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夸平,周静媛,郭生云,韩智强,刘劲芸,徐世涛[1](2017)在《烟用菊苣不同表型生长特性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烟用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进行提纯复壮和种植开发,建立从源头到产品的天然烟用香料控制保障体系,在云南石林开展了菊苣不同表型生长特性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生长表型为绿脉浅齿型(LMQC)、红脉浅齿型(HMQC)、红脉锯齿型(HMJC)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5%、15%、50%。3种表型菊苣的植物学特征差异不大,同一时期抽薹率表现为:红脉浅齿型>绿脉浅齿型>红脉锯齿型;产量高低表现为:红脉锯齿型>绿脉浅齿型>红脉浅齿型,其中红脉锯齿型产量为16 480.5kg/hm2,与其余两个表型差异明显。感官评价以红脉锯齿型最佳。综合考虑,红脉锯齿型更适宜作为烟用菊苣进行推广种植。
张玉,白史且,李达旭[2](2014)在《不同组培基质对菊苣叶片再生的影响》文中认为以3个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品种叶片为外置体,以MS,N6,B5,SH和N6B5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激素对其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菊苣品种在5种培养基上的愈伤诱导率和分化率存在差异,其中以MS培养基添加2.0 mg·L-16-BA和0.2 mg·L-1IBA再生和分化最好,平均愈伤诱导率和分化率分别为70.12%和72.07%。在不同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和根长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根数量没有显着差异,其中以1/2MS培养基中添加0.1 mg·L-1的NAA效果最显着,生根率、每个外植体的平均根数和根长分别达到97.07%,4.03个和6.51 cm。
谷文英[3](2013)在《外源一氧化氮调控菊苣盐适应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有抑制作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作为信号分子或效应分子参与植物的多种生理过程而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将军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 cv. Commander)为试验材料,考察不同浓度的NaCl (0~280mmol/L)对菊苣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响应的影响,评估外源性NO供体硝普钠(SNP)对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营养生长期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及SNP对NaCl胁迫下萌发期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抗应激蛋白基因表达及其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0mmol/L盐胁迫明显降低了菊苣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且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P<0.05).180mmol/L可使种子萌发率降低50%;而280mmol/L则完全抑制了种子的萌发。盐胁迫对胚芽、株高、初生根和次生根的抑制作用也具有明显的浓度(剂量)-效应,在种子萌发期对初生根的抑制作用强于胚芽,在营养生长期对株高的抑制作用强于次生根。盐胁迫对萌发期和营养生长期幼苗新生叶的长、宽和面积都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盐浓度升高均呈显着性降低(P<0.05),但对幼苗根的鲜重、干重表现为低浓度(50,70mmol/L)促进而高浓度(>100mmol/L)抑制。2.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菊苣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质膜透性(MP)和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升高,而根系活力则逐渐下降,其中MDA和脯氨酸含量在70mmol/L时即显着高于对照组,MP则在140mmol/L处理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盐胁迫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与代谢,菊苣幼苗中叶绿素的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组菊苣根和叶中的Na+含量均明显升高而K+含量降低,其中根部显着降低(P<0.05);Ca2+含量变化不明显;根和叶的K+/Na+以及叶的Ca2+/Na+比值均显着降低(P<0.05)。3.不同浓度的SNP (0.10~0.30mmol/L)预处理均可以缓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0.2mmol/L SNP处理组达到最佳效果,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着高于其相应的单盐处理组(P<0.05)。此外,0.2mmol/L SNP预处理也使盐胁迫(140mmol/L NaCl胁迫15d)对幼苗生长的抑制降到最低。4.