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香楸绿肥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紫花苕绿肥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杰,于晨,马力,周鹏,安渊[1](2021)在《施肥对冬闲稻田紫花苜蓿生长及苜蓿绿肥对轮作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水稻(Oryza sativa)轮作是南方苜蓿种植的新模式,许多关键技术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探讨了施肥(基肥和追肥)轮作苜蓿和土壤养分以及紫花苜蓿绿肥还田对轮作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25和450 kg·hm-2基肥处理的苜蓿产量分别比不施肥增加了22.6%和41.9%,追施氮(N)、磷(P)、钾(K)肥进一步提高了基肥的增产效果,5月上旬的干草产量达到11 198 kg·hm(-2),促进苜蓿分枝是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明显提高了苜蓿地0–20 cm土层的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以及苜蓿茎、叶的蛋白质和磷含量,其中,450 kg·hm(-2)NPK基肥+追肥对茎、叶蛋白质和磷含量的增加作用最显着(P <0.05)。NPK基肥显着增加了苜蓿叶和茎的K含量(P <0.05),而追肥明显促进了K由茎向叶的转移。紫花苜蓿再生草作为绿肥还田明显提高了轮作水稻的产量(P <0.05),籽实产量比对照(未种苜蓿且未施绿肥)增加了18.2%。综上分析可知,紫花苜蓿与水稻周年轮作既可收获一定数量的紫花苜蓿,又可促进轮作水稻增产,是南方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马一鸣[2](2021)在《红三叶变异类型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豆科车轴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各地广泛用作优质牧草、绿肥植物、水土保持植物和药用植物。以蒙农1号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cv.Me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对不同表型变异类型红三叶的特征特性、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以期为进一步选育不同利用目的的优良品种提供育种材料。论文获得以下结果:(1)对红三叶群体调查发现红三叶有16个表型变异类型,不同表型变异类型在植物学特征方面差异显着(P<0.05)。类型H10和H13主根最粗,类型H2和H15的侧根数最多。类型H15的节间长度最长,H16的茎节数和花序数最多,H4的小花数最多,H5和H12的种子结实率最高,类型H15的分枝数最多。类型H5、H7、H9、H10、H12和H16的茎叶干比最小。(2)红三叶不同表型变异类型在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方面差异显着(P<0.05)。早熟型红三叶H1较其它类型早15d进入成熟期。再生性强类型有H1、H8、H2和H6。单株干草产量高的类型有H1、H2、H8、H9、H12和H14,产量范围在138.73g~160.37g。类型H12和H16的单株种子产量最高,分别为44.9g和48.68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三叶绝对高度和鲜草产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叶鲜重和鲜草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5),茎节数和节间长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3)红三叶不同表型变异类型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着(P<0.05)。类型H11的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0。类型H6和H11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08%和19.12%。(4)红三叶不同表型变异类型全株异黄酮的含量差异显着(P<0.05)。类型H2、H7、H16、H12和H15的异黄酮含量最高,含量范围在24.72mg/g~25.34mg/g。红三叶不同物候期全株异黄酮含量高低为:返青期>分枝期>初花期>盛花期>孕蕾期>结实期。红三叶不同生长部位异黄酮的含量高低为:叶>全株>花>茎>根。生产中收获红三叶提取异黄酮的最佳时期为开花期。

王俊[3](2021)在《冬箭筈豌豆种质生产性能与耐盐性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以12份冬箭筈豌豆(Vicia villosa Roth)为试验材料,对其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以及萌发期耐盐生长指标和苗期耐盐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该物种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品种选育及不同盐碱度地区的种植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对12份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评价。(1)冬箭筈豌豆的干草产量与单株花序数、小叶数和千粒重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且关联密切;种子产量与单株主茎节数、每株荚数、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呈显着正相关,与单株花序数和千粒重呈负相关,且与单株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和千粒重关联密切。(2)以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为主要依据进行评价和排序,得出草产量较高的种质有02196、02195和02744,产量相对较低的是种质01726、09784和01728;种子产量较高的是种质02196、01728和00459,相对较低的是种质01726、01725和02743。2.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下供试材料的萌发期各指标均随盐浓度的增加呈显着下降趋势;随盐浓度的升高供试材料的根和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进行排序:12346>01728>01725>01727>09784>02195>02744>02743>01726>02196>02197>00459。3.冬箭筈豌豆的幼苗经盐胁迫后,生长速率、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明显降低,均低于对照;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叶绿素含量、CAT活性则随着盐浓度增加而降低,POD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冬箭筈豌豆幼苗期耐盐性进行排序:12346>09784>02744>01727>01728>02195>01725>01726>00459>02196>02743>02197。

王晓龙[4](2021)在《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文中认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经济价值高,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其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有大面积栽培。本研究以国外引进和国内审定登记的10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测定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种子、幼苗、田间植株直至根系入手对材料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理化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并利用转录组分析技术筛选研究与苜蓿抗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旨在探究苜蓿耐寒响应机理,为苜蓿耐寒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条件下,所有苜蓿材料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均呈下降趋势,萌发高峰期随温度降低而后延。6℃的温度条件为苜蓿材料萌发的临界温度,超过该温度全部品种发芽率均高于50%;低于该温度发芽率不及或部分达到50%。品种间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发芽率差异显着,且与萌发时的温度条件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指标鉴定萌发期苜蓿的抗寒性。依据这几个指标的表现,经隶属函数筛选分析初步判定龙牧806、龙牧801、草原3号、肇东和公农2号苜蓿的耐寒能力较强。(2)苜蓿材料中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之势,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EC)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明显。