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食管重建术后胃肠道梗阻的诊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食管重建术后胃肠道梗阻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蒋璐剑[1](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魏便霞[2](2020)在《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酸性、碱性化合物以日常生活用品的成分走近人们的身边,人们接触腐蚀性物质的几率越来越大。虽然一再强调这些生活用品的安全性及注意事项,无意或故意摄入腐蚀性物质的事件却一直在发生。腐蚀性物质摄入的发病率因国家和文化背景而异,目前无法从现有的文献及病例报道中得知其真实发病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碱性和酸性腐蚀剂是最常见的摄入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凝固或液化反应产生组织破坏并引起消化道损伤。腐蚀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没有粘膜损伤到严重损伤。急性期可发生穿孔和坏死,远期的并发症包括消化道的狭窄和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儿童一般是误服腐蚀性物质不同,成年人摄入主要是有自杀倾向或精神疾病所致。上消化道狭窄是腐蚀性物质摄入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中食管狭窄占大多数,狭窄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取决于所摄入腐蚀性物质的物理形式、种类、数量、浓度、粘膜接触时间和摄入时脏器状态。腐蚀性狭窄的治疗旨在改善症状/体征、避免消化道梗阻并发症并防止狭窄复发。狭窄扩张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探条扩张术,既可在内镜下进行,也可在X线透视下或两者联合下进行。与其他良性消化道狭窄相比,腐蚀性狭窄常为多发的、长而成角的、对扩张治疗的反应性低且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对于需要多次和频繁扩张以保持消化道通畅的患者,支架置入术可以保持狭窄段持续扩张、延长无症状持续时间并减少因频繁扩张而带来的痛苦。但是考虑到术后反应性组织增生、支架移位发生率高的风险,支架置入术在治疗腐蚀性消化道狭窄方面的疗效及临床广泛应用一直存在争议,其临床效益还需进一步评估。除此之外,目前关于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的研究,目标人群多针对于儿童,治疗方式也多局限于狭窄扩张,支架置入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的临床应用报道不多。随着可生物降解支架的研发及临床应用,亟需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估支架应用在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中的作用及前景。目的通过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初步探讨狭窄扩张术、支架置入术及外科手术在治疗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中的应用及其疗效。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患者共计36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食管狭窄、胃出口梗阻或者二者皆有)且有明显相关症状,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患者可剔除。2.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腐蚀剂性质、狭窄部位、治疗前病程、治疗前吞咽困难评分或胃出口梗阻症状/体征、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并随访治疗后相关症状改善情况。3.治疗方式(1)狭窄扩张术:内镜下硅胶探条扩张术、内镜下/X线透视下球囊扩张术;(2)支架置入术;(3)外科手术:食管替代术、胃大部切除术、幽门成形术。4.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的吞咽困难程度根据Atkinson吞咽困难量表进行评估。治疗有效的终点定义为在最后一次治疗后,吞咽困难的程度降低2分及以上或者胃出口梗阻症状/体征缓解,并至少保持12个月。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达;定性资料以率[n(%)]表示。结果1.回顾性分析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其中行单纯狭窄扩张术14例,支架置入术15例,外科手术7例。治疗后随访5~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4.50个月。4例患者因最后一次治疗后未达到12个月而未完成最终疗效评价。2.完成最终疗效评价的32例患者中,31(96.9%)例经治疗后吞咽困难/胃出口梗阻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正常饮食,Atkinson评分降低3.00(3.00,4.00)分。其中,13(100.0%)例单纯狭窄扩张术患者均治疗有效;12(12/13,92.3%)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治疗有效;6(100%)例外科手术患者均治疗有效。3.狭窄扩张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孔,占12.1%;支架移位是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常见问题,占68.4%;管状胃代食管术1(14.3%)例术后出现食管残端腹壁瘘,术后4月余出现吻合口狭窄。结论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均可取得显着疗效,但存在消化道穿孔、支架移位发生率高的问题。因此,腐蚀性狭窄的治疗要求合理把握各治疗方式的适应症、注意治疗的安全性及减少支架移位的发生。再者,外科手术作为二线治疗方式的疗效也不可忽略。

陆烟生[3](2020)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分别采用三角吻合术、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以及Roux-en-Y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疗效分析以及短期对患者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2016年0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90例,按手术后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术中采用三角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三角吻合术组;另30例患者术中采用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Braun’s吻合术组;最后30例患者术中采用Roux-en-Y式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Roux-en-Y式吻合术组。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情况、住院时间和费用、短期并发症情况、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免疫功能情况,并随访三组患者,通过术后半年及一年的胃镜及病理检查来分析判断不同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食管和残胃粘膜的炎症影响。