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康[1](2021)在《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胃左方变位(Left displaced abomasum,LDA)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该病淘汰率高、诊疗费用昂贵且治疗后产奶量恢复较慢,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手术整复通常用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关于LDA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多指标、多层次的系统性探究,特别是奶牛罹患LDA后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整复后LDA奶牛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变化。为此,本试验首先调阅了四川某牧场3年内(2018~2020)与LDA相关的基础性数据,用以分析LDA的发病特点;接着监测了健康奶牛和LDA奶牛产奶量和临床指标的变化,用以揭示LDA的临床特征;随后检测了健康奶牛与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血液中生化参数、脂质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水平,旨在评价LDA奶牛健康状况和手术疗效;最后分析了健康奶牛与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粪便微生物组和血浆代谢物组的差异,并进行了生物学统计分析和功能解释,旨在进一步揭示LDA发病机理,并为手术疗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此牧场3年间LDA的平均发病率为3.8%,夏季(7月至9月)和冬季发病率(11月至3月)较高。LDA与胎次(头胎牛多发,占64.75%)、泌乳天数(集中在产后35 d之内,占94.97%)、胎儿初生重(在37~48 kg之间的发生率较高,占69.78%)、BCS(产前BCS越高,发病率越高)和伴发疾病(酮病、生产瘫痪、子宫炎、乳腺炎等)有一定关联,与胎儿性别无关。左肷部开口真胃固定法整复LDA后成功率高(94.52%),产奶量恢复快,是治疗LDA的首选方法。2.经过临床检查、血液相关指标检测及产奶量监控发现,奶牛罹患LDA后,心率和呼吸数均增加,瘤胃蠕动次数减少,产奶量下降,出现了代谢紊乱(GLU、NEFA、BHBA水平明显升高)、肝、肾、胰腺功能受损(ALT、GGT、ALP、TBIL、BUN、CREA、CHOL、LIPA水平显着升高)、电解质失衡(Cl-、Ca2+、K+水平显着降低),同时产生了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皮质醇、组胺和MDA升高,SOD和GSH-Px活性下降)。手术复位14 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液生化指标得到改善,氧化应激得到缓解且产奶量得到回升。3.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产后健康奶牛和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并对菌群菌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多样性分析表明,Health(产后健康)组、LDA-0(LDA揭发当天)组、LDA-14(LDA术后第14d)组奶牛粪便中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LDA-0组奶牛粪便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种属差异性。对门、科、属三个分类水平上最大丰度排名前10的物种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Health组,LDA-0组奶牛粪便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p-2534-18B5菌科、艰难杆菌科(Mogibacteriaceae)、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和5-7N15菌属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而软壁菌门(Tener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TM7菌门、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的丰度显着下降(P<0.05)。与LDA-0组相比,LDA-14组奶牛粪便中Spirochaetes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Verrucomicrobia、Fusobacteria、p-2534-18B5菌科、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TM7菌门、Mogibacteriaceae和Oscillospira的丰度显着下降(P<0.05)。手术治疗后14 d,恢复到健康水平的微生物有Spirochaetes、Fusobacteria、Mogibacteriaceae、p-2534-18B5和Oscillospira。