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水根[1](2021)在《陵水黎族自治县胎儿肢体畸形超声筛查结果及其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陵水黎族自治县胎儿肢体畸形的患病情况及评价超声在其产前筛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分析胎儿肢体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行系统筛查的孕14~23周孕妇47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序贯弧形超声扫查法观察胎儿肢体发育情况及姿势形态,对肢体异常胎儿进行跟踪随访,同时建议其行侵入性染色体检查,并与侵入性染色体检查及引产后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检出胎儿肢体畸形39例,检出率约8.21‰(39/4752),与引产后大体标本比较,误诊1例,漏诊0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7.44%(38/39)。在38例胎儿肢体畸形中,包括手(足)畸形、四肢短小、桡骨发育不全、软骨发育不全及成骨发育不全,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畸形中以心脏畸形和神经系统异常为多见,其中对35例进行侵入性染色体检查,结果 26例(74.29%)染色体正常,9例(25.71%)染色体异常。结论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胎儿肢体畸形发病率约8.00‰,而产前连续序贯弧形超声扫查法是筛查胎儿肢体畸形的首选方法,同时产前超声诊断提示胎儿肢体畸形可作为胎儿侵入性染色体筛查的重要指征。
徐琛琛[2](2021)在《四维彩色超声在胎儿先天性畸形筛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四维彩色超声在胎儿先天性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医院行胎儿先天性畸形筛查的18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二维彩色超声及四维彩色超声检查,以产妇分娩后新生儿畸形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筛查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诊断不同类型畸形的符合率。结果四维彩色超声筛查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24%、93.75%、90.56%,均高于二维彩色超声的68.90%、62.50%、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维彩色超声诊断四肢畸形、头面部畸形、泌尿系统畸形、神经管畸形的符合率分别为91.23%、90.48%、92.31%、94.12%,均高于二维彩色超声的71.93%、71.43%、65.38%、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彩色超声应用于胎儿先天性畸形筛查中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二维彩色超声,并能为不同类型畸形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潘春梅[3](2021)在《NT增厚胎儿介入性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筛查颈项透明层(NT)增厚胎儿的介入性产前诊断、系统超声、妊娠结局及出生后生长发育情况,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行孕11~13+6周NT超声筛查的孕妇共27529例,检出NT增厚(NT≥2.5mm)共625例。进一步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知情同意后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及SNP array分析)的310例孕妇最终纳入研究。(1)根据不同的NT厚度分为4组:A组(NT2.5~2.9 mm)、B组(NT3.0~3.4 mm)、C组(NT3.5~4.9 mm)及D组(NT≥5.0mm)。(2)根据NT超声是否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或结构异常:分为单纯NT增厚组及合并其他超声异常组。分析NT增厚与介入性产前诊断、中孕期系统超声及妊娠结局的关系。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38例随访存活的婴幼儿作为观察组,按照1:1的比例随机选取胎儿期发育正常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通过体格生长发育Z评分及神经心理发育筛查比较两组婴幼儿在体格生长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的情况。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t检验。结果:1.孕11~13+6周NT超声筛查的孕妇共27529例,检出NT增厚(NT≥2.5mm)共625例,NT增厚发生率为2.27%。2.纳入研究的310例孕妇年龄分布为21~44岁,平均年龄(31.28±4.62)岁。NT厚度为2.5~15.0 mm,中位数为3.0 mm。根据NT值分为4组,A组:NT2.5~2.9 mm 132例(42.58%),B组:NT3.0~3.4 mm 93例(30.00%),C组:NT3.5~4.9 mm 64例(20.65%),D组:NT≥5.0 mm 21例(6.77%)。3.染色体核型及SNP array分析共检出致病性染色体异常33例(10.64%,33/310),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24例(7.74%,24/310)异常:22例非整倍体、2例染色体结构异常;检出10例良性变异:6例染色体倒位、4例多态性;SNP array检出CNV 38例(12.26%,38/310):21例非整倍体及2例染色体结构异常与核型分析一致,15例CNV中5例致病性、4例可能致病性,提高阳性诊断率(2.90%,9/310)。4.染色体异常的检出情况:根据NT厚度,A组检出7例(5.30%,7/132),B组7例(7.53%,7/93),C组9例(14.06%,9/64),D组10例(47.62%,10/21),随着NT厚度的增加,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超声指标,单纯NT增厚组检出33例(7.17%,19/265),合并其它超声异常组检出16例(31.11%,1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除外23例引产、2例流产以及35例拒绝随访病例,250例行中孕期系统超声检查,共检出22例(8.80%,22/250)超声结构异常。