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增增[1](2021)在《除草剂的杂草防效、残留特性及对葵花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减少农业水土污染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除草剂作为河套灌区杭锦后旗地区最大的农业面源污染,未来合理减量施用除草剂减少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当地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葵花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两种常用除草剂草甘膦(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和高效氟吡甲禾灵(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剂),分别设置四种不同农药梯度,草甘膦设置梯度为0、180g/亩、240g/亩、360g/亩,高效氟吡甲禾灵设置梯度为0、37.5g/亩、50g/亩、75g/亩。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效果;除草剂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残留特性;除草剂对葵花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草甘膦(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在施加240g/亩时对葵花地所有杂草有较好的防效效果;高效氟吡甲禾灵(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剂)施加50g/亩时对禾本科杂草起到较好的防效效果。(2)通过系统研究,确立土壤和地下水中草甘膦的离子色谱检测方法和高效氟吡甲禾灵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3)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两种除草剂均在土壤里检测到了残留存在。草甘膦的残留量分布在0-5cm和5-10cm 土壤内,且三种施量在0-5cm 土层的残留量在施药7天内均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种草甘膦的限值0.5mg/kg,存在污染土壤的风险。高效氟吡甲禾灵三种施加量残留量只集中在0-5cm和5-10cm 土层,目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还未将高效氟吡甲禾灵纳入污染物。两种除草剂在地下水中均未检测到其残留物。(4)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均在土壤中降解均较快,两种除草剂均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草甘膦在0-5cm和5-10cm 土壤的半衰期约为3.02天和6.44天,施药35天后两个土层已检测不到草甘膦的存在。高效氟吡甲禾灵在0-5cm和5-10cm 土壤的半衰期约为1.30天和2.19天。(5)草甘膦和高效氟吡甲禾灵3种施加量均使葵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得到显着提高,通过分析不同处理葵花生长指标和产量,草甘膦(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推荐使用量为240g/亩,高效氟吡甲禾灵(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剂)推荐使用量为50g/亩。
温小琳[2](2021)在《油菜花粉和花蜜中的农残调查以及三种农药对意大利蜜蜂的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蜜蜂作为重要的授粉昆虫,在生态维护和农业增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包括蜜蜂在内的传粉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威胁,而农药的使用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最大的蜜粉源植物也是很多地方早春第一个蜜源植物——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GC-LC和LC-MC/MC法检测油菜花粉花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并采用危害熵值法(HQ)和BeeRex法评估这些农药对蜜蜂的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不同浓度啶虫脒(10、40、330μg/kg)、毒死蜱(16、40、320μg/kg)和草甘膦(60、160、340μg/kg)对意大利蜜蜂发育、生存以及飞行能力的单独或联合暴露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在油菜花粉和花蜜样品中,共检出52种农药。花粉和花蜜中分别有有48种和34种农药。虽然有三种农药的残留浓度超过了欧盟在蜂蜜中的最大残留限制,但是在花蜜转换成蜂蜜的过程中,农药将会进一步降解,但具体未知。(2)用HQ法和BeeRex法对农药进行了风险评估。在花粉样品种,有14和13种农药的最大接触和口服PHQ分别大于50;在花蜜样品中,对应的NHQ值超过50的分别为10种和8种,表明这些农药需要进入更深层次的评估。而根据Bee Rex法评估,只有氟氯氰菊酯和克百威,需要进入下一级的评估。(3)三种农药单独或联合暴露都会显着影响幼虫的生存(p=0.0004),显着降低幼虫的存活率(p=0.002)。由IR(interaction ratio)值发现,啶+毒、啶+草、毒+草和3种混合的处理对生存存在次累加性作用(subadditive)。同时这三种农药单独或联合暴露还会显着降低幼虫出房时的体重(p<0.0001)。只有啶+毒和毒+草存在累加性作用(additive)。(4)新出房的蜜蜂持续暴露10天于三种农药或其混合物,其寿命显着缩短(p<0.0001)。其中啶+草和毒+草对缩短蜜蜂的寿命存在累加性作用。啶虫脒、毒死蜱和草甘膦三个浓度都显着缩短蜜蜂的寿命p<0.0001)、(p<0.0001)、(p<0.0001)。(5)采集蜂经过啶虫脒、毒死蜱和草甘膦单独或联合暴露24 h之后,会影响飞行时间(p<0.0001)、飞行距离(p<0.0001)和平均速度(p=0.045)。两两联合暴露对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的减少存在协同作用,三种联合暴露却是累加性作用。40和330μg/kg的啶虫脒会显着增加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40和320μg/kg的毒死蜱会显着减少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320μg/kg还会显着降低平均速度。160μg/kg的草甘膦会显着增加蜜蜂的飞行时间,340μg/kg会显着减少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从整体结果来看,部分残留农药对蜜蜂的生存在潜在威胁,因此在特殊时期,应该控制农药的使用量,相关部门也应该做好相应的监督。这三种农药联合暴露时对意蜂幼虫的发育、生存、新蜂的生存和采集蜂的飞行能力出现了累加性作用或协同作用,应当避免同时使用这三种农药。
姚淑军[3](2021)在《两种不同转基因大豆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大豆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我国作为大豆消费大国,国内大豆总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当前仍需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技术在提高转基因作物产量的同时,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风险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于2018年至2019年大豆生长季,研究了单一性状的转EPSPS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UTS-33,复合性状的转EPSPS和PAT基因耐除草剂大豆S4003.14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生态安全提供参考数据。在田间隔离条件下,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陷阱法对大田节肢动物群落中节肢动物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对节肢动物的功能群、多样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匀性指数、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下转EPSPS基因耐除草剂大豆ZUTS-33与其对照非转基因大豆HC-3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2018年大豆生长季,喷施草甘膦转基因大豆ZUTS-33、喷施清水转基因大豆ZUTS-33与非转基因大豆HC-3田间植株上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基本一致,喷施清水转基因大豆ZUTS-33与喷施草甘膦的转基因大豆ZUTS-33在整个生长期植株上的叶蝉数量明显高于喷施清水非转基因大豆HC-3,差异显着(P<0.05)。