功能预测分析表明,罹患LDA奶牛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速率显着上调。手术整复后,这两个代谢通路显着下调。4.采用UHPLC-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中的代谢谱,统计分析结果显示Health组和LDA-0组之间共鉴定出102种差异代谢物,LDA-0组和LDA-14组之间共鉴定出65种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由氨基酸、氨基酸衍生物、脂质、核苷酸组成。罹患LDA的奶牛血浆脂质水平显着升高,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手术矫正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氨基酸水平明显升高。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奶牛在罹患LDA后亚油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发生了明显变化,手术治疗逆转了LDA奶牛的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的变化。5.通过对58种血浆代谢物和16种肠道菌群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Moryella菌属、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rc4-4菌属等12个菌属与40%以上的代谢物存在显着性相关(P<0.05),说明这12个菌属是影响机体代谢的主要菌群。这些主要肠道菌属可能通过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介导了奶牛能量负平衡、酮病及氧化应激,进而在LDA的致病过程和手术恢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张彬[2](2017)在《牛前胃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认为文章就牛常见前胃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过程、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概述,以期达到指导临床实践,减少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目的。
李泽军[3](2017)在《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治方案》文中认为瘤胃酸中毒主要是牛采食了大量富含碳酸化合物的精料,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乳酸,使瘤胃pH急剧下降,进而血液pH也下降,因而引起乳酸中毒的一种病。重要的临床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全身症状重剧,死亡率高。本病多发于乳牛和奶山羊,役用牛和绵羊也有发生。1发病原因突然一次采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精料(玉米、大麦、小麦、红薯、南瓜及其制品如馍和面条等)。精料(如红薯片)与粗料的比例本来合理(1:10),但吃草减少而精料不减,有时相
赖利兄,张亮[4](2015)在《奶牛亚临床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治》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亚临床性瘤胃酸中毒是奶牛饲养中常发的疾病。由于该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常给养殖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就近段时间诊治的一病例介绍如下,愿与同仁共同探讨。1发病情况一牧场场主打来电话说:"产奶牛群里有十几头牛去奶厅挤奶时有跛行现象。"2临床表现2.1有几头奶牛明显弓腰跛行。2.2冲洗牛蹄,发现一部分奶牛蹄部有红线,蹄叶肿胀。奶牛疼痛,挤奶时站立不稳。2.3检查发现牛消化代谢障碍,出现轻度腹泻,流涎,过料现
更藏卓玛[5](2014)在《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奶牛瘤胃酸中毒是因大量饲喂易发酵产酸的精料,致使大量乳酸在瘤胃中蓄积而引起的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病后乳牛以呈现全身代谢紊乱、急性消化不良、脱水、酸中毒以及神经症状等为主,发病突然、经过急剧、病程短、消化紊乱、瘫痪和休克为特征,临床上又称为酸性消化不良、乳酸酸中毒等。瘤胃酸中毒多发生于奶牛,主要因精饲料比例不当造成,以13胎的奶牛发病最多,7胎后的发病较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较多。临