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进肠内营养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un’s吻合术组患者与Roux-en-Y式吻合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者Chew-wun Wu评分、ADL评分、CRP、WBC、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oux-en-Y式吻合术组患者Chew-wun Wu评分、ADL评分、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CRP、WBC以及CD8+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患者与Braun’s吻合术组患者 Chew-wun Wu 评分、ADL 评分、CRP、WBC、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Roux-en-Y式吻合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ux-en-Y式吻合术组A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B级和C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D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Roux-en-Y式吻合术组残胃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Roux-en-Y式吻合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A级、B级反流性食管炎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C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有1例D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Roux-en-Y式吻合术组残胃炎、残胃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残胃癌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以及Roux-en-Y式吻合术相比,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三角吻合术重建消化道可缩短手术时间,三角吻合与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的临床疗效相仿。而采用Roux-en-Y式吻合术对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能改善生活质量水平,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降低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和残胃溃疡的发生率,且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吴劲风[4](2020)在《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比较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两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最优选择。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本研究共收集了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纳入符合标准的87例患者,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常规Roux-en-Y组42例和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术组45例。随访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炎症免疫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随访截止到2020年2月。结果 本研究87例患者中男性占72.4%,女性27.6%,平均年龄62.4±12.2岁(范围:32-90),平均 BMI 22.7±3.1(范围:16.7-31.2),术后病理TNM 分期 Ⅰ、Ⅱ、Ⅲ期分别为14.9%、47.1%、37.9%;整体R0切除率为98.6%;总体3年总生存率为75.9%,A组为73.8%,B组为77.8%,P=0.71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肿瘤直径、病理TNM分期、肿瘤Lauren分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腔镜和开放手术的对比当中,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2.68 vs.35.54,P=0.16)、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3.8%vs.17.8%,P=0.48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绘制LMR、NLR、PLR的ROC曲线,结果显示:三者预测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98、3.42和171.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687和0.763,其中术前LMR、PLR预测胃癌预后意义较NLR大,但三者在A、B两组的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B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体重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前3个月下降最快,直至术后1年才趋于稳定,略为术前体重的86%,B组体重恢复先于A组,到术后第2年,基本恢复到术前体重的95%。结论 与常规Roux-en-Y组相比,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术无需离断空肠及系膜,不仅操作简单,而且避免了肠道电生理的中断和运动功能的损害,有效地阻断了胆汁、胰液的反流,避免了反流性食管炎,保护十二指肠正常起搏电位向远端空肠扩布,有效减少Roux滞留综合征的弊病。远端空肠储袋,代偿了部分胃的储存功能,增加了摄食量,明显延缓了食物通过时间,让食物充分的与Y肠襻来的胆汁和胰液混合,使消化液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食物,有助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维持体内胃肠道激素平衡,显着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也短,在肿瘤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与开放手术相当。