除了个别物种在个别时间存在差异,其他节肢动物主要类群没有明显差异。转基因大豆ZUTS-33、喷施草甘膦转基因大豆ZUTS-33与非转基因大豆HC-3田间植株上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以及优势集中性指数随着调查时间变化趋势一致,无显着性差异。喷施草甘膦转基因大豆ZUTS-33、喷施清水转基因大豆ZUTS-33与喷施清水非转基因大豆HC-3田间地表节肢动物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没有显着性差异。3个处理的优势类群随调查时间动态变化表现一致,无显着差异。2、不同处理下转EPSPS和PAT基因大豆S4003.14与其对照非转基因大豆Jack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2019年大豆生长季,喷施清水转基因大豆S4003.14、喷施草甘膦转基因大豆S4003.14、喷施草铵膦转基因大豆S4003.14、喷施草甘膦和草铵膦转基因大豆S4003.14与喷施清水非转基因大豆Jack相比,田间节肢动物主要种群动态都无显着差异,节肢动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匀性指数随时间动态变化趋势表现一致,无显着差异。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节肢动物主要类群和常见类群一致,无显着性差异。在整个调查期间,5个处理的大豆田间植株上节肢动物群落保持较高的相似度,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相似。通过两年对大豆整个生长期的田间节肢动物调查显示,与同期非转基因大豆相比,不同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明显影响。
项雅琴[4](2021)在《一种Bt转基因玉米的分子特征研究及功能性状分析》文中认为本实验的目的是评价一种抗虫融合基因cry1Ab-vip3da的抗虫能力及表达这种融合蛋白质转化体的抗虫功能性状。cry1Ab-vip3da基因是通过编码Cry1Ab和Vip3da的DNA融合成为一个阅读框而获得,两个蛋白质通过一个富含甘氨酸的短肽连接。包含抗虫融合基因cry1Ab-vip3da和草甘膦抗性基因cp4 epsps的表达框被构建到同一个T-DNA中,通过农杆菌转化法获得一批转基因玉米。本研究通过对表达融合基因的转基因玉米的抗虫性能进行测试,评价了抗虫融合基因的杀虫特性和转化体(ID-97)的抗虫价值。对表达融合基因的转化体ID-97的分子特征鉴定结果显示,T-DNA以单个位点插入在玉米的三号染色体。插入的T-DNA除了一个完整的拷贝外,另外连接了一个包含抗虫融合基因的T-DNA片段,因此,抗虫基因cry1Ab-vip3da以单位点一个半拷贝的形式插入,除草剂抗性基因cp4 epsps以单个位点单拷贝的形式插入玉米基因组中。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目的基因能在ID-97不同世代中稳定遗传。在外源蛋白的表达方面,抗虫蛋白和耐除草剂蛋白都在玉米的六个组织部位中(根、茎、叶、花丝、花粉和种子)表达。其中抗虫蛋白Cry1Ab-Vip3da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平均值为14-15μg/g fwt,为其他部位表达量的4-5倍,且随着生长周期的后移,各部位抗虫蛋白表达稳定,变化无显着差异;CP4 EPSPS蛋白在各组织部位的表达量都较高,而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且叶、茎和根这三个部位的蛋白表达量随着生长周期的后移而增加,到完熟期时叶片表达量达到顶峰,约为200μg/g fwt。室内抗虫性能分析结果显示,ID-97玉米叶片高抗玉米螟、黏虫和草地贪夜蛾的初孵幼虫,花丝高抗玉米螟和黏虫的初孵幼虫,但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的抗性比较差。ID-97玉米叶片和花丝在接玉米螟初孵幼虫48 h内,玉米螟死亡率达100%,且叶片和花丝没有被取食的现象。ID-97玉米叶片和花丝在接黏虫初孵幼虫48 h后,叶片与花丝有轻微的被取食痕迹,黏虫的生长发育停滞,受到极显着的抑制作用,72 h后黏虫的生长发育几乎停止,叶片轻微被取食。ID-97玉米叶片接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72 h内,草地贪夜蛾死亡率达100%,叶片被取食现象不明显,花丝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没有良好的抗性。草甘膦抗性研究结果显示,7天后观察到喷洒田间4倍推荐喷施浓度(4×)的草甘膦对ID-97玉米生长发育没有影响。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抗虫融合基因cry1Ab-vip3da具有相当强的杀虫能力。ID-97是一个具有抗虫耐除草剂性能的转化体,但是其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在花丝中表达比较低,需要进一步选择产业化的转化体。本研究是对转融合基因抗虫作物品种进行研发的一次有益探索,有利于及时调整研究思路、改变研究侧重点,为选择性状更佳的转化体提供现实依据。
杜帅[5](2020)在《甘蓝型油菜抗草甘膦基因遗传转化及抗性鉴定》文中指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混杂在油菜中的单、双子叶杂草会严重影响油菜的品质和产量。传统的选择性除草剂在杂草种类有限定且施用剂量和喷施时间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其广泛的推广应用。与选择性除草剂相比,草甘膦具有广谱、高效和非选择性等优点。因此,培育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油菜品种对于解决草害胁迫,提高油菜品质和产量有着重要的生产意义。本研究旨在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法将I.variabilis-EPSPS*转化甘蓝型油菜优良恢复系“育127”,期望获得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新材料,为油菜抗除草剂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新型草甘膦抗性基因I.variabilis-EPSPS*转入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育127‖中,在50mg/L草甘膦筛选压下共获得30株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其中8株为阳性株,阳性率为26.6%。喷施稀释800×41%草甘膦异丙胺盐商品制剂(农达)后,仅获得一个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单株E1。2.草甘膦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植株在不同浓度草甘膦的培养基中能够正常生长,而对照(“育127”)在不同浓度草甘膦培养基上生长严重受阻。此外转化I.variabilis-EPSPS*的转基因植株和油菜内源Bna C04EPSPS突变后植株对草甘膦处理表现出一致的耐受性。3.在温室内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商品制剂(农达)处理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和对照(“育127‖)后,植株的损伤率和药害等级会随着草甘膦浓度的提升而提高;莽草酸累计量测定结果分析发现,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体内莽草酸累计量呈现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而“育127‖体内莽草酸累积量会逐渐增长,同时增长速率缓慢下降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农艺性状考种结果显示,与对照(“育127”)相比,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在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均无显着性差异。4.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株系E1T1代叶片总RNA 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农达处理后I.variabilis-EPSPS*基因的表达量会增加但不会随着草甘膦浓度的改变而变化。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E1T1代是插入双拷贝I.variabilis-EPSPS*基因的转基因株系。5.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和对照(“育127”)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喷施稀释600×41%草甘膦异丙胺盐制剂(农达)后,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能正常生长而对照(“育127”)全部死亡。田间产量考察结果表明,与对照(“育127”)相比,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在其草甘膦耐受性范围内施用农达并不会减产。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2代耐受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T1代的草甘膦抗性性状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T2代草甘膦半致死剂量为321.50mg/L。
