果监测 |
| 7.2.1.1 不同季节的招引效果 |
| 7.2.1.2 招引效果的长期监测 |
| 7.2.1.3 不同研究地区的招引效果 |
| 7.2.2 人工招引的自然控制效果 |
| 7.2.2.1 不同季节的自然控制效果对比 |
| 7.2.2.2 招引前后的自然控制效果对比 |
| 7.2.2.3 招引样地与对照样地的自然控制效果对比 |
| 7.3 结论与讨论 |
| 7.3.1 人工鸟巢的招引效果 |
| 7.3.2 人工招引的自然控制效果 |
| 7.4 小结 |
| 8 人工招引的效益分析和应用前景 |
| 8.1 当地常用光肩星天牛防治方法 |
| 8.1.1 砍伐除治 |
| 8.1.2 萌芽更新 |
| 8.1.3 高枝截干 |
| 8.1.4 打孔注药 |
| 8.1.5 绿色威雷喷雾 |
| 8.1.6 多树种合理配置 |
| 8.1.7 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 |
| 8.2 各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
| 8.3 人工招引的效益分析 |
| 8.3.1 经济效益 |
| 8.3.2 生态效益 |
| 8.3.3 社会效益 |
| 8.4 人工招引的应用前景 |
| 9 总结和展望 |
| 9.1 总结 |
|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 9.2.1 研究特色 |
| 9.2.2 创新之处 |
| 9.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在读期间所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附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的背景 |
| 1.1.1 工程目前取得的成就 |
| 1.1.2 存在的问题 |
| 1.2 研究的目的 |
| 1.3 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前景 |
| 1.3.1 意义 |
| 1.3.2 研究的应用前景 |
| 1.4 研究的内容 |
| 1.4.1 新型可持续生产与经济系统形成的途径 |
| 1.4.2 新型生产和经济循环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
| 1.4.3 项目区在新型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的途径和方法 |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方案 |
| 1.6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 2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的进展情况 |
| 2.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背景 |
| 2.1.1 我国的草原资源 |
| 2.1.2 草原粗放掠夺式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的生态环境状况 |
| 2.1.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退耕还林(草)工程 |
| 2.1.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与成效 |
| 2.2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情况 |
| 2.2.1 基本情况 |
| 2.2.2 工程下达任务及实际完成任务 |
| 2.2.3 工程资金管理 |
| 2.2.4 实施阶段工程管理情况 |
| 2.2.4.1 工程组织管理 |
| 2.2.4.2 工程计划管理 |
| 2.2.4.3 工程质量管理 |
| 2.2.5 工程运营阶段管理情况 |
| 2.3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 2.3.1 植被管护问题 |
| 2.3.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的产业发展问题 |
| 2.3.3 对于相关研究的评价与分析 |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3.1 科学发展观 |
| 3.1.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 3.1.2 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 |
| 3.1.2.1 人与自然的关系 |
| 3.1.2.2 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观 |
| 3.2 区域协调发展 |
| 3.2.1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 |
| 3.2.2 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志 |
| 3.2.2.1 各区域经济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潜力 |
| 3.2.2.2 区际差异保持在一个社会可容忍限度内或逐步呈现缩小趋势 |
| 3.2.2.3 区域间要素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 |
| 3.2.2.4 区域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合得到广泛的发展 |
| 3.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
| 3.2.3.1 市场调节模式 |
| 3.2.3.2 政府干预模式 |
| 3.3 均衡发展理论 |
| 3.3.1 非均衡发展理论(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 3.3.1.1 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 3.3.1.2 增长极理论 |
| 3.3.2 梯度推移理论 |
| 3.3.3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 3.3.3.1 胡佛—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
| 3.3.3.2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 3.3.4 区域分工理论 |
| 3.3.4.1 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
| 3.3.4.2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
| 3.3.4.3 要素享赋理论 |
| 3.4 可持续发展能力 |
| 3.4.1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进展 |
| 3.4.1.1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 |
| 3.4.1.2 绿色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
| 3.4.1.3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度量 |
| 3.4.1.4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系统 |
| 3.4.1.5 对于自然资本量的认识 |
| 3.4.1.6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
| 3.4.2 生态足迹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 3.4.2.1 生态足迹的研究内容 |
| 3.4.2.2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假设 |