对盐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6-15d),菊苣相对含水量(RWC)明显降低,但脯氨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HPLC分析表明,根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和1-蔗果三糖含量均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蔗果四糖的含量则升高。SNP预处理不仅缓解了盐胁迫对菊苣叶RWC的抑制,而且使脯氨酸含量和蔗果四糖含量急剧增加(P<0.05),同时降低了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5.抗氧化酶系统参与了植物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和适应性。盐胁迫使菊苣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弱,而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MDA含量升高。SNP预处理可缓解盐胁迫对菊苣幼苗根长、鲜重的抑制作用,并促进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 SOD和POD同工酶谱带增多,且酶活性显着增强(P<0.05), CAT活性也有增强趋势。过氧化氢(H2O2,0.5mmol/L)预处理也有上述效应。6.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分析表明,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的热激蛋白(HSP90)和脱水素(CiDHN1)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且后者在胁迫2h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2~48h), HSP90含量无明显变化,但CiDHN1的含量则逐渐升高,并在24h和48h后分别在0.001和0.01水平极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SNP预处理使盐胁迫下菊苣幼苗内HSP90和CiDHN1的mRNA表达进一步增多,其中HSP90和CiDHN1的mRNA含量分别在盐胁迫8h和24h明显高于其对应的单盐处理组(P<0.05)。盐胁迫期间(2~48h), SNP预处理菊苣幼苗中HSP90含量无明显变化,而CiDHN1蛋白含量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过氧化氢(0.5mmol/L)预处理后,菊苣幼苗中HSP90和CiDHN1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含量也表现出与SNP处理后相似的变化趋势,但效应不及SNP明显。以上结果表明,70mmol/L的NaCl是将军菊苣种子萌发期和营养生长期幼苗的耐受浓度;0.2mmol/L SNP不但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菊苣种子萌发的抑制,而且还能明显提高盐胁迫下幼苗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增强菊苣的盐适应;这种缓解效应可能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的:1.SNP预处理增强了菊苣幼苗的保水能力,促进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合成与积累,同时促进小分子糖类向果聚糖特别是蔗果四糖转化,使果聚糖含量增加;2.SNP增强了菊苣幼苗中POD同工酶的活性,并使其同工酶谱带增加,同时促使SOD和CAT活性增加,而减少MDA含量;3.SNP促进了菊苣幼苗中抗应激蛋白HSP90和CiDHN1mRNA的表达,并提高了幼苗中CiDHN1的含量。由此可见,SNP预处理可以通过菊苣幼苗内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系统与抗应激蛋白等途径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菊苣幼苗的盐适应能力。
文玉兴,韩永芬,何静,张月涛,孟军江[4](2013)在《普航1号菊苣品比试验》文中认为2009年对普航1号菊苣等菊苣品种(系)作了品比试验,观察其物候期,测定其产草量、再生性、营养成分、抗旱性等。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地气候条件下,参试菊苣品种均能正常开花结实,并表现出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各品种菊苣营养成分相差不大,但普航1号菊苣的抗旱性较强;经方差分析可知,参试品种菊苣间的鲜草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且以普航1号菊苣为最好,其鲜草产量可达101348kg/hm2,黔引普那菊苣、将军菊苣相对较低。
韩永芬[5](2012)在《菊苣航天诱变高产抗旱新品系筛选及抗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是贵州省草业研究所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牧草品种,产量高,适口性好。现已在贵州、四川等地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于养殖猪、兔及建植混播草地养牛羊等家畜。引进的菊苣品种在干旱条件下,长势较弱,刈割后的再生植株极易抽苔,造成大幅度减产。