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余灿清[1](2020)在《第十届全国中青年流行病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金海[2](2019)在《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并分析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和生活质量;通过meta分析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利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行政区的3600名社区居民进行颈椎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收集人群的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身高、体重、文化程度、月收人、职业工种、体力活动、工作强度、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吸烟、饮酒、既往疾病史等信息;由临床医师结合问卷、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颈椎病的诊断;对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疾病特征调查和VAS、NDI和SF-36量表评分。2.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均截止至2019年1月31日。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6),试验组服用筋痹颗粒和西乐葆模拟胶囊,对照组服用西乐葆胶囊和筋痹颗粒安慰剂,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随访第8周的VAS评分、NDI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共计完成3349例城市人群的调查,平均年龄53岁,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其中男性1597人,占47.7%,女性1739人,占51.9%;确诊颈椎病826名,患病率为24.6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8.91%(302人/1597人),女性患病率为29.96%(521人/1739人);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34.94%。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病史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2.系统评价共纳入41篇文献,4079例受试者,样本量36~480例,服药疗程为10~60天。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或者结合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OR=3.82,95%CI,(3.01,4.85),P<0.00001]、治愈率[OR=2.45,95%CI,(2.02,2.98),P<0.00001]高于使用安慰剂或者西药,或者西药结合非药物疗法,或者单纯非药物治疗方法;对VAS评分[MD=-0.84,95%CI,(-0.93,-0.76),P<0.0001]、NDI评分[MD=-4.6,95%CI,(-7.92,-1.29),P=0.006]以及CSR20评分[MD=1.5,95%CI,(0.08,2.92),P=0.04]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活血化瘀类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胃脘不适等,但发生率明显低于西药组。由于所纳入的大多数临床研究的质量较低,未来需要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提高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3.共纳入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和随访8周时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VAS、N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但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823,整体量表的信度较好,两组患者的SF-36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SF-36躯体健康P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F-36心理健康MCS评分在第2周和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F-36总分在第8周时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患病率为24.66%,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患病率10.6%;高龄、女性、有饮酒习惯、合并慢性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趋向复杂化,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2.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低于西药,但文献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有待提高。3.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西乐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颈椎功能残障指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心理健康。
罗辉[3](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罗菲[4](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朱靖[5](2019)在《中越边境地区暗娼与嫖客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异性性接触传播是目前我国HIV感染的最主要途径,暗娼(FSWs)与嫖客不仅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HIV向普通人群蔓延的桥梁人群。在我国云南省中越边境地区尚缺乏FSWs与嫖客在HIV感染及相关因素上的相关性,以及对区域HIV疫情影响的研究资料。研究目的了解20052015年期间越南籍FSWs、云南省中国籍FSWs,以及嫖客的HIV感染和变化趋势;了解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的云南省河口县境内FSWs与嫖客的HIV感染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FSWs与嫖客感染HIV的相关因素;探讨FSWs与嫖客在HIV感染及相关因素等方面的关联;评价FSWs与嫖客中的HIV感染对河口县HIV疫情的影响;为HIV防控措施的改进以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包括:Web of Science,PubMed,ScienceDirect;中文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收集文献信息。Meta分析计算3组人群的合并HIV感染率及变化趋势。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每隔6个月开展一次横断面调查,共开展4次调查,纳入河口县中国籍FSWs、越南籍FSWs,以及嫖客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流动现状、生殖健康与求医行为、性行为,以及毒品使用等信息。采集调查对象的静脉血样本进行HIV、HSV-2,以及梅毒血清学检测;采集尿液样本进行吗啡、氯胺酮,以及苯丙胺检测。对数据资料采用非条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和累积比数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STIs相关因素;GIS绘制调查对象空间分布图;分类树和Web节点模型分析各变量与HIV感染之间的关联强度以及相互关系;Spectrum/EPP模型计算调查对象在HIV感染率方面关联以及对当地HIV疫情的PAR%。主要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收集符合要求的越南籍FSWs相关研究文献13篇,独立研究31项;云南省中国籍FSWs相关研究文献47篇,独立研究95项;中国嫖客相关文献32篇,独立研究39项。