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1](2021)在《六阴经五输穴“荥穴”主治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整理六阴经荥穴文献资料,探析六阴经荥穴主治优势病证及配伍规律,同时总结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临床经验。方法:以1949年为时间节点检索文献,1949年以前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1949年后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和Web of Science,筛选文献并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利用Gephi构建复杂网络模型,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同时收集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治疗疾病的临床典型病案。结果:经检索,1949年以前涉及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及配伍的相关文献共2353条,1949年以后期刊共742篇。(1)1949年以前结果:鱼际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5种和16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8组,聚类分析聚成5类;行间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2种和25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8组,聚类分析聚成7类;然谷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6种和2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7类;劳宫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4种和11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5类;大都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4种和10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少府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15种和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2类。(2)1949年以后结果:鱼际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为9种和13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3类;行间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5种和18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然谷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2种和12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6组,聚类分析聚成3类;劳宫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分别有5种和24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9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大都配伍主治优势病证有6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2类;少府单穴及配伍主治优势病证有2种和12种,关联规则优势配穴有5组,聚类分析聚成4类。结论:在主治病证方面,六阴经荥穴均以治疗本经及相关脏腑病证、表里经病证和外经病证为主,涉及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在优势配伍腧穴方面,体现了本经及表里经配穴、荥输配穴、荥原配穴、上下配穴、辨证配穴等方法,多配伍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背俞穴。导师运用六阴经荥穴在治疗支气管哮喘、失眠、不孕等内科、妇科疾病方面形成了独到的治病体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安慧妍[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刺干预不同时期缺血性卒中取穴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临床采用针刺治疗不同时期缺血性卒中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CNKI自建库至今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所处时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受试者症状、治疗方案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在Excel中完成频数统计,采用Gephi对各期频数统计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采用SPSS Modeler进行关联分析与复杂网络图制作;采用Cytoscape进行共现网络图制作与美化;采用SPSS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索缺血性卒中不同时期针刺治疗方案的规律。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纳入急性期文献869篇,976个组,患者49628人次,恢复期文献541篇,619个组,患者27805人次,后遗症期文献67篇,72个组,患者4201人次。2.高频穴位缺血性卒中后各时期,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曲池、内关都是应用最多的5个穴位。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期共同的高频穴位有40个,基本涵盖了临床上缺血性卒中针刺治疗的主要穴位。急性期与恢复期的高频穴位重合较多,后遗症期的穴位都涵盖在急性期与恢复期中。三期共同高频穴位前10穴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曲池、内关、阳陵泉、外关、肩髃、太冲、水沟;除上述共用的高频穴位外,急性期前10高频穴位:四强、头维、少海、劳宫、命门、外金津、后顶、外玉液、肩俞、前顶;恢复期前10高频穴位:天宗、肩井、曲泽、阿是、肩前、缺盆、天泉、本神、治呛、承扶;急性期+恢复期前10高频穴位:髀关、大陵、肝俞、膈俞、关元、后溪、颊车、肩贞、金津、廉泉;急性期+后遗症期高频穴位:列缺。3.高频经络卒中后各期,手阳明经穴位都是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足阳明经在急性期应用仅次于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胃经的应用仅次于大肠经。足少阳经的应用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4.复杂网络图结果急性期强链接:足三里-合谷、合谷-曲池、足三里-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三阴交。恢复期强链接:合谷-曲池、合谷-足三里、足三里-曲池。后遗症期强链接:曲池-足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穴。5.关联分析结果急性期得到关联规则285条,恢复期得到规则241条,后遗症期得到规则275条,虽然各期纳入文献数量相差较大,但在关联数目上基本相同。6.聚类分析结果经分析得到醒脑开窍针法、传统体针、头部局部取穴、通督调神针法、祛瘀生新针法,其中醒脑开窍针法、传统体针、头部局部取穴在各期的聚类分析中都有显示,通督调神针法在恢复期聚类更明显,祛瘀生新针法在急性期与恢复期聚类更明显。结论1.