针对近年来秋冬季持续干旱的气候特征,研究筛选出产量高、抗旱性强的新品系,并对其抗旱机制进行研究,为菊苣抗旱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2006年搭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诱变后选育出的菊苣航天诱变材料和目前主推的菊苣品种(普那和将军)为研究对象,进行RAPD分析、高产抗旱品系筛选和抗旱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且稳定性高的引物15个,对29份菊苣材料进行RAPD分析,15个引物共扩增出7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3条,比例为87.77%。所选菊苣材料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相似性集中在0.69-0.80,其中材料PA186单成一支,与其他菊苣材料相似性较低。材料之间的聚类关系与表型特征呈现不完全的相关性。从菊苣牧草生产性能看,产量高于目前主推品种黔引普那菊苣和将军的品系有12个。(2)开展菊苣空间诱变新品系叶片旱生结构研究,选取9项抗旱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各品系进行两两多重比较,得到各指标的灵敏度,最后以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维管束厚度、叶片厚度4个指标为主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干旱胁迫试验,菊苣新品系聚为3个级别:其中PA-95、 PA-96、 PA-11PA-93、 PA-49、 PA-20、 PA-82、 PA-42具有较好的抗旱性结构;将军、PA-31、普那、PA-186、 PA-54、PA-26抗旱性结构中等;PA-43的抗旱性结构较差。其中,选取抗旱性强(PA—82)中(普那CK)、差(PA—43)有三个材料进行下面的抗旱机理研究。(3)对干旱胁迫三种菊苣水分代谢及部分渗透物质的变化研究表明,干旱胁迫造成菊苣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水分饱和亏缺增加。抗旱性强的品系水分饱和亏缺上升慢,上升幅度低,相对含水量下降慢,下降幅度小。抗旱性差的品系在水分胁迫下水分饱和亏缺上升快,上升幅度较高,相对含水量下降快,下降幅度大。抗旱性强的PA—82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幅度最大,抗旱性中等的普那(CK)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幅度居中,抗旱性差的PA-43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的幅度最小。PA—43在干旱胁迫下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干旱胁迫下的调节能力较差,PA-82、普那(CK)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和适应性强于PA-43。三种菊苣脯氨酸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抗旱性强的PA—82增加的幅度最大,抗旱性差的PA—43增加的幅度较小。(4)对干旱胁迫下三种菊苣活性氧清除机制的研究说明,干旱胁迫使三种菊苣叶片酶活性的整体趋势都是先升高后下降,并且都是在土壤含水量为9.03%时达到最大,其中在土壤含水量为6.72%时,APX、POD、SOD活性仍然能够保持到较高的水平,是菊苣体内十分重要的胁迫调节成分。丙二醛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抗旱性差的菊苣PA-43叶片MDA含量增加的幅度较大,植株受到的伤害持续增加,而抗旱性强的菊苣叶片PA-82MDA含量增加的较少,基本保持恒定水平。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增加的趁势,但PA-43Car含量增加的时间滞后于其他两种菊苣,总的上升幅度PA-82>PA-43>普那(CK)。(5)研究三种抗旱性不同菊苣的光合特性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光合响应机制。三个菊苣品系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ond)日变化趋势都是双峰曲线。午间有明显“午休”现象,导致午休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PA-82的Pn、Tr、Cond值均最高,PA-43的相应值均最小。三种菊苣胞间CO2浓度(Ci)在10:00-12:00时比较低,其变化曲线与Pn相反。水分利用效率(WUE)以PA-82为最高,普那(CK)居中,PA-43为最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三个菊苣品系Pn、 Tr、Cond、暗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暗适应下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PA-82下降速度慢,幅度小;PA-43下降速度快,下降幅度大。Ci、qN值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呈上升的趋势,其中PA-82上升速度慢,幅度小;PA-43上升速度快,幅度大。相对于抗旱性弱的菊苣PA-43,抗旱性强的菊苣PA-82、普那(CK)在受到严重干旱胁迫时,具有较强抵抗干旱的能力。(6)水分胁迫下三种菊苣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时ABA含量呈增加趋势,抗旱性强的PA-82和抗旱性中等的普那(CK)在轻度水分胁迫处理ABA含量没有变化,在中度、重度干旱胁迫时ABA含量上升幅度较大。抗旱性差的PA—43各水分胁迫处理ABA含量上升幅度较均等。抗旱性强的菊苣在严重干旱胁迫下直接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强于抗旱性差的菊苣。三种菊苣叶片IAA含量均上升,PA-82含量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大,IAA含量增幅较大,普那(CK)和PA-43增幅较小,PA-82的调节能力要强于普那(CK)和PA-43。水分胁迫下,三种菊苣叶片中的GA3含量均下降。表明植株通过减慢生长速率,来缓解因水分不足造成的对植株完成正常生理活动的压力。PA-82和普那(CK)的GA。降幅度大于PA-43。(7)根据统计分析,筛选出4项形态指标、7项生理指标作为今后菊苣抗旱鉴定的参考指标。
