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兆凯[1](2021)在《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宁夏贺兰县稻渔模式水肥利用率较低,无水肥调控、放蟹密度、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方案可循等问题,采用正交试验与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系统地进行了稻渔模式的(下)不同稻田水层深度、沼肥及氮肥施量、放蟹密度、饲料投喂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研究,对促进宁夏稻渔模式提质增效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稻蟹模式的不同水层深度(H)、追肥量(F)、放蟹密度(D)、饲料日投喂量(S)对水稻与河蟹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得出了不同因素对水稻与河蟹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因素、单因素变化规律和综合指标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结果表明:水稻光合指标(Pn、Gs、Tr)和SPAD值随H与F的增大而增大,随着D和S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H和F对于净光合速率(Pn)影响显着,D和S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F>H>D>S;水稻与河蟹的产量均随着H和F的增加而增加,水稻产量随D和S的增加先增后减,河蟹产量随着D增加而显着增加,随S的增加先增后减,对水稻与河蟹产量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分别为F>H>D>S、D>H>F>S,四因素对水稻与河蟹产量均有显着性影响;稻米食味值随着H和D增加而增加,随着F增加先增后降,随着S增加而降低,H、F和S对于食味值影响显着,D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H>F>S>D;蟹肉粗蛋白、粗灰分、氨基酸总量(TAA)及钙含量均随H与F的增大而增大,除钙含量随S的增大而减小外,其余均随D和S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H和F影响显着,D和S影响不显着,各因素对TAA和钙含量主次顺序为H>F>D>S;各处理水稻成熟后期稻田土壤养分比初始土壤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提高了 32.1%~86.5%、2.8%~109.1%、61.9%~91.5%、5.1%~72%,pH和水溶性盐含量分别降低了 0.9%~4.3%、33.5%~47.3%;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四因素的增大而增大,H和F有显着性影响,D和S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H>F>S>D。综合考虑主次因素、显着性和稻蟹种养综合成本与经济效益,确定最优水平组合为H3F3D2S1,即采用水层深度为11cm,追肥量为6+300+400kg/667m2(尿素+沼渣+沼液)、放蟹密度为6kg/667m2,饲料日投喂量为480g/667m2时,水稻与河蟹的产量最高,分别为653.32kg/667m2、29.64kg/667m2,同时二者品质也较优,稻米食味值为83.7分,蟹肉氨基酸总量为15.85g/100g,稻田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53g/kg,对盐碱地改良效果较好。(2)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稻蟹模式的不同稻田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浅水层低肥(H1F1)处理的水稻生长、光合、产量及品质指标比中水层中肥(H2F2)对照和其他7个处理更优,H1F1处理水稻株高比对照提高8.92%,净光合速率提高30.72%,水稻产量增加11.41%,稻米胶稠度和食味值分别增加5.5%和2.9%。深水层低肥(H3F1)处理的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比对照(CK)和其他7个处理更优,H1F1处理的河蟹体重、体长和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4.8%、30.7%和9%,河蟹肌肉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8.9%和14.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稻蟹种养成本,采用“10+20”cm的浅水层、“4+10”kg/667m2氮肥追施量的稻蟹模式较优,水稻与河蟹产量分别为597.25kg/667m2、28.12kg/667m2,稻米食味值为76.8分,蟹肉氨基酸总量为14.31g/100g。(3)采用对比试验,在稻鱼和稻蟹两种模式下,分别设置沼液低施量(B1)和沼液高施量(B2)稻田及环沟为处理,以常规追施尿素稻田及环沟为对照(CK),研究了稻田施加沼液对草鱼与河蟹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施加沼液处理的鱼、蟹的形体指标均优于对照,B1处理的鱼、蟹形体指标优于B2,鱼、蟹产量大小顺序均为B1>B2>CK;此外,稻田施加适量沼液对于草鱼肌肉系水力有改善作用,但沼液施量过多不利于草鱼的储存和加工,其中B1和B2滴水损失较CK分别显着降低17.4%和12.4%;鱼、蟹肌肉水分含量均随着沼液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鱼、蟹肌肉pH大小顺序为B2>B1>CK,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B1和B2雄蟹肉pH较CK分别显着增加5.8%和12.1%,鱼肉分别显着增加10.4%和17.9%;鱼、蟹肌肉粗蛋白、磷、铁和钙含量大小顺序均为B1>B2>CK,各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河蟹不同性别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稻田鱼、蟹均测得17种氨基酸,其中沼液处理鱼、蟹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均显着大于对照,其中B1和B2雌蟹较CK分别增加24%和17.7%,草鱼分别为16.7%和12.6%,B1与B2之间差异不显着;各处理与对照蟹黄TAA均显着大于蟹膏;鱼、蟹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大小顺序均为B1>B2>CK。综上说明,稻田施加适量沼液(B1)对草鱼与河蟹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于鱼蟹营养成分的积累和肌肉风味的提高,但沼液施加过多(B2)起负面作用。综上,在稻鱼和稻蟹模式生育期内,稻田水面蒸发量分别为723.3mm和709.3mm,降雨量均为123.7mm的前提条件下,B1处理的鱼、蟹生长与品质较优,即灌溉13次,每次保持稻田水层深度稻鱼模式六月为15cm,七至九月为25cm,稻蟹模式为15cm,施沼液肥6次,前三次为200kg/667m2,后三次为100kg/667m2,施沼液肥总量为900kg/667m2,草鱼与河蟹产量分别为153.62kg/667m2和31.58kg/667m2,两种模式水稻产量分别为 585.22kg/667m2和 592.31kg/667m2,需水量分别为 692m3/667m2 和 656m3/667m2,水稻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0.84kg/m3和0.9kg/m3。
