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DZC-1型播种机水稻应用试验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水稻应用DZC-1型种子机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冷静[1](2021)在《高粱精量排种器排种性能对比试验研究》文中认为

刘雄佩[2](2021)在《气吸式蚕豆排种器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中国蚕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19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91万公顷和191万吨,约占全球的35%。蚕豆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在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迅速。作为粮食、蔬菜和肥料兼用型作物,蚕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蚕豆种植大多数采用人工点播的方式,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人工生产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蚕豆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广蚕豆机械化种植势在必行。排种器作为播种机械的核心部件,是保证播种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蚕豆种子的物料特性,设计了一款适合气吸式蚕豆播种的排种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云豆147为研究对象,测量分析蚕豆种子三轴尺寸、千粒重、密度等物理参数,测定蚕豆种子的参数和其与接触材料间的接触参数;采用逆向工程,基于组合球模型在EDEM中建立蚕豆种子颗粒模型,对比台架试验标定蚕豆种子颗粒与排种器所用材料ABS和铝合金以及蚕豆种子颗粒之间的接触参数。(2)结合蚕豆种子的物理特性,对排种器工作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明确排种过程吸附单粒种子的临界条件,为排种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结合理论计算和经验公式确定气吸式蚕豆排种器的主要结构参数,并通过Solidworks软件对气吸式蚕豆排种器整体进行三维建模,确定其整体结构。(3)基于离散元软件EDEM软件对蚕豆排种器进行仿真分析,探究排种盘搅种结构的最佳结构和数量;基于FLUENT软件对蚕豆排种器的负压腔流场进行仿真分析,探究排种器负压腔的合理结构参数。(4)为验证气吸式蚕豆排种器的排种性能,在JPS-12计算机视觉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台开展排种器试验研究。对EDEM中仿真分析得出的最佳搅种结构和数量进行台架试验验证;通过改变排种盘气吸孔个数进行排种试验,确定当吸孔个数为10时合格指数较高;分别对气吸孔负压,气吸孔直径和排种盘转速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出三个因素的较优取值范围;以气吸孔负压、气吸孔直径、排种盘转速为试验因素,以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为试验指标,对蚕豆排种器进行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吸种合格指数的因素先后顺序为吸孔负压、排种盘转速和吸孔直径,在吸孔直径为11mm时,吸孔负压为1950~2080Pa,排种盘转速为45~53 r/min时,可获得合格指数大于88%,重播指数小于6%,漏播指数小于6%,通过对试验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大致相同,为气吸式蚕豆播种机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数依据。

曲芳[3](2019)在《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包衣处理技术是种子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和提高种子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大农业时代,对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包衣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可以保证籽粒大小的均匀性,有利于机械化播种;减少苗期患病几率,抵御田间病虫害侵蚀;促进种子幼苗茁壮生长,保证苗株整齐划一;对生态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年来,种子加工产业和国内市场需求对种子包衣质量、包衣工艺和包衣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推动了国产种子包衣设备机械结构的全面改革。为解决现有国产批次式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存在的种子包衣不均匀、破碎率高、关键部件搅拌叶片粘黏磨损严重等问题,将利用仿生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与利用离散单元法分析散粒体的搅拌机理二者结合,为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设计了一种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的仿生搅拌叶片,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对影响搅拌装置性能的结构与作业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研究,并对安装仿生搅拌叶片的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和安装平面搅拌叶片的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得到两种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发芽指标以及苗期植株性状特征,比较两种包衣搅拌装置的包衣效果,验证新型包衣搅拌装置较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在包衣质量上的优越性,为包衣设备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技术理论支持,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大豆包衣机搅拌装置的特点,在假设基础上建立了包衣前、后大豆种子颗粒在搅拌装置内的运动模型,并对搅拌过程中的大豆种子颗粒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同时,利用Hertz和Mindlin-Deresiewicz理论对包衣前、后大豆种子颗粒与搅拌叶片接触过程中的法向力和切向力进行分析,得出搅拌过程中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均与搅拌叶片平均曲率半径ρy有关,可以通过减小搅拌叶片平均曲率半径ρy,即用曲面搅拌叶片代替平面搅拌叶片的方法,来减小包衣前、后大豆颗粒和搅拌叶片接触过程中的法向力和切向力,进而减小大豆种子颗粒包衣过程中的损伤和破碎。