针刺治疗中风研究众多,但是区分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卒中后分期的研究较前者数目大大减少,尤其是后遗症期文献数目不足。2.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各期穴位重合度较高,同时各期有其不同的穴位,取穴呈现着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其中手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与督脉穴位应用较多,随发病时间延长,足少阳经的应用有减少的趋势。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曲池、内关是三期中应用最多的5个穴位,另外急性期还应用了四强、头维、少海、劳宫、命门等高频穴位,恢复期为天宗、肩井、曲泽、阿是穴、肩前,急性期+恢复期为髀关、大陵、肝俞、膈俞、关元、后溪,急性期+后遗症期为列缺。3.在高频穴位的配穴方法上,有局部配穴、循经取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五输穴配穴,急性期与后遗症期这些配穴方法都有应用,恢复期应用局部配穴、循经取穴、同名经配穴、五输穴配穴。在配穴方法上,三期差别不大。4.醒脑开窍针法、传统体针、头部局部取穴、通督调神针法、祛瘀生新针法是目前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常用的针法,其中醒脑开窍针法、传统体针、头部局部取穴在各期应用均较为广泛,而通督调神针法在恢复期,祛瘀生新针法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应用。
尚世由[3](2021)在《基于经络检测技术对痰湿体质人群的脏腑虚实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痰湿体质和平和体质人群的经络检测结果的观察,找出痰湿体质人群在经络检测上数据表达规律,借此检测结果探讨痰湿体质的经络失衡状态和脏腑虚实情况,为痰湿体质人群的临床诊疗提供客观的诊断方法和判读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5月-2020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以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诊断标准,通过发放800份体质调查表,排除其他体质及兼杂体质外,筛选出痰湿体质人群112例作为观察组,平和体质人群20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体质人群受试者进行经络检测,收集两组体质人群的经络虚实数量和经络传导五项指标的异常情况,最后采用SPSS26.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两组体质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分析痰湿体质人群的脏腑虚实情况和经络能量传导特性。结果:1.痰湿体质组经络能量传导指数较平和体质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痰湿体质组阴阳比值、左右比值低于平和体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体质组阴阳比值异常率、左右比值异常率高于平和体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痰湿体质与平和体质单经比较,痰湿体质组虚证经络主要是脾、肾、三焦经,实证主要表现在肝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运用经络检测仪对痰湿体质和平和体质人群的经络能量采集,发现痰湿体质组总体经络能量、左右比值、阴阳比值比平和体质组低,且左右比值异常率、阴阳比值异常率高于平和体质组。结合经络能量传导和单一经络虚实情况分析得出,痰湿体质人群的脏腑虚实方面主要体现在肾、脾、三焦偏虚,肝脏偏实,与平和体质人群在经络能量及脏腑虚实上存在区别,临床上可以借鉴经络检测的结果和中医四诊相结合,指导临床对痰湿体质人群的诊断和调理。
曹艺萌[4](2021)在《针刺激发循经感传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上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近10年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析上肢取穴、选经及处方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得针刺处方规律进行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针刺激发循经感传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手工等方式检索、收集、筛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建立针刺上肢穴位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以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度最高的上肢穴位处方。2临床试验共纳入66例患者,均来自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科自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3例。两组患者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不同的针刺手法治疗。运用文献研究所得到的上肢针刺穴位处方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治疗组先进针肩髃,通过小幅度震颤配合提插捻转、循摄等手法行针,当经气传导至肘部时再进针曲池,以此类推,循经接力进针行针,以激发循经感传至指端。对照组运用上述穴位处方常规针刺,不施以手法。两组下肢均常规针刺。每次治疗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周针刺6次,连续治疗2周,共12次。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分别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MA-UE评分、Wolf评分、MRC肌力评估。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文献研究(1)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91篇,共涉及腧穴49个。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是合谷、曲池、肩髃、手三里、外关、内关等。(2)共涉及经脉7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腧穴的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57.3%,其余频次较高的依次是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等。(3)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临床关联度最高的上肢针刺穴位处方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2临床试验(1)本研究共纳入6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每组各33例。在试验治疗期间,两组共脱落5例患者,故有61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基线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性别、病程、FMA-UE评定量表、WMFT评定量表、MRC肌力分级以及MBI指数评定量表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经过统计分析,治疗组按照公式计算得出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83.33%。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经过1周治疗、经过2周治疗后,FMA-UE量表、WMFT量表、MRC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的MBI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存在显着差异(P<0.001)。