越南籍FSWs的HIV感染率合并估计值为4.26%(95%CI:3.045.65%);中国籍FSWs与嫖客的HIV感染率合并估计值则分别为2.65%(95%CI:2.542.78%)和1.41%(95%CI:1.101.76%)。越南籍FSWs与中国嫖客的HIV感染率呈现缓慢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云南省中国籍FSWs的HIV感染率则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越南籍FSWs:越南籍FSWs主要来自于毗邻河口县的越南北部省份。检测越南籍FSWs合计1036人,HIV感染率为2.12%(22/1036)。越南籍FSWs的HIV感染率在连续横断面调查期间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分析,HSV-2感染(OR=3.83,95%CI:1.3710.76)、HIV知识知晓不合格(OR=10.40,95%CI:3.7728.66)、与客人部分时间使用安全套(OR=5.82,95%CI:1.4423.59)、接受过干预服务(OR=0.27,95%CI:0.080.84)等因素是越南籍FSWs人群HIV感染的相关因素;越南少数民族(OR=0.64,95%CI:0.490.83)、被客人包养(OR=1.50,95%CI:1.002.24),以及与IDU发生性行为(OR=5.20,95%CI:2.0513.20)是调查对象感染1项或多项STIs的相关因素。分类树模型则判定调查对象的HIV知识知晓与HIV感染的关联最为密切;Web节点模型结果表明自己或亲人既往有被绑架经历史与HIV感染的关联最强。3.中国籍FSWs:本研究的中国籍FSWs绝大多数来自云南省内且主要来自河口县所属的红河州,在连续横断面参与调查的人数规模持续减少。共检测216名中国籍FSWs,其中1人HIV阳性。经分析,中国籍FSWs中的HIV感染者从事商业性性工作不足1个月,基本排除经商业性性行为感染HIV。4.嫖客:河口县的嫖客大多数来源于云南省,且主要分布在河口县周边地区。检测嫖客776人,16人HIV阳性,HIV感染率为2.06%(16/776)。嫖客的HIV感染率在连续横断面调查期间无显着变化。经多因素分析,年龄50周岁及以上(OR=8.11,95%CI:1.2652.16)和吗啡尿检阳性(OR=7.35,95%CI:1.4238.06)是增加男性嫖客HIV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同居或在婚:OR=2.43,95%CI:1.065.56;离异或丧偶:OR=4.86,95%CI:1.8212.93)、年龄分布(40:OR=2.22,95%CI:1.174.22;50:OR=2.65,95%CI:1.305.37),以及付费性伴偏好(其他:OR=3.99,95%CI:1.878.50)是调查对象感染1项或多项STIs的相关因素。分类树模型则判定年龄>50周岁与男性嫖客的HIV感染之间关联最为密切;Web节点模型分析结果则表明吗啡阳性与HIV感染之间关联度最强。5.对比研究及HIV疫情PAR%估计中国籍FSWs与越南籍FSWs在性服务收入和每月接客数上的差异显着。3组人群并无共同的HIV感染相关因素。经模型计算,越南籍FSWs对河口县≥16周岁的女性HIV疫情的PAR%为2.97%;嫖客对河口县≥16周岁的男性HIV疫情的PAR%为0.68%6.41%。越南籍FSWs每月至少令1名男性嫖客感染HIV的概率为23.12%;嫖客每月至少感染1名FSW的概率为0.85%4.27%。主要研究结论1.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结果表明3组研究人群的HIV感染率在2012年之后均呈现逐年缓慢下降趋势,越南籍FSWs的HIV感染率最高。亚组分析则说明来自我国西南地区的FSWs以及嫖客仍具有较高的HIV感染风险。2.越南籍FSWs的HIV感染率较既往研究报道有所下降,然而高频率的流动以及商业性性伴交换使得她们仍然是影响我国中越边境地区HIV疫情的重要人群。部分调查对象对HIV/STIs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对感染风险识别的不足是增加她们感染风险的主要因素。3.河口县的中国籍FSWs人群的HIV感染率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相比云南省其他地区的同类人群,河口县的中国籍FSWs感染HIV的风险较低,其主要收入来源是从事娱乐场所的服务工作,而非专门提供商业性性服务。4.嫖客的HIV感染率低于既往研究报道,商业性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有所提高。老年嫖客中的HIV流行需要重点关注,该人群的HIV感染受到毒品使用与商业性性行为的共同影响。5.中国籍与越南籍FSWs之间在性服务收费及其行为特征方面差异显着,提示2组人群的客人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总体,尚不能认为嫖客是连接中国籍与越南籍FSWs人群HIV感染风险的纽带。PAR%分析则说明嫖客与FSWs对河口县的HIV疫情贡献比例相对较低。为进一步探讨FSWs与嫖客在HIV感染上的关联,开展HIV分子流行病学及分子网络研究是可以考虑的方案之一。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6](2017)在《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回顾福建省妇产科学发展历程、各学组的创建过程,重点阐述妇科肿瘤、盆底功能障碍、妇科内分泌疾病、宫颈病变、妇科腔镜、生殖医学、病理学、产科、产前等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及不足,展望福建省妇产科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和目标。
安锡培[7](2013)在《中国遗传学会大事记(2003-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10月10日-13日,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0月10日-13日在海口燕泰和平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400多位遗传学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海南省科协副主席黄俊中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孙文在黄金海景大酒店接见并宴请了前来能参加会议的院士和资深专家。本次大会的召开,正值着名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论文发表50周年及中国遗传学
沃红梅[8](2013)在《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类机体的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探讨其规律。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医学统计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发展。1948年,《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医学统计学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解放前,医学统计学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六十余年,但关于其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却尚不充分,鲜有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史学研究发表。因此,归纳总结医学统计学发展的史学资料,对于反映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一是学科发展概况;二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建设;三是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四是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介绍。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学科发展进程的概述,反映出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研究,从侧面反映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进程。最后,我们将中国医学统计学工作者划分成四代人,按照出生时间的顺序,重点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以往仅有的一些文献相比,本研究在学会、教材和人物方面,具有更为详尽和系统总结的特点。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梳理,让后人了解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医学统计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9](2012)在《关于表彰康复医疗先进个人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关于开展康复医疗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中社康字【2011】第07号)、《关于举办"第八次全国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5周年庆典"的通知》(中社康工委字【2012】第08号)文件精神,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领导同意,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会和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决定在举