何利昆,马晓威[6](2012)在《一起羊瘤胃酸中毒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瘤胃酸中毒,又称急性碳水化合物过食、过食谷物、乳酸酸中毒、消化性酸中毒等,是反刍动物采食过量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饲料,在瘤胃内产生大量乳酸而引起的以前胃机能障碍为主的一种疾病。临诊以瘤胃积食滞酸臭细软内容物、胃液pH值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以及脱水为特征。其典型病变在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包括瘤胃、真胃和小肠出血、水肿和坏死,肝、脑、心、肾出血、变性和坏死。本病主要发生于乳牛和奶山羊,黄牛、水牛、绵羊和鹿等反刍
雷风,雷厉,梁佳佳[7](2010)在《碳酸氢钠添加剂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选择体重、胎次、泌乳期、乳脂率和产奶量基本一致的健康无病荷斯坦奶牛12头,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头,即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组奶牛的混合精料中分别添加碳酸氢钠50g/头,100g/头,150g/头。试验前后相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产奶量都呈下降趋势,1组,2组,3组与对照组的产奶量分别下降了1.95kg,1.47kg,2.17kg,3.73 kg,1组,2组,3组与对照组相比,乳脂率、4%标准乳分别提高了3.82%,5.88%,5.00%,10.54%(P<0.05),12.60%(P<0.01)8.36%(P<0.05)。
梁金平[8](2008)在《奶牛真胃左方变位临床病理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真胃左方变位(LDA),即真胃由腹中线偏右的正常位置经瘤胃腹囊与腹腔底壁间潜在空隙移位至并嵌留于腹腔左侧壁与瘤胃之间。目前,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的扩大和产奶量的提高,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本研究对10头临床自然发生真胃左方变位的奶牛、5头健康奶牛和3头人工复制真胃左方变位的奶牛,通过检测其血液、瘤胃液和真胃液中共23项理化指标的病理学变化,结合人工复制真胃左方变位奶牛真胃组织的病理变化,旨在进一步探讨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诊断与发病机理,为该病的防治奠定基础。试验一,选取临床发生真胃左方变位的奶牛10头,健康奶牛5头,分别采取血液,临床病例奶牛在实施手术治疗时采取瘤胃液和真胃液,健康奶牛通过体外穿刺的方法采取瘤胃液和真胃液。检测血液中钾、钠、氯、钙、pH、GLU、NEFA;瘤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乳酸、K+、Cl-、Na+、pH;真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K+、Cl-、Na+、Mg2+、pH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病例组与健康组奶牛相比,血浆钾、钠、氯降低,血钙升高,GLU降低(P<0.01),NEFA升高(P<0.01)。瘤胃液中钾升高,氯与钠降低,乙酸、丙酸、丁酸降低,VFA总量减少。真胃液中钾与镁升高,钠与氯下降,乙酸减少,丙酸、丁酸及VFA总量升高。试验二,选取健康奶牛3头,人工复制真胃左方变位,并分别在真胃与瘤胃安装瘘管,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第3、5、7、9、11、13、15天分别采取血液、瘤胃液和真胃液(检测指标同试验一)。同时在试验结束后对3头奶牛进行剖杀,观察真胃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术后与术前相比,血浆钾、钠与钙变化不显着,氯升高。瘤胃液中钠升高,钾降低,乳酸显着增多。其他指标与临床病例组相应指标变化一致。真胃组织病理变化,眼观,真胃胃粘膜弥漫性充血,散在斑点状出血和糜烂;镜检,出血,组织结构变性、坏死。本研究结果显示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多发生在产后4周内,表现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和能量负平衡,瘤胃液VFA总量减少,真胃液VFA总量增多,真胃胃粘膜斑点状出血和糜烂。
张庆山,王玉兰[9](2007)在《奶牛前胃疾病诊断与综合疗法分析》文中指出奶牛前胃疾病是兽医临床多发病,在奶牛疾病中占很大的比例,开展前胃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对养牛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对诊治的436例奶牛前胃疾病从发病原因、综合症侯群、鉴别诊
桂德旺,刘光林[10](2007)在《黄牛急性瘤胃酸中毒诊治》文中指出从发病情况、诊断、治疗等方面阐述了1例黄牛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SUMMARY |
| 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奶牛真胃变位及多组学技术在奶牛围产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 1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研究进展 |
| 1.1 致病因素 |
| 1.1.1 品种 |