刘丽媛[2](2021)在《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有机肥配施对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和土壤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规范的有机肥施用也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定量评估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的综合影响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稻田有机肥施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整合分析、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随机森林模型对来自137篇文献的统计数据进行耦合分析,构建了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分别利用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熵值法对包含仅施化肥(T1)、猪粪代替20%化学氮肥(T2)、沼渣沼液代替20%化学氮肥(T3)、猪粪堆肥代替20%化学氮肥(T4)以及早稻绿肥或晚稻稻草代替20%化学氮肥(T5)等5个处理的长期(8年)有机肥配施的稻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长期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细菌、真菌及碳循环基因的影响,并探究了其与土壤环境质量的作用关系模型,从微观层面揭示了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包含土壤pH、容重、电导率、有机碳、总氮、速效钾、速效磷、微生物量碳、镉和铜等10个指标的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五个处理基于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熵值法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数范围分别为-1.32~7.31、0.20~0.83和0.37~1.36。五个处理在三种评价方法下的土壤综合质量变化趋势一致,且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土壤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变化范围最广,因此因子分析法对于评价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质量更加适宜。聚类分析将5个稻田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划为3个等级:I级(T2、T4)>II级(T3、T5)>III级(T1),因此有机肥配施能够改善稻田土壤环境质量,且不同有机肥类型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3)细菌群落测序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T3、T4和T5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及丰富度,回归分析表明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质量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正相关。与T1处理相比,土壤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T2、T3和T4处理中分别显着提高了27.30%、25.22%和41.99%,网络分析表明变形菌门中的9种细菌属显着(p<0.05)影响土壤环境质量,且与土壤环境质量显着正相关。(4)对土壤真菌群落而言,T2和T4处理较T1处理相比,土壤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显着降低了9.02%和11.70%,T2、T3和T4显着提高了担子菌门,提高比例分别为9.11%、11.08%和20.15%,土壤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在T4处理中显着提高了30.87%。网络分析表明子囊菌门中的德雷氏菌属、孢霉属、弯孢壳属、着色真菌属、嗜热丝状真菌属、梭孢壳属和斑替支孢瓶霉属,担子菌门中的念珠菌属和接合菌门中的被孢霉菌属等9种真菌属显着(p<0.05)影响土壤环境质量。(5)与土壤环境质量显着(p<0.05)相关的CAZy(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基因共有10个,其中,AA1、AA5、GH103、CE4、CE14、CBM48和GT51和基因与土壤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GH63、GH1和GH2反之。
刘圆,李振宇,刘兴,陈英,江宏伟,纪沫[3](2020)在《盘锦养蟹稻田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文中提出稻田养蟹是盘锦地区特色稻作生产模式,河蟹的取食和活动不仅能减少一部分水稻病虫草害,而且能有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并增加经济收益,为了兼顾河蟹养殖和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效应,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充分发挥稻蟹综合种养殖生态系统生物间互作关系,本文从地块选择、稻蟹养殖关键技术、水稻种植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等方面,阐述了盘锦地区养蟹稻田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杨玲霞[4](2020)在《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渔共作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稻、渔互利共生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稻渔共作的试验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壤土上水稻及养殖生物的生长及繁殖产量的性状、养殖水体的理化性状及种养技术方面,而对于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条件下水稻的生理发育特性、养分特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鲜少。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的实际效应,进一步阐明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的直接影响,以期为低洼盐碱地区水稻安全优质高产栽培及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宁夏引黄灌区贺兰县常信乡兰丰村和银川市西夏区军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进行,从稻渔共作模式与常规稻作模式下盐碱地区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养分特征、产量品质、土壤特性、生态效应几方面以及对两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相较于常规稻作,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水稻的株高、干物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增加,分别增加1.77%~6.76%、1.86%~21.48%,共作水稻功能叶的叶面积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均大于常规稻作。2、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对各生育时期水稻的生理特性产生一定影响。1)共作条件下,水稻的光合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明显提升,表现为在水稻苗期-齐穗期,共作条件下水稻叶片的主要光合能力指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SPAD值多数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增加 0.82%~12.73%、2.16%~12.51%、1.32%~45.42%、1.72%~11.76%、3.43%~12.88%,叶片的荧光参数值(F0、Fm、Fv/Fm、Fv/F0、PI)均高于常规稻作,但差异不显着;2)稻渔共作条件增强了低洼盐碱地区水稻的抗逆性,使得水稻叶片的渗透调节保护物质、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发生变化,表现为共作水稻叶片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较常规稻作在苗期-齐穗期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分别提高了 5.09%~39.14%、4.55%~37.78%、6.59%~31.95%、1.43%~10.70%,叶片的 Pro(脯氨酸)含量、MDA(丙二醛)含量较常规稻作分别降低6.95%~32.56%、2.04%~24.84%。