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明[1](2020)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胰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目的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低,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2%6%。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比较特殊:胰腺的位置较深,充分暴露比较困难,导致手术视野局限,又与重要大血管、器官毗邻,且由于小儿胰腺血管纤细并对手术创伤性侵袭耐受性差等特点,因此小儿胰腺肿瘤切除需要更加精准安全,本文旨在研究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在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行上腹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基于数字化三维模型制定手术方案,术前模拟肿瘤切除,术中辅助指导;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等。结果数字化三维重建结果可清晰显示胰腺肿瘤与周围血管、脏器的毗邻关系,基于个性化模型虚拟手术,实现精准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5例肿瘤中2例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颈,2例位于胰体尾。手术时间为150360min,平均27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m L,最少出血量为5 m L,输血率40%(2/5),5例患儿均成功切除肿瘤,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基于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创建数字化胰腺三维模型,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脏器的毗邻关系,然后对三维模型进行分析与深度处理,还能进一步评估腹腔动脉系统与门静脉系统的分支解剖变异情况,术前制定最佳手术方案,虚拟手术,提高了胰腺肿瘤的可切除率以及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第二部分小儿胰腺肿瘤18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小儿胰腺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胰腺肿瘤病儿18例的临床资料。18例病儿均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胰腺囊实性包块。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方式。结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肿瘤局部切除1例,肿瘤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1例,胰体尾+脾切除6例。18例病儿术后随访至今,除1例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病儿术后死亡外,其余未见异常。结论小儿胰腺肿瘤临床上较罕见,国际性的联合研究较少,小儿胰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仍处于继续探索阶段。通过本研究调查,我们认为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母细胞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不同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不同,手术治疗为小儿胰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杨帆[2](2019)在《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T)临床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0.6%。早期缺乏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复杂的腹膜后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关系密切。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腹膜后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仍是一项挑战。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2.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9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181例行根治术(开放手术131例,腹腔镜手术50例)。余1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膜后囊肿穿刺引流术,3例行姑息手术,7例行探查术。研究结果1.行 B 超、CT、MRI 和 PET-CT 检查各 106、171、30、19 例。检出率为 96.23%、100%、100%、100%。CT、MRI 和 PET-CT 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 77.19%、80.00%、63.1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9cm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素(P<0.05)。尽管少数腹膜后肿瘤在影像上有较强的特征,仍靠病理才能确诊。2.47例(26.0%)行联合脏器切除,14例(7.7%)行腹部大血管修补重建。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术中输红细胞量少(70±243 vs236±408ml)、手术时间短(164±99 vsl99±99min)、术后住院日短(7±4vs12±8 天)(P<0.05)。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17例(9.4%)。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5.0%。最常见的是低热(13.7%),伤口脂肪液化(8.4%),肺部感染(4.6%),泌尿道感染(4.6%)。再次手术率为1.5%。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0.7%。单因素分析示恶性肿瘤、术中出血量≥200ml、手术时间≥180min、术中输红细胞、术中输血浆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200ml和手术时间≥180min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最常见的是低热(10.0%),低钾血症(8.0%),呕吐(6.0%),下肢静脉血栓(6.0%)。再次手术率为0。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10cm、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输红细胞量≥5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3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研究结论1.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CT、MRI、PET-CT的检出率达100%。肿瘤最大径>9cm提示肿瘤为恶性可能。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金标准”病理。2.