康龙麒[6](2020)在《草甘膦的烷基酯法合成研究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究了烷基酯法合成草甘膦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影响草甘膦合成收率的关键因素,并且优化了合成工艺与后处理工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了不同工艺条件下产物收率的变化规律,明确了对反应选择性产生影响的几大因素:反应原料配比(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等,明确了如何降低副产物如:亚磷酸、双甘膦等的影响的措施手段。当物料最优配比为多聚甲醛:三乙胺:无水甲醇:亚磷酸二甲酯:盐酸:甘氨酸=2:0.75-0.8:6-7:1.25:3-3.5:1;最佳工艺时间为:亚磷酸二甲酯与甘氨酸甲醛缩合物的酯化反应2h;甘氨酸加成反应1h;脱水剂5A分子筛用量是反应物体系总质量的20%,重复使用次数不得超过5次以上,常压脱除溶剂温度为70℃,常压脱溶时间最优控制为4h,减压蒸馏脱酸处理的最优温度条件为125℃;重结晶溶液选用水,重结晶溶液用碱调节pH至2,在0℃条件下重结晶时间10h即可,重结晶母液循环套用的次数不超过5次;重结晶产物烘干处理最佳温度为100-120℃。草甘膦收率可达85%纯度达95%。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草甘膦的合成过程及后处理工艺的优化控制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贾芳[7](2020)在《玉米田主要阔叶杂草对草甘膦耐受水平及耐受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重要的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藜Chenopodium album和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是我国玉米田主要阔叶杂草,其发生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草甘膦是内吸、传导、灭生性茎叶除草剂,可以有效的抑制多种一年生杂草。本研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的方法,检测从我国北方及黄淮海玉米产区采集到的上述5种阔叶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以对草甘膦耐受程度不同的苘麻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喷施不同浓度草甘膦处理后,在生理生化方面研究其体内莽草酸含量、叶绿素荧光的差异,在分子水平上研究EPSPS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以期明确苘麻对草甘膦的耐受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反枝苋、苍耳、马齿苋3种杂草所有种群的GR50值均低于900 g a.i.ha-1(草甘膦田间推荐中剂量),GR50平均值低于450 g a.i.ha-1(草甘膦田间推荐中剂量1/2X剂量),表明三种杂草对草甘膦敏感。采集到的34个藜种群中94%的藜种群GR50值低于450 g a.i.ha-1,发现一个藜种群的GR50大于900 g a.i.ha-1,表明绝大多数藜种群对草甘膦比较敏感,仅个别种群对草甘膦具有一定耐受性。采集到43个苘麻种群的GR50值范围为506.16~1730.45 g a.i.ha-1,平均值为1031.64 g a.i.ha-1,72%的苘麻种群GR50值高于900.00 g a.i.ha-1,表明绝大多数苘麻种群对草甘膦具有耐受性。以对草甘膦有耐受性的苘麻为研究对象,选择对草甘膦耐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的种群17-3、18-16和18-22进行机理研究。17-3和18-16两个种群其GR50值分别为1730.45和965.01 g a.i.ha-1,对草甘膦耐受性较高和耐受,种群18-22其GR50值为506.16 g a.i.ha-1,对草甘膦不耐受。生理生化特征研究显示,在喷施过X剂量草甘膦后,18-22种群体内莽草酸含量迅速上升,在第5d到达最大值222.01μg/g,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其莽草酸途径受到较大影响,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其Pm值、Y(II)和Y(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其光合作用受到抑制;18-16种群体内莽草酸含量维持在36.80~53.53μg/g略高于对照组,表明其莽草酸途径受到较小影响,Pm值表现为先增长后维持稳定,第8d达到最高值2.03,显着高于对照组,Fv/Fm、Y(II)和Y(I)值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着差异,表明其光合作用受到较小影响;17-3种群体内莽草酸含量维持在30.97~86.07μg/g略高与对照组,表明其莽草酸途径受到较小影响,其Pm、Y(II)和Y(I)值均表现为先上升,分别于8d、4d和4d到达最大值2.13、0.13和0.33,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喷施X剂量草甘膦促进其光合作用。在喷施4X剂量草甘膦后,苘麻17-3、18-16和18-22种群体内莽草酸积累量迅速升高,表明其莽草酸途径受到抑制,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迅速下降,表明其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通过对EPSPS基因cDNA序列测定和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并比较苘麻17-3、18-16和18-22种群EPSPS基因695bp的两个保守区域cDNA序列(90~110和175-200位),未发现有cDNA序列差异,耐受程度的差异可能不是由基因序列差异引起;在喷施X剂量草甘膦后,苘麻17-3、18-16和18-22种群最高表达量分别为8.68、5.60和7.31,没有显示与耐受水平的相关性;在喷施4X剂量的草甘膦后,17-3、18-16和18-22的表达量高峰均出现在6h,其表达高峰时EPSPS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分别为3.30、4.24和8.71,其最高表达量与其GR50值呈负相关。
陈月阳[8](2020)在《扬州市城区麦冬草坪地杂草发生与防除研究》文中认为麦冬Ophiopogon japonicas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近年来作为草坪在绿化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杂草在草坪中的发生危害也在逐年加重。草坪中杂草尤其是多年生杂草,如果得不到及时防除,轻则影响草坪观赏效果,重则草坪被杂草覆盖。目前,麦冬草坪中杂草防除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调查了扬州市主城区麦冬草坪地发生的杂草;评价了36种除草剂茎叶喷雾对麦冬草坪的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筛选了防除麦冬草坪地杂草的除草剂。主要结果如下:(1)麦冬草坪杂草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134种杂草,分属37科,其中夏秋季杂草115种,冬春季杂草84种。从种类上来看禾本科和菊科最多,分别占杂草种数的17.16%和14.18%,一年蓬、马唐、猪殃殃、乌蔹莓、水蜈蚣、黄鹌菜、球序卷耳、酢浆草、牛繁缕等杂草在草坪中发生量大,为麦冬草坪中优势杂草。其中,校园麦冬草坪中黄鹌菜、一年蓬、结缕草危害严重;道路麦冬草坪中一年蓬、马唐、水蜈蚣危害严重;公园麦冬草坪中一年蓬、黄鹌菜、马唐、酢浆草危害严重。(2)除草剂对麦冬草坪的安全性试验的结果表明,三氯吡氧乙酸、草铵膦可引起麦冬严重的药害,对麦冬不安全;苄嘧磺隆、乙氧磺隆和乙草胺施药后麦冬叶片也表现出明显的黄化症状,对麦冬的安全性表现为较差;唑草酮、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辛酰溴苯腈·莠去津及氟唑磺隆在高剂量下对麦冬安全性较差;而其余包括二甲戊灵、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钠在内的27种除草剂对麦冬安全。(3)土壤处理除草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0 d,80%丙炔恶草酮可湿性粉剂8 g/667m2对麦冬草坪地杂草的防效较好,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4.26%、92.43%,并且80%丙炔恶草酮可湿性粉剂8 g/667m2对禾本科、阔叶、莎草科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4.34%、96.09%、91.67%,防效优于其他处理;异丙甲草胺和二甲戊灵对禾本科杂草的效果高于阔叶杂草和莎草。