3、稻渔共作有利于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在拔节-乳熟期,共作水稻植株地上部的N、P、K累积吸收量多数均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增加了 57.51%~80.83%、41.16%~55.26%、8.5%~25.02%。4、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模式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与常规稻作相比,稻渔共作降低了盐碱土壤的pH,显着提高了各生育阶段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氨氮、有效磷的平均含量。共作水稻土壤的pH较常规稻作降低了 0.47%~2.63%,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 8.14%~15.42%、3.31%~10.47%、1.90%~16.34%、3.65%~17.83%、5.19%~21.10%、2.39%~14.76%。5、低洼盐碱地区稻渔共作有利于稻谷产量的增加和稻米品质的改善。1)稻渔共作水稻的穗数与千粒重显着高于常规稻作,分别提高了 14.36%~16.72%、3.78%~6.21%,穗粒数与常规稻作相比无明显差异;2)共作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株高、干物重、光合参数Pn、Gs等与水稻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数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关系;3)共作水稻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有关的物理特性较常规稻作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稻渔共作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食味值、胶稠度较常规稻作分别显着提高了 1.30%~2.91%、3.12%~3.55%、3.52%~4.69%、10.14%~14.09%、6.25%~16.86%、5.29%~11.24%、2.42%~4.78%,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较常规稻作分别降低了 9.32%~16.14%、8.94%~16.14%、3.31%~3.69%。6、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系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生态效应较好。共作水稻较常规稻作相比,其能流、物流、价值流产投比均有所增加,经济利润增加了 34.85%~61.94%,生产力水平较高,同时减少了系统中的化肥农药施用。
郭海松[5](2019)在《青田稻-鱼共生模式优化-水稻栽培密度对稻、鱼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作物栽培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农业-水产复合生产体系(Integrated agri-aquaculture system,IAAS),利用改造后的稻田进行种养殖活动,使之形成稻-鱼共生系统。通过稻-鱼共生互利,可以在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前提下,生产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从而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为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水平和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位于浙江省青田县的传统的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始于唐景云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原生态的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200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确立为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GIAHS)试点保护项目,该系统倡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即允许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创新和优化,基于该理念,为了提高其生产效益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该模式更好地传承和保留,经科学研究后对其进行合理优化是可行也是必要的。目前对这种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调查层面,关于该模式水稻密度的报道较少,已报道的研究评价了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的稻鱼产量,而对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的稻鱼生长、鱼营养价值和土壤肥力的定量等研究鲜见,这使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栽培密度的研究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从稻、鱼(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和土壤养分的角度,跟踪观察了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的生长、茎秆性状和产量,比较了不同水稻密度下田鱼的存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探索了不同水稻密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旨在综合评价不同的水稻栽培密度,探寻最佳值。试验设置3个密度处理组,以水稻栽培株行距来调控: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分别记作高、中和低密度,每组设3个平行,栽插方式均为单穴双株。水稻移栽20天后按9000尾/hm2的密度投放田鱼,规格50 g/尾,大小均匀。田鱼投放3天后开始投喂饲料,日投喂量为田鱼体重的25%,分早晚两次投喂,并根据田鱼生长和摄食情况同步增加饲料投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着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着,但高密度组水稻产量最高,低密度组有效穗数显着高于高密度组,低密度组成穗率显着高于中、高密度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基于水稻生长和生产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低密度(4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节约劳动成本。2.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着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SR)无显着差异。田鱼的营养价值总体较高,其中粗脂肪(crude fat,CF)、粗蛋白(crude protein,CP)、氨基酸(amino acid,AA)和脂肪酸(fatty acid,FA)的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均未产生显着差异。水稻高、中、低密度下鱼肉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含量分别为(37.35±1.07)%、(37.35±0.27)%、(32.20±1.29)%;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中、高密度处理组的EAA总量、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略高于低密度组。中、低密度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略高于高密度组。3.调查区域稻田土壤的pH变幅为5.506.13,呈弱酸性;土壤养分(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水稻生长均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且在拔节期-抽穗期达到最低值,但在水稻收割前的成熟期均能恢复至不低于初始的较高水平,表明田鱼的活动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根据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与水稻产量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壤pH和速效钾;相比于含量丰富的全氮、有效磷和有机质,轻度缺乏的速效钾和较低的pH限制了水稻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综合来看,在本季运用青田稻-鱼共生模式进行种养殖的试验中,最优的水稻密度为30 cm×30 cm。
