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邵建柱,何建华,徐继忠,刘博燕,王科峰[1](2012)在《染色体加倍对“珠美”海棠形态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以二倍体"珠美"海棠为对照,研究了其同源四倍体形态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四倍体砧木树体生长量变小,树体高度和干径分别是对照的41%、72%;一级、二级侧根数多,骨干根数量(直径>2mm)少且细,分别是对照的1.50倍、1.65倍和56%;长、中、短枝数均减少,枝皮变厚,分别是对照的1.7%、16.3%、9.3%和1.33倍;叶长、叶宽和叶柄长均减小,分别是二倍体对照的77%、89%和63%;气孔长和气孔宽均变大,分别是对照的1.13和1.68倍,但气孔密度降低,是对照的55%;皮孔横径和面积变大,密度变小,分别是对照的1.15倍、1.13倍和55%。
郭玉[2](2012)在《四倍体苹果砧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对接穗品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砧木不仅可以提高苹果树的适应性,扩大栽培范围,而且可以影响树体的生长势、早果性和果实品质等诸多方面,培育优良的砧木对苹果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苹果砧木育种多以杂交育种和自然筛选为主,对砧木的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方面研究甚少。本试验是以人工诱导获得的四倍体珠美海棠为试材,以二倍体珠美海棠为对照,研究染色体加倍对其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含量以及对接穗品种的影响,以期为苹果砧木育种提供一条新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二倍体珠美海棠相比,四倍体珠美海棠自根苗显着矮化、生长量变小、长枝数量、中枝数量和短枝数量均减少、节间长度、叶长、叶宽、叶柄的长度均减小、叶形指数也变小,但叶厚增加、枝皮率变大。其中一年生、二年生四倍体的株高分别是对照的41%和40%。一年生、二年生四倍体粗度分别是对照的72%和58%。同年的生长率和粗度增长率四倍体比对照分别低15%和42%。长枝数量、中枝数量、短枝数量和总枝量,分别是对照的2.3%、16.3%、8.9%和9.2%。叶长、叶宽、叶柄的长度、叶形指数、叶厚和枝皮率,分别是二倍体对照的77%、89%、63%、87%、1.15倍和1.3倍。四倍体珠美海棠皮孔面积与密度的积值变小,仅为二倍体的对照的62.8%。一级、二级侧根数变多,骨干根(直径>2mm)少,且平均粗度小。分别是二倍体的1.5倍、1.7倍、56%和75%。2.与二倍体珠美海棠相比,四倍体珠美海棠苹果砧木具有显着的矮化性,表现为2x/4x比2x/2x的品种高度显着变矮,品种粗度细,叶柄、节间变短,叶形指数均变小,叶片的长、宽均变小,叶厚无显着变化。其中2x/4x的品种高度和品种粗度分别是对照的77%和61%。叶长、叶柄长、叶形指数、叶宽分别是对照的95%、89%、94%和1.01倍。4x/4x比4x/2x的品种高度显着变矮,品种粗度显着变细,节间变短,叶柄、叶形指数,叶长均变小,叶宽、叶厚无显着变化。其中4x/4x的品种高度和品种粗度分别是对照的73%和90%。4x/4x的叶长、叶柄长、叶形指数分别是对照的92%、90%和97%。4x/4x相比2x/4x显着矮化,而4x/2x与2x/2x相比却无显着差异,说明四倍体珠美海棠的矮化性与其根部形态有一定的关系。3.与嫁接在二倍体上的富士、岳冠相比嫁接在四倍体上的两个品种均显着矮化,生长量、叶长、叶宽均变小,叶柄变长,叶厚无显着变化。但富士/4x叶形指数变小,而岳冠/4x变大。其中富士/4x的品种高度和品种粗度分别是对照的56%和65%。富士/4x的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分别是对照的87%、93%、93%和1.03倍。岳冠/4x的品种高度和品种粗度分别是对照的77%和92%。岳冠/4x的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分别是对照的97%、87%、1.12倍和1.12倍。4.与2x/2x对照相比2x/4x的净光合速率变大,但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均变小。与4x/2x对照相比4x/4x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变小,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并无显着变化。2x/4x珠美海棠的净光合速率最高。而其它三个光合指标都是2x/2x珠美海棠最高。5.富士/4x比富士/2x净光合速率大,但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均变小。岳冠/4x比岳冠/2x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大,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变小。嫁接在四倍体上的富士、岳冠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比二倍体低,具有阴生植物的某些特点。6. 2x/4x比2x/2x叶片内的ZRs和IAA含量低,ABA和GA含量高,但IAA/ABA、GA/ABA和IAA+GA+ZRs/ABA的比值均减小。4x/4x比4x/2x叶片内的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的含量低,但脱落酸含量高。2x/4x比2x/2x枝皮内的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低,但脱落酸含量高。4x/4x比4x/2x枝皮内的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高,生长素的含量低,但IAA/ABA、GA/ABA和IAA+GA+ZRs/ABA的比值均减小。7.富士/4x和岳冠/4x叶片内的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含量均比二倍体对照低。富士/4x比富士/2x枝皮内的ZRs、IAA含量和IAA/ABA的比值均低,但GA和ABA的含量高。岳冠/4x比岳冠/2x枝皮内的ZRs、GA、IAA含量低,而ABA含量增加,IAA/ABA的比值减小。树体显着矮化。
