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芳,杨伟川,胡振洲,朱小贵,高文华[1](2021)在《CT及MRI诊断脊柱结核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采用CT和MRI影像技术诊断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82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分别进行CT、MRI影像技术检查,比较CT、MRI、CT联合MRI诊断检出率,分析患者的影像图像特征。结果:CT联合MRI诊断脊柱结核病位阳性率高于CT、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诊断骨质、椎间盘破坏和椎旁肿块或脓肿阳性率高于CT、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囊外或椎管侵犯、脊膜强化、钙化韧带下扩散、钙化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采用CT或MRI扫描,CT联合MRI诊断脊柱结核检出阳性率较高,能为临床减少脊柱结核误诊和漏诊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曾艳平[2](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裴思佳,张毅,陈小华,余永胜[3](2020)在《18F-FDG PET/CT显像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脊柱结核是临床多见的肺外结核,因临床和(或)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不易诊断,而国内外文献对于脊柱结核疾病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18F-FDGPET/CT)表现的报道较少。18F-FDGPET/CT将PET和CT融为一体,PET可显示形态学和葡萄糖代谢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解剖定位,扫描范围涵盖全脊柱,为脊柱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和疗效评价等方面提供依据,通过综述18F-FDGPET/CT在脊柱结核病成像中的主要应用、优点和局限性,进一步阐述18F-FDG PET/CT显像在脊柱结核中的应用价值。
裴思佳[4](2020)在《脊柱结核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神经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脊柱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为脊柱结核临床病情评估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探讨脊柱结核诊治流程,优化脊柱结核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脊柱结核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有155例脊柱结核患者纳入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如下:低白蛋白血症(X2=8.097,P=0.008),病变累及胸椎(X2=14.683,P=0.024),椎管受累(X2=5.660,P=0.017)。低白蛋白血症(P=0.011,OR:3.749,95%CI:1.361-10.322),累及胸椎(P=0.016,OR:3.165,95%CI:1.239-8.090),椎管受累(P=0.021,OR:2.978,95%CI:1.179-7.524)均是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MRI、CT对脊柱结核阳性检出率,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对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骨质破坏、椎管受累检出率均显着高于CT(P<0.05),而对脊柱结核骨质钙化、坏死检出率低于CT(P<0.05)。分析51例脊柱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疗效。1年随访期间,47例(92.2%)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包括疼痛、ESR、CRP、神经功能、影像学表现等。结论:低白蛋白血症、病变部位累及胸椎、椎管受累可增加脊柱结核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风险,并且上述危险因素均是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MRI诊断骨质破坏、椎管受累检出率均显着高于CT,而对脊柱结核骨质钙化、坏死检出率低于CT,两者联合应用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抗结核药物治疗对多数脊柱结核患者有显着疗效。对保守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严重后凸畸形或神经功能障碍、伴有较大脓肿的患者须考虑联合手术治疗。
徐丽娜[5](2019)在《CT、MRI在脊柱结核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CT、MRI在脊柱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脊柱结核患者50例(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患者均进行CT、MRI诊断,将CT诊断的作为对照组(50例),将MRI诊断的作为观察组(50例),观察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骨质椎间盘损伤50例,占100.00%,椎旁肿块50例,占100.00%,韧带扩散34例,占68.00%,钙化6例,占12.00%,观察组硬膜受侵、韧带扩散、钙化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骨质椎间盘损伤、椎旁肿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 0.05。结论影像学诊断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尤其是CT诊断,MRI诊断价值更高,为后期治疗工作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值得借鉴。
