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贡长生[2](2014)在《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文中认为简要概述了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重点论述了我国磷化工产业在"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和重点领域:应坚持"精细化、专用化、高端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推进磷复肥的深加工和精细化,大力发展精细磷酸盐品种,积极发展专用化的有机磷化学品,着力发展高端磷化工产业,切实搞好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和再资源化。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技术,促进我国磷化工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朱欣欣[3](2012)在《中国磷肥行业整合趋势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我国粮食生产能否满足需要,是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问题。而我国缺磷耕地面积广大,有约6亿亩的耕地严重缺磷,施用磷肥是解决土壤缺磷的直接途径,因而保证磷肥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但是在中国磷肥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制约磷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产能过剩、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依赖政策扶持、创新能力不足等。只有认清自身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积极应对,才能实现磷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中国磷肥行业发展现状,在对该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家和区域层次分析磷矿资源整合对磷肥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中国磷肥行业整合的战略思路,并针对产业整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中国磷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磷肥行业现状进行分析;二是通过实证对中国磷肥行业未来整合趋势进行预测。全文对磷肥行业的整合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一章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意义和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本文最终采用的分析框架即“钻石模型”,同时还对国内外的产业整合理论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运用“钻石模型”从行业结构、资源现状、产业布局、产业链现状和环境承载力几个方面对中国磷肥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紧承第三章,从现状得出中国磷肥行业的整合趋势,从产业组织、产业链和空间整合三个角度对磷肥行业整合进行了阐述,并针对磷肥行业的空间整合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构建了磷肥行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集最新数据对我国28个存在磷肥生产的省市进行了主成份分析,得出了各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估分数,为磷肥行业空间整合方向提供了数据支撑;第五章为磷肥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从制度建设、产业布局、品牌建设以及行业协会改革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齐焉[4](2011)在《2010年我国硫酸磷肥生产形势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2010年我国硫酸磷肥生产运行情况。2010年我国硫酸总产量(以H2SO4计)70330kt,同比增长17.8%,其中硫磺制酸产量32980kt,冶炼烟气制酸产量19290kt,硫铁矿制酸产量17720kt。磷肥产量(以P2O5计)15820kt,同比增长14.2%,其中高浓度磷复肥产量13010kt,同比增长19.1%,占磷肥总产量的82.2%。全年进口硫磺10494kt,同比下降13.8%;进口硫酸1610kt,同比下降43.0%,其中韩国硫酸约占52.4%,日本硫酸约占41.3%。预计2011年我国硫酸磷肥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硫酸产量在75000kt以上。分析了2011年国内硫磺供需形势及"十二五"期间硫酸行业发展。
武希彦,武雪梅[5](2010)在《中国磷肥20年发展与展望》文中指出在中国磷肥工业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回顾了磷肥协会以服务会员、行业、政府为宗旨所做的大量工作,回顾了磷肥行业20年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存在的产能过剩、硫与钾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提出抑制过剩产能、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磷复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孙正东,张一麟,沙业汪[6](2008)在《我国硫酸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下)》文中研究说明重点叙述了我国硫铁矿制酸、冶炼烟气制酸以及石膏、磷石膏、硫化氢制酸工程技术和装备。对持续发展我国硫酸工程技术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韩姝[7](2008)在《市场开放对我国化肥产业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化肥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化肥工业和消费的快速发展,给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前,中国对化肥的生产采取原料、燃料优惠、企业免增值税或先征后返等优惠政策;1999年之前化肥价格一直采取生产成本加少量利润的政府定价方式,1999年以后则改为政府制定准出厂价和上下浮动幅度,供需双方按照市场情况确定价格的政府指导定价策略。这种具有高度计划的非市场性特征,严重抑制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缺乏效率和活力。入世以后,我国化肥逐步取消了进口关税和配额,根据WTO国民待遇的原则,我国的化肥产品将享受与进口化肥同样的政策,特别是自2006年12月31日起允许外商在华建立化肥生产和大型批发企业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化肥市场的开放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体制转变之初,政府的调控和政策的制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化肥市场进一步开放后,化肥进口限制措施的取消将使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农产品等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也将影响化肥生产总量的波动及品种需求的变化;化肥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将进一步削弱国产化肥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化肥生产企业的部分优惠政策的逐渐尚失必然导致企业的成本显着增加。