低温处理6h后,品种龙牧801的Pro、SP和SS含量均最高,而草原3号和公农2号的SOD、POD活性最高;处理8h后,龙牧801和龙牧806的MDA含量及EC最低,龙牧801的SP和SS含量最高,而龙牧806和肇东苜蓿CAT、POD活性最高。据此可将全部材料按抗寒性等级分类,龙牧801、龙牧806和肇东苜蓿属于强抗寒性品种,草原3号、公农2号为较强抗性品种,敖汉、中苜1号、皇后苜蓿抗寒性较弱,420、赛迪苜蓿抗寒性较差。(3)品种越冬率与中性洗涤纤维、饲草产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光合速率、叶片水汽压、可变荧光(Fv)、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呈显着正相关(P<0.05);越冬率与株高、节间长、相对饲用价值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品种草原3号、肇东、龙牧806、龙牧801和中苜1号苜蓿饲草产量较高,龙牧806和中苜1号苜蓿饲用品质优良,适宜在呼和浩特地区种植。(4)冬季尽管苜蓿停止生长,但根系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一直延续。随地温降低,根系内Pro、SS、SP、MDA、脱落酸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普遍升高,至最冷的1月(气温、地温均最低)达到峰值,此后随温度回升有所下降;而EC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秋眠等级越低、越冬率越高的品种,变化趋势越明显,且其根系内各种内含物的含量与活性在最冷时期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简言之,最冷时期根系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测定分析是甄别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的有效手段,依此排列的品种抗寒强弱顺序依次为:龙牧801>龙牧806>肇东>草原3号>公农2号>中苜1号>敖汉>皇后>420>赛迪。苜蓿越冬率与根颈大小及位置密切相关,根颈越大、入土越深、则翌年苜蓿越冬率越高。(5)从苜蓿根颈中共获得44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鉴定出7个低温响应转录基因和关键信号转导通路DEGs,分别从属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过氧酶体通路和转录因子家族(MYB、B3、AP2/ERF、WRKY),且主要富集在细胞部分(cell part)、细胞膜部分(membrane part)、对刺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等细胞生理、代谢过程。7个DEGs经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得出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趋于一致。论文研究探索出苜蓿种子萌发的临界温度,明确了根颈大小、入土位置与苜蓿越冬相关,提出幼苗期和越冬期苜蓿叶片和根系内各种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品种抗寒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并优化苜蓿抗寒性鉴定评价体系,结合代谢组学或蛋白组学,深入揭示苜蓿抗寒响应机理。

李兴龙[5](2021)在《西北半干旱区不同光合型草种混播对饲草生产性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饲草紧缺、种植模式单一和土壤退化等问题,研究不同光合类型禾本科和豆科草种混播对饲草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构建适宜种植的混播系统,以期提高该区域饲草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并为西北高原丘陵区草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试验于2019至202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徐河村进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C3+C3型豆禾配置模式(C3+C3混播模式):BM组合: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AV组合: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C3+C4型豆禾配置模式(C3+C4混合模式):ZD组合:玉米(Zea mays)+拉巴豆(Dolichos lablab)、SD组合: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拉巴豆,混播比例均为1:1,以相应草种单播为对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各混播处理下,土地当量比(LER)均显着高于1(P<0.05),地上生物量(GW)均高于对应单播处理。ZD组合的GW年均值相较于其它混播处理均为最高,为29.27t·hm-2,该组合的增产率显着高于其它3种混播组合(P<0.05)。混播系统增产率从大到小依次为ZD(62.83%)>SD(52.29%)>BM(39.26%)>AV(27.22%),AV组合中燕麦的组分增产贡献率最高(142.79%)。ZD组合中玉米的增产率为75.19%,显着高于其它混播中禾草的增产率(P<0.05)。C3+C3混播模式BM组合中紫花苜蓿的相对产量(RY)、竞争比率(CR)和侵袭力(AG)显着大于无芒雀麦,其余3种混播组合中均表现出禾本科草的RY、CR和AG大于豆科饲草。C3+C4混合模式中,高丹草对拉巴豆的侵袭力高于玉米。玉米和拉巴豆的RY均大于1,并且拥有最高的LER(1.38),表明玉米(C4)+拉巴豆(C3)组合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群落结构最稳定。2019和2020年,与单播相比,混播处理提高了饲草的粗蛋白(CP)、粗脂肪(CF)、粗灰分(Ash)和相对饲喂价值(RFV),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其中,ZD组合的CP、CF和RFV增长率均为最高,增长率分别为19.45%、20.60%和17.80%,而ADF和NDF的降低率则显着大于其它组合(P<0.05);AV组合的Ash含量较单播降低了4.77%,其它组合的Ash含量均有所增加,增加了5.55%~9.78%。BM组合的CP含量和RFV均为最高,均显着高于单播无芒雀麦(P<0.05),C3+C3混播模式的CP含量均高于C3+C4混播模式。各混播处理下,ZD组合的CF含量年均值最高,较单播玉米提高了13.52%。所有处理中BM组合的Ash、NDF和ADF含量年均值均为最低,与其它混播组合比较,分别降低了1.95%~13.6%、5.50%~18.61%和8.37%~18.60%,混播处理能够优化饲草营养品质。通过相关分析表明,饲草营养品质与生物量关系密切。浅层土壤(0~20 cm)养分含量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呈现表聚性。且2019年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2020年。与单播相比,不同混播模式对浅层和深层土壤的养分积累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P<0.05),ZD组合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最为显着,其碱解氮(Av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增加率分别为9.30%、12.77%和6.64%,均高于其它组合。C3+C3模式相对C3+C4混合模式更有利于深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积累。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混播处理较单播增加了浅层和深层的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C3+C3混播模式下BM组合在0~40 cm土层的土壤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LP)、脲酶(UER)和蔗糖酶活性(SUC)均高于AV、ZD和SD组合。此外,C3+C4混合模式中混播组合土壤酶活性提升效果优于C3+C3混播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各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协同促进饲草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加饲草生物量。对不同混播模式下的饲草生物量、品质、土壤指标及各指标的增加率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M组合能有效改善饲草营养品质,提高土壤肥力;ZD组合可以高效提高草地生产力,与单播相比,混播优势显着。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该区域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模式进行种植。综合混播种间竞争和饲草地上生物量,推荐玉米+拉巴豆为较优种植模式。为提高饲草品质,改善土壤环境,无芒雀麦+紫花苜蓿更适合西北地区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苏永霞[6](2021)在《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是豆科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干旱、耐盐碱和抗风蚀等植物学特性,是我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及保护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苦豆子最早记录在《新疆中草药手册》,具有清热燥湿和止痛杀虫的功效,可以治疗痢疾、顽癣和溃疡等病症。