| 1.1.2 遗传因素 |
| 1.1.3 营养因素和围产期疾病 |
| 1.1.4 体况评分 |
| 1.2 发病机理 |
| 1.2.1 解剖学因素 |
| 1.2.2 真胃收缩无力 |
| 1.2.3 真胃体积扩张 |
| 1.2.4 氧化应激 |
| 1.3 诊断方法 |
| 1.4 预测因子 |
| 1.5 治疗方法 |
| 1.6 预后 |
| 2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
| 2.1 奶牛胃肠道菌群特点 |
| 2.1.1 瘤胃微生物的特点 |
| 2.1.2 反刍动物肠道菌群的特点 |
| 2.2 微生物组研究技术 |
| 2.3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围产期疾病的关系 |
| 2.3.1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真胃变位的关系 |
| 2.3.2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腺炎的关系 |
| 2.3.3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酮病的关系 |
| 2.3.4 胃肠道菌群与瘤胃酸中毒的关系 |
| 3 代谢组学在奶牛研究中的应用 |
| 3.1 代谢组学技术 |
| 3.2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奶牛围产期疾病 |
| 3.2.1 揭示疾病发生机理 |
| 3.2.2 筛选疾病诊断标志 |
| 3.2.3 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
| 4 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牧场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发病情况分析 |
|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 1.1 调查对象 |
| 1.2 数据收集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LDA发病情况 |
| 2.2 LDA对牧场经营的影响 |
| 2.3 LDA与胎次、泌乳天数、胎儿初生重和胎儿性别的关系 |
| 2.3.1 LDA与胎次的关系 |
| 2.3.2 LDA与泌乳天数的关系 |
| 2.3.3 犊牛初生重对LDA的影响 |
| 2.4 BCS与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
| 2.4.1 BCS对 LDA的影响 |
| 2.4.2 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
| 2.5 不同手术方法对LDA治疗效果评价 |
| 3 讨论 |
| 3.1 LDA发病情况及对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2 LDA与胎次、泌乳天数、胎儿出生重和胎儿性别的相关性 |
| 3.3 BCS与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
| 3.4 不同手术方法对奶牛LDA的治疗效果 |
| 4 小结 |
| 第三章 手术对真胃左方变位奶牛血液生化指标、氧化应激及奶产量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诊断方法与手术治疗流程 |
| 1.3 临床检查 |
| 1.4 血液样品及产奶量信息的采集 |
| 1.5 血清指标检测 |
| 1.6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临床检查结果 |
| 2.2 血清能量指标分析 |
| 2.3 肝/肾/胰腺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
| 2.4 血清电解质分析 |
| 2.5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
| 2.6 产奶量分析 |
| 3 讨论 |
| 3.1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
| 3.2 血清能量指标比较 |
| 3.3 肝/肾/胰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
| 3.4 血清电解质指标对比 |
| 3.5 氧化应激指标对比 |
| 3.6 奶产量分析 |
| 4 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揭示真胃左方变位手术对奶牛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及饲养管理 |
| 1.2 奶牛LDA的诊断流程及手术治疗方法 |
| 1.3 样本采集 |
|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 1.5 样本检测及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粪便细菌微生物序列及多样性分析 |
| 2.2 粪便微生物结构组成分析 |
| 2.3 粪便微生物结构差异性分析 |
| 2.4 粪便微生物菌群差异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
