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树臣,王春清,霍勤[1](2015)在《提高东北农区肉羊繁殖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文中提出文章结合影响肉羊繁殖力的因素,通过选择和培育多胎品种,利用繁殖季节出现的早晚与饲草条件、营养状况、妊娠、分娩、泌乳、育羔、光照和品种等密切相关的条件,同时利用人工授精、同期发情等繁殖新技术提高母羊配种受胎率和羔羊成活率,保持母羊合理的年龄结构,就东北农区地理气候情况,总结了提高肉羊繁殖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为现代养羊提高繁殖力提供了技术指导。
洪霞芳[2](2011)在《中国兔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兔产业是一种绿色经济型产业,中国兔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不算短的历程,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兔产品现在仍然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畜牧产品。兔产业的发展对帮助中国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脱贫致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兔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前景看好的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中国兔产业并未被广泛重视,致使兔产业一直未能被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目前中国兔产业仍处于自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业链纵向关系开始由各独立的活动主体理性选择走向专业分工。但是,其基于产业链上的生产、加工、市场三个环节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相互制约而不是相互依存的因素。如何明晰产业关系,优化产业链,使各利益主体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是当前中国兔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本论文力求从产业链的角度,对兔产业链上的生产、加工及市场三个重要阶段进行深层次剖析,探索中国兔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初步形成中国兔产业发展的经济理论研究框架,谋求为中国兔产业发展提供较详实的理论参考和指导,以利于中国兔产业形成一个高效高能的产业链,共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本论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兔产业展开系统的、理论的、实证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论文第3章,对世界与中国兔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其次是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在第4、5、6章,主要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基于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现状与问题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是第7章主要从产业战略发展的角度提出中国兔产业发展的策略。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明显,质量指数逐步上升,未来市场容量大。但是,中国兔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发展仍不平衡,产业总体发展并不理想,特别是规模经济发展受到很多制约因素,产业内各利益主体关系较松散。在未来条件成熟阶段,现代产业链的协作方式都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中型企业合作对象的选择行为的最佳选择是联盟。本文主要创新之处:(1)在国内学术界首次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兔产业发展态势和趋势,将产业链理论引入兔产业发展分析中,提出了具体的兔产业链模式,并据此对兔产业链发展进行了深层次剖析。(2)基于产业链的价值链,利用联盟博弈的Shapley值和Logit模型对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及其协作方式进行实证性研究。(3)对不同兔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弹性系数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以期预测未来世界及中国家兔产量及国内兔产品市场容量。(4)采用经济学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兔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动状况进行数据论证性分析。