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4)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MA-UE量表、WMFT量表、MRC量表经过1周治疗后,评分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经过2周治疗后整体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两组的MBI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的变化差值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01)。提示在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为优越。结论1临床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上肢腧穴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合谷、曲池、肩髃、手三里等,经脉重视手阳明大肠经的选择。且临床关联度最高的上肢穴位处方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2针刺激发循经感传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临床疗效较常规针刺更佳。
卓叶雯[5](2021)在《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探讨以“子午流注学说”理论为依据,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探究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高耳穴贴压技术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要求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例,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耳穴包括:神门穴、皮质下穴、心穴、交感穴和枕穴。试验组进行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在巳时、午时和酉时这三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0次,每次按压5秒,隔日更换另一侧耳廓,双耳交替,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自行选择时间(避开试验组所选的三个时间段)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收集并记录患者睡眠质量情况(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以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结束后,试验组完成研究例数37例,对照组37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肢体瘫痪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PSQI评分、FSS评分、NIHSS评分和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PSQI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PSQI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干预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皮质醇浓度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SS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FSS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两组患者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F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NIH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2.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3.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状况。
黄露[6](2021)在《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治疗痰湿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等指标,探究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对PSA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影响,为临床治疗PSA提供更为有效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痰湿型)患者共60例,采用拆信封的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治疗。化浊消风散1剂/日,分早晚两次服用;针刺0.5小时/次,1次/日。两组患者均为期4周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同时关注两组干预后的安全性。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26.0.软件统计处理,最终分析比较统计结果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在基本情况方面:对照组因未规律用药剔除1例,治疗组因改服他药剔除1例,因不能坚持针刺疗法剔除1例,最终纳入研究的病例数为57例,其中对照组29例,治疗组2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可以进行比较。2.在语言功能方面:两组在ABC总分及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各亚项评分方面比较,干预后两组在ABC总分及各亚项评分方面均有提升,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提升更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果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语言功能方面较对照组更优。3.在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方面:两组CFCP评分在干预后均有提升,两组干预前后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干预前P>0.05,干预后经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这两组对改善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皆有效,且治疗组疗效更显着。4.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面:两组NIHSS评分在干预后均有一定提高,两组干预前后采用独立/配对t检验比较,经统计分析干预前P>0.05,干预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上比对照组疗效更显着。5.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在证候总积分和核心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在改善证候总积分上,两组均有一定作用(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证候总积分改善更明显(P<0.01);在改善核心症状(言语蹇涩、半身不遂、头晕头昏、肢体困重、痰多吐涎)积分上,治疗组均有所改善作用(P<0.01),对照组在痰多吐涎上未见改善(P>0.05),剩余四项症状具有改善作用(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其中半身不遂、头晕头昏、肢体困重明显改善(P<0.05),言语蹇涩和痰多吐涎显着改善(P<0.01)。