郑锡文,李立明[10](2011)在《我国流行病学学会成立和发展的历程 Ⅱ.1997—2010年工作回顾》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第四次全国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于1997年10月24-26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工作也同时进行。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
| 1.颈椎病流行病学现状 |
| 2.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 2.1 机械性压迫 |
| 2.2 血液循环障碍 |
| 2.3 炎症免疫反应 |
| 2.4 其他机制 |
| 3.颈椎病的治疗现状 |
| 第二部分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内容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2.3 调查方法 |
| 1.2.4 质量控制 |
| 1.2.5 数据管理 |
| 1.2.6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
| 2.1.1 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 |
| 2.1.2 职业种别、文化程度、工资收人及工作强度 |
| 2.1.3 行为习惯 |
| 2.1.4 既往疾病 |
| 2.2 颈椎病患病率分析 |
| 2.2.1 不同性别颈椎病患病率 |
| 2.2.2 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病率 |
| 2.2.3 不同职业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 2.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 2.2.5 不同收人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 2.2.6 不同工作强度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 2.2.7 不同行为习惯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 2.2.8 合并不同疾病人群颈椎病患病率 |
| 2.3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 2.3.1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赋值 |
| 2.3.2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2.4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分析 |
| 2.4.1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分布 |
| 2.4.2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
| 2.4.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疾病特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 3.讨论 |
| 3.1 颈椎病的患病率 |
| 3.2 颈椎病的危险因素 |
| 3.3 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疾病特征与生存质量分析 |
| 3.4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 4.研究小结 |
| 第三部分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 |
| 1.1.1 资料库来源 |
| 1.1.2 检索方式 |
| 1.2 文献筛选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文献提取 |
| 1.3.1 文献提取方法 |
| 1.3.2 文献提取内容 |
| 1.4 文献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 |
| 1.5 数据分析 |
| 1.5.1 统计学分析 |
| 1.5.2 异质性检验 |
| 1.5.3 绘制森林图 |
| 1.5.4 漏斗图分析 |
| 2.结果 |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2.1 样本量 |
| 2.2.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 2.2.3 诊断标准 |
| 2.2.4 干预措施 |
| 2.2.5 疗效评价标准 |
| 2.2.6 结局指标 |
| 2.2.7 疗程及随访情况 |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2.3.1 随机方法及分配方案的隐藏 |
| 2.3.2 盲法实施情况和结局评价者盲法 |
| 2.3.3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及选择性报道 |
| 2.3.4 基线情况和样本量 |
| 2.3.5 其他偏倚 |
| 2.4 结局指标mate分析 |
| 2.4.1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CSR的总体疗效评价 |
| 2.4.2 活血化瘀类中药VS安慰剂 |
| 2.4.3 活血化瘀类中药VS西药 |
| 2.4.4 活血化瘀类中药+非药物疗法VS非药物疗法 |
| 2.4.5 不良反应 |
| 3.讨论 |
| 3.1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 3.2 研究的方法学治疗及偏倚风险评估 |
| 3.3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 |
| 3.4 问题与建议 |
| 4.研究小结 |
| 第四部分 筋痹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 1.2.3 中医证候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退出标准 |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 1.8 病例脱落与处理 |
| 1.8.1 脱落的标准 |
| 1.8.2 脱落的原因分析 |
| 1.8.3 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随机方法 |
| 2.3 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
| 2.3.1 盲法的设置 |
| 2.3.2 盲法的具体实施 |
| 2.4 治疗方案 |
| 2.4.1 试验组 |
| 2.4.2 对照组 |
| 2.4.3 药品包装 |
| 2.4.4 药品的随机编号、分配和清点 |
| 2.4.5 合并用药 |
| 2.5 结局指标与数据记录 |
| 2.5.1 一般记录项目 |
| 2.5.2 疗效指标 |
| 2.5.3 安全性指标 |
| 2.5.4 数据记录 |
| 2.6 总体疗效标准 |
|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
| 2.8 质量控制与保证 |
| 2.9 数据管理 |
| 2.9.1 研究员填写数据要求 |
| 2.9.2 监察员监察数据要求 |
| 2.9.3 数据录入与审核 |
| 2.10 统计学分析 |
| 2.10.1 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与选择 |
| 2.10.2 统计分析方法 |
| 2.11 伦理原则 |
| 2.11.1 伦理审查 |
| 2.11.2 受益与风险 |
| 2.11.3 受试者医疗和保护 |
| 2.11.4 受试者隐私的保护 |
| 2.11.5 受试者知情同意过程 |
| 2.12 临床试验报告流程 |
| 3.结果 |
| 3.1 流程图 |
| 3.2 受试者基线特征 |
| 3.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3.2.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 3.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3.2.4 两组患者BMI指数比较 |