A组检出结构异常6例(5.26%,6/114),B组5例(6.76%,5/74),C组8例(15.09%,8/53),D组3例(33.33%,3/9),胎儿超声结构异常的发生率随NT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妊娠结局275例,随访率88.71%(275/310),30例引产(10.91%,30/275),2例自然流产(0.73%,2/275),243例活产(88.36%,243/275)。各组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包括结构畸形、引产及流产)发生率分别为12.71%、16.25%、25.42%、66.67%,NT值越高,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染色体异常者的妊娠结局:22例非整倍体异常中21例选择引产,仅1例嵌合体知情选择继续妊娠足月分娩。2例猫叫综合征选择引产,6例染色体倒位及4例染色体多态性均足月分娩。15例CNV胎儿中,9例致病或可能致病的CNV中有3例选择引产、6例新生儿存活,1例可能良性的CNV及5例VOUS均足月分娩、新生儿存活。8.随访观察组婴幼儿,部分染色体异常或系统超声提示结构异常的患儿在出生后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或神经心理筛查异常。但在总体的体格生长发育Z评分及神经心理筛查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T增厚发生率为2.27%,染色体异常发生率10.64%,随着NT厚度的增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升高。NT增厚合并其它超声异常时,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SNP array分析进一步检出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提高阳性诊断率2.90%。2.建议将NT 2.5mm作为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截断值,若定为3.0mm,将漏诊2.26%染色体异常胎儿;若定为3.5mm,将漏诊4.52%。3.随着NT厚度的增加,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升高,结构异常最常见的是心脏发育异常,应重视中孕期系统超声检查,大部分无超声结构异常的胎儿生长发育良好。
王官玺[4](2021)在《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出生后早期就可能呈现危重状态,如不及时干预,自然病死率极高。随着先心病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低龄、低体重先心病的救治已成为当前心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随着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产前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分娩前即可明确诊断。然而,目前我国不同医疗单位对围产期心脏畸形的诊治水平存在差异,产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对先心病,尤其是复杂先心病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为患者家属提供明确的咨询和指导,开展适当有效的围产期转运机制和多学科临床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团队结合阜外医院自身特点,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创建危重胎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平台”,包括“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治疗结果。本研究通过总结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120例新生儿救治经验,探索建设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危重先心病患儿救治体系,在最佳时间提供最优治疗,切实提高我国危重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方法和结果该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阜外医院以小儿心脏外科为主体,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开展多中心多学科“产前诊断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共同救治CCHD的经验,即宫内诊断、产前咨询、围产期管理、出生后急诊转诊及外科干预后有效长期随访等。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共47例CCHD在胎儿期诊断并在新生儿期获得有效救治,院内“零”死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论文第二部分,即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通过“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模式”收治的CCHD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两种新生儿救治方式的患儿特点及外科治疗结果,明确“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优势,可节省出生后诊断及住院等待时间,并及时进行外科干预,降低死亡风险。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患儿经过及时的外科干预,也可取得不错的治疗结果。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是当前中国胎儿新生儿先心病领域的热门内容。第三部分综述分析当前胎儿超声心动图对CHD的影响,宫内介入治疗,新生儿期外科治疗,并探索未来中国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展方向。可以明确的是随着未来中国产前诊断技术的普及,打造高水平“产前产后一体化诊治平台”,提升不同区域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先心病救治能力的重点任务。结论“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的“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平台对于救治危重先心病患儿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更有提高救治率的优势,可以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整体提升我国危重先心病的治疗水平。