刘兵[3](2011)在《苹果属两种植物组织培养及耐盐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它己经地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胁迫而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其遗传潜力难以发挥,干旱、盐渍不仅影响了植物的产量,而且限制了植物的广泛分布。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趋减少、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培育耐盐木本经济植物、加强植物耐盐的机理研究,对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蔷薇科苹果属植物珠美海棠(MaluMalus zumi(Matsum)Reder)和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edeb.) Roem)为研究材料,旨在通过组织培养试验综合对比两种植物诱导、增殖及生根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筛选出各培养阶段的最适培养条件,建立成熟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为两种植物的耐盐基因工程育种奠定基础。同时,在盐胁迫下测定两种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并进行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以期从中探讨两种植物的耐盐能力和耐盐的生理机理,为其在盐碱地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珠美海棠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最佳取材时间为4月。外植体消毒的最佳方法是70%乙醇处理30s+1‰氯化汞10min。诱导培养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 6-BA0.5mg/L+NAA 0.10mg/L。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NAA0.30mg/L+6-BA 3.0 mg/L。继代培养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6-BA 0.70mg/L。生根培养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NAA0.10mg/L。2.新疆野苹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最佳取材时间为9月,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方案为70%乙醇15s+1‰氯化汞10min+70%乙醇10s。诱导培养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 6-BA 0.60mg/L。继代培养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6-BA 0.60mg/L。生根培养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1/2改良MS+NAA 0.09mg/L。3.组培苗耐盐性研究中,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叶片中活性氧积累,加剧了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程度,MDA含量上升,从而使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大;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自身抗氧化系统防御能力的提高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盐胁迫造成的伤害,具体表现为:SOD、POD和CAT保护酶活性升高,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合成增加,但胁迫到一定阶段时,各种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开始降低。通过综合比较盐胁迫下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得出结论:珠美海棠的耐盐性强于新疆野苹果。
孟晓烨[4](2010)在《盐胁迫下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MzNHX1)的分离及表达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盐碱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盐害是植物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它对植物的伤害主要表现在离子毒害和渗透胁迫,植物抵御盐胁迫的主要方式是将胞内过多的Na+外排和区隔化入液泡,这一过程是由Na+/H+逆向转运蛋白完成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菌、酵母、藻类、动物和高等植物的膜系统上,是一种电中性的离子跨膜转运蛋白,具有维持渗透平衡、Na+稳态、K+/Na+比值、调节细胞质内pH等功能。目前,在GenBank中注册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序列已达400多个。