|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
|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
| 3.5 结局指标SF-36评分比较 |
| 3.5.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总评分比较 |
| 3.5.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PCS)评分比较 |
| 3.5.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的PCS各维度评分比较 |
| 3.5.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评分比较 |
| 3.5.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MCS)各维度评分比较 |
| 3.5.6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F-36(HT)评分比较 |
| 3.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3.7 安全性评价 |
| 4.讨论 |
| 4.1 筋痹颗粒的历史渊源 |
| 4.2 对主要结局指标的影响 |
| 4.2.1 VAS评分 |
| 4.2.2 NDI评分 |
| 4.2.3 SF-36生活质量评分 |
| 4.3 临床试验设计 |
| 5.研究小结 |
| 创新点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益气化瘀法异病同治慢性筋骨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上海城市人群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
| 附录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信息调查表 |
| 已公开发表论文 |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 获奖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 1.4 数据分析 |
| 2 研究结果 |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 3 讨论 |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4 结论 |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 1.2 检索策略 |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 1.5 数据分析 |
| 2 研究结果 |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 3 讨论 |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4 结论 |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缘起 |
| 1.1 选题依据 |
| 1.2 选题意义 |
|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
| 2. 前人研究述评 |
|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
|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
|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
|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
|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
|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
|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
| 3.3 研究目的 |
| 3.4 研究意义 |
|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 4.1 研究内容 |
|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
| 4.3 创新之处 |
| 5. 文献资料 |
| 5.1 文献来源 |
|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
|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
|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
|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
|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
|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
|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
|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
|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
|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
|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
|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
|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
|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
|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
|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
|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
|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
|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
|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
|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
| 4. 小结 |
|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
|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
|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
|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
|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
|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
|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
|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
|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
|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
|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
|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
|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
|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
|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
|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
|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
|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
|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
|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 6. 小结 |