余昌培,秦家秀,党兴静,颜俤[6](2011)在《贵州省盘县菊苣引种试验》文中认为对将军和普那2个菊苣(Cichorium intybus)品种在贵州盘县3个试验点进行品比试验,分别对物候期、产草量及营养成分等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2个菊苣品种在盘县高海拔地区能完成整个生育周期,利用时间长,越冬率和越夏率在75%以上,抗病虫害强;品种将军的产草量高于品种普那,其中鲜草产量比普那高14.99%,干草产量比普那高19.26%;营养价值方面将军表现也优于普那。试验得出,品种将军较适合在贵州盘县地区推广利用。
罗燕,白史且,彭燕,张玉[7](2010)在《菊苣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菊苣(Cichorium intybus)属于多年生宿根植物,是菊科的一种重要牧草,具有产量高、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高、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严、耐寒、耐热、抗干旱等优良特性,可将菊苣和粮食作物进行间种,解决牧草种植与粮食作物争地问题。近年来,菊苣在我国的高海拔地区已被广泛运用。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水平上综述了菊苣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菊苣转基因研究、品种选育和栽培利用以及菊苣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针对目前菊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陈瑞祥,唐成斌,尚以顺,莫本田,王小利[8](2010)在《贵州优良草品种引种选育及应用》文中指出贵州主要地方优良草种选育及利用在贵州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石漠化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合近年来的科研工作,综述了贵州近30年来在主要地方优良草种选育利用方面的主要成就。结果表明,自贵州草地畜牧业兴起以来,广大科技人员为解决草地生产用种问题,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草种10余种累计100多份品种资源,并多次考察收集贵州野生牧草品种资源近1 000份,经过整理、鉴定,发掘了一批重要的育种材料。近15年来,采用引种驯化筛选、选择育种等方法先后选育牧草新品种9个,对促进贵州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还分析了贵州牧草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今后育种研究的主要方向。
梅艳,阮培均,赵明勇,王孝华[9](2010)在《不同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对普那菊苣鲜草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运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种植密度(x1)、氮肥施用量(x2)、磷肥施用量(x3)、钾肥施用量(x4)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各因子间的回归方程。通过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普那菊苣鲜草产量≥135000.00kg/hm2的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161850~174000株/hm2,纯N28.48~31.77kg/hm2,P2O5113.93~126.08kg/hm2,K2O78.60~91.54kg/hm2;鲜草产量≥142500.00kg/hm2的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160590~173940株/hm2,纯N28.26~32.40kg/hm2,P2O5111.08~128.93kg/hm2,K2O82.09~97.46kg/hm2。各因子对普那菊苣鲜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钾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模型的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只有合理密植结合钾肥的适量施用,种植普那菊苣才能获得高产。
熊先勤,李富祥,韩永芬,阮培均,尚以顺[10](2010)在《贵州高寒山区优良牧草引种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适宜贵州高寒地区种植利用的优良牧草品种,对4科27个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大多供试牧草品种综合性能表现较好。经过评价,适宜贵州高寒地区高产人工草地建设利用的优良牧草品种有威宁洋萝卜、海湾黑麦草、饲用玉米、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和海发白三等8个,其中禾本科牧草产量都达到42 521.25 kg/hm2以上,豆科达2 284.48 kg/hm2以上,新品种海湾黑麦草比当地主推品种特高黑麦草增产37.68%,本地品种威宁洋萝卜鲜草产量最高,高于其它品种27.45%以上;适宜建设放牧型人工草地的禾本科品种有扁穗雀麦、黔草2号高羊茅、黑麦草普瑞纳和百盛等8个;兼作蔬菜的凉山圆根1个。根据各品种生育特性和当地气候特点,选用优良牧草品种在该区域进行配套种植实现草畜平衡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