表明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的程度上更优。6.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在失语、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进行比较,在失语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5.50%(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为65.52%,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能够有效改善痰湿型PSA患者的语言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疗效有明显优势。同时在安全性方面,此次研究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加重病情的情况,证实了具有可靠的安全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柳皓[7](2021)在《古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的方剂配伍及络病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古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中风方剂的配伍特点,并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其络病用药规律。方法:研究选取了汉唐、宋金元、明代、清代四个时期治疗中风代表医家的中风方剂236首,运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纳入研究的方剂进行中药用药味数分析、中药四气分析、中药五味分析、中药归经分析、中药功效分析、高频用药分析、高频用药聚类分析、中药-中药关联分析以及中药-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并对中风方剂中的络病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性味归经方面:汉、唐、宋、金、元代治疗中风用药以辛温,归肺、脾经药物为主;明代治疗中风用药以甘温,归脾、心、肾经药物为主;清代治疗中风用药以甘温,归肺、肝经药物为主。(2)在用药味数、高频用药及高频功效方面:汉、唐代平均每方用药味数为14.34味,其高频用药包括肉桂、防风、麻黄、甘草、附子、川芎等药,其高频功效为补火助阳,祛风止痛;宋、金、元代平均每方用药味数为12.64味,其高频用药包括甘草、防风、川芎、人参、黄芩、生姜等药,其高频功效为祛风止痛,解表散寒;明代平均每方用药味数为7.38味,其高频用药包括甘草、熟地黄、人参、当归、茯苓、生姜等药,其高频功效为清热解毒,补脾益气;清代每方平均用药味数为7.63味,其高频用药包括人参、茯苓、干石斛、枸杞子、半夏、当归等药,其高频功效为生津养血,润肠通便。(3)通过聚类分析显示:汉、唐代治疗中风前20味高频药物聚类可分成7类,其常用治法以补气养血,温阳散寒为本,兼以辛温散寒通络,祛风通络,佐以清热通络,化瘀通络以及除湿通络;宋、金、元代治疗中风前20味高频药物聚类可分成9类,其常用治法以滋补肝肾阴血,补气温阳散寒为本,复以化痰通络,除湿通络,辛温散寒通络,祛风通络以及清热通络;明代治疗中风前20味高频药物聚类可分成6类,其常用治法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为本,兼以化痰除湿通络;清代治疗中风前22味高频药物聚类可分成9类,其常用治法以补气养血,阴阳双补为本,兼以清热化痰通络。(4)通过关联分析显示:汉、唐代治疗中风核心配伍药组为川芎-防风-麻黄-肉桂-白芍-甘草;宋、金、元代治疗中风核心配伍药组为川芎-防风-黄芩-人参-甘草;明代治疗中风核心配伍药组为人参-甘草-熟地黄-当归;清代治疗中风方剂核心配伍药组为半夏-茯苓-人参-熟地黄-肉苁蓉。(5)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汉、唐、宋、金、元代治疗中风核心处方均为小续命汤之加减方;明代治疗中风核心处方为右归丸合六君子汤之加减方;清代治疗中风核心处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地黄饮子之加减方。(6)通过对古代治疗中风方剂络病用药研究发现:其高频络病药物包括人参、桂枝、当归、麻黄、细辛、麦冬、天南星、竹沥、羚羊角以及麝香。结论:中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的治疗,可借鉴明清时期攻补兼施的治则治法。扶正之法或补气、或养血、或滋阴、或温阳,补养络脉中气、血、阴、阳之不足;祛邪则以化痰通络,除湿通络,祛瘀通络等法。并根据邪实与正虚偏重不同,酌定攻补之比例。在中风急性期应注重考虑从“外风”立论进行辨证论治,治则治法则可效法于汉唐,首选小续命汤加减以祛风散邪通络,该方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梓琪[8](2021)在《卒中后抑郁的古今针刺取穴规律初探》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以及近二十年现代文献中卒中后抑郁的针灸取穴规律研究,归纳总结选穴特点,探讨发展变化规律,为卒中后抑郁的针灸治疗提供经验总结。方法:现代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F)、PUBMED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近20年的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文献,将文献导入endnote中进行筛选,纳入的文献记录到EXCEL表中,分别统计穴位的频数、归经、特定穴,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古代文献研究以第五版《中华医典》为基础,以针灸治疗“卒中”and“郁”为筛选条件,在针灸推拿类医籍中检索,将筛选出的符合标准的条文记录到EXCEL表中,分别统计穴位的频次,归经,特定穴。结果:1.现代文献检索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68篇文献,共纳入5238例病例,穴位出现的总频次为521,共涉及86个穴位,涵盖13条经脉。(2)从单穴使用频次分析,出现频次最高的穴位是百会,共47次,排名前10位的穴位依次是百会(47)、太冲(34)、内关(33)、四神聪(30)、神门(29)、三阴交(27)、印堂(24)、神庭(16)、水沟(15)、足三里(15)。(3)从穴位归经分析,出现频率最高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手少阳三焦经,仅出现一次。(4)从特定穴位分析,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五输穴、原穴、背俞穴、络穴。(5)从穴位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四肢部和头颈部用穴频次比较高。关联聚类分析结果,两穴配伍主要是百会-神庭,百会-印堂,百会-合谷,百会-四神聪,百会-神门,三穴配伍主要是三阴交-内关-百会,四神聪-神门-百会,四神聪-内关-百会,太冲-内关-百会。2.古代文献检索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49条条文,着作主要分布在明代和清代。(2)共出现的穴位为16个,根据频次高低依次是百会(9)、心俞(9)、劳宫(7)、风府(6)、照海(3)、内关(2)、上星(2)、天府(2)、腕骨(2)、大陵(1)、风门(1)、行间(1)、曲池(1)、悬钟(1)、液门(1)、中冲(1)。(3)穴位归经分析,出现频次较高的经脉为督脉、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4)特定穴位分析,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五输穴(荥穴、井穴、合穴)、八脉交会穴。(5)从穴位分布规律分析,四肢部和头颈部用穴频次比较高。结论:1.卒中后抑郁现代针灸取穴主要是百会、太冲、内关、四神聪,并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针刺部位主要为头部和四肢部,特定穴位的选择以五输穴、原穴、络穴为主,腧穴选择为多穴配伍。2.卒中后抑郁的古代针灸取穴主要是百会、心俞、劳宫、腕骨,并以督脉和手厥阴心包经为主,针刺部位集中在头部和四肢部,特定穴选择以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为主,腧穴选择常为单个腧穴。3.现代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既沿用古代经验,又在古代经验基础上推陈出新,找到适合现代社会治疗的新配伍。
