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军,宋飒,丁伟[1](2016)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同期收治的96例患者中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54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2例,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特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骨钩钢板治疗组和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组各48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钩钢板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克氏针张力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钩钢板治疗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和内固定效果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锁骨钩钢板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对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少,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黄朝庆[2](2016)在《CHP与TB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中有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其中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两种内固定方式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手术方式,国内外医疗工作者大多数只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因此为了提高手术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系统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就显的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并且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合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目的:Meta分析CHP与TB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Medline、Embase、CNKI、VIP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策略为对骨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的6种中文杂志进行手工检索,同时对纳入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查阅。搜集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提取各研究中的手术观测指标数据,并且运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共纳入患者1175例,其中CHP组有598例患者,TB组有577例患者,运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Meta分析结果显示,CHP与TB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相比:RR=1.12,95%CI(1.02,1.23),P=0.023,提示两种手术方式在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5,95%CI(0.26,0.46),P=0.000,提示两种手术方式在安全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2,1.26),P=0.000,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2,95%CI(0.25,0.70),P=0.001,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在术后肩关节疼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9,95%CI(0.29,0.82),P=0.007,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在术后肩关节活动受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3,95%CI(0.05,0.33),P=0.000,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在术后内固定物失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8,95%CI(0.09,0.35),P=0.000,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在术后再脱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5,95%CI(0.26,0.46),P=0.000,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09,95%CI(-0.29,0.10),P=0.347,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14,95%CI(-0.08,0.37),P=0.218,提示两种手术方式的关于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方式的疗效和优良率均优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方式,在术后安全性以及术后产生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内固定物失效,再脱位等并发症方面均少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方式,因此,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吴中和,皮治兵[3](2015)在《AO/ASIF锁骨钩钢板修复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与克氏针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据国内外统计,临床上对股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多以内固定治疗为主,由于克氏针固定时的牢固性较差,因此容易发生退针,使固定失败。为减少内固定后出现的并发症,AO/ASIF锁骨钩钢板作为一种新的内固定物开始用于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内固定治疗中。目的:探究AO/ASIF锁骨钩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与克氏针张力带进行对比。