| 1.2 试验地概况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指标测定 |
| 1.5 提取评价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菊苣表型比例 |
| 2.2 菊苣不同表型的植物学特性 |
| 2.3 菊苣不同表型的抽薹情况 |
| 2.4 菊苣不同表型的产量 |
| 2.5 菊苣不同表型在卷烟中应用的感官评价 |
| 3 小结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培养基及灭菌处理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无菌苗的获得 |
| 1.2.2 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 |
| 1.2.3 不定芽生根培养 |
| 1.2.4 再生植株驯化移栽 |
| 1.2.5 指标计算 |
| 1.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培养基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 2.2 培养基对生根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英文缩略词/语表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 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响应及外源一氧化氮参与胁迫适应的机制 |
| 2.1.1 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1.2 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参数变化 |
| 2.1.2.1 MDA的合成与生物膜透性的改变 |
| 2.1.2.2 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激活 |
| 2.1.2.3 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 |
| 2.1.2.4 激素的合成 |
| 2.1.2.5 逆境蛋白的合成 |
| 2.1.3 植物的耐盐机制 |
| 2.1.4 外源一氧化氮参与植物盐胁迫适应的机制 |
| 2.1.4.1 植物体内一氧化氮的产生 |
| 2.1.4.2 一氧化氮参与植物生理作用的双重性 |
| 2.1.4.3 一氧化氮与盐胁迫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1.4.4 一氧化氮对盐胁迫的缓解效应 |
| 2.1.5 小结 |
| 2.2 菊苣的饲用优势及其盐适应性研究进展 |
| 2.2.1 菊苣的植物学生物学特性 |
| 2.2.2 菊苣的饲用优势 |
| 2.2.2.1 适应性强、易栽培管理 |
| 2.2.2.2 营养价值较高 |
| 2.2.2.3 生产性能好 |
| 2.2.2.4 饲用价值高 |
| 2.2.3 国内外主要的饲用菊苣品种 |
| 2.3 菊苣的盐适应性研究 |
| 2.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3 盐胁迫对菊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方法 |
| 3.1.2.1 种子处理和幼苗培养 |
| 3.1.2.2 种子的萌发和相对盐害率 |
| 3.1.2.3 菊苣营养生长期幼苗形态的观察 |
| 3.1.2.4 菊苣幼苗生物量的测定 |
| 3.1.2.5 菊苣新生叶参数的测定 |
| 3.1.2.6 幼苗长度的测定 |
| 3.1.2.7 菊苣生长速率的测定 |
| 3.1.3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NaCl浓度与菊苣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
| 3.2.2 NaCl浓度与菊苣种子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
| 3.2.3 NaCl胁迫下菊苣种子萌发的相对盐害率 |
| 3.2.4 盐胁迫下菊苣营养期幼苗的形态变化 |
| 3.2.5 盐浓度与菊苣幼苗的生物量 |
| 3.2.5.1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萌发期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 3.2.5.2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营养生长期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 3.2.6 盐胁迫下菊苣新生叶的变化 |
| 3.2.7 盐浓度与菊苣幼苗的长度 |
| 3.2.7.1 盐浓度对萌发期幼苗胚芽和初生根的影响 |
| 3.2.7.2 盐浓度对营养生长期幼苗株高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
| 3.2.8 盐浓度与菊苣的生长速率 |
| 3.3 讨论 |
| 4 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的生理响应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和胁迫处理 |
| 4.1.2 菊苣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 4.1.2.1 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的测定 |
| 4.1.2.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 4.1.2.3 根系活力的测定 |