手术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症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同样安全有效,具有术中输红细胞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精细操作等手段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许晓磊[3](2019)在《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肝泡型包虫病病例特征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193例肝外器官受累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肝外转移器官与病灶位置等临床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行外科干预的98例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治疗策略,为流行地区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临床观察以及治疗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临床材料。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年龄、性别、组别、区域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肝脏原发灶是否于肝外器官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病灶分布情况,对其中98例行外科干预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准根治性切除组(n=61)、姑息性切除组(n=29)、肝移植组(n=8),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随访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的193例患者中,男89例,女104例,年龄范围572岁,中位年龄41岁,男女性别比1∶1.17;藏族以及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文盲占72.53%、小学占11.92%)是该病的重点人群;所有患者均来自青海境内,其中分布以青海果洛、玉树居多。2.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肝S8段(Hazard ratio[HR],1.877;95%confdence interval[CI]:1.026 to 3.437;P=0.041)与肝外器官肺转移密切相关;肝S7段(Hazard ratio[HR],5.689;95%confdence interval[CI]:1.913 to 16.915;P=0.002)与肝外器官脑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3.98例行外科干预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其中准根治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7%(34/61),其中低蛋白血症伴胸腔积液18例、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4例;术后复发率14.8%(9/61),随访期间死亡3例。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4%(12/29),其中胆漏合并残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3例、2例梗阻性黄疸、1例切口感染、1例胆管-支气管漏;术后复发率17.2%(9/29),随访期间死亡3例。准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8例患者中,1例为急性排斥反应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为凝血功能障碍致消化道出血、1例为肝肾综合症、余4例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结论:1.肝内原发灶位置多位于右肝S7、S8段,肝脏邻近器官或组织多累及胆囊、肾脏、膈肌、胰腺等;肝外远隔转移器官多为肺、脑等,并且通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S8段原发灶与远隔器官肺转移密切相关,肝S7段病灶与脑转移显着相关,在肝外远隔特定器官转移诊断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2.肝泡型包虫病行准根治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然后术后复发率却较低。对于肝外器官累及的这些复杂性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中应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以使患者最大化收益。
王桢毅[4](2017)在《单中心77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回顾性统计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SCNs)术前诊断仍然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文旨在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从而提高术前诊断,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确诊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住院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术前诊断、治疗(术式、并发症等)、病理结果、复查随访等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77例病理诊断为浆液性囊腺瘤的患者中,女性64例,男性13例,中位年龄53岁(22-82岁)。33例合并临床症状如腹痛、腰背痛、恶心呕吐、黄疸等,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剩余患者因体检发现,病程最短2天,最长12年。胰体尾部肿瘤平均大小大于胰颈部(P=0.008)。2例CA125升高,5例CA199升高,8例铁蛋白升高。76例行B超检查,病灶检出率为96.05%,大致诊断率为38.16%,无明确诊断;69例行CT检查,病灶检出率为98.55%,大致诊断率为52.17%,确诊率为5.80%;37例行MRI检查,病灶检出率为97.30%,大致诊断率为59.46%,确诊率为5.4%,23例行MRCP检查,病灶检出率为86.95%,大致诊断率为21.74%,确诊率为4.35%;14例行EUS检查,病灶检出率为100%,大致诊断率为57.14%,确诊率为35.71%。EUS和MRI在囊腺瘤诊断率方面高于B超(p<0.05)。B超联合CT检查大致诊断率为98.53%,CT联合EUS的大致诊断率为100%,确诊率为62.5%,CT联合MRI大致诊断率为96.55%,确诊率为10.34%,MRI联合EUS大致诊断率85.5%,确诊率50%。1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19例行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9例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8例行胰腺肿块剜除术。18例患者发生胰漏,胰漏与手术方式无关。结合手术记录及术后病理显示肿瘤19例位于胰头,42例位于胰体尾,16例位于胰颈。根据病理以及结合影像学,56例为微囊型,9例为寡囊型,9例为混合型,3例为实性。63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9.99月,4例患者因其他疾病死亡,7例术后新发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无复发或癌变。结论:1.胰腺浆液性囊腺瘤起病隐匿,多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无胰腺炎病史和黄疸等浸润表现,好发于中年女性。2.B超、CT、MRI和EUS均有较高的病灶检出率,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大致诊断率,EUS有较高的诊断率。B超联合CT后有较高的大致诊断率,CT或MR[联合EUS.可显着提高大致诊断率和确诊率,建议采取B超筛查病灶,通过CT/MRI进一步诊断。3.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胰体尾部,病理分型以微囊型为主,是一种良性肿瘤,术后恢复良好,极少复发或恶变。4.在治疗上,认为有症状以及术前无法排除恶性可能的病人需要积极手术。根据不同特征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更多的正常组织和器官,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郭晓玲,刘正平,刘国庆,刘吉平,高平民,韦德湛,刘雁,艾文,索冬梅,曾萌[5](2014)在《开放式胎儿手术-孕中期胎儿肺囊腺瘤切除术后继续妊娠至分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the Lung,CCAM)是一种不多见的肺部多发囊性变伴支气管增生所形成的肿块,其内缺乏正常的肺泡,多为单叶受累,根据病损的大小和肿块的同质性可分为ⅠⅢ型。CCAM占先天性肺部畸形的25%〔1〕,其临床变化范围很广,它可能是胎儿或新生儿的一种致死性病变。可出现胎儿水