(4)麦冬草坪地防除结缕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精喹禾灵乳油45 ml/m2+41%草甘膦水剂150 ml/667m2对麦冬草坪中结缕草的防效最好,两次用药后30 d,对结缕草的防效达97.01%,效果显着好于其他药剂;示范试验结果表明,10%精喹禾灵乳油80 ml/667m2+41%草甘膦水剂200 ml/667m2药后30d的防效达87.41%。因此,精喹禾灵与草甘膦混用可推荐用于防除麦冬草坪中结缕草。(5)麦冬草坪中水花生防除试验结果表明,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 ml/667m2对水花生的防效最好,药后30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9.38%、99.29%,药后45 d,株防效仍能保持在90%以上;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复配剂对麦冬草坪上的水花生也有较好的防效。示范试验结果表明,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 ml/667m2第一次用药后30 d,对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95.72%、99.87%,第二次药后30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100%,表明氯吡氧乙酸适合用于麦冬草坪地防除水花生。
龙迪[9](2020)在《广西甘蔗田光头稗对敌草隆的抗性水平测定及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a(L.)是广西甘蔗田主要杂草,具有种子量大、强分蘖能力、强抗逆性等特点,为甘蔗田杂草防控的重点和难点。敌草隆为取代脲类除草剂,是广西甘蔗田杂草防除的常用品种。田间调查发现,敌草隆对光头稗的防效明显下降,疑似光头稗田间种群对敌草隆产生了抗药性。本研究拟开展广西主要甘蔗种植区光头稗田间种群对敌草隆的抗性水平测定与评价,测定其抗性种群的抗性谱,并系统研究光头稗对敌草隆的抗性机理,以期为光头稗的抗药性治理和敌草隆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广西南宁、来宾、柳州、钦州、崇左等5个甘蔗主产区采集光头稗田间样本,获34个光头稗田间种群,采用单剂量甄别法测定其对敌草隆的敏感性。发现疑似抗性种群16个,占比为47.06%。抗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4个种群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占比为11.76%,抗性倍数为6.27-8.74倍;12个种群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2.44-5.71倍。其中,抗性种群LBXB6的抗性水平最高,GR50为1206.30 g a.i./hm2,相对抗性指数(RI)为8.74;其他种群对敌草隆的GR50在336.90 g a.i./hm2-1074.30 g a.i./hm2之间,RI在2.44-7.78之间;相对敏感种群CZJZ2的GR50为138.00 g a.i./hm2。(2)通过对敌草隆靶标基因psb A进行扩增、测序,将抗性种群与相对敏感种群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光头稗对敌草隆的靶标抗性机制。测序结果表明序列长度为839 bp,经与NCBI上稗子、湖南稗子及光头稗等序列blast,相似度分别为99.28%、99.52%、99.52%,说明这段序列为光头稗psb A基因序列,且该引物可以很好扩增到psb A基因。与相对敏感种群比对,发现抗性种群在已报道的引起靶标抗性的Ser-264-Gly等8个氨基酸位点中均没有发生突变。这表明光头稗对敌草隆的抗性可能不是由于靶标突变引起的。(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光头稗抗性种群与相对敏感种群植株叶片对敌草隆的吸收率,以探明光头稗抗性是否为对敌草隆的吸收差异引起。药后48 h,2个抗性种群与相对敏感种群的平均吸收率分别为:68.06%、61.28%、63.97%,抗性种群与相对敏感种群植株叶片对敌草隆的吸收差异不显着。这说明光头稗对敌草隆的抗性可能不是由于吸收差异造成的。(4)本文测定了光头稗抗性种群与相对敏感种群对敌草隆的代谢情况。药后48 h,2个抗性种群与相对敏感种群的平均代谢率分别为:63.50%、56.16%、22.02%,抗性种群的平均代谢率显着高于相对敏感种群。这表明植株对敌草隆代谢作用的提高是光头稗对敌草隆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探明代谢酶系在光头稗抗性中的作用,测定三种代谢酶抑制剂马拉硫磷、4-氯-7-硝基苯呋咱(NBD-Cl)、胡椒基丁醚(PBO)对敌草隆的增效作用。在处理抗性种群时,多功能氧化酶(MFO)抑制剂马拉硫磷对敌草隆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5个抗性种群的增效倍数在1.78-1.92倍之间。其中NNXXT1种群的增效倍数最高,为1.92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抑制剂NBD-Cl对敌草隆也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5个抗性种群的增效倍数在1.85-2.25倍之间,其中LBXB6种群的增效倍数最高,为2.25倍。而处理相对敏感种群时,马拉硫磷和NBD-Cl对敌草隆的增效作用均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光头稗体内的MFO和GST两种解毒酶参与了对敌草隆的代谢抗性。但是,在处理抗性种群与相对敏感种群时,PBO对敌草隆均无明显增效作用。光头稗不同种群的GSTs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种群的GSTs活性显着高于相对敏感种群。药后3天,相对敏感种群CZJZ2的GSTs活性为102 mol/min/g,5个抗性种群的GSTs活性是相对敏感种群GSTs活性的2.06-2.60倍,其中,LBXB6种群的GSTs活性最高,为265.67mol/min/g,是相对敏感种群的2.60倍。可见,抗性种群对敌草隆的抗性与GSTs活性增强有关。(5)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探明光头稗抗性种群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现象。结果发现,抗性种群LBWX10、LBXB3、LBXB4、LBXB5、LBXB6对莠去津存在交互抗性风险;LBXB4种群对草甘膦存在多抗性风险。
张锐剑[10](2020)在《常规粳稻品种指纹图谱构建及耐草甘膦除草剂QTL定位》文中认为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人们追求口感佳、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在购买水稻种子时候,追求真实性;育种家选育的品种则希望得到保护。构建水稻品种指纹图谱、分析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性并筛选特异性标记可为水稻品种的亲本选配、品种鉴定和分类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以此选育优质高产品种。农户种植水稻通常靠人工除草,成本高、耗时长,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草甘膦的优异除草效果受到广泛使用。耐草甘膦QTL定位,为耐草甘膦基因的克隆和耐性机制分析奠定基础。将耐草甘膦水稻品种与优质高产品种杂交,选育既耐草甘膦又优质高产的品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一是对长江中下游稻区和东北稻区的67个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性、指纹图谱的构建和特异性标记的筛选,二是选用67个粳稻中对草甘膦感的浙粳22与耐草甘膦种质CA19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耐草甘膦QTL定位并筛选耐性株系分析耐草甘膦机制。结果如下:1.以长江中下游稻区和东北稻区67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到190个多态性标记,对67个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位基因数的变化范围为26,平均值2.79;Shannon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091.39,平均值0.5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30.76,平均值0.29。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的67个粳稻品种中,长江中下游稻区粳稻品种与东北粳稻品种间、浙江粳稻品种与江苏粳稻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等位基因数、Shannon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值差异较小,都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性变化范围为0.530.96,利用遗传相似性系数依据UPGMA法聚类分析,能够将参试的67个粳稻品种中,长江中下游稻区和东北稻区粳稻品种区分开。