| 4.1.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 4.1.2.5 离子含量的测定 |
| 4.1.3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盐胁迫下菊苣丙二醛和质膜透性的变化 |
| 4.2.2 盐浓度对菊苣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4.2.3 盐胁迫下菊苣根系活力的变化 |
| 4.2.4 盐胁迫下菊苣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 4.2.5 盐胁迫下菊苣叶和根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和积累 |
| 4.2.5.1 盐胁迫下菊苣对Na~+的吸收和积累 |
| 4.2.5.2 盐胁迫下菊苣对K~+和Ca~(2+)的吸收和积累 |
| 4.2.5.3 盐胁迫对K~+/Na+和Ca~(2+)/Na~+比值的影响 |
| 4.3 讨论 |
| 5 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菊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材料和药品 |
| 5.1.2 方法 |
| 5.1.2.1 溶液配制和种子处理 |
| 5.1.2.2 营养期幼苗准备和处理 |
| 5.1.2.3 种子萌发 |
| 5.1.2.4 幼苗形态的观察和叶生长参数的测定 |
| 5.1.2.5 菊苣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的测定 |
| 5.1.3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外源NO处理与盐胁迫菊苣种子的萌发 |
| 5.2.2 外源NO处理与盐胁迫下菊苣幼苗形态的变化 |
| 5.2.3 外源NO处理对盐胁迫下菊苣株高和根长的促进 |
| 5.2.4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叶的影响 |
| 5.2.5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生物量的促进 |
| 5.3 讨论 |
| 6 脯氨酸和果聚糖参与外源一氧化氮调节菊苣盐胁迫适应性的研究 |
| 6.1 材料和方法 |
| 6.1.1 材料的准备和处理 |
| 6.1.2 研究方法 |
| 6.1.2.1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 6.1.2.2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 6.1.2.3 果聚糖等可溶性糖的测定 |
| 6.1.3 主要仪器 |
| 6.1.4 数据处理 |
| 6.2 结果和分析 |
| 6.2.1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保水能力的增强 |
| 6.2.2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脯氨酸含量积累的促进 |
| 6.2.3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果聚糖等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6.2.3.1 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 |
| 6.2.3.2 外源NO处理与盐胁迫菊苣果糖含量的降低 |
| 6.2.3.3 盐胁迫菊苣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与外源NO的作用 |
| 6.2.3.4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蔗糖含量的影响 |
| 6.2.3.5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1-蔗果三糖积累的促进 |
| 6.2.3.6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蔗果四糖含量的影响 |
| 6.3 讨论 |
| 7 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材料与处理 |
| 7.1.2 化学药品和试剂 |
| 7.1.3 样品前处理 |
| 7.1.4 幼苗生长的测定 |
| 7.1.5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 7.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 7.1.7 抗氧化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 7.1.7.1 浓缩胶和分离胶的准备 |
| 7.1.7.2 缓冲液及电泳条件 |
| 7.1.7.3 凝胶染色 |
| 7.1.8 数据处理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外源NO对菊苣幼苗盐伤害的缓解 |
| 7.2.1.1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初生根和胚芽生长抑制的缓解 |
| 7.2.1.2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 7.2.2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质膜的保护 |
| 7.2.3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抗氧化酶的影响 |
| 7.2.3.1 外源NO处理增强了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的SOD活性 |
| 7.2.3.2 外源NO增强了盐胁迫下菊苣幼苗的POD活性 |