赵龙[9](2020)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客观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索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为临床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健康者和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脑功能磁共振为研究的技术手段,观察疾病和健康不同状态下脑功能活动的差异和治疗前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响应特征,为针刺治疗该病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疗效研究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将符合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成2组,即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两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内关和郄门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2周。在针刺前后分别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心率变异性(HRV)、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2.中枢机制研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基本匹配的健康者8人、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人(电针组12人,非电针组10人),进行脑部fMRI扫描,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机体状态(健康和疾病状态)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于基线期和治疗后各进行脑部fMRI扫描,扫描按照BOLD-fMRI、3D-T1WI、针刺治疗30min、BOLD-fMRI的顺序进行,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和种子点功能连接分析法,观察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即时效应及长期效应。通过比较经针刺治疗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和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调节机制。结果:临床研究1.基线比较:所纳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SAQ总分及其五个维度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非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自评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P<0.05);心率变异性中SDNN、SDANN、rMSS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PNN50治疗前后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亦有增高趋势。4.两组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SAQ评分中在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电针组优于非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5)。在SAQ总分、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电针组和非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DS、S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相关时域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制研究1.基线比较: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受试者在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左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顶下缘角回、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丘脑、左内侧和旁扣带回、左侧顶上回、右背外侧额上回、右侧角回和左侧楔前叶的ReHo信号高于健康者。这些脑区与疼痛、情绪、定向网络相关。2.治疗后ReHo 比较:2.1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相比,在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左内侧额上回ReHo值降低。在右侧枕上回、右侧顶上回和右侧顶下缘角回出现ReHo值升高。2.2非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对比:在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颞下回ReHo信号出现降低。在右侧顶上回、左侧枕上回、右侧枕上回ReHo信号出现升高。2.3组间比较:在静息状态下,电针组在右侧角回、左侧顶上回、右侧中央后回ReHo信号高于非电针组;在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ReHo信号低于非电针组。3.治疗2周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研究:以左内侧额上回、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顶上回作为种子点探索全脑FC变化。3.1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电针组在左侧缘上回、左侧顶下缘角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补充运动区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在右侧缘上回和右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3.2非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非电针组左背外侧额上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右枕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无显着差异。3.3电针组与非电针组脑功能网络连接差异脑区:治疗后电针组在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前和旁扣带脑回、左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4.