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茜茜[1](2021)在《恢复期以芒针透刺法为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恢复期运用芒针透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索恢复期治疗本病的针刺优化方案,并对疗效评价系统中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是否存在一致性进行探讨,为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提供最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64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受试者,完全随机分配到试验组(芒针透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2例,急性期(15天以内)两组均给予相同治疗:西药口服和相同的针刺治疗—予泼尼松、维生素B12口服,针刺以面部浅刺(0.3 cm左右)和远端取穴为主;恢复期(15-45天)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局部取穴同上,取常规针刺深度,远端取穴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试验组以芒针透刺为主:阳白四透(阳白透头维,阳白透上星,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太阳透下关,地仓透耳门、地仓透颊车,另取健侧合谷,此外根据患者其他伴随症状配用相应穴位针刺。两组均隔天针刺1次,15天为1个疗程,本研究共包含3个疗程,对于3个疗程后未痊愈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是否继续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依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分级标准、疗效标准和总体评分)、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价系统(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GS)对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主要结局指标:治疗前对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之前明显提高,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透刺组恢复期各疗程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复期进行芒针透刺较常规针刺虽不能提高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总有效率,但可以明显提高愈显率,并能缩短达到愈显疗效的治疗时间。2次要结局指标: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SFGS总分均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较之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芒针透刺组评分均值优于对照组,说明恢复期以芒针透刺为主的针刺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3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各时间点评分均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显示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评分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相较于SFGS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包含的并发症范围更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结论:1恢复期进行芒针透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2芒针透刺组虽总有效率上与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愈显率和各疗程愈显人数明显均优于常规针刺组,故临床上可作为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恢复期治疗的优选方案。3面神经功能评分与SFGS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其评价内容包含的并发症更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张宇[2](2021)在《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和常规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证实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及优势,进而在临床中予以推广。方法:选取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本院针灸科门诊及疗区的面瘫患者,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72例患者按随机对照法分成对照组(传统单纯常规针刺组)36例、治疗组(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组)36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2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价每一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及社会生活功能,并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别。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人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FDI评分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8.24%;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4.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和传统单纯常规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均能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及社会生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两方案相比,雷火灸手三里穴联合针刺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吴小玲[3](2021)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意义,提供重症面瘫早期针灸治疗时的方案选择依据。方法:将60例早期重症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联合激素组(B组)各30例,A组以单纯针灸治疗,前5日每日1次,5天后隔日1次;B组在单纯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连用5天后停用。以3个月为观察期,拟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痊愈病例的疗程、治疗次数和后遗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完成57例,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H-B面神经功能疗效评价:A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B组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均为有效的临床方案,但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疗效更为显着。(3)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A组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B组痊愈1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针灸联合激素组优于单纯针灸组。(4)痊愈病例疗程和治疗次数比较比较两组痊愈病例的疗程和治疗次数,经统计分析,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和治疗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联合激素组痊愈病例的治疗疗程较短,治疗次数较少。(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就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结束后痊愈病例和遗留后遗症病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口僻中医症状等作用显着,且能缩短痊愈疗程、减少治疗次数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提示针灸治疗早期重症面瘫时,支持选择针灸结合激素治疗方案。