(2)利用三维光学测量仪对唐冠螺壳体进行体表特征三维逆向扫描,获取唐冠螺壳体曲面分层切片数据和体表点云数据。扫描后共获得38054个点,1270条边,612个面,400001个网格三角形和1个实体。利用NX Imageware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曲面拟合,调整偏差至许用范围,并对坏点或拟合不理想的点重新进行数据采集,选取一个曲率变化较均匀,适用于制作仿生搅拌叶片的曲面结节,来构建搅拌叶片模型。再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仿生搅拌叶片实体化模型,调整偏差后试制仿生搅拌叶片。(3)当转速为25 r/min,相位差为90°,旋转角为65°,总搅拌时间为9.2 s时,对安装仿生搅拌叶片和平面搅拌叶片的两种搅拌装置作离散元仿真对比分析,得出包衣后的大豆种子颗粒与仿生搅拌叶片碰撞后,沿多方向、多角度继续运动,并与其他大豆种子颗粒继续发生碰撞,完成颗粒间碰撞、搓擦、粘附种衣剂,增强了大豆种子包衣效果;包衣后的大豆颗粒与平面搅拌叶片碰撞后,只沿着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与其他大豆种子颗粒继续碰撞的几率较小。达到搅拌均匀状态以后,颗粒搅拌的均匀度由变差系数来评定,仿生搅拌叶片作用下变差系数为1.89%,平面搅拌叶片作用下变差系数为2.53%。仿生搅拌叶片搅拌作业时,变差系数更小,包衣后大豆颗粒在仿生搅拌叶片搅拌作用下,互相接触的颗粒数目间差异更小,搅拌均匀性更好。(4)在转速为25 r/min,相位差为90°,旋转角为65°,搅拌时间为9.2s时,分别利用安装仿生搅拌叶片的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和安装平面搅拌叶片的现有包衣搅拌装置作样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其包衣合格率为93.26%,包衣破碎率为0.089%;利用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其包衣合格率为95.07%,包衣破碎率为0.072%,满足种子包衣质量要求,且仿生搅拌叶片与平面搅拌叶片包衣效果相比,包衣合格率提高1.81%,包衣破碎率降低0.017%,验证了仿真结果的真实性与可行性。(5)以转速nj,相位差β和旋转角αj为试验因子,以包衣合格率和包衣破碎率为试验指标,选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对影响搅拌装置性能的结构与作业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各参数对包衣合格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转速、相位差和旋转角;对包衣破碎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旋转角、相位差和转速。在旋转角为65°,相位差为86°~93°,转速为26~32 r/min的参数组合条件下,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可以实现包衣合格率≥95%,包衣破碎率≤0.1%的包衣要求。试验范围内影响多目标函数的参数优化组合为:相位差90°、旋转角65°、转速30 r/min,此时包衣合格率为95.47%,包衣破碎率为0.06%,属于包衣一等品,满足大豆种子包衣要求,且试验数值与优化数值对比可知,优化结果准确可信。(6)对平面搅拌叶片和仿生搅拌叶片作表面张力测量对比试验,得出平面搅拌叶片黏附功和临界表面张力较仿生搅拌叶片大,表明平面搅拌叶片表面更容易被种衣剂润湿,其表面的润湿性更好,更容易被种衣剂粘附。而仿生搅拌叶片不容易被种衣剂粘附,更适用于包衣搅拌作业。种衣剂在平面搅拌叶片上呈片状粘附,尤以靠近搅拌槽顶部,即喷洒种衣剂位置较近处,粘附程度较重;而种衣剂在仿生搅拌叶片上呈斑块状粘附,粘附位置靠近仿生搅拌叶片边缘位置,粘附程度较轻。仿生搅拌叶片利用唐冠螺这类海生贝类减粘的效应,可有效减少种衣剂对搅拌叶片表面的粘附。(7)以未包衣大豆种子为对照组ck,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为处理1,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后的大豆种子为处理2,实施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包衣搅拌装置处理较现有包衣搅拌装置处理在发芽指数、根鲜重、主根长上差异显着。在发芽指数上,处理1较对照组增长19.87%,处理2较对照组增长10.51%,处理1较处理2增长8.5%;在根鲜重指标上,处理1较对照组增长18.78%,处理2较对照组增长6.76%,处理1较处理2增长11.45%;在主根长指标上,处理1较对照组增长19.86%,处理2较对照组增长5.36%,处理1较处理2增长13.75%。且在发芽指数、根鲜重、主根长上,处理1、处理2与对照组在0.01水平上均差异显着,处理1和处理2在0.05水平上均差异显着。

马曰鑫[4](2019)在《水稻小区育种精量播种装置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水稻和小麦、玉米并称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中国的水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小区试验育种是培育优良品种的重要方法,而目前我国水稻小区育种方式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以人工育种为主,效率低,成本高,因此,急需发展现代化的小区育种机械。本文针对水稻小区育种的播种需求,以华南农业大学已研制成功的水稻气力式精量排种器为基础,设计了一种适合水稻小区育种播种的播种装置,对其精量播种、卸种、快速换种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室内台架试验,并以此为基础研制了样机,进行了田间播种精度试验。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为了满足小区精量播种与快速换种的要求,本文结合原有的水稻气力式排种器,设计了一种小区精量播种排种器,阐述了该排种器的工作原理,并对排种器的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结合稻种的流动特性,优化了排种器的种箱结构;设计了凸轮凹槽滑道结构,使种箱运动至充种口时可自动打开种箱门,完成充种,采用电机对携种装置进行控制,当播种完成时,可自控完成携种,实现了快速换种的要求。采用垂直圆盘对稻种进行精量吸附,实现了精量播种的要求。(2)为了验证该排种器的可行性,采用杂交稻“吉优615”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对象,进行物料特性研究,对其进行浸泡处理,获得两个品种的水稻种子的三轴尺寸,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千粒重、自然休止角以及滑动摩擦角,为排种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不同吸室负压、不同排种盘转速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台播种精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数据显示,当播种吉优615时,吸室气压取1.4k Pa,排种轴转速取25r/min,播种效果最好,空穴率为2.8%,合格率为94%,每穴播种≥3粒种子的概率为3.2%,;当播种黄华占时,吸室气压取1.6k Pa,排种轴转速取30r/min时的播种效果较好,此时空穴率为2.6%,合格率为88.6%,每穴播种≥3粒种子的概率为8.8%。(3)采用本文设计的以小区育种精量播种排种器,设计了水稻小区育种精量播种机,对气压管路进行了优化设计,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样机田间播种的最佳负压为1.6kpa,当负压为1.6kpa时,播种合格率为85%左右,空穴率在7%左右,符合播种需要。通过穴距测量试验可知,播种穴距在130mm-170mm的概率是86.2%,变异系数为11.7%,基本满足播种需求。