王强盛[6](2018)在《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与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种植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保障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因此,控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具有稳产增效、绿色发展的重要功效,同时显着影响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以及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稻鸭共作、稻田养小龙虾、稻鱼共作、稻田养蟹、稻田养鳖等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由于稻田养殖生物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添加生态位、延长食物链的增环作用,通过其持续运动、觅食活动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GWP,总体呈现出减缓温室效应的趋势。本文概述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及水分管理和施肥措施的影响效应,探讨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减排途径,并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前景,以期为我国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和稻田生态系统减排增效提供参考。
王昂[7](2018)在《稻蟹共作系统氮素迁移与转化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一种农作物,大约有40%的人口从水稻中获取碳水化合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但是人口众多,因此对于稻米的需求量很大。目前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的办法是施肥,但是肥料利用率往往不足50%。因此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河蟹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甲壳类动物,由于其味道鲜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河蟹养殖热度居高不下。为了追求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投喂饲料是唯一的方法。而河蟹对饵料的利用率不足30%,因此,河蟹养殖水体N,P和有机颗粒物容易超负荷,造成环境污染。稻蟹共作模式是一种集水稻与河蟹为一体的模式,水稻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多样化的饵料,减少了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入;河蟹通过捕食稻田中的水生动植物,加速了有机质的周转,不间断地为水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河蟹在稻田中扰动促进了水稻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二者结合具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综合效益等特点。目前,稻蟹共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展开,但是关于该系统N素形态、N素在土壤-水体-空气之间的迁移和转化特征,水稻生长与N素转化的关系以及该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评估等尚未可知。因此,本研究于2013年在辽宁盘锦展开,田间试验采用施N和养蟹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不养蟹与养蟹,不养蟹就是常规稻作模式,养蟹就是将大眼幼体放入稻田培育成一龄蟹种。副因素为施N肥与不施N肥,实验共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N肥(R0M)、稻蟹共作不施N肥(R0C)、单作稻施N肥(R1M)和稻蟹共作施N肥(R1C),每个处理各3个重复,研究稻田土壤无机N素,微生物量N(MBN)和酶活,田面水N素;稻田NH3挥发,N2O排放和N素淋溶损失;水稻生长,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河蟹生长和产量属性;稻蟹共作模式N素平衡等,以期为稻蟹共作模式节省N素投入,提高N素利用率和系统面源减排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为该模式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施N显着增加了全生育期土壤pH,铵态N(NH4+-N),硝态N(NO3--N)的含量,对土壤TN含量促进作用不显着。在施N条件下,R1C处理的土壤NH4+-N为13.71 mg·kg-1,较R1M增加8.8%(P<0.05),但是二者土壤pH,NO3--N和TN含量无显着差异;在不施N条件下,R0M和R0C处理土壤pH,NH4+-N,NO3--N和TN的含量均无显着差异。2.各处理土壤MBN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脲酶和过氧化氢(H2O2)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N显着提高020 cm土壤MBN含量,020 cm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以及010 cm土壤H2O2酶活。在施N条件下,养蟹显着提高020 cm土壤MBN含量,在不施N稻田中,养蟹与否对土壤MBN影响较小。养蟹显着提高010 cm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和020 cm土壤脱氢酶活性,对1020 cm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和020 cm土壤的H2O2酶活影响较小。四种酶活之间除了H2O2酶活与脱氢酶活不相关外,均呈显着正相关;四种酶活与土壤MBN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脲酶和H2O2酶活性与土壤NH4+-N和NO3--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脱氢酶活与土壤NO3--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NH4+-N含量不相关。蛋白酶活与土壤NH4+-N和NO3--N含量不相关,因此稻蟹共作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MBN和酶活,促进酶活在土壤N素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土壤N素有效性。3.NH4+-N是田面水N素的主要形态,占田面水TN浓度的54.6%;NO3--N是淋溶水N素的主要形态,占TN淋溶量的58.5%。施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MBN的含量,田面水N素和淋溶水N素浓度(P<0.05)。养蟹稻田的土壤MBN含量较单作稻田提高了17.7%。养蟹可以显着降低淋溶水NO3--N浓度(P<0.05),但是对田面水N素和淋溶水NH4+-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浓度影响较小。