朱靖[3](2008)在《贵阳市优质肉兔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文中研究说明从本市兔舍标准化设计、引进种兔生长及适应性研究、最佳生产商品肉兔杂交组合筛选、杂交肉兔最适饲料配方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把相应研究成果与现代科技养殖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加以在全市大面积推广。按照现代养殖理念,设计出适宜我市肉兔生产科学合理的规范化兔舍,满足防雨、防潮、防暑、防寒、防污染、防兽害的“六防要求”,能极大提高饲养管理工作效率。引种实验,六个品种、加利福利亚兔、新西兰兔、日本大耳白兔、花巨兔、比利时兔分为六组,对每组32只同品系种兔进行100天饲养,结果表明,奇卡总增重1250.01克,饲料利用率20.86%两个指标均高于其它五个实验组(P<0.05),加利福利亚断奶仔兔成活率91.90%(p<0.05),比其它组高4.02、6.2、6.31、12.87、0.87个百分点;花巨断奶仔兔平均重625.81±25.61a,与其它实验组差异显着(p<0.05),比利时仔兔发病率3.9%,低于其它实验组。根据生产性能及繁殖性能,全市普遍推广以齐卡为公本,加利福利亚母本的商品兔杂交生产组合:在圈舍、饲养环境相对滞后、精料青草供应不足的养殖小区,利用新西兰生产、日本大耳兔性能较为稳定、适应性强特点加以推广;花巨兔可作为我市玩具兔生产的主要品种;比利时兔因毛色呈灰、褐色,酷视野兔,可作为餐饮选择的主要品种。最佳商品兔杂交组合实验,选取齐卡♂×新西兰♀、齐卡♂×加利福尼亚♀、比利时♂×花巨♀、新西兰♂×日本大耳白♀杂交后代15窝,进行繁殖性能组测定;同时每组选择50只进行育肥性能测定;并对每组20只进行屠宰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齐♂×新♀、齐♂×加♀窝平产仔数分别为7.8只、7.2只,30日龄断奶成活率为96.6%、95.2%,70天总增重为2317.3克、2179.5克,饲料转化率分别19.29%、19.29%的几项指标均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显着(p<0.05)。结合贵阳市实际,齐♂×新♀、齐♂×加♀可作为我市主推的商品兔生产杂交组合。饲料配方筛选实验,将36只(公母各18只)35日龄齐×新杂交兔按体重、性别进行配对分组,分为3组,每组12只进行饲喂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及统计计算表明,最适宜的营养水平是以消化能12.81兆焦/kg、粗蛋白14.88%、粗纤维9.88%为适宜的饲料配方Ⅲ,除了腹泻率试验Ⅲ6.9%,高于试验Ⅱ外,日增重达28.75克、日耗料量200.68克、饲料转化率13.81%,均优于其它实验组,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综上通过对现代科技养殖技术以及本研究成果进行集成组装,在全市大面积进行了推广,通过推广前后调查对比,结果显示获得了较好的推广效益。累计投放种兔2.1万只,共推广杂交商品兔88万只,推广配合草粉颗粒料13.2万吨,涉及农户800余户,户均收入增加1.5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王世斌[4](2004)在《提高农户饲养肉羊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的十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肉羊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的高低一直是困扰着养羊业的难题。据调查统计,绵羊、山羊的胎平产羔率在100%和116%,繁殖成活率不足80%,影响了肉羊的出栏,增大了养羊成本与资源消耗,降低了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肉羊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肉羊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作一总结,供参考。1 选择产羔率高的个体或引进多胎品种
王乐[5](2004)在《新疆奇台县优质瘦肉猪生产体系建设》文中认为以新疆奇台县种猪场为龙头企业,建立原种猪核心群—种猪繁殖群—商品生产群的繁育体系;以本地原料为基础,筛选全价系列饲料配方;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育肥猪生长速度;建立防疫健康保健体系、环境治理体系和产品质量体系,利用杂种优势的最佳组合,配套合成生产优质商品瘦肉猪。其结果是:原种猪生产水平:日增重800g,料肉比3.0:1,165日龄活重达100kg,背膘厚18mm,胴体瘦肉率62%;优质杂交瘦肉猪育肥水平:日增重750g,料肉比3.2~3.5:1,170日龄活重达100kg,背膘厚20mm,胴体瘦肉率60%。种猪场达到全进全出流水作业的生猪批量生产,实现年提供种猪1000头,出栏优质商品瘦肉猪8000头。在奇台县推广优质瘦肉猪综合配套技术,达到年出栏优质商品猪30万头,种猪推广到全疆各地。结果表明实施优质瘦肉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能显着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肉品质量,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无公害”养猪打下了为“无公害”养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肉羊品种的选择 |
| 2适时配种 |
| 3提高繁殖母羊比例及母羊的管理 |
| 3. 1保持母羊合理的年龄结构 |
| 3. 2妊娠期母羊的管理 |
| 3. 3哺乳期母羊的饲养 |
| 4产羔、接羔和羔羊护理 |
| 4. 1产羔前的准备 |
| 4. 2助产和接产 |
| 4. 3羔羊护理 |
| 4. 4保证羔羊吃足初乳 |
| 5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 |