机遇和挑战并存,化肥市场的逐步放开将会促进化肥行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加快化肥营销体系的改革进程、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施肥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推动我国化肥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与贸易环境的逐步开放,使得我国不具备生产优势的化肥品种具有更大的可获得性。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生产者面临技术、市场、能源等多方面压力,如何挖掘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一是研究世界化肥工业发展的总体概况和发展特点,弄清化肥生产原料燃料的地理分布和储量;二是分析我国化肥工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化肥生产成本及生产潜力,用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出相关变量对我国化肥产量的影响结果;三是研究我国化肥消费的特点,总结出不同作物对化肥需求的差异,指出我国化肥消费存在的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对农户购买化肥的行为进行分析,用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出因变量对我国化肥消费量的影响程度;四是研究我国化肥国际贸易在世界化肥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分析我国化肥国际竞争力,研究我国尿素进口的影响因素,概括入世后我国化肥产业面临的新要求,总结出市场开放对我国化肥产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但是国际竞争力却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差甚远。高速发展的化肥产业虽然对解决国内用肥和粮食增产起了巨大作用,但是行业的过度竞争引发了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利用率低等问题。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约束日益明显。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化肥法的出台以及提高市场监管效率势在必行。
王利,张卫峰,马文奇,高祥照,张福锁[8](2007)在《中国化肥产业现状与近期走势》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是我国化肥产业重要的转折时期,分析表明我国化肥产业面临的机遇很多,挑战也很大。目前国际市场需求迫切,国内资源产业蒸蒸日上、技术装备日臻成熟、龙头企业竞争力增强,但是也存在着产业优惠政策取消、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投资过热、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化肥需求不明等挑战。预计今后几年中国化肥产业的基本走势将呈现氮肥、磷肥产业分别“硬着陆”和“软着陆”、钾肥产业维持现状、市场体系迟缓建设、农业需求拉动力减弱的基本态势。
鲍澍[9](2007)在《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强劲的“三农”政策将推动农业的科学、高效发展,科学种田、科学施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收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这将拉动我国化肥需求量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浓度磷复肥的需求量增长速度更大。但随着国外产品的不断涌入和国内高浓度磷复肥产能的持续扩大,其产能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需求增长速度。可以预言,在未来2~3年内,我国高浓度磷复肥企业将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我国磷肥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对中国磷肥行业在世界磷肥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化肥行业结构、磷肥行业及产品结构、市场供需结构、磷肥行业资源状况、国家产业政策,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宏观环境、外部统筹——机会与威胁、内部统筹——长处与短处、生产经营状况和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运用SWOT矩阵、关键成功要素等对企业的评价分析方法对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前景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建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之路。
曾祥友[10](2007)在《贵州开磷集团公司磷复肥市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贵州开磷集团公司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规划,全面推行战略管理,产能迅速提升,到2010年公司的磷复肥产能将达到320万吨/年,进行磷复肥产品市场开发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为公司磷复肥的市场开发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对市场开发实践进行指导。本论文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管理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企业的市场环境、自身特点和竞争对手的优、缺点,从而发现自己的市场机会和威胁,主动抓住市场机会,避开市场威胁。通过以上分析,从而找到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对市场准确定位,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以便公司进一步做强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本文首先分析了磷复肥行业的宏观环境、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企业现状。我们运用PEST-DN分析法来分析磷复肥市场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种力量理论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找到企业的战略选择,运用STP理论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运用4P,S理论,主动攻占市场,培育“开磷”品牌,不断做强国内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1 世界磷化工发展的基本态势 |
| 1.1 重视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2 世界磷化工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