淋溶水NO3--N浓度与田面水浓度呈线性正相关(P<0.01),淋溶水DON浓度与土壤MBN含量呈线性负相关(P<0.01)。R1M和R1C的TN淋溶量分别占当季施肥量的7.6%和6.3%,N淋溶不是肥料N损失的主要途径。在施肥条件下,养蟹降低TN淋溶量15.0%(P<0.05),而在不施肥条件下,降低TN淋溶量7.2%(P>0.05)。因此,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田肥料N素的淋溶损失。4.在水稻全生育期,R0M、R0C、R1M和R1C的NH3挥发量分别为8.56、7.37、45.64和41.34 kg N·hm-2。施N是影响稻田NH3挥发的主要因素,R1M和R1C的NH3挥发量分别较R0M和R0C提高4.33倍和4.65倍。在施N稻田,NH3挥发主要集中在淹水后10 d内,该阶段的挥发量占全生育期67.6%76.7%。不施N稻田的NH3挥发速率整体较平稳。养蟹可以降低稻田的NH3总挥发量,从河蟹放入稻田后计,R1C的NH3挥发量较R1M降低28.4%,差异显着;然而整个水稻生长季,R1M和R1C处理NH3的总挥发量无显着差异。NH3挥发速率与田面水pH,NH4+-N浓度呈显着正相关。在施N稻田,NH3挥发损失量与水稻N素积累量呈显着负相关。R1M和R1C处理NH3总挥发量分别占当季施N量28.5%和26.0%。在不施N稻田中,养蟹对削弱NH3挥发损失和提高水稻N素积累量的效果不显着。5.稻田N2O排放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峰值出现在水稻返青期和收获期;施N显着提高稻田N2O排放速率和排放量;在施N稻田中,稻蟹共作模式降低稻田N2O的排放速率,显着降低N2O的累积排放量;在不施N稻田中,稻蟹共作系统的N2O排放速率,排放量高于常规稻田,但是差异不显着;R0M,R0C,R1M和R1C的GWP分别为29.7,33.8,211.2和151.0 kg CO2 eq·hm-2。N2O排放速率与田面水DO,土壤NO3--N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着负相关。6.与单作稻处理相比,稻蟹共作模式显着提高了水稻的穗数,粒数/穗和产量(P<0.05)。水稻产量与其N素积累量呈显着正相关。R1C处理的河蟹存活率和产量显着高于R0C处理;饲料转化率显着低于R0C处理;河蟹规格略低于R0C处理(P>0.05)。稻蟹共作模式的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回收效率(NRE),N肥生理利用率(NPE)和N肥偏生产力(PFP)分别比单作稻模式高9.8%(P>0.05),7.8%(P>0.05),2.2%(P>0.05)和12.5%(P<0.05)。此外,稻蟹共作模式土壤N素依存率(SNDR)和基础地力贡献率(BSPCR)分别较单作稻模式高5.3%和2.8%,差异均不显着(P>0.05)。7.相比R1M,R1C处理显着降低N2O排放和N淋溶损失,对NH3挥发的抑制不显着,不施N条件下R0C处理对N2O排放,NH3挥发和N淋溶损失的削弱不显着。无论施N与否,稻蟹共作模式均显着地降低了土壤N素损失总量;显着提高了水稻和河蟹的N收获量和土壤供N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补充土壤N素亏损。稻蟹共作系统降低水稻对肥料N素的依赖,减少肥料N素的投入。在目前资源缺乏,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条件下,采用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其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掘不同农业系统自身的功能,以提高系统N素的循环和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稻蟹共作模式在稻蟹产量,N肥效率,饲料利用率,N素损失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果,适合推广和应用。
王常安,徐奇友,闫有利,李壮,祖岫杰,赵志刚,李海波[8](2017)在《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达5 600 000 hm2,但稻田养殖面积利用率仅为2%,主要为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年来,辽宁省的稻田养殖80 000hm2,发展较快。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引进了稻田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发展具有特色的稻田养殖模式。当前,东北地区稻田养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吕东锋,汪清,马旭洲[9](2014)在《稻蟹共生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稻蟹共生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稻蟹共生稻田中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养蟹田水稻的许多经济性状及产量都优于对照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稻田。[结论]辽宁盘锦地区适合稻蟹共生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徐敏,马旭洲,王武[10](2014)在《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着,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着,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着,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着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研究 |
| 1.2.2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水稻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 1.2.3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
| 1.2.4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沼肥对水稻和鱼蟹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2.5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节水灌溉应用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追肥量、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区概况 |
| 2.2.2 试验设计 |
| 2.2.3 试验材料与实施 |
| 2.2.4 试验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
| 2.3 结果分析 |
| 2.3.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 2.3.2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 2.3.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指标的影响 |
| 2.3.4 不同处理对水稻品质指标的影响 |
| 2.3.5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产量的影响 |
| 2.3.6 不同处理对河蟹品质的影响 |
| 2.3.7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2.3.8 不同处理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 2.3.9 不同水层深度下稻田土壤含水率变化分析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区概况 |
| 3.2.2 试验设计 |
| 3.2.3 试验材料与实施 |
|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 3.3 结果分析 |
| 3.3.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影响 |
| 3.3.2 不同处理对水稻光合指标的影响 |