卢文献,张晓辉[6](2012)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tumor,PCT)是少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erousCystic Neoplasm,SCN)、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和囊腺癌。我科自2005年5月~2012年6月共收治PCT病人8例,现就其
杨洪生[7](2012)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18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提高对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治认识。方法:对2002年3月-2012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8例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18例,患者年龄34-84岁之间,平均年龄42.6岁,男女比例5:13。其中12例囊腺瘤患者均为女性,且为单发肿瘤,直径在:1.2-11.3cm大小不等,平均为6.7cm。6例囊腺癌患者男性患者5例,女性1例,均为单发肿瘤,直径在:5-14.5cm,平均10.7cm。因上腹部不适隐痛及腰背部疼痛就诊者5例(27.8%),因进食后感上腹部恶心、呕吐就诊4例(22.2%),无明显临床症状者,行体检B超发现胰腺肿块就诊9例(50%)。12例胰腺囊腺瘤病人均行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6例囊腺癌病人均行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6例中发现有3例糖类抗原(CA199)指标不同程度增高。18例病人术前血糖水平,血淀粉酶水平及胆红素水平测定皆在正常范围内。18例病人中有16例行手术治疗,局部肿瘤单纯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远端胰腺切除空肠-Roux-Y吻合1例;胰腺节段性切除术2例;联合脾切除术6例。有2例术前CT发现胰腺囊腺癌发生肝脏转移并伴有腹水,故未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发生2例胰漏伴腹腔感染的并发症,经充分引流及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后痊愈。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2个月-10年不等,囊腺瘤手术患者生存满意,肿瘤未见复发。4例囊腺癌术后生存期分别为25个月、36个月、29个月和33个月;2例胰腺囊腺癌伴肝转移未行手术治疗的均于10个月内死亡。结论:1.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多发于女性,发病率低。2.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术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借助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健康体检时也能够早期发现本病。3.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具体的术式选择要根据手术中肿瘤大小、部位、包膜是否完整、周围组织血管及器官侵犯程度和术中冰冻病理结果肿瘤的良恶性来决定。4.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若能通过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蒋天盛[8](2012)在《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149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经病理证实确诊的149例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手术方式等。结果149例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中,浆液性囊性肿瘤占17.5%,黏液性囊性肿瘤占36.2%,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占22.8%,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占23.5%。其中56例无明显临床体征,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不适、腹部包块等。B超、CT、MRI、MRCP、CBUS、EUS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4.6%、88.6%、86.8%、97.1%、97.4%、95.7%;PET-CT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对良恶性检出率为100%。手术治疗147例,肿瘤均全部切除,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分别为胰漏和胃瘫。结论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常见类型有SCNs、MCNs、IPMNs、SPNs,主要分布于胰头或胰体尾。PPCNs多为良性,女性发病率较高。PPCNs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恶性病变年龄偏大、常伴有黄疸及胰腺炎病史。常规的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PPCNs具有较为准确的诊断意义,PET-CT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提高与胰腺假性囊肿等病的鉴别将进一步降低误诊率。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术中冰冻切片结果将决定相应手术方式,能尽量完整切除肿瘤。
乐淳,郑起,林擎天[9](2010)在《胰腺囊肿性疾病69例诊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胰腺囊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胰腺囊肿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疗效。结果31例肿瘤性囊腺瘤中,3例作局部切除术,17例作胰体尾部切除术,3例胰尾+脾脏切除术,1例仅作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4例施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仅作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术,2例作胰颈体中段切除术;全组无并发症与死亡,23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8例(100%)囊腺癌存活1年,7例(87%)存活3年,4例(50%)存活5年。38例胰腺假性囊肿中,6例保守治愈,2例置管外引流、4例手术外引流痊愈;26例内引流术中包括1例囊肿-胃吻合术、1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2例囊肿-空肠襻式吻合术、21例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1例囊肿切除术均获得成功。6例部分性肠梗阻、2例吻合口瘘、1例外引流囊内出血均治愈无死亡;31例(81.6%)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结论胰腺肿瘤性囊肿一经诊断,均应考虑手术切除为妥;对于急性胰腺假性囊肿先观察6周,未能消退者亦应考虑手术治疗。
施红旗,宋其同,陈宗静,李劲节,俞富祥,何瀚[10](2009)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11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例中,仅6例术前确诊为胰腺囊性肿瘤,术前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4例,误诊为胆总管囊肿1例,误诊率为45.4%。行胰头部囊性肿瘤切除术2例,胰体尾部切除和脾切除术3例,囊性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3例,囊肿活检,囊腔内置管引流术1例。内引流术后并发胰性腹水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常规行胰腺B超和CT检查是早期发现本病的有效方法,避免误诊和积极手术切除,可获得较好疗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设备及材料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3.1 增强CT检查方法 |