袁婷婷[5](2021)在《胎儿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遗传学病因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胎儿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遗传学病因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超声诊断为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的1197例病例,对其超声类别进行分类;其中413例病例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进行检测,对所有遗传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所有病例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1197例CAKUT胎儿的超声特征主要表现为肾积水、多囊性发育不良肾、肾发育不全和重复肾等。413例孕妇同意行介入产前诊断并进行遗传学检测,80例(19.37%,80/413)有显着的遗传学异常结果:其中25例为染色体数目异常,2例为染色体结构异常,380例行CMA检测显示40例有致病性/可能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0.53%,40/380),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综合征是CAKUT中最常见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26例行WES检测显示13例有致病性/可疑致病/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50.00%,13/26)。孤立性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的遗传学异常发生率为11.36%(36/317),合并其它系统异常的遗传学异常发生率为45.83%(44/96)(11.36%vs 45.83%,p<0.05)。对所有病例的妊娠结局进行追踪随访,活产755例,引产331例,宫内死亡10例,自然流产3例,失访98例。经产后超声诊断尿路异常的490例患者中,56例接受手术治疗,大部分因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引起的泌尿系梗阻,除1例肾积水术后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恢复良好。在13例出生后不久死亡的胎儿中,只有3例是由于泌尿道梗阻导致的,2例为婴儿型多囊肾;余423例出生后生长发育均正常。患肾积水的胎儿出生后手术率为15.94%(40/251),术后恢复好。109例多囊性发育不良肾活产胎儿中3例(2.75%,3/109)出生后行患侧肾切除术。存在遗传学异常的泌尿系统畸形的患儿中,13例活产,其中4例出现生长发育迟缓,1例产后1年因心脏异常死亡。产前遗传结果正常的329例患儿中,243例活产,其中2例出生后不久死亡,70例人工终止妊娠,4例胎死宫内,12例失访。妊娠晚期的肾盂前后径被用来预测产后是否需要手术,当肾盂前后径截断值为17.5mm时,预测灵敏度为63.2%,特异性为94.7%。结论:CAKUT主要的遗传学病因是拷贝数异常和基因异常。CMA在CAKUT并且核型正常CAKUT胎儿中有重要的价值,可将检出率提高4%;WES能显着提高产前诊断中不明原因CAKUT胎儿的遗传学检出率。孤立的泌尿系统异常的胎儿出生后预后良好,存在肾积水比其它泌尿系统异常的患儿出生后手术的可能性大,但大多数预后良好;合并其它系统异常尤其是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胎儿预后不佳。无基因异常的孤立性CAKUT患儿预后不良的概率为2.56%(6/234)。妊娠晚期肾盂前后径≥17.5mm可用于预测胎儿出生后是否需要手术。
温益群[6](2020)在《四维彩色超声对胎儿先天性畸形筛查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四维彩色超声对胎儿先天性畸形筛查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7年8月-2019年2月于本院行超声检查疑似为先天性畸形胎儿120例的临床资料。120例胎儿具备完整的二维彩色超声、四维彩色超声检查资料,并与引产或产后胎儿作为金标准,分析四维彩色超声对胎儿畸形检出率以及四维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结果:四维超声技术对胎儿先天性畸形检出率96.30%明显高于二维超声的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维超声技术诊断胎儿畸形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7%、58.33%、88.33%、95.19%、43.75%,均高于二维超声技术61.11%、16.67%、56.67%、86.84%、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筛查先天性畸形胎儿时采用四维彩色超声,能够提高胎儿畸形检出率,及时发现胎儿异常,临床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支秀芳[7](2020)在《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2008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24日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复习国内外中英文相关文献,分析总结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过程、预后等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2008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24日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的病历资料,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中文报道病例、通过检索Pub Med数据库收集英文报道病例,回顾从199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国内外中、英文报道的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汇总并总结该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病例中,4例患者为男性,1例为女性。2例寄生于腹部,2例寄生于脊柱,1例为胎中胎。5例患者中其中1例为弃婴,其余4例中,仅1例(胎中胎)于母亲孕25周时于产前超声检查中诊断,余均于生后发现。5例患者均接受了分离手术,手术时患儿年龄为9天-6月,5例患儿均通过一期手术成功分离寄生胎。5例患者切除寄生胎全部送检病理,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非对称性联体双胎。术后恢复中,除1例伤口发生感染积极对症处理后恢复外,其余均恢复顺利,术后随访均恢复顺利,情况良好。非对称性联体双胎分为外生性寄生胎和内生性寄生胎,中文外生性寄生胎的报道病例共18例,加上本文报道的外生性寄生胎4例,共22例,英文外生性寄生胎共83例,中英文报道的外生性寄生胎合计105例。中文内生性寄生胎的报道病例共73例,加上本文报道的内生性寄生胎1例,共74例,英文内生性寄生胎报道病例共126例,中英文报道的内生性寄生胎合计200例。