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梅,刘晓东,张志利[1](2021)在《原发性面肌痉挛采用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治疗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56例, 性别、年龄不限, 病史2个月~20年,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组(PRF组)和神经阻滞组(NB组), 每组28例。PRF组采用茎乳孔区面神经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治疗(2 Hz、20 ms), 初始脉冲射频场强为40 V, 治疗温度42 ℃, 逐渐增加至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场强直至960 s, 再推注神经消炎液3 ml(2%盐酸利多卡因1 ml, 复方倍他米松磷酸钠0.5 ml, 甲钴胺溶液0.5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3 ml)结束。NB组采用面神经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 面神经阻滞给予消炎镇痛液3 ml, 每5日注射1次, 共3次;星状神经节阻滞给予含甲钴胺0.5 mg的0.5%利多卡因共8 ml, 每日阻滞1次, 左右交替各5次。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1个月、3个月、6个月时Cohen分级, 并计算治愈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SF-36)、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B组比较, PRF组治疗后15 d、1个月、3个月、6个月Cohen分级明显降低, 治愈率分别为96%、93%、86%、79%, NB组相同时点治愈率为54%、39%、32%、25%, PRF组治愈率均高于NB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均<0.05), 但PRF组一般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总测量指标明显高于NB组(P均<0.05), 且复发率明显低于NB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局部感染、周围血肿、神经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对原发性面肌痉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可安全用于临床。
张蕴,何敏芝,周宁宁,王昊,滕月萍[2](2021)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 其中48例采取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并作为对照组, 另48例采取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并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疗效。比较两组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疼痛和手术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评分、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及总体疗效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3年和5年, 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严重程度分别是[(0.55±0.39)分和(0.94±0.61)分, t=7.572, P=0.011], [(0.81±0.61)分和(1.19±0.83)分, t=7.513, P=0.012]和[(1.13±0.65)分和(1.55±0.91)分, t=7.837, P=0.010]分;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分别是[(0.39±0.28)分和(0.67±0.49)分, t=7.290, P=0.014], [(0.65±0.37)分和(0.94±0.55)分, t=7.353, P=0.013]和[(0.80±0.35)分和(1.13±0.64)分, t=7.475, P=0.012]分;总体疗效为两类疼痛和手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 分别是[(0.72±0.35)分和(1.33±0.56)分, t=7.701, P=0.009]分, [(1.21±0.49)分和(1.78±0.70)分, t=7.580, P=0.011]分和[(1.46±0.55)分和(2.24±1.03)分, t=8.026, P=0.007]分;观察组上述三项评分在1年, 3年和5年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 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疼痛缓解持续时间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温稀超,付美娟,吴文松,曾昭穆,郑克彬[3](2021)在《3D打印技术在脑神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神经疾病是一类以颜面部疼痛、肌肉痉挛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疾病。绝大多数脑神经疾病的最佳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行业具有广阔前景,目前在脑神经疾病的诊疗方面主要应用为通过制作颅脑模型和手术导航,为个体化诊疗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这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手术治疗方案,以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手术效果。此外,这一技术使颅内复杂结构变得直观可视化,能够为神经外科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性学习机会,有助于脑神经疾病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
黄冰,吴丹,杜鑫丹,林慧丹,占恭豪,姚明[4](2021)在《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射频热凝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比观察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与单针射频热凝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丽水中心医院疼痛科、杭州市红会医院疼痛科、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舌咽神经痛患者共19例,以抛硬币法随机分入单针单极射频治疗组即单针组(n=10)和双针双极射频治疗组即双针组(n=9)。全部患者均于CT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术前设计的治疗靶点,单针组穿刺至患侧茎突中点后缘,双针组则用两根射频针分别穿刺至茎突中内、中外1/3交界处后缘。随后用50 Hz、2 Hz频率电流(0.5~1)mA进行测试,咽部有异感而无迷走神经、副神经受激惹征象时,给予90 ℃、180~300 s射频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深度与角度、治疗操作时间和首次治疗的有效率,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靶点,两组患者穿刺深度、穿刺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针组治疗操作时间[65.5(58.5,114.7)]min较双针组治疗操作时间[55.9(43.6,84.3)]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8,P<0.05);首次治疗后单针组和双针双极射频组疗效优良率[50%(5/10例)]比[77.8%(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5)。结论 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射频治疗舌咽神经痛,效果优于单针单极射频治疗,双针双极射频能缩短操作时间,还能提高对舌咽神经痛射频治疗的有效率。