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通城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克氏针张力带组和AO/ASIF锁骨钩钢板组,每组5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肩关节功能评分及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AO/ASIF锁骨钩钢板组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8%,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64%);AO/ASIF锁骨钩钢板组固定物取出后肩锁关节再脱位的发生率为0,较克氏针张力带组(12%)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内固定后5,10周的肩关节功能JOA评分较内固定前均明显提高,AO/ASIF锁骨钩钢板组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P<0.05)。AO/ASIF锁骨钩钢板组患者内固定后10周内收、外展、前屈、后伸4种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P<0.05)。提示AO/ASIF锁骨钩钢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内固定物,切口小、固定可靠、肩关节活动较早等优点十分突出。
陈保甲[4](2012)在《钢丝固定加关节融合术在肩锁关节脱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交通运输和工业高速发展,高能量损伤呈明显上升趋势。肩部损伤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肩部运动损伤,在肩关节损伤中约占12%,而且半数以上涉及到肩锁关节脱位。相对以往,肩锁关节脱位不仅患者明显增多,而且损伤程度重。随着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治疗要求也显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研究很有必要深入和进一步改进,克服以往手术治疗的各种缺点,以提高疗效,最大限度的康复患者,保护社会劳动力。而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方法和材料也不断出新,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临床上将肩锁关节脱位分为Tossy Ⅰ、Ⅱ、Ⅲ型损伤。对于新鲜Tossy Ⅰ、Ⅱ型损伤,治疗方法较统一,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即早期的吊带制动和后期肩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而对于新鲜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主张早期手术以减轻症状,改善功能。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7类:1、肩锁关节单纯内固定术;2、关节单纯修复重建术;3、肌肉动力移位术;4、锁骨远端切除术;5、关节镜技术;6、内固定与韧带修复重建术;7、内固定融合术。既往对新鲜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手术疗效的比较上,而较少考虑医疗费用、手术本身的创伤及操作复杂程度差异。且在现实的临床医疗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手术疗效,同时需考虑医疗费用、手术本身的创伤及操作的复杂程度,尤其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克服。因此,我们先对肩锁关节的临床解剖进行研究,了解其解剖学基础。再通过对既往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肩锁关节损伤与修复的力学机制,在一种较新的理念和术式一即肩锁关节融合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设计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即单纯钢丝内固定加关节融合术,应用于临床后,将其手术疗效与既往常用的手术方式相比较,试图寻找一种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较低且手术效果肯定的手术方式。目的对随机30例成人肩锁关节标本进行解剖,了解其解剖学特点,应用于临床。目前一种较新的理念和术式—即肩锁关节固定融合术。在此术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在内固定方面探索出一种新方法,双排平行式钢丝捆扎内固定,再结合关节融合术这种新理念和术式,形成另一种新术式钢丝固定加关节融合术,并应用于临床。观察治疗效果,将资料收集整编,与其他经典术式比较,评估疗效。从而探讨一种有效、简便的新手术治疗方式。方法方法1将30例肩锁关节标本,逐一切开,观察其解剖学特点,并进行部分测量。方法2在2003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们总共对61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施行了手术,其中26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了双排平行式钢丝捆绑内固定加关节融合术式,对7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了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并融合肩锁关节术式,并将这33例患者归为融合术组。再选择28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用内固定加韧带修复术式治疗。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韧带修复术13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韧带修复术15例,一起归为非融合组。以Karlsson为标准,从术后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肌力、X线摄影等方面来对手术疗效进行分级,可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对融合组与非融合组进行比较分析,评定效果。再以Karlsson为标准来评定,得出优、良、差三个等级的比率,用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推断,评定效果。结果结果1肩锁关节为平面关节,有喙锁韧带、肩锁韧带等维护肩锁关节的稳定。肩锁韧带长度短,所以难以精确测量,它的厚度为0.52±0.2cm。喙锁分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两部分。斜方韧带长为31.5±4mm,锥状韧带长为26.8±4.8mm。部分肩锁关节内有关节盘,关节盘有三种类型。结果2融合组33例,随访32例。非融合组28例,随访26例。融合术中28例肩锁关节功能恢复良好,3例出现肩关节上举90。轻微受限,1例克氏针松脱伴有术后疼痛,其他功能正常。非融合术中5例出现再脱位,4例轻度关节疼痛。用Karlsson为标准,从术后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肌力、X线摄影等方面来对手术疗效进行分级,分优、良、差三个等级。两组患者随访率为95.08%,疗效评定结果:融合组优为87.5%,良为9.38%,差为3.12%,优良率为96.88%。非融合组优为65.4%,良为15.4%,差为19.2%,优良率为80.8%。融合组与非融合组中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Z=-2.093,P=0.036),融合组疗效优于非融合组。