欧佳顺,刘大为,李旭,谢方平,王修善,谢超[5](2017)在《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高自净脱粒装置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为解决现有通用小型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内高残留的问题,选定农广4LZ-0.8小型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为原型机进行改进设计,为满足育种收获低混种的农艺要求,对脱粒装置底部曲面进行了改进,并采用了全程气流辅助清理和扬谷器清理的组合方式,解决了原有搅龙与刮板输送造成高残留的缺陷。设计了脱粒试验台进行试验,以喂入量、导向风管入口风速、扬谷器转速为试验因素,以脱粒装置内谷粒残留量为性能评价指标,先进行不同风速下最大喂入量的单因素试验,以确定试验因素范围,再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脱粒装置清残留的数学模型,优化确定了最佳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当喂入量为0.6 kg/s;导向风管入口风速为12 m/s;扬谷器转速为1 000 r/min时,装置内整体残留量为0.18 g。

李海[6](2017)在《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川楝素(Toosendani,C30H38O11,FW 574)是从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 Sieb.et Zucc.)和苦楝(Melia azedarach.L)树皮及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川楝和苦楝在中国被用于消化道驱虫和农业杀虫方面已有2000多年了。于1953开始有关川楝素的提取分离研究,目前在医药研究已取得巨大进步。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用研究,对川楝素的作用方式、毒理学做了系统的研究,并成功研制出0.5%的楝素乳油。但因川楝素制剂剂型过于单一、稳定性差、田间防治效果不稳定及楝素制剂对环境的影响等而限制了川楝素制剂大面积推广应用。鉴于川楝素制剂目前研究与应用状况,很有必要开发一个理想的制剂产品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本研究内容旨在对传统2%川楝素乳油进行配方改造,进而改善川楝素制剂的弊端。而改造首要任务是在诸多助剂中筛选出理想的助剂,希望通过适宜的助剂提高其对靶标和植物的穿透性,进而提高对靶标的触杀活性以及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最终开发一个新产品,研究结果如下:1.对常用9种溶剂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效果最好的是油酸甲酯,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85.49%、55.78%,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58.41%。含1%溶剂的川楝素采用点滴法对粘虫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含油酸甲酯的川楝素对粘虫毒杀、拒食活性最高,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5.00%、85.20%。溶剂的含量可影响川楝素对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穿透性。溶剂含量在0.0~0.5%时,随含量增加穿透比率在逐步提高;当溶剂含量在0.5%~1%时,穿透比率提高趋势不明显。2.对常用7种渗透剂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效果最好的是有机硅408,其次是氮酮。有机硅408对川楝素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50.37%、35.45%,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32.28%;氮酮对川楝素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43.26%、27.62%,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25.54%。含0.1%渗透剂的川楝素采用点滴法对粘虫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含有机硅408的川楝素对粘虫毒杀和拒食活性最高,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0.00%、35.46%;其次是氮酮,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5.67%、28.78%。渗透剂的含量可影响川楝素对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穿透性。渗透剂含量在0.0~0.06%范围内,随含量增加穿透比率在逐步提高;当渗透剂含量在0.06%~0.1%时,穿透比率提高趋势不明显。3.通过对常用助剂筛选,从中选出一种理想溶剂油酸甲酯,一种理想配方渗透剂氮酮和喷雾增效剂有机408,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配方为:2%川楝素+5%乙酸乙酯+10%氮酮+10%乙醇+5%500#+2.4%BY-140+2.6%NP-4+63%油酸甲酯。以苹果黄蚜、小菜蛾、粘虫为试虫进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显着高于传统乳油。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添加有机硅408的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24 h的LC50分别为43.06、31.46mg/L,对小菜蛾48 h的LC50分别为63.64、50.07 mg/L,对粘虫的48 h的LC50分别为170.01、142.83 mg/L。在有效成分为25.65 g/hm2时,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1、3、7 d的防效分别为65.16%、78.07%、82.92%,添加有机硅408的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1、3、7 d的防效分别为74.14%、89.14%、91.48%。