李红岩[6](2019)在《肺外结核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分析及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结核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在肺部高发外,可以累及全身其他各个器官、系统。由于结核病在18F-FDG PET/CT显像上常表现为高代谢,经常被误诊为恶性病变,而对疾病的诊疗带来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行18F-FDG PET/CT显像并确诊为肺外结核患者,分析18F-FDG PET/CT在肺外结核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学特征,探讨误诊原因,旨在更好地认识结核在18F-FDG PET/CT显像中的表现,提高应用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经病理学或临床随访证实为肺外结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使用视觉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PET/CT图像病变性质进行判读。统计结核病灶累及部位和全身分布情况,总结18F-FDG PET/CT在肺外结核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优势,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74例肺外结核患者,根据病变累及系统和数量分为三大类型:单系统受累(27.0%)、多系统受累(23.6%)、合并肺内结核(49.4%)。对三组病例SUVmax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2.根据病灶累及部位进行影像学特征分析,具体分为淋巴结结核、胸膜结核、心包结核、腹膜结核、骨关节结核、脏器结核等。(1)淋巴结结核: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大,部分可伴钙化,FDG摄取可高可低,部分呈环形摄取。(2)胸膜结核:大部分胸膜呈弥漫性不规则增厚,部分呈结节或肿块状,FDG摄取多为弥漫性高摄取。(3)心包结核:表现为心包不同程度增厚,心包膜多呈环形弥散高摄取,大部分伴少-大量心包及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4)腹膜结核:肝/脾包膜及壁腹膜多表现为较弥漫均匀性增厚,FDG摄取呈细条状改变;大、小网膜及系膜多呈“污迹样改变”,FDG呈弥漫性高摄取,部分大网膜呈饼样改变。(5)骨关节系统结核:大部分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代谢增高,以脊柱结核多见,影像学特征如下:连续椎体受累、椎旁冷脓肿形成、椎间盘受累、骨质破坏区伴死骨或骨碎片。(6)脏器结核:脏器结核发病率低,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大部分实质性脏器结核(附件、肝脏、胰腺、脾脏、肾上腺、前列腺等)表现为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影伴代谢增高。颅内结核表现为等或高密度影,伴或不伴代谢异常增高。肠结核多累及回盲部,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变窄。3.本组174例肺外结核患者中,PET/CT显像诊断正确129例,准确性为74.1%,诊断错误45例,误诊率为25.9%。45例误诊病例中,误诊为肺癌伴转移15例,淋巴瘤12例,卵巢癌4例,淋巴结转移3例,结节病2例,腹膜癌、前列腺癌、骨原发恶性肿瘤、结肠癌、眼眶恶性肿瘤、胸膜恶性肿瘤、胸腺瘤、胰腺癌、肺部真菌感染各1例。结论PET/CT能够全面、无创评估肺外结核患者全身各器官侵犯情况、判断病灶活动性、指导临床选择活检部位,为肺外结核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李洪庆,王中吉[7](2018)在《脊柱结核采用新型CPC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钛网内固定新术式术前与术后CT与MRI影像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脊柱结核采用新型CPC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钛网内固定新术式术前与术后CT与MRI影像应用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采用新型CPC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钛网内固定新术式脊柱结核患者,所有脊柱结核患者的收取时间(2013年2月1日—2017年1月5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分别实施MRI影像诊断以及CT诊断,将两组脊柱结核患者的术前检出率及术后复查影像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脊柱结核患者的检出率88.89%(阴性患者5例、阳性患者40例)高于对照组检出率66.67%(P <0.05);术后复查影像效果对照组优于观察组。结论:通过对脊柱结核患者实施MRI影像诊断后,取得显着效果,能提高患者检出率;术后复查实施CT检查影像效果优于实施MRI检查。
吴艳霞,刘玉琴,李光炜[8](2017)在《DR检查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X线DR摄影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收入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外科行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患者631例,其中男423例、女208例,男女比例2.1:1,平均年龄(47.51±17.64)岁。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是DR+CT+MRI,均符合脊柱结核。其中颈椎17例,累计2~3个椎体;胸椎132例,累及2~6个椎体多呈跳跃式;腰椎238例,累及1~4个椎体;胸12腰1椎体167例,累及2个椎体;腰骶椎77例,累及2~3椎体;脊柱后凸畸形510例,角度20°~90°;脊髓水肿513例。同时并发活动性肺结核297例(47%),并发陈旧性肺结核36例(5.7%),并发淋巴结结核45例(7.1%),并发肾结核13例(2.1%),并发肋骨结核29例(4.6%),并发结核性胸膜炎170例(26.9%),并发结核性脑膜炎5例(0.8%);并发2种结核疾病27例(4.3%),3种以上结核病变的31例(4.9%),单纯脊柱结核46例(7.3%);结核分枝杆菌痰涂片阳性患者106例,占活动性肺结核的35.7%;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97例,占31.2%。胸膜活检发现结核性肉芽肿87例,占胸膜炎51.2%;手术类型有病灶清除+自体骨植入57例,病灶清除+自体骨+钉棒前路125例,病灶清除+自体骨+钉棒后路固定273例,病清+钛网+自体骨+前路固定70例,病清+钛网+自体碎骨+后路固定101例;术后DR摄片定期复查病灶清除后植骨骨性融合、脊椎后凸及其它部位结核病灶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末DR随访按照骨融合标准,平均每位患者复查8次,骨融合优级626(99.2%),良好5例(0.79%)为内固定器位置不当造成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器后骨性愈合。其中510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3~14 d复查DR摄片,分别与术前术后脊椎后凸畸形角度进行评估,术前脊椎后凸角度(20°~90°),平均角度55°;术后(3~14 d)脊椎后凸角度(5°~30°),平均角度17.5°;末次随访(5.87°~31°),平均角度18.44°。在规范化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治愈肺结核及肺外结核559例,占脊柱结核并发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的100%。术后随访植骨稳定性愈合626例,2例螺丝钉切割椎体进入椎间隙,1例固定螺丝松动脱位,1例螺丝断裂钉棒松动凸起,1例钉棒断裂分离部分螺丝坎墩在椎体内。结论 DR摄影在脊柱结核、肺结核、肺外结核的筛查及治疗评估中应用效果显着,对脊柱结核病灶愈合及内固定器固定有效程度的判断应该是影像检查的首要检查项目之一。