利用筛选出的24个多态性标记用于构建指纹图谱与33个特异性标记相结合用于品种判别。本文构建的指纹图谱和筛选出的特异性标记,为品种权保护、稻米品质的监督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2.以CA19×浙粳22重组自交系群体F4:5的158个株系为材料,在三叶期喷浓度为2 g/L的草甘膦溶液,依据枯死时间、存活率和枯死指数3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利用从750个标记中筛选到的95个多态标记检测158个株系的基因型,构建遗传图谱,以LOD值2.5为阈值,3个性状均检测到1个QTL,都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RM1370和RM3765之间,遗传距离为5.79 c M。以浙粳22为对照,分析耐草甘膦株系5396的耐性机制。浙粳22在喷施草甘膦后第3 d叶片变黄,第5 d植株枯萎;细胞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叶片中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活力极显着下降,莽草酸含量极显着上升,根茎叶中EPSPS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活性氧离子增加多,分布范围广。株系5396在处理后第3 d无明显变化,第5 d叶片部分变黄,停滞生长,但不枯萎死亡;此时细胞受到损伤,但整体结构、叶绿体和线粒体相对完整,EPSPS酶活力和莽草酸含量无显着变化,根、茎中EPSPS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叶片中EPSPS基因的表达量在第3 d和第5 d分别上调475.89倍和520.34倍,活性氧离子含量增加少,分布范围小。株系5396在第32d开始长出新分蘖,植株恢复生长,第39 d新分蘖生长,叶片中EPSPS基因表达量均极显着上升。株系5396对草甘膦具有较强的耐性,叶中EPSPS基因表达量增加以应对草甘膦对EPSPS活性的抑制,通过重新分蘖恢复生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农田杂草的危害 |
| 1.2.2 杂草防除技术 |
| 1.2.3 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区概况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试验目的 |
| 2.2.2 除草剂的选择及其理化性质 |
| 2.2.3 试验方案 |
| 2.2.4 试验地布置 |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3.1 除草剂残余量的测定 |
| 2.3.2 杂草防除效果调查 |
| 2.3.3 葵花生长指标的测定 |
| 2.3.4 数据处理 |
| 3 两种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效果 |
| 3.1 草甘膦对田间杂草的影响 |
| 3.1.1 杂草株数防效 |
| 3.1.2 葵花收获期杂草鲜重防效 |
| 3.2 高效氟吡甲禾灵对田间杂草的影响 |
| 3.2.1 禾本科杂草株数防效 |
| 3.2.2 葵花收获期禾本科杂草鲜重防效 |
| 3.3 两种除草剂杂草防效的对比 |
| 3.3.1 两种除草剂对杂草株防效对比 |
| 3.3.2 两种除草剂的杂草鲜重防效对比 |
| 3.4 本章小节 |
| 4 两种除草剂的检测方法及残留特性 |
| 4.1 草甘膦的检测方法的研究 |
| 4.1.1 离子色谱法的选定 |
| 4.1.2 标准线性方程的测定 |
| 4.1.3 方法的精密度及加标回收率试验 |
| 4.2 草甘膦的残留特性 |
| 4.2.1 草甘膦的残留量及残留量标准 |
| 4.2.2 草甘膦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 |
| 4.2.3 草甘膦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消解方程 |
| 4.3 高效氟吡甲禾灵检测方法 |
| 4.3.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选定 |
| 4.3.2 标准线性方程范围及检出限 |
| 4.3.3 方法的精密度及加标回收率试验 |
| 4.4 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残留特性 |
| 4.4.1 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残留量及残留标准 |
| 4.4.2 高效氟吡甲禾灵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 |
| 4.4.3 高效氟吡甲禾灵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消解方程 |
| 4.5 本章小结 |
| 5 除草剂对葵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5.1 草甘膦对葵花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 5.1.1 草甘膦对葵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
| 5.1.2 草甘膦对葵花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
| 5.2 高效氟吡甲禾灵对葵花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
| 5.2.1 高效氟吡甲禾对葵花生长特性的影响 |
| 5.2.2 高效氟吡甲禾灵对葵花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
| 5.3 本章小结 |
| 6 主要结论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 6.1 主要结论 |
|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蜜蜂的重要性以及生存现状 |
| 1.2 国内外花粉、花蜜和蜂粮中的农药残留情况以及风险评估 |
| 1.3 农药对蜜蜂的影响 |
| 1.3.1 啶虫脒对蜜蜂的影响 |
| 1.3.2 毒死蜱对蜜蜂的影响 |
| 1.3.3 草甘膦对蜜蜂的影响 |
| 1.4 农药对蜜蜂的联合作用 |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6 研究的内容 |
| 第二章 油菜花粉花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以及对蜜蜂的潜在风险评估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样品采集 |
| 2.1.2 样品处理 |
| 2.1.3 农药残留检测 |
| 2.1.4 风险评估方法 |
| 2.1.5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农药及其代谢物在花粉花蜜中的残留情况 |
| 2.2.2 农药对蜜蜂潜在风险评估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三种农药对蜜蜂幼虫生存、发育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 3.1.2 实验方法 |
| 3.1.3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啶虫脒对幼虫生存的影响 |
| 3.2.2 毒死蜱对幼虫生存的影响 |
| 3.2.3 草甘膦对幼虫生存的影响 |
| 3.2.4 联合暴露对幼虫生存的影响 |
| 3.2.5 啶虫脒对幼虫出房时新峰体重的影响 |
| 3.2.6 毒死蜱对幼虫出房时新峰体重的影响 |
| 3.2.7 草甘膦对幼虫出房时新峰体重的影响 |
| 3.2.8 联合暴露对幼虫出房时新峰体重的影响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三种农药对新出房蜜蜂生存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啶虫脒对新出房蜜蜂生存的影响 |
| 4.2.2 毒死蜱对新出房蜜蜂生存的影响 |
| 4.2.3 草甘膦对新出房蜜蜂生存的影响 |
| 4.2.4 联合暴露对新出房蜜蜂生存的影响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三种农药对采集蜂飞行能力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 5.1.2 实验方法 |
| 5.1.3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啶虫脒对采集蜂飞行能力的影响 |
| 5.2.2 毒死蜱对采集蜂飞行能力的影响 |
| 5.2.3 草甘膦对采集蜂飞行能力的影响 |
| 5.2.4 联合暴露对采集蜂飞行能力的影响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 6.1 全文结论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 |
| 1.2 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 |