黄浩然[5](2020)在《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双通路吻合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术式的优劣,为探索理想的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01月至2019年02月在赤峰市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明确诊断为近端胃癌并行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双通路吻合(Double tract group,DT组),对照组行食管-残胃吻合(esophagogastrostomy group,EG组),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选取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共5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术式患者的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变化情况;采用癌症核心QLQ-C30量表及胃癌QLQ-STO22量表中的所有项目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命质量问卷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4例,其中DT组31例,EG组33例,但DT组1例因家庭经济原因未能继续完成随访被排除,EG组有2例因经济原因、1例因车祸外伤行腰椎间盘手术治疗被排除,最终共纳入60例患者进行研究,DT组和EG组各30例。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1)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病例资料及术前的饮食、营养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比较:DT组的手术时间较EG组延长(202.83±15.12 vs 168.16±13.38min,t=9.403,P<0.000),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117.33±26.25 vs 127.00±28.67ml,t=-1.362,P=0.178)、术中胃周淋巴结清扫个数(39.83±6.97 vs 39.27±7.32个,t=0.307,P=0.760)、术后首次进食时间(6.83±0.84 vs 6.93±1.01,t=-0.417,P=0.678)、术后住院时间(13.17±1.66 vs 13.37±1.77d,t=-0.451,P=0.654)各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比较:DT组在术后1年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EG组(6.7%vs 26.7%,χ2=4.32,P=0.038);两组在切口感染(3.3%vs 3.3%,P=1.000)、吻合口出血(0%vs 3.3%,P=1.000)、吻合口瘘(0%vs 3.3%,P=1.000)、术后梗阻(0%vs 0%,P=1.000)、术后胃排空障碍(0%vs 3.3%,P=1.000)、吻合口狭窄(0%vs 3.3%,P=1.000)各单项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3%vs 16.7%,χ2=1.667,P=0.197)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饮食恢复与营养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DT组在术后3月、6月、12月的饮食恢复情况与营养指标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各方面明显优于EG组(P<0.05)。(5)生命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仅在QLQ-C30量表中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丧失、情绪功能领域以及QLQ-STO22量表中的反流、疼痛、饮食受限、焦虑领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6月、12月各时间点的总体健康状况和情绪功能、反流、饮食受限、疼痛、焦虑、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各领域评价均优于EG组(p<0.05);另外DT组多数患者在12月的评价已达到甚至部分超过术前水平,而EG组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双通路吻合技术在近端胃切除根治术中安全可行,相较于传统食管-残胃吻合而言,虽然手术操作时间相对延长,但并不增加围手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具有明显的抗反流效果,同时具有术后饮食与营养恢复好、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近端胃切除后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李宇,苏茂生,孙学军,于良,刘昌,和水祥,吴荣谦,孙昊[6](2020)在《磁力疏通技术在术后消化道狭窄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吻合或磁力疏通技术是一种创新性的吻合技术,可完成狭窄消化道的重建.我们采用该技术治疗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消化道狭窄,现探讨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收集2012年1月~2019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7例术后消化道狭窄患者:年龄11~78岁,男女比例11:6;胆道狭窄14例,结直肠吻合口狭窄1例,食管吻合口狭窄2例;完全性狭窄14例,顽固性狭窄3例;末次手术后0~120月发现狭窄,在接受2~8次无效的标准治疗后行磁力疏通技术治疗.疏通装置由子母稀土钕铁硼磁铁构成,柱状或环状.通过不同的输送路径,在狭窄消化道的上下端分别置入子母磁体,通过磁体间的磁力压迫狭窄组织而达到再通,再通后在新吻合口放置支架或进行扩张等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术前狭窄距离、磁吻合再通时间、手术30 d内相关并发症、支架留置时间、吻合口狭窄复发等.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至2019年12月. 16例患者完成磁力疏通治疗(成功率94.1%),分别为10例胆道-胆道吻合、3例胆道-肠道吻合、1例食管-食管吻合、1例食管-胃吻合、1例结肠-直肠吻合. 3例患者术后早期子母磁环脱开, 2例自动复位, 1例再次经PTCD(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窦道置入一枚子磁体复位耦合. 3例有手术并发症(急性胆管炎、胆道出血及结肠瘘各1例),均予保守治疗后好转. 16例术前狭窄段长度2~7.1(4±1.9) mm,再通时间7~50(15.5±10.6) d.再通后4例置入胆道塑料支架, 5例置入胆道全覆膜金属支架, 4例置入经皮肝胆道引流导管, 2例吻合口球囊扩张+金属支架置入, 1例单纯吻合口球囊扩张.再通后1~17(6.9±4.0)月, 14例患者拔出支架, 1例仍在支架治疗中.脱支架后随访3~70(22.5±24.9)月, 13例胆道狭窄者未见狭窄复发,其中2例出现胆道结石,内镜治愈; 3例胃肠道狭窄者中有2例复发.综上所述,磁力疏通技术治疗复杂术后消化道狭窄微创、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方法治疗无效后的补救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2019)在《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研究指明一、概述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