珠美海棠(Malus zumi)原产于日本北部山区,1976年引入我国,抗逆性强,耐盐碱,是优良的耐盐碱苹果砧木和盐碱地绿化树种,因此,克隆并分析其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已知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得到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MzNHX1,并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为GQ503257,相应的蛋白质登录号为ADB80440。该基因全长2480bp,开放阅读框长1635bp,编码一个由54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MzNHX1,与拟南芥(AAF21755)、玫瑰(BAD93487.1)和杨树(ACU01853)等液泡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源性分别为78%、86%和81%,是一种定位于液泡膜的NHX-Ⅰ类Na+/H+逆向转运蛋白。其N-末端是由10个跨膜片段和2个非跨膜疏水片段组成的疏水结构域,C-末端具有亲水的长链尾巴,在TM3跨膜片段中含有保守序列85-LFFIYLLPPI-94,是Na+/H+逆向转运蛋白抑制剂氨氯吡嗪咪的结合位点。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首次分析了NHX基因家族在苹果属珠美海棠、新疆野苹果、西府海棠三个物种中的相对含量,并分析了NaCl、PEG胁迫和ABA处理下珠美海棠MzNHX1基因在叶片和根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苹果属的三个物种中,珠美海棠中NHX基因家族的相对含量最多;珠美海棠MzNHX1蛋白属于组成型Na+/H+逆向转运蛋白;盐、干旱、ABA三种逆境胁迫均能诱导MzNHX1基因表达量的增加,且根系中表达量高于叶片中表达量。说明珠美海棠MzNHX1基因与其抗逆性有关,且根系在珠美海棠的抗逆性中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珠美海棠的耐盐机制,丰富了木本植物耐盐基因库,为应用基因工程培育木本耐盐植物特别是耐盐果树新品种提供良好的基因资源。
郭静[5](2010)在《采用缓慢生长法保存蜜瓜种质资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瓜是内蒙古的主要园艺作物,而巴盟蜜瓜16号是一个优良的新品种。对甜瓜进行改良及种质资源的研究,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其前景十分广阔。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甜瓜上的应用为有效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试验采用缓慢生长法对蜜瓜种质资源进行离体保存。通过调节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蔗糖、甘露醇、山梨醇、琼脂、ABA、CCC、PP333,来延缓蜜瓜的生长速度,达到延长保存的目的,探讨了培养基中不同添加物对保存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MS+0.50mg/L6-BA+0.50mg/LIAA的培养基中,调节蔗糖的浓度为10g/L、40g/L能够有效抑制蜜瓜的生长,保存4个月后存活率高达93.75%。特别是以40g/L的蔗糖保存效果最为理想,4个月后存活率为100%。2在MS+0.50mg/L6-BA+0.50mg/LIAA的培养基中,调节琼脂浓度为10g/L和13 g/L时对于蜜瓜的生长没有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3在MS+0.50mg/L6-BA+0.50mg/LIAA的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20g/L的山梨醇能够有效抑制蜜瓜的生长,并且在保存4个月后其存活率在81.25%以上。4在MS+0.50mg/L6-BA+0.50mg/LIAA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10g/L、30g/L、50g/L的甘露醇能够有效抑制蜜瓜的生长,并且在保存4个月后其存活率均在75%以上,其中甘露醇浓度为30g/L、50g/L效果较好。5在MS+0.50mg/L6-BA+0.50mg/LIAA的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40mg/L、80mg/L、120mg/L、200mg/L、400mg/L的矮壮素(CCC)时对于蜜瓜的生长均没有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6在MS+0.50mg/L6-BA+0.50mg/LIAA的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4-20mg/L的脱落酸(ABA)能够有效抑制蜜瓜的生长,并且在保存4个月后其存活率均在87.5%以上,其中脱落酸(ABA)为20mg/L时保存效果较好。7在MS+0.50mg/L6-BA+0.50mg/LIAA的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1mg/L、2mg/L、4mg/L、5mg/L的多效唑(PP333)能够有效抑制蜜瓜的生长,并且在保存4个月后其存活率均在93.75%以上。其中以1mg/L的多效唑效果最为理想,4个月后存活率高达100%。
孟晓烨,彭立新[6](2009)在《珠美海棠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珠美海棠抗逆性强,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优良资源,本文主要总结了其抗逆生理、繁殖、突变研究、分子标记、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李有奇,吕建平[7](2006)在《甘把青春献绿色——记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郭永祯》文中研究表明
王治国[8](2003)在《巴彦淖尔盟地区珠美海棠引种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从天津农学院引进珠美海棠,在巴盟地区试栽观察,该品种耐盐碱性强,在河套灌区含盐量达4‰~6‰、pH值8.1的盐碱地正常生长,对巴盟盐碱地造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砧木研究概况 |