文献复习中,非对称性联体双胎国外报道病例最多的国家是印度。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中男性较女性占优势,外生性寄生胎寄生部位最常见的是腹部和脊柱,寄生胎最常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镰状韧带血管,最常见的主胎合并畸形为腹壁相关畸形,尤其是脐膨出。外生性寄生胎中寄生胎最常见结构为肢体,其次为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绝大部分接受分离手术治疗,17例术后恢复不畅,12例随访中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异常。内生性寄生胎最常见寄生部位为腹膜后,寄生胎最常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主动脉和肠系膜血管,主胎合并畸形较少见。寄生胎数量多为1个,最常见结构为肢体。内生性寄生胎大多数接受手术治疗,1例术中死亡,13例术后恢复不畅,4例随访中遗留不同程度畸形。结论1.非对称性联体双胎非常罕见,分为外生性寄生胎和内生性寄生胎,男性占优势,内生性寄生胎较外生性寄生胎多见。2.孕期超声检查无创、安全、可重复操作,是目前诊断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主要方法,早期发现双胎畸形对优生优育及孕母健康非常重要,临床要提高对孕早期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不同类型超声表现的认识。3.术前完善CT、MRI等检查辅助了解联体双胎之间连接部位的局部解剖并提示两者之间的血管沟通情况,对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4.较对称性联体双胎而言,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主胎合并畸形较少,双胎间器官融合较少见且更轻微。最常见合并畸形为包括脐膨出在内的腹壁发育畸形,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畸形。5.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一经发现必须手术分离寄生胎,最佳分离时间为生后1周到1岁。若出现危及主胎生命的情况,如主胎呼吸窘迫、肠坏死、寄生胎活动性出血等,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寄生胎最常见的结构为肢体,其血供来源方面,外生性寄生胎最常见的为镰状韧带血管,内生性寄生胎为主动脉。6.非对称性联体双胎预后与双胎之间连接范围、器官融合程度、主胎并发畸形有关,一般成功施行分离手术后,预后良好。但亦有术后恶性复发病例报道,仍需定期随访。7.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治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需要组建多学科团队共同诊疗。
张丁[8](2020)在《正常早孕期胎儿耳廓形态学相关参数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二维超声研究正常早孕期胎儿耳廓形态学相关参数并探讨临床价值方法:采集500例孕周在11~13+6周颈项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 NT)正常胎儿双耳冠状切面,该标准位同时显示双眼眶、双上颌骨,测量胎儿双侧耳廓下缘的水平间距、胎儿双侧耳廓连线与双侧上颌骨骨化中点连线的垂直距离、胎儿双侧耳廓长轴延长线的相交角度,并观察耳廓长轴与面颊部夹角。每个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值,分析正常早孕期胎儿耳廓形态学相关参数测量值与头臀径(Crown-Rump Length CRL)的关系,并建立早孕期胎儿头臀径(CRL)与耳廓形态学参数测量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500例胎儿中342例获得了满意的胎儿双耳冠状切面图,双耳形态呈“八”字形对称,双耳长轴与面颊部夹角为锐角,随着胎儿CRL值从46mm增加至73mm,双耳下缘水平间距从16.5mm增加至27.5mm,线性回归方程:双耳下缘水平间距(mm)=0.265×CRL+6.61(r=0.835,P<0.01),双耳下缘水平间距与孕周及CRL呈线性正相关;双耳连线与双上颌连线呈平行关系,双耳连线至双上颌骨化中点连线垂直距离从3.5mm增加至6.5mm,线性回归方程:双耳连线与双上颌骨化中点连线垂直距离(mm)=0.097×CRL-0.63(r=0.884,P<0.01),双耳连线至双上颌骨化中点连线垂直距离与孕周及CRL呈线性正相关;双耳长轴延长线交角从112.53°减小至86.08°,线性回归方程:双耳长轴延长线交角(°)=-0.950×CRL+154.46(r=-0.953,P<0.01)。双耳长轴延长线交角与孕周及CRL呈线性负相关。结论:早孕期正常胎儿双耳呈中文“八”字形态字,双耳对称,长轴与面颊部夹角为锐角,双耳下缘水平间距、双耳连线至双上颌骨化中点连线垂直距离均与胎儿CRL呈线性正相关,且双耳连线与双上颌连线呈平行关系;双耳长轴延长线交角与胎儿CRL呈线性负相关,可见早孕期胎儿耳廓形态学参数对耳廓畸形筛查可提供部分参考范围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变化规律可对耳廓畸形筛查提供部分参考价值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盛长青,马玉能[9](2019)在《产前超声在胎儿先天性骨骼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在胎儿先天性骨骼系统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间于我院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的364例孕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经产前超声检查确诊为骨骼系统畸形的胎儿行引产后采用放射X线诊断及解剖尸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产前超声检查在先天性骨骼系统畸形胎儿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参与研究的364例孕妇中,经引产后采用放射X线诊断及解剖尸检证实为骨骼系统畸形的胎儿有26例,占7.14%,其中产前超声检查检出21例,5例漏诊,漏诊率为19.23%;产前超声检查检出的21例骨骼系统畸形胎儿中,1例肢体姿势异常、1例小腿缺如、2例椎体异常、2例四肢短小、2例手部缺如、2例桡骨缺如、5例多(并)指、趾、6例足内翻,经产后采用放射X线诊断及解剖尸检结果表明,漏诊1例肢体姿势异常、1例椎体异常、1例手部缺如、2例多(并)指、趾,产前超声检查的总检出率为80.77%。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在先天性骨骼系统畸形胎儿中的诊断准确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需特别注意在产前各时期均行超声检查,可提高畸形胎儿的检出率,防止误诊、漏诊情况发生,利于优生优育及提高人口素质。