| 6合理选择和建造圈舍 |
| 7科学配制营养完善的日粮 |
| 8健全防疫制度 |
| 9科学管理育肥肉羊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3. 研究动态评述及其趋势 |
| 1.3. 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内容 |
| 1.3.2. 主要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2. 理论基础 |
| 2.1. 产业发展理论 |
| 2.2. 产业组织理论 |
|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
| 2.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 2.3.2. 可比净出口指数 |
| 2.3.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 2.3.4. 出口产品质量指数 |
| 2.4. 产业链相关理论 |
| 2.4.1. 产业链 |
| 2.4.2. 农业产业链 |
| 2.5. 价值链理论 |
| 2.6. 规模经济理论 |
| 2.7. 联盟博弈理论及shapley值 |
| 2.8. 蛛网理论 |
| 2.9. 供需弹性理论 |
| 2.9.1. 需求价格弹性(Ed) |
| 2.9.2. 需求收入弹性(E'd) |
| 2.9.3. 需求贸易弹性(Td) |
| 2.9.4. 供给价格弹性(Es) |
| 2.10. 本章小结 |
| 3. 世界与中国兔产业发展概述 |
| 3.1. 世界兔产业发展形势 |
| 3.1.1. 世界兔产业概况 |
| 3.1.2. 世界兔产品产销情况 |
| 3.1.2.1. 兔肉产销情况 |
| 3.1.2.2. 兔毛产销情况 |
| 3.1.2.3. 兔皮产销情况 |
| 3.2. 中国兔产业的发展总体概况 |
| 3.2.1. 中国兔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 |
| 3.2.2. 中国兔产业发展状况 |
| 3.3. 本章小结 |
| 4. 产业发展的生产阶段分析 |
| 4.1. 生产阶段的现状 |
| 4.1.1. 养殖经营模式 |
| 4.1.2. 中国兔饲料状况 |
| 4.1.3. 兔疫病防控情况 |
| 4.1.4. 行业组织的发展状况 |
| 4.2. 基于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 |
| 4.2.1. 兔产业链 |
| 4.2.2. 中国兔产业链分析的基本假定 |
| 4.2.3. 调查方法 |
| 4.2.4. 基于传统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 |
| 4.2.5. 基于现代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 |
| 4.2.6. 不同协作方式的兔价值链的比较分析 |
| 4.3. 养殖规模经济分析 |
| 4.3.1. 养殖规模现状 |
| 4.3.2. 山东省养殖规模经济分析 |
| 4.3.3. 养殖规模经济分析结论 |
| 4.4.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 4.4.1. 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的弊端 |
| 4.4.2. 现代经营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
| 4.4.3. 规模化养殖的制约因素 |
| 4.4.4. 家兔饲料业存在的问题 |
| 4.4.5. 行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 4.5. 本章小结 |
| 5. 产业发展的加工阶段分析 |
| 5.1. 兔产品加工经营现状 |
| 5.1.1. 兔肉加工现状 |
| 5.1.2. 兔毛加工现状 |
| 5.1.3. 毛皮加工现状 |
| 5.2. 现代产业链中企业与兔农协作方式分析 |
| 5.2.1. 大中型企业选择行为的理论解释 |
| 5.2.2. 兔农选择销售形式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 5.2.3.“公司+基地(园区)十兔农”的协作机理分析 |
| 5.3. 兔产品加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 5.3.1. 产品加工的产业链短 |
| 5.3.2. 加工技术低层次徘徊 |
| 5.3.3. 龙头企业发展欠成熟 |
| 5.4. 本章小结 |
| 6. 产业发展的市场阶段分析 |
| 6.1. 市场流通现状 |
| 6.1.1. 兔产品流通渠道 |
| 6.1.2. 兔产品市场体系 |
| 6.1.3. 兔产品流通主体 |
| 6.2. 中国兔产品进出口状况 |
| 6.2.1. 兔肉出口情况 |
| 6.2.2. 兔毛进出口情况 |
| 6.2.3. 兔皮进出口情况 |
| 6.3. 市场需求分析 |
| 6.3.1. 兔产品的价格特征分析 |
| 6.3.2. 兔产品的消费趋势分析 |
| 6.3.3. 兔产品的供需弹性分析 |
| 6.4. 兔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分析 |
| 6.4.1. 产量及结构分析 |
| 6.4.2. 世界及中国家兔存栏量预测 |
| 6.4.3. 兔产品国内市场容量分析 |
| 6.5. 中国兔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
| 6.5.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 6.5.2. 可比净出口指数 |
| 6.5.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 6.5.4. 出口产品质量指数 |
| 6.5.5. 出口产品质量指数 |