结果3应用双排平行式钢丝固定加关节融合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6例,24例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21例肩锁关节功能恢复良好。2例出现肩关节上举90。轻微受限,1例出现明显肩锁关节疼痛,其他功能正常。用Karlsson为标准,从术后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肌力、X线摄影等方面来对手术疗效进行分级评定,钢丝内固定加关节融合术的评定结果,优为87.5%,良为8.33%,差为4.17%。结论结论1肩锁关节固定韧带修复重建术后并发症相对多发有其解剖学因素。钢丝捆绑固定融合肩锁关节,解剖上切实可行。结论2肩锁关节固定融合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方法简单、创伤少、疗效满意等特点。肩锁关节融合后,原来功能而被胸锁关节和肩胛骨的旋转所代偿,对肩关节活动没有明显影响。相对于非融合性手术,具有简单实用、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术中及二次术中创伤少、术后护理方便、肩关节功能影响不大等优点。适合Tossy分类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尤其适合肩锁关节脱位伴有严重关节结构损伤或其他损伤、复发性和陈旧性或老年性脱位等。结论3用双排平行式钢丝固定加关节融合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治疗方法简单,治疗效果满意,优良率高,复发率低,术后对肩关节活动基本没有影响,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符合肩锁关节的生物力学等特点,是一种在其他内固定加关节融合术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适合于3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老年性脱位、复发性或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强调一下,关节融合术对于肩关节要求较高的特殊职业如体操、杂技、武术等,应酌情慎用。
李徽[5](2010)在《锁骨钩钢板与张力带固定治疗Allman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比较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AllmanⅢ型肩锁关节疗效。方法: 36例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进行内固定16例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 20例锁骨钩钢板固定, 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0.5~5 a, 按Karlsson评定标准, 20例钩钢板病例中优14例, 良6例, 优良率100%;16例克氏针张力带病例中, 优10例, 良5例, 差1例, 优良率94%;两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1)。克氏针张力带组钢丝断裂2例, 针尾突出皮肤2例;钩钢板组无并发症。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在手术并发症方面, 锁骨钩钢板优于张力带固定。
管玉华[6](2010)在《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锁骨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锁骨钩钢板及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的优缺点,指导临床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病例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2001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收治的111例外伤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0例,女性41例,年龄21-63岁,平均35.3岁,关节脱位均为单侧,右侧肩锁关节脱位75例,左侧肩锁关节脱位36例,均为新鲜性脱位,根据Tossy分类法,所有患者均为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其中7例肩锁关节脱位伴锁骨远端骨折,104例单纯肩锁关节脱位脱位,致伤原因:机动车交通事故伤68例,自行车摔伤26例,高处坠落7例,运动伤4,其它原因引起损伤6例。所有患者中62例接受锁骨钩钢板治疗,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年龄24-63岁,平均35岁;另外49例接受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年龄21-59岁,平均36.7岁。治疗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3个月,参照Lazcano标准[1]对上肢肌力,肩部疼痛,关节功能,在肩关节正侧位片上对肩峰—锁骨垂直距离、肩锁关节间隙宽度进行测量。纳入标准:1.肩锁关节脱位者,2. 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者,3.新鲜脱位者,4.无麻醉及手术禁忌症者。剔除标准:1. TossyⅠ、Ⅱ型肩锁关节脱位者,2.陈旧性脱位者,3.合并锁骨远端开放骨折者4.有麻醉或/和有手术禁忌症者,如心脏病,肾衰,接受化疗者。治疗方法:1.钩钢板内固定组:切开复位后用3孔钩钢板3.5mm螺丝钉内固定,术后抗炎对症治疗,前臂吊带悬吊制动1周伤口疼痛减轻后即开始指导患者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2.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内固定组:切开复位用直径1.5mm克氏针、16号不锈钢钢丝内固定,术后抗炎对症治疗,前臂吊带悬吊制动3—4周开始指导患者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评价标准:参照Lazcano标准[1]对上肢肌力、肩部疼痛、关节功能、在肩关节正侧位片上对肩峰—锁骨垂直距离、肩锁关节间隙宽度进行测量,进行评价。总的疗效判定标准为:优,脱位获得解剖复位、切口一期愈合、关节功能正常、无肩部疼痛;良,脱位复位欠佳、切口延期愈合、关节活动时轻微疼痛、活动范围轻度受限;差,脱位复位差,切口出现感染、内固定失败(松动或断裂)、关节活动受限或活动时疼痛。统计学处理:分别对钩钢板组和克氏针张力带组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6个月。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功能恢复及影像学评价,按照Lazcano标准[1]对术后上肢肌力、肩部疼痛和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钩钢板组优51例,良10例,差1例,治疗优良率98.4%;克氏针张力带组优38例,良7例,差4例,治疗优良率87.7%,术后优良率经X2检验,P<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钩钢板内固定组疗效明显好于克氏针内固定组;术后内固定松动失败并发症发生率经X2检验。P<0.05,说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组术后内固定松动失败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结论对于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锁骨够钢板内固定术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相比,钩钢板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克氏针张力带,术后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术后感染及内固定松动失败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疗效佳,目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选择锁骨钩钢板作为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首选方法。