苦豆子药理作用广泛,在我国资源储量巨大,但是资源利用率较低。为了促进苦豆子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本研究以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的苦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薄层色谱和GC-MS联用技术确定苦豆子种子所含化学物质种类;采用国家标准法检测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明确其营养价值;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明确苦豆子种子毒性大小,并进行毒性分级;最后经小鼠在体试验,检测苦豆子生物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为苦豆子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苦豆子豆籽油与生物碱成分分析:通过植物化学系统预试,初步确定苦豆子种子中含有甾体或三萜类、挥发油和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生物碱、醌类、黄酮类、香豆素和萜类内酯等物质。采用环己烷静置法提取苦豆子豆籽油,随后进行薄层色谱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薄层色谱检测出现5个棕色斑点,GC-MS法检测出60种化合物,与数据库对比鉴定出已知化合物50种,主要包含萜类化合物、烷类、醛类、有机酸和酯类、γ-生育酚、维生素E、甾体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物质。采用95%乙醇热回流和有机溶剂系统萃取,对苦豆子种子中生物碱进行提取和分离,薄层色谱检测显示,碱性二氯甲烷部分出现3个橘色斑点、碱性正丁醇部分出现2个橘色斑点;随后将碱性二氯甲烷部分进行GC-MS检测,检测出金雀花碱、N-甲基金雀花碱、羽扇豆碱、槐定碱、槐果碱和槐胺碱等几种主要的生物碱。2.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按照国家标准法对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常规营养成分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干物质含量分别是25.29%、4.46%、20.22%、2.47%和92.76%;矿物质元素中钙、磷、钾、镁、铁、锰、锌、铜、铬和硒的含量依次为2587.50 mg/kg、2353.50 mg/kg、7002.25 mg/kg、1416.00mg/kg、110.67 mg/kg、25.04 mg/kg、27.48 mg/kg、5.80 mg/kg、0.89 mg/kg和0.05 mg/kg;此外,还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为17.67%,必需氨基酸9种,非必需氨基酸8种。以上结果显示,苦豆子种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3.苦豆子种子急性毒性试验:参考毒理学试验方法与技术以及LD50计算原则,检测苦豆子种子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苦豆子种子醇浸膏和生物碱分别染毒后,高剂量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而低剂量组小鼠部分出现神经症状,但停止染毒后存活小鼠愈后良好。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出小鼠单次灌胃苦豆子种子醇浸膏LD50为1406.05 mg/kg,95%可信限为1221.80~1621.81 mg/kg;苦豆子种子生物碱LD50为416.87 mg/kg,95%可信限为346.74~501.19 mg/kg。4.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作用研究:探讨苦豆子生物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治疗作用。试验分为对照组、DSS模型组、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治疗组(60 mg/kg、30mg/kg和15 mg/kg)。小鼠自由饮用4%DSS溶液7 d造成UC模型,在造模同时采用苦豆子种子生物碱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采用DSS造模之后,小鼠体质量减轻,肛门出血以及结肠充血水肿严重,表示结肠炎造模成功;采用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治疗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降低,结肠长度缩短和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减轻,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因此,苦豆子生物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较好。以上试验说明苦豆子种子化学物质种类丰富,营养价值极高。此外,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苦豆子在农业和医用方面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王朋磊[7](2021)在《草木樨低香豆素第二次轮回选育及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木樨(Melilotus)作为广泛种植的豆科类牧草,具有重要饲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目前主要栽培种有黄花草木樨(M.officinalis)和白花草木樨(M.albus)。降低草木樨中香豆素含量可以有效提高该物种的饲用价值。本团队自2011年以来,从国内外引进101份草木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创制选育出多份优异草木樨半同胞家系。2014-2015年对草木樨半同胞家系开展了第一次轮回选择,对创制出的草木樨半同胞家系进行产量、香豆素含量等6个性状综合评价。但要想育成稳定的新品种,有必要开展多次轮回选择。研究以团队选育草木樨半同胞家系为材料,进行第二次轮回选择,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草木樨品质性状及香豆素测定的快速预测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成了草木樨半同胞家系第二次轮回选择。利用第一次轮回选育获得半同胞家系材料,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各25份,在甘肃省的榆中县和临泽县进行了连续两年的产量、品质、香豆素含量等性状测定,研究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草木樨半同胞家系间株高、干重、纤维、香豆素含量等性状具有显着的基因型变异(P<0.01),干重、株高、茎粗等两地点间存在显着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P<0.01);经过第二次轮回选择后,根据基因型方差计算的干重与株高的遗传增益较高。香豆素与干重、株高、茎粗、纤维等呈负相关关系,与粗蛋白呈正相关关系;干重、株高等产量性状又与各品质性状有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模式分析通过图像化的形式表明各农艺性状的关系并将不同半同胞家系的综合表现进行汇总。聚类分析将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都聚为4个组,黄花草木樨表现最好的为第2组,平均干重和株高均最高,分别为138.70 g,129.05 cm,香豆素含量0.44%,为4组中的最低。白花草木樨中第4组表现最好,具有较高的干重、株高、粗蛋白且香豆素含量最低,平均干重为106.74 g,株高为110.36 cm,平均香豆素含量为0.35%。这些表现较好的材料将用于后续草木樨新品种的选育工作。2.建立了草木樨品质及香豆素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和测定技术。分别从甘肃省榆中县和临泽县采集草木樨中间育种材料225份,黄花草木樨和白花草木樨各100份用于定标材料,25份混合材料用于模型的外部验证。通过定标材料的近红外光谱和性状的化学值结合,利用最小二乘法(PLS)等数学计量方法,建立了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香豆素(Cou)5个性状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发现200份定标样品各性状化学值范围如下:CP 7.97%-13.49%、ADF 19.23%-48.19%、NDF433.11%-54.99%、ADL 3.52%-12.03%、Cou 0.13%-1.1%,所测性状具有较宽广的分布范围,样品选择适合,满足建模条件。建立的CP、NDF、ADF、ADL、Cou等性状的预测模型定标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0.90、0.89、0.78、0.87;预测标准偏差(SEC)分别为:0.987、1.416、1.264、0.521、0.072。通过外部样品数据进一步验证结果发现,建立5个性状的预测模型中Cou和NDF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ADL模型预测效果相比其他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草木樨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空间,为后续草木樨的香豆素及品质的快速测定奠定了基础。