朱延祯[4](2021)在《针药联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与常规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方案(针刺加西药)比较,基于本人导师辨治组穴及组方思想,观察针刺结合徐氏牵正方加味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符合研究标准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由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30):采用针刺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穴位选取患侧阳白、颊车、四白、颧髎、地仓、翳风、太阳、牵正、合谷、外关、关冲穴;西药给予泼尼松片,服用30mg/d,连服7天;第8-11天,服用20mg/d;第12-14天服用10mg/d,共服用14天;甲钴胺片口服,每次0.5 mg,每日3次,共服用20天;阿昔洛韦,口服200mg/d,每日服用5次,共10天。试验组(n=30)采用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穴位选取徐氏面瘫经验穴组:阳白、颧髎、四白、下关、迎香、翳风、牵正、地仓、颊车、水沟、承浆、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足三里、太冲穴,徐氏牵正散加味,重用板蓝根、金银花,具体中药组成:板蓝根30g金银花20g、白附子10g、全蝎5g、僵蚕10g、蜈蚣2条、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白芷10g、红花5g、生或炙甘草6g、防风10g,每日1剂。每剂自行回家使用非铁锅煎煮,共获得药液为100 ml,分别于早餐和晚餐后休息15min服用,每次50 ml。两组患者于门诊共计治疗20天后,测量PO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H-B面神经功能评级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数据统计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结果:1.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病程、年龄等进行比较,并在治疗前比较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评级,均由统计学分析后得出P>0.05,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将两组进行组内比较,试验组与治疗前对比,经过20天的门诊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I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简易PORTMAN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对比,治疗20天后H-B面神经功能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I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简易PORTMAN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比较,治疗20天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0天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4%,共计治愈者12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5例,无效者2例,愈显率达77%。对照组总有效率93%,共计治愈者4例,显效者14例,有效者9例,无效者3例,愈显率达60%。因此采用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的试验组与针刺联合常规西药的对照组疗效具有明显差异,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和针刺联合西药都能改善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症状,与针刺联合西药相比,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的疗效更佳显着。2.针刺联合徐氏牵正方加味的疗法有助于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临床治愈率,愈显率高,副作用小,是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优选治疗方案。
姚奔驰[5](2021)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 Med、Springer、Elsevier SD、Web of science(SCI)、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有关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随机(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CCT)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0年11月,没有纳入数据库的文献辅以手工检索。根据制定好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然后确定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 Collaboration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5.3和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22篇纳入文献Meta分析结果如下:1.穴位注射+针刺VS针刺22项试验,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组与单独针刺组相比,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6,I2=48.8%),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CI(1.17,1.26)],即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独针刺治疗。森林图显示22项试验中有12项试验的横线与无效线相交,即12项试验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相对稳健。穴位注射+针刺VS针刺22项试验总有效率漏斗图图形不太对称,可认为22项试验存在一定发表偏倚,利用STATA软件进行egger和begg分析,结果也说明存在存在发表偏倚。2.回归分析及亚组分析:根据森林图结果显示,I2=48.8%虽然小于50%但是也属于中等异质性,为了使结果更稳健,需要寻找异质性来源。通过仔细分析文献,归纳了三类可能引起异质性的因素,发表年份(A)、病程(B)、穴位注射药物(C)对Meta回归结果进行Permute(蒙特卡罗法)运算校正(Permutations=5000),综上结果显示,病程(B)P=0.016,小于0.05,说明病程很可能是总有效率异质性来源,需要以病程分组,进行亚组分析。通过仔细阅读文献,将纳入的22篇文献按是不是急性期分为2组,但是有3篇文献未提及是否为急性期,因此多编1组,总共是3组。进行亚组分析,森林图结果显示,各组I2=0%但是结局未变。总的I2=48.8%,说明病程长短可能为异质性来源。证明结论稳健,穴位注射+针刺优于单独针刺组。3.愈显率分析:穴位注射+针刺VS针刺的15项试验提供了愈显率,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组与单独针刺组相比,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I2=69.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4,95%CI(1.08,1.67)],即穴位注射+针刺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独针刺治疗。森林图结果显示有11项试验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有异质性做敏感分析。结果显示,有两篇文献(王维杰、蔡礼松)剔除后异质性变低。穴位注射+针刺VS针刺15项试验总有效率漏斗图图形不太对称,可认为15项试验存在一定发表偏倚,同时利用STATA软件进行egger和begg分析,结果也说明存在存在发表偏倚。3.平均治愈时间:纳入的22篇文献中3篇描述了治疗后起效时间,治愈时间越短说明疗效越好。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组与单独针刺组相比,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2,I2=82.7%),采用随机效应模型,[WMD=-5.27,95%CI(-7.99,2.56)],P=0.003,3个文献合并有统计意义,但是异质性太高,原因可能是文献量少且样本量差距较大。结果不够稳健。结论:1.本研究纳入的2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治疗在总体有效率、愈显率、疗效起效时间改善优于单独针刺治疗。可初步认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独针刺治疗,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本研究纳入的22篇文献在分配隐藏、盲法实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与实验本身设计相关,但是不影响结论。