于海荣[8](2019)在《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了解食管癌术后患者消化道模式重建后的进食问题与饮食需求;2.构建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3.验证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1.通过文献回顾及质性研究,构建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国内外食管癌患者饮食指导相关内容,结合半结构式访谈(访谈专业的医护人员6名、营养师2名、食管癌术后患者14名),了解患者对术后进食改变的体验与饮食需求以及医护人员和营养师对饮食训练方案的建议和要求,初步构建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对饮食训练方案内容进行修正,通过对6名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预试验,验证该饮食训练方案的可行性,根据预试验结果修改并最终确定饮食训练方案的内容。2.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的应用及评价将79名食管癌手术患者分别纳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饮食宣教及出院饮食指导,出院时发放营养讲义,每周电话随访1次;干预组在常规饮食指导的基础上,住院期间给予饮食训练,出院发放饮食训练图片,干预时间为住院始至出院后1个月复诊,探索饮食训练方案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道症状、PG-SGA(Patient 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评分、血生化指标及生活质量等结局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食管癌术后患者胃肠道症状明显,进食习惯改变,渴求知识指导;进食改变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医护专家及营养师强调住院期间饮食训练的重要性,着重进食要求及方案训练。2.饮食训练方案构建结果如下:经过12名医护及营养专家的两轮专家咨询后,最终形成饮食训练方案,包括饮食指导及吞咽训练两个模块,15个条目的饮食训练方案。分为术前(入院至术前1日)及术后(进食半流质开始至出院)两个时间段进行干预。3.干预实施部分主要结果:3.1干预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复诊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胃肠道症状总评分降低(Z=-4.991,P<0.001);PG-SGA 评分降低(Z=-5.069,P<0.001);血生化中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Z=-3.057,P<0.05;Z=-2.766,P<0.05;Z=-2.791,P<0.05);在生活质量(QLQ-C30)方面,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整体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Z=-2.606,P<0.05;Z=-2.597,P<0.05;Z=-3.500,P<0.001);在食管癌生活质量(QLQ-OES18)方面干预组在进食、反流、疼痛、梗阻方面得分低于对照组(Z=-3.390,P<0.05;Z=-3.197,P<0.05;Z=-2.668,P<0.05;Z=-4.429,P<0.001)。3.2两组患者复诊与出院时差值比较,干预组胃肠道症状评分差值、PG-SGA差值方面均低于对照组(Z=-4.733,P<0.001;Z=-4.733,P<0.001);血生化中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差值方面均高于对照组(Z=-3.190,P<0.05;t=0.404,P<0.05,Z=-3.276,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根据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进食方式改变,构建饮食训练方案,经过专家咨询及预试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及科学性。2.饮食训练方案可减轻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在酸反流、腹胀、嗳气等方面优于对照组。3.饮食训练方案有助于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适合临床应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9](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10](2017)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概述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人口老龄化、吸烟、酗酒、低纤维饮食等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这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一项巨大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癌症发病率为男性205.4/10万,女性为165.3/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6.3/10万,女性癌症死亡率为82.9/10万。而在我国,

二、食管重建术后胃肠道梗阻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重建术后胃肠道梗阻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2)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腐蚀性上消化道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2.2 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2.3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2.4 三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对比
    2.5 三组患者短期并发症情况对比
    2.6 三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7 三组患者免疫功能对比
    2.8 三组患者随访半年后食管和残胃情况对比
    2.9 三组患者随访一年后食管和残胃情况对比
3 讨论
    3.1 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3.2 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消化道重建的常用方法
    3.3 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及病理分期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二) 研究及手术方法
        1. 围手术期管理
        2. 手术方法
        3.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
        4. 出院后随访
        5.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一) 一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
    (二) 手术信息
    (三) 手术并发症
    (四) 术后营养状况及炎症指标
    (五) 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
三、分析与讨论
    (一) 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消化道重建的优势
    (二)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优势
    (三) 术后体重、生活质量和营养炎症指标的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选择与术后反流诊治原则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磁力疏通技术在术后消化道狭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磁力疏通装置
    1.3 磁力疏通技术操作方法
        1.3.1 胆道狭窄——胆道-胆道吻合
        1.3.2 胆道狭窄——胆道-十二指肠吻合
        1.3.3 结直肠吻合口狭窄
        1.3.4 食管吻合口狭窄
    1.4 术后检查及治疗
    1.5 观察指标与随访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2.2 术后并发症