裴亚斌[8](2020)在《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的耦合效应及耦合机制》文中指出甘南高寒牧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气候和热量条件限制,人工草地均在春季种植,为一年一熟制。甘农2号小黑麦抗寒性强,秋季播种后可在甘南高寒牧区安全越冬,刈割期提前至6月中旬,因此可在小黑麦生长后期套作式复种不同的饲草,来增加单位面积草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但秋播小黑麦套作式复种不同作物后,耦合效应不同。为明确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的耦合效应,以及存在耦合效应的机制,本试验研究了秋播小黑麦与不同复种作物耦合对草地生产力、营养价值、光合性能、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饲草不同种植模式(小黑麦套作式复种箭筈豌豆、50%春播小黑麦混播50%箭筈豌豆、小黑麦秋季单播、箭筈豌豆春季单播、燕麦春季单播)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行秋播小黑麦复种1行箭筈豌豆时,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效应较好,干草产量最高(14.06 t·hm-2),CP产量最高(1.90 t·hm-2),收获的饲草营养价值适中。该复种模式的纯收益为6286元·hm-2,但显着低于50%小黑麦×50%箭筈豌豆处理的纯收益(11011元·hm-2)。2.研究秋播小黑麦复种不同饲草(50%小黑麦×50%箭筈豌豆、40%黑麦×60%箭筈豌豆、50%燕麦×50%箭筈豌豆、小黑麦单播、黑麦单播、燕麦单播、箭筈豌豆单播)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3行秋播小黑麦复种2行作物时,50%燕麦×50%箭筈豌豆与秋播小黑麦的耦合效应最好,总干草产量最高(17.20 t·hm-2);7个复种作物中,50%燕麦×50%箭筈豌豆的干草产量最高(5.94 t·hm-2),营养价值适中,综合评价最好(0.8076)。3.从复种作物的光合性能看,50%燕麦混播50%箭筈豌豆和50%小黑麦混播50%箭筈豌豆的光合性能相近,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适中,水分利用率较高。因此,与秋播小黑麦耦合效应较好。相对而言,50%燕麦混播50%箭筈豌豆与秋播小黑麦的耦合效应更好。4.从土壤养分看,秋播小黑麦复种50%燕麦×50%箭筈豌豆后,土壤pH值最低,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可供复种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较多,因此二者的耦合效应最好。5.从土壤酶活性看,秋播小黑麦复种50%燕麦×50%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后,土壤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土壤脲酶活性仅次于箭筈豌豆单播处理,因此具有较好的耦合效应。综上所述,秋播小黑麦复种50%燕麦×50%箭筈豌豆后,光合性能较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土壤酶活性较强,因此耦合效应最好。

梅错[9](2020)在《箭筈豌豆毛状根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是豆科(Leguminosae)野豌豆属(Vicia)一年生牧草和绿肥作物,具有营养价值高、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和耐寒性能突出等特点。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箭筈豌豆遗传转化体系尚未见报道,这严重制约了对其基因功能验证和分子育种等方向的研究。因此,箭筈豌豆遗传转化体系亟需建立并优化。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可诱导植物伤口处产生毛状根,其介导的毛状根体系已成功应用于大豆(Glycine max)、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和紫花苜蓿(M.sativa)等豆科植物,但目前尚无箭筈豌豆的毛状根体系相关的报道。本文通过3种实验方法首次建立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箭筈豌豆毛状根遗传转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毛苕子(V.villosa)等13种豆科牧草的毛状根转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切根侵染法:该方法选择在4 d龄的兰箭3号幼苗上切去3 mm的根尖,其余部分用作外植体,利用发根农杆菌菌株包裹兰箭3号外植体的伤口部位进行侵染,侵染3 d5 d后外植体伤口周围会产生转基因的毛状根。该方法可以在毛状根中检测到GUS、GFP和YFP报告基因,ARqua1和K599两种菌株均可诱导出毛状根产生,兰箭3号的毛状根诱导率为90%和99%,阳性毛状根的转化率为60%和80%;此外,根据GUS染色结果筛选出了最适合侵染箭筈豌豆的ARqua1菌株。还将此方法成功应用到其他3个箭筈豌豆亚种(V.sativa subsp.nigra),箭筈豌豆亚种阳性毛状根转化率分别为66%、68%和82%。2.刺穿侵染法:该方法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刺穿5 d龄的兰箭3号幼苗下胚轴,并在下胚轴的伤口处涂抹发根农杆菌菌糊进行侵染并诱导毛状根产生,侵染后7 d左右即可产生转基因的毛状根,此方法的毛状根诱导率和阳性转化率均可以达到43%。3.划伤浸染法:该方法通过分离和划伤兰箭3号幼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作为外植体,利用发根农杆菌菌液浸染外植体,在诱导和共培养2 d后可发现部分下胚轴膨大且附近有毛状根产生。通过比较分析,在ARqua1农杆菌菌液OD600值为0.4和共培养时间为3 d的条件下对毛状根的诱导效率最高,毛状根诱导率和阳性转化率分别为60%和55%。4.根据箭筈豌豆的研究结果,采用切根侵染法和ARqua1菌株的毛状根诱导效率最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其他13种豆科牧草的毛状根转化体系,包括毛苕子(V.villosa)、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红三叶(T.pratense)、黄羽扇豆(Lupinus luteus)、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沙打旺(A.adsurgens)、紫花苜蓿(M.sativa)、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和细枝岩黄芪(Hedysarum scoparium),13种豆科牧草的毛状根阳性转化率为10%75%。本研究中提及的3种方法具有转化效率高和转化周期短的优点,对箭筈豌豆根系发育、共生固氮和离子吸收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还可以为箭筈豌豆和其他13种豆科牧草的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杨叶华[10](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紫花苕绿肥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花苕绿肥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红三叶变异类型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三叶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
    1.2 红三叶育种研究现状
    1.3 红三叶利用价值研究
        1.3.1 红三叶饲用价值的研究
        1.3.2 红三叶药用价值的研究
        1.3.3 红三叶园林价值的研究
        1.3.4 红三叶生态价值的研究
        1.3.5 红三叶其它价值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植物学特征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根系测定指标及方法
        2.3.2 茎和叶测定指标及方法
        2.3.3 花和种子测定指标及方法
        2.3.4 株高测定
        2.3.5 冠幅测定
        2.3.6 分枝数测定
        2.3.7 茎叶比测定
    2.4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物候期观测
        2.4.2 生长速度观测
        2.4.3 再生特性测定
        2.4.4 越冬率的测定
        2.4.5 草产量的测定
        2.4.6 种子产量的测定
    2.5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饲用价值测定指标及方法
        2.5.1 粗蛋白(CP)测定
        2.5.2 粗脂肪(EE)测定
        2.5.3 酸性洗涤纤维(AND)测定
        2.5.4 中性洗涤纤维(NDF)测定
        2.5.5 粗灰分(Ash)测定
        2.5.6 干物质(DM)测定
    2.6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活性成分测定指标及方法