| 1.1.1 砧木的作用 |
| 1.1.2 矮化砧木的预选指标 |
| 1.1.3 矮化砧木的矮化机理 |
| 1.2 果树多倍体研究现状 |
| 1.2.1 多倍体的特点 |
| 1.2.2 多倍体的获得方式 |
| 1.2.3 果树多倍体研究概况 |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干粗和株高的测量 |
| 2.2.2 枝类、枝量的调查 |
| 2.2.3 枝皮率的测定 |
| 2.2.4 皮孔的测量 |
| 2.2.5 叶片大小及厚度的测量 |
| 2.2.6 气孔大小和密度的测量 |
| 2.2.7 光合指标的测定 |
| 2.2.8 内源激素的测定 |
| 2.2.9 根系形态调查 |
| 2.3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四倍体珠美海棠的形态特征 |
| 3.1.1 四倍体珠美海棠与二倍体珠美海棠植株高度和粗度的比较 |
| 3.1.2 四倍体珠美海棠与二倍体珠美海棠枝条性状的比较 |
| 3.1.3 四倍体珠美海棠与二倍体珠美海棠叶片性状的比较 |
| 3.1.4 四倍体珠美海棠与二倍体珠美海棠根系形态的比较 |
| 3.2 不同砧穗组合间形态效应比较 |
| 3.2.1 不同倍性珠美海棠互接后的高度和粗度 |
| 3.2.2 不同倍性珠美海棠互接后的叶片形态 |
| 3.2.3 接在四倍体珠美海棠上的富士、岳冠的高度和粗度 |
| 3.2.4 接在四倍体珠美海棠上的富士、岳冠的叶片形态 |
| 3.3 四倍体珠美海棠主要生理生化特性 |
| 3.3.1 光合特性 |
| 3.3.2 四倍体珠美海棠枝叶中内源激素含量 |
| 3.4 四倍体珠美海棠对其接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 3.4.1 光合特性 |
| 3.4.2 内源激素 |
| 4 讨论 |
| 4.1 染色体加倍对珠美海棠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的影响 |
| 4.2 染色体加倍改良苹果砧木的可行性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图版) |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 |
| 1.3 盐胁迫对植物的胁迫机理 |
| 2 珠美海棠研究进展 |
| 2.1 珠美海棠生物学特性 |
| 2.2 珠美海棠繁殖与育苗研究 |
| 2.3 珠美海棠抗逆性研究 |
| 3 新疆野苹果研究进展 |
| 3.1 新疆野苹果生物学特性 |
| 3.2 新疆野苹果繁殖与育苗研究 |
| 3.3 新疆野苹果抗逆性研究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珠美海棠组织培养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的消毒时间对珠美海棠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
| 2.2 不同的取材时间对珠美海棠无菌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
| 2.3 不同的激素组合对珠美海棠无菌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
| 2.4 不同浓度6-BA 对珠美海棠继代培养的影响 |
| 2.5 不同浓度NAA 对珠美海棠生根培养的影响 |
| 2.6 不同的激素组合对珠美海棠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新疆野苹果组织培养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消毒时间对新疆野苹果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
| 2.2 不同的取材时间对新疆野苹果无菌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
| 2.3 不同的培养基及6-BA 浓度对新疆野苹果无菌外植体诱导的影响 |
| 2.4 不同浓度6-BA 对新疆野苹果继代培养的影响 |
| 2.5 不同浓度NAA 对新疆野苹果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耐盐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盐胁迫对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SOD 活性的影响 |
| 2.2 盐胁迫对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POD 活性的影响 |
| 2.3 盐胁迫对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CAT 活性的影响 |
| 2.4 盐胁迫对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 2.5 盐胁迫对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MDA 含量的影响 |
| 2.6 盐胁迫对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Pro 含量的影响 |
| 2.7 盐胁迫对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2.8 盐胁迫对珠美海棠和新疆野苹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 1.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
| 1.2.1 渗透调节机制 |
| 1.2.2 活性氧清除系统 |
| 1.2.3 渗透调节蛋白 |
| 1.2.4 离子跨膜运输和离子区隔化 |
| 1.2.5 耐盐基因的诱导表达 |
| 1.3 Na~+/H~+逆向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 1.3.1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发现 |
| 1.3.2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结构 |