| 7.2.3.3 外源NO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
| 7.3 讨论 |
| 8 外源一氧化氮对盐胁迫下菊苣幼苗中热激蛋白和脱水蛋白表达的影响 |
| 8.1 材料和方法 |
| 8.1.1 材料准备 |
| 8.1.2 总RNA提取 |
| 8.1.2.1 总RNA提取 |
| 8.1.2.2 电泳 |
| 8.1.2.3 反转录 |
| 8.1.3 引物设计、合成和筛选 |
| 8.1.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 8.1.4.1 实验样本 |
| 8.1.4.2 实时定量PCR试验材料及仪器 |
| 8.1.4.3 PCR反应步骤 |
| 8.1.5 Hsp90和CiDHN1含量测定 |
| 8.1.6 统计分析 |
| 8.2 结果与分析 |
| 8.2.1 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的qPCR |
| 8.2.1.1 总RNA的琼脂糖电泳检测 |
| 8.2.1.2 引物的设计合成和筛选 |
| 8.2.1.3 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的qPCR |
| 8.2.2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幼苗HSP90表达的影响 |
| 8.2.3 外源NO对盐胁迫菊苣幼苗CiDHN1表达的影响 |
| 8.3 讨论 |
| 9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致谢 |
|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及田间管理 |
| 2.3 测定内容 |
| 2.3.1 物候期观察: |
| 2.3.2 生产性能 |
| 2.3.2. 1 产草量测定: |
| 2.3.2. 2 株高: |
| 2.3.2. 3 再生速度: |
| 2.3.2. 4 茎叶比: |
| 2.3.3 营养成分: |
| 2.3.4 抗旱性: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及越冬 (夏) 率 |
| 3.2 生产性能 |
| 3.2.1 产草量及其动态: |
| 3.2.2 再生性: |
| 3.2.3 茎叶比和营养成分: |
| 3.3 持续干旱胁迫下对菊苣的枯叶率、成活率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菊苣研究进展 |
| 1.2.2 航天诱变的研究进展 |
| 1.2.3 植物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2 菊苣航天诱变材料RAPD分析及高产品系筛选 |
| 2.1 供试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诱变材料的RAPD分析 |
| 2.2.2 诱变材料的形态特征及生产性能研究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菊苣RAPD多态性 |
| 2.3.2 菊苣遗传相似系数 |
| 2.3.3 形态特征变化 |
| 2.3.4 菊苣材料牧草生产性能 |
| 2.4 小结与讨论 |
| 3 抗旱菊苣新品系筛选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菊苣气孔参数的测量 |
| 3.1.3 菊苣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 |
| 3.1.4 干旱胁迫试验 |
| 3.1.5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菊苣新品系的叶片表皮特征 |
| 3.2.2 不同菊苣新品系的叶片结构特征 |
| 3.2.3 不同菊苣新品系抗旱性指标的差异 |
| 3.2.4 不同菊苣新品系抗旱性的聚类分析 |
| 3.2.5 持续干旱胁迫下对菊苣的枯叶率、成活率 |
| 3.3 结论与讨论 |
| 4 干旱胁迫下菊苣叶片的水分代谢与部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1.3 测定内容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土壤干旱胁迫对不同菊苣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 4.2.2 水分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的变化 |
| 4.2.3 水分胁迫下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
| 4.2.4 三种菊苣抗旱指标的相关分析 |
| 4.2.5 三种菊苣抗旱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 4.3 小结与讨论 |
| 4.3.1 小结 |
| 4.3.2 讨论 |
| 5 菊苣活性氧清除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1.3 测定内容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试验期间土壤绝对含水量的变化 |
| 5.2.2 干旱胁迫对三种菊苣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 5.2.3 干旱胁迫对三种菊苣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 5.2.4 干旱胁迫对三种菊苣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 5.2.5 干旱胁迫对三种菊苣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 |
| 5.2.6 干旱胁迫下三种菊苣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Car)的变化 |