        2.6.1 不同物候期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2.6.2 不同生长部位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2.6.3 不同变异类型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调查
    3.2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植物学特征
        3.2.1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根的鉴定筛选
        3.2.2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茎和叶的鉴定筛选
        3.2.3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花和种子的鉴定筛选
        3.2.4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株高的观测
        3.2.5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冠幅的比较
        3.2.6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分枝数测定
        3.2.7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茎叶比测定
    3.3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
        3.3.1 物候期观测
        3.3.2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生长速度观测
        3.3.3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再生特性测定
        3.3.4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越冬率的测定
        3.3.5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单株草产量的测定
        3.3.6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单株种子产量的测定
        3.3.7 草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饲用价值
        3.4.1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粗蛋白比较研究
        3.4.2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干物质比较研究
        3.4.3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粗脂肪比较研究
        3.4.4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粗灰分比较研究
        3.4.5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酸性洗涤纤维比较研究
        3.4.6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中性洗涤纤维比较研究
        3.4.7 不同生长年限红三叶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3.4.8 不同变异类型红三叶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3.5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活性成分研究
        3.5.1 红三叶异黄酮定量分析方法考察
        3.5.2 红三叶不同物候期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3.5.3 红三叶不同生长部位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3.5.4 红三叶不同变异类型异黄酮含量变化
        3.5.5 红三叶异黄酮含量和单株种子产量动态变化
4 讨论
    4.1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特征特性
    4.2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农艺性状及生产性能
    4.3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饲用价值
    4.4 红三叶表型变异类型的活性成分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冬箭筈豌豆种质生产性能与耐盐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冬箭筈豌豆研究进展
        1.1.1 冬箭筈豌豆品种选育
        1.1.2 冬箭筈豌豆栽培利用
        1.1.3 冬箭筈豌豆种质资源的评价
    1.2 豆科牧草耐盐性研究
        1.2.1 耐盐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
        1.2.2 冬箭筈豌豆耐盐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冬箭筈豌豆的种植概况和农艺性状观测
        2.2.1 冬箭筈豌豆农艺性状评价
    2.3 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2.3.1 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评价指标
    2.4 冬箭筈豌豆苗期耐盐性评价
        2.4.1 冬箭筈豌豆幼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冬箭筈豌豆生育期
    3.2 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间生产性能
        3.2.1 不同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主要性状的基本统计
        3.2.2 不同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的差异性分析
        3.2.3 冬箭筈豌豆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3.2.4 逐步回归分析
        3.2.5 主成分分析
        3.2.6 冬箭筈豌豆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排序
    3.3 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研究
        3.3.1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发芽势的影响
        3.3.2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发芽率的影响
        3.3.3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发芽指数的影响
        3.3.4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活力指数的影响
        3.3.5 不同盐浓度下冬箭筈豌豆种子根长与芽长的变化
        3.3.6 不同盐浓度冬箭筈豌豆萌发期各指标的耐盐系数及各指标的其相关性分析
        3.3.7 不同盐浓度下冬箭筈豌豆萌发期耐盐性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3.4 冬箭筈豌豆幼苗期耐盐性研究
        3.4.1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生长速率的影响
        3.4.2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地上部分鲜重的影响
        3.4.3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地下部分鲜重的影响
        3.4.4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4.5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叶绿素含量变化
        3.4.6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4.7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3.4.8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3.4.9 盐胁迫下冬箭筈豌豆幼苗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4.10 幼苗期12份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耐盐系数及其相关性分析
        3.4.11 幼苗期12份冬箭筈豌豆种质材料耐盐系数主成分分析及耐盐性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冬箭筈豌豆生育期
    4.2 冬箭筈豌豆材料间的生产性能
