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寿江,仲崇科,毛学宇,欧志杰,汪莉璇,徐加平,张霞,曹勇军[1](2020)在《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CBM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3个RCT,包括4 7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蚓激酶组治疗有效率[RR=3.51,95%CI(2.29,5.39),P<0.001]、神经功能改善[SMD=-0.55,95%CI(-0.72,-0.38),P<0.001]和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降低程度[SMD=-0.93,95%CI(-1.41,-0.44),P<0.001]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报告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等,未报告有死亡发生。结论当前证据表明,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且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向玲[2](2019)在《“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方案干预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拟通过回顾性分析中医“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探讨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纳排标准搜集、整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病房和门诊就诊的IMN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情况、中医证型、治疗用药及疗效评价,初探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合统计学结果及临床实际意义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244例IMN患者,男女比例1.49:1;以中老年多见,年龄超过40岁占77.87%;病程小于6个月占77.87%;首发症状以水肿、泡沫尿常见;中医辨证分型虚证属脾肾气虚证,标实证以血瘀证(28.69%)、热毒证(26.23%)为主;2、治疗情况:单纯中药治疗组纳入98例(未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中西结合治疗组80例(中药联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西药无效组66例(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后改用中药治疗)。3、治疗结果:中药组缓解率81.63%,中西结合组71.25%,西药无效组66.67%;244例IMN随访者总缓解率74.18%、复发率2.87%,随访过程中有12例进入终点事件;中药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3.15±1.53、1.37±1.77,血清白蛋白为31.03±8.47、37.44±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结合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3.61±1.67、1.61±1.96,血清白蛋白为28.83±8.55、35.9±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无效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别是5.03±2.09、2.52±1.88,血清白蛋白分别为26.14±7.9、31.07±9.52,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较为稳定,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性别、高血压、疗程、蛋白尿、血清白蛋白是各治疗组预后的影响因素,合并用药是单纯中药组预后的影响因素,Scr水平是西药无效组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血清白蛋白、蛋白尿可能是该方案治疗IMN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IMN多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初发症状以水肿、泡沫尿为主,临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2、IMN中医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证,脾肾气虚为其基本病机,标实证以血瘀、热毒为主;3、中医“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IMN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缓解率越高;单纯中药治疗远期疗效最佳,中西结合治疗见效最快,中药治疗西药无效者疗效可观;4、中药对降低尿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稳定肾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5、蛋白尿、高血压、血清白蛋白是影响“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方案治疗IMN的相关因素。
陶晓阳,樊雨良,富秀英,张莹[3](2014)在《百奥蚓激酶与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百奥蚓激酶和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奥蚓激酶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素氮(BUN)、肌酐(SCr)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BUN水平为(7.92±5.37)mmol/L,SCr水平为(87.46±37.29)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为(191.39±69.27)mg,全血粘度低切水平为(5.28±1.96)cp,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02±0.27)g/L。对照组BUN水平为(8.53±4.38)mmol/L,SCr水平为(89.19±35.31)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为(181.36±64.16)mg,全血粘度低切水平为(5.36±1.73)cp,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06±0.35)g/L。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全血黏度低切、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BUN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UN、SCr、24 h尿蛋白定量、全血黏度低切、纤维限蛋白原检查结果的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百奥蚓激酶可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提高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其服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田自有,陈赛贞,徐利君,林利芬,陈华群,余翠琴[4](2013)在《蚓激酶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蚓激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近年来还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本文对蚓激酶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姜瑾[5](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足(阳虚寒凝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住院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24例,均予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常规糖尿病治疗与护理。对照组予前列腺素E1(凯时,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10u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熏洗治疗,每日1次,疗程2周。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踝/肱动脉压力比值(ABI)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8.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2.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ABI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疗效确切。