许树柴[7](2008)在《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及器具研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外伤疾患,对这两种外伤目前专业上一般应用Rockwood分型系统来进行评估、分析的较多。虽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在不同类型损伤治疗方法选择上医师之间观点并不统一。对于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及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治疗方案选择尚无确切结论。医师不仅要考虑损伤情况,还要综合考虑医疗费用及患者职业、年龄、主观愿望等因素,最终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当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Rockwood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上,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尚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简便、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对于移位较大的损伤,医师大多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所以我们对此类疾病开展了大量研究,对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各型使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以期规范化或者优化治疗此类疾病。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外固定保守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及器具研制。另外,本论文的相关内容获得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一农村项目支持(课题编号:2007BAI07A26)。研究目的:1.对本院及几个分中心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及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方法。2.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外固定产品“多功能肩锁固定带”治疗中/轻度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希望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确定外固定物维持复位所需的安全、有效的压力范围,从而进一步明确应用适应症,规范操作方法,以期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外固定产品设计,为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提供一种手术之外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本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本院及几家分院2004年1月-2007年10月有手术适应症的肩锁关节脱位病人(RockwoodⅢ-Ⅵ型)50例及锁骨远端骨折病人(RockwoodⅡ型)42例,行手术治疗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原因。按手术术式的归类,采用组间对照的方式,作出疗效统计比较,主要指标有肩关节疾患治疗JOA评分(其中包含有X线评分)、VAS评分等。通过这些指标来分析不同手术术式对于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及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影响。2.通过设计实验研究,测量外固定物多功能肩锁固定带维持复位所需的安全、有效的压力范围,并用以加强对临床医师的规范化操作训练。3.外固定临床研究部分,前瞻性研究多功能肩锁固定带对中轻度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纳入符合适应症的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Ⅰ-Ⅲ型)及锁骨远端骨折(RockwoodⅠ-Ⅲ型)病例39例,完整完成外固定的随访的共36例,均经手法整复后采用多功能肩锁固定带外固定,维持固定时间2—6周,固定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每周随访一次,根据需要调整固定带松紧度,避免皮肤压疮等并发症发生。去除外固定带后指导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每月随访一次,随访时间共6—9个月。期间随访内容均得到详细纪录,包括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在治疗后第3及第6个月对患者进行各项疗效指标的评估,包括患者肩关节及上肢功能、肩部形态、影像学检查等,作出肩关节疾患治疗JOA评分和肩部疼痛VAS评价,统计得出最终的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评价。并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明确应用适应症,规范操作方法,对产品设计作出进一步改进。4.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1.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术后6月进行随访评价。单独使用内固定锁骨钩钢板或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27例)的JOA评分90.7±7.5,优秀率55.6%,优良率92.6%;内固定的同时重建喙锁韧带组(23例)的JOA评分92.5±7.0,优秀率65.2%,优良率95.7%。组间治疗效果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独使用内固定锁骨钩钢板或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的VAS评分1.9±1.7,优秀率55.6%,优良率96.3%;而内固定的同时重建喙锁韧带组的VAS评分1.8±1.7,优秀率65.2%,优良率91.3%。组间治疗效果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术后6月进行随访评价。锁骨钩钢板或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20例)JOA评分89.1±7.0,优秀率60.0%,优良率90.0%;缝合法组(22例)JOA评分93.2±7.2,优秀率72.7%,优良率91.0%。