| 3.4.2.3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 3.4.2.4 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 |
| 3.4.2.5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实践 |
| 4 京津风沙源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框架 |
| 4.1 几个问题的界定 |
| 4.1.1 工程项目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
| 4.1.1.1 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成为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
| 4.1.1.2 落后的、粗放生产方式是上述基本矛盾的根源 |
| 4.1.2 改变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
| 4.1.2.1 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PRED的协调 |
| 4.1.2.2 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 4.1.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项目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
| 4.1.3.1 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 4.1.3.2 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
| 4.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系统 |
| 4.2.1 原有社会生产系统的基本框架 |
| 4.2.2 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后的社会生产系统 |
| 4.2.3 新型社会生产系统 |
| 4.2.4 工程项目区转变生产方式的条件 |
| 4.3 项目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
| 4.3.1 项目区的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能力 |
| 4.3.1.1 政府部门必须肩负起建立和启动新型社会生产系统的责任 |
| 4.3.1.2 努力提高政府生态环境资金投入的效率 |
| 4.3.2 项目区内的产业建设与产业组织经营能力 |
| 4.3.2.1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区农牧经济产业化 |
| 4.3.2.2 产业组织类型和方式 |
| 4.3.2.3 项目区推进产业化的主要环节 |
| 4.3.3 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
| 4.3.3.1 草原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4.3.3.2 草原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 4.3.3.3 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
| 4.3.3.4 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
| 4.3.3.5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
| 5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案例研究 |
| 5.1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基本情况 |
| 5.1.1 自然条件 |
| 5.1.1.1 地理位置 |
| 5.1.1.2 地形地貌 |
| 5.1.1.3 气候 |
| 5.1.1.4 土壤 |
| 5.1.1.5 植被 |
| 5.1.2 自然资源 |
| 5.1.2.1 土地资源 |
| 5.1.2.2 光热资源 |
| 5.1.2.3 水资源 |
| 5.1.2.4 矿产资源 |
| 5.1.2.5 生物资源 |
| 5.1.3 社会经济条件 |
| 5.1.3.1 行政区划及人口、劳动力资源 |
| 5.1.3.2 经济发展 |
| 5.1.3.3 土利用现状 |
| 5.1.3.4 交通通讯 |
| 5.1.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
| 5.1.5 生态治理情况 |
| 5.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5.2 察右后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区的实践 |
| 5.2.1 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区的必要性和目标 |
| 5.2.2 科技支撑建设总体布局 |
| 5.2.3 项目建设内容 |
| 5.2.3.1 退化草牧场防护林营建及小流域治理 |
| 5.2.3.2 高产灌草饲料加工高效利用 |
| 5.2.3.3 四位一体生态日光温室 |
| 5.2.3.4 舍饲圈养现代化畜牧业及特色养殖建设 |
| 5.2.3.5 人工草地建植和轮封轮牧天然草场可持续利用 |
| 5.2.3.6 生态旅游业建设 |
| 5.2.3.7 村屯绿化 |
| 5.2.3.8 培植高效流通和社区式分工协作运行机制 |
| 5.3 科技支撑提高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案例研究 |
| 5.3.1 科技支撑项目及其应用推广的关键技术 |
| 5.3.2 社会经济评价方法 |
| 5.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 5.3.2.2 研究样本及其数据来源 |
| 5.3.2.3 数据来源 |
| 5.3.3 效益评价 |
| 5.3.3.1 生态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评价 |
| 5.3.3.2 农户受益核算 |
| 5.3.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 5.3.4.1 研究结论 |
| 5.3.4.2 启示 |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 6.1 研究结论 |
| 6.2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
| 6.2.1 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意义的再认识 |
| 6.2.2 尊重规律,提高工程建设实效 |
| 6.2.3 采取综合措施,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
| 6.2.4 建立完善区域生态协调发展的长效补偿机制 |
| 6.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 6.4 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1 森林鼠害发生情况 |
| 2 森林害鼠造成的危害 |
| 3 森林鼠害发生原因 |
| 3.1 森林害鼠自身特点易对林木造成危害 |
| 3.2 山旱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加剧害鼠危害 |
| 3.3 防治措施不力使森林鼠害加重 |
| 4 森林鼠害主要防治手段和技术要点 |
| 5 防治鼠害应注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