| 5.2.7 干旱胁迫下三种菊苣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 5.2.8 三种菊苣抗旱指标的相关分析 |
| 5.2.9 菊苣抗旱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 5.3 小结与讨论 |
| 5.3.1 小结 |
| 5.3.2 讨论 |
| 6 不同抗旱等级菊苣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处理 |
| 6.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6.1.4 数据处理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主要气象因子日变化 |
| 6.2.2 菊苣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 |
| 6.2.3 干旱胁迫下菊苣叶片Pn、Tr、Ci和Cond的影响 |
| 6.2.4 干旱胁迫过程中菊苣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 6.3 结论 |
| 6.4 讨论 |
| 7 菊苣干旱胁迫下内源激素的调节机制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试验处理 |
| 7.1.2 激素的分析测定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干旱胁迫对叶片内源ABA、IAA、GA_3含量变化的影响 |
| 7.2.2 菊苣抗旱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 7.3 小结与讨论 |
| 7.3.1 小结 |
| 7.3.2 讨论 |
| 8 综合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附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点 |
| 1.2 试验材料及来源 |
| 1.3 试验设计 |
| 1.4 观测项目 |
| 1.4.1 物候期 |
| 1.4.2 越夏 (冬) 率 |
| 1.4.3 产草量 |
| 1.4.4营养品质测定 |
| 1.5 数据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物候期及形态特征 |
| 2.2 抗性研究 |
| 2.3 产草量及其生产性能 |
| 2.4 营养成分分析 |
| 3 讨论与小结 |
| 1 菊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 1.1 形态学标记 |
| 1.2 细胞学标记 |
| 1.3 生化和DNA分子标记 |
| 2 菊苣种质资源育种研究 |
| 2.1 国外育种研究进展 |
| 2.2 国内育种研究进展 |
| 2.2.1 引种 |
| 2.2.2 国家登记品种 |
| 3 转基因研究 |
| 4 菊苣生理研究 |
| 5 栽培利用 |
| 5.1 选地 |
| 5.2 播种 |
| 5.3 管理 |
| 5.4 利用 |
| 6 菊苣有效成分的提取 |
| 6.1 菊粉 |
| 6.2 低聚果糖与超高果糖 |
| 6.3 饲料添加剂原生素 (PPE) |
| 7 展望 |
| 7.1 菊苣种质资源的收集 |
| 7.2 品种的选育 |
| 1 贵州牧草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
| 1.1 国内外牧草种质资源引种利用 |
| 1.2 贵州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考察搜集与鉴定评价 |
| 2 贵州主要地方优良草种选育研究 |
| 2.1 豆科牧草的选育 |
| 2.2 禾本科牧草的选育 |
| 2.2.1 苇状羊茅 (高羊茅) 新品种选育 |
| 2.2.2 贵州匍匐翦股颖新品种选育 |
| 2.2.3 球茎草芦新品种的选育 |
| 2.2.4 扁穗雀麦新品种选育 |
| 2.2.5 鸭茅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
| 2.2.6 黔引普那菊苣的选育 |
| 2.3 多花黑麦草的选育 |
| 3 问题与展望 |
| 3.1 贵州牧草育种的主要问题 |
| 3.1.1 育种材料比较单一 |
| 3.1.2 育种研究的方法、手段有待改进 |
| 3.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
| 3.1.4 育成品种的产业开发有待加强 |
| 3.2 贵州主要地方优良草种选育研究展望 |
| 3.2.1 不断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研究 |
| 3.2.2 多种优良草新品种选育的联合攻关 |
| 3.2.3 加强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上的应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试验实施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各因素间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 2.1.1 模型的建立 |
| 2.1.2 模型的分析 |
| 2.2 主效应分析 |
| 2.3 交互效应分析 |
| 2.4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与来源 |
| 1.2 试验点自然条件概况 |
| 1.3 试验设计 |
| 1.4 田间管理 |
| 1.5 观察记载与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物候期 |
| 2.2 产草量 |
| 2.3 茎叶比 |
| 2.4 植株高度测定 |
| 2.5 分蘖数或分枝数测定 |
| 2.6 抗逆性 |
| 2.7 利用评价 |
| 3 结论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