| 1.2.1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及其研究进展 |
| 1.2.2 抗虫转基因植物及其研究进展 |
| 1.2.3 抗病转基因植物及其研究进展 |
| 1.3.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 1.3.1 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 |
| 1.3.2 转基因作物基因漂移 |
| 1.4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地点 |
| 2.3 试验设计 |
| 2.4 试验方法 |
| 2.4.1 直接观察法 |
| 2.4.2 陷阱调查法 |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田间节肢动物种类及数量调查 |
| 3.2 田间节肢动物主要功能群和种群动态 |
| 3.2.1 节肢动物主要功能群 |
| 3.2.2 种群动态 |
| 3.3 节肢动物丰富度动态 |
| 3.4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 |
| 3.5 节肢动物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变化 |
| 3.6 节肢动物群落均匀性变化 |
| 3.7 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 |
| 3.8 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
| 3.8.1 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种类和数量 |
| 3.8.2 地表节肢动物丰富度 |
| 3.8.3 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
| 3.8.4 地表节肢动物种群动态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 文献综述 |
| 1.1 全球转基因玉米的发展现状概述 |
| 1.1.1 国外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及应用情况 |
| 1.1.2 国内转基因玉米的研发现状及政策支持 |
| 1.2 抗虫基因的研究和应用概况 |
| 1.2.1 抗虫基因的分类及杀虫原理 |
| 1.2.2 抗虫基因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 1.3 抗除草剂基因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
| 1.3.1 除草剂的类型和作用机理 |
| 1.3.2 抗草甘膦基因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4.1 研究背景 |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3 技术路线 |
| 二 转基因玉米阳性预检及外源蛋白定量分析 |
| 2.1 转基因玉米阳性植株预检 |
| 2.1.1 转基因玉米阳性植株快速检测方法 |
| 2.1.2 转基因玉米阳性植株快速检测结果 |
| 2.2 转基因玉米目的基因普通PCR检测 |
| 2.2.1 转基因玉米目的基因普通PCR检测方法 |
| 2.2.2 转基因玉米目的基因普通PCR检测结果 |
| 2.3 转基因玉米外源蛋白的定量(ELISA) |
| 2.3.1 植物组织蛋白的提取和定量(ELISA)方法 |
| 2.3.2 转基因玉米外源蛋白的定量检测结果 |
| 2.4 讨论与小结 |
| 三 转基因玉米 ID-97 分子特征鉴定 |
| 3.1 外源基因在玉米基因组中插入位点及边界序列鉴定 |
| 3.1.1 插入位点及边界序列的分析(hi TAIL PCR)方法 |
| 3.1.2 插入位点及边界序列鉴定结果 |
| 3.2 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化体特异性检测 |
| 3.2.1 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 |
| 3.2.2 转化体特异性检测结果 |
| 3.3 目的基因的分子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
| 3.3.1 Southern blot分析方法 |
| 3.3.2 Southern blot结果分析 |
| 3.4 外源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 3.4.1 外源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方法 |
| 3.4.2 外源蛋白免疫印迹杂交结果 |
| 3.5 讨论与小结 |
| 四 转基因玉米 ID-97 抗虫耐除草剂功能性状分析 |
| 4.1 转基因玉米抗虫性能分析 |
| 4.1.1 靶标昆虫室内生物测试方法 |
| 4.1.2 转基因抗虫玉米接种玉米螟的抗性结果分析 |
| 4.1.3 转基因抗虫玉米接种黏虫的抗性结果分析 |
| 4.1.4 转基因抗虫玉米接种草地贪夜蛾的抗性结果分析 |
| 4.2 转基因玉米除草剂耐受性分析 |
| 4.2.1 除草剂耐受性测试方法 |
| 4.2.2 转基因玉米草甘膦耐受性结果分析 |
| 4.3 讨论与小结 |
| 五 讨论与展望 |
| 5.1 讨论与总结 |
| 5.2 创新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质粒载体图谱 |
| 附录B——PCR扩增引物序列信息 |
| 附录C——溶液配方及试剂盒 |
| 附录D——其他参考材料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1.1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 1.2 除草剂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发展历程 |
| 1.2.1 除草剂种类 |
| 1.2.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研究进展 |
| 1.3 草甘膦和抗草甘膦作物研究进展 |
| 1.3.1 草甘膦及其作用机理 |
| 1.3.2 草甘膦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
| 1.3.3 植物获得草甘膦抗性的途径 |
| 1.3.4 草甘膦及抗草甘膦作物面临的问题 |
| 1.4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育种研究进展 |
| 1.5 昼夜节律调控对草甘膦耐受性的影响 |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转化受体 |
| 2.1.2 转化载体与菌株 |
| 2.1.3 主要试剂 |
| 2.1.4 遗传转化培养基的配制 |
| 2.1.5 主要试剂配制 |
| 2.1.6 引物设计 |
| 2.2 试验方法 |
| 2.2.1转化载体构建及电击法转化农杆菌GV3101 |
| 2.2.2 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 |
| 2.2.3 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
| 2.2.4 转基因植株发芽处理及耐受性鉴定 |
| 2.2.5 转基因植株喷药处理及后期调查 |
| 2.2.6 表达量分析和Southern杂交分析 |
| 2.2.7 转基因植株田间喷药处理 |
| 2.2.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 3 结果分析 |
| 3.1 I.variabilis-EPSPS~*基因转化载体来源与结构 |
| 3.2 I.variabilis-EPSPS~*转基因油菜的培育和鉴定 |
| 3.2.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
| 3.2.2 I.variabilis-EPSPS~*转基因油菜的培育 |
| 3.2.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
| 3.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草甘膦耐受性分析 |
| 3.3.1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草甘膦耐受性比较 |
| 3.3.2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Bn C04EPSPS基因编辑材料草甘膦耐受性比较 |
| 3.3.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草甘膦药害等级比较 |
| 3.3.4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莽草酸累积量比较 |
| 3.3.5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田间草甘膦抗性比较 |
| 3.4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植株后代稳定性分析 |
| 3.4.1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植株阳性鉴定 |
| 3.4.2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植株表达分析 |