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4.1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右侧丘脑、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左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舌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楔前叶、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枕上回、左侧内侧额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在左侧颞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4.2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左侧额中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减弱;在右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枕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梭状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结论:1.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内关和郄门穴可以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且电针治疗优于非电针治疗。2.与健康者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多个与疼痛、情绪调控和定向网络相关的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异常。3.针刺内关和郄门配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靶点可能位于“疼痛矩阵”的内侧额上回、扣带回,影响内侧痛觉系统及阻断疼痛下行传导通路,达到镇痛的效果;通过调节扣带回、额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4.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不是由单一脑区的调节,而是由多个有功能联络的脑区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相互作用、整合来完成。针刺内关和郄门穴不仅能够加强默认网络与疼痛、情感相关脑区的连接,同时也能加强感觉运动网络与疼痛相关脑区的连接。电针治疗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高于非电针治疗。5.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靶向性调节扣带回和前额叶这两个脑区,可能是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的重要机制。
章毫[10](2020)在《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在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通过开展和观察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评价该方案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以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运用提供治疗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病人61例,其均满足该临床研究所要求的诊断及纳入标准,根据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连续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接受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脑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5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1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5周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Ashworth指数、FMA(Fugl-Meyer Assessment)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数据采集及疗效评价,然后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差异,进而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改良Ashworth指数评定):治疗1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2.14%,20.00%;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7.14%,37.67%;治疗5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53.33%,两组在三个治疗节点疗效分布比较,只有治疗5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改良Ashworth指数:(1)治疗组:1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改良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肌张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只有屈腕肌群张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所有屈肌肌群肌张力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比较:1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张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3周治疗后,治疗组屈指肌群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治疗后治疗组屈腕及屈指肌群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1)治疗组:1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周、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比较:1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4.改良Barthel指数:(1)治疗组:1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5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5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在3个治疗节点中,3周、5周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病患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后上肢各屈肌群肌张力水平,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2: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3: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4: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在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张力方面无明显不良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运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与配伍腧穴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方法 |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 2.2 文献的纳入标准 |