| 1.2.2 精细化和专用化是磷化工发展的新特点 |
| 1.2.3 多联产、一体化和循环化的特点正越来越凸现出来 |
| 1.3 磷酸盐工业仍是世界磷化工的主角 |
| 2 我国磷化学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
| 3 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
| 4 我国磷化工应加强发展的重点领域 |
| 4.1 注重磷复肥的深加工和精细化 |
| 4.2 精细磷酸盐的功能化 |
| 4.3 有机磷化学品的专用化 |
| 4.4 磷化工发展的高端化 |
| 4.5 磷化工废弃物的再资源化 |
| 5 前景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 1.1.1 磷肥发展的重要性 |
| 1.1.2 磷矿资源对磷肥行业影响巨大 |
| 1.1.3 行业分析逐渐受到重视 |
| 1.2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2.1 研究目标及方法 |
| 1.2.2 研究内容 |
| 1.2.3 逻辑框架 |
| 1.3 主要创新点 |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 2.1 行业分析方法介绍 |
| 2.1.1 SCP分析方法 |
| 2.1.2 生命周期理论 |
| 2.1.3 SWOT分析 |
| 2.1.4 波特竞争理论 |
| 2.2 “钻石模型”作为行业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
| 2.3 产业整合理论 |
| 第3章 中国磷肥行业现状分析 |
| 3.1 中国磷肥工业的发展历程 |
| 3.2 中国磷肥工业现状 |
| 3.2.1 结构上进入过剩时期 |
| 3.2.2 磷矿资源成为发展瓶颈 |
| 3.2.3 物流条件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
| 3.2.4 产品结构不合理 |
| 3.2.5 环境污染问题 |
| 第4章 中国磷肥行业整合的实证研究 |
| 4.1 中国磷肥行业的整合动力 |
| 4.1.1 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内在需求 |
| 4.1.2 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约束 |
| 4.2 中国磷肥行业的整合角度 |
| 4.2.1 产业组织整合以升级产业结构 |
| 4.2.2 产业链整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 4.2.3 空间整合以加快区域整合步伐 |
| 4.3 模型分析 |
| 4.3.1 分析方法介绍 |
| 4.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 4.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 4.3.4 磷肥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 4.3.5 SPSS分析 |
| 4.4 磷肥行业未来整合方向 |
| 4.4.1 磷肥行业空间整合转向湖北和四川 |
| 4.4.2 磷肥业将由资源整合向市场整合过渡 |
| 4.5 结论 |
| 4.5.1 磷肥业将逐渐向资源地集中 |
| 4.5.2 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是行业整合的两个重点 |
| 4.5.3 发展循环经济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 |
| 第5章 磷肥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 5.1 重视制度创新,保证整合的健康发展 |
| 5.2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产业集群 |
| 5.3 重视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 |
| 5.4 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工作回顾 |
| 1.1 以政策研究为重点, 积极为行业争取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
| 1.2 以信息统计为基础, 做好行业预警与信息服务 |
| 1.3 引导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
| 1.4 倡导树立国产肥料品牌, 成功召开10届国产磷复肥产销大会 |
| 1.5 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
| 1.6 不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
| 2 20年行业发展回顾 |
| 2.1 磷肥产量快速增长, 产品结构逐步改善, 已实现自给有余 |
| 2.2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
| 2.3 在保证国内供应前提下,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 2.4 大型磷复肥技术装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
| 2.5 行业综合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节能环保成效显着 |
| 2.6 资源保障度应大幅提升, 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 3 目前磷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1 产能过剩 |
| 3.2 硫和钾对外依存度较高 |
| 3.3 国际磷肥生产贸易格局将发生巨变, 对国内市场可能造成严重冲击 |
| 3.4 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 |
| 3.5 环保压力日渐加大 |
| 3.6 复混肥市场秩序混乱, 伪劣假冒时有发生 |
| 4 抑制过剩产能, 转变增长方式, 促进磷复肥行业可持续发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理论基础 |
| 第二章 世界化肥产业发展概况 |
| 2.1 世界化肥工业总体发展概况 |
| 2.2 世界化肥工业发展特点 |
| 2.3 世界化肥工业原料资源分布特点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中国化肥工业生产特点及影响因素 |
| 3.1 我国化肥工业发展现状 |
| 3.2 我国化肥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3.3 我国化肥生产成本效益及生产潜能分析 |
| 3.4 我国化肥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我国化肥消费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1 我国化肥消费现状 |
| 4.2 不同作物对化肥需求差异 |
| 4.3 我国化肥消费存在的问题 |
| 4.4 我国农户化肥购买行为分析 |
| 4.5 我国化肥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我国化肥国际贸易分析及化肥市场开放的影响 |
| 5.1 我国化肥国际贸易在世界化肥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
| 5.2 我国化肥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 5.3 我国尿素进口贸易实证分析 |
| 5.4 我国加入 WTO 后化肥行业面临的新要求 |
| 5.5 化肥市场开放后对我国化肥产业的影响 |
| 5.6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 6.1 研究结论 |