孟维媛[6](2021)在《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及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跟师出诊,查阅文献并进行临床学习,收集周围性面瘫相关病例,进而分析并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经验,包括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及中医治疗方案;收集贝尔面瘫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节气、既往史、就诊时间等信息,以患者病程为结局指标,分析不同因素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时长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晓峰教授门诊就诊的贝尔面瘫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的分期,进行系统的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就诊时间、发病部位中医证型等信息。分析并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经验,并以治愈患者接受的治疗时长为结局指标,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一:导师治疗贝尔面瘫,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自身治法,临床中注重观察疾病症状体征,把握病情发展,辨证论治,辨期论治,形成了以“针、灸、罐”联合应用的综合疗法,急性期选用“少针浅刺+灸法+刺络拔罐”治法;亚急性期选用“经筋刺+灸法+拔罐”治法;恢复期选用“透刺结合经筋刺+灸法+走罐”治法;后遗症期选用“挂刺+灸法+走罐”治法。经临床认证,导师运用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研究二:(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3人,男28人,女45人;<20岁患者6人,20-40岁26人,40-60岁27人,>60岁患者14人;急性期46人,亚急性期13人,恢复及后遗症期14人;右侧面瘫45人,左侧面瘫28人;面瘫患者的中医证型方面,纳入风寒袭络证32人,风热袭络证17人,风痰阻络证11人,气虚血瘀证13人。经治疗后,治疗时长较短患者45人,治疗时长较长患者28人。(2)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Z值=-2.684)、吸烟史(X2值=5.458)、就诊分期(X2值=6.298)、中医证型(X2值=11.720)可能与针灸治疗的时长相关(p<0.05)。(3)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中,患者年龄(OR=1.062,95%C.I.=1.002-1.126)、风寒袭络证(OR=4.217,95%C.I.=1.029-17.283),两项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赵晓峰教授的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临床认证,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2)贝尔面瘫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以女性、中老年、右侧面瘫患者较多,中医证型多以风寒袭络证为主;(3)影响贝尔面瘫患者最终治疗时长的因素可能有年龄、及中医证型,高龄或是非风寒袭络证的患者,最终较快痊愈的可能性更高。性别、既往史、吸烟饮酒史、就诊分期、发病部位等因素,与面瘫患者治疗时长的关系,需要更多研究加以证实。
于珺[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提出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张冰[8](2020)在《中药熏药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熏药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更优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采用RCT分组,分为针刺组与针刺熏药联合组。针刺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治疗6天,停针1天),连续3个疗程。针刺熏药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与中药熏药联合治疗,针刺治疗方法与针刺组相同,起针后隔20分钟,用浸透中药熏药的无菌纱布(以不滴落液体为宜),敷于患处,并用中芝生物灯(TDP)照射,照射时间为20-30min,汗出后即停止照射。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治疗6天,停针1天),连续3个疗程。分别在每个疗程后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1]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组内与组间差异性对比;记录两组痊愈患者的治疗天数,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在针刺组与针刺熏药组的性别、年龄、治疗前症状评分对比中,两组患者的性别(P>0.05)、年龄(P>0.05)、治疗前症状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评分比较,针刺组(P<0.00)、针刺熏药组(P<0.00),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效。两组患者各疗程面神经评分比较,1疗程(P>0.05),说明针刺组与针刺熏药组对比,在治疗1疗程(7天)后面神经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果相近;2疗程(P<0.01)、3疗程(P<0.01),说明针刺组与针刺熏药组对比,在治疗2疗程(14天)、3疗程(21天)后面神经评分均有明显差异,针刺熏药组均优于针刺组;3.将针刺组与针刺熏药组患者的治疗疗程进行比较(P<0.05),证明针刺组与针刺熏药组的治疗疗程有明显差异,针刺熏药组的治疗时间较针刺组短,针刺熏药组可明显缩短治愈时间。4.通过治疗前与治疗3疗程(21天)后面神经评分可见,针刺熏药组愈显率为93.33%,针刺组愈显率为83.33%,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熏药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平稳,治疗期间患者依从性较好,期间未发生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结论:1.中药熏药配合针刺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方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均有效,但就疗效而言,针刺熏药组相比针刺组效果更优。2.中药熏药配合针刺组能够显着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且治愈时间明显缩短,优于针刺组。
曾欢[9](2020)在《穴位注射结合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鼠神经生长因子为切入点对穴位注射结合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项新的选择。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了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且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66例患者。然后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他们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然后对他们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在治疗方面,两组均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即口服两个疗程的甲钴胺片,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梅花针治疗,观察组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结合梅花针治疗。观察组首先进行梅花针叩刺,选取穴位为阳白、攒竹、牵正、翳风。而后对其进行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选穴为颧髎、地仓、颊车、下关。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ug加入注射用水2ml,每穴0.5ml。而对照组只采用梅花针叩刺,选穴、操作与观察组相同。穴位注射及梅花针叩刺均为每3天治疗1次。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记录观察组及对照组各自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将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2.治疗后,观察组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差值、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结合梅花针与单纯梅花针对治疗周围性面瘫均能取得理想的疗效,然而前者优于后者。