曹菲[10](2019)在《维甲酸诱导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又称之为心室肌小梁过多、海绵状心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由薄而致密的心外膜下心肌层和增厚的非致密的心内膜下心肌层的双层心肌构成,且非致密化心内膜下心肌层表面可见多个显着突起的肌小梁和小梁间深凹的隐窝与心室腔相通并有血流进出。本文第一章对NVM的命名、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因NVM具有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故通过建立NVM动物模型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临床价值。本课题主要针对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NVM小鼠模型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1.探讨如何运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小鼠模型;2.在成功建立NVM小鼠模型后,运用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tandem mass tag,TMT)检测NVM心脏组织差异蛋白;3.运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技术对NVM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进而发现潜在的与NVM发生相关蛋白,为后续蛋白功能验证、探索NVM相关发病机制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提供研究基础。第一部分:根据前期关于精确浓度RA与正常胚胎心肌致密化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采用过量RA干扰孕鼠胚胎心肌致密化过程而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模型的假设。本研究在孕鼠怀孕第8.5天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70mg/kg诱导孕鼠胎儿NVM。组织病理学证实RA干预组孕鼠子代表现出典型的NVM病理学特征。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A干预组孕鼠子代平均体重明显减低,显示统计学显着差异(P<0.0001)。给予ATRA10天后母鼠平均体重较给药前明显下降,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过量的ATRA可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并提示过量的ATRA可能参与母鼠及其子代能量代谢过程。该动物模型为下一步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建立基础。第二部分:在RA诱导孕鼠子代建立NVM幼鼠模型后,运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RA诱导NVM的基础研究。在RA干预组(RA)与空白对照组(Control)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68个;在RA干预组(RA)与DMSO对照组(DMSO)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发现差异蛋白48个。经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RA与两个对照组的共同差异表达蛋白及其通路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凝血功能方面。结论:根据已有大量此类蛋白功能相关研究,初步推测RA诱导孕鼠子代NVM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而NVM心室内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可能性较大,其具体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进行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和分析之后,运用PRM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和定量分析。分别对Control、DMSO以及RA三组中9例幼鼠心脏样品中6种差异蛋白激肽原1(kininogen-1,KNG1)、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A1AT)、载脂蛋白 A1(apolipoproteinA-I,ApoAI)、β2 糖蛋白 1(beta-2-glycoprotein1,β2GP1)、微管蛋白β4a 链(tubulinbeta-4Achain,TUBB4A)、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 12条肽段进行PRM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6种蛋白的表达与TMT检测的相对定量结果一致,存在显着差异。对这6种蛋白的结构、功能及所在相关通路以及与NVM可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将为后续NVM相关蛋白功能验证,了解NVM相关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超声检查 |
| 1.2.2 侵入性染色体检查 |
| 1.2.3 尸检及随访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胎儿肢体畸形超声筛查结果分析 |
| 2.2 胎儿肢体畸形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情况 |
| 2.3 胎儿肢体畸形与肢体正常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筛查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
| 2.2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筛查胎儿不同类型先天性畸形的符合率 |
| 3 讨论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1.4 技术路线流程图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NT超声检查结果 |
| 2.3 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 |
| 2.4 系统超声检查结果 |
| 2.5 妊娠结局 |
| 2.6 出生后随访 |
| 3 讨论 |
| 3.1 NT增厚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
| 3.2 NT增厚与胎儿结构畸形的关系 |