唐亚娟,陶天伟[6](2011)在《蚓激酶国内研究文献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百奥蚓激酶临床观察、研究的文献,分析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94年1月~2009年6月期间有关蚓激酶的文献报道54篇,对每篇文献的发表期刊、年限、第一作者、回顾性研究文献、临床观察性文献、观察病例数、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病程、用药疗程、合并用药情况、观察指标、结果和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4篇文献,27篇关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文献、13篇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文献、10篇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文献、4篇治疗其他疾病的文献。结论蚓激酶是一种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可靠性强的降纤药品。
滕文娇,孙晋民[7](2011)在《蚓激酶的药学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近年来蚓激酶在生物工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进展。方法综述蚓激酶在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结果蚓激酶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论蚓激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理想的药物。
李菲[8](2010)在《百奥蚓激酶在眼底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总结百奥蚓激酶在治疗眼底病中的用药体会。方法举例说明百奥蚓激酶在治疗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眼底渗出出血黄斑水肿等病情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引起的眼底动脉硬化出血渗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中应用的情况。结果应用百奥蚓激酶治疗和预防眼底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应用百奥蚓激酶应长期跟踪,进一步总结用药经验和体会,扩大药物适应症的范围。
纪红蕊[9](2009)在《蚓激酶最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蚓激酶是从蚯蚓蛋白粗提物中分离出的多组具有纤溶酶活性的蛋白质。大量的动物实验、临床研究表明,蚓激酶纤溶活性强、稳定性好、药理作用广泛、副作用小,是较为理想的溶栓药物之一,但其利用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对蚓激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蚓激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陈登青[10](2009)在《百奥蚓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百奥蚓激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百奥蚓激酶给药治疗急性脑梗死135例,同时设立51例患者用尼莫通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百奥蚓激酶治疗组总有效率85.93%,对照组总有效率60.78%。2组疗效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论百奥蚓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对象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西医诊断标准 |
| 2.1 特发性膜性肾病西医诊断标准 |
| 2.2 特发性膜性肾病病理诊断标准 |
| 2.3 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 |
| 2.4 其他疾病诊断标准 |
|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研究类型 |
| 4.2 纳入标准 |
| 4.3 排除标准 |
| 4.4 研究内容 |
| 4.5 疗效判定标准 |
| 4.6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分组及用药情况 |
| 2 临床指标基线情况 |
| 2.1 性别、年龄 |
| 2.2 病程分布 |
| 2.3 首发症状 |
| 2.4 中医辨证分型 |
| 2.5 合并症 |
| 2.6 合并用药 |
| 2.7 病理资料 |
| 2.8 实验室指标 |
| 3 疗效观察 |
| 3.1 治疗结果 |
| 3.2 复发情况 |
| 3.3 终点事件 |
| 3.4 实验室指标 |
| 4 疗效的影响因素 |
| 4.1 中药组疗效影响因素 |
| 4.2 中西结合组疗效影响因素 |
| 4.3 西药无效组疗效影响因素 |
| 4.4 影响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讨论 |
| 1. 研究内容的选择 |
| 1.1 现代医学对IMN的研究 |
| 1.2 中医学对IMN的研究 |
| 1.3 前期研究基础 |
| 1.4 “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中医治疗方案解析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 2.2 中医证型及用药分析 |
| 2.3 不同治疗方案基线情况分析 |
| 2.4 治疗结果分析 |
| 2.5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 结语 |
| 1 不足与展望 |
| 2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Ⅰ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Ⅱ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会情况 |
| 附录Ⅲ 病例报告表 |
| 附录Ⅳ 伦理委员会批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治疗方案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SCr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的对比 |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 |
| 3 讨论 |
| 1 LK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中的应用 |
| 2 LK在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中的应用 |
| 3 LK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
| 4 LK对糖尿病并发症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5 LK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
| 6 LK在治疗糖尿病下肢及足病变中的应用 |
| 7 其他 |
| 8 结论 |
| 相关链接 |
| 根据发病机制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 2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 3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 结语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4 治疗方法 |
| 5 疗效分析 |
| 6 统计方法 |
| 7 治疗结果 |
| 分析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药学研究 |
| 1.1 W/O微乳 |
| 1.2重组 |
| 2 临床应用 |
| 2.1 脑缺血性疾病 |
| 2.1.1 急性脑梗死 |
| 2.1.2 缺血性脑卒中 |
| 2.1.3 短暂性脑缺血 (TIA) |
| 2.2 心血管疾病 |
| 2.2.1 冠心病 |
| 2.2.2 肺心病 |
| 2.2.3 高脂血症 |
| 2.3 糖尿病 (DM) |
| 2.4 突发性耳聋 |
| 3 结语 |
| 1 在治疗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眼底渗出出血黄斑水肿等病情的应用 |
| 2 应用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引起的眼底动脉硬化出血渗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 |
| 3 应用百奥蚓激酶的其他问题 |
| 1 药理作用 |
| 1.1 纤溶作用 |
| 1.2 抗凝作用 |
| 1.3 血液流变学研究 |
| 1.4 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
| 2 临床应用 |
| 2.1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
| 2.1.1 治疗脑梗塞 |
| 2.1.2 治疗急性脑梗死 |
| 2.1.3 治疗脑梗死后遗症 |
| 2.1.4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
| 2.2 治疗心血管疾病 |
| 2.2.1 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 |
| 2.2.2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 2.2.3 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
| 2.3 治疗脑卒中 |
| 2.4 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
| 2.5 治疗突发性耳聋 |
| 2.6 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
| 3 结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项目 |
| 1.4 疗效判断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 2.2 颈动脉脑血流与脑血管特性检查 |
| 2.3 百奥蚓激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