| 2.3 文献的排除标准 |
| 2.4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
| 2.5 数据统计 |
| 2.6 结果分析 |
| 研究结果 |
| 1.1949年前六阴经荥穴研究结果 |
| 1.1 鱼际 |
| 1.2 行间 |
| 1.3 然谷 |
| 1.4 劳宫 |
| 1.5 大都 |
| 1.6 少府 |
| 2.1949年后六阴经荥穴研究结果 |
| 2.1 鱼际 |
| 2.2 行间 |
| 2.3 然谷 |
| 2.4 劳宫 |
| 2.5 大都 |
| 2.6 少府 |
| 第二部分 导师应用六阴经荥穴临床经验 |
| 1.对六阴经荥穴的认识 |
| 1.1 六阴经荥穴位置的特殊性 |
| 1.2 六阴经荥穴主治的特殊性 |
| 2.导师应用六阴经荥穴诊疗特点 |
| 2.1 整体辨治,审证求因 |
| 2.2 杂合以治,以简驭繁 |
| 2.3 方随法立,讲究配伍 |
| 2.4 双手配合,顾护营卫 |
| 2.5 重视经典,融汇新知 |
| 3.典型病案 |
| 3.1 支气管哮喘 |
| 3.2 失眠 |
| 3.3 不孕症 |
| 4.小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荥穴源流 |
| 2.六阴经荥穴概述 |
| 3.六阴经荥穴主治病证分析 |
| 3.1 主治特点总结 |
| 3.2 主治病证分析 |
| 4.六阴经荥穴配伍腧穴分析 |
| 4.1 1949年前、后对比分析 |
| 4.2 配伍规律分析 |
| 5.导师临床经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六阴经荥穴临床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引用《中华医典》书目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
| 1 概况 |
| 2 治疗 |
| 综述二 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 1 古代文献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记载 |
| 2 治疗 |
| 3 数据挖掘在针刺治疗脑卒中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2.1 文献检索 |
| 2.2 文献管理与资料提取 |
| 2.3 数据挖掘 |
| 2.4 技术路线 |
| 3 研究结果 |
| 3.1 文献检索与纳入 |
| 3.2 频数统计 |
| 3.3 复杂网络图 |
| 3.4 关联分析 |
| 3.5 聚类分析 |
| 4 讨论 |
| 4.1 纳入文献情况 |
| 4.2 高频穴位的运用 |
| 4.3 高频经络的运用 |
| 4.4 穴位配伍 |
| 4.5 组方原则 |
| 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 5.1 创新点 |
| 5.2 不足之处 |
| 6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受检者来源 |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 1.3 平和体质、痰湿体质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及样本量 |
| 2.2 体质量表 |
| 2.3 检测设备 |
| 2.4 检测部位 |
| 2.5 试验步骤 |
| 2.6 检测的注意事项 |
| 2.7 经络检测结果判读标准 |
| 3.数据管理分析 |
| 4.研究结果 |
| 4.1 两组受检者一般情况比较 |
| 4.2 两组受检者经络检测虚实结果 |
| 4.3 两组患者经络检测五项指标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
| 1.1 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 |
| 1.2 古今论述痰湿体质 |
| 1.3 痰湿体质形成原因 |
| 1.4 选取痰湿体质的理由 |
| 1.5 痰湿体质与痰湿证的区别 |
| 1.6 痰湿体质发病机制 |
| 1.7 痰湿体质的中医治疗原则 |
| 1.8 痰湿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
| 2.经络原穴相关研究 |
| 2.1 原穴的来源 |
| 2.2 原气的来源 |
| 2.3 原穴作用 |
| 2.4 原穴常用配穴法在临床应用 |
| 2.5 原穴与经络脏腑相关性 |
| 2.6 经络传导机制 |
| 3.经络检测相关性研究 |
| 3.1 经络检测仪介绍 |
| 3.2 经络穴位低电阻性研究 |
| 3.3 生理状态下穴位低电阻 |
| 3.4 经络检测的临床应用 |
| 3.5 经络检测稳定性、可重复性 |
| 4.实验结果分析 |
| 4.1 痰湿体质患者经络虚实特征 |
| 4.2 左右比值分析 |
| 4.3 阴阳比值分析 |
| 4.4 总体传导指数分析 |
| 5.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浅述痰湿体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是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上肢取穴的文献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来源 |
| 1.2 检索策略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数据处理 |
| 2.1 数据库建立 |
| 2.2 统计学方法 |
| 3 检索结果 |
| 3.1 文献信息统计 |
| 3.2 腧穴频次分析 |
| 3.3 腧穴归经频次分析 |
| 3.4 穴位处方的关联规则分析 |
| 4 小结 |
| 4.1 频次规律分析 |
| 4.2 关联规则分析 |
| 第二部分 针刺激发循经感传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上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设计 |
| 2.2 随机分组 |
| 2.3 治疗方案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线资料 |
| 3.2 临床疗效 |
| 3.3 安全性评价 |
| 3.4 脱落病例分析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及治疗 |
| 2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及治疗 |
| 3 激发循经感传的疗效依据 |
| 4 经脉选取的理论依据 |
| 5 激发循经感传治疗中风后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分析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循经感传的认识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 1.1 病名认识 |
| 1.2 病因病机 |
|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辨证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 2.1 病名认识 |
| 2.2 发病机制 |
| 2.3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 |
| 3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理论依据 |
| 3.1 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
| 3.2 子午流注择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
| 4 课题假说 |
| 5 课题创新点 |
| 6 课题研究意义 |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标准和处理原则 |
|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原则 |
| 1.7 终止标准和处理原则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 2.2 随机分组 |