张会娟,吴峰,胡志超,谢焕雄,田立佳[7](2017)在《我国种子除芒机概况与发展浅析》文中指出种子是农业的生命之源,其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农业兴衰。对带有芒刺的种子进行除芒处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加工环节,但我国农作物产后脱粒和除芒等机械化加工环节较为落后,制约了相关技术及其装备的推广应用。本文在分析种子除芒机类型特点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种子除芒机技术发展概况,提出了今后我国种子除芒技术及其装备的建议与发展对策。

魏丽娟[8](2016)在《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设计及低损伤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育种小麦籽粒在脱粒过程中存在机械损伤大的问题,对育种小麦的损伤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育种小麦的力学特性进行有限元分析,然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小麦籽粒中裂纹的产生及扩展机理,并根据研究结论对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脱粒装置进行优化改进,最后进行了整机性能的试验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研发了一台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根据小麦育种试验种子脱粒方法和农业技术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和对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计算,研发了一台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该机主要由喂入装置、脱粒装置、输送装置和分离清选装置等组成。可实现小麦脱粒机高脱净、无滞种且移动轻便的作业要求,提高了小麦育种收获工作效率、降低育种作业的劳动强度。(2)研究分析了小麦穗头的脱粒过程及籽粒的破损机理。借助CMT2502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育种小麦进行颖壳拉伸试验、籽粒的压缩损伤试验和剪切损伤试验,对小麦穗头的脱粒过程和小麦籽粒的破损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颖壳在穗轴的不同部位所受的力不同,竖直拉伸时所需的力比倾斜拉伸大;在小麦籽粒的损伤机理试验中,育种小麦籽粒的含水率、放置方式、品种对其力学性质有极大的影响。(3)分析了小麦籽粒在不同部位受压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及其损伤状况。在建立育种小麦籽粒几何模型与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仿真的分析方法对小麦籽粒在不同部位受压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育种小麦籽粒在不同部位受压缩载荷作用的力学性质,从而为进一步分析研究育种小麦籽粒的损伤机理、优化脱粒装置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育种小麦籽粒外部损伤和内部损伤籽粒裂纹进行观察分析,其中小麦籽粒的外部损伤主要为籽粒表面出现断裂,内部损伤主要表现为籽粒的内部应力裂纹,分析结果证明育种小麦籽粒宏观破裂位置、微观裂纹位置及破裂方向与有限元分析是一致的。这说明采用有限元的分析方法,能够得出育种小麦籽粒在不同的部位受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质。(4)优化改进了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脱粒滚筒。结合育种小麦的损伤机理试验和小麦籽粒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为减小育种小麦的机械损伤,对研制的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脱粒滚筒进行优化改进,改为钉齿与短纹杆-板齿组合式的脱粒滚筒。使该滚筒具有高脱净率、低脱粒损伤率、低含杂率等优点。(5)优化设计了脱粒机整机作业性能参数。对改进后的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进行作业性能试验研究,以喂入量、滚筒转速、吸杂风机转速为因素,以脱粒总损失率、脱粒破碎率、分离物料含杂率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应用正交试验的综合平衡法研究得出了该机工作时各性能参数的最优方案,即:喂入量为0.3kg/s、滚筒转速为1350r/min、吸杂风机转速为1000r/min。并以该最优方案进行脱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平均脱粒总损失率为0.43%、平均分离物料含杂率为15.03%及平均脱粒破碎率为0.48%,符合小区小麦育种脱粒的要求。

朱明,陈海军,李永磊[9](2015)在《中国种业机械化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文中指出种业机械化是种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涵盖品种选育、品种试验、制种生产、种子加工等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为了系统梳理中国种业机械化发展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效推进种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种业现代化建设,该文从田间试验机械化、制种生产机械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等方面阐述了国内种业机械化现状调研情况和国际种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分析了中国种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种业装备企业普遍规模小、装备差、科研投入少,整体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装备功能有待扩展、结构设计有待优化、现代化控制水平有待提高等;提出了种业机械化研究重点:1)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机械化关键装备研究;2)主要农作物制种生产机械化关键装备研究;3)主要农作物种子低损高效精细加工技术集成研究。指出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是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发展方向。