    2.3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术前评估
    3.2 磁体选择
    3.3 磁体输送路径选择
    3.4 磁力疏通技术的应用
    3.5 磁力疏通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7)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诊断
    (一) 临床表现
    (二) 体征
    (三) 影像检查
        1. 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2. 超声检查 (ultrasonography, US) :
        3. CT:
        4. MRI:
        5. PET-CT:
        6. 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ECT) :
        7. 肿瘤标志物:
        8. 胃镜检查
        (1) 筛查
        A.筛查对象
        B.筛查方法 (图1)
        (2) 内镜检查技术
        (3) 胃镜检查操作规范
        (4)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分型 (图2)
        (5) 活检病理检查
        9. 内镜超声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
    (四) 胃癌的诊断标准及内容
    (五) 鉴别诊断
三、病理学规范
    (一) 术语和定义
    (二) 标本类型及固定
    (三)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1. 活检标本
        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标本
        3. 根治术标本
    (四) 病理诊断分型、分级和分期方案
    (五)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六) 内镜下切除病理报告中的几个问题
四、治疗
    (一) 治疗原则
    (二)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
        1. 内镜治疗有关定义及术语
        2. 内镜治疗术前评估:需根据以下内容判定是否行ESD或EMR。
        3. 内镜治疗技术
        4.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适应证 (表1)
        5.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禁忌证:
        6. 围手术期处理
        7.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8. 预后评估及随访:
    (三) 手术治疗
    (四) 化学药物治疗
        1. 姑息化疗
        2. 辅助化疗
        3. 新辅助化疗
        4. 转化治疗
    (五) 放射治疗
        1. 放疗指证
        2. 放疗技术
        (1) 放疗靶区
        (2) 放疗剂量
        (3) 照射技术
        (4) 同步化疗
    (六) 靶向治疗
        1. 曲妥珠单抗
        (1) 适应证
        (2) 禁忌证
        (3) 治疗前评估及治疗中监测
        (4) 注意事项
        2. 阿帕替尼
        (1) 适应证
        (2) 禁忌证
        (3) 治疗前评估及治疗中监测
        (4) 注意事项
    (七) 免疫治疗
    (八) 胃癌的介入治疗
    (九) 中医药治疗
    (十) 支持治疗
        1. 胃癌患者支持/姑息治疗的基本原则
        2. 胃癌患者支持/姑息治疗的管理
        (1) 出血
        (2) 梗阻
        (3) 疼痛
        (4) 恶心/呕吐
        (5) 营养
        (6) 心理痛苦
        (7) 厌食/恶液质
        (8) 其他症状
        3. 胃癌生存者健康行为的辅导
    (十一) 随访
附录一:AJCC/UICC胃癌TNM分期 (第八版)
附录二:胃癌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附录三:胃癌的大体分型
附录四:胃癌病理学报告标准模板
附录五:胃癌影像学报告规范
附录六:胃癌影像诊断流程
附录七:胃癌淋巴结分组标准
附录八、不同部位胃癌的各组淋巴结分站标准
附录九:胃肿瘤的解剖部位编码
附录十:胃食管结合部示意图
附录十一:Siewert分型
附录十二:胃癌CT分期征象及报告参考
附录十三:胃癌超声内镜 (EUS) 分期征象
附录十四:胃癌常用系统治疗方案
附录十五:胃癌常用靶向治疗药物
附录十六、胃癌放射及化学治疗疗效判定基本标准
    一、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二、RECIST1.1疗效评价标准
        (一) 靶病灶的评价。
        1. 完全缓解 (CR) :
        2. 部分缓解 (PR) :
        3. 病变进展 (PD) :
        4. 病变稳定 (SD) :
        (二) 非靶病灶的评价。
        1. 完全缓解 (CR) 。
        2. 未完全缓解/稳定 (IR/SD) 。
        3. 病变进展 (PD) 。
        (三) 最佳总疗效的评价。
附录十七:肿瘤术前辅助治疗疗效评估 (肿瘤退缩分级TRG)

(8)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动因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的构建
    第一节 半结构式访谈
    第二节 德尔菲专家咨询
    第三节 方案内容及重要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的初步应用与效果评价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词略写
致谢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10)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基本概念
        (一) 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二) 辅助化疗
        (三) 姑息治疗
        (四) 支持治疗
        二、药物治疗基本介绍
        (一)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 化疗方案组成的基本原则
        (三) 常用化疗方案
        (四) 标准化疗方案的规范应用
        (五) 化疗方案或药物调整的基本原则
        三、规范的检查
        (一) 检查的目的和方式
        (二) 药物治疗时的辅助检查
        四、消化道恶性肿瘤常用评效标准
        五、多学科 (MDT) 治疗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一、不良反应分类
        二、不良反应程度及其处理原则
    第三节常用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
        一、化疗药物
        (一) 氟尿嘧啶类
        (二) 铂类
        (三) 伊立替康 (CPT-11)
        (四) 表柔比星
        (五) 紫杉烷类
        (六) 雷替曲塞
        二、靶向药物
        三、常用方案
    第四节辅助用药
        一、止吐药物应用
        二、止泻药物应用
        三、药物性皮疹用药
        四、药物性神经毒性用药
        五、手足综合征用药
        六、药物性肝损伤用药
    参考文献
第二章食管癌
    第一节概述
        一、发病情况
        二、诊断和分期