| 2.3 干预方法 |
| 3 疗效评定标准 |
| 3.1 基线资料 |
| 3.2 疗效性指标 |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质量控制 |
| 6 伦理考虑 |
| 7 技术路线图 |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 1 研究基本情况 |
| 1.1 研究完成情况 |
| 1.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 1.3 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 |
| 2 临床疗效指标干预后比较 |
| 2.1 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
| 2.2 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
| 2.3 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 |
| 2.4 疲劳状况比较 |
| 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 3 安全性观察指标情况 |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分析 |
| 2.1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
| 2.2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
| 2.3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 |
| 2.4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 |
| 结论 |
|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耳穴贴压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西医学对脑卒中后失语的研究 |
| 1.1 失语症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
| 1.2 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
| 1.3 失语症的分类、病变部位及临床特点 |
| 1.4 失语症的检查方法 |
| 1.5 失语症的治疗 |
| 2.中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的认识 |
| 2.1 失语的中医病名认识 |
| 2.2 失语的病因病机 |
| 2.3 失语的中医治疗 |
| 3.小结 |
| 临床研究 |
| 1.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分析 |
| 3.1 病例情况 |
| 3.2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 3.3 两组干预前比较 |
| 3.4 两组干预前后比较 |
| 3.5 安全性指标 |
| 讨论 |
| 1.祖国医学对于失语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1 五脏为本 |
| 1.2 痰、火、风、瘀为标 |
| 2.化浊消风散选方的依据 |
| 3.针刺选穴的依据 |
| 4.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的依据 |
| 5.单味药物分析 |
| 6.结果分析 |
| 7.不足与展望 |
| 7.1 不足之处 |
| 7.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医家选择与资料来源 |
| 2 资料选取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指标 |
| 5 统计学处理 |
| 6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汉、唐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
| 2 宋、金、元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
| 3 明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
| 4 清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
| 5 古代治疗中风代表医家络病用药规律分析 |
| 讨论 |
| 1 基于络病理论阐释古代医家论中风之病因病机 |
| 2 基于络病理论阐释古代医家论中风之治法 |
| 3 基于络病理论阐释古代医家治中风之方药 |
| 小结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风辨证论治研究文献概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
| 1. 冠脉临界病变的定义及性质 |
| 2. 临界病变的评估 |
| 3. 发病机制 |
| 4. 冠脉临界病变的进展与病变形态的关系 |
| 5.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治疗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
| 1.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 |
| 2.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应用fMRI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枢机制的可行性 |
| 1. fMRI技术为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机制的研究提供可视化手段 |
| 2. 目前针刺fMRI研究常用的试验设计模式 |
| 3. 心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是“心脑同治”理论的体现 |
| 4. 目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相关脑区存在异常 |
| 5. 针刺改善心肌缺血有自身的优势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应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6.小结 |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脑中枢机制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研究流程图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1.结论 |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 3.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案 |
| 3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
| 4 评价标准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西医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概述 |
| 2 中医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概述 |
| 3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 |
| 4 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本病的优势 |
| 5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 |
| 2 中国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 |
| 3 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康复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