| 1.3.3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功能及特性 |
| 1.3.4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调节机制 |
| 1.4 基因表达的分析方法 |
| 1.4.1 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 |
|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特点及应用 |
| 1.5 珠美海棠研究进展 |
| 1.5.1 抗逆性研究 |
| 1.5.2 繁殖研究 |
| 1.5.3 珠美海棠作为苹果砧木的研究 |
| 1.5.4 珠美海棠四倍体的研究 |
| 1.5.5 珠美海棠cDNA - AFLP 分子标记研究 |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6.1 目的意义 |
| 1.6.2 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菌株和载体 |
| 2.1.3 试剂 |
| 2.1.4 引物的合成 |
| 2.2 主要仪器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植物材料处理方法 |
| 2.3.2 珠美海棠总RNA 的提取方法 |
| 2.3.3 去除总RNA 中基因组DNA |
| 2.3.4 反转录合成cDNA 第一条链 |
| 2.3.5 珠美海棠DNA 提取方法 |
| 2.3.6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cDNA 的克隆 |
| 2.3.7 阳性克隆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
| 2.3.8 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珠美海棠总RNA 提取方法比较 |
| 3.1.1 RNA 样品检测 |
| 3.1.2 RT-PCR 检测 |
| 3.2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 |
| 3.2.1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中间片段的克隆 |
| 3.2.2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3'端的克隆 |
| 3.2.3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5'端的克隆 |
| 3.2.4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开放阅读框的克隆 |
| 3.3 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3.1 MzNHX1 氨基酸序列分析 |
| 3.3.2 MzNHX1 蛋白结构预测 |
| 3.4 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 3.4.1 F=2~(-ΔΔCt) 分析方法有效性检测 |
| 3.4.2 苹果属种间 NHX 基因家族分析 |
| 3.4.3 盐胁迫下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 3.4.4 PEG 胁迫下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 3.4.5 ABA 处理下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 4 讨论 |
| 4.1 珠美海棠总 RNA 提取方法 |
| 4.2 珠美海棠MzNHX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 4.3 NHX基因家族分析及珠美海棠MzNHX1基因的表达 |
| 4.3.1 NHX 基因家族分析 |
| 4.3.2 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 1.2 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 |
| 1.3 植物种质资源的概述 |
| 1.3.1 植物种质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
| 1.3.2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法 |
| 1.3.3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步骤 |
| 1.3.4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问题及展望 |
| 1.4 植物激素的应用 |
| 1.4.1 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功能 |
|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特性 |
| 1.4.3 植物生长抑制物质的应用 |
| 1.5 本实验的立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材料预培养的方法 |
| 2.2.1 启动培养(无菌体系的建立) |
| 2.2.2 不同激素对增殖的影响 |
| 2.2.3 不同无机盐含量对增殖的影响 |
| 2.3 离体保存试验方法 |
| 2.3.1 不同浓度蔗糖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 |
| 2.3.2 不同浓度琼脂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 |
| 2.3.3 不同浓度山梨醇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 |
| 2.3.4 不同浓度甘露醇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 |
| 2.3.5 不同浓度矮壮素(CCC)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 |