黄冰,杜鑫丹,黄浩,林慧丹,姚明,张利,费勇,谢可越[5](2020)在《CT引导下茎乳孔穿刺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技巧与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 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2例, 年龄、性别不限, 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卧位, 以CT对茎乳孔区进行层厚3 mm扫描, 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 然后沿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孔, 用2 Hz低频电流(0.1~0.8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行标准射频治疗。期间连续观察患者鼓腮、闭眼情况, 一旦患者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随访观察近、远期疗效与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孔, 其中33例患者用0.1~0.8 m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 9例患者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8 mA以下电流测试出阳性结果。经标准射频治疗, 平均(81.2±6.4)℃, 终止于该周期的第(24.4±4.7)s。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均完全消失, 但均遗留Ⅱ~Ⅲ级面瘫;未见面部血肿, 无颅内出血、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1~15个月, 有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9、11、12个月时出现面肌痉挛复发。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法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 但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 熟悉茎乳孔解剖, 掌握操作技巧可避免严重面瘫发生。
钱一涛[6](2020)在《157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收集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neuralgia,PTN)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术中确定的责任血管、显微镜下操作时间等,探索这些指标与预后是否存在差异,研究MVD治疗PTN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本回顾性研究采取严格入组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00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且由同一术者主刀行微血管减压术的15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Barrow神经研究所疼痛评分(the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Pain Score,BNI score)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间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收集整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疼痛侧、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病程、术前BNI得分(Ⅴ)、术前外科手术治疗干预、术中确定的责任血管、显微镜下操作时间、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等资料,术后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术后44.2个月。预后定义:术后BNI得分Ⅰ定义为治愈(疼痛消失);BNI得分Ⅱ为有效;Ⅲ-Ⅴ为MVD治疗无效。随访时间点BNI得分Ⅰ定义为治愈(疼痛消失);BNI得分Ⅱ为有效;BNI得分Ⅰ、Ⅱ均认为疼痛缓解;BNI得分Ⅰ、Ⅱ变为Ⅲ-Ⅴ(随访时间点)为复发。近远期定义:近期为术后即刻,远期为术后不少于一个月。根据近期疗效将所有病例分为近期治愈组和近期未治愈组,对上述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根据远期疗效分为远期疼痛缓解组和远期疼痛未缓解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0.15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采用同样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索影响复发时间的因素,绘制了影响因素的Kaplan-Meier曲线。使用SPSS21.0及RStudio(Version 1.2.50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认为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157例患者中女性患者98例(62.4%),男性患者59例(37.6%);手术时平均年龄61.61±10.26岁;病程平均56.62±47.93个月;左侧疼痛的有65例(41.4%),右侧疼痛的有92例(58.6%);合并高血压病的有71例(45.2%);合并糖尿病的有8例(5.1%);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方面,V1有4例(2.5%),V2有22例(14.0%),V3 有 49 例(31.2%),V1+V2 有 15 例(9.6%),V1+V3 有 2 例(1.3%),V2+V3 有 54 例(34.4%),V1+V2+V3 有 1 1 例(7.0%);术前 BNI 得分为Ⅲ、Ⅳ和Ⅴ分别有2例(1.3%)、56例(35.7%)和99例(63.0%);术前有外科治疗干预有25例(15.9%);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有110例(70.1%),责任血管为动脉和静脉有41例(26.1%),责任血管为单纯静脉有6例(3.8%);显微镜下操作时间平均为93.94±41.65分钟。近期治愈率为84.7%,近期缓解率为95.5%,无效率为4.5%,远期治愈率为59.9%,远期缓解率为67.5%,复发率为28.7%。2.