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法组优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组。锁骨钩钢板或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VAS评分2.9±2.2,优秀率45.0%,优良率85.0%;缝合法组VAS评分1.5±1.3,优秀率77.3%,优良率100%。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法组优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组。而应用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术式更安全,操作也更简单,手术创口更小。3.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测量了外固定物维持复位所需的安全、有效的压力范围。我们认为如果使用5—6CM宽的止血带,止血带读数为5KPa以下,一般不会造成神经血管并发症,病人能安全坚持8小时以上。参加课题研究临床医师皆使用此方法进行外固定操作的“手感”训练。4.外固定临床研究:36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得到6—9个月观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2个月。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治疗组均疗效满意。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治疗后6月评价,JOA评分92.6±7.0,其中Ⅰ型优良率100%、Ⅱ型100%、Ⅲ型75%;VAS评分1.5±1.5,优秀率75%,优良率100%。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后6月评价,JOA评分92.4±6.4,其中Ⅰ型优良率100%、Ⅱ型80%、Ⅲ型100%;VAS评分1.5±1.4,优秀率75%,优良率100%。两个治疗组治疗后6月疗效评价均较3月时明显进步。1例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例发生轻度皮肤压疮并发症,经处理痊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研究结论:1.在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单纯内固定和内固定结合喙锁韧带重术式临床效果无显着性差异。2.在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上,缝线喙锁韧带重建术式组要优于内固定组。缝合锚钉重建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操作简便的优点。3.多功能肩锁固定带是一种治疗中轻度肩锁关节脱位(Ⅰ-Ⅲ型)及锁骨远端骨折(Ⅰ—Ⅲ型)的简便、有效、安全的外固定方法。对于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如果初始复位尚可,肩锁固定带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我们初步制定了多功能肩锁固定带临床应用适应症。
周立波[8](2007)在《经皮缝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全脱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优良的治疗新鲜肩锁关节全脱位的方法。方法:1.通过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为韧带缝合有助于纤维组织修复提供实验依据。2.对正常以及病理状态下的肩锁关节进行力学分析。3.通过对克氏针及丝线的力学研究,为用交叉克氏针固定脱位关节,丝线缝合韧带组织提供理论依据。4.通过尸体解剖操作,探索出经皮缝合进针的位置、方向、深度等,并应用于临床实践。5.将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74例患者随机分组,用6种常用的方法治疗,随诊6—24个月,对疗效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新鲜韧带组织损伤,经皮缝合后得到良好的对合,并具有一定的张力,在应力刺激下,缝合后的纤维组织能很好的韧带化。尸体解剖发现肩锁关节脱位时,肩锁关节周围的纤维组织内卷、回缩,经皮缝合能使其很好的接触、对合。交叉克氏针只要进针点、角度、长度合适,能达到牢固固定脱位的肩锁关节,避免滑脱、游走等并发症发生。锁骨是上肢的一个支撑杆,上肢外展时,肩锁关节所受的力明显增大,上肢悬吊于胸前与下垂位,肩锁关节和斜方肌的受力差别很大,由0.026BW上升到0.07BW,所以肩锁关节脱位术后,上肢悬吊是完全必要的。经统计学处理证实经皮缝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和钢板固定、改良Dewar、改良weaver等术式相近,甚至优于这些术式。结论:经皮缝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应用于临床是可行的,是一种用闭合的方法达到手术切开的效果,创伤小,并发症及后遗症少,操作简单,患者花费少,疗效优良的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的方法。
寇剑铭[9](2006)在《拉力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介绍应用拉力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应用拉力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术后X线检查肩锁关节间隙恢复正常,内固定物稳定,且最大程度恢复了肩锁关节的活动功能。结论拉力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并且能够早期加强肩关节活动,最大限度恢复肩锁关节的稳定性及完整性,其疗效满意。
顾国林[10](2006)在《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43例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肩锁关节脱位不同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选择肩锁关节脱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对43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行手术切开复位,分别采用单纯克氏针内固定(12例)、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22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9例)治疗。结果:经随访6个月至3年8个月,根据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单纯克氏针内固定组优良率66.7%,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组优良率81.8%,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100%。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比单纯克氏针、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更稳定持久,符合肩锁关节的生理特性,是目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2.1 锁骨钩钢板治疗组 |
| 1.2.2 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组 |