| 6.6. 市场问题分析 |
| 6.6.1. 过度依赖出口,淡化国内市场 |
| 6.6.2. 经营模式单一,品牌引领欠缺 |
| 6.6.3.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 |
| 6.7. 本章小结 |
| 7. 促进中国兔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
| 7.1. 培育内需市场,稳定外销市场 |
| 7.2. 拓宽营销渠道,开辟多元市场 |
| 7.3. 提高安全质量,规范加工安全 |
| 7.4. 依托龙头企业优化产业链 |
| 7.5. 发展适度规模化效益养殖 |
| 7.6.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 7.7. 本章小结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论文创新 |
| 8.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世界肉兔生产现状 |
| 2.我国肉兔产业的发展历程 |
| 3.我国兔肉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3.1 现状 |
| 3.2 存在的问题 |
| 4.贵阳市肉兔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
| 4.1 贵阳市肉兔业生产现状 |
| 4.2 贵阳市肉兔业发展对策 |
| 5.本研究目的及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 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5.2.1 圈舍规范化建设 |
| 5.2.2 种兔适应性研究 |
| 5.2.3 最佳生产商品兔杂交组合的筛选 |
| 5.2.4 杂交肉兔最佳饲料配方筛选 |
| 5.2.5 养殖配套技术的集成组装推广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 内容一:圈舍规范化建设研究 |
| 内容二:不同品种肉兔生长效果测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1.2 试验动物 |
| 1.3 试验方法 |
| 1.4 饲养方法与管理 |
| 1.5 测定指标数据收集 |
| 2 实验结果 |
| 3 结论 |
| 内容三:最佳生产商品兔杂交组合的筛选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1.2 试验动物 |
| 1.3 试验设计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测试指标及数据收集 |
| 2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 2.1 繁殖性能 |
| 2.2 育肥性能 |
| 2.3 屠宰测定 |
| 3 结论 |
| 内容四:杂交肉兔最佳饲料配方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 1.3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测定项目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日增重 |
| 2.2 日耗料及料肉比 |
| 2.3 腹泻数 |
| 2.4 结果分析 |
| 3 结论 |
| 第三章 养殖配套技术的集成推广 |
| 1 推广地点 |
| 2 推广时间 |
| 3 推广效果 |
| 4 推广前肉兔养殖情况 |
| 5 推广前后效果比较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国外养猪发展情况 |
| 1.2 中国瘦肉猪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
| 1.3 新疆优质瘦肉猪发展现状 |
| 2 优质瘦肉猪生产体系 |
| 2.1 繁育体系 |
| 2.1.1 原种猪场 |
| 2.1.2 种猪繁殖场 |
| 2.1.3 商品猪育肥场 |
| 2.2 生产技术体系 |
| 2.2.1 优质瘦肉型猪的品系选用,杂交组合筛选 |
| 2.2.2 养猪工艺流程 |
| 2.2.3 母猪高产繁育技术 |
| 2.2.4 仔猪早期断奶技术 |
| 2.2.5 生长育肥猪饲养技术 |
| 2.2.6 制定饲养管理规程,完善饲养管理制度 |
| 2.3 饲料生产体系 |
| 2.3.1 优质饲料原则 |
| 2.3.2 原料来源、选择标准 |
| 2.3.3 全价饲料配方研究筛选 |
| 2.3.4 饲料生产情况 |
| 2.4 环境控制与安全体系 |
| 2.4.1 健康猪群的建立 |
| 2.4.2 场区环境卫生管理与控制 |
| 2.4.3 兽医管理和服务 |
| 2.4.4 猪群健康状况的监测 |
| 2.4.5 传染病应急措施,病死畜处理与消毒 |
| 2.4.6 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
| 2.4.7 免疫程序 |
| 2.5 肉品质量管理体系 |
| 2.5.1 优质猪肉生产控制要点 |
| 2.5.2 适期屠宰对胴体品质及肉质的影响 |
| 2.5.3 提高猪肉质量的技术措施 |
| 2.5.4 不同杂交组合育肥试验及肉质分析 |
| 3 优质瘦肉猪生产体系推广效果分析 |
| 3.1 结果概述 |
| 3.2 推广结果 |
| 3.2.1 推广种猪 |
| 3.2.2 奇台县养猪发展模式 |
| 3.3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
| 3.3.1 社会效益 |
| 3.3.2 经济效益 |
| 3.3.3 生态效益 |
| 4 讨论 |
| 4.1 经验 |
| 4.2 存在的问题 |
| 4.3 推广前景和建议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