赵武云[10](2012)在《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脱粒是种子玉米收获和加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性能决定了种子玉米的破碎与损伤程度。种子玉米破损后活力降低,影响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因此,降低种子玉米脱粒损伤成为机械脱粒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种子玉米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种子玉米生物力学特性的技术上,采用有限元、仿真和试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种子玉米籽粒机械损伤机理进行了研究;以种子玉米生物力学特性为理论依据,研制了变径变间距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机,并进行了脱粒机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优化与整机性能试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以种子玉米生物力学特性作为脱粒原理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了低损伤脱粒技术和脱粒装置,确定了组合式螺旋板齿脱粒机理。(2)对种子玉米籽粒三轴尺寸、粒重、籽粒基部果柄的横截面积进行了测量统计,得到种子玉米籽粒的三轴尺寸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其基本尺寸为:长度10.86mm、宽度7.22mm、厚度4.08mm。(3)进行了种子玉米籽粒的压缩、剪切试验,对玉米果穗03支撑行粒数进行了压缩和弯曲试验,对玉米果穗芯进行了压缩、弯曲试验,得到了种子玉米籽粒力学特性和不同约束性质下的种子玉米脱粒力学特性;(4)利用针尖压入法和压痕加载曲线在普通微机控制的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了玉米籽粒种皮及角质胚乳、胚、粉质胚乳的弹性模量测定,进行了种子玉米籽粒泊松比测定,为种子玉米籽粒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5)在建立种子玉米籽粒复合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分别测得种子玉米种皮及角质胚乳、胚、粉质胚乳在顶面、腹面、侧面加力方式下的受压破裂力,得到种子玉米籽粒3种加载方式下的有限元模型。对3种加载方式下的种子玉米籽粒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种子玉米籽粒低损伤最佳施力部位与施力方式。(6)设计的变径变间距组合式螺旋板齿脱粒滚筒,在脱粒工作时使玉米果穗轴线沿脱粒主轴轴线接近一致,从而使玉米碎芯率降低。在主轴上采取变间距螺旋平板齿、冠状齿。从主轴前段到后段,冠状齿间距增大,平板齿间距减小,冠状齿和平板齿的直径都增加。脱粒开始阶段增加螺旋冠状齿与玉米果穗的脱粒接触,从完整的玉米果穗上剥落玉米籽粒,脱粒后期阶段增加螺旋平板齿与玉米果穗的脱粒接触,保证低的玉米籽粒破碎率。新型螺旋板齿脱粒装置既保证了玉米果穗的脱净率,又降低了玉米籽粒破碎率及穗轴碎芯。(7)设计的排芯口变刚度压板装置,当种子玉米脱粒机排出玉米果穗芯后,变刚度弹簧能快速的关闭排芯口,减小了脱粒装置内压力波动范围,可有效提高种子玉米果穗脱净率。(8)以喂入量、脱粒轴转速、板齿螺旋角和排芯口压板压力为自变量,脱净率、籽粒含杂率、籽粒破碎率为响应值,建立了各因素与脱净率、籽粒含杂率、籽粒破碎率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数据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脱净率、籽粒含杂率、籽粒破碎率的影响从大到小顺序均为板齿螺旋角、脱粒轴转速、喂入量和排芯口压板压力;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机的最佳工作参数为:喂入量2.802.91kg/s、脱粒轴转速225241r/min、板齿螺旋角度8.259.00°和排芯口压板压力4048N,此时脱净率为99.86%,较参数优化前的脱净率减小了0.150.38%;籽粒含杂率为3.26%,较参数优化前的破碎率减小了0.971.70%;籽粒破碎率为0.366%,较参数优化前的破碎率减小了0.0840.274%。(9)在农业部旱作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5TYJ-10A型种子玉米脱粒机检测报告表明:该样机所检质量指标符合NY/T1136-2006《挤搓式种子玉米脱粒机技术条件》要求,在籽粒含水率19%条件下,样机脱净率、破碎率和含杂率分别为99.6%、0.4%和3.2%。

二、水稻应用DZC-1型种子机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应用DZC-1型种子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气吸式蚕豆排种器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排种器类型及工作原理
        1.2.2 国外气吸式排种器研究现状
        1.2.3 国内气吸式排种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蚕豆种子物料特性与参数测定
    2.1 蚕豆种子的物理特性研究
        2.1.1 粒径研究
        2.1.2 千粒重
        2.1.3 密度
        2.1.4 含水率
    2.2 蚕豆种子的本征参数测量
        2.2.1 弹性模量
        2.2.2 剪切模量
        2.2.3 泊松比
    2.3 蚕豆种子的接触参数测量
        2.3.1 碰撞恢复系数
        2.3.2 静摩擦系数
        2.3.3 滚动摩擦系数
    2.4 蚕豆种子的接触参数标定
        2.4.1 蚕豆种子颗粒模型构建
        2.4.2 碰撞恢复系数标定
        2.4.3 静摩擦系数标定
        2.4.4 滚动摩擦系数标定
        2.4.5 仿真结果分析
        2.4.6 接触参数验证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吸式蚕豆排种器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3.1 排种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3.2 排种盘设计
        3.2.1 排种盘直径
        3.2.2 气吸孔直径
        3.2.3 气吸孔个数
    3.3 排种器工作过程理论分析
        3.3.1 充种过程分析
        3.3.2 携种过程分析
        3.3.3 投种过程分析
    3.4 搅种结构扰动性能EDEM仿真试验
        3.4.1 仿真试验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排种器FLUENT流场仿真试验
        3.5.1 气吸孔形状仿真分析
        3.5.2 排种盘厚度仿真分析
        3.5.3 仿真正交试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吸式蚕豆排种器试验研究
    4.1 试验仪器与准备
    4.2 单因素试验
        4.2.1 气吸孔直径对排种器性能的影响
        4.2.2 排种盘转速对排种器性能的影响