| 3.2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微生物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差异 |
| 3.3 真胃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菌群变化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五章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血浆代谢组变化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 |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 1.3 主要分析软件 |
| 1.4 样本采集 |
| 1.5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
| 1.5.1 样本预处理 |
| 1.5.2 上机检测 |
| 1.6 数据分析 |
| 1.6.1 数据预处理 |
| 1.6.2 数据处理 |
| 1.6.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
| 1.6.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质控分析 |
| 2.2 多元统计分析 |
| 2.3 单变量统计分析 |
| 2.4 差异代谢物筛选 |
| 2.5 代谢通路分析 |
| 2.6 相同代谢物变化和通路分析 |
| 3 讨论 |
| 3.1 氨基酸代谢 |
| 3.2 脂质代谢 |
| 4 小结 |
| 第六章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代谢物组和微生物组关联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分析软件 |
| 1.3 肠道微生物数据筛选 |
| 1.4 血浆代谢物数据筛选 |
| 1.5 肠道微生物和血浆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 张勇导师简介 |
| 曹随忠导师简介 |
| 1 病因 |
| 1.1 原发性病因 |
| 1.2 继发性病因 |
| 2 临床症状 |
| 2.1 瘤胃臌气 |
| 2.2 瘤胃积食 |
| 2.3 前胃弛缓 |
| 2.3.1原发性前胃弛缓: |
| 2.3.2 继发性前胃弛缓: |
| 2.3.3慢性前胃弛缓: |
| 2.4 创伤性网胃炎 |
| 2.5 瓣胃阻塞 |
| 2.6 瘤胃酸中毒 |
| 3 综合防治 |
| 3.1 预防 |
| 3.2 瘤胃臌气 |
| 3.2.1 游离气体性臌气: |
| 3.2.2 泡沫性臌气: |
| 3.3 瘤胃积食 |
| 3.3.1 轻度瘤胃积食: |
| 3.3.2 中度瘤胃积食: |
| 3.3.3 重度瘤胃积食: |
| 3.4 前胃弛缓 |
| 3.4.1 一般疗法: |
| 3.4.2 辨证疗法: |
| 3.5 创伤性网胃炎 |
| 3.5.1 保守疗法: |
| 3.5.2 手术疗法: |
| 3.6 瓣胃阻塞 |
| 3.6.1 轻症: |
| 3.6.2 重症: |
| 3.7 瘤胃酸中毒 |
| 3.7.1 排除瘤胃内容物: |
| 3.7.2 纠正酸中毒: |
| 3.7.3 补充体液防止脱水: |
| 3.7.4 对症疗法: |
| 4 小结 |
| 1 发病原因 |
| 2 临床症状 |
| 2.1 急性 |
| 2.2 慢性 |
| 3 诊断要点 |
| 4 类症鉴别 |
| 4.1 前胃弛缓 |
| 4.2 牛过食豆类病 |
| 5 防治措施 |
| 6小结 |
| 1 发病情况 |
| 2 临床表现 |
| 2.1 有几头奶牛明显弓腰跛行。 |
| 2.2 冲洗牛蹄, 发现一部分奶牛蹄部有红线, 蹄叶肿胀。奶牛疼痛, 挤奶时站立不稳。 |
| 2.3 检查发现牛消化代谢障碍, 出现轻度腹泻, 流涎, 过料现象。 |
| 2.4 牛奶化验单上显示, 全脂乳固体偏低, 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下降。 |
| 2.5 检查TMR日粮, 发现日粮搅拌过细, 水分不够, 出现精补料和粗饲料分层现象。 |
| 3 诊断结果 |
| 4 治疗方法 |
| 4.2 控制TMR日粮的搅拌时间, 稳定日粮中的水分。 |
| 4.3 奶牛TMR日粮中添加微生态活菌制剂, 每头每天20~50克。 |
| 4.4 奶牛TMR日粮中每天添加100~150克的碳酸氢钠。 |
| 4.5 每头病牛每天静注一次5%的碳酸氢钠溶液500毫升。 |
| 4.6 每头奶牛每天添加5~6千克的羊草。 |
| 5 结果 |
| 5 天后, 病牛跛行明显好转。15 天以后, 病牛采食量、粪便趋于正常, 过料现象消失。乳脂率提高到3.75%, 乳蛋白率提高到3.08%。 |
| 6 预防措施 |
| 6.1 降低可发酵酸的产生速度。 |
| 6.2 增加可发酵酸吸收量和中和量。 |
| 6.3 配合奶牛日粮时, 最好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 |
| 6.4 配合奶牛日粮时, 使用瘤胃缓冲剂。 |
| 6.5 在奶牛的饲喂上实行TMR自由采食。 |
| 6.6 更换日粮时, 要逐渐过度, 避免日粮更换太快, 引起牛不适。尤其是更换粗饲料。 |
| 6.7 抓好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在营养技术上保证奶牛围产期瘤胃功能适应性的变化, 以改善奶牛泌乳后的消化代谢功能。 |
| 7 引发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原因 |