|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术后改善情况比较 |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纳入标准 |
| 2.排除标准 |
| 3.干预措施 |
| 4.测量指标 |
| 5.文献检索 |
| 6.资料提取 |
| 7.文献质量评价 |
| 8.统计分析 |
| 9.技术路线 |
| 结果 |
| 1.文献检索结果 |
| 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
| 3.观察指标结果 |
| 讨论 |
| 1.锁骨钩钢板(CHP) |
| 2.克氏针张力带(TB) |
| 3.研究质量分析 |
| 4.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
| 5.研究的临床意义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肩锁关节脱位的两种治疗方法分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导师评阅表 |
| 文章亮点: |
| 0 引言Introduction |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 设计 |
| 时间及地点 |
| 对象: |
| 诊断标准 |
| 纳入标准 |
| 排除标准 |
| 材料 |
| 方法: |
| AO/ASIF锁骨钩钢板组修复方法(图1,2) |
| 克氏针张力带修复方法 |
| 治疗后处理 |
| 指标评定 |
| 主要观察指标 |
|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Results |
|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
| 2.2基线资料比较 |
| 2.3两组患者内固定后疗效评价情况比较 |
| 2.4两组患者内固定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 2.5两组患者内固定后10周后上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 2.6 典型病例 |
| 典型病例1 |
| 典型病例2 |
| 2.7不良事件 |
| 3 讨论Discussion |
| 作者贡献 |
| 利益冲突 |
| 伦理要求 |
| 学术术语 |
| 作者声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肩锁关节的临床应用解剖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肩锁关节功能与稳定 |
| 3.2 肩锁关节固定韧带修复重建术后并发症的解剖学因素 |
| 3.3 肩锁关节固定融合术的解剖学基础 |
| 3.4 肩锁关节钢丝捆绑内固定的应用探讨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固定融合术在肩锁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肩锁关节脱位的分型与手术 |
| 3.2 肩锁关节固定加韧带修复术 |
| 3.3 肩锁关节固定融合术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钢丝固定加关节融合术在肩锁关节脱位中的应用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损伤分型 |
| 3.2 肩锁关节融合术 |
| 3.3 钢丝捆绑固定融合肩锁关节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综述 |
| 1 解剖与生物力学 |
| 2 损伤分型 |
| 3 手术治疗 |
| 3.1 单纯内固定术 |
| 3.2 关节单纯修复重建术 |
| 3.3 动力肌肉移位术 |
| 3.4 锁骨远端切除术 |
| 3.5 关节镜技术 |
| 3.6 内固定与韧带修复重建术 |
| 3.7 内固定融合术 |
| 4 术后康复与并发症 |
| 4.1 术后康复 |
| 4.2 并发症 |
| 参考文献 |
| 附录:缩略词 |
| 成果 |
| 致谢 |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 1.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进展 |
| 1.1 解剖特点 |
| 1.2 生物力学 |
| 1.3 损伤机制 |
| 1.4 治疗方法 |
| 1.5 术后康复 |
| 1.6 并发症 |
| 2.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
| 2.1 损伤机制 |
| 2.2 损伤分类 |
| 2.3 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原则 |
| 2.4 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
| 3.我院应用的外固定方法 |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手术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 |
| 1.资料与方法 |
| 2.分组与处理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统计学方法 |
| 5.结果 |
| 6.讨论 |
| 第二节 手术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 |
| 1.资料与方法 |
| 2.分组与处理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统计学方法 |
| 5.结果 |
| 6.讨论 |
| 第三节 多功能肩锁固定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 |
| 1.实验研究 |
| 1.1 研究目的 |
| 1.2 实验材料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结果 |
| 2.临床研究 |
| 2.1 试验设计方案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2.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实验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一) 肩锁关节的力学分析 |
| (二) 肩锁关节交叉克氏针的生物力学分析 |
| (三) 对10号医用尼龙缝合线拉伸实验 |
| (四) 对动物韧带损伤后的修复进行组织学观察 |
| (五) 尸体上进行肩锁关节脱位经皮缝合操作及解剖观察 |
| 三、结果与讨论 |
| 临床研究 |
| 一、一般资料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病例选择条件 |
| 二、治疗方法 |
| (一) 闭合复位双克氏针交叉固定 |
| (二) 改良钢丝张力带术 |
| (三) 改良Weaver_Dunn术 |
| (四) 改良Dewar术 |
| (五) 锁骨钩钢板固定术 |
| (六) 经皮缝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术 |
| 三、疗效评定标准 |
| 四、治疗结果 |
| 讨论 |
| 一、肩锁关节的解剖 |
| 二、肩锁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 |
| 三、锁关节脱位的损伤机制 |
| 四、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 |
| 五、肩锁关节脱位的损伤分类 |
| 六、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评价标准 |
| 七、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