因此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结合梅花针这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刘羽萍[10](2020)在《三针牵正法治疗中重度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三针牵正法对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6例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急性期两组治疗均采用普通针刺+TDP照射,治疗至发病第7天。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TDP照射治疗,试验组采用三针牵正法治疗(每疗程中三针牵正法隔日1次,共3次,其余2次治疗同同期对照组),此期两组均治疗5个疗程(5日为1疗程,每日1次,疗程间间隔2天)。以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及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的评估。结果:1、基线比较:最终纳入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63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具有可比性。2、疗效结果:(1)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83.87%,试验组显愈率为71.88%、对照组显愈率48.38%,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表面肌电图(sEMG)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结果:试验组治疗后额肌群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颊肌群、口轮匝肌群比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均较治疗前高(P<0.01)。(3)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H-B分级量表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分级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1)。(4)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总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总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5)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各评分项目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鼻唇沟项目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示齿项目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除鼻唇沟、示齿项目外,其余各项目试验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各项目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三针牵正法对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的面肌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三针牵正法对颊肌群、口轮匝肌群及示齿动作的改善更为明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讨论 |
| 1 研究方案确立的依据 |
| 2 芒针透刺临床操作规范 |
| 3 疗效分析 |
| 4 芒针透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作用机制分析 |
| 5 疗效评价量表的选择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1 西医治疗 |
| 2 中医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传统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案 |
| 3 研究结果(数据统计及分析)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雷火灸治疗面瘫的优势 |
| 3 针刺及雷火灸的选穴依据 |
| 4 西医对于面瘫病及其机制的认识 |
| 5 临床疗效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 1.中医对面瘫认识 |
| 1.1 中医病名 |
| 1.2 中医病因 |
| 1.3 中医病机 |
| 1.4 中医辨证分型 |
| 1.5 中医治疗 |
| 2.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
| 2.1 概述 |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 2.3 西医治疗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终止标准 |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案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 2.4 数据处理 |
| 3.基线比较 |
| 3.1 一般项目 |
|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
| 4.研究结果 |
| 4.1 治疗后的基本情况 |
| 4.2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
| 4.3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
| 4.4 两组治疗前后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
| 4.5 临床疗效评价 |
| 5.安全性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研究方案分析 |
|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机制探讨 |
| 3.重症面瘫针灸方案结合早期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 4.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文献回顾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脱落处理 |
| 1.8 脱落率控制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注意事项 |
| 2.4 观察周期 |
| 2.5 观测指标 |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 2.7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 3.2 基线资料 |
| 3.3 病情资料分析 |
| 3.4 疗效判断 |
| 3.5 结论 |
| 4 讨论 |
| 4.1 选题依据 |
| 4.2 组穴、组方思想 |
| 4.3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机理 |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 4.5 量表选择依据 |
| 4.6 同类研究进展 |
| 4.7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一、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 |
| 1.导师辨病思路 |
| 2.对病因病机认识 |
| 3.对中医证型认识 |
| 4.分期治疗,效如桴鼓 |
| 5.选穴规律及依据 |
| 6.个案分析 |
| 小结 |
| 研究内容二、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资料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分析 |
| 2.5 流程图 |
| 3 结果 |
| 3.1 贝尔面瘫患者基本信息探究 |
| 3.2 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 3.3 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 小结 |
| 讨论 |
| 1.贝尔面瘫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 2.研究局限性 |
| 3.后续研究方向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中医治疗贝尔面瘫现状 |
| 1 贝尔面瘫的流行病研究 |
| 2 贝尔面瘫的病因 |
| 3 贝尔面瘫的治疗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综述 |
|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
|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
|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