| 3.4.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植株转基因拷贝数分析 |
| 3.5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农艺性状考察 |
| 3.5.1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受体材料温室农艺性状比较 |
| 3.5.2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与CP4-EPSPS转基因材料田间产量比较 |
| 3.6 昼夜节律调控对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草甘膦耐受性的影响 |
| 3.7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2代耐受性曲线分析 |
| 4.讨论 |
| 4.1 导致转基因株转化率和阳性率过低的主要因素 |
| 4.2 抗草甘膦基因和作物获得途径的思考 |
| 4.3 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油菜用于用于实际生产的思考 |
| 4.4 抗草甘膦性状在油菜生产和种质资源中的展望 |
| 4.5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草甘膦概述 |
| 1.2 草甘膦性质 |
| 1.2.1 草甘膦的物理性质 |
| 1.2.2 草甘膦的化学性质 |
| 1.2.3 草甘膦的生物活性、毒性 |
| 1.2.4 草甘膦的广泛应用(农、林业等) |
| 1.3 草甘膦生产现状 |
| 1.3.1 发展概况 |
| 1.3.2 生产分布 |
| 1.3.3 草甘膦市场分析 |
| 1.4 草甘膦合成方法概述 |
| 1.4.1 IDA法概述 |
| 1.4.2 烷基酯法概述 |
| 1.4.3 其他方法 |
| 1.4.4 双甘膦法 |
| 1.4.5 二酮哌嗪法 |
| 1.5 草甘膦生产中三废排放问题与解决治理 |
| 1.6 烷基酯法合成草甘膦 |
| 1.6.1 合成工艺流程 |
| 1.6.2 合成反应机理 |
| 1.6.3 体系中副产物 |
| 1.7 草甘膦分析检测方法 |
| 1.7.1 色谱法 |
| 1.7.2 光谱法 |
| 1.7.3 化学分析法 |
| 1.8 选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 1.8.1 选题背景 |
| 1.8.2 研究内容 |
| 1.8.3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草甘膦的烷基酯法制备 |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原料(药品) |
| 2.1.2 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案 |
| 2.2.1 实验目的 |
| 2.2.2 实验过程 |
| 2.3 定量分析草甘膦 |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4.1 多聚甲醛用量实验 |
| 2.4.2 三乙胺用量实验 |
| 2.4.3 溶剂用量试验 |
| 2.4.4 反应时长实验 |
| 2.4.5 烷基酯用量实验 |
| 2.4.6 体系中水的影响实验 |
| 2.4.7 酯化过程热量转移方式实验 |
| 2.4.8 烷基酯的投料方式与投料时间实验 |
| 2.4.9 盐酸滴加先后顺序与滴加时间实验 |
| 2.4.10 酯化液滴加时间实验 |
| 2.4.11 盐酸用量实验 |
| 2.4.12 酸化水解温度实验 |
| 2.4.13 脱水剂5A分子筛用量实验 |
| 2.4.14 脱水剂重复使用次数实验 |
| 2.5 PMG定性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草甘膦的合成后处理工艺研究 |
| 3.1 后处理的实验探究部分 |
| 3.1.1 实验目的 |
| 3.1.2 实验内容 |
| 3.2 考察各因素的影响 |
| 3.2.1 常压脱溶温度实验 |
| 3.2.2 常压脱溶时间实验 |
| 3.2.3 减压脱酸温度实验 |
| 3.2.4 调节重结晶溶液PH实验 |
| 3.2.5 冷却重结晶时间实验 |
| 3.2.6 重结晶母液套用实验 |
| 3.2.7 不同烘干温度实验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二酮哌嗪法制备草甘膦初探 |
| 4.1 二酮哌嗪的简介 |
| 4.2 2,5-二酮哌嗪(2,5-Piperazinedione)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 4.3 二酮哌嗪法合成草甘膦路线和技术关键 |
| 4.4 环二肽的合成研究进展 |
| 4.5 环二肽化合物(哌嗪二酮)的合成思路与机理 |
| 4.5.1 哌嗪二酮的合成实例 |
| 4.6 2,5-二酮哌嗪的合成实验初探 |
| 4.6.1 2,5-二酮哌嗪合成工艺 |
| 4.6.2 实验进展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草甘膦特性 |
| 1.2 抗草甘膦作物全球种植面积情况 |
| 1.3 耐草甘膦杂草发展现状及耐性机制 |
| 1.3.1 耐草甘膦杂草发展现状 |
| 1.3.2 杂草对草甘膦的耐性机制 |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玉米田主要阔叶杂草对草甘膦敏感性测定 |
|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 2.1.1 供试种子信息 |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 2.1.3 试验方法 |
| 2.1.4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苍耳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
| 2.2.2 反枝苋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
| 2.2.3 马齿苋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
| 2.2.4 藜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
| 2.2.5 苘麻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
| 2.2.6 不同杂草对草甘膦的耐受水平 |
| 2.3 结论与讨论 |
| 第三章 喷施草甘膦对苘麻体内莽草酸含量和叶绿素荧光信号变化的研究 |
|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 3.1.1 供试种子信息 |
| 3.1.2 试剂与仪器 |
| 3.1.3 莽草酸含量测定 |
| 3.1.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 3.1.5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莽草酸含量变化 |
|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
| 3.3 结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苘麻EPSPS基因c DNA序列测定及表达量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种群 |
| 4.1.2 试验材料及仪器 |
| 4.1.3 苘麻RNA提取 |
| 4.1.4 苘麻cDNA合成(用于序列检测) |
| 4.1.5 引物设计 |
| 4.1.6 PCR扩增反应 |
| 4.1.7 序列检测及分析 |
| 4.1.8 c DNA合成(用于q PCR) |
| 4.1.9 目的基因引物的设计 |
| 4.1.10 内参基因的筛选 |
| 4.1.11 内参基因的验证 |
| 4.1.12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苘麻RNA检测 |
| 4.2.2 苘麻EPSPS部分cDNA序列扩增 |
| 4.2.3 苘麻EPSPS基因部分cDNA序列分析 |
| 4.2.4 qPCR引物特异性 |
| 4.2.5 内参基因的验证 |
| 4.2.6 EPSPS相对表达量分析 |
| 4.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草坪杂草的发生与危害研究进展 |
| 1.1 我国草坪杂草的发生 |
| 1.2 草坪杂草的危害 |
| 2 草坪杂草化学防除研究进展 |
| 2.1 国外草坪杂草化学防除研究进展 |
| 2.2 国内草坪杂草化学防除研究进展 |
| 2.3 麦冬草坪杂草化学防除研究进展 |
| 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扬州市城区麦冬草坪地杂草的调查 |
|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扬州市城区麦冬草坪地发生的杂草种类 |
| 2.2 不同类型麦冬草坪地的杂草分析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除草剂对麦冬的安全性评价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供试药剂及试验剂量 |
| 1.3 试验方法 |
| 1.4 评价方法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分析 |