    4.3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萌发期的影响
    4.4 盐胁迫对冬箭筈豌豆幼苗期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生态生物学
    1.2 苜蓿品种适应性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萌发期耐寒性研究
        1.3.2 幼苗期耐寒性研究
        1.3.3 形态结构与抗寒性
        1.3.4 秋眠性与抗寒性
        1.3.5 根系性状与抗寒性
        1.3.6 抗寒基因表达研究
        1.3.7 转录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萌发期耐寒性
        2.3.2 幼苗期耐寒性
        2.3.3 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
        2.3.4 越冬期根系生理
        2.3.5 越冬后期根系性状
        2.3.6 转录组测序分析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萌发期种子对低温的响应
        3.1.1 恒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3.1.2 变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3.1.3 萌发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3.2 幼苗期生理及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3.2.1 苜蓿幼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3.2.2 幼苗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3.2.3 抗寒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3.3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3.3.1 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
        3.3.2 耦合作用及相关性分析
        3.3.3 光合荧光特性
    3.4 越冬期根系生理对低温的响应
        3.4.1 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3.4.2 根系膜系统及酶活性变化
        3.4.3 根系抗寒性综合评价
    3.5 越冬后期的根系构成
        3.5.1 根颈直径、入土深度及主根直径
        3.5.2 侧根数、侧根直径、位置及根颈干重
        3.5.3 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及根尖数
        3.5.4 根颈体积和表面积
        3.5.5 地下生物量
        3.5.6 根系构成与耐寒相关性分析
    3.6 转录组分析
        3.6.1 测序及数据组装
        3.6.2 功能注释
        3.6.3 DEGs鉴定
        3.6.4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3.6.5 转录因子
        3.6.6 qRT-PCR验证
4 讨论
    4.1 萌发期苜蓿抗寒性
    4.2 幼苗期苜蓿抗寒性
    4.3 生长期苜蓿抗寒性
        4.3.1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4.3.2 光合荧光特性与抗寒性
    4.4 苜蓿根系生理与抗寒性
    4.5 苜蓿根系构成与抗寒性
    4.6 转录组分析
        4.6.1 抗氧化系统与抗寒性
        4.6.2 转录因子参与抗寒性
        4.6.3 激素信号转导与抗寒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西北半干旱区不同光合型草种混播对饲草生产性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C_3与C_4植物生理特性的差异
        1.2.2 混播模式的研究
        1.2.3 混播种间竞争的研究
        1.2.4 混播草地生产力的研究
        1.2.5 混播饲草品质的研究
        1.2.6 混播土壤化学特性的研究
        1.2.7 混播土壤生物性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光合型饲草混播种间竞争和共存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饲草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2.1.5 种间关系计算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地上生物量和土地当量比
    2.3 混播组合较单播增产率和组分增产贡献率
    2.4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相对产量
    2.5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竞争比率和侵袭力
    2.6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组分贡献变化率
    2.7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光合型饲草混播对饲草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饲草营养品质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粗蛋白含量
    3.3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粗脂肪含量
    3.4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粗灰分含量
    3.5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3.6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饲草饲喂价值
    3.7 不同混播组合饲草品质增加率
    3.8 不同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饲草营养品质相关分析
        3.8.1 C_3+C_3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饲草营养品质的相关分析
        3.8.2 C_3+C_4混合模式下生物量与饲草营养品质的相关分析
        3.8.3 不同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饲草营养品质的相关分析
    3.9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光合型饲草混播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土壤化学性状测定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有机质
    4.3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全氮
    4.4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全磷
    4.5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全钾
    4.6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碱解氮
    4.7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速效磷
    4.8 不同混播模式和组合的土壤速效钾
    4.9 不同混播组合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率
    4.10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光合型饲草混播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5.1.2 供试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土壤化学性状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 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
    5.4 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5 不同混播模式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6 不同混播组合土壤酶活性增加率
    5.7 不同混播模式生物量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分析
        5.7.1 C_3+C_3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分析
        5.7.2 C_3+C_3混播模式下生物量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分析
    5.8 讨论
第六章 不同饲草混播模式效应的综合评价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6.1.2 供试材料