        4.2.3 气吸孔负压对排种器性能的影响
    4.3 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
        4.3.1 试验方案
        4.3.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4.3.3 响应曲面分析
        4.3.4 最佳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大豆种子包衣机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大豆包衣机搅拌过程力学分析
    2.1 搅拌过程整体分析
    2.2 搅拌叶片微元体速度分析
    2.3 搅拌叶片微元体加速度分析
    2.4 搅拌叶片与大豆种子颗粒接触作用力分析
        2.4.1 Hertz球形颗粒接触理论
        2.4.2 Mindlin-Deresiewicz理论
        2.4.3 包衣前大豆种子颗粒受力分析
        2.4.4 包衣后大豆种子颗粒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大豆包衣搅拌装置设计
    3.1 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3.2 搅拌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3.3 搅拌装置结构设计
    3.4 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的搅拌叶片设计
        3.4.1 仿生原理
        3.4.2 试验样品
        3.4.3 数据采集处理与曲面重构
        3.4.4 搅拌叶片试制
    3.5 本章小结
4 包衣后大豆颗粒搅拌过程离散元仿真
    4.1 搅拌装置仿真参数设计
    4.2 搅拌区域整体划分
    4.3 包衣后大豆种子颗粒模型建立
    4.4 搅拌过程速度矢量图分析
    4.5 两种搅拌叶片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验证试验
    5.1 大豆种子包衣处理样机试验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1.3 仿真结果验证试验
    5.2 表面张力测量试验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案设计
        5.2.4 两种搅拌叶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3 大豆种子包衣处理组合试验
        5.3.1 组合试验方案设计
        5.3.2 组合试验指标设计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田间试验
        5.4.1 试验材料
        5.4.2 试验地情况
        5.4.3 试验方法
        5.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水稻小区育种精量播种装置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小区育种精量播种装置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水稻小区育种精量播种排种器结构设计
    2.1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排种器各部件设计
        2.2.1 排种盘的设计
        2.2.1.1 排种盘直径
        2.2.1.2 排种盘吸种孔直径
        2.2.1.3 种子吸附过程中受力分析
        2.2.2 充种室结构
        2.2.3 卸种板
        2.2.4 搅种结构
        2.2.5 快速换种结构
        2.2.5.1 凸型凹槽滑道设计
        2.2.5.2 凸型凹槽滑道计算
        2.2.6 种箱
        2.2.7 电控系统
        2.2.7.1 电机选型
        2.2.7.2 电机位置控制
        2.2.7.3 仿真实验
    2.3 本章小结
3 水稻小区育种精量精量播种排种器性能试验分析
    3.1 稻种物理特性研究
        3.1.1 水稻种子三轴尺寸的测定
        3.1.2 千粒重的测定
        3.1.3 滑动摩擦角的测定
        3.1.4 自然休止角的测定
    3.2 排种器台架性能试验
        3.2.1 试验装置及材料
        3.2.2 评价指标
        3.2.3 试验设计
        3.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水稻小区育种播种精量播种装置设计及田间试验
    4.1 总体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4.1.1 总体结构
        4.1.2 工作参数
        4.1.3 工作原理
    4.2 气源选配
    4.3 气流管路的设计
    4.4 水稻小区育种精量播种装置田间试验研究
        4.4.1 最佳气压选择方案
        4.4.1.1 试验材料及准备
        4.4.1.2 试验设计
        4.4.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2 穴距测量试验
        4.4.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5)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高自净脱粒装置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脱粒装置与方法
    1.1 脱粒装置整体设计及原理
    1.2 关键部件设计
        1.2.1 喂料机构设计
        1.2.2 脱粒装置下机壳曲面设计
        1.2.3 脱粒滚筒的设计
        1.2.4 扬谷器设计
    1.3 分析方法
        1.3.1 底部清残分析
        1.3.2 扬谷器转速确定
    1.4 材料与方法
        1.4.1 试验材料及其仪器
        1.4.2 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1.4.3 单因素试验
        1.4.4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风速与最大喂入量的规律
    2.2 旋转组合试验分析
        2.2.1 旋转组合试验因素范围
        2.2.2 试验因素水平编码
        2.2.3 试验结果和参数优化以及验证
        2.2.4 参数优化
        2.2.5 验证结果
3 讨论

(6)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剂型与制剂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1.1 农药制剂与剂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1.1.2 农药制剂与剂型的研究现状