| 3.3 NT增厚与妊娠结局关系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胎儿颈项透明层超声筛查的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研究部分一: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建立 |
| 背景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部分二: 两种新生儿危重先心病救治方式的对比研究 |
| 背景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局限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部分: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进展:从胎儿到新生儿 |
| 1.精细产前诊断降低危重先心病出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良好先心病出生率 |
| 2.产前诊断促进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 |
| 3.新生儿先心病外科的治疗水平的提高 |
| 4.宫内介入治疗 |
| 4.1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伴有进展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
| 4.2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伴有进展的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
| 4.3 房间隔完整或限制型房间隔缺损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
| 总结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简历 |
| 致谢 |
| 缩略词英中文索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3.1 1197例胎儿泌尿系统畸形产前超声结果 |
| 3.2 遗传学检测结果 |
| 3.3 妊娠结局 |
| 讨论 |
| 1.CAKUT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 2.CAKUT胎儿的CMA分析 |
| 3.CAKUT胎儿中的WES分析 |
| 4.CAKUT胎儿的预后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胎儿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的产前诊断及预后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种检查技术胎儿畸形检出情况比较 |
| 2.2 两种检查技术诊断价值比较 |
| 3 讨论 |
| 3.1 先天性胎儿畸形筛查的必要性 |
| 3.2 四维超声可提高先天性胎儿畸形筛查检出率 |
| 3.3 四维超声可提高先天性胎儿畸形筛查应用价值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对象 |
| 1.1.2 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报道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 |
| 1.2.2 外生性寄生胎 |
| 1.2.3 内生性寄生胎 |
| 1.3 讨论 |
| 1.3.1 概述 |
| 1.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1.3.3 临床特征 |
| 1.3.4 术前诊断 |
| 1.3.5 鉴别诊断 |
| 1.3.6 治疗 |
| 1.3.7 预后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6.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早孕期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应用价值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骨骼系统畸形检出情况 |
| 2.2 骨骼系统畸形类型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研究背景 |
| 1.1.2 维甲酸在心肌发育中关键的生理病理机制 |
| 1.1.3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研究的意义 |
| 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 1.2.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现和命名 |
| 1.2.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流行病学调查 |
| 1.2.3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分类 |
| 1.2.4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 1.2.5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解剖学 |
| 1.2.6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 |
| 1.2.7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
| 1.2.7.1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 |
| 1.2.7.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鉴别诊断 |
| 1.2.8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治疗 |
| 1.2.9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疗效与预后 |
| 1.2.10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
| 1.2.11 心肌致密化不全基础和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2.12 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展望 |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建立心肌致密化不全动物模型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 2.2.2 实验小鼠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给药前准备 |
| 2.3.2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