统计学结果:近期治愈组(n=133)和近期未治愈组(n=24),单因素分析结果:责任血管为单纯静脉的P值为0.016<0.05,其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远期疼痛缓解组(n=106)和远期疼痛未缓解组(n=51),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70岁、术前BNI得分(V)、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SCA+PV、SCA+AICA的P值<0.15,将这些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这些指标和远期疼痛缓解无明显差异(P>0.05)。复发组(n=45)和非复发组(n=112),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70岁、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岩静脉、SCA+PV的P值<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70岁的P值=0.012<0.05。复发时间影响因素的Kaplan-Meier曲线显示女性较男性更早复发(P=0.048<0.05),中位复发时间为360天。结论:1.微血管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短期的治愈率和缓解率均较高。2.责任血管为单纯静脉是影响MVD术后近期治愈率差异的因素,责任血管数目不是影响近期治愈率差异的因素。3.责任血管类型和数目不是影响MVD治疗PTN远期疼痛缓解率差异的因素。4.责任血管的类型和数目不是影响MVD术后疼痛复发率差异的因素。5.疼痛复发大部分在5年内出现,女性较男性更早复发。6.年龄(手术时)≥70岁为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
朱纯平[7](2020)在《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40例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接受了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进行随访的临床资料。通过ITK-SNAP 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脑脊液(CSF)体积,从而来测量后颅窝大小。患者术前、术后状态主要根据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Cohen评估量表来评估。结果:术前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为:30例得10分,8例得9分,2例得8分。术前科恩量表得分为:14例得4分,26例得3分。术中,我们发现18例患者(45%)有环形椎基底动脉,这被认为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术后,有30例患者(75%)的巴罗神经病学会评分极好(T=2)。术后有28名患者(70%)的面肌痉挛症状完全解除。在随访期间(术后12-110个月),没有发现复发和新发脑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按照责任血管分组,发现椎基底动脉组患者的后颅窝体积比非椎基底动脉组平均值明显要小。在椎基底动脉分组中,18例患者(100%)的首发症状均表现为面肌痉挛;而在非椎基底动脉分组22名患者中,仅有6名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为面肌痉挛(p<0.05)。椎基底动脉分组中的4名患者和非椎基底动脉分组中的所有22名患者的术前Cohen评估量表得分为3(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通常具有较窄和较小的后颅窝,并且有环形椎基底动脉作为责任动脉;此外,椎基底动脉受累的患者往往会首先出现面肌痉挛症状,并且症状比非椎基底动脉受累患者更为严重;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同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手术方法。
黄冰,林慧丹,杜鑫丹,蒋佩龙,张利,江卫泽,黄浩,孙军锋,费勇,谢可越,姚明[8](2019)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嘉兴学院附属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自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2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27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准确穿刺至患侧茎乳孔,其中21例患者用0.5 mA以下电流能诱发患侧面肌出现与电刺激相同频率抽动,6例患者经调整穿刺针尖位置后也用0.5 mA以下电流诱发患侧面肌出现与电刺激相同频率抽动。1例患者以异常肌电反应(AMR)波消失为治疗结束标准,术后面肌痉挛部分缓解,无面瘫;26例患者以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眼睑稍费力为治疗结束标准,术后面肌痉挛均治愈,但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瘫(House-Brackmann分级Ⅱ级18例,Ⅲ级8例)。随访患者2~12个月,无面肌痉挛复发及面瘫加重现象。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但会出现轻度面瘫。
黄冰[9](2019)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文中认为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间的13例确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充分术前准备后于吸氧并生命体征监护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患侧向上侧卧位,CT拍摄病人头部定位像后对茎乳孔区进行层厚3 mm轴位扫描,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然后于CT引导下按所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患侧茎乳孔,用2 Hz低频电流(0.1~0.5 mA)测试出面部抽动后依次行70℃30s、75℃30 s、80℃30 s、85℃30 s、90℃30 s标准连续射频,期间连续观察病人鼓腮、闭眼情况,一旦病人患侧鼓腮稍漏气、闭眼时下睑稍费力即结束治疗,或以术中面神经异常肌电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AMR)消失为治疗结束标准。观察穿刺角度与深度、穿刺操作时间,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近、远期效果。结果:所有病人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茎乳孔,其中9例病人用0.1~0.5m A电流可测试出面肌抽动,4例病人经调整针尖位置也于0.5 mA电流测试出满意效果,经标准射频(平均83.8℃20.9s)后12例病人面肌痉挛完全消失,但遗留II-III级面瘫;1例以AMR波形消失为治疗结束标准者仅部分缓解,但无面瘫;无面部血肿、无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3~10个月,无复发及面瘫加重。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可有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但会出现轻度面瘫。