| 2.1 36种除草剂对麦冬草坪的安全性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土壤处理剂对麦冬草坪地除草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主要试剂 |
| 1.3 试验方法 |
| 1.4 调查方法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除草剂土壤处理对不同种类杂草防除效果 |
| 2.2 除草剂土壤处理对麦冬的安全性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日本矮麦冬草坪地结缕草的防除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供试药剂 |
| 1.3 试验方法 |
| 1.4 调查方法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分析 |
| 2.1 除草剂两次处理对结缕草的防除效果 |
| 2.2 除草剂对结缕草防除示范试验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麦冬草坪地水花生的防除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供试药剂 |
| 1.3 试验方法 |
| 1.4 调查方法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六种除草剂对水花生的防除效果 |
| 2.2 防除麦冬草坪地水花生的示范试验效果 |
| 2.3 六种除草剂对麦冬草坪的安全性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1 前言 |
| 1.1 杂草抗药性现状 |
| 1.1.1 全球杂草抗药性情况 |
| 1.1.2 我国杂草抗药性情况 |
| 1.2 杂草对光系统(PS)Ⅱ抑制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
| 1.2.1 PSⅡ抑制剂及其应用 |
| 1.2.1.1 均三氮苯类除草剂 |
| 1.2.1.2 三嗪酮类除草剂 |
| 1.2.1.3 取代脲类除草剂 |
| 1.2.1.4 酰胺类除草剂 |
| 1.2.1.5 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 |
| 1.2.2 农田杂草对PSⅡ抑制剂的抗性 |
| 1.2.3 杂草对PSⅡ抑制剂的抗性机理 |
| 1.2.3.1 非靶标抗性 |
| 1.2.3.2 靶标抗性 |
| 1.3 广西蔗田杂草的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 |
| 1.3.1 广西甘蔗种植情况 |
| 1.3.2 蔗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 |
| 1.3.3 蔗田杂草防治现状 |
| 1.4 光头稗及其抗药性研究现状 |
| 1.4.1 光头稗的生长特性与危害 |
| 1.4.2 光头稗的抗药性现状 |
| 1.5 敌草隆及其抗药性相关研究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供试杂草 |
| 2.1.2 仪器设备 |
| 2.1.3 育苗材料 |
| 2.1.4 试验药剂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光头稗植株培养 |
| 2.2.2 光头稗田间种群对敌草隆的敏感性测定 |
| 2.2.3 光头稗田间种群对敌草隆的抗性水平测定 |
| 2.2.4 光头稗对敌草隆的靶标抗性机理研究 |
| 2.2.4.1 光头稗叶片采集 |
| 2.2.4.2 缓冲液配置 |
| 2.2.4.3 引物设计 |
| 2.2.4.4 光头稗总DNA提取 |
| 2.2.4.5 光头稗总RNA提取 |
| 2.2.4.6 cDNA合成 |
| 2.2.4.7 PCR扩增 |
| 2.2.4.8 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
| 2.2.4.9 PCR产物测序及分析 |
| 2.2.5 光头稗对敌草隆的吸收抗性研究 |
| 2.2.6 光头稗对敌草隆的代谢抗性机理研究 |
| 2.2.6.1 光头稗对敌草隆的代谢差异测定 |
| 2.2.6.2 代谢酶抑制剂对敌草隆的增效作用 |
| 2.2.6.3 光头稗抗性植株与敏感植株的GSTs活性测定 |
| 2.2.7 光头稗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测定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光头稗田间种群对敌草隆的敏感性测定 |
| 3.2 光头稗田间种群对敌草隆的抗性水平测定 |
| 3.2.1 剂量反应曲线测定 |
| 3.2.2 抗性水平确定 |
| 3.3 光头稗对敌草隆的靶标抗性机理研究 |
| 3.4 光头稗对敌草隆的吸收差异 |
| 3.5 光头稗对敌草隆的代谢抗性机理研究 |
| 3.5.1 光头稗对敌草隆的代谢差异测定 |
| 3.5.2 代谢酶抑制剂对敌草隆的增效作用 |
| 3.5.3 光头稗抗性植株与相对敏感植株的GSTs活性测定 |
| 3.6 光头稗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测定 |
| 4 讨论 |
| 4.1 不同光头稗种群的抗性水平 |
| 4.2 对敌草隆的靶标抗性 |
| 4.3 对敌草隆的吸收差异 |
| 4.4 对敌草隆的代谢抗性 |
| 4.5 交互抗性及多抗性 |
| 4.6 创新之处 |
| 4.7 存在问题及展望 |
| 4.7.1 存在问题 |
| 4.7.2 展望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引言 |
| 1.1 种质资源指纹图谱与遗传多样性 |
| 1.1.1 种质资源 |
| 1.1.2 指纹图谱的构建 |
| 1.1.3 遗传多样性 |
| 1.1.4 标记研究进展 |
| 1.1.4.1 形态标记 |
| 1.1.4.2 生化标记 |
| 1.1.4.3 细胞标记 |
| 1.1.4.4 分子标记 |
| 1.2 草甘膦相关研究 |
| 1.2.1 杂草的危害及清除 |
| 1.2.2 草甘膦作用机理 |
| 1.2.3 草甘膦靶标酶 |
| 1.2.4 草甘膦抗性机制 |
| 1.2.4.1 EPSPS基因表达量增高 |
| 1.2.4.2 不亲和性EPSPS |
| 1.2.4.3 草甘膦的代谢 |
| 1.2.4.4 草甘膦的传导与滞留 |
| 1.2.5 耐草甘膦植株的获得 |
| 1.2.6 抗草甘膦杂草问题 |
| 1.3 QTL定位 |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粳稻指纹图谱的构建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来源 |
| 2.1.2 试验试剂 |
| 2.1.3 试验方法 |
| 2.1.3.1 CTAB法提取DNA |
| 2.1.3.2 PCR扩增体系及反应条件 |
| 2.1.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 2.1.3.4 数据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多态性标记筛选 |
| 2.2.2 粳稻品种总体遗传多样性 |
| 2.2.3 长江中下游稻区粳稻品种和东北稻区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 2.2.4 浙江粳稻品种和江苏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 |
| 2.2.5 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 |
| 2.2.6 构建粳稻指纹图谱筛选的24个标记 |
| 2.2.7 标记的遗传信息 |
| 2.2.8 基于24个标记构建指纹图谱 |
| 2.2.9 特异性标记的筛选 |
| 2.3 讨论 |
| 3 耐草甘膦QTL定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来源 |
| 3.1.2 试剂 |
| 3.1.3 试验方法 |
| 3.1.3.1 统计性状 |
| 3.1.3.2 CTAB法提取DNA |
| 3.1.3.3 PCR扩增体系及反应条件 |
| 3.1.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 3.1.3.5 亲本间多态筛选 |
| 3.1.3.6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 |
| 3.1.3.7 RNA的提取 |
| 3.1.3.8 反转录及其荧光定量PCR |
| 3.1.3.9 引物设计 |
| 3.1.3.10 生理指标测定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测序结果 |
| 3.2.2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筛选 |
| 3.2.3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 |
| 3.2.4 喷洒草甘膦后的表型变化 |
| 3.2.5 细胞结构的观察 |
| 3.2.6 EPSPS酶活力测定 |
| 3.2.7 莽草酸含量测定 |
| 3.2.8 叶中EPSPS基因表达分析 |
| 3.2.9 茎中EPSPS基因表达分析 |
| 3.2.10 根中EPSPS基因表达分析 |
| 3.2.11 活性氧产生量 |
| 3.2.12 恢复生长过程中EPSPS基因表达分析 |
| 3.2.13 株系5396三叶期喷洒草甘膦农艺性状 |
| 3.2.14 株系5396扬花期喷洒草甘膦农艺性状 |
| 3.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