| 2.3.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组织收集和组织病理学染色 |
| 2.3.4 幼鼠心脏组织诊断标准与显微镜下观察 |
| 2.3.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 |
| 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小鼠合笼后交配情况统计与分析 |
| 2.4.2 小鼠合笼后交配后怀孕情况统计与分析 |
| 2.4.3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生产情况统计与分析 |
| 2.4.4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出生幼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
| 2.4.5 RA干预组与对照组母鼠体重统计与分析 |
| 2.4.6 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病理学结果与分析 |
| 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建立技术路线 |
| 2.6 本章讨论和结论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主要试剂 |
| 3.2.2 实验小鼠 |
| 3.2.3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前准备 |
| 3.2.4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药物干预 |
| 3.2.5 心肌致密化不全小鼠模型心脏组织样品收集 |
| 3.2.5.1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孕鼠及剖腹后幼鼠情况统计与分析 |
| 3.2.5.2 RA干预组与对照组幼鼠心脏组织样品收集与保存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蛋白质提取和肽段酶解 |
| 3.3.2 小鼠心脏组织样品TMT标记 |
| 3.3.2.1 样品蛋白组TMT分析预实验 |
| 3.3.2.2 蛋白组TMT分析正式实验 |
| 3.3.3 肽段分级 |
| 3.3.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数据采集 |
| 3.3.5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
| 3.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3.6.1 GO功能注释 |
| 3.3.6.2 KEGG通路注释 |
| 3.3.6.3 GO注释和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 |
| 3.3.6.4 蛋白质聚类分析 |
| 3.3.6.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 3.4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心肌致密化不全相关蛋白结果分析 |
| 3.4.1 主要结果和结论 |
| 3.4.2 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 3.4.2.1 蛋白质鉴定结果汇总 |
| 3.4.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
| 3.4.2.3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分析 |
| 3.4.2.4 差异表达蛋白质GO功能富集分析 |
| 3.4.2.5 差异表达蛋白质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3.4.2.6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 3.5 附件 |
| 3.5.1 质量控制 |
| 3.5.1.1 肽段离子质量偏差分布 |
| 3.5.1.2 肽段离子得分分布 |
| 3.5.1.3 蛋白质丰度比分布 |
| 3.5.2 鉴定蛋白质和肽段特性 |
| 3.5.2.1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
| 3.5.2.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
| 3.5.2.3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
| 3.5.2.4 肽段序列覆盖度 |
| 3.5.2.5 鉴定肽段数量分布 |
| 3.5.3 数据库介绍 |
| 3.5.3.1 NR数据库 |
| 3.5.3.2 UniProt数据库 |
| 3.5.3.3 GO数据库 |
| 3.5.3.4 KEGG通路数据库 |
| 3.5.3.5 STRING数据库 |
| 3.6 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NVM心脏组织技术路线 |
| 3.7 实验结果和讨论 |
| 3.7.1 能量代谢讨论 |
| 3.7.2 凝血功能讨论 |
| 3.8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PRM技术验证和定量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差异蛋白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 |
| 4.2.1 项目样品基本信息 |
| 4.2.2 实验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蛋白提取 |
| 4.3.2 蛋白酶解 |
| 4.3.3 液相色谱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
| 4.3.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 4.3.3.2 高分辨平行反应监测质谱定量分析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目标肽段PRM检测结果分析 |
| 4.4.2 差异蛋白表达量分析 |
| 4.4.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 4.5 差异蛋白结构及功能的讨论及分析 |
| 4.5.1 激肽原1结构与功能 |
| 4.5.2 α1抗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 |
| 4.5.3 载脂蛋白AI结构与功能 |
| 4.5.4 β2糖蛋白1结构与功能 |
| 4.5.5 微管蛋白β4α链结构与功能 |
| 4.5.6 通道蛋白4结构与功能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5.1 全文总结 |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 5.2.1 针对本实验不足的补充研究 |
| 5.2.2 针对本研究后续的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