        6.1.3 试验设计
        6.1.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6.2 不同单播与混播草地综合评价
        6.2.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6.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6.2.3 计算关联度及排序
    6.3 评价分析混播较单播的增加率
        6.3.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6.3.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6.3.3 计算关联度及排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项目来源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6)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苦豆子资源分布、药理活性、毒性及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1.1 苦豆子在我国的资源分布
        1.2 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2.3 挥发油化合物
        1.2.4 氨基酸类
        1.2.5 其他成分
        1.3 苦豆子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
        1.3.1 传统溶剂提取
        1.3.2 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
        1.3.3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
        1.3.4 离子交换法
        1.3.5 大孔树脂吸附法
        1.4 苦豆子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
        1.4.1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1.4.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抑菌和抗炎作用
        1.4.5 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1.5 苦豆子生物碱的毒性作用研究
        1.6 苦豆子在农业及医药方面的应用
        1.6.1 抑菌和杀虫作用
        1.6.2 植物源农药
        1.6.3 绿肥植物
        1.6.4 饲用
        1.6.5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试验研究
    第二章 苦豆子豆籽油与生物碱成分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苦豆子种子化学成分系统预试
        2.2.2 苦豆子豆籽油的提取
        2.2.3 苦豆子种子浸膏和生物碱的提取
        2.2.4 薄层色谱分析
        2.2.5 GC-MS检测
        2.3 试验结果
        2.3.1 苦豆子种子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结果
        2.3.2 苦豆子豆籽油与浸膏的提取结果
        2.3.3 苦豆子豆籽油和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分析结果
        2.3.4 苦豆子豆籽油GC-MS检测结果
        2.3.5 苦豆子种子碱性二氯甲烷部分GC-MS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苦豆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3.2.2 矿物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方法
        3.2.3 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测定方法
        3.2.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3.2.5 试验数据处理
        3.3 试验结果
        3.3.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3.2 矿物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结果
        3.3.3 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测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苦豆子种子急性毒性试验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样品
        4.1.2 实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数据处理
        4.4 试验结果
        4.4.1 苦豆子种子醇浸膏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4.2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药品
        5.1.2 实验动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与分组给药
        5.2.2 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
        5.2.3 小鼠结肠长度变化测定
        5.2.4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5.2.5 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
        5.2.6 试验数据处理
        5.3 试验结果
        5.3.1 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造模结果
        5.3.2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体质量和DAI的影响
        5.3.3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5.3.4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黏膜损伤治疗情况
        5.3.5 苦豆子种子生物碱对小鼠结肠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草木樨低香豆素第二次轮回选育及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草木樨简介及研究进展
        2.1.1 草木樨生物学特性
        2.1.2 草木樨利用价值
        2.1.3 草木樨的栽培与利用
        2.1.4 草木樨饲喂及加工
    2.2 香豆素概述
    2.3 草木樨中香豆素研究进展
    2.4 近红外技术研究进展
        2.4.1 近红外技术原理
    2.5 近红外技术在牧草品质测定的应用
    2.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7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草木樨半同胞家系的第二次轮回选择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设计
        3.2.4 测定性状及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草木樨半同胞家系方差分析
        3.3.2 草木樨各农艺性状表型相关性分析
        3.3.3 草木樨各农艺性状的模式分析
        3.3.4 草木樨各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3.4 讨论
第四章 草木樨品质性状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3 品质性状化学值的测定
        4.2.4 光谱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性状的化学值分析
        4.3.2 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4.3.3 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的耦合效应及耦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复种模式研究
        2.1 平作式复种
        2.2 套作式复种
        2.3 复种作物的选择
    3 耦合效应研究
    4 光合性能研究
    5 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研究
        5.1 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5.2 土壤酶活性研究
    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6.1 研究目的意义
        6.2 研究内容