| 3.2 增强CT检查影像参数 |
| 3.3 三维重建方法 |
| 3.4 手术方法 |
| 结果 |
| 1 上腹部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 |
| 2 Hisense CAS三维重建优势 |
| 3 手术与病理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小儿胰腺肿瘤 18 例临床分析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2.1 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 2.2 手术方法 |
| 结果 |
| 1 手术结果 |
| 2 病理结果 |
| 3 治疗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影像诊断分析 |
| 1.1 前言 |
| 1.2 资料与方法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2.3 统计方法 |
| 1.3 结果 |
| 1.3.1 一般资料 |
| 1.3.2 临床表现 |
| 1.3.3 术后病理类型 |
| 1.3.4 肿瘤最大径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
| 1.3.5 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分析 |
| 1.3.6 术前行CT检查结果分析 |
| 1.3.7 术前行MRI检查结果分析 |
| 1.3.8 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结果分析 |
| 1.3.9 术前行CTA检查结果分析 |
| 1.3.10 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
| 1.3.11 术前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
| 1.3.12 术前行DSA检查结果分析 |
| 1.3.13 术前行肾ECT检查结果分析 |
| 1.4 讨论 |
| 1.4.1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
| 1.4.2 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
| 1.4.3 MRI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
| 1.4.4 PET-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
| 1.4.5 CTA、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DSA、肾ECT检查的应用 |
| 1.5 小结 |
| 第二章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
| 2.1 前言 |
| 2.2 资料与方法 |
|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 2.2.2 统计方法 |
| 2.3 结果 |
| 2.3.1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情况分析 |
| 2.3.2 关于术中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修补重建情况描述 |
| 2.3.3 根治性开放手术与根治性腹腔镜手术(包括中转开放)的比较 |
| 2.3.4 经腹膜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
| 2.3.5 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转开放原因分析 |
| 2.3.6 转入ICU原因分析 |
| 2.3.7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
| 2.4 讨论 |
| 2.4.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RS)的解剖学基础 |
| 2.4.2 腹膜后肿瘤生物学特征 |
| 2.4.3 临床表现 |
| 2.4.4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
| 2.4.5 术前准备 |
| 2.4.6 手术治疗技巧 |
| 2.4.7 术后并发症分析 |
| 2.4.8 重视术后复查与随访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全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3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193 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患者的临床资料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临床特征 |
| 3.1.3 临床变量与是否远隔器官转移的关系 |
| 3.1.4 对常见远处转移器官部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
| 3.2 193 例患者中行外科干预的98 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 |
| 3.2.1 98 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 |
| 3.2.2 手术方式 |
| 3.2.3 术中术后情况 |
| 3.2.4 术后并发症及短期随访情况 |
| 第4章 讨论 |
| 4.1 不同性别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2 不同族别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3 不同年龄患者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4 不同文化受教育程度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5 不同区域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
| 4.6 肝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 |
| 4.7 肝泡型包虫肝外转移途径 |
| 4.8 实验室诊断 |
| 4.9 治疗方法 |
| 4.9.1 准根治性切除 |
| 4.9.2 姑息性切除 |
| 4.9.3 肝移植 |
| 4.9.4 其他 |
| 4.10 小结与展望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辅助检查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PCT术前病史的收集、检查与诊断 |
| 3.2 治疗 |
| 一、摘要 |
| (一)中文摘要 |
| (二)英文摘要 |
| 二、正文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三、综述 |
| (一)综述 |
| (二)参考文献 |
| 四、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前言 |
| 2. 临床资料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全组男41例, 女28例。 |
| 1.2 疾病分类69例中包括肿瘤性囊肿31例, 其中浆液性囊腺瘤8例, 黏液性囊腺瘤15例, 囊腺癌8例;胰腺假性囊肿38例。 |
| 1.3 治疗与结果在31例肿瘤性囊腺瘤中, 3例作 |
| 2 讨论 |
| 2.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2.1.1 临床症状参见文献[1-3]。 |
| 2.1.2 影像学检查参见文献[1-3]。 |
| 2.1.3 病理检查。 |
| 2.2 治疗方法 |
| 2.2.1 手术时间。 |
| 2.2.2 手术方式。 |
| 2.3 治疗预后胰腺囊腺癌的恶性程度低, 手术切除率高, 预后较好, 5年生存率可达63%[10]。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辅助检查 |
| 1.3 病理检查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PCT的诊断 |
| 3.2 PCT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