| 2.3.6 不同浓度脱落酸(ABA)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 |
| 2.3.7 不同浓度多效唑(PP333)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启动培养(无菌体系的建立) |
| 3.2 不同激素对增殖的影响 |
| 3.2.1 不同浓度的CPPU+NAA 处理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 3.2.2 不同浓度的CPPU 处理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 3.2.3 不同浓度的6-BA 处理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 3.2.4 不同浓度IAA 处理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 3.2.5 不同浓度的6-BA+IAA 处理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 3.3 不同无机盐含量对增殖的影响 |
| 3.4 蔗糖、琼脂、山梨醇、甘露醇、矮壮素、脱落酸和多效唑的不同浓度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的影响 |
| 3.4.1 不同蔗糖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的影响 |
| 3.4.2 不同琼脂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3.4.3 不同山梨醇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种质行保存 |
| 3.4.4 不同甘露醇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3.4.5 不同矮壮素(CCC)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3.4.6 不同脱落酸(ABA)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3.4.7 多效唑(PP333)不同浓度的处理对巴盟蜜瓜16 号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4 讨论 |
| 4.1 启动培养 |
| 4.2 不同激素对增殖的影响 |
| 4.3 不同无机盐含量对增殖的影响 |
| 4.4 蔗糖、琼脂、山梨醇、甘露醇、矮壮素、脱落酸和多效唑的不同浓度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离体保存的影响 |
| 4.4.1 不同蔗糖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的影响 |
| 4.4.2 不同琼脂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4.4.3 不同山梨醇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种质行保存 |
| 4.4.4 不同甘露醇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4.4.5 不同矮壮素(CCC)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4.4.6 不同脱落酸(ABA)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4.4.7 不同多效唑(PP333)浓度的处理对蜜瓜组培苗进行种质保存 |
| 4.4.8 不同处理保存蜜瓜种质资源效果的比较 |
| 5 结论 |
| 5.1 蔗糖处理 |
| 5.2 琼脂处理 |
| 5.3 山梨醇处理 |
| 5.4 甘露醇处理 |
| 5.5 矮壮素(CCC)处理 |
| 5.6 脱落酸(ABA)处理 |
| 5.7 多效唑(PP333)处理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作者简介 |
| 1 抗逆生理研究 |
| 1.1 耐盐研究 |
| 1.2 耐寒研究 |
| 1.3 耐涝研究 |
| 1.4 耐旱研究 |
| 2 繁殖 |
| 2.1 组培繁殖 |
| 2.1.1 组培苗的获得 |
| 2.1.2 组培苗的陆地定植 |
| 2.1.3 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 |
| 2.2 嫩枝扦插 |
| 2.2.1 全光雾嫩枝扦插 |
| 2.2.2 拱棚嫩枝扦插 |
| 3 突变研究 |
| 4 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
| 5 应用 |
| 5.1 苹果砧木 |
| 5.2 加工应用 |
| 1 引种地与品种来源地地理自然概况 |
| 2 试验材料、项目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主试材料 |
| 2.1.2 对比材料 |
| 2.2 试验项目和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生长调查记载 |
| 2.2.2 耐盐碱对比试验 |
| 2.2.3 防寒越冬措施试验 |
| 2.2.4 嫁接苹果试验 |
| 2.2.5 3种海棠抗旱性对比试验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生长观察与分析 |
| 3.1.1 物候期对比 |
| 3.1.2 苗木生长规律 |
| 3.2 耐盐碱试验 |
| 3.2.1 3种海棠在轻、中、重盐碱地上成活率对比 |
| 3.2.2 生长量对比 |
| (1) 3种海棠新梢高生长量对比: |
| (2) 3种海棠新梢粗生长量对比 |
| (3) 主干粗生长量对比 |
| 3.2.3 根系发育状况对比 |
| 3.2.4 珠美海棠与本地部分耐盐树种的耐盐性比较 |
| 3.2.5 引种地与品种来源地盐离子种类的对比 |
| 3.3 防寒措施试验 |
| 3.3.1 防寒标准 |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4 嫁接苹果试验 |
| 3.5 3种海棠抗旱性对比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