曾金光[9](2017)在《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脊柱结核在CT和MRI中的影像特征及其比较价值,提升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经过利福平和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果和手术之后具有病理结果的30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观察脊柱结核的CT和MRI影像征象。结果 2例颈椎结核,6例胸椎结核,7例胸腰椎结核,10例腰椎结核,3例腰骶椎结核,2例骶椎结核。脊柱结核在CT扫描表现为溶骨性、虫蚀状、碎骨片状骨质破坏并伴有硬化,椎管受累,冷脓肿的形成,椎间隙变窄等,其中椎旁软组织中可见砂粒样钙化;脊柱结核在MRI扫描表现为椎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间盘破坏,椎管受累等,其中破坏区周围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区。结论结合CT和MRI的在影像检查中各自存在的优越性,采用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全面呈现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点,大大的提高了脊柱结核的确诊率,更易于脊柱结核和其他具有相似病症的疾病的区分,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焦丹[10](2016)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一半以上。脊柱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阶段的脊柱结核,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上均不明显,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容易导致较高的漏诊率或误诊率,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畸形和瘫痪的发生等。如果能早期准确诊断脊柱结核,早期治疗,就可以降低畸形和瘫痪的发生率。本研究旨在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核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数字放射技术(DR,digital radiology)和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digital tomosynthesis)四种影像学方法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各自的优势,进而探讨DTS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利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联合荧光定量RT-PCR加以确证,以期提高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来我院就诊于骨科、并初步诊断为脊柱结核的患者,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入组55例。仪器设备:采用GE l6排螺旋CT扫描,行椎体及其相邻椎体扫描。采用Philips 3.0T和GE 1.5T MRI成像仪,选择Fov 300进行检查。采用西门子双功能DR(Ysio),标准正侧位投照的方法进行检查。采用岛津大平板多功能数字化透视摄影系统(Sonia vision Satire II)进行DTS检查,选用的程序为该系统的TOMOS程序。记录数据后对比评价CT、MRI、DR及DTS图像质量;比较CT、MRI、DR及DTS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深入探讨DTS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另收集30例非脊柱结核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联合荧光定量RT-PCR检查,进一步确证DTS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效果。结果:1.⑴脊柱正侧位CT图像的良好率为78.18%,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78.18%、63.63%、27.27%、90.90%和65.45%。⑵脊柱正侧位MRI图像的良好率为81.81%,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7.02%、72.73%、81.82%和12.73%。⑶脊柱正侧位DR图像的良好率为83.64%,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32.73%、85.45%、90.91%、18.18%和36.36%。⑷脊柱正侧位DTS图像的良好率100.00%,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分别69.09%、100.00%、90.91%、45.45%和63.64%。2.⑴CT与DTS相比,DTS对椎体骨质破坏和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在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死骨形成及钙化情况的检出率与CT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⑵MRI与DTS相比,DTS对死骨形成及钙化情况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RI,在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骨质破坏和椎旁脓肿检出率与MRI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⑶DR与DTS相比,DTS对死骨形成、椎旁脓肿及钙化情况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DR,在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和椎体骨质破坏的检出率与DR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3.利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联合荧光定量RT-PCR的测定结果均符合脊柱结核的诊断。结论:本研究将DTS和CT、MRI、DR三种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脊柱结核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同时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联合荧光定量RT-PCR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与常规影像学诊断相比,DTS具有操作方便、易行、价格便宜、辐射剂量低、多层面清晰显示等特点,在死骨形成、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和椎旁脓肿显示方面具有优势,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本研究证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联合荧光定量RT-PCR作为脊柱结核检查的辅助诊断手段,是对DTS的重要补充。本研究所采用的DTS脊柱结核诊断技术在国际处于先进水平,是对常规影像学诊断手段的重要补充和突破,提高了脊柱结核诊断的准确率,降低了漏检和误诊率,方便了广大影像诊断工作人员,可以指导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早期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CT、MRI诊断脊柱结核病位结果对比 |