| 3.3.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3.4 不同处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 3.3.5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3.6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品质的影响 |
| 3.3.7 不同水层深度下的水稻土壤含水率对比分析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稻-沼-鱼”模式对水稻和草鱼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设计 |
| 4.2.2 试验实施 |
| 4.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 4.3 结果分析 |
| 4.3.1 草鱼生长与形体指标分析 |
| 4.3.2 鱼肉一般营养成分与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
| 4.3.3 鱼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 4.3.4 鱼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
| 4.3.5 不同处理对水稻需水量-产量-品质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
| 4.4 讨论 |
| 4.4.1 草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讨论 |
| 4.4.2 鱼肉一般营养成分及部分矿物元素讨论 |
| 4.4.3 鱼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讨论 |
| 4.4.4 鱼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讨论 |
| 4.5 结论 |
| 第五章 “稻-沼-蟹”模式对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设计 |
| 5.2.2 试验实施 |
| 5.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5.3 样品测定 |
| 5.3.1 生长与形体指标的测定 |
| 5.4 结果分析 |
| 5.4.1 生长与形体指标分析 |
| 5.4.2 一般营养成分与部分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
| 5.4.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 5.4.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
| 5.5 讨论 |
| 5.5.1 稻田蟹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讨论 |
| 5.5.2 稻田蟹一般营养成分及部分矿物元素讨论 |
| 5.5.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讨论 |
| 5.5.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讨论 |
| 5.6 结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1.1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追肥量、放蟹密度及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
| 6.1.2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6.1.3 “稻-沼-鱼”模式对水稻和草鱼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6.1.4 “稻-沼-蟹”模式对河蟹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我国有机肥的施用现状 |
| 1.2.2 有机肥配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 1.2.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 1.2.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 1.2.5 土壤细菌、真菌及碳循环基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
| 2.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 2.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 2.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 2.2.1 数据来源 |
| 2.2.2 分析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土壤环境敏感因子筛选 |
| 2.3.2 指标体系筛选 |
| 2.3.3 指标体系构建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稻田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地概况 |
| 3.1.2 供试材料 |
| 3.1.3 试验设计 |
| 3.1.4 土壤样品采集与检测 |
| 3.1.5 评价数据预处理与评价方法 |
| 3.1.6 不同有机肥配施模式的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有机肥配施模式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 |
| 3.2.2 不同有机肥配施模式的稻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 3.3 讨论 |
| 3.3.1 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 |
| 3.3.2 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
| 3.3.3 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因素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细菌群落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设计 |
| 4.1.2 土壤样品采集 |
| 4.1.3 细菌群落测定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土壤细菌16srDNA V3-V4区扩增结果 |
| 4.2.2 土壤细菌的测序深度和样品量评估 |
| 4.2.3 土壤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 |
| 4.2.4 土壤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 |
| 4.2.5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
| 4.2.6 不同施肥处理的细菌biomarker |
| 4.2.7 细菌群落与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作用关系 |
| 4.2.8 细菌群落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 |
| 4.3 讨论 |
| 4.3.1 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细菌结构与组成的影响 |
| 4.3.2 细菌群落与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作用关系 |
| 4.3.3 细菌群落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真菌群落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实验设计 |
| 5.1.2 土壤样品采集 |
| 5.1.3 土壤真菌群落测定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土壤DNA质量检测 |
| 5.2.2 测序序列与质控 |
| 5.2.3 测序数据拼接 |
| 5.2.4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 5.2.5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
| 5.2.6 不同施肥处理的真菌biomarker |