鄢毅[10](2019)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与卵圆孔联合圆孔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CT引导下经卵圆孔入路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与卵圆孔联合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并行术后2年疗效随访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诊断为(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70人,随机分为CT引导下经卵圆孔入路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GRF)组和CT引导下卵圆孔联合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SRF)组,分别行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疼痛评价表(BNI)评估患者术后疗效,观察术后第1天有效率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术后2年疗效随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手术疗效,并观察术后2年患者复发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差异。(2)GRF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高于S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GRF组、SRF组术后第1天总有效率分别为77.14%、9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GRF组Ⅱ支、GRF组Ⅲ支、SRF组Ⅱ支、SRF组Ⅲ支术后第1天有效率分别为77.14%、100.00%、100.00%、97.14%,四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RF组Ⅱ支术后第1天有效率与GRF组Ⅲ支、SRF组Ⅱ支、SRF组Ⅲ支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术后2年手术疗效生存曲线GRF组与SRF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GRF组Ⅲ支与SRF组Ⅲ支、GRF组Ⅲ支与SRF组Ⅱ支术后2年手术疗效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GRF组、SRF组术后2年总复发率分别为25.92%、5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GRF组Ⅱ支、GRF组Ⅲ支、SRF组Ⅱ支、SRF组Ⅲ支术后2年复发率分别为14.81%、18.51%、39.39%、48.48%,四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RF组Ⅱ支与SRF组Ⅱ支、GRF组Ⅱ支与SRF组Ⅲ支、GRF组Ⅲ支与SRF组Ⅲ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SRF组颜面部肿胀发生率高于G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支感觉麻木发生率SRF组低于G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2年内复发率低于圆孔联合卵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但术后即时有效率低于圆孔联合卵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且圆孔联合卵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圆孔联合卵圆孔选择性周围神经射频热凝术因其定位准确,高选择性,高安全性,是治疗(Ⅱ+Ⅲ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可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3D打印技术概述 |
| 1.1 3D打印技术原理 |
| 1.2 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 |
| 2 脑神经疾病相关3D打印模型的分类 |
| 2.1 3D打印颅脑模型 |
| 2.2 3D打印手术导航模板 |
| 3 3D打印技术在脑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
| 3.1 3D打印个性化模型指导脑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 |
| 3.1.1 3D打印个性化模型指导MVD |
| 3.1.2 3D打印个性化模型指导PBC |
| 3.1.3 3D打印个性化模型指导射频热凝术 |
| 3.2 3D打印个性化模型应用于教学培训 |
| 4 小 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对象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 2. 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分支 |
| 3. 术中责任血管情况 |
| 4. 术中显微镜下操作时间情况 |
| 5. 并发症 |
| 6. 手术疗效 |
| 7. 术后复发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1. MVD治疗PTN的疗效 |
| 2. MVD术后疼痛复发 |
| 3. 显微镜下操作时间 |
| 4. 责任血管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词汇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观察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4 核磁共振以及颅后窝体积测量 |
| 2.5 手术方法 |
| 2.6 数据采集 |
| 2.6.1 面肌痉挛分级标准及术后缓解评价标准 |
| 2.6.2 疼痛评分 |
| 2.6.3 术后随访 |
| 2.7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病例资料 |
| 3.2 治疗后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及并发症 |
| 3.3 颅后窝体积 |
| 3.4 VBA相关组和非VBA相关组数据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附图和表格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治疗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资料 |
| 2.1.1 研究对象 |
| 2.2 方法 |
| 2.2.1 术前准备 |
| 2.2.2 手术方式 |
| 2.2.3 观察指标 |
| 2.2.4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疗效比较 |
| 3.2.1 两组术后第1天有效率比较 |
| 3.2.2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术后2年疗效随访比较 |
| 3.3.1 两组患者术后2 年手术疗效生存曲线分析 |
| 3.3.2 两组患者术后2 年复发率随访比较 |
|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4.1 术后第1天有效率分析 |
| 4.2 术后2 年手术疗效生存曲线分析及术后2 年复发率 |
| 4.3 术后并发症分析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