|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
|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
|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
|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
|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
|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
|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
|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
|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
|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
| 一、数据来源 |
| 二、统计分析方法 |
|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
| 一、频数分析 |
| 二、系统聚类分析 |
| 三、关联规则 |
| 四、决策树分析 |
| 五、因子分析 |
| 第三节 讨论 |
|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
|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
|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
|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
| 五、创新点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传统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概况 |
| 1.1 传统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
| 1.2 传统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机认识 |
| 1.3 传统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概况 |
| 2.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概况 |
| 2.1 现代医学对面部神经、肌肉关系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的认识 |
| 2.3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2.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病例剔除标准 |
| 2.5 病例脱落标准 |
| 3.病例分组及资料 |
| 3.1 病例分组 |
| 3.2 病历资料 |
| 4.分组治疗方法 |
| 4.1 针刺组 |
| 4.2 针刺熏药组 |
| 4.3 疗效指标 |
| 4.4 疗效判定 |
| 5.统计学方法 |
| 6.研究结果 |
| 6.1 两组患者各疗程面神经评分比较 |
| 6.2 治疗疗程比较 |
| 6.3 临床疗效比较 |
| 7.不良反应 |
| 讨论 |
| 1.中药熏药的理论基础 |
| 2.药物的选择依据 |
| 3.选穴依据 |
| 4.针灸的作用 |
| 5.临床疗效分析 |
|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衡性比较 |
|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各疗程面神经评分比较 |
| 5.3 两组患者治疗疗程比较 |
| 5.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6.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 |
| 一、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认识 |
| 二、中医学中对周围性面瘫病机的认识 |
| 三、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 |
| 一、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周围性面瘫的病变位置及临床症状 |
| 三、鉴别诊断 |
| 四、周围性面瘫分期 |
| 五、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病例收集 |
| 一、研究对象 |
| 二、诊断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 一、样本量估算 |
| 二、病例分组 |
| 三、治疗方案 |
| 四、注意事项 |
| 五、不良反应及处理 |
| 第三节 疗效观察 |
| 一、观察指标 |
| 二、疗效评定标准 |
| 三、评价时点 |
|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 第一节 基本情况对比 |
| 一、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 二、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三、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第二节 治疗前指标对比 |
| 一、治疗前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对比 |
| 二、治疗前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对比 |
| 第三节 治疗后指标对比 |
| 一、治疗前后观察组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对比 |
| 二、治疗前后对照组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对比 |
| 三、治疗前后两组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差值的比较 |
| 四、治疗前后观察组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对比 |
| 五、治疗前后对照组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对比 |
| 六、治疗前后两组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差值的比较 |
| 七、总体疗效对比 |
| 八、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
| 第四节 讨论 |
| 一、鼠神经因子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基础 |
| 二、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基础 |
| 三、选穴依据 |
| 四、统计结果分析 |
| 五、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 1.4 分期标准 |
| 1.5 纳入标准 |
| 1.6 排除标准 |
| 1.7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样本估计 |
| 2.2 分组方法 |
| 2.3 盲法 |
| 2.4 治疗方法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疗效标准 |
| 2.7 统计方法 |
| 2.8 医学伦理问题 |
| 研究结果 |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 2 基线情况比较 |
| 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 3.1 两组治疗前后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比较 |
| 3.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总评分比较 |
| 3.3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各评分项目评分比较 |
| 3.4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量表分级比较 |
| 3.5 治疗后的疗效评定比较 |
| 4 不良事件结果 |
| 讨论与分析 |
| 1 课题设计讨论与分析 |
| 1.1 祖国医学对Bell麻痹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学对Bell麻痹的认识 |
| 1.3 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
| 1.4 三针牵正法治疗Bell麻痹的理论依据 |
| 1.5 关于选择中重度Bell麻痹的原因 |
| 1.6 表面肌电图(sEMG)的选择依据 |
| 1.7 量表的选择依据 |
| 2 疗效结果讨论与分析 |
| 2.1 基线情况分析 |
| 2.2 表面肌电图(sEMG)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的分析 |
| 2.3 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的分析 |
| 2.4 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结果的分析 |
| 2.5 疗效情况的分析 |
| 3 创新性 |
| 4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