| 2.2 CT、MRI诊断脊柱结核侵犯程度对比 |
| 2.3 CT、MRI诊断和鉴别脊柱结核影响特征分析 |
| (1) 影像特征分析 |
| (2) 鉴别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abstract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
| 2.1 背景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3 结果 |
| 2.4 典型病例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
| 3.1 背景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3 结果 |
| 3.4 典型病例 |
| 3.5 讨论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
| 4.1 背景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3 结果 |
| 4.4 典型病例 |
| 4.5 讨论 |
| 4.6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 1.1 诊断 |
| 1.2 鉴别诊断 |
| 2 疾病活动评估价值 |
| 3 治疗评估价值 |
| 4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脊柱结核临床特征及神经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 1.1 前言 |
| 1.2 材料与方法 |
| 1.2.1 研究对象 |
| 1.2.2 相关定义 |
| 1.2.3 统计学方法 |
| 1.2.4 技术路线图 |
| 1.3 结果 |
| 1.3.1 患者基本情况 |
| 1.3.2 临床表现 |
| 1.3.3 实验室检查 |
| 1.3.4 影像学检查 |
| 1.3.5 侵入性检查 |
| 1.3.6 危险因素分析 |
| 1.4 讨论 |
| 第二部分 CT、MRI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研究对象 |
| 2.2.2 影像学方法 |
| 2.2.3 统计学方法 |
| 2.2.4 技术路线图 |
| 2.3 结果 |
| 2.3.1 脊柱结核患者基本情况 |
| 2.3.2 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学特征 |
| 2.3.4 诊断价值 |
| 2.4 讨论 |
| 第三部分 脊柱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疗效分析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研究对象 |
| 3.2.2 相关定义 |
| 3.2.3 统计学方法 |
| 3.2.4 技术路线图 |
| 3.3 结果 |
| 3.3.1 脊柱结核患者基本情况 |
| 3.3.2 疗效评价 |
| 3.4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发表或录用文章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病人资料与研究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致谢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对象和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材料与方法 |
| 1.1一般材料 |
| 1.2影像学检查 |
| 1.3阅片过程 |
| 1.4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结核分布情况 |
| 2.2 CT和MRI影像检查情况 |
| 2.3 结核CT表现 |
| 2.4 结核MRI表现 |
| 2.5 CT及MRI对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脊柱结核概述 |
| 1.2 分类 |
| 1.3 发病机理和病理 |
| 1.4 诊断 |
| 1.4.1 影像学检查 |
| 1.4.1.1 X线平片 |
| 1.4.1.2 CT |
| 1.4.1.3 超声 |
| 1.4.1.4 MRI |
| 1.4.1.5 骨骼扫描 |
| 1.4.1.6 DR |
| 1.4.1.7 DTS |
| 1.4.2 细胞学和微生物检验 |
| 1.4.3 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他免疫试验 |
| 1.4.4 其他试验 |
| 1.5 治疗 |
| 1.5.1 抗结核治疗 |
| 1.5.2 治疗方案 |
| 1.5.3 支持性治疗 |
| 1.5.4 外科手术 |
| 1.6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7 课题研究思路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3 检查方法 |
| 2.3.1 CT检查 |
| 2.3.2 MRI检查 |
| 2.3.3 DR检查 |
| 2.3.4 DTS检查 |
| 2.3.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 2.3.6 ELISPOT检查 |
| 2.3.6.1 材料 |
| 2.3.6.2 ELISPOT检测 |
| 2.3.7 荧光定量RT-PCR检查 |
| 2.4 影像学分析及质量评价 |
| 2.5 统计学检验 |
| 第3章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
| 3.1 病变累及范围 |
| 3.2 CT |
| 3.2.1 脊柱结核主要的CT表现 |
| 3.2.2 讨论 |
| 3.3 MRI |
| 3.3.1 脊柱结核主要的MRI表现 |
| 3.3.2 讨论 |
| 3.4 DR |
| 3.4.1 脊柱结核主要的DR表现 |
| 3.4.2 讨论 |
| 3.5 DTS |
| 3.5.1 脊柱结核主要的DTS表现 |
| 3.5.2 讨论 |
| 3.6 CT、MRI、DR与DTS的对比研究 |
| 3.6.1 所得图像的质量比较 |
| 3.6.2 CT、MRI、DR与DTS对脊柱正侧位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和椎旁脓肿检出率的比较 |
| 3.6.3 讨论 |
| 第4章 实验室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
| 4.1 组织病理学检查 |
| 4.2 ELISPOT检测结果 |
| 4.3 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 |
| 4.3.1 荧光定量PCR反应引物特异性检查 |
| 4.3.2 脊柱结核患者的病变组织结核杆菌MPT64m RNA的CT值结果 |
| 4.3.3 讨论 |
| 第5章 结论与创新 |
| 5.1 结论 |
| 5.2 创新 |
| 5.3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