| 5.2.7 真菌群落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作用关系 |
| 5.2.8 真菌群落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 |
| 5.3 讨论 |
| 5.3.1 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真菌组成的影响 |
| 5.3.2 真菌群落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作用关系 |
| 5.3.3 真菌群落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碳循环基因对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实验设计 |
| 6.1.2 土壤样品采集 |
| 6.1.3 土壤碳循环基因的测定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基于KEGG数据库的土壤碳循环相关基因特征 |
| 6.2.2 基于CAZy数据库的土壤碳循环相关基因特征 |
| 6.3 讨论 |
| 6.3.1 有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碳循环基因的影响 |
| 6.3.2 碳循环基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驱动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 7.1 全文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稻田养蟹现状与优势 |
| 1.1 稻田养蟹现状 |
| 1.2 稻田养蟹优势 |
| 2 稻田养蟹技术 |
| 2.1 地块选择 |
| 2.2 稻田养蟹技术 |
| 2.2.1 河蟹品种选择 |
| 2.2.2 蟹苗投放 |
| 2.2.3 蟹苗管理 |
| 2.3 水稻种植管理 |
| 2.3.1 水稻品种选择 |
| 2.3.2工厂化育秧 |
| 2.3.3 本田处理 |
| 2.3.4 插秧 |
| 2.4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
| 2.4.1 病害防控 |
| 2.4.2 虫害防治 |
| 2.4.3 杂草防治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稻渔共作内涵及发展历程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2.2 试验地概况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2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 3.3 稻渔共作对水稻植株养分特征的影响 |
| 3.4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
| 3.5 稻渔共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
| 3.6 稻渔共作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 |
| 3.7 稻渔共作的生态效应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稻渔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2 稻渔共作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 4.3 稻渔共作对水稻养分特征的影响 |
| 4.4 稻渔共作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
| 4.5 稻渔共作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
| 4.6 稻渔共作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 |
| 4.7 稻渔共作的生态效应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稻田养殖模式研究与发展概况 |
| 2.1 我国主要稻田养殖模式 |
| 2.2 养殖动物种类 |
| 2.3 各国家和地区稻田养殖的研究现状概述 |
| 3 水稻栽培密度对水稻和养殖动物的影响 |
| 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 4.1 研究内容 |
| 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密度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区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样品采集与测算 |
|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 结果 |
| 2.1 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水稻分蘖动态变化规律 |
| 2.2 不同水稻栽培密度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 2.3 不同水稻栽培密度对水稻茎秆构成的影响 |
| 2.4 不同水稻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 2.5 水稻产量与水稻茎秆构成因子、产量构成因素关系探讨 |
| 3 讨论 |
| 第三章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密度对田鱼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区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1.4 测定方法 |
| 1.5 肌肉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
| 1.6 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计算方法 |
| 1.7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 结果 |
| 2.1 稻田水质 |
| 2.2 田鱼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 |
| 2.3 肌肉中粗脂肪、粗蛋白的含量 |
| 2.4 田鱼氨基酸的组成及营养品质评价 |
| 2.4.1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
| 2.4.2 氨基酸品质评价 |
| 2.5 田鱼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 3 讨论 |
| 第四章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密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区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土壤样品采集与养分含量测定 |
|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 结果 |
| 2.1 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 |
| 2.1.1 土壤p H的动态变化 |
| 2.1.2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 2.1.3 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 |
| 2.1.4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 |
| 2.1.5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
| 2.2 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关系探讨 |
| 2.3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评价 |
| 3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稻田种养的CH4排放途径及影响因素 |
| 1.1 CH4排放途径 |
| 1.2 稻田种养结合的CH4排放影响因素 |
| 1.2.1 水分管理 |
| 1.2.2 施肥措施 |
| 2 稻田种养的N2O排放途径及影响因素 |
| 2.1 N2O排放途径 |
| 2.2 稻田种养结合的N2O排放影响因素 |