        1.1.3 农药剂型的未来发展动向
        1.1.4 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研究现状
    1.2 杀虫剂制剂向昆虫与植物体内的穿透作用
        1.2.1 杀虫剂制剂向昆虫体内穿透的研究
        1.2.2 杀虫剂制剂向植物体内渗透的研究
        1.2.3 杀虫剂向靶标体内渗透的研究方法
    1.3 川楝素研究概况与进展
        1.3.1 川楝素及其理化性质
        1.3.2 川楝素的药理作用及其药用价值
        1.3.3 川楝素的杀虫作用研究
    1.4 本研究提出及设计思路
    1.5 本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溶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2.1 供试材料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色谱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配制
        2.2.2 叶片处理
        2.2.3 粘虫处理
        2.2.4 添加回收试验
        2.2.5 标准溶液配制
        2.2.6 计算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川楝素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建立
        2.3.2 溶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2.3.3 溶剂含量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渗透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3.1 供试材料
        3.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3.1.2 试验仪器
        3.1.3 色谱条件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的配制
        3.2.2 叶片处理
        3.2.3 粘虫处理
        3.2.4 添加回收试验
        3.2.5 标准溶液配制
        3.2.6 计算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川楝素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建立
        3.3.2 渗透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3.3.3 渗透剂含量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供试材料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原药
        4.1.3 供试农药助剂
        4.1.4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研制
        4.2.2 乳油质量检测
        4.2.3 室内生物活性试验方法
        4.2.4 田间防效试验方法
        4.2.5 计算公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
        4.3.2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质量检测
        4.3.3 室内生测结果
        4.3.4 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5.1 本研究得到结果
    5.2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种子除芒机概况与发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种子除芒机的类型和特点
2种子除芒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1钉齿或板齿除芒机
    2.2刷式(或摩擦式)除芒机
    2.3轴流差动式除芒机
3国内外种子除芒机发展概况
    3.1国外种子除芒机发展概况
    3.2国内种子除芒机发展概况
        3.2.1种子除芒机在粮食产业上的发展概况
        3.2.2种子除芒机在蔬菜、牧草产业上的发展概况
4加快发展我国种子除芒机的建议与对策
    4.1紧密结合种业生产,研发新型种子除芒机
    4.2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提高种子除芒机的可靠性、操作性
    4.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提高种子产业化水平

(8)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设计及低损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小麦种子脱粒损伤的研究现状
        1.2.2 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研制
    2.1 整体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
        2.1.1 整机结构
        2.1.2 工作原理
        2.1.3 主要技术参数
    2.2 主要结构及部件设计
        2.2.1 脱粒装置
        2.2.2 输送装置
        2.2.3 分离清选装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育种小麦损伤机理的试验研究
    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育种小麦颖壳拉伸试验
    3.3 育种小麦籽粒压缩损伤试验
        3.3.1 试验设计与分析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育种小麦籽粒剪切损伤试验
        3.4.1 试验设计与分析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育种小麦籽粒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4.1 育种小麦籽粒有限元受力模型的建立
        4.1.1 建立育种小麦籽粒物理模型
        4.1.2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4.1.3 边界条件与载荷
    4.2 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4.2.1 对小麦籽粒进行有限元分析时的前提条件
        4.2.2 腹面加载的有限元分析
        4.2.3 顶部加载的有限元分析
        4.2.4 侧面加载的有限元分析
    4.3 麦粒在压缩损伤试验中产生裂纹的观察分析
        4.3.1 麦粒外部损伤的观察分析