| 6.2 政策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概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 1.3.1 研究的思路 |
| 1.3.2 研究的方法 |
| 2. 企业战略的理论概述 |
| 2.1 企业战略的理论 |
| 2.1.1 企业战略 |
| 2.1.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 2.1.1.2 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 |
| 2.1.1.3 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 |
| 2.1.1.4 企业发展战略 |
| 2.1.2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趋势 |
| 2.1.3 企业战略的意义 |
| 2.2 当前企业战略的最新研究成果 |
| 3. 磷化工发展的情况及前景 |
| 3.1 世界磷化工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
| 3.2 我国磷肥行业现状及前景 |
| 3.2.1 我国磷肥行业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 |
| 3.2.2 我国磷矿资源情况 |
| 3.2.3 我国化肥工业结构 |
| 3.2.4 我国磷肥行业及产品结构 |
| 3.2.5 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市场及前景 |
| 3.3 我国磷肥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
| 3.3.1 我国“十一五”磷肥工业规划发展目标 |
| 3.3.2 我国“十一五”磷肥工业发展思路与策略 |
| 4. 贵州宏福总公司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
| 4.1 宏福总公司基本情况 |
| 4.1.1 宏福总公司瓮福磷矿 |
| 4.1.2 宏福总公司瓮福磷肥厂 |
| 4.1.3 宏福总公司瓮福磷业发展公司 |
| 4.1.4 宏福总公司科研与技改 |
| 4.2 宏福总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 4.3 宏福总公司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
| 4.4 宏福总公司的竞争优势分析 |
| 4.4.1 资源(resources) |
| 4.4.2 能力(Capabilities) |
| 4.4.3 竞争能力(Competencies) |
| 4.5 宏福总公司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 4.5.1 宏福总公司行业特征要素分析 |
| 4.5.2 宏福总公司竞争位置要素分析 |
| 4.5.3 宏福总公司经营环境要素分析 |
| 4.5.4 宏福总公司内部发展要素分析 |
| 4.6 宏福总公司 SWOT 矩阵分析 |
| 5. 宏福总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 5.1 发展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 5.1.1 发展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 |
| 5.1.2 发展战略选择的原则 |
| 5.2 发展战略目标 |
| 5.3 宏福总公司发展战略阶段选择 |
| 5.4 夯实宏福总公司现有“三大战略” |
| 5.4.1 资源发展战略 |
| 5.4.2 精细化工战略 |
| 5.4.3 低成本扩张战略 |
| 5.5 重点突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地位 |
| 6. 实现宏福总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 6.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 6.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 6.3 深化企业内部管理 |
| 6.4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
| 6.5 打造优秀企业文化 |
| 7. 结束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市场开发相关理论概述 |
| 1.1 市场开发流程 |
| 1.2 STP理论 |
| 1.2.1 市场细分理论 |
| 1.2.2 目标市场选择 |
| 1.2.3 市场定位 |
| 1.3 4P'S理论 |
| 1.3.1 产品组合策略 |
| 1.3.2 价格策略 |
| 1.3.3 分销渠道策略 |
| 1.3.4 促销策略 |
| 1.4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
| 1.5 让度价值理论 |
| 2. 环境分析 |
|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DN分析法) |
| 2.1.1 政策环境分析 |
| 2.1.2 经济分析 |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 2.1.5 人口及市场需求分析 |
| 2.1.6 自然环境分析 |
| 2.2 微观环境分析 |
| 2.2.1 行业结构分析及发展趋势 |
| 2.2.2 市场环境分析 |
| 2.2.3 企业现状 |
| 2.2.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 2.2.4.1 供应商对行业内企业的影响 |
| 2.2.4.2 顾客及营销中介 |
| 2.2.4.3 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
| 2.2.4.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 2.2.4.5 替代品的威胁 |
| 2.3 SWOT分析 |
| 2.3.1 优势(S) |
| 2.3.2 劣势(W) |
| 2.3.3 机会(O) |
| 2.3.4 威胁(T) |
| 3. 公司的市场开发策略 |
| 3.1 STP策略 |
| 3.1.1 市场细分策略 |
| 3.1.1.1 国内市场细分 |
| 3.1.1.1.1 国内各地区简要自然情况 |
| 3.1.1.1.2 国内各地区磷肥的生产及消费情况 |
| 3.1.1.1.3 国内市场综述 |
| 3.1.1.2 国际市场细分 |
| 3.1.2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
| 3.1.2.1 国内目标市场选择 |
| 3.1.2.2 国际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切入 |
| 3.1.3 市场定位策略 |
| 3.1.3.1 成本领先的市场定位策略 |
| 3.1.3.2 竞争性定位策略 |
| 3.2 4P'S组合策略 |
| 3.2.1 产品策略 |
| 3.2.1.1 品牌策略 |
| 3.2.1.1.1 品牌建设理念 |
| 3.2.1.1.2 品牌建设思路 |
| 3.2.1.1.3 品牌建设措施 |
| 3.2.1.1.4 品牌管理 |
| 3.2.1.2 产品组合策略 |
| 3.2.2 价格策略 |
| 3.2.2.1 让度价值策略 |
| 3.2.2.2 产品组合价格策略 |
| 3.2.2.3 地理定价策略 |
| 3.2.3 分销策略 |
| 3.2.3.1 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分析 |
| 3.2.3.2 选择代理商 |
| 3.2.3.3 营销网络终端的建设 |
| 3.2.3.4 物流网络建设 |
| 3.2.4 促销策略 |
| 3.2.4.1 人员推销 |
| 3.2.4.2 广告策略 |
| 3.2.4.3 参加展会 |
| 3.2.4.4 召开用户座谈会 |
| 3.3 服务提升价值策略 |
| 4. 结束语 |
| 附录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