        (一) 临床诊断
        (二) 病理诊断
        (三) 分期诊断
        三、治疗原则
    第二节围手术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与合理用药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二、药物治疗选择
        三、评估与调整
    第三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一线治疗规范用药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常用药物和方案
    第四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二线治疗规范用药
        1.单药方案
        2.联合方案
    第五节食管癌的靶向治疗
        一、食管腺癌
        二、食管鳞癌
    参考文献
第三章胃癌
    第一节概述
        一、发病情况
        二、诊断和分期
        (一) 临床诊断
        (二) 体征
        (三) 辅助检查
        (四) 病理诊断
        三、分期诊断
        四、总体治疗原则
    第二节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一、新辅助化疗
        二、辅助化疗
    第三节胃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姑息化疗概况
        (二) 治疗前评估及用药原则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二、药物治疗选择
        (一) 一线治疗
        (二) 二线治疗
        (三) 三线治疗
        (四) 最佳支持治疗
        三、评估与调整
        四、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
    参考文献
第四章结直肠癌
    第一节概述
        一、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和诊断分期
        (一) 一般情况评估
        (二) 诊断和分期
        二、治疗原则
        (一) 总体治疗原则
        (二) 初始治疗前评估及剂量调整原则
    第二节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概况
        (二) 结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三)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二、药物治疗选择
        (一) 结肠癌辅助化疗方案
        (二)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三、评估与调整
        (一) 老年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原则
        (二)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三) 随访
    第三节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姑息化疗概况
        (二) 治疗前评估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二、药物治疗选择
        (一) 诱导治疗
        (二) 维持治疗
        (三) 二线及后续化疗选择
        三、评估与调整
        (一) 评估方法
        (二) 评估时间
        (三) 方案调整原则及方法
    第四节结直肠癌靶向治疗
        一、结直肠癌靶向药物
        (一) 种类
        (二) 作用机制
        二、靶向药物的优势人群
        三、靶向药物的适应证
        (一) 姑息一线治疗及方案
        (二) 维持治疗
        (三) 二线与跨线治疗
        (四) 二线以上的治疗
        四、靶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一) 不良反应
        (二) 禁忌证
        (三) 停药指针
    第五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和合理用药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和综合治疗原则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合理用药
        (一)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
        (二)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三)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四) 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五章最佳支持治疗
    第一节恶性腹水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概述
        (二) 治疗原则
        二、药物治疗选择
    第二节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概述
        (二) 治疗原则
        二、药物治疗选择
    第三节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一、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
        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参考文献

四、食管重建术后胃肠道梗阻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36例腐蚀性上消化道狭窄病例的回顾性研究[D]. 魏便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3]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D]. 陆烟生. 苏州大学, 2020(02)
  • [4]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D]. 吴劲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近端胃切除行双通路吻合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D]. 黄浩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磁力疏通技术在术后消化道狭窄中的应用[J]. 李宇,苏茂生,孙学军,于良,刘昌,和水祥,吴荣谦,孙昊. 科学通报, 2020(13)
  • [7]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03)
  • [8]食管癌手术患者饮食训练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于海荣. 苏州大学, 2019(04)
  •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10]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J].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09)


胃癌根治术论文 胃癌的早期症状论文 食管狭窄论文 吻合口瘘论文 食管肿瘤论文

上一篇:纳米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应用前景
下一篇:20%科技创造“建设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