| 7.1 过度饲喂发酵型碳水化合物 (谷类/精补料) , 产奶期精补料配方不合理。 |
| 7.2 TMR日粮中中性洗涤纤维或酸性洗涤纤维水平低, 精粗饲料比例不合理, 如日粮中精补料比例过大, 奶牛粗饲料采食量不足等。 |
| 7.3 干乳牛体况过肥, 日粮中精补料喂量超过了母牛体重的1.2%。 |
| 7.4 母牛产犊后出现应激反应, 导致的消化代谢障碍。 |
| 7.5 饲喂了发酵不好的青贮饲料, 造成瘤胃发酵异常。 |
| 7.6 TMR日粮蛋白质或微量元素缺乏, 造成瘤胃中酸的代谢异常。 |
| 7.7 日粮 (饲草或精补料) 更换过快, 瘤胃微生物难以适应, 造成瘤胃中酸的代谢异常。 |
| 7.8 TMR日粮的细度过细。 |
| 7.9 TMR日粮中的水分不合理, 日粮出现分层。 |
| 7.1 0 由其他代谢障碍引起。如瘤胃积食、前胃弛缓、瓣胃阻塞、真胃移位等。 |
| 8 危害 |
| 8.1 当瘤胃p H值偏低时, 挥发性脂肪酸 (VFA) 的数量减少且比例失衡, 乳酸增加, 乳脂率下降。 |
| 8.2 当瘤胃乳酸上升, p H值下降时, 黏膜组织损伤并产生毒素, 毒素对毛细血管产生刺激, 引起血管局部肿胀, 奶牛肢蹄等器官出现疼痛的症状。临床表现蹄部有红线, 蹄叶肿胀, 站立不稳等。 |
| 8.3 瘤胃乳头发育不全时, 临床表现奶牛食欲长期不振, 不爱吃精补料, 喜吃粗料。剖检可见瘤胃乳头肥大、变硬, 胃黏膜增厚, 同饲料混在一起, 表面形成痂块。 |
| 8.4 酸中毒时, 瘤胃中正常菌作用减弱, 异常菌作用增强, 例如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溶血性芽孢杆菌等, 这些细菌通过瘤胃黏膜, 吸收进入血液, 进入肝脏, 引起肝脏的白细胞反应, 形成脓肿。奶牛临床表现长期的消化不良。剖检可见肝脏有脓肿, 有的是单个的, 有的是散发的, 也有群发的。大小不等, 有的像栗子大小, 有的像鸡蛋大小。 |
| 8.5 出现跛行, 繁殖力下降。 |
| 8.6 奶牛使用年限缩短等。 |
| 9 小结 |
| 1 发病情况 |
| 2 临床检查 |
| 3 诊断结果 |
| 4 治疗方法 |
| 5 预防 |
| 6 小结 |
| 1 发病情况 |
| 2 临床症状 |
| 3 剖检变化 |
| 4 实验室检查 |
| 5 综合诊断 |
| 6 防治措施 |
| 7 诊治体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和日期 |
| 1.2 试验材料 |
| 1.3.1 试验动物选择及分组 |
| 1.3.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
| 1.3.3 饲养管理 |
| 1.3.4 数据统计 |
| 2 试验结果 |
| 2.1 碳酸氢钠不同添加剂量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的影响见表2。 |
| 2.2 试验组奶牛与对照组奶牛的牛乳pH值、牛粪pH值与正常值的对照 (表3、表4) |
| 2.3 经济效益分析 (表5) |
| 3 小结与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 |
| 2.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 |
| 3.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发病机理 |
| 第二章 自发的奶牛真胃左方变位临床病理学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人工复制的奶牛真胃左方变位临床病理学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发病率 |
| 2 病因分析 |
| 2.1 前胃疾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关系 |
| 2.2 前胃疾病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 |
| 2.3 前胃疾病的发生与乳牛生理状态的关系 |
| 2.4 其他因素 |
| 3 临床症状 |
| 3.1 综合症侯群 |
| 3.2 各种前胃疾病的特征性症状 |
| 3.2.1 前胃弛缓: |
| 3.2.2 瘤胃积食: |
| 3.2.3 瘤胃臌气: |
| 3.2.4 创伤性网胃炎: |
| 3.2.5 瓣胃阻塞: |
| 4 治疗原则与措施 |
| 4.1 静 |
| 4.2 减 |
| 4.2.1 瘤胃切开术, 排出内容物, 用于最急性病例。 |
| 4.2.2 导胃洗胃, 用1%温盐水导胃洗胃, 导出内容物和有害物质, 对前胃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 4.2.3 瘤胃穿刺, 排出气体。 |
| 4.3 通 |
| 4.3.1 泻下剂: |
| 4.3.2 瓣胃注射: |
| 4.3.3 顽固性瓣胃阻塞, 可采用瓣胃冲洗术。 |
| 4.3.4 中药 |
| 4.4 补 |
| 4.4.1 根据病情发展情况, 脱水和酸中毒程度, 以及心脏功能变化, 采取补液、强心、解毒的一系列措施。 |
| 4.4.2 前胃弛缓和其他前胃疾病后期多出现脾气虚、脾气虚挟实, 治宜健脾益气、消食。 |
| 4.5 兴 |
| 4.5.1 拟胆碱药物, 新斯的明、比赛可灵等。 |
| 4.5.2 促反刍液, 10%氯化钙200ml, 10%盐水500ml, 10%糖500~1000ml, 10%CNB20ml。 |
| 4.5.3 中药 |
| 4.6 护 |
| 5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