| 2.2.1 水分管理 |
| 2.2.2 施肥措施 |
| 3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分析 |
| 4 讨论 |
|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稻蟹共作生产模式 |
| 1.2.2 田面水N素 |
| 1.2.3 土壤固定态NH_4~+ |
| 1.2.4 土壤溶解性氮 |
| 1.2.5 土壤MBN |
| 1.2.6 土壤酶活性 |
| 1.2.7 稻田系统N素损失 |
|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路线和方法 |
| 2.1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 2.1.1 研究目的 |
| 2.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 2.2.1 试验地点 |
| 2.2.2 试验材料 |
| 2.2.3 试验设计 |
| 2.2.4 田间管理 |
| 2.3 项目的测定和分析方法 |
| 2.3.1 土样的采集与测定 |
| 2.3.2 水样的采集与测定 |
| 2.3.3 NH_3的收集与测定 |
| 2.3.4 N_2O的收集与测定 |
| 2.3.5 水稻与河蟹样本的采集与测定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4.1 水稻和河蟹的含N量 |
| 2.4.2 水稻N素利用效率 |
| 2.4.3 河蟹生长和饲料利用 |
| 2.4.4 土壤N素依存率和基础地力贡献率 |
| 2.4.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稻蟹共作模式土壤无机N素的特征 |
| 3.1 引言 |
| 3.2 结果 |
| 3.2.1 土壤pH |
| 3.2.2 土壤NH_4~+-N |
| 3.2.3 土壤NO_3~--N |
| 3.2.4 土壤TN |
| 3.3 讨论 |
| 3.3.1 稻蟹共作模式对土壤pH的影响 |
| 3.3.2 稻蟹共作模式对土壤无机N的影响 |
| 3.3.3 稻蟹共作模式对土壤TN的影响 |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蟹共作模式对土壤MBN和酶活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结果 |
| 4.2.1 不同处理土壤NH_4~+-N与NO_3~--N含量的动态变化 |
| 4.2.2 不同处理土壤MBN含量的动态变化 |
| 4.2.3 不同处理土壤酶活的动态变化 |
| 4.2.4 土壤N素和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 4.3 讨论 |
| 4.3.1 不同处理土壤MBN含量动态 |
| 4.3.2 不同处理土壤酶活动态以及与N素相关性 |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稻蟹共作模式水体N素淋溶损失的研究 |
| 5.1 引言 |
| 5.2 结果 |
| 5.2.1 不同处理土壤MBN的动态 |
| 5.2.2 不同处理田面水N素动态 |
| 5.2.3 不同处理淋溶水N素动态 |
| 5.3 讨论 |
| 5.3.1 稻蟹共作对田面水N素的影响 |
| 5.3.2 稻蟹共作对淋溶水NH_4~+-N,NO_3~--N和TN的影响 |
| 5.3.3 稻蟹共作对淋溶水DON的影响 |
|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稻蟹共作模式NH_3挥发损失的研究 |
| 6.1 引言 |
| 6.2 结果 |
| 6.2.1 不同处理水稻的N素积累 |
| 6.2.2 不同处理NH_3挥发情况 |
| 6.2.3 田面水pH和NH_4~+-N浓度 |
| 6.2.4 NH_3挥发速率与田面水pH,NH_4~+-N浓度的相关性 |
| 6.2.5 NH_3挥发量与水稻N素积累量的相关性 |
| 6.3 讨论 |
| 6.3.1 水稻的N素积累 |
| 6.3.2 不同处理的NH_3挥发损失 |
|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稻蟹共作模式N_2O排放的研究 |
| 7.1 引言 |
| 7.2 结果 |
| 7.2.1 水土指标 |
| 7.2.2 N_2O排放速率 |
| 7.3 讨论 |
|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稻蟹共作模式中稻蟹生长和N素利用率的研究 |
| 8.1 引言 |
| 8.2 结果 |
| 8.2.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 |
| 8.2.2 河蟹生长及产量 |
| 8.2.3 水稻N素积累量 |
| 8.2.4 水稻产量与N素积累量的相关性分析 |
| 8.2.5 水稻的N素吸收利用效率与基础地力 |
| 8.3 讨论 |
| 8.3.1 不同稻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 8.3.2 稻田施N对河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8.3.3 不同稻作模式对水稻N素利用率与基础地力的影响 |
|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稻蟹共作系统N素平衡研究 |
| 9.1 引言 |
| 9.2 结果 |
| 9.2.1 降雨与灌溉 |
| 9.2.2 总N素损失 |
| 9.2.3 水稻和河蟹N素输出 |
| 9.2.4 土壤TN |
| 9.2.5 N素平衡 |
| 9.3 讨论 |
| 9.3.1 降雨和灌溉N输入 |
| 9.3.2 N素损失 |
| 9.3.3 水稻与河蟹N素产出 |
| 9.3.4 土壤供N |
| 9.3.5 N素平衡 |
|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 10.1 研究结论 |
| 10.1.1 稻蟹共作对土壤N素和酶活的影响 |
| 10.1.2 稻蟹共作对田面水N素动态和淋溶损失的影响 |
| 10.1.3 稻蟹共作对NH_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 |
| 10.1.4 稻蟹共作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和N素利用率的影响 |
| 10.2 主要创新点 |
| 10.2.1 研究思路有创新 |
| 10.2.2 研究结果有创新 |
|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
| 1 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现状 |
| 2 稻田养殖模式及成本与收益 |
| 2.1 辽宁省盘锦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
| 2.2 辽宁省盘锦地区稻田养鳅共生模式 |
| 2.3 黑龙江省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
| 2.4 黑龙江省地区稻田养蛙共生模式 |
| 2.5 吉林省地区稻田养蟹共生模式 |
| 3 政策扶持情况 |
| 4 存在的问题 |
| 4.1 稻田养殖工程 |
| 4.2 暂养问题 |
| 4.3 种质退化 |
| 4.4 农机不配套 |
| 4.5 人工投喂 |
| 4.6 养殖规模小 |
| 4.7 土地流转年限的制约 |
| 4.8 营销意识差 |
| 4.9 服务体系薄弱 |
| 4.1 0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 5 发展前景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区概况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方法 |
| 1.4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水稻生长及发育状况 |
| 2.2 综合经济效益 |
| 3 结论与讨论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区域概况与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田间种植方法 |
|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分蘖动态变化的影响 |
|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群体生物量的影响 |
|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茎秆构成的影响 |
|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
| 2.5 不同栽培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