        4.3.2 麦粒内部损伤的观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脱粒装置改进及参数优化
    5.1 钉齿与短纹杆-板齿组合式脱粒滚筒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5.1.1 脱粒滚筒的结构及结构参数
        5.1.2 脱粒滚筒的设计
        5.1.3 脱粒装置的工作原理
    5.2 改进后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性能试验
        5.2.1 试验条件与材料
        5.2.2 试验因素与指标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种子玉米脱粒技术与脱粒装置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种子玉米籽粒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种子玉米脱粒技术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种子玉米脱粒装置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种子玉米果穗及籽粒生理特性研究
    2.1 概述
    2.2 种子玉米果穗生理特性分析
    2.3 种子玉米籽粒特性分析
    2.4 种子玉米籽粒三轴尺寸的测量
    2.5 种子玉米果穗部位划分
    2.6 种子玉米籽粒粒重的测量
    2.7 种子玉米籽粒基部果柄横截面积测量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种子玉米果穗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种子玉米籽粒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1 种子玉米籽粒压缩性能试验
        3.1.2 种子玉米籽粒剪切性能试验
    3.2 种子玉米果柄断裂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种子玉米果穗芯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3.1 玉米果穗芯压缩试验
        3.3.2 玉米果穗芯弯曲试验
    3.4 种子玉米果穗板齿脱粒试验研究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种子玉米籽粒力学特性
    4.1 概述
    4.2 种子玉米籽粒弹性模量、泊松比的测定
        4.2.1 种子玉米弹性模量的测定
        4.2.2 种子玉米泊松比的测定
    4.3 种子玉米籽粒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4.3.1 种子玉米物理模型及特性参数
        4.3.2 玉米籽粒实体模型数据的采集
        4.3.3 玉米籽粒实体模型
        4.3.4 玉米籽粒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玉米籽粒顶部加载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4.5 籽粒侧面加载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4.6 籽粒腹面加载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装置设计
    5.1 样机设计要求
    5.2 脱粒方式选择
    5.3 样机关键部件设计选型
        5.3.1 脱粒机结构设计
        5.3.2 脱粒轴性能分析
        5.3.3 板齿螺旋角试验选取
        5.3.4 进料螺旋板齿的运动学分析
        5.3.5 变径变间距螺旋板齿式脱粒装置结构分析
        5.3.6 排芯口压板装置设计与仿真
    5.4 脱粒机作业性能初步验证
        5.4.1 试验材料选取
        5.4.2 试验方法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机工作参数优化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 试验方案与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回归分析
        6.4.1 各试验因素对脱净率的回归分析
        6.4.2 各试验因素对含杂率的回归分析
        6.4.3 各试验因素对破碎率的回归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水稻应用DZC-1型种子机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粱精量排种器排种性能对比试验研究[D]. 冷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气吸式蚕豆排种器设计与试验[D]. 刘雄佩.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唐冠螺壳体结构大豆种子包衣搅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D]. 曲芳.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4]水稻小区育种精量播种装置设计与试验[D]. 马曰鑫.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5]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高自净脱粒装置设计与分析[J]. 欧佳顺,刘大为,李旭,谢方平,王修善,谢超.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9)
  • [6]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D]. 李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6)
  • [7]我国种子除芒机概况与发展浅析[J]. 张会娟,吴峰,胡志超,谢焕雄,田立佳.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7(01)
  • [8]小区小麦育种脱粒机的设计及低损伤特性研究[D]. 魏丽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9]中国种业机械化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 朱明,陈海军,李永磊.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4)
  • [10]组合式螺旋板齿种子玉米脱粒装置研究[D]. 赵武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玉米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种子包衣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水稻论文

上一篇:实验性肝病的血清生化和肝脂质过氧化
下一篇:宫颈妊娠5例超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