        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的耦合效应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纯收益的计算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对饲草营养价值的影响
        2.2.1 CP含量
        2.2.2 ADF和 NDF含量
        2.3 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对饲草CP产量的影响
        2.4 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5 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3.1 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对草产量、经济效益及纯收益的影响及原因
        3.2 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对饲草营养价值和CP产量的影响及原因
        3.3 秋播小黑麦与箭筈豌豆耦合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原因
    4 小结
第三章 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与不同复种作物的耦合效应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播小黑麦的草产量及营养价值
        2.1.1 生产性能
        2.1.2 营养价值
        2.2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的耦合效应
        2.2.1 株高
        2.2.2 枝条数
        2.2.3 干草产量
        2.2.4 CP产量
        2.2.5 营养价值
        2.3 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原因
        3.2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复种作物营养价值的影响及原因
    4 小结
第四章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的光合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2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耦合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2.3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2.4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2.5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2.6 光合参数相关性分析
        2.7 光合性能综合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1.1 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
        2.1.2 土壤全效养分含量
        2.1.3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2.2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2.3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2.4 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箭筈豌豆毛状根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箭筈豌豆的研究进展
        2.1.1 豆科牧草的应用价值简介
        2.1.2 箭筈豌豆的应用价值研究
        2.1.3 箭筈豌豆的生物学研究
    2.2 发根农杆菌的研究概况
        2.2.1 发根农杆菌简介
        2.2.2 发根农杆菌的应用
        2.2.3 毛状根技术的研究概况
    2.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2.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切根侵染法诱导箭筈豌豆毛状根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
        3.1.3 常用实验方法
        3.1.4 切根侵染法诱导兰箭3号毛状根
        3.1.5 毛状根的阳性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兰箭3号毛状根的产生及阳性检测结果
        3.2.2 不同菌株对兰箭3号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3.2.3 切根侵染法在3个亚种上的应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刺穿侵染法诱导箭筈豌豆毛状根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刺穿侵染法诱导兰箭3号毛状根
        4.1.3 GUS染色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毛状根的产生与GUS染色结果
        4.2.2 不同菌株对箭筈豌豆的毛状根诱导效率的影响
        4.2.3 不同箭筈豌豆品种的毛状根转化效率比较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划伤浸染法诱导兰箭3号毛状根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划伤浸染法诱导兰箭3号毛状根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毛状根的产生与GUS染色
        5.2.2 农杆菌浓度对毛状根诱导效率的影响
        5.2.3 共培养时间对毛状根诱导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毛苕子等13种豆科牧草毛状根体系的建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
        6.1.3 切根侵染法诱导毛苕子等13种豆科牧草的毛状根
        6.1.4 毛状根阳性检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毛状根的产生及阳性检测
        6.2.2 毛苕子等13种牧草毛状根的阳性转化率统计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8.2 数据分析
    8.3 结果分析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试验设计
        9.1.3 测定方法
    9.2 数据分析
    9.3 结果分析
        9.3.1 绿肥腐解特征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四、紫花苕绿肥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施肥对冬闲稻田紫花苜蓿生长及苜蓿绿肥对轮作水稻产量的影响[J]. 李凤杰,于晨,马力,周鹏,安渊. 草业科学, 2021(10)
  • [2]红三叶变异类型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D]. 马一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冬箭筈豌豆种质生产性能与耐盐性评价[D]. 王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D]. 王晓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西北半干旱区不同光合型草种混播对饲草生产性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D]. 李兴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6]苦豆子种子成分分析与毒性评价及生物碱抗小鼠结肠炎的作用研究[D]. 苏永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草木樨低香豆素第二次轮回选育及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技术的研究[D]. 王朋磊. 兰州大学, 2021(11)
  • [8]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的耦合效应及耦合机制[D]. 裴亚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9]箭筈豌豆毛状根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验证[D]. 梅错. 兰州大学, 2020
  • [10]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苦豆子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类型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上一篇:汇泉茶古文献记述
下一篇:B超在药流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