|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
|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
|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
|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
| 2. 学校教育 |
|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
|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
|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
|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
|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
|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
|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
|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
|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
| 5. 小结 |
|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
|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
|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
|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
|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
|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
|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
|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
|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
|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
|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
| 4. 小结 |
|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
|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
|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
|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
|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
|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
|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
|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
|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
|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
| 3. 小结 |
|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
|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
|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
|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
|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
|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
|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
|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
|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
|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
|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
|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
|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
|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
|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
|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
|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
|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
|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
|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
|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
|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
|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
|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
|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
|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
|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
|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
|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
| 3. 小结 |
|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
|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
|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
|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
|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
|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
|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
|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
|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
|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
|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
|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
| 5.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
|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
|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
|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详细摘要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 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背景 |
| 提出的研究问题 |
| 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FSWs与嫖客HIV感染率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 前言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越南籍FSWs人群HIV感染率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 3.2 云南省中国籍FSWs人群HIV感染率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 3.3 中国嫖客HIV感染率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 4.讨论 |
| 4.1 越南籍FSWs人群HIV感染率的评价 |
| 4.2 云南省中国籍FSWs人群HIV感染率的评价 |
| 4.3 中国嫖客人群HIV感染率的评价 |
| 4.4 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
| 5.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越南籍FSWs人群HIV感染及相关因素连续横断面调查 |
| 前言 |
| 1.研究目的 |
| 2.材料与方法 |
| 3.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性行为相关特征 |
| 3.3 HIV/STIs感染以及毒品使用检测结果 |
| 3.4 干预服务接受现状 |
| 3.5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分析 |
| 3.6 HIV/STIs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 3.7 对HIV疫情及HIV传播的影响 |
| 4.讨论 |
| 5.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中国籍FSWs人群HIV感染及相关因素连续横断面调查 |
| 前言 |
| 1.研究目的 |
| 2.材料与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性行为相关特征 |
| 3.3 艾滋病相关干预服务 |
| 3.4 HIV/STIs及毒品检测 |
| 3.5 不同特征FSWs对比分析 |
| 3.6 HSV-2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 3.7 与越南籍FSWs对比分析 |
| 4.讨论 |
| 5.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嫖客人群HIV感染及相关因素连续横断面调查 |
| 前言 |
| 1.研究目的 |
| 2.材料与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性行为相关特征 |
| 3.3 HIV/STIs以及毒品检测 |
| 3.4 不同户籍来源调查对象对比分析 |
| 3.5 HIV/STIs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 3.6 对HIV疫情以及HIV传播的影响 |
| 3.7 与FSWs人群的对比分析 |
| 4.讨论 |
| 5.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 |
| 1.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
| 2.研究的新发现与局限性 |
| 2.1 研究的创新点 |
| 2.2 研究的局限性 |
| 3.对干预工作及后续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暗娼与嫖客人群HIV感染及相关因素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博士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
| 1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发展历程回顾 |
| 2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学组的医疗技术发展 |
| 3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发展现状 |
| 3.1学科建设 |
| 3.2人才培养 |
| 3.3学术进展 |
| 3.4科技成果 |
| 3.5学术交流 |
| 3.6科普教育 |
| 4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专业学组面临的挑战 |
| 4.1人力资源不足, 医疗资源不平衡, 医疗水平参差不齐 |
| 4.2学科基础相对薄弱, 缺乏优秀的开拓性人才 |
| 4.3医生乃至整个医疗系统的整体观念淡薄 |
| 4.4疾病筛查及诊治规范的推广与培训需要加强 |
| 4.5部分疾病原因不明, 缺乏有效诊疗手段 |
| 5福建省妇产科学发展趋势 |
| 5.1妇科肿瘤手术微创化趋势 |
| 5.2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
| 5.3生殖医学发展趋势 |
| 5.4妇产科病理学分子病理化发展趋势 |
| 5.5产科学的多学科合作发展趋势 |
| 5.6腔镜手术的多种能量技术融合发展趋势 |
| 6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学组发展的思路、目标及展望 |
| 6.1完善临床诊疗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提高妇产医学医疗服务质量 |
| 6.2重视医学人才培养, 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 |
| 6.3普及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 革新医疗技术 |
| 6.4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人文并重, 转变医疗模式 |
| 6.5加强国际、国内交流, 提升学术地位 |
| 6.6充分发挥公立大医院的资源优势, 以专业学组牵头, 加强规范化培训 |
| 6.7多学科协作, 重视质量管理, 提高成绩 |
| 6.8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立 |
| 6.9建设高水平的医学实验中心 |
| 6.10产科文化引导建设新产科 |
| 6.10.1现代化产房、产科ICU的建设 |
| 6.10.2健全产科疾病管理机制 |
| 6.10.3多种手段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
| 6.10.4促进母胎医学, 胎儿宫内诊断、治疗 |
| 6.10.5适应产房文化的变迁 |
| 7学科发展展望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
|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
| 2、教材建设 |
| 3、师资队伍建设 |
| 4、研究生培养 |
| 5、科研工作 |
| 6、学术交流 |
| 7、小结 |
|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
|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
|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
| 3、小结 |
|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
|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
|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
|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
|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
| 5、小结 |
|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
| 1、第一代人物 |
| 袁贻瑾 |
| 许世瑾 |
| 李光荫 |
| 薛仲三 |
| 郭祖超 |
| 祝绍琪 |
| 高润泉 |
| 倪江林 |
| 郑戈 |
| 杨纪柯 |
| 2、第二代人物 |
| 田凤调 |
| 杨树勤 |
| 李天霖 |
| 张照寰 |
| 杨建伯 |
| 周有尚 |
| 史秉璋 |
| 丁道芳 |
| 陆守曾 |
| 顾杏元 |
| 金丕焕 |
| 杜养志 |
| 王均乐 |
| 杨瑞璋 |
| 戴旭东 |
| 高玉堂 |
| 王仁安 |
| 何大卫 |
| 余松林 |
| 周燕荣 |
| 陈启光 |
| 方积乾 |
| 苏炳华 |
| 孙振球 |
| 3 、小结 |
| 第五部分 总结 |
| 1、学科建设 |
| 2、人才培养 |
| 3、校际合作 |
| 4、一点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目录 |
|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